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卷 第十六 人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卷 第十六 人品

 

  二八九、贤人,一定会做利益的事。

  注:贤人,说是有学问、有智识的人,是行「十善」的人,是有利益现在和利益将来的人,是会利益自己和利益别人的人,是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的人。贤人所做所说、所想,都是有利益的。

  二九○、具足戒行的贤人,一定跟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注:人有四种:一、是学问坏、品行坏。二、是学问坏、品行好。三、学问好、品行坏。四、是学问好、品行好。最后的一种人,就是学问好、品行好的人,一定是人人尊敬,一定是同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二九一、贤人,一定不做没有利益的事,只做有利益的事。

  注:贤人,是有学问智识的人,要做什麽事,都要想到会不会利益自己或他人。如果看不见对自己有利益和对他人有益,他一定不做;又即使对自己的财产有益,但对他人有害,贤人亦不做。

  二九二、贤人一定看管六种器官(六根)。

  注:愚人,不知人的欢喜和讨厌,都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来的,所以,不看管他,让六种器官,自由做事。看不应该看的、听不应该听的、……想不应该想的,所以,就生出很多的欢喜和讨厌的念头。可是贤人,就会管护这六种器官,不看不应该看的、不听不应该听的、……不想不应该想的,这样,心裡就不会热恼,一定会离苦。

  二九三、贤人,不表示高低。

  注:无论贤人愚人,都活在这世界,同样的,有时得到财产、得到名誉、得到福乐;有时亦失去财产、失去名誉、失去福乐。这些得和失,都是很平常的,可是愚人得到财产、名誉、福乐,便「得意忘形」起来,表示他很高贵;失去财产、名誉、福乐的时候,便伤心起来,表示他很贱低了。可是贤人,就不会这样,得到财产、名誉、福乐时,或失去财产、名誉、福乐时,都是一样的态度,不会表示出高低的情形样子的。

  二九四、贤人,有审思的力量。

  注:愚人贤人,同样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愚人,不留心、不审思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这样的看和听,贤人是和愚人相反的,贤人看到什麽东西、听到什麽东西,都留心审思,所以他的智慧,亦渐渐增加起来;这种力量,是坚固不动的原则基础。

  二九五、善种性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善种性」,是说很聪明的人,对什麽学问,都是容易学好、学得快,这样的人,自然不容易找得到。这善种性,还用到善种性的马、善种性的象、善种性的牛。

  二九六、具足德行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人要具足德行,例如具足「知惭知愧」、种种德行,是很难找到的。要做好父亲、好的儿女、好的夫、好的妻、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上司、好的下属,都是很难找到的。

  二九七、在人类中间,有经过训练(调和)的人,是顶好的。

  注:牛、马、象,本来是很粗野蛮横的,可是经过训练之后,却变成能帮忙人类做工的动物。人亦是这样,要经过训练,会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就会做一个「有训练的人」。不会生起贪心、气恼、愚痴,自然是一个顶好的人。

  二九八、可依靠的人,是具足大慈悲心的。

  注:这一句是「讚佛偈」裡的一句话。佛是天性具足大慈悲心的,在做菩萨修行时,已经是救渡许多众生了;到成佛的时候,还说法渡众,一共四十五年,真是一位具足大慈悲,可以依靠者。

  二九九、智人,一定会捨掉恶。

  注:智人,是有智识的人,他会知道进步的原因、会知道衰落的原因、会知道进步和衰落的原因的方便行为;所以,他会知道恶是不进步的原因,知道恶是衰落的原因,知道不作恶是不衰落的原因。所以,他一定会捨掉恶。

  三○○、贤人,一定指导所应该指导的道路。

  注:贤人,是很明白清楚一切事物的「因」和「果」,所以,要指导他人的时候,一定想到指导以后,是不是得到好的「果」。因为有些人,会把指导的话弄错,而做出错事来,所以,贤人要指导的时候,一定先详细考虑,把应该指导的才去指导;不然的话,有时会变成坏的指导。

  三○一、有智慧的人,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责任的事。

  注: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知道那一种是利益自己的事,那一种是利益他人的事。有智慧的人,只是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不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亦不捨掉自己的事,去做别人的事。

  三○二、贤人,得到财产,一定资助亲戚。

  注:愚人得到财产,便会忘记亲戚,亦忘掉自己。贤人就不会这样做,贤人得到财产,便想到亲戚,看情形资助帮忙亲戚。那些忘记亲戚的人,叫做败灭的人。所以,贤人一定不会忘掉亲戚,又一定帮助亲戚。

  三○三、贤人,有统治群众权力的时候,会给群众许多利益。

  注:愚人傻子,有统治群众的权力,可是不会做些利益群众。贤人却和愚人相反,贤人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便会做许多利益群众的事。

  三○四、淨人,不谈说慾乐。

  注:淨人,就是清淨的人,是身心寂静的人。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慾乐,已经能看破放下。所以,亦就不谈说到慾乐这一类的事。

  三○五、不说善法的人,不是淨人。

  注:淨人,是清淨寂静的人。做事清淨寂静,说话亦清淨寂静,想事亦清淨寂静,又时常说善法的人。所以,不说善法的人,就一定不是淨人。

  三○六、淨人,喜欢帮助众生。

  注:众生,是那些有性命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人喜欢去打杀伤害他,可是清淨的人,却喜欢帮助救济这些有性命的动物,无论是人畜禽兽,淨人都喜欢帮助救济的。

  三○七、淨人,在很远就可能看见到的。

  注:淨人,是一个好人,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这就是说,淨人的名声好,人人都有听到他的名誉,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所以,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到了。

  三○八、淨人的来世,是去住在天堂的。

  注:淨人,是清淨的人、寂静的人、说善法的人、帮助众生的人、是一个好人。所以,淨人死后,一定去生在天堂的。

  三○九、淨人,一定芳香遍闻。

  注:花的芳香,单是随风飘去,但淨人的香,是随处遍飘,人人能闻。这香就是淨人的名誉、德行,人人乐闻乐见,而且是时时皆香。

  三一○、寂静的人,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注:人生在世,有很多的麻烦,有时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麻烦,有时是内面的贪心、气恼、讨厌、不如意、爱慾的麻烦,这些会使生活不幸福。可是寂静的人,不去染着外面的慾,心裡没有那些麻烦的念头。所以,就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三一一、淨人的香,能逆风飘去。

  注:淨人是一位好人,他的香,就是他的名誉、德行的香,真是处处皆闻,亦会逆风飘去,不像花香一样,只是随风飘去。

  三一二、善男女,因为不执着,便会解脱掉(许多痛苦)。

  注:善男女,就是好的男人、好的女人。这些人,因为不执着这是「我所有的」,不执着错误的意见,不执着我有权力,不执着我所持的戒和修行,不执着有神通,这样,如果不执着这些,便会解掉脱掉许多烦恼。

  三一三、愚人如果知道自己是愚人,因为这「知道」,而变做一个聪明的人。

  注:人如果是痴愚,可是会知自己是痴愚,就会去读书、请教他人,所以,会变成聪明人。可是那些愚人呆子,以为自己是聪明的,那就是最真实的愚人呆子。这愚人呆子,不肯读书、不肯请教别人,所以,终身是愚呆无知。

  三一四、愚人,有统治群众的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

  注:愚人当在有权力、有钱财、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相反地,愚人倒是利用权力、钱财,去伤害群众、威吓群众,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使群众不会有幸福,亦不会进步。

  三一五、愚人,不应该做领袖。

  注:愚人,有时亦就是坏人。这些人,有贪心、有伤害别人的心、有打倒别人的心、有「见坏事是好事」的心、有欺诈的心、有邪淫的心,又喜欢说骗人的话,使双方误会的话。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做领袖。领袖,便是一群人的头目。

  三一六、愚人努力在找别人的错误过失。

  注:愚人,因为是自私的人、无智识的人,时时在找别人的错误,喜欢恶意看别人,可是自己的错误过失,却不注意。所以,亦不会知道自己有什麽错误,当然亦不会改变自己的错误,只是拚命找别人的错误。

  三一七、不淨人,就是在这裡,亦没有人看到他。

  注:淨人,像高山一样,远远的就看见到,不淨的人,却不是这样。不淨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活着的时候,亦没有人知道。所以,即使在这裡,这裡的人亦好像没有看见到他一样。

  三一八、不淨人,一定落地狱。

  注:不淨人,亦就是坏人,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伤害别人、偷盗别人的东西。这些坏事的结果,一定得到坏的报应。死去了,亦就是一定落在地狱。

  三一九、无智慧的人,一定指导不应该指导的路。

  注:无智慧的人,是一个愚人,这些愚人,大多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有智慧人,时时称讚自己的聪明、说自己的聪明。所以,这些愚人,对我们有什麽指导的时候,虽然他是好意的,亦切切不可相信他,因为他所指导的路,一定是不合理的路。

  三二○、无智慧的人,一定做出不合理的事。

  注:无智慧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无智慧的人,这种人,时时做出害人又害自己的事、做不应该做的事、做不合自己责任的事、不合时的事、不合地方的事、乱做乱为,只有害了别人和害到自己。

  三二一、无智慧的人,一定会破坏自己的利益。

  注:无智慧的人,虽然要做一些有利益的事,可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什麽是利益和什麽是没有利益,只是乱做乱为。结果,倒是破坏了利益。

  三二二、无智慧的人,一定会损害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注:一个人,一定有「血亲」和朋友帮助,有智慧的人,亦一定会得亲友的帮助。可是没有智慧的人,只会做愚事、说愚话、想愚事,不知道谁好谁坏,胡乱结交朋友。所以,就一定损害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三二三、贼众,是世界的灾害。

  注:贼众,无论是小偷、窃贼、强盗、劫夺都是世界的灾害:破坏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的幸福、破坏人类的社会,所以是世界的灾害,人人都讨厌,国家亦要剿除他。佛教戒律裡面的「盗戒」,就连有主人的一叶一草,都不可以摘取。

  三二四、有好的智识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智识的种类很多,不能懂得完,只好就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职业,去求智识。如果对这各方面,都有好的智识,自然是一个会兴隆成功的人。

  三二五、有坏智识的人,是衰落的人。

  注:坏的智识,是半懂不懂的人、错误的懂的人、懂不应该懂的人。对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和职业的智识,亦是这样似懂非懂、懂得错误、所懂又不是所用的。所以,这个人,一定衰落,不会昌隆成功的。

  三二六、喜欢善法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善法,就是佛法和戒律,亦就是佛所说的法。喜欢这善法的人,一定得到现世的幸福和来世的幸福。所以,是一位兴隆的人、增上的人。

  三二七、讨厌善法的人,是衰退的人。

  注:不喜欢善法的人、讨厌善法的人,当然不做善事、不说善话、不想善事;亦当然是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事,亦当然是一个衰退的人。因为做恶事的,一定得到恶的结果。

  三二八、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资助。

  注:资助,是说财产和力量的资助,人能受到别人的资助,是因为从前有资助过别人,现在才有人资助。人是相互资助的。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资助别人,别人才会时时来资助我们。

  三二九、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人礼敬。

  注:礼敬,一共有身礼敬,是跪、顶礼、拜、鞠躬、问讯、合掌等等;语礼敬,是说话谦恭有礼;心礼敬,是心裡敬仰。有礼敬别人的人,亦一定有人礼敬他,因为一个好人,才懂得礼敬别人;别人亦因为他是个好人,而礼敬他。

  三三○、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供养。

  注:供养有二种,一种是财物供养,一种是修持供养。财物供养,是香花、烛、用物的供养。修持供养,是照他的教训去做。供养别人的人,自然是一个好人,好人自然会有别人来供养。不懂得供养别人的人,亦就自然的没有人供养。

  三三一、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礼拜的回答。

  注:礼拜人,自然得到回答。应该礼拜的人,有地位高、学问好、年龄长。这些人,他受到礼拜,他就一定回答的。

  三三二、多闻的人,有很好的审思。

  注:多闻的人,亦就是有学问的人。这人有五个条件,就是多听、记住听的话、会诵出来、用心去想、用思想去研究。因为他这样的用心,所以,就会学得成功,做一个有审思的人、有学问、有智识的人。

  三三三、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出很多的利益。

  注:亲戚意义非常广大,包括自己的血亲和母亲、妻子的亲属。这些有亲戚关係的人,都是比较亲近亲爱,若患难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忙救护;在做工的时候,大众亦来帮忙做工。所以,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很多的利益来。

  三三四、亲密的亲戚,是最好的亲戚。

  注:亲戚如果是各人各住在很远的地方,很难见面谈话,很少见面谈话。有的虽然是亲戚,可是双方还不曾见过面亦有的。所以,如果知道那一个人是亲戚,就应该时常去会面谈话,使双方亲密起来,这样,才能做出利益来。

  三三五、单是自己一个人吃东西,不会有快乐。

  注:单单自己在吃东西,实在不会有趣味、有快乐。这些独吃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悭吝的人,只求自己吃饱,不关心自己父母、妻子、朋友;他自己只是肚子饱,心裡不会饱,亦就是心裡不快乐、没有趣味。他亦不知道如果大家一同吃,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三六、在这世界裡,没有一个不会被人责备的。

  注:责备和称讚,是相反的,亦是这世界的二样情感。众生都是被情感缚住着的,人人都喜欢给别人称讚,人人都不喜欢给人责备。可是人人都会给别人责备,亦会被人称讚。所以,贤人对于这二样事都能看破,愚人就不会看破,时时因为有人的称讚就欢喜,有人责备就气恼。其实,人人都是有人责备的。

  三三七、柔弱的人,被人轻视。

  注:人的性情,要刚柔恰到好处,太刚不好,太柔亦不好。柔弱自然更不好,因为一柔弱,什麽事亦都柔弱,读书亦柔弱,做事、做工、做生活亦柔弱,学道修行亦柔弱。这样就一定被人轻视,因为,这人永远不能成功的。

  三三八、强硬的人,会被别人结怨。

  注:做人太强硬,便会有人不满意,要结怨、要报仇,因为人人都喜欢柔和的礼貌、温存的说话、温柔的性情。所以,一个人如果行为强硬、说话粗硬、做出不合作的态度,就会被人讨厌,虽然有大权力、有大能力,亦终会被人怨恨结仇,别人想要对他报复。

  三三九、爱上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无论是男子爱上女人,或者女人爱上男子,父母亲爱上儿女,就时常把所爱的说得过份。例如,小聪明说是大聪明、小漂亮说是大漂亮,这是很不好的。

  三四○、在气恼时,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人在气恼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小错误说是大错误。小坏事说是大坏事。有时,明明是有,却说是无;明明是无,却说是有。我们在听一个气恼的人说话的时候,不要相信他,因为他在气恼,会说得过份。

  三四一、想要取得利益,可是不会方便取得,一定会困难。

  注:人如果想要得到利益,例如取得学问、智识、财产、地位、名誉、安乐,如果没有方便的法子,自然一定很难得到。因为单单是依靠气力、说话和出力,是不能得到的!做什麽事,都要有一个方便的法子,才不会困难。

  三四二、正直的人,不说不符合事实的话。

  注:心裡正直或者不正直,是不会看见到的,但是听他说话,就会知道。正直的人,一定不说不合事实的话,他一定照事实直说,照真实的事去说。听的人,自然知道正确的事实。不正直的人,不会这样直说,他要骗人,不照事实说,听他相信他,是有害的。

  三四三、正直的人,那样说就那样做。

  注:每个人,最好的是所说的话,人人会相信;所做的事,人人会喜欢。说话,是一种艺术,是高深的学识。正直的人,他所说的,他一定那样做,他答应,便是答应,不会反覆。所以,人人会相信他的话,亦就喜欢他。

  三四四、世界上,很少人因为惭愧而不作恶。

  注:惭,是对作恶有羞耻的念头;愧,是对作恶有恐怕的念头。如果有人不敢违反良好风俗、不敢违反良好的道德、不敢作恶,这人就是因为惭傀而不作恶,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因为有许多不作恶,是因为没有机会、找不到合伙的人,才不作恶的。

  三四五、诗人,是一切偈颂的寄托。

  注:偈颂,亦就是诗词。偈颂会流传下来,是因为有好多诗人把那些有意义事情,编成诗词,使容易读诵记忆,流传开来。所以诗人是众宝的一种。

  三四六、父母,是对儿子有「四无量心」的人。

  注:「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捨无量。慈,如希望儿子得到福乐;悲,是帮忙儿子脱苦;喜是欢喜儿子所欢喜的;捨是对儿子的变更,没有过度的悲喜。这「四无量心」,亦包括说是保护儿子的人。

  三四七、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个教师。

  注: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位教师。从教儿子吃喝、坐站、跑路、穿衣服、说话和一切生活常识、风俗人情,都是父母教的。等到入学校读书,那位老师,不是第一个教师。

  三四八、父母,是儿子所应该礼拜的。

  注:自从儿子一出生,父母就好好的保护养育,亦很爱惜,所以,儿子就应该礼拜父母。有一些儿子,对父母不礼拜,那是很少数的不孝儿子。一般人,对父母都是很恭敬礼拜的。

  三四九、女人,是淨行的污秽。

  注:人,有男有女的分别。修持清淨行为的人,如果对这个,不小心保护,女人就会变成淨行的污秽。就是说,淨行变成肮髒了。

  三五○、女人,是价值最高的东西。

  注:在古代,人可以拿来卖,跟牛羊猪马一样的买卖,这其中,价值最高的是人。

  三五一、聪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和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

  注:夫妻同居,要有幸福,一定要有同样的思想、互相敬重。傻呆的妻,不懂得敬重丈夫,可是聪明的妻,却懂得尊敬丈夫,亦懂得敬重丈夫所敬重的一切人。

  三五二、丈夫,是妻的领导人。

  注:这领导,是在四种领导裡的一种,就是:旗是车的领导、烟是火的领导、皇帝是国土的领导、夫是妻的领导。

  三五三、服从丈夫的妻,是最好的妻。

  注:妻当然要服从丈夫。

  三五四、服从父母的儿子,是最好的儿子。

  注:语意已经明白了。服从父母的儿子,自然不会乱作乱为,不会做坏事。因为父母都很爱惜儿子,不会教坏儿子的。

  三五五、儿子,是一切人所依靠的。

  注:有儿子的,都要依靠儿子。大多数人都有儿子,所以,儿子,亦可说是一切人的所依靠;可是这儿子,是说好的儿子。

  三五六、不侵害别人的人,应该会兴盛。

  注:不侵害别人的人,是难得的好人,所以,应该会使自己兴盛、会使家庭兴盛、会使社会国家兴盛。

  三五七、有善的人,应该保住自己的善。

  注:这裡的善,是说有善的行为、善的说话、善的念头。这些善,自己应该保住,不要使他失落去。因为善是难得到的,如果得到了,就不应该任他失落去的。

  三五八、应该预防那些还没有到来的灾害。

  注:灾害,有些是天灾,像火灾、水灾、风灾一类;有些是盗贼偷窃;有些是疾病;亦有些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些灾害,一些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就应该事前预防。有一句成语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

 
 
 
前五篇文章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卷 第十七 福品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卷 第十八 死品

阿姜李尊者:人类价值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卷 第十九 友品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第一卷 第二十 乞求品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金刚经解 注疏十三 威仪寂静 一合理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金刚经解 注疏十二 化无所化 法身非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金刚经解 注疏十一 非说所说 无法可

陈柏达:五福临门 第三章 富 贵(第二福) 四、业力和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金刚经解 注疏十 一体同观 法界通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