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一行禅师: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第四章 |
 
一行禅师: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第四章
以理解之钥打开爱之门 理解与爱之眼:两种人,两种爱 我们继续第二组的慈观练习: 愿我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她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他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他们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我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她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他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他们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我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愿她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愿他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愿他们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 某个冬天,当梅村的住家众修行慈观的时候,一名年轻的在家女弟子对我说:“在我对男朋友做慈观后,我发现我不再那幺爱他了。可是,对我最讨厌的人做慈观以后,我忽然很恨自己。”在禅观之前,她对她男朋友的爱是又热又烈,让她看不见她男朋友的缺点。在禅观的过程中,她开始更清楚地看她男朋友,也觉知到,她男朋友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她说她不再那幺爱她男朋友了,然而事实上,她对他的爱却有了更多的慈和悲。她有办法理解到他受的痛苦,她对他的爱也因此变得更深、更健康。她有办法更自由地呼吸,也因此有办法让她的男友更自由地呼吸。虽然她说:“我不再那幺爱他了。”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我爱他更深了。”她对她最讨厌的人也有了新的了悟。忽然间她看到那个人为什幺会是这个样子了。她也看到了,她对那人的言行的反应是何等严厉,因而害他受苦。她的话,证明了她是真的在修行。照射正念的光芒:一瞥一眸的宁静与喜悦 “愿我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又一次地,我们由自身开始做起,理解自己的真实本性。只要仍旧拒绝自己,仍旧继续伤害自己的身心,去谈爱他人、接纳他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了正念,就有办法认识到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以及我们思唯的内容。有时候,思唯会在原地打转,让我们在失去信心、悲观、冲突、悲伤、嫉妒中沉没。当我们的心是如此,我们的一言一行也就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些心念来,进而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伤害。这项修行,就是要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中,照进正念的光芒,让我们能看得清楚。当念头或想法浮起时,立即觉察,并对它微笑。也许,这样就能使它止息,适当的注意 (yoniso manaskara)可以带来幸福、平安、清晰以及爱。不适当的注意 (ayoniso manaskara)则会令心中充塞悲伤、愤怒、歧视。正念帮助我们修行适当的注意,灌溉心中平安、幸福、解脱的种子。 佛教将心 (manas末那识 )形容为在树枝上吊着晃来晃去的猴子,一次又一次地,带我们进入痛苦的黑暗世界。修行是要在起心动念的过程中,照射正念的光芒,好让我们能看得清楚,不至于陷入不适当的注意。每次听到一段对话,或者目睹一件事故时,我们的注意可能是适当的,或是不适当的。有了正念,我们就有办法将它认出来,进而培养适当的注意,舍弃不适当的注意,并认识到:“我了知,不适当的注意,对我或是我关心的人都是无益的。”知道怎幺保持一颗宁静、喜悦的心,言行就会散发出平安和幸福,我们会成为自己真实的朋友,许多人的益友。 接下来,我们用正念,照亮我们的言语。我们可能下过决心,绝不说某些话,但最后还是把守不住,说了出来。正念可以帮助我们,不再说出引起自己和别人冲突的话语。 身体的行为,像是一瞥一眸、一挥手或是站姿,都会流露出我们的心态。每一个姿态,都道出我们心中的喜或悲、爱或恨、正念或不正念。正念照亮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像是我们的站姿、坐姿,怎样看别人,如何微笑,或者如何皱眉。正念光芒照耀下,我们觉知到哪一个行为是有益的,哪一个行为又是有害的。益己的行为,也将利益他人。伤己的行为,也将伤害他人。这就是为什幺在修行之初,我们说:“愿我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一旦你用理解之钥打开了爱之门,你将能接纳自己和他人。如果你还没有办法接纳他人,那是因为你尚未接纳自己。如果你与你周围的人斗气,是因为你心中在自我斗争。《妙法莲华经》告诫我们,要以慈悲之眼来看众生,这也包括了自己。 “愿我知晓,如何每天滋养心中的喜悦种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们的心有如一片田野,土地里藏着正面和负面的种子。我们必须觉知所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当我们接触到心中的痛苦时,也要知道尚有其他种子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将痛苦的种子传递给我们,但他们也给了我们平安、自由、喜悦及幸福的种子。即使这些种子埋藏在意识深处,我们仍可灌溉它们,帮助它们茁壮起来。接触心中的喜悦、平安、自在、安稳及爱的种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们也邀请朋友同样地接触我们这些种子。如果我们爱某人,我们每天都需要觉察并接触在他心中的正面种子,不要他浇灌愤怒、沮丧和仇恨的种子。这样,可以帮助他朝健康与幸福的方向成长。禅观何人?启于恨,止于爱 我们的修行变得稳固时,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理解、去爱、去照顾自己。然后,我们便可以将他人作为慈观的对象。首先,我们选喜欢的人作禅观的对象,其次是不爱也不恨的人,然后才是我们爱的人,最后是我们很厌恶的人。在《清净道论》中,佛音要我们先对我们所喜欢的人修慈观,因为要将爱心赠予喜欢的人比较容易。他以燃火为比喻。首先点燃稻草,等这些稻草烧起来了,再加小树枝。小树枝烧起来后,再添入小木柴。等小木材烧起来后,我们才放进大木材,直到一些潮湿或青嫩的木材也烧起来为止。但,如果我们想要直接在一些湿漉漉的木材上烧火,我们不可能成功。佛音又说,如果以我们的爱人来做开始修行,我们可能会被强烈的感觉吞噬。他也劝告我们,不要拿已过世的人做禅观对象,除非说我们的正念既稳固又真确,这才没有什幺好顾虑的。因为明白到生与死不过是一种概念罢了,所以不会因为禅观所爱的人、厌恶的人或是已过世的人而迷失掉。 “愿他身心安乐、轻松。愿他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专注于慈观对象时,如果他住在你的东边,就将你所有的能量送到东边去。如果他坐在你右边,就将你的能量延伸到右边去。用爱的能量环绕着他。即使他不需要你的爱,也要如此修行。安住于深刻的专注中。因为你知道怎幺爱自己,你有能力将爱给予喜欢的人。谛观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个修行其实是很容易的。在《念处经》佛陀教导僧侣们、、中,“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的意思是说,当你做禅观时,你不是站在外边往内看。想要对某人有深刻和直接的理解,你必须与他合二为一。只要你还把自己看做是与你观照的对象分开的,你的理解就还不算真确。 在你成功地对喜欢的人做禅观以后,选一个你既不爱也不恨的人来做禅观对象,像是邮差或是电工。就算你对他有少许好恶感,那并不真的是爱或恨。一个你不爱也不恨的人,可以是百万人的代表。譬如说,你想将你的爱延展到波斯尼亚人,就选一个你可以观想出的波斯尼亚人做禅观对象。谛观他,并观想他的身体、感受、认知、心行、心识,如此,你便会看到他整个国家的情况。若是你能够理解他,你就能够去爱、去理解所有的波斯尼亚人。如果你说:“愿一切众生快乐。”但却没有明确、实在对象时,你的愿望也许会太过模糊。若是只专注在一个人上,说:“愿他和所有像他的人安全,不受伤害”会比较容易。如此一来,你的爱将会变得实在。慈观,绝非只是在思想上的祈望,而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修行谛观,你将散发正念的能量,照亮你禅观的对象。真正的谛观,总会带来真正的爱。 几个月之后,如果你觉得你可以做下一阶段的修行时,选一个你爱的人做禅观对象。甚至,你也可以选你最亲爱的人。“愿他身心安乐、轻松。愿他安全,不受伤害。愿他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这是非常甜蜜的修行,也是为什幺《清净道论》警告我们,这项修行的缺点是,在禅观跟你关系密切的人时,你的专注可能会丧失。 最后,禅观被你当成敌人、光是想到他就会令你愤怒的人。把自己放到他的处境中,然后想:“愿他身心安乐、幸福、轻松。”如果你还未能爱自己,你就没有能力去爱你的敌人。当你能够爱自己时,你就能爱所有的人。若能做到这点,你就会明白到你所谓的敌人,也不过是个正在受苦的人罢了。 “愿他安全,不受伤害。”越战期间,我禅观越南士兵,祈愿他们不要丧命沙场。我也禅观美国士兵,深深地同情他们。我知道,他们被派遣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到此来杀人或被杀,我祈愿他们平安。如此的禅观,带来一股深刻的渴望,希望战争能结束,让所有的越南人及美国人生活平安。一旦那股渴望变得清晰了,眼前就只是一条道路——为结束战争而努力。当你修行慈观,你必须往那条路上走。一旦你能看到,被你称为敌人的人也在受苦,你就会想去爱他、接受他。“敌人”这个观念会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他也在受苦、也需要我们的爱和慈悲的真相。 “愿我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首先,我们学习接触和认出心中幸福和喜悦的种子。一旦成功了,即使是偶尔做到,也可以继续以别人作为禅观对象来修行。就算某人非常不快乐,你也知道,在他心中仍有幸福与喜悦的种子。学会怎样灌溉自己心中的这些种子后,你便会知道怎样灌溉他人心中的种子。借着你的言语、眼神、关爱,你能够帮他接触到这些种子,双方也都将因此受益。 在梅村,我邀请学生写下父母亲的优点。有一个年轻人轻而易举地就能列出他父亲的长处,却不愿意描述母亲,因为他想这是很不愉快的事。在开始禅观以后,他非常惊讶地发现,他能够接触到他母亲的许多优点。他愈发现母亲的优点,愈能够平息他对母亲的怨恨。深入观察之后,他重新建立与母亲的关系,爱自他心中流露出来。 之后,他写了一封爱的信给他母亲,信中畅诉了他的了悟,承认母亲的优点,表达了对她的感激。他母亲收到信后,感动莫名,她的儿子从来没有这样好好地跟她讲过话。她跟邻居聊起这件事,说她是怎样高兴能够与儿子和好,又是怎样惋惜她自己的母亲已不在人世,她想写一封类似的信给她母亲。这名年轻人知道后,写信给妈妈说:“请不要以为外婆不在人世,她仍活在您心中。我相信她会读到您的信,即使是在您写信的时候。”这是他从这次修行中得到的了悟——我们的父母、祖先都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是他们的延续。在收到他的第二封信后,他母亲真的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母亲。一人修行,全家受益。灌溉美好的种子:清除心中的毒素 “愿我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佛法用“一切种子” (Sarvabijaka)来形容心识。我们是园丁,识别、灌溉、耕耘最好的种子。我们要有信心:在我们的心中有美好的种子。然后,用适当的注意,在坐禅、行禅或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这些种子。当我们成功地接触到这些正面种子,我们将知道怎样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它们,它们也会变得更茁壮。这就是为什幺我常要求心理治疗师,不要只是与病人谈论他们的问题,而要帮助病人接触喜悦和幸福的种子。如果治疗师知道怎样在走路时维持正念,接触自己美善的元素,就知道怎样帮助病人也这样做。为何不带你的病人到室外做行禅?教他们怎样以焕然一新的步伐在大地上走路,怎样接触到蓝天白云。教他们怎样慢下来,怎样享受当下最简单的乐趣,怎样借这一切来滋养自己。如果治疗师只和病人谈痛苦,伤害可能更大。 “愿我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这个练习的本质是爱。“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修行真爱。 ”3这是我所着《步入解脱》中的一句话。 “愿我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识别”的意思是认知某事的存在。“了解源头”的意思是理解事物的本性——它从何而来,是什幺因缘汇聚而成的,以及已存在多久。这是谛观的过程。 我们的心中都有些毒素,包括贪(贪念)、(愤怒)、痴(愚痴)。贪念使我们追逐名誉、利益、财富和性等声色名利。愚痴是无知、不理解。除这三毒外,还有其他毒素,包括慢(傲慢)、疑(怀疑)。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以认识心中的贪念、愤怒与愚痴,了解这些毒素带来的痛苦 (外在因素并非唯一来源 )。佛陀问:“愤怒怎幺可能在没有愤怒的人之中生起?”愤怒的主要来源,是我们心中的愤怒种子。亲眼目睹、亲耳听见一件事的或许有两个人,但生气的可能只要一个。言语和事件只是刺激了我们心中的东西,若是藏识没有愤怒的种子,愤怒不可能生起。 在能帮助别人之前,我们必须懂得处理自己的愤怒。当怒火被煽动时,我们往往会攻击那些灌溉我们愤怒种子的人。这就像是我们的房子着火了,不去灭火,却跑去追那些我们以为是放火的人。与别人争吵,只是在我们心中的愤怒种子上浇水。当愤怒生起时,就要回归自己,并用正念的能量去拥抱、平息、照耀那股愤怒。不要以为如果你也使那人受苦,你会觉得好过些。这是很危险的想法。他们愤怒时,可能反应会更严厉,那股愤怒更会一发不可收拾。佛陀教导我们,当愤怒生起时,就要闭起眼睛、耳朵,回归自己,照料心中那股愤怒源头。转化你的愤怒,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你周遭的所有人,甚至远方的人也会受益。 佛陀列举 7项放下愤怒的理由: 1.愤怒使我们丑陋。当感到愤怒,照照镜子,然后我们就会做些使自己更漂亮的事。这首短偈可以帮助我们修行: 愤怒令我丑, 知此我微笑。 回来守护心, 慈观不间断。 4 2.愤怒使我们受苦。“就像正在被烤的虾”,我们令自己的痛苦倍增。 3.愤怒令我们无法兴盛和成长。 4.愤怒使我们无法在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富有,令我们失去现有的财富或幸福。 5.我们会因为愤怒而恶名昭彰。 6.愤怒令我们会失去朋友,因为他们怕会被我们心中的炸弹炸毁。 7.愤怒令我们会变成饿鬼,无法清新、喜悦地在僧团生活。 生气的时候,你的脸看起来就像是一颗会爆炸的炸弹。闭起眼睛和耳朵,回归自己,好让怒火平息下来。即使不容易做到,也要微笑。微笑可以放松几百块小肌肉,使脸看起来更吸引人。随地坐下,然后谛观。如果你的专注力还不够强,不妨走到外面做行禅。最重要的,是要灌溉正念的种子,让它在你的意识中生起。愤怒啊,我的老朋友:痛苦的源头不在别处 正念是随时随地保持正念,就像愤怒总是动不动就生气。当你喝水时,觉知你正在喝水,这就是喝水的正念。此处,我们要对愤怒培养正念。吸气,我知道我感到愤怒,呼气,我知道愤怒在我心中。 一开始,愤怒的能量生起;接着,正念的能量生起,第二道能量拥抱第一道能量,让第一道能量平息、消逝。我们不是要制造正念来赶走或对抗愤怒,而是要来好好照顾愤怒。这个方法是非二元、非暴力的。因为认知到正念和愤怒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非二元的。一道能量拥抱另外一道能量。不要对你的愤怒生气。不要试着赶走它,或压抑它。承认愤怒生起了,然后照顾它。胃痛时,你不但不会生胃的气,反而会照顾它。做母亲的听到娃娃在哇哇大哭,她会放下手边的工作,抱起娃娃,安慰娃娃。然后她会试着理解为什幺娃娃要哭,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在闹情绪。 谛观愤怒,要像谛观你自己的小孩一样,不要恨它或排斥它。禅观不是让自己变成战场,双方互相争斗。修习正念呼吸,可以平息、安抚愤怒,而正念则可以渗透愤怒。在开暖炉15分钟后,暖气会弥漫冰冷的房间,转变就此开始。你不需要撇弃或压抑任何事,即使是你的愤怒。愤怒只是一道能量,所有的能量都可以被转化的。禅观,是用一道能量来转化另一道能量的艺术。母亲抱起娃娃的时刻,娃娃会感到一股爱和舒适的能量,开始觉得安逸。就算造成不舒服的原因还存在,被拥抱在正念中,也足够带来些安逸了。 在《安般守意经》中,佛陀教导:吸气,我平静心的活动。 “心的活动”指的是任何情绪或心理状态,例如愤怒、悲伤、嫉妒或恐惧。正念吸气、呼气时,你拥抱并安抚了那种心理状态。一旦你觉察愤怒生起,便要赶紧制造正念来拥抱愤怒。十分钟后,愤怒便会缓和下来,正念让你能觉察到正在发生的事。抱着娃娃几分钟,也许在一边哼着摇篮曲后,做母亲的会去找出娃娃不舒服的原因,或许娃娃发烧了或许着凉了,或者尿布太紧了,或许是因为口渴了。一旦母亲发现原因,她可以立刻改变情况。找到问题根源是很重要的。这是谛观的修行。吸气,我知道我在生气。呼气,我知道愤怒在我心中。 首先要修行的是觉察。“愤怒啊,我的老朋友。”然后,你要谛观,看清愤怒的源头。“为什幺我在生气?”你最先会发现到,痛苦的源头不在别处,而是在你的藏识中。那儿早有贪念、愤怒、愚痴、骄慢、怀疑的种子。别人不过是次要的原因罢了。接下来,你会看到,原来他也在受苦。或许,你原本以为,唯一受苦的人是你,但却不尽如此。若是有人把那痛苦泼在你身上,你该知道,他也在受苦。一旦理解到这里,爱会在你心中涌起,不自主地想要帮忙。理解,是其中关键。 由于修行正念,你的愤怒会回到藏识中。下次愤怒再生起时,也照着这幺修行,最终,在你心中的愤怒种子会削弱下来。这项修行,是要面对你的愤怒。感恩有正念,将愤怒转化为爱和理解的能量。五种情况燃起怒火:终生与幸福绝缘 有一天,当佛陀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舍利弗长者集合了一群比丘。佛陀对他们说:“诸比丘,有五种情况可以令愤怒生起,却也有方法可以避免愤怒生起。 “第一个情况是被别人的行为而非语言激怒。有些人我们看了就讨厌。他们站立的样子、行动的样子都令我们生气。然而,他们说的话却一点也不令人讨厌。你如果跟那种人在一起,听他说话就可以了,不要理会他在做什幺。如果你将注意力放在他的行为之上,难免会愤怒。但,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他的说话上,愤怒便会消逝。从前有一个僧人,喜欢捡垃圾堆里的破布来做僧袍。只要让他看到小破布,不管那垃圾是不是布满了尿屎,他都会捡起那块破布,带回僧院,洗干净,然后跟其他破布缝在一起,做一件僧袍。看他做这种事是很难受的;可是,在同时,他讲话又很友善。若你只注意它的言语,愤怒就不会生起。 “第二种情况是当有人讲话就像蛇的毒汁一样,可是他的行为却友善益人。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人的行为上,别理会它的言语。这附近有一个深邃的湖,湖面上覆盖了许多草菅,杂草、落叶、麻草、小树枝。被热气骚扰的人也许会跑到这湖来游泳。在岸边脱下长袍之后,他推开这些草菅、杂草、落叶、麻草、小树枝,走进那清净、清凉的湖水中。如果只是因为这些小草菅、杂草、落叶、麻草、小树枝就不理会这片清凉的湖,未免太可惜了。 “第三种情况是某人的言语和行为都令人不愉快。仔细谛观这个人,试着找出他的优点,即使那些优点并不显眼。每一个人都有优点。这项修行比较困难,但并非不可行。试想,有一个人跋涉了几百里,口干舌燥。然后他在地上看到一个水牛留下来的脚印,脚印中有一点点水。他告诉自己:‘如果我用叶子来舀水,水可能会溢出来。所以,我应该要弯下腰来,直接从脚印中喝水。’喝水后,他精神一振,可以继续旅程了。我们必须谛观,在言语和行为都令人不愉快的人身上找出优点。一旦找到优点,就不难接受他。虽然说这种情况比前面两种都还困难,但有智慧的人,还是可以放下对这种人的厌恶。 “第四种情况是某人的口(言语)、身(行为)和意(思想)都不美善。在一条偏僻的乡间路上,一名路人生了重病,放眼人烟杳杳,就只他形单影只,孤零零的,没有人可以照顾他,存活的希望渺茫。可是,忽然间,另一个路人走来了,他看到这名绝望的路人躺在路边,于是停了下来,心中充满慈悲。他扶起这名路人,一步一步地,蹒跚到下一个村落。然后,他又请来大夫,亲自陪在床畔三四周,直到那人痊愈为止。他为那人的痊愈感到欢欣。如果我们遇见一个言语、行为和思想都令人不愉快的人,可想而知的,那人饱受痛苦。若是我们不爱他、不帮助他,又有谁来爱他、帮助他?若是心中有爱,就有能力接受那些言语、行为和思想都令人受不了的人。 “第五种情况是某人的言语、行为和思想都是美善的。村子旁,有一个开满芳香的粉红和白色莲花的湖。舒软的青草铺岸,湖畔林木森森、鸟鸣蝶舞,犹如人间仙境。如果你住在这个湖附近,可是却不来湖边坐坐,不到湖里游泳,也不舀些晶莹剔透的湖水起来喝,表明你并不知道怎样幸福地生活。当你遇见一个言语、行为和思想都美善、仁慈的人,试着找时间在他身边。 ” 谛观别人的痛苦是很重要的。一个行为不仁慈、思想言语都不美善的人,必定受着许多痛苦。若能谛观,明白他的痛苦,心胸自会敞开,理解的锁匙也会自然显现。我们的社会上,有许多人在童年时受到虐待,结果终其一生,都还继续受苦。他们的恐惧和仇恨从未消逝,自尊心也一直很低。如果能谛观虐待他们的人的痛苦,明白了那些虐待者,他们深陷贪念、愤怒、愚痴三毒的囹圄。如此谛观,将能打开心扉,恐惧和仇恨或许也会逐渐淡散。与一切合而为一:转化那些伤口 几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来到梅村,他对他父亲怒不可遏。那时候,梅村的住众正好在修行慈观,写信给与他们相处有困难的人。在《绽放的莲花》一书中,有一个对五岁小孩修禅观的练习:把自己当成五岁的小孩,我吸气。对那五岁的小孩微笑,我呼气。 那个五岁的小孩还在你心中,也许你曾经非常痛苦,但,一与那五岁的小孩接触,慈悲将充盈你的心。五岁的小孩是那幺的娇弱,那幺容易受伤。偏偏有许多父母,没有用正念来教养小孩,将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一股脑儿地发泄到小孩上,结果,才五岁而已,小孩的心已经充满着恐惧和悲伤。也许,他会试着对他的父母表达那种感觉,但做父母的却没有能力听。这幺小的孩子还不知道怎幺表达他的痛苦,还在结结巴巴说话时,母亲可能就已经打断他的话了,甚至对他吼叫。娇嫩的心,仿佛被泼上了一盆冷飕飕的冰水。做孩子的也许再也不会对父母述说心事,深邃的伤口久久不愈。做父母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这幺做,终于亲子关系严重受创。这其中的起因,便是缺乏正念。如果一个做父亲的不知道怎样控制愤怒,他也许会断绝与儿子的沟通,做儿子的更可能会终身受苦,变得无法与他的老师、朋友以及他自己的儿子沟通。 我请那年轻人,花一个礼拜的时间,把自己观想成五岁的小孩。然后,我再教他:吸气,把父亲当成五岁的小孩。呼气,我对那小孩微笑。我们都知道父亲成人的样子,可是我们都忘了,他也曾是一个容易受伤害的小孩。请修行这项谛观。如果有所帮助,不妨找出一张父亲五岁时的照片,看着那照片。吸气,呼气,并对你五岁的父亲微笑。你将明白,父亲也和你一样,心中有伤痕。在那一刻,你“变成”你父亲了。 佛陀讲四无量心的时候,会引用梵文萨婆多多耶 (Sabbattataya)一字,意思是“与一切合而为一”。你和你谛观的对象合而为一,在这个练习中你变成你父亲。如果修行谛观,你将理解到,你父亲五岁的时候,也被他人残酷的举止深深伤害过。若是他在童年受到伤害,可是从未学会转化那些伤口,很自然地,他会将他的痛苦加到别人身上,连你也无法幸免。亲骨肉成了他的痛苦的受害者,就像他是他父母的痛苦的受害者一般。 于是,那名年轻人在他梅村的房间桌子上放了一张父亲的照片。每次走进房间时,他会凝视父亲的眼睛,练习重新认识这名与他形同陌路的人。他微笑着,为那在痛苦中的小孩感到同情。离开房间之前,他会再看一看他父亲的照片,正念地呼吸。 有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父亲,虽说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写到一半时,他忽然感到心胸一开,放下了一副重担。他明白到父亲的痛苦,因此原谅了父亲。爱和慈悲成了内心一股真真切切的能量,与父亲重修旧好不再仅仅是愿望而已。愤怒这毒素消逝了。这很像舍利弗的禅观。借着谛观他人的痛苦,理解痛苦的根源,爱和理解的大门自然而然大敞。 开始这项练习的第一步,是要学着接触你心中的正面种子和痛苦种子。觉知到这些种子的存在,借着禅观,来理解这些种子的本性 (根本的起因 )。一旦理解到痛苦的根源 (例如说你的愤怒、你的伤痛、你的挫折 ),你的心将变得平和、宁静、轻松。心中的愤怒根源被转化了,接纳和爱变得轻而易举。你成功地熄灭了心中的怒火,你将可以帮助别人这样做。接触到心中喜悦和幸福的种子,识别和看到心中愤怒、贪念和愚痴的源头,我们的身心将真正地感到平和、幸福、轻松,将能不受伤害,安全无恙,并可了脱愤怒、烦恼、恐惧和忧虑。
----------------------------------------------------------------------------------------------------------------- 更多一行禅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