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坦尼沙罗尊者: 不可能的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坦尼沙罗尊者: 不可能的事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ImpossibleThings

  byVen.ThanissaroBhikkhu

  《镜中奇缘》[1]一书中有一个角色说,每天早餐前他喜欢思考两三件不可能的事,这样做有助于给他的心透透气。对我们禅修者来说,那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每天思考两件不可能的事:你将能掌握定,你将能尝到不死。

  当然,严格说来,这些事并非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心里有不少声音坚持说,它们是不可能的。因此,时不时想想不可能的事,改变一下对话的调子,是有好处的。

  要提醒自己,你的生命并未在石碑上刻就,你既不是命运的奴隶,也不是大机器上一个无名的小齿轮。实际上你是一个作为者,一个推动者,一个塑造者。你可以把你的生命朝着你希望它发展的方向塑造。

  佛陀说,世界上有四种业: 我们爱好做,又给出善果的业;我们不好做,又给出恶果的业;我们爱好做但给出恶果的业;还有我们不好做但给出善果的业。前两种不消说。无须思考,人们自然会做好做又给出善果的业。内心不会发生冲突。同样地,自己不好做又给出恶果的业,人们是不愿做的。[内心]不存在对话讨论。参会成员全体通过。

  不容易做的,是那些你爱好做但给出恶果的,还有你不好做但给出善果的业。对这两种业,佛陀有过一句有趣的评论。他说,它们是衡量一个人的智慧与明辨的尺度。他没有说,它们是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尺度。人需要明辨,才会去做他不爱做但给出善果的业,才会不做自己爱做但给出恶果的业。这种明辨不仅在于能够看见每种情形下的因果关系,而且在于能够智胜[内心]那些只管想做自己爱做之事的参会成员。它学会如何看穿心给自己竖起来的种种障碍,给自己制造的种种困难,想方设法绕过它们。

  我们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注意到,对自己有益的事做起来难,对自己无益的事做起来容易,于是便以为自己的本性是懒惰,或者以为心的懒惰那一面是真正的我,因为它的另一面显然需要付出努力。心的懒惰的那一面随波逐流,于是它必然是真我。我们是那么想的,但那种想法实在是有自我毁灭性。

  我们也许记得自己过去行事端正的那些时刻——禅修、持戒、依法而活——但能想到到的只是自己付出了多少辛苦。于是我们说:“那一定不真正是我。它一定是别人。我肯定是做容易做的事的那个人,我一定是懒惰的,我一定有薄弱的意志力。”那种态度是一种巨大的误解。难做的事,对每个人都是难的。不过,有智慧的人,与其围绕它造作起一个自我形象,他们只想:“我怎样才能智胜这个懒惰?我怎样才能巧胜这种负面态度?”他们去实践,尝试不同方式,直到找到可行的做法。

  这就是你在禅定中必须尝试做的事。如果你发现自己迎面遭遇这种障碍,要学会把你的自我形象拆解开来。认识到,你的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个形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你的这个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模式,一种习惯。假如它妨碍了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么无论它如何大叫“这是你的真我,”你必须质疑它。你必须把它拆开。不要信它。

  无论心如何说它不想努力,那只是心的一个部分。还有另一个部分确实想尝试付出努力,确实想得到力量,确实想洞穿诸法。为了破坏那个部分,懒惰的一面说:“那不是真我”。那么,这个懒惰的一面是谁?你为什么要与它认同?你是有选择的。

  要试着在它的论据中找到漏洞,学会剖析它们。你必须学会拆卸内心的负面习惯。首先第一步,就是质疑它们的真实性、有效性。毕竟,佛陀说过,心是可以训练的,喜乐来自训练。如果人们不可改变,就没有传法的必要了。修练就没有必要了。不过真相是,我们都有改变的潜力。每一时刻都是新的时刻,一个带着自由[选择]的时刻。

  可是,心还有那个部分在说:“好吧,你现在可以选择做正确的事,不过你不会坚持太久的。”你必须质疑那句话。最好的质疑方式是,至少在下一时刻选择做正确的事,接着下个时刻,再下个时刻,然后说:“看见了?我可以做到。”心的那个负面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其它论据,但你必须下决心不听它们,不信它们。试着想办法削弱听信负面的那部分心。

  这就好比内政纠纷。有某些声音不停地前来冲你大喊大叫,你已经习惯于妥协,有时只因为它们叫得响。不过,如果你停下来真正观察它们,就会看见,那里没多少你真正愿意对之妥协的东西。因此你必须在心里造作出其它声音。毕竟,修行道是你造作出来,是你合成起来的东西。用一个术语来说,它叫做sankhātadhamma,造作法,就是你合成的东西。

  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自然地喜欢或不喜欢。那是美国佛教当前常见的主要误解之一:你随便选择哪条道都没关系,因为所有的道结果都一样。其实,有的道可行,有的道是不可行的。你碰巧喜欢的一条道,不一定把你引到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因此,必须有一种奋争的成分。必须有一种合成某种新东西的成分,一种不重蹈旧辙的成分。当你静下来思考时[即可知],当你重蹈旧辙时,存在一种造作的成分,你每次妥协,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造作那个旧我。那是你想制造的自我吗?你有选择造作别的。

  对许多人来说,我们之所以不喜欢责任,是因为如果我们肯负责,就意味着得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因此,你必须问一句:“那又怎样?”每个人都会犯错。即使佛陀成佛前,他也犯过错。这是我们都会经历的。

  这就是为什么僧随念,sanghanussati,是如此有用的思索。有时,拿自己跟佛陀作比较太困难,不过你可以拿自己跟圣僧伽成员们作个比较。追随佛陀教导的人有各种各样。有麻疯病者、穷人、富人,各色人等。其中著名的一对叫做摩诃盘陀加和周利盘陀加。他们是兄弟。摩诃盘陀加是兄,周利盘陀加是弟。摩诃盘陀加十分聪明,周利盘陀加十分愚笨,但两个都成了阿罗汉。圣僧伽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每一个人,就其心的强弱程度来说,都曾经处在过你现在的位置。不同的是,他们最终决定,要利用自己的那些强点,克服那些弱点。首先第一步只是思考这件事是可能的。如果他们能做到,你也能。也许看上去不可能,但你可以把思考不可能的事培养成习惯。

  毕竟,佛陀曾被告知,不死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存在某件好过他已有一切的事是不可能的。看看他:富裕、多闻、容貌好、有权势。凡是任何人能想象到的感官对象和愉乐,他都拥有。然而,他仍不满足。亲友们说:“别开玩笑了。不死是不可能的。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他说:“假若没有比这更好的,那么生命是十分可怜的,因为有一天一切都会破坏。”于是他出发去寻找那不可能的东西——而且他找到了。我们也许自觉不可与佛陀相比,但一定存在许多圣僧伽弟子,在某个时期觉得真乐是不可能的,改变人生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天,他们决定去做那件不可能的事。那就是他们如何最终成了圣僧伽的成员。当然,这里的意思是,我们以为不可能的,不一定就是不可能。我们只不过允许自己被限制而已。

  (根据2002年11月某日开示录音整理,本文来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

  中译注:

  [1]《镜中奇缘》:《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续篇,讲的是爱丽丝好奇镜子里的世界,梦中发现自己穿过镜子,在另一个世界游历一番的故事。作者路易斯-卡罗尔,真名查尔斯-道森,同时是一位数学和逻辑学者。

----------------------------------------------------------------------------------------------------------------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坦尼沙罗尊者:定义念住

坦尼沙罗尊者:佛陀的“应该”

坦尼沙罗尊者:四梵住

坦尼沙罗尊者:三辨识

坦尼沙罗尊者:行禅: 动中之止

 

后五篇文章

坦尼沙罗尊者:开启佛法之门——礼敬在佛教思维与修证中的

坦尼沙罗尊者:一言蔽之论修持

坦尼沙罗尊者:这条道有目标

星云大师谈财富:用钱与藏钱

星云大师谈财富:赚到欢喜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