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玛欣德尊者:《应作慈爱经》之四 |
 
玛欣德尊者: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应作慈爱经》之四 2008年4月13日 玛欣德尊者讲述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禅修的大德们: 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一起来学习《应作慈爱经》。在我们讲这部经的第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佛陀的教法是为了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我们必须要修习戒、定、慧。我们在第二次学习的那天晚上,学习了《应作慈爱经》中关于戒的部分,佛陀在这部经里,用经教法的方式,阐述了一个禅修者应当具足的15种美德,15种内心的素质。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这15种素质,他才拥有禅修的基本条件,不仅仅修行慈心很容易成就,修其他任何的禅修业处都很容易成就。所以这15种素质,也称为前分行道,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基础。然后我们在前天晚上,又再讨论了定的部分。这部经是以教导修习慈爱为主,佛陀对众生采用七种分类方法,并教导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他们散播慈爱,比如应当用祝福一切众生快乐的方式,同时用祝愿不要有人欺骗,不要被人欺骗,不要有轻视,不要希望对方痛苦,不要人和人之间互相制造痛苦,应当犹如母亲去关爱自己的独子一样对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同时慈爱应当散播到十方,散播到一切的世界,没有障碍,没有怨恨,没有敌对。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要在行、住、坐、卧任何的姿势以及除了睡眠以外的一切时,都应当这样培育慈爱。如果一个人可以这样不断地散播慈心,培育慈爱,那就是他们在这里所说的梵住,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他可以通过修习慈心而得到慈心的解脱。 提到慈心的解脱,佛陀在《增支部》的第11集里曾提到,如果一个人修习慈爱、培育慈爱达到慈心解脱,也就是可以证得慈心禅那的这个阶段,他将会获得11种功德、11种利益。佛陀说如果一个人修习、培育,经常重复的去做、多做、巩固它、稳固地建立它,精勤于修行慈心解脱,将可以获得11种利益,是哪11种呢? 第一,Sukhaü supati也就是他睡得安乐。他可以安眠、可以很快乐地睡,很容易地睡,他不会象有些人那样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如果拥有慈心的人,当他想要睡眠的时候很容易睡着。 第二,sukhaü pañibujjhati就是他很快乐地醒来,他不象一些人那样,翻来覆去睡完觉不肯醒来,当他醒来的时候,会感到很清醒,很愉快。 第三,na pàpakaü supinaü passati不见恶梦,如果一个充满慈爱的人,他不会做恶梦。经常做恶梦的人,是由于内心比较烦躁,比较烦乱,当然如果说经常做恶梦的人可能跟前世的生命状态也有关系,同时还跟今生心的状态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白天的时候,经常升起贪嗔痴,不控制自己的心,晚上就容易产生恶梦。如果一个人经常培育慈爱,一个拥有慈心的人,他的心是柔和的,快乐的,在晚上的时候他也会夜梦吉祥。 第四个功德是manussànaü piyo hoti,人们都很喜欢他。一个拥有慈心的人,人们都同样的会善待他,由于他对于别人经常充满慈爱,善待于别人,别人回报于他的自然也是能够善待于他。 第五个功德是amanussànaü piyo hoti,非人也喜爱他。我们在讲慈心经缘起的时候,就讲到了那些非人们刚开始的时候,经常去捉弄那些比库,他们变现出很恐怖的样子,发出很恐怖的声音,而且放出很强烈的、很难闻的臭气,去干扰那些修行的人,后来佛陀教导他们修习慈爱、培育慈心之后,那些非人的心完全变了,不仅不去干扰他,而且护持他。 第六个功德是devatà rakkhanti,诸天守护,诸天保护。因为只有修了善行,积累了善业,依照善业而投生的人,他才能够投生到天界。所有的天人都是由善业而结生的,如果一个人经常累积善业,多做善事,培植各种的福德,将能够依照这些福德,如果这些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他将能够投生到天界,因此绝大部分的天人是喜欢善德的、喜欢那些爱做善事、喜欢那些善人,他们自然会去拥护那些经常有慈爱的人,经常乐善好施的人。 第七个功德是nàssa aggi và visaü và satthaü và kamati.火、毒药跟武器不能够伤害他。讲到这里呢,我想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很善良、很美丽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萨摩瓦蒂Sāmāvatī),她是(Kosambī)(峤赏弥)国的国王优德纳(Udena)优填王的王妃。萨摩瓦蒂是一位很善良、很温柔的女子,她自己没有听闻佛法,但是她有一个叫库祖达拉(Khujjuttarā)的仆人,经常到佛陀住的地方去听闻佛法,然后把听来的佛法告诉她,她通过这样经常听闻佛法后来也证得了初果,证得了圣果。但是呢,布地那拉王有另外一个王妃,叫做玛干蒂雅(Māgandiyā),她是个如花似玉,但是心如蛇蝎恶毒的女人,在早年还没有嫁出去的时候,她的父亲曾经相中了佛陀。她的父亲因为女儿很漂亮,认为很多人都配不上自己的女儿,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佛陀非常英俊、非常庄严,就认定除了这样的人外,没有其他人可以配得上自己的女儿。于是他就带着如花似玉的女儿向佛陀求亲,遭到佛陀拒绝。当时玛干蒂雅就怀恨在心,她说:“好,象我这样一个人你都拒绝我,总有一天我不放过你。”后来她嫁给了优德纳王。之后呢,她发现另外一个王妃萨摩瓦蒂,是佛陀的弟子,就耿耿于怀。同时,由于她们两个都是王妃,所以在玛干蒂雅眼里也是水火不相容。但是由于萨摩瓦蒂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子,所以没有经常跟玛干蒂雅作对,但玛干蒂雅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除掉萨摩瓦蒂。有一次,她把一条毒蛇藏在萨摩瓦蒂弹的琴的洞里面,蛇塞进去后,在表面盖一些鲜花,之后她就跑到优德纳王那里去告密说,萨摩瓦蒂对你心怀恶意,她想要用毒蛇咬死你,优德纳王听了后,就真的走到后宫,走到萨摩瓦蒂那里,看到那条毒蛇从琴洞里爬出来。当时优德纳王非常生气,因为之前,玛干蒂雅已经做了很多的小动作了,在优德纳王那边经常吹枕边风,所以这次优德纳王以为萨摩瓦蒂真的要害死他。他就怒气冲冲拿了弓箭,把箭浸了毒药,到萨摩瓦蒂的寝宫,叫萨摩瓦蒂和所有她的侍女全部排成一条直线,然后张弓搭箭,想要一箭把这些人都射死,当时呢,萨摩瓦蒂和她的侍女们说:“你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应当生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应当对这可怜的大王散播慈爱,因为他现在已经被愤怒给控制了。”当时所有人都对优德纳王散播慈爱,虽然那时优德纳王的箭已经拉满了弓,但是呢,他的身体就好像被什么定住了一样,僵在那里,由于这些宫女们和王后的慈心产生很强大的力量,使优德纳王的心跳很快,汗从额头流下来,身体不能动,这个时候萨摩瓦蒂就对优德纳王说:“国王啊!你是不是很累啊?” 优德纳王就说:“是啊!王后!我很累啊!”那萨摩瓦蒂就说:“那这样吧,你把你的箭放下吧!”然后呢,他就把自己的弓箭往地上一放,结果箭就射在地上。这个时候萨摩瓦蒂对国王说:“国王啊!你不应当中伤无辜的人。”此时,优德纳王,就知道可能是玛干蒂雅在背后搞鬼。不过,后来萨摩瓦蒂仍然还是被玛干蒂雅烧死。不过就从这件事来看,由于慈心的力量,当时优德纳王心里很慌,身体也僵住了不能动。这就是说火,毒药,武器不能够伤害拥有慈爱的人。 但到后来,萨摩瓦蒂由于自己的果报,被玛干蒂雅烧死。话说玛干蒂雅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怂恿优德纳王不成功,那么就想亲自下手。她就跟她的叔叔讲,就在晚上把萨摩瓦蒂的寝宫全部用柴火和草围住,点上火,把里面所有的人烧死,结果她的这种恶毒的计划成功了。当火烧到萨摩瓦蒂所住的寝宫时,萨摩瓦蒂跟所有的侍女说:“你们这个时候正是要维持自己善心的时候。”然后所有的那些侍女们,当火烧到她们身体的时候,她们都观照自己的苦受,结果呢,萨摩瓦蒂和所有的侍女们没有一个是以凡夫的身份而去世的。也就是她们所有人都证果了,这是后来佛陀说的,因为这件事发生了之后,那些人,那些比库们他们就问佛陀,佛陀就告诉他们,其实这些所有可怜的婢女们没有一个是以凡夫的身份而死去,她们都是得不同的果位而被烧死的。 为什么她们会被烧死呢,因为在过去世的时候,萨摩瓦蒂和那些婢女们也是公主和侍女们。有一次,她们就去一条河里游泳嬉水,上岸后,她们发现有点冷,于是就在森林里搜集了一些柴,想要烧火取暖,结果不小心就把树林烧着了,后来发现到她烧树林的这件事,被另外一位独觉佛知道了。当时那位独觉佛其实是在树林里入定,于是她就想我们把独觉佛烧死,事情就不会暴露。于是她们就用柴火想把独觉佛烧死,但是独觉佛当时入的是灭尽定,没有被烧死。由于她造的这些业,使她们受了很漫长自己造的果报,乃至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她们也还是被烧死。不过,由于她们已经证果了,所以她们的果报即使还是有,也不会再延迟很久。 接着的另外一个功德是tuvaña§ citta§ samàdhiyati,他的心可以很迅速的得定。为什么可以很迅速的得定呢?我们在前一次讲课的时候就讲到了,一个拥有慈心的人,他的心是很平静、很喜悦、很柔软的,是不是?因为内心柔软、平静,这个跟禅修的心很相应,跟入定的心很相应,有了良好的心的素质,要入定、要培育定力是很容易的。同时呢,一个经常拥有慈心的人,本身就是属于一种定,所以他要转修其他业处的时候,要转去注意其他的所缘的时候,也非常容易入定。最主要是他要有柔软的心,他有敏捷的心,很敏锐的心。不论他要入任何的定,他都很容易就成就。 第九个功德是mukhavaõõo vippasãdati,他的脸容非常光洁明净,他的脸色很好看、他很漂亮。修行慈爱可以使人变得美丽,大家相不相信?我们用一个反例子来看,如果一个经常发怒的人、经常容易动肝火的人,他一瞪眼或者他一板起脸孔,人家就可以感觉到他的那股怒气,是不是?或者说一个经常爱发怒的人,我们甚至都会从他脸上看到这个人满脸横肉或者眼露凶光,是不是?这是由于他内心造作,经常生起不善心,这些不善心可以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久而久之,就使他的脸容好像很凶恶,甚至很丑陋。同时,如果一个经常散播慈爱的人,经常充满了慈爱、慈悲的人,他的面容久而久之会变得很祥和,很慈祥。如果我们去亲近一些大长老,亲近一些长老们,那些老修行们,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他们会有那种特别的摄受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会散播慈爱,久而久之,在他的脸上,他不用刻意的,他只要那么一笑或者他就坐在那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慈祥的力量,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脸很容易表现出来,是不是?为什么?生气是属于嗔恨心,这种嗔恨心在生起的时候,它会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这些心生色法表现在我们的身体、行为上,表现在我们的脸上叫做身表,说出来的话叫做语表。如果一个人生起的是慈爱,生起的是善心,对人的关怀,对人的那种包容、那种祝福,这个时候他的内心生起的都是善心。这些善心也会生起许许多多代的心生色法,这个时候他的心生色法就充满他的全身,而且这种心生色法是很殊胜的,体现在脸上能使一个人很祥和、很慈祥。如果一个人经常修习慈爱,慢慢地这种心生色法在他的身体里面就形成了一种很殊胜的色法在那里,久而久之,他表现在他的脸上就是很和蔼,很慈祥,很平易近人。如果女士们爱美,以后就不要经常生气,经常生气会越老越丑陋。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越老越漂亮,或者说越老越慈祥的话,你们应当经常培育那种慈爱的心。因为慈爱的心对我们的心也有好处,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心的舒服,心的快乐。而对于脸上呢,虽然我们不是为了爱美而修慈心,但是修慈心有更好的作用,就是我们的脸容会因为慈爱而变得美丽。 修习慈心的第十个功德就是asammåëho kàla§ karoti,在他临终的时候不会昏迷。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会昏迷,有些人甚至在临死之前很多天,都已经神志不清,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乱说话或者不能够说话。如果一个人经常拥有慈心、经常培育慈爱乃至证得禅那,他临终的时候很清醒。 最后第十一个功德就是uttari appañivijjhanto brahmalokåpago hoti.假如没有证得更高的上位,他将能够投生到梵天界。这里的uttari的意思就是在他那一世没有断尽烦恼、没有证得阿拉汉的果位。只要一个人还没有证得阿拉汉果位,他死了必定还会再继续往生,还会再投生,轮回会继续下去。即使一位证得三果的圣者,他死了仍然还要继续轮回,他还要投生到梵天界。所以对于凡夫来说,轮回是没有终点的。对于初果圣者来说呢,最多七次,虽说可能会有一次、两次、三次,但是呢,最多只有七次,这个还是属于轮回。对于二果圣者来说呢,也是可能会有一两次或两三次。对于三果圣者来说呢,可能还会有一次,他还是会投生到梵天界,虽然他不会投生到人间和欲界天界,但是他还会投生到梵天界。只要会投生,还会再继续结生,就是还会往生,他就还在轮回当中。还在轮回中,有生就必有死。 那对于一个拥有慈心禅那的人来说,临终时只要这种禅那还没有退失,当他死了之后投生到梵天界,就犹如从梦中醒来一样,为什么呢?如果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禅那的善业是属于什么业?(garukakamma)重业。是极重的善业。只要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不退失禅那,又假如他是在佛陀的教法里,他又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话,那么这种禅那的业是种极重的业,使一个人投生到梵天界。假如一个人造了极重的恶业的话,佛陀说极重的业有六种,其中前面5种就称为五无间业的:杀父、杀母、杀阿拉汉、及恶心出佛陀身上的血跟破和合僧,还有顽固的邪见。这六种是属于极重的恶业。极重的善业就是禅那。因此在这里讲到,如果一个人的禅那可以维持到临终不会退失,他将会成为极重的善业,投生到梵天界。当然了,在佛陀的教法时期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我不想投生到梵天,我想继续再投生到人间继续我的修行也是可以的。投生到天界,跟天界的很多圣者们聚会在一起,讨论佛法,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也是可以的。 所以一个禅修者如果经常培育慈心,达到慈心禅那的阶段,他将能够获得这11种功德。同时佛陀在另外的一部经里讲到,犹如一个家庭,如果女多男少的话,那么盗贼就有机会去抢劫,如果一个家庭,男多女少的话,那么盗贼就很难找到机会去抢劫。同样的,如果经常充满慈心,经常拥有慈心的人,那么烦恼不容易在他的心中生起,不容易找到机会。如果一个人没有慈心,那么贪嗔痴很容易在他心中生起。在另外一部经里佛陀又说过,布施的功德不如持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不如修习慈心的功德,修习慈心的功德是很强大的。我们讲了修习慈心能够获得这11种功德之后,接着再来看经文的第10首偈颂,也就是最后一首偈颂: Diññhi¤ca anupagamma, 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 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这句话是佛陀教导一个人在拥有了禅那之后,转修观,一直到证得初果这个阶段。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在经文里讲到Diññhi,意思是见,在这里没有加上samma(就是正确的),所以在这里是指邪见。Upagamma是靠近,接近。Anupagamma是不接近,不接受邪见。为什么说不接受邪见呢?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生起各种各样的邪见,这些邪见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邪见就是认为有人、有我、有男人、有女人、有动物等等。如果一个人坚信有所谓的人、有所谓的我、有所谓的我的,这称为邪见。当我们在培育慈心的时候,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我们会取有情为我们禅修的对象是不是?我们先要对我、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对恭敬的人,对中性的人,对不喜欢的人,然后再依照各类的众生,对一切的有情、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但是在究竟的角度上来说,是没有所谓自己、没有所谓的恭敬的人、没有所谓的中性的人、不喜欢的人、没有所谓的众生、人、动物、天人,只是五蕴,只是名色法而已。如果认为有人,认为实在有人,实在有我,实在有众生,这称为无明。如果坚信有人、坚信有我、有众生、有有情,这称为邪见。 在修定的时候,因为是取有情为所缘的,我们前天晚上讲到,什么称为无量?为什么培育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称为无量心?因为有情是无量的。这还有个有情的概念在那里,是不是?如果一个人认为真的有所谓有情,这个称为无明。如果坚信有所谓的有情,这称为邪见。 当我们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我们是取有情的概念为所缘的,而这是很接近邪见的。虽然在我们培育慈爱的时候,真正我们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是没有邪见生起的、没有无明生起的,为什么?因为是属于善心。但是他非常接近,因为他还有有情的概念。对于凡夫来说呢,很可能在他出定之后,他的邪见或者无明还可以生起,因为从究竟的角度、从胜义法的角度来看,没有所谓的佛陀,没有所谓的弟子,没有所谓的我,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但是在培育定力的时候,我们必须得要依概念法。有情、人、我、男人、女人、天人,这些是属于概念法。由于我们取概念法培育定力,我们才可以成就色界的禅那,由于在培育定力的时候,还有有情的概念,所以非常接近于邪见。因此一个人在拥有了禅那之后,还必须去修观,在修观的时候必须先要破除所谓的有情的这种见。 如何破除有情的见呢?佛陀在这里教导要先培育慈心,当证得了慈心的禅那之后,比如说可以证得慈心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证得禅那之后,应当从禅那中出定,出定之后,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转修vipassana。 一种方法可以先通过修习色法的方法来转修vipassana,我们可以先从禅那中出来,出来之后再观照。其实禅那属于一种心,禅那的心必须有色法为基础,由于这个禅那的心属于意门的心路过程,这种意门的心路过程,必须依靠心所依处。心所依处是色法,心所依处一共有54种色法,然后就这样辨识。但是呢,心所依处的色法是不可以单独生起的,还必须得有其他的色法来辨识,比如在心所依处里有业生色、有心生色、有时节生色、有食生色。而且心生色法作为心所依处也不可以单独生起,还必须由身体的其他部分组成。因此,再来辨识这个身体里面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之后再辨识这个身体的色法,由于以毁坏义称为色,它就称为色法。当我们辨识了这个色法后呢,再转修名法。这是第一种如何从定来转修慧,如何从止再转修观的。 第二种方法是先从名法修起,当一位禅修者入了慈心的禅那之后,从禅那当中出来。出来之后在心所依处,在有分这个地方再辨识,先可以检查初禅,查5禅支,这5禅支分别是寻、伺、喜、乐、一境性。然而这些寻、伺、喜、乐、一境性都是属于心所,它必须得有心,于是再去辨识心,然后发现到由于心生起,所以这些心所会一起生起,心灭,这些心所一起灭。然而这些心所也不是单独生起,它必须是成组成组生起的,于是就再辨识在慈心初禅里一共有34种名法,它们分别是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还有12个(六对),也就是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还有一个慧根,所以一共34种名法。当他在辨识初禅禅那的名法之后,应当再继续辨识第二禅禅那的名法,第二禅禅那的名法一共有32个,第三禅的禅那的名法一共有31个。要逐一这样辨识,当可以辨识这些名法之后,再依照当眼睛看到颜色的时候生起的眼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生起的耳门心路过程的名法,鼻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舌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身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跟很多意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这样修习名法。等可以透彻地辨识名法,然后再修色法,辨识了名色法之后,会发现到所谓的我、所谓的有情的概念,真正的来说是不存在的,在这个身体里面找不到所谓的我、找不到所谓的有情。再辨识外在的,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有情、没有所谓的人,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当他可以这样辨识之后,再继续去找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是因为无明、爱、取、行跟业。当可以这样找到因之后,再辨识其实从究竟意思上来说,是没有所谓的有情,因此一个人可以通过这样来修行vipassana。 当破除了有情的见,破除了我的见的时候,就是暂时的镇伏了邪见,这里经典里所说的Diññhi¤ca anupagamma, 不接受邪见,就是通过观智,修行vipassana,观智生起的时候,他就不会认为有实在的有情,有实在的我、有实在的人。 然后呢,他就继续再修行。只是觉知,只是知道名色法还不够,他还认为有所谓的名法,有所谓的色法。他还必须在辨识到名色法之后,再继续再观照,所有的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这些名色法一生起就坏灭,所以是无常,没有一个称为永恒的东西。名法和色法一生起立刻就坏灭,它不会停驻,一刹那都不停驻,前一刹那的名法不会后移到后一个刹那,必定在那一个刹那生起就坏灭,哪里还可以永恒啊!因此是无常,由于名色法一直都受到生灭的逼迫,因此说是苦,一直生灭着的名色法根本找不到一个实体,找不到一个自我,找不到一个灵魂,找不到可以称为永恒的、可以成为本体的东西,由于他通过智慧见到了,就自然不会生起我见。 由此他依照禅修的次第,逐渐的培育自己的观智,当他的观智达到很高的阶段,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他继续观照,很系统地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的名法和色法以及他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之后当他的观智成熟的时候,他就可以证得初道。初道能够断除三个最粗的烦恼:第一邪见,第二戒禁取见,第三疑。由于在初道的时候,他已经见到了名色法,他了知了名色法,名色法只是无常、苦、无我的,而且他也知道名色法的因,同时在证得初道那一刹那,他已经证得了涅槃。在证得涅槃的同时,在道心里,八圣道是同时具足的。因此我们说一个人证得了初道和初果的时候,他已具有了正见,对这个世间的正见,对于我、对有情的正见。他不会认为有实在的人,实在的我,实在的有情。 同时一个禅修者一旦证得了圣道、圣果之后呢,你就是叫他付出生命为代价,他都不会去犯戒,犯任何的戒。对于一个在家人来说,如果证得了初果,他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去违犯五戒。不会故意去杀生,不会故意去偷盗,不会故意去邪YIN,不会故意去说骗话,不会去饮酒,不会去服用任何的麻醉品,这是对于在家人来说。而对于出家人也一样,如果一个出家人证得了初果之后,他不会在任何的情况下故意去违犯佛陀所制定的那些学处,佛陀所禁止的那些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持戒跟具足彻见,持戒就是他的身体的行为。 我们说一个初果的圣者,有四种不坏净。这里的净其实是净信心,不坏就是不会动摇的,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哪四种呢?第一是对佛陀的信心;第二对法的信心;第三对僧的信心;还有第四是具足了圣者所赞叹的戒行,这称为四种不坏净,这是一切初果圣者及以上都具足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sãlavà的原形sīlavant, vant是拥有,具有,sãla是戒,是好的品德,好的行为。Dassanena是见,在这里的意思是智慧,是对于四圣谛的彻见。Sampanno是拥有、具有。 当一个禅修者断除了三种最粗的结,证得了初道与初果之后,还必须得再观照名色法以及它的无常、苦、无我。当他可以这样持续的观照的时候,可以证得第二道,第二道称为一来道sakadàgàmin。但是第二道不能断除任何的烦恼,不过它可以减轻贪、嗔、痴。当一位禅修者在证得了第二道和第二果之后,还必须继续再禅修,再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当他的观智更加成熟的时候,他可以证得第三道不来道anàgàmin,(Anàgàmi-magga,阿那含道,Anàgàmi-phala,阿那含果)。一个人在证得了第三道的时候,可以断除两种烦恼,第一种是对于欲乐的贪求。欲乐的贪求是指一个人还会追求男女的欲乐、追求名闻利养、追求钱财、要想吃好吃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对欲乐的追求。一个三果圣者在证得第三道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断除了对欲乐的追求。同时还可以断除嗔恨心,各种不同程度的嗔心都可以断除,包括愤怒、生气、烦躁、紧张、恐惧、担心、忧虑、悲泣、哭泣等等,在第三道的时候完全断除了。一个三果圣者不可能会紧张、担心、哭泣,悲哀等等,这些都不可能,这是三果圣者的素质。 由于第三道能够断除对欲乐的追求,所以佛陀说kàmesu vineyya gedhaü调伏对诸欲的贪求。这里的诸欲,包括了男女之欲、饮食、睡眠、钱财、名位等等所有这些的追求,或者说有时也称为五欲功德。五欲功德是对于颜色的追求、声音的追求,气味的追求,味道的追求跟触(柔软的触、舒服的触)的追求,由于这些欲乐拥有可以生起贪爱的作用,所以称为功德、五欲功德。这里的功德是指它有这样的特性,它有可以使欲望生起的特点。 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证得了第三道之后,还必须得继续再修行,继续再禅修,因为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他继续禅修的时候,还是要观照名色法以及它们的因。或者观照五蕴,或者观照六处跟六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跟色、声、香、味、触、法)内在和外在,以及观察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他继续用这种方法观照,当观智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证得第四道阿拉汉道(Arahatta-magga)。当他证得了阿拉汉道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断除一切剩余的烦恼。包括对色界生命的贪求,对无色界生命的贪求,我慢(就是傲慢心),昏沉、掉举、无明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第四道断除的。 由于已经没有了烦恼,在他之前轮回的生命中所造作的那些不善业,由于没有烦恼的资助,所以也不可能在临终的时候产生任何的果报。就是由于没有了烦恼,所以以前的那些业只能在他有生命的期间产生结果。等佛陀、独觉佛和阿拉汉圣者死了之后,也就是他的五蕴身离散了之后,就没有再聚合的力量,没有再重新组合的力量,因此佛陀、独觉佛和阿拉汉圣者死了,我们称为入般涅槃(Parinibbana),它真正的意思叫做圆寂。巴利语nibba是圆满的、完全的,nibbana是熄灭,熄灭什么?熄灭贪、嗔、痴。五蕴的完全熄灭、烦恼的完全熄灭就称为圆寂,寂灭的意思。因此一位圣者,一位完全断尽烦恼的圣者,他就入般涅槃。不能够说有跟没有,这些是落入两边的,也不能够说是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些也是落入两边的。正因为如此,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na hi jàtu gabbhaseyyaü punaretã’ti. 确定不会再投胎!就是这样的意思,或者说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理解,就是当一位禅修者证得了第三道的时候,第三道的道心一灭去,果心就生起,所以禅修者就称为三果圣者,三果圣者在死了之后,就决定投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他的投生方式是化生,他不会再入母胎。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位三果圣者死了之后,或者说一个人只要证得了三果之后,他就不会再入母胎。生命投生方式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湿生是一些很低等的有情、很低等的动物的投生方式,三果圣者不会以胎生、卵生、湿生方式投生,只会以化生投生。一旦证得三果,就不会再入母胎,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三果圣者确定不再投胎,或者我们还可以依照另外一种方法来理解,由于他已经完全的断除了烦恼,不会再有轮回,不会再有往生,不会再有投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确定不再投胎的意思。 从这部经来看,佛陀虽然只教导了十首偈颂,然而这十首偈颂仍然包括了戒、定、慧三学的修习次第。佛陀在一开始就说到,如果一个人当他知道了涅槃的寂静之后,就应当去修习戒、定、慧;修习戒、定、慧,就应当去具备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慧的功德。在这部经文里用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等等15种美德来讲戒,这是经教法里讲戒,和律教法里稍微有所不同。从第三首后半部分到第九首,这六首半的偈颂里,佛陀教导了定学,也就是重点教导了培育慈心和证得禅那的方法。最后一首偈颂的第一句,佛陀教导如何从定转修观的方法,第二句讲如何证得初道、初果的方法,而第三句讲到证得第三道的方法,第四句讲到证得第四道和第四果的方法。由此,这部经虽然只有十首偈颂,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佛陀教导修习这部经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还是为了究竟的灭苦。这就应了佛陀所讲的一句话,他说沙门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地断除贪、嗔、痴,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这就是出家人的究竟目的。我们对《应作慈爱经》或者简称《慈爱经》就学习到这里,讨论到这里。 当然了,我们学了这部经,应当学以至用。在前天晚上我们讲了有三种情况我们应该培育慈爱,修习慈爱,我们无论在遇到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用,起嗔恨心的时候、禅修时觉得内心不安的时候、没有禅修素质的时候,都应该修习慈爱,对于最后一种,如果你们是修习入出息念,或其他的方法,就不用选择这种,如果想选择一直修习慈心到证得禅那,也可以选择修习慈爱,总之,只要我们培育慈心、修习慈爱,那么拥有慈爱的心必定是善心,当我们培育慈爱时,必定能够得到法的利益。今天晚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学习就到这里,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