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二十八章 菩萨如何行四无量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二十八章 菩萨如何行四无量心

  原文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肇曰:慈以众生为缘,若无众生,慈心何寄乎?将明真慈无缘而不离缘,成上无相真慈义也。)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肇曰:众生本空,不能自觉,故为说斯法。令其自悟耳。岂我有彼哉!若能观众生空,则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乃名无相真实慈也。若有心于众生而为慈者,此虚诳慈耳,何足意称乎?)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肇曰:七住得无生忍已后所行万行,皆无相无缘,与无生同体。无生同体,无分别也。真慈无缘,无复心相,心相既无,则泊然永寂,未尝不慈,未尝有慈。故曰行寂灭慈,无所生也。)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肇曰:烦恼之兴,出于爱见,慈无爱见,故无热恼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肇曰:慈被三世而不觉三世之异也。)

  白话解

  文殊师利问:如果菩萨这样观众生,众生都空了,怎么行慈呢?对谁行慈呢?

  维摩诘言说:菩萨确立了色身识身等一切众生如幻的观点,众生空了,心行也就空了。就用这个观点去化度众生,这是真实的慈心。

  七地以上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所行万行,无缘无相,未尝不慈,未尝有慈,就称为行寂灭慈。

  爱见生烦恼,慈心无爱见,所以再无热恼,就称为行不热慈。

  慈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观三世无异,就称为行等之慈。

  原文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肇曰:彼我一虚,诤讼安起?)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肇曰:内慈外缘,俱空无合。)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肇曰:无缘真慈,慈相永尽,何物能坏?)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肇曰:上明外无能坏,此明内自无毁。)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肇曰:真慈无相,与法相同净也。)

  白话解

  慈行彼此无分别,无从起诤,就称为行无诤慈。

  六根为内,六尘为外,内外不合,无从生识。内外都空了,就称为行不二慈。

  行无缘真慈,慈相也空了,无物能坏,就称为行不坏慈。

  内心岿然不动,无物能毁,就称为行坚固慈。

  真慈无相,诸法性相本净,就称为行清净慈。

  原文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肇曰:无心于覆则心无不覆也。)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肇曰:阿罗汉,秦言破结贼,嫉恚邪疑,诸恼结因慈而灭,可名罗汉矣。)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肇曰:菩萨之称,由安众生,慈安众生,可名菩萨。)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如来之称,由得如相。慈顺如相,可名如来。)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肇曰:自觉觉彼,谓之佛也。慈既自悟,又能觉彼,可名为佛。)

  白话解

  慈心广大,如虚空能包万象,就称为行无边慈。

  阿罗汉破心中结贼,真慈灭尽烦恼,就称为行阿罗汉慈。

  安众生心即是菩萨,真慈能安众生,就称为行菩萨慈。

  得真如之相,称为如来,真慈得真如之相,就称为行如来慈。

  自觉觉他,可称为佛,真慈能觉众生,就称为行佛之慈。

  原文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肇曰:大乘之道,无师而成,谓之自然。菩萨真慈,亦无因而就,可名自然也。

  )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肇曰:平等一味,无相之道,谓之菩提。无相真慈,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肇曰:二乘六住以下,皆爱彼而起慈。若能无心爱彼而起慈者,此慈超绝,可名无等。)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肇曰:济彼苦难,导以大乘,大悲之能。慈欲彼乐,亦导以大乘,可名大悲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肇曰:疲厌之情,出于存我。以空无我心而为慈者,与生死相毕,无复疲厌也。)

  白话解

  大乘究竟之道,无师而得,即是无因得,无因即是自然,就称为行自然慈。

  平等一味,无相之道,称为菩提,真慈平等一味,就称为行菩提慈。

  凡夫带着爱结行慈。菩萨断了种种爱结行慈,最胜无能等匹,就称为行无等慈。

  大乘以大悲心拔济众生苦难,菩萨行慈引导众生向大乘,就称为行大悲慈。

  以空无我心行慈,终生无疲厌,就称为行无厌慈。

  原文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恪法财者,可名法施也。)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为杀盗不兼化者,可名持戒。)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不护彼己致忿诤者,可名忍辱也。)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未有得真实慈而不负荷众生者,可名精进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以乱心受五欲味者,可名禅定也。)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为不知时行者,可名智慧也。)

  白话解

  法施尽心无遗无惜,菩萨行慈亦无遗无惜,就称为行法施慈。

  菩萨慈心化度行杀盗淫毁禁破戒者,就称为行持戒慈。

  忍辱则能外不伤物,内不自累,护彼护我,行慈护彼我,就称为行忍辱慈。

  荷负众生,可谓精进,行慈荷负众生,就称为行精进慈。

  不乱心受五欲乐味,是谓禅定,菩萨行慈不受五欲味,就成为行禅定慈

  无不知时而得果,是谓般若智慧,菩萨行慈无不知时,就称为行智慧慈。

  原文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不权现普应者,可名方便也。)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心有曲隐不清净者,可名无隐也。)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杂以浅行者,可名深心。)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虚假无实者,可名无诳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肇曰:未有得真实慈而不令彼我得佛乐者,可名安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肇曰;自上诸名,皆真实慈体自有此能,故有此名耳,不外假他行以为己称也。真慈者若此,岂容众生见乎?)

  白话解

  权宜方便示现一切,普应一切众生,就称为行方便慈。

  真心行慈,其心质直,有罪必悔,不隐其过,就称为行无隐慈。

  菩萨行慈,深入佛法,无杂乱想,无杂乱行,就称为行深心慈。

  菩萨行慈,真实无虚,绝无欺诳,就称为行无诳慈。

  行真心慈,引导众生,得佛法乐,就称为行安乐慈。

  上面说的,都是菩萨行慈的具体体现。

  原文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肇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愿与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也。)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肇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喜于彼己俱得法悦,谓之喜。)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肇曰:大悲苦行,忧以之生。慈喜乐行,喜以之生。忧喜既陈,则爱恶徵起。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大乘正舍,行报俱亡,故无所希望也。)

  白话解

  文殊师利又问:怎样称为菩萨悲心?

  答:菩萨以众生苦为己苦,以己之乐施与众生。所作一切功德,全与所有众生共享。

  又问:什么是菩萨喜心?

  答: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对世上众生万物有所饶益,以利人利物为喜,此心无悔。

  又问:什么是菩萨舍心?

  答:所作一切功德,福佑众生万物,不起希望之心,不图名利,不图果报。

  原文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肇曰:生死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为畏乎?)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难。自不依如来功德力者,孰能处之?)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肇曰:住化一切,则其心广大。广大其心,则所之无难。此住佛功德力之谓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肇曰:将寻其本,故先言其末也。)

  白话解

  文殊师利又问:都说生死可畏,菩萨不离生死,依恃什么能不畏生死?

  维摩诘说:菩萨对这可畏的生死,应当依于如来功德之力,以建立大无畏之心。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应当执持什么法门,才有可能依于如来功德之力?

  答:菩萨如果想依于如来功德之力,应当好好执持度脱一切众生的方便法门。

  又问:要度脱一切众生,要灭除哪些障碍?

  答:要度脱一切众生,要灭除众生烦恼。

  原文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肇曰:正念,谓正心念法, 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灭,恶者灭令不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什曰:恶法生则灭之,未起不令生也。善法不灭,令其增广也。)

  白话解

  又问:要灭除烦恼,应当修行什么法门?

  答:应当修行正念。

  又问:要修行什么法门,才能修得正念?

  答:应当反复修学不生不灭的法门。

  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

  答:一切不善法不生,生起即灭除,未起须预防,不让其生起。不灭除一切善法,还要增广善法。

  原文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将两舍以求宗。故逆寻其本也。)

  答曰:身为本。

  (肇曰:善恶之行,非身不生。)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肇曰:爱为生本,长众结缚,凡在有身,靡不由之。)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肇曰:法无美恶,虚妄分别,谓是美是恶。美恶既形,则贪欲是生也。)

  白话解

  又问:善法、不善法的根本是什么?

  答:身是根本。无身就无善恶之行了。

  又问:身以什么为本?

  答:身以欲贪为本。有身就有贪爱,有贪爱就生种种结缚。

  又问:欲贪以什么为本?

  答:欲贪以虚妄分别为本。一切法本身无美恶之分,因为人心分别美恶,从而引起贪爱之心。

  原文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肇曰:法本非有,倒想为有,既以为有,然后择其美恶,谓之分别也。)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肇曰: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生,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也。)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肇曰:无住故倒想,倒想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若善得其本,则众末可除矣!)

  白话解

  又问:虚妄分别以什么为根本?

  答: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以什么为本?

  答:颠倒想以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以什么为本?

  答:无住无本。如果以心动为无住本,寻其初动不可得,如果以无法为无住本,因无得无,亦不成道理。所以说无住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这个根本,能够建立起世出世间的一切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二十九章 天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章 八未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一章 天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二章 天

净界法师: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善心跟觉悟的心是不同的!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维摩诘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二十七章 菩

圣严法师:智慧100 勿出恶言

圣严法师:智慧100 身心言行

圣严法师:智慧100 不爱不忧

圣严法师:智慧100 小道放荡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