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素食 素食资讯 健康蔬菜 水果大全 坚果大全 五谷杂粮 茶类大全 素食人生 疾病食疗 药膳大全 养生知识护持
 
 

总结 哮喘治疗的小偏方是什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哮喘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因此我们一定要额外进行注意这种疾病,那么治疗哮喘的骗法有哪些呢?以下就是相关介绍:

  哮喘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系疾患。此病以春秋二季的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每因气候骤变而诱发,以夜间和清晨居多,往往迁延难愈。病程越长,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则越大。临床常用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川贝母、生名膏、橘红茶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雪梨6个,冬瓜条100克,冰糖150克,白矾适量。先将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取汁的一小碗,待用;将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贝母打碎,橘红研成粉,雪梨削皮捣烂调入白矾水,入冬瓜粒、冰糖、贝母、橘红粉,再倒入药汁,共盛一大碗内和匀。置于蒸锅中隔水蒸约50分钟,合成粘稠膏状即成,分次酌量食用。

  本方清热,止咳,平喘,适用于热性哮喘者。

  罗汉果半个,柿饼2--3个,冰糖少许。将罗汉果洗净,与柿饼一起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加冰糖少许调味,去渣。1日分3次饮用。

  本方清热,去痰火,止咳喘。

  薄荷15克,橘皮、紫苏各10克。一起煎汤服,1日2次;

  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

  杏仁、旋复花、款冬花各10克,粳米50克。

  前三味煎水去渣,人米煮粥,空腹食。

  干姜30克,淡豆豉15克,饴糖250克,植物油少许。干姜、淡豆豉同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每30分钟取汁1次,取2次后合并,文火煎煮至浓,加饴糖调匀,继续煎熬至挑起糖浆成丝时停火,倒入涂有植物油之搪瓷盘内,摊平,稍凉后划成小块。每服3块,日3次。

  本方适用于肺寒咳喘。

  椒母若干。研粉,每次3克,装入胶囊,内服,每日3次。

  本方除痰平喘,适用于哮喘。

  炙麻黄9克,钩藤15克,葶苈子9克,乌梅6克,蝉衣9克,石韦30克,甘草3—15克。水煎服,日分2次服。

  适用于哮喘。

  糯米100克,冰糖少许。

  洗净糯米焖饭,或上笼蒸熟,另将冰糖整熬,浇在饭上,每日午餐温热服食,不可过量。

  本方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急喘。

  水发白果150克,白糖100克,生粉25克。白果砸去外壳,放锅内加清水、碱适量;烧沸后,用竹帚刷去皮,挖去白果心,再放人碗内,加清水,上笼蒸熟,取出,锅内放白糖、白果,清水250克,武火烧沸;去浮汁,用生粉勾芡,倒入盘中,单食或佐餐。

  本方适用于肺气虚之喘证。

  萝卜1000克,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各10克,白糖适量。萝卜、洗净,刮细丝,与四药同人锅中,加水煎煮半小时,滤出汤汁,另置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入白糖,待成膏状停火置冷,每次1--2匙,日3次沸水冲服。

  本方适用于中焦痰湿,食少,咳喘。

  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冰糖少许。将薏苡仁煮粥,待半熟时,加入杏仁,文火煮至熟,加冰糖,早晚食用。

  本方适用于咳嗽痰多之喘症。

  核桃肉500克,姜末0.5克,白糖120克,熟植物油1000克,甜面酱100克,碱25克。将核桃肉用碱水浸泡半小时后,浸水漂净,捞出沥干,置火烧至七成熟的油锅内,不断炒动,至金黄色,浮出油面上捞出;锅底留油25克,加白糖70克,至溶化后,加入甜面酱,姜末翻炒,加水200克拌匀,倒人核桃肉,略炒离火,不断翻炒至冷却,入熟油翻炒,使汁浓缩,裹住核桃肉,佐餐服食,或作点心用。

  本方补肾纳气,适用于久喘,久嗽。

  炙麻黄、杏仁各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莱菔子各10克,白芥子、茶叶、诃子各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

  适用于肺脾两虚所致哮喘。

  粳米100克,灵芝、核桃仁各20克,精盐2克。将灵芝洗净切成3块,米洗净,核桃仁用开水泡10分钟,剥去种衣;砂锅置火上,注入清水1000毫升,下米、灵芝、核桃仁,烧开后,小火煮至米汤烂稠,表面浮有粥油时,放入精盐调味。

  本方适用于肺肾虚之咳喘。

 
 
 
前五篇文章

“三级预防”预防哮喘

9个妙招教你除口臭

八招春季与哮喘说拜拜

传统小偏方帮您远离哮喘疾病

冬季里小儿哮喘的预防工作

 

后五篇文章

7个保健方快速去除口臭

治疗老年哮喘采用什么偏方好

6种除口臭小妙方 多喝水去异味

支气管哮喘的日常饮食偏方介绍

有什么可以用的哮喘偏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