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决疑论

印光大师著

法宣法师白话译

净土决疑论

原文: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年当志学.不逢善友。未闻圣贤传薪之道.争服韩欧辟佛之毒。学问未成.业力先现。从兹病困数年.不能事事。谛思天地鬼神.如此昭着。古今圣贤.如此众多。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必赖圣君贤相护持.方能流通天下耳。倘其法果如韩欧所言.悖叛圣道.为害中国。岂但古今圣君贤相.不能相容于世。而天地鬼神.将亦诛灭无遗也久矣。又何待韩欧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中庸谓君子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韩欧虽贤.其去圣人远甚。况圣人所不知不能者乎。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测度之法也。遂顿革先心.出家为僧。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奈宿业所障.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一日有一上座.久参禅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证一乘。效善财以遍参知识.至螺山以叩关余舍。时余适以弥陀要解.文深理奥.不便童蒙。欲搜辑台教.逐条着钞.俾初学之士.易于进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阐道妙.聊以作後进之入胜因缘。喜彼之来.即赠要解一本.且告以着钞之意。上座因谓余曰。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之。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若此者不胜枚举。直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谤正法轮.疑误众生。不亿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着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俾举世缁素.守一法以弃万行.取蹄涔以舍巨海。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欲报佛恩者.当即毁灭令尽.又何堪着钞.以助其流通耶。愤心厉气.若对雠仇。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汝作是说.谤佛谤法谤僧。当即生陷阿鼻地狱.永劫受苦.了无出期。恃宿世之微福.造穷劫之苦报。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即汝是也。彼瞿然曰.师言罪在释迦弥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请详陈其故.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余曰.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汝以禅教自负.而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断灭佛种。足徵汝乃魔附其身.丧心病狂.认迷为觉.指正为邪之地狱种子耳。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後.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汝历参丛林.何日日修习.而反生毁谤之若是也。儒书所谓习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为甚也。夫华严为诸经之王.王于三藏。华严不信.即一阐提。纵不生陷阿鼻.报终定堕无间。吾欲离苦而求生净土.汝欲得苦而毁谤华严。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道不同不相为谋.汝去.吾不语汝。彼曰.道贵宏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尝闻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舍东取西.然後为得也。余曰.谈何容易。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卢毘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汝若圆证毘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彼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後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儱侗.知见颠倒之若是也。又汝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三只链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问.枣柏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净土.乃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何以华藏海众.同愿往生。枣柏现生证圣.神通智慧.不可思议。定是华严会上菩萨示现。所有言说.当无错谬。答.枣柏虽菩萨示现。以经未全来.不能预断.故作此说。按枣柏造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论成之後.随即入灭。历五十余年.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茶国王.方进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至十四年.始译毕流通。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彼第八十.善财承普贤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及行愿品来.第四十卷.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毕.如来赞叹.大众奉行.文方圆备。故古德以此一卷.续于八十卷後流通。欲後世学者.咸得受持全经云耳。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汝信枣柏而不信行愿品.大集经。是遵县令一时权宜之告示.而违皇帝万古不易之(左「束」右「力」)旨.何不知尊卑轻重之若是也。问.彼既海众示现.何待经来方知。答.宏扬佛法.大非易事。须有证据.方能取信。华严一经.迥越群典。无从引类.以自裁度。问.涅盘全经未至.生公何以预倡阐提皆有佛性。将谓枣柏.不及生公。答.阐提原是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何得独无。有智识者皆可预断。往生圆满佛果.诸经绝未宣说。谁敢自出心裁.竖此奇义。二者事理绝不相侔.不可引以为证。至于二公所证.则非吾辈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戏论。须知菩萨宏法.或顺或逆.种种方便.不可思议。得非枣柏示以不知.以敦後世之信向耶。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答.禅宗诸师.唯传佛心。所有言说.皆归向上。汝参禅有年.尚不知此。则汝之所解.皆破坏禅宗之恶知见也。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诸祖诚言.断可依凭。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几许误哉。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鑪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汝何过虑彼无生处.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闻噎废食.自丧性命。则天下痴人.莫汝若也。汝但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何不领取下文僧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乎。但欲依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不依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州云念佛乎。又何不依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汝谓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不知禅家酬机之言.名为机锋.名为转语。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参。一向但(左「口」右「童」)酒糟.逐土块.有甚了期。吾出家三十余年.漱口佛不喜闻之言.则众口同宣。至于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绝未闻一人说一句者。夫言出一口.既以彼为实为可依.则此亦是实是可依。何受损。者即依.得益者即违。一依一违.自相矛盾。夫赵州所言.总归本分。佛不喜闻.与念佛等.皆属转语。若能直下识得自心.方知赵州道越常情.语出格外。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倘不能亲见赵州.则宁可以念佛为修持.不可依拨佛为把柄。依念佛.则即生便出轮回.将来定成佛道。依拨佛.则谤佛谤法谤僧。现生则罪业山积.福慧冰消。命终则永堕阿鼻.长劫受苦。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渊。总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浅.业重障深。于得益者.皆若罔闻。于受损者.全身顶戴。(得益受损、且约未悟错会说、非古德所说之法、有益有损也。)诸师酬机之言.悉皆如是.不劳备释。汝谓诸祖诚言.断可依凭.何不依百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乎。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悉回向往生净土乎。将谓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如来预记往生.龙宫诵出华严.广造诸论.偏赞西方。如毘婆沙论.称为易行疾至之道乎。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马鸣菩萨.于起信论末後.示最胜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弥陀.永不退转乎。又何不依二祖阿难.初祖迦叶.结集三藏.与净土诸经乎。倘净土不足为法.有害于世。彼何不知好歹.贻後世以罪薮乎。又诸大乘经.皆赞净土。而小乘经则无一字言及。将谓诸大乘经.不足为法乎。又佛说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悉皆出广长舌.劝信此经。将谓六方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如谓六祖赵州等.不可不信。则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六方诸佛.诸大乘经.更为不可不信。若谓诸佛诸祖诸经.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赵州为哉。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儿见铜钱而即拾.遇摩尼宝珠而不顾也。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法轮.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何以言之.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即成佛祖乎。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法。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监。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後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後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孤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後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後.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链.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链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愿厕门墙.执侍巾瓶。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後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上座乃礼佛发愿云.我某甲从于今日.专修净业。唯祈临终.往生上品.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然後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闲歇。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余曰.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上座唯唯而退。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

译文:

药物没有贵贱之分,能够治癒疾病者即是良药。佛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的即是妙法。在昔日古代之时,人们的根机殊胜,善知识众多而如丛林,随意修习一个法门,则皆可以契入而证道。而在如今之时世,人们的根机低陋下劣,善知识极为稀少,若是舍弃西方极乐净土,则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我自己惭愧多生多劫以来,所种的善根极为稀少,福德微薄智慧浅陋,障碍极重业力深厚。在我年少而刚立志学问之时,不能遭逢具有正见的善友,未能听闻佛菩萨圣贤传薪之道,争相服食韩愈、欧阳修辟除佛教之邪说毒素。由於谤佛造罪之故,学问都尚未成就,而业力的果报却先现起,从此病苦困顿了数年,几乎不能从事任何事务。

後来自己仔细思惟天地之道、鬼神之事,是如此的昭明显着。古代以至今日的圣人贤者,是如此地众多。更何况佛法自身并没有权力来胁迫他人服从,必定要仰赖圣明君王和贤能臣相来加以护持,才能够流通於国家天下也。假使其佛法真的如韩愈、欧阳修所言的,是悖叛儒家圣人之道,为害於我华夏中国。那麽岂只是古今的圣君贤相,不能容忍其存在於世间,即使是天地鬼神,也将尽力诛灭而令其长久以来便无所遗留也。又何必等待韩愈、欧阳修等人依托着空泛不实之言语而辟除之呢?

《中庸》里面说君子之道,即使是如一般平凡夫妇、世间男女之愚痴,也可以赋予良知和良能。可是说到其究竟之处,虽然是儒家圣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焉。韩愈、欧阳修虽然贤能,可是其距离圣人之境界尚且极为遥远,何况那些儒家圣人尚且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之境界呢?佛法之微妙不可思议,实在不是凡夫情识、世间智慧之所能够测量揣度之法也。

我於是便顿时改革过去之心,出家而为僧人。自己思量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仰仗阿弥陀佛宏大的誓愿之力,决定难以即於此生而一定出离生死。是故我从此之後心中只有忆念阿弥陀佛,唯有求生极乐净土。纵使出家多年以来,滥竽充数而参与讲经之座席,广泛经历而参究於禅门宗匠,也不过是为了启发明了净土的第一义谛,以作为极乐世界上品往生之资粮而已。我所悔恨的是色身体力衰败虚弱,修行难以勇猛精进,然而我心中求生净土之信心愿力极为坚固,非但是世间的禅宗和讲席之诸法师,不能稍微转移我的心志节操。即使是诸佛如来亲自现身,使令我修习其余的法门,我亦不肯舍弃此极乐净土去执取彼法门,而违背了我最初之心志也。奈何由於宿世的业缘所障碍,终究尚未能获得一心不乱,以亲身证得念佛三昧,心中实在极为惭愧而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日,有一位上座法师,长久以来参究禅宗,兼带通达教典义理,眼光高傲看空四海一切的众人,誓愿证得究竟一乘之佛法。仿效善财童子以普遍参访各方之善知识,来至螺山以叩关请教於我所住的精舍。当时我正好因为《阿弥陀经要解》,其文句艰深、义理奥妙,不方便於佛法中初学的童蒙之人。於是便想要搜辑天台宗的教典,逐句逐条地著作钞释,以使得初学佛法之士,易於进一步了解和修学佛法,我并不敢仿效古代大德一样宏扬阐释佛道之妙意,只是作为後进之人进入殊胜佛法的因缘而已。我心中欢喜此位禅者能够前来参访请问,因此即赠送他《弥陀要解》一本,并且告诉他我著作钞释之心意。

这位参禅的上座法师因此告诉我说:「《弥陀要解》这一本书,我过去曾经看过一次,我见到其中的言词曰:『《华严经》深奥的妙藏,《法华经》不可思议的秘义精髓,乃至一切诸佛的心法精要,以及菩萨修习万行之指南,皆不超出於此《阿弥陀经》。』此书中像这样的言句实在不胜枚举,简直是贬抑遏止禅宗教理,过度赞叹净土法门,毁谤佛陀的正法轮,疑惑耽误一切众生。没想到蕅益大师,以其千古稀有的学问知识,不能够即於当下直指人心,宏扬阐明大乘止观,反而著作这样的要解,以作为这些念佛的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使得全世界的出家在家之众,枯守一法而弃置其他的万般修行,执取牛蹄足迹中的一滴雨水而舍弃了巨大的海水。一同进入於迷惑之途,永远背离正觉之路,断除消灭佛陀之种性,其罪过之大实在可以覆盖充满於天地也!如果是想要报答释迦牟尼佛的恩德者,应当要立即将其书籍焚毁消灭而令其穷尽。又怎麽能够忍受更再著作钞释,以助长其邪见之流通呢?」这位禅者显得内心愤慨而声气严厉,就好像是亲自面对着深仇大恨的敌人一样。

我等待他的怒气稍微平复之後,徐徐缓缓地告诉他说:你以为蕅益大师此《弥陀要解》,是罪恶过失之根源者,那麽你只是知道其末流,而不知道其本源。是追求石块的愚痴之犬,不是抉择水中之乳的鹅王也。你必须知道其所谓的过失,实际并不是在於蕅益大师这一个《要解》,而是在於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十方的一切诸佛。以及净土三经,和《华严经》、《法华经》等诸大乘经典。更加上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和大祖师也。

你若是能够成为大法王,能够纠正而治理其罪过,那麽便可以将你的言论,让全天下举世之人依法奉行也。否则你就是如同荒山野地的愚痴之民,狂妄自称为皇帝,自己制定国家法律,背叛天子帝王之典章,恐怕不必等待转个脚根,便被人灭门而诛连九族了。你作如是之说,真是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必当即生陷落於阿鼻地狱之中,永远长劫而受种种痛苦,完全没有出离地狱之期。你倚恃着宿世所种些微的福报,造下无穷无数劫之痛苦果报,三世诸佛称之为可怜悯者,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啊!

彼参禅者心中惊异面色恐惧而曰:「师父您说其罪过乃是在於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等人者,怎麽会如此颠倒反常呢?请您详细陈述其缘故,若是其道理果然较为殊胜,我怎敢不随顺依从呢?」

我说:释迦如来为了一个大事因缘之故,而出生示现於此世间。而所谓的大事因缘者,便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可以於直下成佛而已,岂有其他的原因呢!可是无奈一切众生的根机有大乘小乘之分,其迷惑也有浅薄和深厚之不同,致使释迦如来不能直下演说流畅其本有的心怀。因此佛陀便随着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教化,对着不同的病症而投用不同的药物。

为了究竟的实教而施设以权巧之教法,开解阐释权巧的教法而显示其即是究竟之实教,於唯一佛乘的究竟之法,作种种不同的随机演说。或者有些善根已经成熟者,便令其即时高登於觉悟之彼岸。而其中有的恶业障碍极为深厚者,则令其次第而渐渐出离於尘劳之苦,曲折宛转而垂慈接引,循序渐进而善於诱导,虽然是天地之德、父母之恩,也不能比喻佛陀慈悲智慧的一小分也。

此外因为佛陀开示的一切修行法门,皆是倚仗着自己修行之力量。纵使是有的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者,假使见惑和思惑之烦恼,稍微有一些尚未断尽,则三界的生死轮回,依旧还是不能出离。更何况是既已转世之後受於胎胞五阴,接触境界生起执着,生生世世之间由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更入於迷惑者多。上根器而悟道的人犹然如是生死不已,中下根器的人又何必待人来详细说明呢?想要断除见惑就如同要截断四十里广阔三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岂是很容易言说而到达呢?因此之故自力的法门便不能普被於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流佛陀的本怀。

唯有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方法,专门仰仗阿弥陀佛宏大的誓愿之力。无论是善根成熟或是尚未成熟之人,其所作的恶业是轻是重。只要肯生起信心发起愿力,一心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其人临命终时,一定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垂慈接引,真接往生极乐净土。使那一些善根成熟者,顿时可以圆证佛果。即使是恶业较为深重的人,也可以高登而进入圣人之流。此乃是三世诸佛度化众生之重要法道,是上根圣者和下根凡夫皆可以共同修行的微妙法门。由此之故种种的大乘经典,咸皆开启此一净土要门。历代以来的祖师大德,莫不遵照而共同行持。你自己以禅宗和教理感到高傲自负,而狂妄地指称宏扬净土法门者,其是为毁谤佛陀的正法轮,其是断灭佛陀的种性。这样的说法足以证明你乃是邪魔来依附於身,丧失心志邪病狂妄,误认迷痴而以为觉悟、指责正法说其为邪的地狱种性之俗子也。

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过去的无数劫当中,发下广大的誓愿,期愿度脱一切的众生。一个则示现出生於娑婆的污秽国土,以污秽不净、以痛苦的境界,折伏众生的贪爱执着而令其前往净土;一个则是安然居住於清净的国土,以清净庄严、以自在安乐的世界,摄受众生前来而加以教化熏陶。你只知道平凡的愚夫愚妇,也能念佛修行而往生西方,因此而藐视净土以为低下。你何不前去观看《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於所证齐等於十方诸佛之後,普贤菩萨乃教导他发起广大的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於西方极乐世界,以期愿能够圆满究竟之佛果,并且以此净土法门普遍劝导华藏海会之大众呢?

而华藏海会之大众,没有一个是凡夫二乘的根机,乃是四十一个阶位证得法身之菩萨大士,大众皆已一同破除无始无明,同样证得真实法性,皆悉能够乘着他本愿之轮,於没有佛陀之世界,现身而示现作佛。此外华藏世界海当中,其中的净土有无量无边之多,然而普贤菩萨令其必定要回向发愿往生於西方极乐世界者,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出离生死苦海之玄门,成就佛果之快速捷径也。以此之故自从古代以至今日,所有禅宗、教门、戒律之丛林道场,无不是朝暮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於西方净土也。

你经历而普遍参访过许多丛林道场,何以你日日都随着丛林来修习此法,却反而生起像这样狂妄的毁谤之心呢?儒家的书籍当中所谓的「学习而却不能觉察,日用而不能了知」者,则没有比你更严重的了!所谓的《华严经》乃是一切诸经中之经王,称王於三藏的经典,《华严经》的开示不能相信,即是断善根的一阐提。纵使不当生下陷於阿鼻地狱,果报命终之後决定堕落於无间地狱当中。我心中想要远离痛苦而求生於极乐净土,你却想要得到苦果而毁谤华严。你可以痴迷执守你的心志,我却愿意坚行我之正道,正是所谓的将军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向自己的前程。又即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你离去,我不与你言语!

彼参禅者曰:佛道最重要的是能够宏扬流通,若有疑惑则必须剖析解决,师父您为何这样排斥拒绝我呢?我曾经听闻毘卢遮那佛,遍於一切之处,其佛所住的境界,名为常寂光。那麽只要能够证得法身,则当处即是常寂光之净土,又何必以生灭之心,舍弃东方娑婆而取於西方极乐,然後才可证得呢?

我回答说:要证得法身谈何容易。常寂光的净土,虽然说是当处即是,然而若不是智德和断德究竟,圆满证得毘卢遮那佛法身者,便不能能够究竟彻底而亲自得到受用。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等四十一个阶位,尚且还只是分证而已。你如果是圆满证得毘卢遮那佛之法身,那麽便不妨说当处便是常寂光净土。如果尚未如此,那麽则是空说饮食、数他人的财宝,不免要饥饿寒冷而死。

彼参禅者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禅宗门内所常常谈论的,不应当会有错误才是。

我答曰:禅宗门内所说的,专门是指理体之性,并不是谈论事修的这一面。其之所以如此者,是要人首先认识不涉及因果修证的,凡夫圣人众生诸佛皆具有的理体之性。然後依循者此不生灭的理性以起而修习因地、证得果报,超越凡夫而入於圣人之地,即众生之心性而成就佛道之事。你何以事相和理体儱侗不分,知见如此地混淆颠倒啊!

此外你又以舍弃东方秽土求取西方净土,为生灭之事。而却不知道执取东方废除西方,乃是断灭之见也。若是尚未证得妙觉的究竟佛果,又有谁能够远离超越於取舍呢?三大阿僧只劫精进地修行,百劫的修行因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除痴惑证得真性,有哪一件不是取舍之事呢?因此必须了知释迦如来欲令一切众生迅速证得究竟法身,以及常寂光土之境界,所以特别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於西方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李枣柏长者的《华严合论》,其当中指出所谓的西方净土,乃是为了一部分取相的凡夫,尚未信入一切法空的真实之理,以其心忆佛念佛之故,其心念分分得到清净,因此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此乃是权教而非实教也。何以华藏海会的大众,却一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李枣柏现生证得圣位,其神通和智慧,乃是不可思议,必定是华严海会之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其所有的言说论着,应当没有错误差谬才是。

我答曰:李枣柏虽然是菩萨示现,但是因为《华严经》的全部尚未完全传来中国,没有办法预先断定,是故作如是之说。考察李枣柏写造论文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著作论述完成之後,随即入灭而去世。经历了五十多年之後,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的乌荼国王,才进献〈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本。到了贞元十四年,才翻译完毕而流通之。其前面的三十九卷,即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然而其文章句义更加详细。而彼八十华严之第八十卷,善财童子承借着普贤菩萨威神之力,其所证得的智慧与普贤菩萨齐等,与一切诸佛齐等。普贤菩萨乃为其演说偈颂,称赞如来殊胜微妙之功德,因为剩余的经文尚未前来而圆满究竟,所以经文尚未结束而终止。

等到〈普贤行愿品〉来到中国後,其第四十卷,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导策进善财童子,以及和华藏世界的大海众菩萨,令其皆一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演说完毕之後,如来加以赞叹,大众欢喜而依教奉行,其经文才圆满完备。是故古代大德以此一卷经文,接续於八十卷华严之後而流通之,便是想要後世的学佛之人,皆能够受持完整的经文啊!

古代大德说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法门,唯有诸佛与诸佛之间,才能究竟了知其境界。即使是登於初地之菩萨,也不能知道其少分者,即是这个道理(译注:指李枣柏虽然可能是菩萨示现,但是其尚未究竟成佛,也不能究竟了知极乐净土之不可思议。)。那麽一切的上根利器的众生,极乐净土都全部摄受而无有遗留了。《大集经》云:「末法时代有亿亿人修行佛法,罕有一个能够得证佛道,唯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得以度脱轮回生死。」那麽一切的人天六道、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净土法门也可以全部摄受而无剩遗了!你相信李枣柏的言论,而却不相信〈普贤行愿品〉和《大集经》。那麽这就是遵守地方县令一时而权宜之告示,却违背了皇帝天子万古不易的敕令旨意,你为何如此不知道尊卑高下和轻重缓急呢!

参禅者问曰:彼李长者既然是华藏海众的菩萨所示现,何必要等到经典传来之後才能了知呢?

答曰:宏扬佛法,实在不是非常容易之事。必须要有确实的证据,才可以取信於大众。《华严经》这一部经,远远超越於一切经典,没有办法从其他的经典加以引类了知,而来自我裁测度量也。

参禅者问曰:《大般涅盘经》的全部经典尚未来的时候,道生大师何以预先提倡主张一阐提也同样皆有佛性呢?难道您认为李枣柏,其修行程度不及於生公吗?

答曰:一阐提之人原本也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那麽一阐提断善根者怎麽会独独没有佛性呢?有智慧见识的人皆可以不待经典传来而预先断定。然而往生极乐世界以圆满成就佛果,诸多的经典完全没有事先宣说,又有谁敢自己特别独出心裁,而竖立这个奇特的义理呢?这两件事理绝对不可相提并列,不可以引用而作为证明。至於此二位大德所证之境界,则不是我们这些博地凡夫所可以了知,我又何敢随便戏论呢?我们必须知道菩萨宏扬佛法的时候,或者以顺道或者以逆道,其种种方便善巧,真是不可思不可议。这难道不是李枣柏长者示现以不能了知,以帮助後世来信受净土法门乃真正是不可思议呢?

参禅者问曰:禅宗门内的诸多祖师,大多拨除排斥净土法门,这又要怎麽解说呢?

我答曰:禅宗的诸多祖师,唯有弘传佛陀之心。其所有的指示言说,皆是指归向上直指人心。你参禅已经有很多年了,尚且不知道此事,那麽你对禅宗的种种知解,皆是破坏禅宗的恶知见也!

参禅者问曰:我乃是博地凡夫,岂敢自我放任自己的见解。但是诸禅宗祖师真实之言,绝对是可以依凭的。例如六祖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如果造罪,念佛又要求生何国呢?」赵州禅师云:「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闻。」又说:「老僧我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禅宗的诸多祖师,有很多都有像这样的言语文句,那麽又要怎麽说呢?

我回答曰:六祖大师直指向上之开示,是要令人明白识认取自心,而你却把他当成训诂文字解释言义,当作是辨别评论修持的法门。那麽这即是所谓的,误认驴鞍和拱桥而把它当作是阿爷弯弯的下巴,这真是差误太大了。你应当知道往生西方之人,其见思惑之现行已经清净穷尽,进一步更再破除尘沙惑,以及无明惑。只有前进而修行,绝对没有造罪之事情。

而所谓的「彼人求生何国者」,若是在此娑婆世间,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者,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带业而往生西方之人,则往生於凡圣同居净土。一旦往生彼国土,则见思二惑便彻底消灭。比喻就如同大火燃烧的鑪子上飘下了一片雪花,尚未到达鑪子即融化。又如同才一见到有德之人的颜面,邪恶低劣的念头便全部消失。

若是在此世界时见思惑已经清净断尽,则往生於方便有余土。若是能够分破无明惑,则便可以往生於实报无障碍土。无明惑若是能够清净断尽,福德智慧皆已圆满,则便生於常寂光净土。在此世间现生证得者如是,在彼国土进一步修行者也是如此。你何必过度忧虑彼人没有可以往生之处,而自我障碍亦障碍他人,却不肯求生於西方净土。就如同听到有人噎到喉咙而废弃饮食,自己徒然饥饿以致丧失性命,那麽天下间愚痴之人,再也没有像你这样的了!

你只知道赵州禅师说:「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闻。」你何不领受记取在语录的下文当中,有僧人问说和尚您还为人指示否?赵州禅师回答「佛!佛!」的这些语句呢?你只想要依循「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的这些话,你何不依循有僧人问和尚您受大王如是的供养,要以何来报答?赵州回答:「念佛!」的这些话呢?你又何不依循有僧人问十方诸佛,他们还有没有老师?赵州答云:「有。」僧又问如何才是诸佛之老师?赵州答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些说法呢?

你认为禅宗祖师们,很多都有此等的语言文句。你却不知道禅宗酬对回应问者根机的言语,名之为「机锋」,名之为「转语」。所问的便在回答之处,回答的便在提问之处。而却不知道要返照回光,叩问自己而参究。却一向只是吃语言枝末的糟粕,如痴狗般追逐於土块而不逐於人,这样有什麽了脱之期呢?

我出家已经三十多年了,像「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样的言语,则众人口中皆在宣说。至於以「佛佛」而为人指示,以「念佛」为报答恩德,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的老师,则完全没有听过有一人说过一句者。而这些言语皆是出自赵州禅师同一口舌的言语,既然以彼「漱口三日」等为真实、为可依凭,则此「念佛」之语亦是真实、亦是可以依凭。何以对於让人受损者则依凭信受,而可以得到利益的却违背而不信。一个依循、一个违背,自我互相矛盾冲突。

而赵州禅师所言的,总是归向於我们自己的本分。「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与「念佛」而报恩德者,皆是属於禅宗的转语。若是能够直下识得自己之本心,才知道赵州禅师的禅道超越於凡俗的常情,其语句超出於寻常格式之外,从此应当孜孜不倦地念佛,唯恐每日的时间皆不足够也。

假使不能够亲见赵州禅师之意旨,则宁可以赵州禅师所说的念佛作为修持的方式,不可以依照赵州拨弃诸佛的方式而将其作为把柄。若是依照念佛而来修行,则即生便可以超出生死轮回,将来必定可以成就佛道。若是依照拨弃诸佛的方式,则是谤佛谤法谤僧,现生则其所造的罪业如同高山一样地堆积,福德智慧如同冰雪一样地销融。性命终绝之後则永远堕落於阿鼻地狱,无量长劫要受种种痛苦,其利益和灾害、所得和失去的,何异於天渊高下之差别也。

总而言之,如今之人大多都是福德微薄智慧肤浅,业力极重罪障深厚。对於能够有益於人者,就好像是完全没有听闻一样;而对於令我们受损的,则全身顶戴而受持。(得益和受损是约未能悟道而错会其意来说,并不是说古德所说之法,有利益或损害之差别。)诸多禅宗祖师酬答应对其当机者的言语,全部都是以如此的方式,不必劳烦而全部解释。

你所谓的禅宗诸祖师的真实之言语,绝对是可以依靠凭藉的,那麽你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云的:「修行佛法以念佛最为稳当。」又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立下的为病僧祈祷念佛的仪式,火化度送亡僧的念佛规范,皆悉为其回向往生於极乐净土呢?难道你认为百丈禅师只令死者往生净土,而不令在生者亦求生净土吗?

你又何不依照西天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释迦如来预先授记其将可往生极乐世界。此菩萨在龙宫当中背诵而取出《华严经》,广泛造作诸般论着,偏偏独赞西方净土,譬如在《毘婆沙论》,称赞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而且快速能够到达之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的最末後,开显指示最殊胜的方便之道,令人称念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可恒常侍奉阿弥陀佛,永远而可不退转於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初祖迦叶尊者,其所结集的三藏经典,与净土的诸般经典呢?假使净土法门不足以师法学习,有害於世间众生,彼祖师们何以不知好歹,而遗留给後世这样的罪恶根源呢?

此外诸大乘经典,皆赞扬西方净土,而小乘的经典则没有一个字谈到西方净土。难道你认为大乘的经典,不足以依凭法则吗?又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之时,六方世界如恒河沙之诸佛,悉皆现出广长舌相,劝导众生信受此释迦牟尼佛所说之《阿弥陀经》。难道你认为六方世界之诸佛,也是遗留给後人罪恶祸害吗?

如果你说六祖大师,赵州禅师等人的话,不可不相信。那麽龙树菩萨、马鸣菩萨、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六方世界的诸佛、诸多的大乘经典,则更加是不可不相信。如果说诸佛、诸祖师、诸大乘经典,皆不足以相信,那麽又哪里有六祖和赵州可以令人相信呢?你只见到浅近之处而不见到远处,只知小事而不知大道。就如同乡野之民仰慕县令的地方势力,而却不知道皇帝天子之广大威德。又如同小孩儿见到几枚铜钱便即刻捡拾而去,遇到无价的摩尼宝珠而却不知顾视注意也。

你还知道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其所开示的禅宗净土之有无,其利益损害和所得所失吗?永明大师乃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怎麽肯遗留给後人罪恶祸害,毁谤正法轮,疑惑耽误众生,而断灭佛陀之种性呢?

彼参禅者曰:彼永明禅师所作的料简,其言语显得支离破碎,不足以作为修行的法则。何以这样说呢?彼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是如他所说的,则如今的参禅之人,大多都是看「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也有的人安住於念佛堂,长年修行念佛者,那麽彼人真的於现世皆能为人之师,而来生即能成佛作祖吗?

彼四料简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今这些平凡的愚夫愚妇,专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者,到处都有。可是却未曾见过有几个人临命终时,现出种种的瑞相,承蒙阿弥陀佛的接引,而往生於西方净土也。由此可见永明禅师的〈四料简〉,是不足以作为修行之法则。

我回答曰:你何以如此粗鲁急躁而囫囵吞枣,像这样不知仔细品尝滋味啊!永明大师之料别简择,乃是大藏经之纲要宗旨,修道行持之龟监指引。首先必须认识确定如何才是「禅」?如何才是「净」?如何才称之为「有」?如何而称之为「无」?然後随逐其文句而分别剖析,则便可知道其字字皆如同天造地设一般,没有一个字不是极为恰当,没有一个字可以更改移动。我数十年来见到禅宗和讲经的诸师所说的,都和你所说的一样而没有稍微的差异。大家的见解境地都是如此,那麽也难怪禅宗和净土,日日渐渐地见到其衰败残缺也。

参禅者曰:何者名为「禅」和「净」,又何者称之为「有」和「无」,请师父您慈悲垂示而明白教诲。

我答曰:所谓的是「禅」者,即是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禅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禅宗门内其言语不明白说破,却令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是故其言语是如此。其实际上即是无能见所见,即寂而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之心体也。(离念灵知者,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明白洞悉前境也。)

所谓的「净土」者,即具有信心愿力以持念佛名。而其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并非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是指人们参究的功力至极,分别念虑能使之寂静而情执消亡,彻底明见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即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是真实的发起广大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执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所谓的「禅」与「净土」,唯只是约理体、约教典而言;而「有禅」、「有净土」,乃是约众生根机和其修行来说。教典和理体则恒常皆是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而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则必须依於教典起而修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使其真理实际存有於自己心中。此「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可是实际上却是大大的不同,必须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以儱侗不清。

假使参禅尚未开悟,或是悟而尚未透彻,皆不可以名之为「有禅」。假使虽然有在念佛,却偏执唯心净土而无信愿求生西方极乐,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而如同习惯之事。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念贪恋於尘俗境界,或者求其来世生於富贵人家,享受五欲之快乐。或者求生於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或者求其来生之时,能够出家而为僧人,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众生。如此种种皆不可名之为「有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什麽过失,而也要简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我答曰:若是已经断除见惑思惑之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之生死,乘着慈悲的广大愿轮,示现出生於五浊恶世,上宏佛法下化众生,可以如此度脱众生则可以。若是有些虽然有智慧和愿力,可是尚未断除见思二惑,纵使其能不迷惑於受生的最初之时,可是也很难保证其於一生之中或多生之时,不被种种境界之所迷惑。以其虽然能够宏扬佛法,可是尚未证得无生之智,情执之种子仍然存在,遇着境界遭逢众缘,难免会被种种境缘所迷惑。假使一旦随着境界而迷失,那麽能够迅速觉察醒悟者,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个两者。从迷惑而更再入於迷惑,不能够自拔超脱於境界之外,因此而长远劫来沉沦生死者,实在是有非常多的人。

释迦如来为了此种缘故,因此令人先求往生於西方极乐净土,令其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证得无生忍之妙智。然後乘藉着阿弥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回转而入於娑婆世界,度脱一切的众生。如此则修行只有前进而无有後退,只有所得而无有缺失。因此如果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而居住於此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莫不皆是如此,然而在净土宗则断然而万万不允许也。

世间的人大多以为,凡是参禅者便是「有禅」,凡是念佛者便是「有净土」。像这样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同时也是不知道〈四料简〉文句之意义。孤负了永明大师古佛示现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後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之捷径。自我耽误亦耽误他人,其祸害岂有穷极之时。这就是所谓的认错定位罗盘的星辰,毫厘之间有差错,就相差如同天地之悬远也。

彼参禅者曰:禅和净土的有无,我约略已经知道其旨趣。〈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师父您详细地训解诠释。

我答曰: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是说这个人已经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并且又能够深入佛法经藏,完备地了知释迦如来一切权教实教之法门。而且在一切的诸法当中,又唯有以信愿念佛这一个方法,以之作为自利利他的普遍正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的上品上生,其所谓的「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者」,即是指此人也。

其人有广大的智慧,有大辩才。一切的邪魔外道,听闻到其名声则丧失胆魄。就如同威猛之老虎更戴上锐利的双角,其威力强猛无有其他兽类可以相比并列。凡是有前来参学者,皆能随其根机而说法,应当以禅净双修而接引者,则以禅净双修而接引之。应当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者,则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之,无论是上中下之根机,没有一个人不蒙受其恩泽,如此岂不是人天之导师吗?

至於到了其临命终时,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於极乐世界的上品莲台,只有一弹指之时间,便能够华开见佛,证得无生忍之妙智,最低下者即能证得圆教的初住位,也有顿时可超越诸般位次,而至於等觉菩萨者。圆教的初住菩萨,即能够现身於一百个世界而示现作佛,更何况是在此初住位之後,其位位倍加殊胜,乃至於直至第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是故称之曰「来生作佛祖」也。

所谓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这是说其人虽然尚未明心见性,可是却又决定志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无数劫当中,发下了广大的誓愿,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就如同慈爱的母亲忆念独子一样。众生若是能够真的如同游子忆念母亲,以志诚心忆念於佛,如是则必定可以感应道交,即能蒙受阿弥陀佛之摄受也。

平日努力修行禅定智慧者,固然可以往生於西方净土。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於其临命终时由於痛苦之所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十声,或者只有一声,然後便直下而性命终止,也同样皆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化身,前来接引而往生净土。如此岂不是万人修行万人前去吗?然而此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多少工夫,但是因为其心力极为猛励强烈,是故能够获得如此巨大之利益。不得将其如同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而来较量分别其念佛功德之多少。

这些人既然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其亲见佛陀听闻佛法,虽然也有缓慢和迅速之不同。然而其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人之流,永远便可得不退转。并且随着其根性的浅深之不同,或者渐次、或者顿时,便可证得诸般之果位。既可证得种种果位,则其开悟更不必等待人谈论了。此即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所谓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是指其人虽然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然而见惑思惑之烦恼,并不容易断除。必须要经历种种缘起境界的锻链,令其见思烦恼清净断除而无有剩余,那麽三界的分段生死,才有可能出离。如果说一丝毫的见思烦恼都尚未断除者,姑且先不要谈论。即使是努力断除而只剩下一丝毫尚未清净除尽者,则其六道的轮回生死依旧难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极为深广,菩提的道路极为遥远,尚未归於解脱之家,即便性命终结。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皆是如此。故曰:「十人九蹉路」。所谓蹉者,即是蹉跎,即世俗所谓的「担搁」也。

「阴境」者,是指中阴身的境界。即是在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界。此中阴的境界一现前,在一眨眼之间,便随着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於善恶道之中,一丝一毫也不能自作主宰。就如同人们负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牵去偿还。心念的思绪有多头多端,心念最重者首先坠入。五祖戒再来而为苏东坡,草堂清再来作鲁公,这些还是比较好的呢!是故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所谓的「阴」,其音韵和意义都与「荫」字相同,即是盖覆的意思。是说由於此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也。瞥,音韵为「撇」,是指眨眼也。有把「蹉」字当作「错」字。而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之境界,这些总是因为不认识「禅」和「有」这个字的意思,因此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岂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十个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却即随着「五阴魔」之境界而去,而变得着魔发狂呢?人之所以着魔发狂者,乃是因为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为盲修瞎链之增上慢种性也。何以不知好歹而将着魔发狂之事,加之於大彻大悟者之上呢?这个关系甚为重大,不可以不明辨也。

所谓的「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土」者,即是指一般不学佛法的人,只知埋头造业,不修任何的善法,这是大错特错的。佛教的法门虽然有无量无边之多,唯有禅宗和净土,最为适合众人的根机。「无禅无净土」,是指其人既然尚未能够彻悟心性,而又不求生极乐净土,只是悠悠泛泛,任意地修习其余的法门。既然不能靠自力而定慧均等,断除烦惑证得真性;又无从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而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以其毕生泛泛修行其他法门之功德,感得来世他生的人天福报。此人现生既然无有正确之智慧,来生亦无有智慧,於是即随着福报境界而转,耽溺执着於五欲境界,广泛造下种种恶业。既然造下种种恶业,将来便难逃於恶道之果报。等到其人生命的一口气不来,随即堕落於地狱之中。以地狱当中洞然火烧之铁床铜柱,经历於长久之时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彼从前贪欲声色、杀害生命等种种的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想要垂慈怜悯而救拔之,可是因为其被恶业之力所障碍的缘故,不能得到佛菩萨慈悲之利益。古人曾经说修行佛道之人,若无真正的信愿以求生西方净土,而泛泛地修习其他的善行,这个称之为第三世之怨苦,就是在说这种人也!

这是因为其人以今生之修行,来生便能享受福报,倚仗着福报之势力又作下种种恶业,即获得第三世的堕落恶道。快乐暂时得到於来生,可是痛苦却遗留於长久之时劫。纵使令其地狱的业报消尽,又再度转生於鬼道畜生。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也。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手拈起地上之泥土,问阿难尊者曰:「我手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阿难尊者回答佛说:「大地的泥土多。」佛陀言:「能够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之泥土。失去人身者,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所谓的「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依怙。」犹只是局限於偈语之言,而浅近地言论其孤独受苦的窘况也。

因为一切的修行法门,专门仰仗於自力修行;而净土法门,则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一切的修行法门,要烦恼惑和业种清净断尽,才能够了脱生死;而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即能进入圣人之流。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缘故,因此特别作诗偈料简,以垂示於将来之众生。可以说是迷於河流津途者的救渡宝筏,危险道路的明智导师。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是随意迷糊地读过,不知加以研讨探究其深意。这大概就是众生同分的恶业所共同招感之果报吧?

彼参禅者曰:我昔日不知是何过失,很早便迷昧於真实的佛法。宿世不知有何福报,可以听闻到师父您开示出离之要径。我愿意侧列於师父您的门墙之下,作您的弟子而执持奉侍手巾水瓶。

我回答曰:我有什麽德行,敢让你如此称赞言说。但是我所说的言语,皆是宗主於诸佛陀、诸祖师之智慧。你只要仰望信受佛陀祖师之语,努力宏扬净土法门,则无有恩德而不能回报,无有罪业而不消除。过去天亲菩萨,最初修行时毁谤大乘佛法,後来以努力宏扬大乘来救赎其昔日的罪过。你如果能够追随彼菩萨之美好芳踪,我愿意舍弃我的身命而供养你。

彼参禅之上座乃礼佛而发愿云:我弟子某甲,从於今日以後,专门修习净土法门。唯愿祈望临命终後,往生於西方极乐上品莲华,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顿时证得无生之智。然後不违离於极乐安养,普遍进入於十方世界之中,以逆行或顺行、隐密或显明之方式,用种种的方便,宏扬流通此净土法门,度脱一切的众生。尽於未来之际,无有间断歇息。虚空有其穷尽,我之愿力则无穷。唯愿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常住之三宝,愍念我的愚痴诚心,一同垂慈而摄受。

我则曰:净土法门此事,乃是一个广大的因缘。净土法门的义理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你如今能够信受奉行,即是以佛陀之功德庄严而自我庄严也。

参禅的上座唯唯称是而退去。我因此记录其问答,以作为不知道净土法门之人的劝导。 

12345678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印光大师护国息灾法语

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劝修念佛法门(标点版)

天堂净土在禅者的心中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

印光大师开示—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印光大师开示—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