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黄念祖居士净土信仰的基本特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黄念祖居士净土信仰的基本特点

李利安

黄念祖老居士是现代中国着名的净土信仰实践者和净土理论弘扬者。他不但在净土思想的推广方面建树卓越,而且通过自身的修行实践,在如何信仰净土、理解净土、修行净土方面为众生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今年适逢黄念祖老居士圆寂十五周年,本文通过对黄老居士净土信仰与实践的考察,总结黄老居士在净土信仰方面的特点与启示,希望能为当今的净土误解者和净土修行者提供一种认识净土、修行净土的理论借鉴与实践途径。

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土信仰方面的最大特点当是其信念的坚定。这可以从黄念祖居士的净土信仰经历特别是文革期间和晚年的经历中明显看出。这不但彰显了黄老居士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净土法门的鲜明个性与现实受用。与佛教其他法门相比,净土信仰在理论的理解方面需要的是胆识和勇气,而不是需要理性的剖析与逻辑的论证,所以,对于净土法门,信仰者最需要具备的往往并不是思辨的精深和推理的完整,而是信念的坚定不移。没有坚定的信念,不但无缘接触净土,就是接触了也无缘知晓个中滋味,更不能安享其中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回顾中国净土思想的漫长历史,一般人可能往往并不注意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具有隐藏特性的现象,就是净土思想曾经长期遭受中国人的拒斥。净土经典在东汉时期就基本完成了向中国的输入,后来虽有进一步的传译,但基本的思想实际在公元2世纪后期就进入中国了。当时中国人并未接受这种信仰。直到二百多年后的5世纪初,才有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解放的大师慧远,组织数十位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接受这种思想,并努力修行。这些人圆寂后,净土法门再次陷入沉寂,又是以百多年后,才出现一位同样具有开拓性思维的大师昙鸾依然选择净土,从此开始了源源不断的净土法系。回顾这段曲折的历史,我们发现,早期的中国人在接受净土信仰方面显得非常的艰难,因为中国在佛教净土思想传入之前,基本没有开拓型的宇宙结构论,也没有诸多世界特别秽土净土两种世界同时并存的思想,所以当净土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人很难生信。尽管经过历代大师的努力弘扬,但对中国人来说,净土思想依然是佛教各种法门中最难生信的一种法门,直到今天,很多人对净土思想还存在着各种误解甚至是歧视,可见净土思想在引人生信方面是多么的困难。黄念祖老居士的净土信仰位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对净土信仰的坚定不移、毫不犹豫与持之以恒。黄老居士这种坚定的信仰之所以可贵,既是因为坚定的信仰是净土法门的首先要求,也是因为始终有众多对净土的误解与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还是因为中国净土思想传播历史特别是早期传入历史的曲折艰难。

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土信仰方面的第二个特征是对法门精通。即对净土这种特殊法门的深刻理解与全面领会。在这方面,黄老居士留给我们的证明非常丰富充实,因为从他的弘法讲话中、解经着述中、随感作品中乃至各种片段的言论与点滴的题词等信息追寻渠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位精通佛法义理、明晓净土法门的智者境界。他曾说过:“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佛法的基本与要径》)。老居士对全部佛法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净土的深刻把握:“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这是智慧的境界,是奠定在精研经教、纵横贯通、内外圆融基础上的光明开朗、通晓无余的境界。就像他老人家没有半点犹豫的信仰一样,他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也没有任何疑虑和偏差,既完全尊重了正统佛教的净土教法,又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清晰准确的把握。这是令我们对其心生敬仰的重要原因。回顾历史,净土信仰只有经过富有智慧、思想解放的大师的勇敢接受与推广,才开始为中国广大百姓所信仰,证明了净土信仰虽是一种缺乏理论思辨和逻辑论证,但却需要开拓的思维和理论的魄力才能够进入心灵的思想学说和信仰体系。我们查考一下慧远、昙鸾、道绰、善导的早年经历,特别是他们的理论兴趣、个性魅力、智慧境界、开阔的视野等,我们就会发现,早期接受净土并大力弘扬净土的大师们都不是一般的民众,他们对世界有深刻的反思,对人类命运与现状有精细的观察,对宇宙也应该有过自己的想象或思考,他们因为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够在众多的信仰体系中选择净土,在众多的修行法门中选择念佛,把自己的终极目标确定在极乐世界。这是一种深刻反思之后的选择,若仔细分析,其中饱含着深刻的哲学关照、理性的反思乃至理论的胆识。可是,净土信仰在今天的一般人看来,好像只是没有文化的、脆弱无能的底层老百姓的信仰,好像只需要念佛的法门,忽视了念佛的心理铺垫和智慧基础,更忽视了念佛法门的理论基础。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在这方面,黄念祖居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他曾经说过:“有人喜欢以上根自居,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都能用的法,他就有点不甘心。我就举一个比方,这个傻子照相机,傻子都会用,那么这个傻子照相机傻不傻呀?傻子都会用,正证明这个照相机十分高级。所以才这样简便,只要按一下就成功嘛!不能因为傻子也会用,就说设计制造这个机器的,都是傻瓜呀!正因为傻子也会用,说明设计制造的人十分聪明。下根、五逆十恶、动物、地狱中的众生都可以得度哇,正证明这个法门十分殊胜。”他老人家对整个佛教理论非常精通,可谓大小乘兼备,显密教圆融,在此基础上,对净土法门,也到达诸经尽通、领悟深刻的程度,所以,他的净土信仰是建立在对人生本质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净土教义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的念佛是经过理性鉴别之后的超越理性,是经过哲学思辨之后的超越思辨,是经过通晓众多法门之后的净土法门,所以既是清醒的,也是坚定的。

黄念祖老居士净土信仰的第三个特点是现世立足。如果说对法门的精通是黄老净土信仰在理上的特点,那么立足现世则是黄老居士净土信仰在事上的特点。理上达到会通无碍,豁然开朗,一片光明,才可以作出正确而坚定的选择;事上也必须达到圆融无碍,诸事互摄,相映相成。有些念佛人不但没有通晓佛教理论的兴趣,想一步直通念佛,而且没有立足现世的热情,脱离一切人间实践,想一步跨入净土。这也不符合完整意义上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念佛固然是往生净土的绝对不可替代的桥梁,但接近这个桥梁需要有桥头道路的铺设,走上这个桥梁也不能忘记桥梁的支撑。离开了桥头道路的铺设和桥梁基础的支撑,不但接近不了桥,而且走在桥上也不安稳可靠。如果说对法门的精通是桥头道路的铺设,那么现世的立足就是桥梁的基础。立足现世是净土法门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现世的苦难就没有往生净土的必要,净土法门解决的不是死后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怕死的法门,而是直接针对现实问题而来的,是具有浓厚的现世关切的法门,所以,净土法门的形式上的目标在西方,而本质上的目标在现世,也就是说,往生净土还是为了现世问题的解决;第二,净土法门强调一心念佛,但并不只是一个念佛。净土法门的念佛不但不排斥现世中的福德积累,而且认为不可或缺这些福德资粮,认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现世的善业,西方才可往生,所以,净土法门始终强调现世善根的培养。现在由些误解净土的人把专心念佛等同于唯一念佛,认为修净土的只管念佛,所以脱离了佛教的正道。黄念祖老居士的净土修行实践告诉人们,念佛需要专心,要一心一意地念,但念佛并不是一支独秀,一叶孤举。念佛需要有善根的支撑,要念佛先作人,念佛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善良人。

黄念祖居士在净土信仰方面的第四个特点是修行精进。净土法门一旦进入,就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勤修勤练,精进不息。历史上那些净土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既靠着坚定信仰的支撑,又靠着精进不息的修行。黄念祖居士在追忆善导当年的净土修行时这样赞叹:“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 根据德慧居士提供的讲述黄老居士事迹的《勇猛精进》一文记载,文革期间,老居士在河南受到残酷的批判,即使在那时,老居士也坚持念佛,就是正在接受批斗的时候,老人也是临危不惧,念佛不止。黄老居士获得很高的传承地位,但数十年来,老居士决不因为自己在教内地位的高超而在修持方面有丝毫懈怠,反倒愈加精进,每日持咒念佛,少则4、5万,多则7、8万(在退休后,每年四月、十二月初一至十五期间,都要闭关念佛,持咒每日达十几万),每天还要修一座以上的大法,因而经常要深夜一、二点才得入睡。尤其在当年上班期间,赶上工作忙时,下班回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了,虽然非常疲倦,但仍要完成定课,什么时候修完,什么时候才睡觉,没有半点含糊。类似的精进修行事例很多,说明了黄老居士的净土思想不是限于书本上理论上的玩赏,而是付诸实践的坚定信仰,这种净土修行的实践比起其他法门来,在精进勤苦方面有过之无不及。这不但是黄老居士净土信仰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整个净土法门的一大特点。

黄念祖居士净土信仰的第五个特点是诸法圆融。所谓诸法圆融就是对佛教所有法门、所有理论、所有修行都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而且能够把这些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理论、不同的修行融会贯通,兼行不悖。黄老居士在净土信仰方面的诸法圆融就是在修净土法门的同时不排斥其他的法门,在修其他的法门时不忘净土法门。据说黄念祖居士第一次读的佛典为《金刚经》,那时他便能深体“无住生心”之妙,从而大受震动,多次感觉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黄念祖居士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可见,老居士信佛还是从般若学说开始的,这是不同与净土法门的一种智慧解脱法门。但黄老居士能够从中体会到念佛法门,实现了明心见性与念佛往生的圆融。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黄念祖居士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1959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可见黄念祖居士对佛法诸门皆能精通。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黄念祖居士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着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简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可见,在众多的法门之中,黄老居士是以净土为核心和指归的。老居士认为,万善同归,就是同归于净土。这是黄老居士净土信仰的一大特点。老居士在一九八七年于北京莲舍讲演《佛法的基本与要径》时说:“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抉择。”这个抉择就是选择净土。这是黄老居士的融会贯通,是以净土为归趣的圆融无碍。

黄念祖居士净土信仰的第六个特点是智慧常伴。就是说,他老人家的净土信仰是与般若智慧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1987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讲《心经》时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般若有三:(一)实相是体;(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之内,而是根据自身领会,贯彻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离开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 这次讲法的最后,黄老居士说:“普愿有情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他借先师夏老居士的话说:“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1987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讲《经刚经》时说:“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还说:“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他在《谷响集》中说:“万变不离其宗,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若无般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

黄念祖老居士净土信仰的这些特点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的总结借鉴。今天的很多念佛人和误解念佛法门的人,都犯了一些偏颇的错误,要么不能融会所有佛法,执着一种法门,从而相互指责。特别对于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来说,要警惕现在存在的很多弊端,如有的人专修念佛,忘记了现世的福德积累和善根的培养;有的人一心向往净土,忘记了智慧明心、自在无住的妙用;有的只知极乐,过分厌弃现实社会,陷入消极出世,遭人诟病。黄念祖居士的净土信仰实践给我们示现了一种圆满、准确、如法的净土法门,值得今天乃至未来的净土修行者认真总结,认真效法。

 
 
 
前五篇文章

唐代初期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

浅析“阿弥陀佛”名号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今晚弥陀念佛堂为胶州路火灾遇难者念佛回向

 

后五篇文章

在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西方净土变》

敦煌“净土变”壁画源于经典又突破于经典

念佛的现前利益

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净土信仰中的和谐理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