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印光祖师文钞念佛安心私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光祖师文钞念佛安心私要

(一) 通途特别两法事

(二) 净土自力他力事

(三) 佛力摄受机类事

(四) 净土法门行持事

(五) 决定往生事

(六) 唯信为本事

(七) 两种一心事

(八) 临终往生事

(九) 还愚痴念佛

(十) 杂章

(一)  通途与特别两法区别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增广 近代往生传序

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三 复石金华居士书

四谛者,苦集灭道是。……“道”者,能通之义,谓修戒定慧道,即可断贪瞋痴之集,证不生不灭之理性。证不生不灭之理性。此四……作此说者,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三 复叶聘臣居士书

佛法法门无量,求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者,无有过于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若将贪瞋痴断尽,则可了生脱死。倘断而未尽者,则犹不能了。况不能断者乎。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至诚念佛。及至临命终时,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喻如小孩,由父母提携,即可直达本家也。三 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如来以自力他力,通途特别二种法门,普利一切。  增广   傅大土传录序

通途—一切法门—此土证道—自力—习戒定慧—修定慧灭贪嗔痴证真——难—此土净心—现世心须清净常定

特别—净土法门—彼土证道—他力—心信口称—彼定慧自得贪嗔自灭——易—彼土净心—现世不管苦恼散乱

(1)惑业自断(如洪炉片雪)

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声闻乘,依戒定慧,修四谛法,以了生死。缘觉乘,依戒定慧,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以了生死。菩萨乘,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若现在,恐全世界亦无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预知后世众生,无仗自力现生能了生死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别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智愚,士农工商,政军学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带业往生。既生西方,惑、业、苦、三,悉皆消灭。喻如片雪,当于洪炉,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权位菩萨往生,则速证无生法忍。已证无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则速证佛果。    续 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2)烦恼自不生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续 与张静江居士书

(3)自然断见思、贪瞋痴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任汝见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内见思惑未尽,决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 三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志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三 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4)自然得定慧 断烦恼惑

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傥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能,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   续  念佛恳辞序

总结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  增广  募建药王篷序   (注:二药对比喻)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稳,为上计也。大丈夫生于世间,既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证,不出自心。固当发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众生,同出迷途,共登觉岸,毕竟亲证本具心性而后已。如或根机陋劣,未能如是。必须以深信愿,笃修净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证无生忍,再乘愿来,度脱众生。……光宿业深重,有目如盲。滥厕僧伦,虚消信施。愧不能力修定慧,断惑证真。唯期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增广  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

伽才大师《净土论》:“若自知有定慧分者,即于此方修道求无上菩提,若自知无定慧分者,则须修净土行,就净土中求无上菩提。”

天台智者临终遗言:“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耶?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又曰“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灌顶大师《天台大师别传》

汝说自利须出家,利他须不出家。不知修戒定慧者,唯出家为易。若修净土法门,则在家更为得力也。  三 复陈伯达居士书二

劝归净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续 净土五经重刊序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增广 与悟开师书

(二)净土自力他力事

(1)净土之自力

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  续 致广慧和尚书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增广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华严经云:大信心即是佛性)

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续 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不离当念,即生西方”者显一心之妙因妙果也。

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皆具不可思议之心力,由无佛力法力加持,则只能造业,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无所益。一旦闻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慈誓,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三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复习怀辛居士书(续编)

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也。是知此之法门,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门之道理论。以是特别法门故也。    三 思归集发刊序 

(2)舍通途之自力。(即“修持之力”、“道力”、“功夫”)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续  楹联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 复陈慧新居士书

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渊悬隔。信愿忆念,定生佛国。尽人信念,尽人往生。佛有誓愿,现有仪型。

续   净土法门殊胜颂

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续 一函徧复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三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 复善觉大师书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    增广   净土指要

净土法门,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而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续  致铭光居士书

(3)往生全仗佛力 

须知十方佛土,必须到此念佛地位,方可往生。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三复周志诚一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为如来普度众生之无上妙道,实凡圣同登觉岸之特别法门。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修馀法门,难得实益。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兹净土,全仗佛力。仗自力,须断惑证真,非最上利根,不能现生了脱。仗佛力,具真信切愿,纵最下钝根,亦可带业往生。二法相校,其难易迟速,奚啻天渊。所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两土圣贤,发金刚心而流布。撮举大要,以告同人。倘能谛信,利益无尽。增广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此之法门,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则顷刻之间徧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增广  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三 复张静江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如跛夫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徧达四洲。  续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众生本性 爰无生灭 由迷背故 轮转永劫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出离莫得 五道轮转  了无止期  有如车轮 上下旋移  佛出世间 发明所以  因背觉故 轮转不已  欲得止息  须识因果力修定慧  灭除人我 人我情空  见思惑尽 方于三界  永离生衅 然此事理  虽极胜妙  唯上上根方可亲到  傥或钝劣 莫道现生  或千万生 亦难有成  世尊大慈 特为妥虑  爰开净土 普令得度 若生深信  及发切愿 虔持佛号  即生事办 如来所说  一切教典  见思不尽  生死莫免 唯有净土专仗佛力  如子幼稚 赖母抚育  如度大海 须仗舟船  直登彼岸  身心坦然  若昧此义 欲自浮泅不但吃力  且有溺忧  增广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集解题词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受三归;“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  增广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续 致戚友卿先生书

(三)佛力摄受机类(不论众生烦恼恶业,唯凭佛愿唯仗佛力) 

(1)烦恼机

娑婆之苦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遂不知耳。增 永嘉某居士昆季

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  增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诸余法门,皆须烦恼断尽,(三界内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令大彻大悟,有大智慧,大辩才,晓得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不能了。况具足烦恼者乎。 三  复郭汉儒居士书一

净土一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增广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唯一无上法门。唯现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谓既云众生即佛,则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为苦恼凡夫,何能了生脱死,唯求来生不失人身耳。此两种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讲因果。须知众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设不修念佛妙行,佛性无由显现,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实果乎。譬如宝镜蒙尘,光明不现,实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者,乃业深障重,自甘堕落也。    三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2)恶机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增广  与陈锡周居士书

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三 净土法门说要

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喻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徧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增广 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注:释理一心不乱即得往生)

吾人本有心源,皆被情识遮蔽,不能显现。若能返照回光,直下看此幻妄情识,从何而起。则内不由心,外不由境,两头坐断,中亦不立,所谓情识,化为乌有。情识之障蔽既除,则心源彻底显露矣。此即宗门大彻大悟之景象也。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大势至利生深,专主念佛法门。如子忆母忆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都摄六根妙难论,愿徧界流存。续 大势至菩萨偈赞

诸法因缘,皆无自性。诸佛正徧知海,在一切众生心想中。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遮那妙体,徧界全彰。续 答曾怡芝居士四问

光乃无所知识之粥饭僧,何能发挥大藏之要,姑以平日所习闻者,拉杂书之,以塞其责。全藏妙义,阅者自知。即未能徧阅,但于现前根、尘、识、大、诸法中,回光返照,便可亲证圆通,又何必多凑散字,以刺雅目也。续 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

都摄六根,获大寂灭。 单提一念,证真圆通。续 势至 

《莲池疏钞》:

【疏】理一心者,则是常住真心,故为定中定。又此一心,即菩萨念佛三昧故。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暗室。岂以一灯。暗不速灭。故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禅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皈依。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心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故知修净业人。复业余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

然此一法,统摄一切,能自断惑,自了生死者。犹须回心向往,方可速登佛地。增广复汪梦松居士

夫善财位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佛之捷径也。 三净土法门说要

佛愿洪深,法门广大。纵属逆恶,一念回光,尚能往生。三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

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  增广 复岳仙峤居士书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续编  阿弥陀佛像赞

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能,究竟现前。    增广 与徐福贤女士书

(3)散乱劣机 (功夫浅)

如来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虽法门种种不一,绝无具足惑业,能了生死者。唯净土一门,但具真信切愿,以至诚心,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功夫之浅深,皆于临终,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从兹渐次进修,即得亲证无生,以至圆满佛果耳。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普令现生顿出轮迥之特别法门也。   增广 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即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增广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论功夫之浅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难不可以喻矣。    增广 复张季直先生书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    增广 复何慧昭居士书 

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功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较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   增广 重刻安士全书序二

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功夫之浅深,惑业之轻重,无不蒙佛摄受,令其带业往生。如船拯溺,无所拣择。 增广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   三 复吴思谦居士书

净土法门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以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种种法门,皆须修持功深,亲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若惑业未尽,则生死轮回决定莫出,纵有修持,只得世福,及作未来得度之缘种而已。此系仗自力以了生死者之难也。净土法门,则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故于临命终时,即得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也。固无论惑业之有无,功夫之浅深,但具真信切愿,虽罪业深重者,尚能出此三界,登彼九莲,况戒善齐修,定慧均等者乎。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于一代时教法门之中,名为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门并论也。增广 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至于已断惑者求生,则顿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则速证佛乘。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愿往生也。具十恶者念佛,尚预末品。将堕狱者念佛,亦登莲邦。因兹张善和,张锺馗,雄俊,惟恭等恶人,同出轮回也。其它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尘不染,处浊恒清,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得而胜数耶。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以其为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故也。增广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4)结劝

若欲随分随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当专主净土一门。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不论工夫深浅,无不临终得遂所愿。此之一法,乃如来为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设一决定了之之法。使佛不开此法,则无力断惑者,皆于了生死无望也。何幸得遇此法,虽无大根,能自断惑。而带业往生,速出生死,又何歉憾乎。然此一法,统摄一切,能自断惑,自了生死者。犹须回心向往,方可速登佛地。   增广 复汪梦松居士书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续 净土辑要序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续 复许熙唐居士书

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自心本具佛性,但以惑业障蔽,不得受用,幸有此仗佛慈力法门,俾我等少善根劣机众生,于现生中,即得横超三界,高预九莲,何幸如之。从兹心心忆念,冀遂所怀。增广  岳运生居士往生记

(四)净土法门修持—至简至易

(1)“至简”

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者,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本有佛性,业已迷失,应以戒定慧修持,反其本有。但众生根机不一。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法门,修持不易,众生未易担荷。所以又特开一净土法门。净土法门,至简至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盖念佛一法,亦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须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归宿。行莫以为已经彻悟。倘不依此法门修,恐未易言了脱超入也。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三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三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须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三 复唯佛居士书 

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以法身大士,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难。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莲池疏钞》: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

(2)“至易”之一:“行”至易

一、辨净土信愿行之“行”

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三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念佛镜〉云:“心唯信佛,口唯称佛,身惟礼佛。”又曰:“意业专信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身业专礼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云:“凡夫出离之要道,无如净土一门,念佛一行。论其‘行’则是十声一声,任何婴儿,亦可称之;言其‘信’则又一念十念,任何愚者,亦可发之。”)

行至易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增广 复何慧昭居士书

(《灵峰宗论》论“行”之易具易行

一、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二、忍草沙弥化念佛疏: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惟十声,下至日念一声;

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   

三、观泉开士念佛同生净土序: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

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   增广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二:念至易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  增广 复黄涵之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念佛者即口称名号也,故一声阿弥陀佛即本师之法。念佛易,故龙树判净土法门名“易行道”)

现今无论何等根性,皆须以净土法门为主。盖净土法门,为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语其浅近,则三岁孩子皆能修。语其深远,唯佛与佛方能究尽。   三 复福州佛学社书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赢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增广 栖真常住念佛序 

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增广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3)结劝

其馀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及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增广 与陈锡周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   续 无量寿经颂序  (一修二证与通途之别)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    续 致铭光居士书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增广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续陈慧恭孙慧甲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合则两害。 三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五)持名决定往生

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增 善导疏重刻序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校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增广  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增广 与陈锡周居士书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此乃真所谓信也。   三 净土法门要

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馀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尝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   续 劝修念佛法门序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续 楹联 弥陀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增广  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已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灵峰宗论》——端氏往生记:鹦鹉鸲鹆,犹得往生,谓念佛人不得往生,可乎。吾辈生於末世,既无天眼,又无宿命智通,佛语不信,更信何语。苟於佛语谛信无疑,则裟婆何啻旅邸,净土何啻家乡!

《莲池疏钞》:恶人念佛。尚得往生。何况恶未必如善和。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况灵而号为人类。以此比况。知必生也。)

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   增广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一法,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 续 复许熙唐居士书.

(六)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1)信为本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三 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注:信之极即得生,故下面之文劝“深造其极”)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增广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断惑者未有其分。三 复马宗道居士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 增广  净土释疑序   《要解》云:“无藉劬劳修证”。

(2)信与行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增广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续复习怀辛

(《叹异钞》云:“信‘弥陀誓愿不思议之救度,必得往生’,而欲念佛之心,发起之时,即蒙摄取不舍之利益。”)

(3)信之现益

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增广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念佛求生净土法门,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续 念佛恳辞序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续 楹联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若能信受,可谓超格大丈夫。增广  致铭光居士书

但当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人人皆能修,人人皆能得其实益。此佛法中之一特别法也。三根普被,凡圣同修。愚夫愚妇,皆能入于其中。大圣大贤,不能超出其外。若于此法能生信心,虽是业力凡夫,即可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三  复丁普瀞居士书

须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即可超凡入圣。 增广  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    (位入圣丛  非凡数摄)

(4)结劝

然约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特别法门,则即于现生,悉得了脱。果具真信切愿,万中决不漏一。末世众生,唯此一法,堪为恃怙。以故法运愈晚,此法愈当机,善知识提倡愈切。 增广 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增广 与陈锡周居士书 (注:“信之极点名一心 ”)

(七)通途特别横竖两种一心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 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信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

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    增广 复濮大凡居士书

自注:“有信愿之一心”与“无信愿之一心”两种一心之异。 《要解》曰:竖则与一切法浑同,横则与一切法门迥异。

(1)净土特别法:有信愿之一心 (横一心)

所言一心,并非专念一句佛号,就会一心。心若肯一,即念经念咒礼拜,也是一心。    三  复郁智朗居士书

(《要解》云:“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彻悟祖曰:“一句阿弥陀佛,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

昙鸾祖师《论注》释天亲菩萨“我一心归命”曰:“彼无碍光如来名,能破众生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

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

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文钞续编  弥陀赞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唱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续  善导二祖赞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贴疏》云:“《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唯是“坚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续 复朱德大居士书

“实则”显真实之一心。“益加信愿以致一心”故印祖上文曰:“‘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灵峰宗论》:示法源: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要解》: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 善导大师释六字名号 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信),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愿),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行)”。彻悟祖曰:“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又曰:“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故印祖云: “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要解云:“无愿行不名真信”也。又曰:“无信愿不名真行,无信行不名真愿”。大经云: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故莲池疏钞云:“此以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故小经一心之旨则如《要解》释“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云:“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又曰:“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2)通途法门:无信愿之一心 (竖一心)

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三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三 复何希净居士书

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 复袁福球居士书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续  复又真师觉三居书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  增广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源信大师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

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号。

《文钞三编》——答俞大锡居士问 (摘取三问)

(一)问:修行人止恶行善,是分内事,允当加勉。惟功课及二六时中,过现未三心憧憧往来,总不能除。心业未净,于往生有无妨碍?

答: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

(二)问: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 

(三)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王慧常《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节录

及至二十五年,老母西归,丧毕,又请剃度,师曰:汝年纪太大了,三藏十二部来不及了。纵出家,还不是跟我一样,不如这样护法的好。余复禀师曰:卫教故好,其好弟子因世务不能专心念佛。修持上吃亏何?师无语。第二次哀请,又未蒙许可。是年冬,大吐血一净,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淄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陈海量《印光大师永思集》

《法然上人文钞》:

问:如末代恶世之我等罪浊凡夫,云何离生死乎?答: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即能离生死。

问:亦知净土教理如是。然,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答:应知:心虽散乱,称名号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灵峰宗论》:

一、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二、示陆喻莲:莫论散心定心,只克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蕊,昼夜增荣矣。)

《文钞三编》——答幻修学人问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增广 复徐志一居士书

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昩,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今年自知惭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耳。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书此愚怀,以期知己者代我分忧而已。 文钞三编  复高鹤年居士书三

如子忆母勤念佛,都摄六根耳听着。

若依大士此开示,因心各得契果觉。续 大势至菩萨像赞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着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 增广文钞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 续 弥陀圣典序

大势至菩萨和赞  亲鸾上人作

势至念佛圆通  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位起  顶礼于佛足   白教主世尊  往昔恒沙劫  有佛出于世  名曰无量光

十二位如来  经过十二劫  最后之如来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导我   修念佛三昧 如来念众生  怜念如一子

犹如子忆母  众生忆念佛  现前与当来  不久拜见佛   如同染香人  身常有香气  此法则名曰  香光之庄严

我本因地时  唯以念佛心  进入无生忍  今于娑婆界   摄取念佛人  归入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  大恩应报答

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三复王诚中居士书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具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往生。阁下以一心不乱为期,似乎与所期望不甚相符。三复露园居士书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坚密澫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祗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增广 拟答某居士书

修净土法门者,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为,不与佛法世谊相悖。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三 思归集发刊序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续 复习怀辛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三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结劝:

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增广复永嘉某居士书八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增广复何慧昭居士书 

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功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较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   增广 重刻安士全书序二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馀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若信愿真切,人人皆可往生。  三 复朱石僧居士书二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三 复倪慧表居士书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 复智乐居士书

彻悟祖师:“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未久即生净土。又曰“信愿果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故益公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  三 净土法会课仪跋  (注:两种偏差,今之弘法者,多偏前一种,不念佛宗旨也,即信不及也)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增广  复濮大凡

今之宏法者,多喜自立章程,不肯依前人之省心力,省工夫之法以行。虽其心广大,然论其实益,则当逊古人所立之净土法门多多矣。为显我为通家,不依前人成法,若是上上上上根人则可。否则固宜从省心力处用功,则利益易得矣。  三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

(八)  临终往生事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住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柰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   续 临终三大要

(注:以上印祖示净土有信愿之“一心”即“至诚之心”即是“归命”之心;归命于佛,故又曰“归心”“一念投诚”“一念回光”。藕益大师称此一心为 “一念回心”。此一心即横一心也。)

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续 莲宗正传跋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凡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无深信力。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若常怀此惧,久则成病,心病最难医。不可不知。续复俞慧郁

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三 复李少垣居士书一

末世念佛者多,成就者少,无真信切愿故也。如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之净土法门,真为末世众生出苦之捷径。但办肯心,决不相赚,古人诚不我欺。  续 传春浦居士生西记

生西当以信愿为本,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三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已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    增广 与大兴善寺和尚书 (故纵临终现祥瑞乃因人之信愿强弱而定也)

修净业,以期同生西方也。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三 复陈青飞居士书四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增广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当知念佛人具两重因果。一以平日念佛愿生为因,则感临终弥陀来迎。又以弥陀现前加佑之因,获得心不颠倒而住正念之果。益公要解:“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之慈悲愿,福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故知临终心不颠倒乃平日念佛人临终时必得之利益也。又,人皆以为‘须临终正念,方感佛来迎。’之邪见法然上人诉之最详。

上人曰:平时常念佛故,临终佛必来迎;见佛现前,即住正念。然而,以为平生念佛徒然,唯无理祈求临终正念之人,甚为谬误之事也。  

“人皆以为临终正念故来迎也,法然不尔,临终正念者,依佛之来迎也,是故《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信本愿而念佛之人,不可怀疑临终正念,佛之来迎,正为临终正念,是故应当,常勤念佛。”

又曰:“有言:‘先住正念而念佛时,佛则来迎’。然而阿弥陀经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人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至眼前,令人一见,心不颠倒,而生极乐,应知此理。”

又曰:“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又曰:“真有愿生之志,不疑弥陀本愿而念佛者,临终无颠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来迎,正为临终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为临终正念念佛时,佛即来迎;此既不信佛愿,亦不知经文也。《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平时常念佛故,临终佛必来迎;见佛现前,即住正念。然而,以为平生念佛徒然,唯无理祈求临终正念之人,甚为谬误之事也。是故,信弥陀本愿之人,不可先有怀疑临终之心,唯应更至心于日常之念佛。何时佛愿唯誓迎接临终方念佛之人乎?临终念佛往生之人,乃是日常既无往生之愿,亦不念佛之造罪恶人,临终始遇善知识之劝导,念佛而往生,观经已言之。本来念佛之人,不别作临终之准备;应思佛之来迎一定故,临终正念亦是一定也。”

又曰:“临终之时,佛自来迎,诸邪业系,无能碍者。因众生临命终时,百苦交煎,身心不安,恶缘外引,妄念内催,境界、自体、当生之三爱竞起,第六天之魔王,正当此时,显现威势,成为阻碍;如是种种障碍窥伺之故,是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亲与菩萨圣众围绕,现其人前,第十九之愿者是也。因此,至临终时,佛自来迎,行者见之,心中欢喜,如入禅定,当下乘坐莲台,直至安养宝土。有此益故,言‘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

《庄严经》言:假使大火满三千 乃彼庄严诸牢狱 如是诸难悉能超 皆是如来威德力

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   增广  循陔小筑发隐记

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一函徧复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专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圣号。则于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住生西方。   三   复丁普瀞居士书

须知净土法门,纵临终始闻,能生信愿而念,即可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况未至临终,即已预修乎。  三复丁普瀞居士书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着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宜其妄相评论也。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皆能念佛,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小虫行陆而小地耶。若于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継。则即凡夫心,成如来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    增广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九 还愚痴生极乐

净土,道虽高贵,法无奇特。 三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增广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吾人既不竖大法幢,检得大富长者门首所弃之残羹馊饭以自资养。有不嫌酸臭者,不妨展转相施。否则任伊取龙肝凤髓以自资补。岂曰尽人皆贻,尽人皆受我此残羹馊饭,方惬吾心哉。吾法法不通,但肯念佛,亦可仗之以了生死。吾之不通,亦何愧哉。所愧者言行不相应,有名而无实耳。 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我本寻常粥饭僧,除却念佛百不能。 三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若光者,寻常粥饭僧耳。法门中事一无所知。  增广 复郦隐叟书

然光乃一平常粥饭僧,只知学愚夫愚妇之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倘或意谓有甚么高超玄妙,人莫企及之见地与行持,则便成误会矣。  三复福州佛学社书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粥饭僧耳,除着衣吃饭外,别无所能。幸尚肯学愚夫愚妇之派,不致徒叹奈何而已。  三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一旦始知错误。于是出家为僧,冀灭罪咎。宗教理深,无力研究。净土道大,决志遵行。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梦。三十三岁至普陀法雨寺,住持化闻和尚,知光只会吃饭,别无所能。遂令常作食客,不委一毫事务。二十余年,颇得安乐。经年无一人来访,无一函见投。光以无知无识粥饭僧,由徐蔚如一人传虚,竟致承虚接响之万人传实,以为善知识。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因缘若到,则有莫明其妙之机感。光一庸碌守分之粥饭僧。自光绪七年出家,只欲自了而已,绝无一念敢发利人之心。自光绪十九年到普陀,一事不为,但只在法雨寺,作吃饭僧。即偶有令支笔墨差事者,绝不用印光二字。即自己所为之事,亦用别名。以故二十余年颇安乐,终年无一人来访,无一函相寄。复姚维一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前日接手书,不胜欣愧之至。欣者,欣居士似有回机,不复仍旧自作聪明,妄说道理,崇科学而蔑佛法。愧者,愧我系一无知无识之粥饭僧,若有依我学者,皆成得一个愚夫愚妇之身分。欲作大通家,当拜高竖法幢之大法师,庶可不负皈依之心。若以光为师,后来必以无知无识,而悔而弃,则反成一番无益之事矣。续 复葛志亮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一函徧复

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三 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来书颇合善导专修之说,又契吾人庸劣之机,喜甚。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吾人但安分守愚,一任举世之人尽作通家,俾佛法大明于世,众生尽得度脱而已。快何如之! 增广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往生集 附净土劝修章》—莲池大师

《法然上人文钞》:

(一)或人问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师答曰:“汝所信本愿亦然。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二)凡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故趋圣道门之时:莹智慧,守禁戒,净心性以为宗。然入净土门之日:不凭智慧,不凭戒行,不凭心性;唯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凭本愿愿往生也。

(三)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四)我是不足取之男也,十恶之法然,愚痴之法然,唯念佛欲往生也。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如不知黑白之童子、不知是非之愚人,唯念佛仰信往生也。弥陀劝念佛必来迎,释迦劝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余事皆不知也。

(五)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不可喜好理论。称名之行者,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吾身既是愚痴卑贱,则不可妄论其它法门也。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六)不知其义、不知其文也无妨,唯依称名,必得往生。

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

法然以智德化人犹不足也,法性寺之空阿弥陀佛虽愚痴,是念佛之大先达,化导普广。我若再受人身,愿受大愚痴之身,以成勤行念佛之人。

十  杂章

(一) 劝归命于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    续编  复卓智立居士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续 复陈飞青书

(二)随分随力念佛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名为佛。乃烦惑净尽,福慧具足,五蕴皆空,,三德彻证,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之嘉号,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通名。其释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别号也。梵语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谓广度众生。寂默,谓彻证自性。“学”者,效也。即随分随力依教修行也。依教修行,何言其随分随力也。以佛随众生根性说法,以根性不一,佛随彼之智识身分所宜而说。随机施教,对证发药,必期于机教相契,令各得益。 续 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 续 复陈慧新居士书

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随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其为乐也,何能名焉。 三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入社念佛,一受奔波,二废时事。在家随分随力念佛,其益甚大。每月或一次,或二次,于社内提倡演说,俾大家知其法则利益,平常何须日日往社中念佛乎。此光从来提倡建筑念佛林社之本旨也。续 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增广复宁波某居士书

人须各守本分。汝上有祖母父母,下有小弟妻室。而且职业极闲,最易修持。不于此境,真实用功,而妄欲出家修行。汝出家有此好机缘,专心办道乎。不知出家有出家之事,谁能一事不理。即如光了无一事,亦几终岁长忙,无暇专心念佛。况其余者哉。祈随分随力修持,勿作分外之想,则幸甚。增广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三)至诚至敬

大师遗言: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住生。《印光大师行业记》

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已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增广  复尤弘如居士书

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真切。至诚恳切念佛,念至其极,则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以至究竟成佛。何况汝以孝心,为已过去之父母念,能不有功效乎。但恐汝心不大真诚,则汝父母所得之益,亦不大超胜耳。观汝为超荐父母,写信问我,尚不肯见屈,只一敬上了之,则知汝为父母之心,亦系皮毛而已。当发真实心,则必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续编  复陈重为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四)住世行谊 

然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愍一切,爱惜物命,戒杀吃素,广行方便,俾此心常与佛合则可矣。  续 复许熙唐居士书

修净土者,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皆归于善,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次则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仪。次则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但皆以孝养父母等世善为根本。三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于现生了生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法,亦须严持净戒,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信愿真切,念力精纯。现生亦可证圣,临终直登上品。则入菩萨位,证不退地矣。纵根机陋劣,未能如是。但能至心念佛,则心佛相契,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慈接引,带业往生。增广 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深信佛言。以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随分随力于日用伦常中修之。则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庶不负本具之真如佛性,与如来大慈普度,两峯曲为倡导之一番婆心也。续罗两峯居士正信录序

印光祖师依赞善导大圣人

善导大师赞: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文钞续编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况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三编 复温光熹书十 

善导、少康弘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三编 复净善居士书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

 
 
 
前五篇文章

念佛的五种境界,达照法师开示

净土宗法门大图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在乐至报国寺第六期净宗培训班的开

念10大佛号可得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胜妙功德

四心念佛决定往生

 

后五篇文章

聆听至尊多识仁波切教诲笔记之三——关于密法

闻法因缘记――九九精进念佛弘法大会见闻录

吃斋、念佛、拜佛

念佛的微妙道理

念佛人惟一心不乱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