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莲宗书摘──净土或问摘述(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莲宗书摘──净土或问 摘述(上)     净业  明伦月刊274期1997/5

元朝的天如禅师,是中峰国师的得意弟子,悟证功夫很深,後来他学永明禅师,大力宏扬净土法门。有一天,天如老人在卧云室禅坐,一位禅门上人来访,二人坐谈到夕阳西下,禅客向天如老人请教净土修学上的疑惑,共有二十六问。这二十六问,前後次第生起,编为净土或问一书。今谨摘述於下。

(一)永明和尚为禅林宗匠,何以偏扬净土?

释迦佛说阿弥陀经时,预知众生「难信」净土法门,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出来赞叹,以起信破疑。世尊也现身说法,苦口叮咛,劝人信愿求生净土。佛说的一偈一句,人非人等也无不信奉,为何唯独不信佛说的净土法门呢?永明禅师见净土法门广大易行,遵佛的教诲,作了四料简,大弘净土法门,有何不可?

(二)禅宗悟达士之,既已「见性成佛」,为何还肯求生净土呢?

修禅开悟的人,因为开悟见了道,更愿求生净土,所以古德说:「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你若开悟了,你往生的意愿,万牛也难挽回。

(三)生死大事既然开悟明白了,就该学佛的教诲,广度众生,为何还求生净土,厌苦趋乐,不顾他人呢?

开悟的人,烦恼习气还没全部去除,也尚未遍修佛法,

声闻也免不了出胎之昧,菩萨也难免隔阴之迷,何况是浅悟之人?古圣人说:「未得不退转位,不得混俗度生。」现在娑婆世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外道邪魔,扰乱是非,外有许多美色淫声的诱惑,又无佛可依,浅悟之人身处其中,很少人不退转。在极乐世界,现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外有种种清净,往生到那里,忍力易成,一生成就等觉高位,蒙佛授记後,再出来度化众生,便可来去无碍。故往生论说:「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

文殊、普贤以等觉之尊,也发愿往生;龙树、马鸣也有生愿之心:佛更劝自己的父亲净饭王,及七万多名释迦族,和韦提希夫人、五百位侍女,同生极乐国。一般薄解浅悟的人,悟证的境界能和普贤、文殊相比吗?佛难道会忍心误导父亲、族人吗?历代很多有修有证的禅门宗匠,不约而同,都是密修显化净土法门,道理在此。

自从百丈禅师立了丛林清规之後,禅僧亡故多以净土念佛送终,劝导亡僧「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可说天下禅僧,无一不归净土了。

(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和净土经典所说的「净土在十万亿土外,弥陀是极乐教主」有无差别?

众生「心」广大无边,楞严经说:「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无一佛土不在吾人心中。此一心就具备了四种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十方任何国土,其实都是吾人心中之土,而且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尊佛,也都是吾人心中之佛。既然弥陀佛、极乐国都是心中的佛、土,那又何妨念弥陀、生极乐呢?

(五)既然净土、秽士都不离一心,为何这娑婆世界就免不了污秽呢?

娑婆凡夫的心中烦恼多,染污了身口意行为,所以变现出污秽的国土。但是,在佛的眼中,这里的秽土都是清净庄严的果报土。

(六)凡夫既然有许多污秽的行为,要如何清净心中的国土呢?

心垢则土垢,心净则土净,故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要清净心中的国土,舍净土法门,就无能为力了(七)净土法门如何修呢?

净土修法类别很多,可分为三种──观想、忆念、众行,三种修法,都是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主。

「观想」是依观经所说:「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心谛观阿弥陀佛正报、依报,藉此可以显出吾人本性。若修一心三观的圆融观法,观成则生极乐同居净土,随其断惑深浅,自然感生上三土。

「忆念」是忆念阿弥陀佛的相好佛身,或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上上根器的人悟得极乐、弥陀不离一心的道理,由「理体」忆念。中上根器的人深信十万亿土外确实有极乐、弥陀,从「事相」忆念。有人一生系念、有人系念三个月、有人早晚各十念,有人七七四十九天系念、或十日十夜系念、或一天一夜不断专念,加上深信、净愿和佛的加被力量,都能往生极乐。有些人造了逆恶大罪,临终若能十念,阿弥陀佛也会来接引他往生,这是下下根器的凡夫了。

「众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的十大愿王,佛在大宝积经教弥勒菩萨发的十种心,观经说的三福,无量寿经说的三辈发菩提心,或其他佛所说的种种佛事,若能加上信愿回向的力量,这所有功德一一都能转成帮助往生的资粮。

(八)善财童子是圆顿利根,一生即可成佛,为何不求生华藏世界,却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理由有三──与弥陀特别有缘、心能专一、生极乐并未离开华藏世界,而且菩萨度众的力量不如佛的圆满充足,所以要暂时依靠净土,亲近弥陀,直到成佛。

(九)观想和忆念二种不同修法,往生极乐以後感得的境界,有何不同?

二种修法往生到极乐後,各分九大品类,若细分,有无量差别。有人生在同居土,见佛应身;有人生实报土,见佛报身。有人一夜就登上三土,有人要经过数劫才证得小乘,随个人根器、功夫不同,千差万别。

(十)极乐只是同居,本非佛的实报土,为何有人能直生佛的果报土,见到佛的报身?

其实上三土都不离凡圣同居土,只是个人的「身、境、受用」不同而已。例如佛在华严海会说法时,并没离开印度的祗园精舍,但是声闻罗汉就是不知不见佛已在讲华严顿法了。

(十一)既然同居土就具足了上三土,那又何必舍娑婆的同居土,去生极乐的同居土呢?

娑婆同居土虽也具足上三土,奈何此地众生,秽业恶行难除,有人从大通佛就开始学佛,经过了尘点劫,才证得声闻果位。因为此地充满着让人退转的因缘,修行人进进退退,耽搁了时间。但是,极乐的同居净土环境殊胜,一旦往生,不论品位高下,人人都不再退转,所以必得要往生极乐净土。

(十二)十方世界有许多同居净土,为何要偏指极乐同居才是最殊胜的净土?

极乐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现在的娑婆同居土谁能免得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堕三恶道、荆棘坑险、佛前佛後、无菩萨善知识、群魔扰乱、美色引诱、恶兽鬼怪侵害的痛苦?极乐的「境」、「缘」格外殊胜,环境殊胜可以摄受众生,生起欢喜求生净土的心。有阿弥陀佛和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俱会一处,可以为修行的助缘。十方世界虽有同居净土,但是能同时具有「境、缘」二点殊胜的同居净土,唯有极乐世界。

(十三)十方如来都可亲近,何必只亲近阿弥陀佛?

有三个原因──誓愿深重,娑婆有缘,化道相关。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愿都是要接引娑婆众生。在释迦佛住世时,闻佛法而修净土法门的人就很多了;佛灭後,听过佛法的人,多数是念弥陀;不信佛法的人,也会随口称几句弥陀;至於小孩游戏,也会画塑弥陀像;灭法时,所有经典都被灭了,独留无量寿经住世百年,一百年後,但留「阿弥陀佛」四字救众生,可见弥陀和此地众生的深缘。

释迦佛在此土,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折服众生,使众生生厌离心。而弥陀佛在极乐土则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摄受众生,使众生欣喜,这一欣一厌就是佛的教化之道。释迦佛未度尽的众生,则由弥陀来续度,所以释迦佛在大乘经典,反覆叮咛,称赞弥陀,劝众生求往生。

(十四)发愿往生净土,须厌娑婆、欣极乐,这爱、憎不是太分明了吗?

「欣、厌」不同世间人的爱憎,是十方如来转凡成圣的通行办法。若不肯厌舍娑婆,怎能转凡夫的执着?不能欣喜极乐,又如何成为断烦恼的圣人?其实,从凡夫修行,经过一阶一阶的位次,到最终成佛,靠的就是欣上厌下的愿力,才能不断进步。

(十五)往生与无生,不是互相违背吗?

本性如如不动,本自无生;因缘和合後,就有生灭现相。无生的性体,往生的现相,这性、相不离一心。所以,天衣禅师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智者大师也认为「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才是真无生。若只知无生而不肯求生净土,那是执理废事的愚人。(待续)

 
 
 
前五篇文章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忏公师父讲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笔记

周宣德老居士往生记

周宣德老居士往生记

我的佛缘── 爷爷往生二十一周年纪念追思

 

后五篇文章

莲宗书摘──净土或问摘述(下)

净土圣贤─吴氏女

《修学法要》民国七十四年暑假明伦大专佛学讲座 大专生如

《修学法要》民国七十四年 净土安心法门

《修学法要》净土安心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