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正依三经之选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正依三经之选定

历来公认《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依次也称为《大经》、《观经》、《小经》)为净土宗正依三部经典,并无异议,但是此净土正依三部是由谁选定,又是如何选定的呢?有人说:只是古来共同认可,相袭延续至今,并无选定之人,亦无选定标准。这种说法过于轻率。一宗正依岂是率而小事?岂可无选定之祖师,与选定之标准?如同诸宗正依经典必赖其开宗立教之祖师选定,并依之展开本宗独立教义、确立不共行法;今此净土宗正依三部即由弥陀化身善导大师选定。

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五种正行文”言: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所谓净土宗者,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标。往生因行,种类繁多;于中以何为正?又何种为决定往生之业?若不加决择,行人无所适从,乃至以杂为正,以不定业为决定业,即失往生之大利。在此,大师首先将往生极乐之行大分为二:“一者正行,二者杂行”,目的是为了建立“正行”;欲立正行,必依经说;经说既多,必有选择;欲行选择,必有标准,所谓“往生经”是也。

一代经说,数越尘沙,大分为二:一、此土成佛之经,二、彼土往生之经。今即以彼土往生之经为所选。彼土往生之经,其数复多,亦分为二:一、他方净土往生经,二、极乐净土往生经。今即以极乐净土往生经为所选。说往生极乐之经复多,亦分为二:一、正说,亦可称为纯说、专说往生极乐之经,二、傍说,亦可称为杂说、兼说往生极乐之经。今即以正说往生极乐之经为所选;唯此三部,故出三部经名:“《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明确标定此三经为往生净土正行专依之经典,亦即所谓正依经典。

正依既定,正行斯立,别分五种,所谓“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供正行”;且一一冠以“一心专”之字样,语意可谓非常的强烈。

次第而言,凡极乐庄严、弥陀誓愿、众生往生无不备载三经,此三经乃净宗之源故,若不知者即失其源,故以“读诵”列为五正行最初。既能读诵三经,则能了知彼国二报庄严,欣慕愿求往生;若不知彼国庄严,岂愿往生?故以“观察”列为其次。既知彼国庄严,当知此等庄严全由彼佛愿心成就,意在摄取十方众生来生其国,而发尊重归命之心,顶礼投诚,故次之以“礼拜”;既归命彼佛,当顺彼佛本愿,称彼佛名号,决志求生彼佛净土,故次之以“称名”;既能称名,决定往生,必能如彼名义,真实赞叹,尽心供养,故次述“赞供”。定业已显,赞供亦申,更无余业以为必须,故不至六。

接着大师深探弥陀愿意,将五种正行类摄为二,别立第四“称名正行”为“正定之业”,而以余四种为“助业”。可知五种正行并非等量齐观,而是有所主次,有所摄属。

先,所谓正定之业即是决定往生之行业,意为“专称佛名,决定往生”。然而称名乃至为浅近之行故,何以能成为正定业?人必怀疑,所以特别加以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三经之中《无量寿经》详说彼佛誓愿,虽总有四十八,今则特指第十八愿。亦即何以单单称名便决定往生?因为这是阿弥陀佛誓愿所规定,所保证的。如《往生礼赞》引《无量寿经》第十八愿释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即净土宗之核心、精髓。

次,助业即是助成使入“一向专称”正定业之业。如读诵正行,并非仅止于三经文字的读诵,而是通过读诵了解三经义理毕竟在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得往生。”既知此义,依教奉行,即入一向专称。余可例知。

大师先于一切经中依往生净土三部经建立五种正行,接着于净土三部经内更依《无量寿经》弥陀佛愿建立往生正定之业,很显然地此弥陀本愿专称佛名之正定业据有统摄五种正行、独标三经宗归的地位,而其目的当然在于劝导舍杂行入正行,由助业入正定业。

《观经疏·定善义》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观经疏·玄义分》言: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内容广博,其第十九愿说修诸功德临终佛迎,称名往生唯局第十八愿;定散二善品类繁多,念佛唯是其中一行,且止于下品往生。然而大师却说:“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等。如此鲜明决断的说法,令人闻之犹如睛天霹雳之感。然而这是为什么呢?大师如此地强调专称佛名,正如正定业之文所释:“顺彼佛愿故”,大师正是完全站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本愿的立场,来判释净土三经并一代佛法的。《观经疏·散善义》言: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代教说,其数虽多,诸经广赞,唯在念佛;定散二门,虽有其益,望佛本愿,唯在专称。一切经中三经以为正依,三经之内《大经》以为根本,《大经》佛愿唯说专称佛名。弥陀本愿一向专称为净土三经一贯宗旨,是一代教说之结论指归,乃十方诸佛共同证诚之法。大师如此的判释构建了净土一宗之特别教相体系。

然而,一切佛经皆是佛说,则余经余行处于何种地位?与三经正行相比有何不足,而必须专归于正行?若不加回答,不仅净土宗教相体系未称完备,且难以达到劝归正行、正定业之目的。

大师说:“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并判此正杂二行之得失有“亲疏、近远、有间无间、不回向回向、纯杂”五番相对。亦即依此三部经说而行,是纯往生极乐之行;以顺彼佛本愿力,自然往生,不必别加回向;与弥陀亲、近、无间。若依余经说而行,业即广通人天五乘及他方净土,非纯往生极乐之行;既不顺彼佛本愿,即无彼佛本愿自然摄持之功能,必加回向方得往生,若不回向不得往生;此与弥陀疏、远、有间。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专杂二行得失尤为分明。由此,净土正依三部经典的地位坚固确立,行人往生行法朗然明了。

问:净土正依三部,如何理解?

答:正依即是纯粹、专门、根本所依之义。于往生极乐之行,专依此三部经说,诸余经论所说设与此三部看似相违,一律依此三部为准,不得被他所牵,即自动乱失心。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深心释'言: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噵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问:一种佛经,同为佛说,何以即有所依,有所不依?得无谤法之嫌?

答:前岂不言,尽皆仰信,同加敬重。然大圣说法,普备众机,故开八万四千法藏;祖师设教,必择有缘,令得一向专修实益。喻如神医治病,必备众药;病人就医,单施一方。善导大师言: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观经疏·散善义》

今此净土三经偏为浊恶凡夫求生极乐有缘之教行故,以为正依。

问:若论有缘,凡说弥陀净土之经皆可有缘,然余经且置,即如《普贤行愿品》、《势至圆通章》,古德列为净土第四、第五经,何不以之为正依经典,而仅止三部?

答:虽为有缘,其缘尚浅。只是以此土成佛为一经宗旨,间杂地、附带地、傍兼地说到弥陀净土,因曲附于圣道诸宗,未能全彰弥陀本愿救度之正意,不得以为正依,如前已辩。虽然,佛智无雍,处处广说;众圣齐心,同皆指赞。如天台荆溪大师云:“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是则独彰释迦之本怀,助显弥陀之愿意,故虽非正依,可为傍依,即有主次之分。又,四经、五经,即三经之外所论;一品、一章,原非整部之旨。傍正之义,于焉明知。

问:三经译本非一,正依从何译本?

答:列祖相承,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一卷以为正依,余译以为参考。

问:后人有提倡会集本者,可以做为正依吗?

答:不可!如此作者,纵有善意,亦为不知一宗师承,学必有宗。

问:经意幽微,凡夫难解,诸家释义,不无差别。将依何师以为定准?

答:诸德妙释,相互发明,普引行人,同归净土,厥功甚伟。然今专求净土,即独以善导一家为准。所以然者,善导是弥陀化身,示迹则亲证三昧,其所作《观经疏》获诸佛证定,楷定古今诸师误解;为中国净土宗之实际创立者;专依净土三经,独提弥陀本愿;法流无疆,泽被万代,中外共尊,更无过者。余师即不然。如学天台,即依智者;今学净土,必依善导。

问:往生极乐之行,专依弥陀化身,更无异论。然诸德咸有深智,亦有大权示迹,专依善导,排攘余师,非无偏执不敬重之过,如何?

答:专依善导,非排余师。今更设喻,消众疑情:有大堂舍,宅第深远;内有一师,教众念佛,唯一佛声,更无杂音,其声嘹远,震天动地,闻者咸喜,普来共会;复有余众,不无少疑,徘徊路边,踌躇不前。即有多师,堂出相劝,种种言辞,善加晓喻;相识有缘,各从入内,随师教念,法喜无边。

善导即堂内正教念佛之师,诸德即路边助劝念佛之师。所处位置不同,秉行职能有异;为共成念佛,堂内即不得杂有余言,路边即必须方便劝慰。

今既从诸师之劝,已入净土教门,正应依善导之教,专修念佛一行;是即大慰诸佛本心,何有不敬人师之过。

问:称名既为正定业,则不需余业来助;既需余四种业来助,又何能称为正定业?

答:并非称名往生不定,需余业来助而说助业;乃是由行此读诵等四种业能助成行人进入一向专称之正定业故,说为助业。如乘车决定可至目的地,然未上车之前,需人指示方向、所乘之车等等;已乘车之后,前来种种帮助之行尽纳在乘车之中。

 
 
 
前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

印光大师嘉言:赞净土超胜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

净土念佛的四层工夫

深信净土大不易

 

后五篇文章

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

净土三经

云栖净土汇语

净土心安法门

净土圣贤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