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与禅-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顺法师

净土与禅

目次

一 净土新论…………………………………………………………一──七五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一

二 净土的类别………………………………………………………………五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九

四 弥勒净土………………………………………………………………一六

五 弥陀中心的净土观……………………………………………………二0

六 佛土与众生土…………………………………………………………三三

七 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三八

八 称名与念佛……………………………………………………………五六

九 易行道与难行道………………………………………………………六四

二 念佛浅说……………………………………………………七七──一二二

一 佛七……………………………………………………………………七七

二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七九

三 念佛法门三特征………………………………………………………八七

四 念佛三要………………………………………………………………九五

五 念佛…………………………………………………………………一0三

六 一心不乱……………………………………………………………一一二

七 往生与了生死………………………………………………………一一六

八 结说要义……………………………………………………………一一八

三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一二三──一二九

四 东方净土发微……………………………………………一三一──一六三

一 引言…………………………………………………………………一三一

二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一三八

三 东方净土为人间的极致……………………………………………一五三

四 东方净土之辉光此土………………………………………………一五八

五 东方净土之表征自心………………………………………………一五九

五 宋译楞伽与达摩禅………………………………………一六五──一七八

六 东山法门的念佛禅………………………………………一七九──二一四

一 东山法门的兴起……………………………………………………一七九

二 文殊般若与一行三昧………………………………………………一八一

三 北宗的念佛,净心…………………………………………………一八五

四 净众与宣什宗………………………………………………………一九三

五 曹溪的南宗…………………………………………………………一九八

六 东山法门的原意……………………………………………………二0五

七 结说…………………………………………………………………二一一

--------------------------------------------------------------------------------

一、净土新论

──民国四十年冬在香港青山净业林说──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

净土的信仰,在佛法中,为一极重要的法门。他在佛法中的意义与价值,学 佛人是应该知道的。一般人听说净土,就想到西方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念佛 往生。然佛教的净土与念佛,不单是西方净土,也不单是称念佛名。特重弥陀净 土,持名念佛,是中国佛教,是承西域传来而发展完成的。现在,从全体佛法的 观点,通泛的加以条理的说明。

我时常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这如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 共基,净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础,不论在家出家的学者,都离不 [P2] 开戒律。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以及 禅宗,都可以修净土行,宏扬净土。这是佛教的共同倾向,决非一派人的事情。 站在全体佛教的立场说,与专宏一端的看法,当然会多少不同。

先说净土的意义。土,梵语Ks!etra,或略译为刹。刹土,即世界或地方。 净土,即清净的地方。净,是无染污、无垢秽的,有消极与积极二义。佛法说净 ,每是对治杂染的,如无垢、无漏、空,都重于否定。然没有染污,即应有清净 的:如没有烦恼而有智慧;没有瞋恚而有慈悲;没有杂染过失而有清净功德。这 样、净的内容,是含有积极性的。所以净是一尘不染的无染污,也就是功德庄严 。

西洋学者,说「真」、「美」、「善」;或约宗教的意义而加一「圣」。真 ,佛法是非常重视的,如说实相、真如、胜义。善,是道德的行为,即佛法所修 的种种功德行。美,在佛法中,似乎不重要。如美妙的颜色、音声,每被指责为 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其实、佛法的清净,实含摄得美妙与圣洁的意义。西洋 [P3] 学者,以为圣是真美善的统一,而有超越性的。佛法中,离错误的认识即真;离 罪恶的行为即善;离染污的清净即美。而此「净」,也即能表达真美善的统一, 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宗教的宏扬在世间,要求(认识的)真,要求(意志的) 善,更要有含摄得合理化的艺术性的(情感性的)美满生活。在过去,佛教的音 乐、图画、譬喻文学、佛像雕刻、塔庙建筑等,在佛教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 的。佛教的流行人间,必须理智与情意并重,适合众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发 展。偏于理智,冷冰冰的生活,每不免枯寂;偏于情感,热烘烘的生活,又易于 放逸,失却人生的正轨。唯有智情融合而统一,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净化人性而 成贤成圣。佛法的庄严或严净,实有非常的意义。佛学的研究者,特别是阿毗达 磨论师,每忽略了这一意义。如从譬喻者、大乘学者,佛法流行世间来说,即能 肯定严净的伟大意义。

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 ,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 [P4] :「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土净」。所以我曾说:「心净 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 心清净,重在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大乘,不但求众生清净,还要刹 土清净。有众生就有环境,如鸟有鸟的世界,蜂有蜂的世界;有情都有他的活动 场所。众生为正报,世界为依报,依即依止而活动的地方。如学佛而专重自身的 清净,即与声闻乘同。从自身清净,而更求刹土的清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 的成熟众生),才显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学大乘法,要从两方面学,即修 福德与智慧。约偏胜说,福德能感成世界清净,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净。离福而修 慧,离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罗汉,不会有不修福德的佛 菩萨。大乘学者,从这二方面去修学,如得了无生法忍,菩萨所要做的利他工作 ,也就是:一、「成就众生」;二、「庄严净土」。使有五乘善根的众生,都能 成就善法,或得清净解脱;并使所依的世间,也转化为清净:这是菩萨为他的二 大任务。修福修慧,也是依此净化众生与世界为目的的。这样、到了成佛,就得 [P5] 二圆满:一、法身圆满。二、净土圆满。众生有依报,佛也有依报,一切达到理 想的圆满,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 关系。净土的信仰,不可诽拨;离净土就无大乘,净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但 如何修净土?如何实现净土?还得审慎的研究!

二 净土的类别

「净土为三乘共趋」,是各式各样的,大乘只是特别发扬而已。净土在佛法 中,是贯彻一般的。所以可分三类,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一、五乘共土:这不仅是佛法的,一般世间人,都可有此净土思想。在印度 ,如四洲中的北俱卢洲,梵语郁怛罗俱卢,是无上福乐的意义,即顶有福报顶快 乐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认有此世界。在中国,儒道所传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 境的说明。

二、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最显着的,即兜率净土。佛在人 [P6] 间成佛以先,最后身菩萨,在兜率天,从此而降诞人间的。释迦佛是如此,将来 弥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依止的地方,经常为天众及圣者们 说法。天宫──天国,本来就是极庄严的;有最后身菩萨说法,比一般的天国就 更好了,这是一切声闻学者所共说的。从声闻佛教编集的教典看,弥勒当来下生 ,实现人间净土,为佛徒仰望的目标。弥勒在兜率天的情形,将来如何下生,这 在『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都有详细的说明。除一般共传的弥勒净 土外,与有部、犊子部有关的『正法念处经』,说夜摩天有善时鹅王菩萨,经常 为天众说法。天宫清净,有菩萨说法,与弥勒兜率说法的思想是一样的。『入大 乘论』,引述大众部的传说:青眼如来,在光音──色界二禅天,为了教化菩萨 ,与无量声闻大众,无量百千大劫,在天宫说法。还有分别说系中的法藏部说: 在此世界的东北方,有难胜如来经常说法。又汉译的『增一阿含经』,说到世界 之东,有奇光如来说法,目犍连以神通到奇光如来处;此说也见于大乘经。这可 见,各派声闻学者,都含有此界天宫,或他方佛土的思想。这比对于此界人间的 [P7] 秽恶不净,有清净世界,有佛菩萨经常说法,都是具体而微的,表达出大乘净土 的肖影。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净土,多得不可数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东 方阿!B粊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然其后,为中国佛弟子所重视的,与西方阿 弥陀佛土相对,有东方药师如来净土,这都是他方的。后来、密宗传说,此世界 将出现香跋拉净土。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见于声闻佛教的传说。

上来所说,或为世人所共知的,或为三乘所共知的,或为大乘者所共信的。 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约修行的境界浅深来说,还可分为四类:一、凡圣共土 :有凡夫也有圣人。二、大小共土:没有凡夫。这是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同 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台宗称此为方便有余土。『法华经』说:声闻入涅 盘,到另一国土,将来授记作佛。这另一国土,就是意生身的净土。依『楞伽经 』说,这应是与有心地菩萨──有相有功用行菩萨,同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所得 的净土。三、菩萨不共土,或可称为佛与菩萨共土。这一类净土,与声闻不共; [P8] 天台宗名此为实报庄严土,『密严经』名为密严净土。秘密(不可思议)庄严, 为菩萨不共二乘的净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 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称此为常寂光净土。名称、 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体上,都是有此四级分别的。然大乘经中所说的佛净土 ,并不这样明显的判别。如西方极乐净土,有看为凡圣共的;有看为大小共的; 有以为凡夫是示现的,声闻是约宿因而说,现在都是菩萨。究属何土,实不必限 定,因为经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约修证浅深来说所依的净土,确乎可分四 级。凡圣同的,可通摄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摄三乘共;佛菩萨共的,或唯佛 净土,为大乘不共。

这样的类别,即说明净土一门,为佛法──甚至可说为人类的共同的企求, 不过大乘中特别隆盛。修学大乘佛法,不应当轻视世界的清净要求。应该记着: 只重身心清净,所以小乘不能达到究竟;由于大乘能清净身心,庄严世界,才能 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P9]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

一 自然界的净化

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依众生的根性、社会文化的不同,传出各式各样的净土 。净土,是全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企求;原是极自然的,也是最一般的。然佛教 的净土思想,从印度佛教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所说的净土境界,当然是结合着─ ─适应着印度的文化环境,和他们的思想特征,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论到佛教所说的净土情况,不单是依报的大地,所以可分二方面来说:一、 自然界的净化,二、众生界的净化。

自然界的净化,可有四点特征。一、平坦:佛教的一切净土中,不曾说有山 陵丘阜及大海江河,甚至没有荆棘沙砾。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环境──恒河流域, 是大平原,在古圣的意境中,山河是隔碍而多生灾难的,因此有大平原的净土意 [P10] 境。如惯常于山国或海岛的边地,对山、海发生兴趣,也许描写净土为蓬莱仙岛 ,姑射仙山了。二、整齐:印度文化的特性,是求均衡发展的。所以表现于东西 南北四维上下,是一样的,显着特别整齐。如净土中的树木,总是枝枝相对,叶 叶相当的。一行一行的宝树,高低距离,非常整齐,与富有均衡美的图案画一样 ,这是佛经净土美的特征。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观念就不同了,表现于山水画等, 都是参差变化的,少有均衡的整齐的描写。三、洁净:净土中是没有尘秽的,一 尘不染。连池沼的水底,也是金沙而不是尘滓。四、富丽:如金沙布地,七宝所 成,极其富丽堂皇。一般人说,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是偏于唯心的。然从大乘 佛经看来,决不如此。净土所表现的,对于自然的物质界,是怎样的丰富充实! 声闻佛教,重于少欲知足;而大乘,即从少欲知足的心境中,积极的发展富丽堂 皇、恢宏博大的庄严,毫无穷苦贫乏的意象。如说到树木、殿堂、楼阁等时,都 是说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众宝合成。我们要了解,这是学 佛者意境的忠实描写。 [P11]

从差别的事相说:一、净土是富有园林美的:如宝树成行,宝花怒放,果实 累累,池沼陂塘等等。净土里,没有兽类,但有飞鸟,鸟类是美丽而善于歌唱的 ,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净土的境界,活像一伟大的公园。二、净土又 富有建筑美:如净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宽广、正直;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过, 也许多少可以理解。路旁有树,与现代化的马路,也极为相像。净土中有楼阁, 四面栏楯,庄严富丽。又有浴池,这在热带民族看来,是极重要的。用来庄严楼 阁的,如宝铃,及幢、幡、宝盖、罗网等。由这些物质的布置点缀看来,净土是 极尽了五欲之乐的。如花木园林,到处是芳香。净土中有光明而没有黑暗;一切 是美丽的色彩。鸟声、铃声、风声、水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一切是微妙的、节 奏的乐曲。还有、净土中的道路、住处,如兜罗绵,柔软舒适:现代的弹簧床、 沙发椅之类,也许有点类似。这些、是属于自然界的净化。这个世界,如单纯的 物质美,由于科学的进步,是可能实现一部分的。

二 众生界的净化

[P12]

1234567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与禅-下

净土法门构成的三要素,和持名念佛的四要领

无量寿经-与净土法门,关系重要论

广钦老和尚与念佛的因缘

 

后五篇文章

怎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指导念佛的实修?

怎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指导念佛的实修?

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

念佛只在心中念,不出声可以吗? —— 印光大师

为何有人作恶却获福,有人作善却遇殃? —— 印光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