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五方便念佛门》解读——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方便念佛门》解读

——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二)

王小明

念佛一门,依佛之三身,依行者之身口意,即相应成三。依理法念佛法身,即法身念佛;依心法念佛之相好功德,即观想念佛;依口念佛名号,即称名念佛。念佛基本之理,即此三者。然后世诸师,又将念佛之法,依不同之标准,详加分类;或依不同之侧重,而一门深入(如净土宗之侧重称名念佛)。

其中天台智者大师所撰之《五方便念佛门》一文,详开念佛之五门及入方便之次第,融天台教理与念佛之法于一体,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

一、五门禅观与观相念佛

五门禅观,是行者由浅入深之五个次第。智顗将其与观相念佛相结合,从而阐发了观相念佛之浅深次第。

(1)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彻,名凝心禅。

(2)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散,令制之,令还谛缘金相,名制心禅。

(3)复次前虽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

(4)复次前虽谓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

(5)复次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令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名息二边禅。

其中所述之从散入定、从事入理、从空有到息二边之观相念佛之次第显然。

二、五方便念佛门

智顗通过对前面“从浅至深”五门禅观的阐释,由此相应提出了五种“念佛三昧门”。这里智顗先总标设立五门之原则,然后“叙五门来意”,及“更叙入方便次第”。

(一)圆观无浅深之浅深五门

《五方便念佛门》云:“原夫圆观亦无浅深,而浅深宛然。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智顗在列出念佛五门名相之前,所说之“原夫圆观亦无浅深,而浅深宛然”一句,即显智顗标立五门之总的原则,其义出自天台基本教理。所谓“圆观”,即指无有渐次分别,“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是《法华经》所述之观法。智顗将止观分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摩诃止观》卷一云:“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

可见,智顗所立之念佛五门,虽有五门而无五体,虽是一体而立五门,虽五即一,故称圆观无浅深之浅深五门。

(二)五门来意

所谓“五门来意”,是智顗自己阐释这五种念佛三昧门因何而立,换句话说,就是其理论基础源于何处。这里智顗从总、分两个层次进行解说。

1、总说念佛三昧门

(1)般若波罗蜜与念佛三昧

《五方便念佛门》云:“诸佛大慈悲,常教敕说法。诸菩萨等以种种方便,令众生易解;又自以种种方便,开示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说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欲令诸菩萨等,增长念佛三昧故。”

也就是说,诸佛菩萨所开示之般若波罗蜜,到底是讲说的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讲说?其目的就是“欲令诸菩萨等,增长念佛三昧故”。

(2)念佛三昧之殊胜功用

那么,念佛三昧到底具有何种大的功用,才致使诸佛菩萨“以种种方便”开示?

《五方便念佛门》云:“佛言: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以何故?此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是知将入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从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

(3)念佛三昧普及一切

在这里,智顗又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a) 横向

所谓“横向”,即在同一时间概念内所进行的比较解说。

《五方便念佛门》云:“假如十信菩萨及三贤菩萨,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初地菩萨乃至八、九、十地菩萨,亦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但以念知差别,随义立名。”也就是说,三贤、十信、十地菩萨均不离念佛,只是由于他们的“念知差别”,而有三贤、十信、十地之区分。

进而智顗指出,不应被名相差别所迷惑,进而忽略了念佛的重要性。《五方便念佛门》云:“众生迷名,妄生异解,漂坠魔界,遂轻念佛之名,仍谓己修别为胜业。为愍此故,今略言之。”

这是对前面“圆观无浅深之浅深”之标立五门总原则,从另一个角度所进行的阐释。

b) 纵向

所谓“纵向”,即从不同时间概念内所进行的比较解说。在本处,即指的是“因”与“果”。

《五方便念佛门》云:“若论修因之人,不离三贤十圣;若论证果之者,即是诸佛如来。修因之人,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证果之者,又特启此,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是知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

也就是说,不论修因还是证果,都以念佛“为微妙清净第一禅”。在这里,智顗着重强调念佛门是“易入而证深”,核心是“证深”,而不是“易入”。故其在《五方便念佛门》中感叹道:“嗟呼!末学之流,轻其易入,失其证深,为见所缚,良可悲矣。”

2、分说五种念佛三昧门

在这里,智顗就“为何设立五门”、“设立五门之功用”等问题进行了解说。

《五方便念佛门》云:“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门;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则示以观相灭罪门;众生有迷心执境者,则示以诸境唯心门;众生有计实有者,则示以心境俱离门;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这五门之设立并非智顗所设,乃是“诸佛”所设;其次,这五门之设立,完全是基于众生之喜好、根基、境界之差异,换句话说,是以众生为本而设立的;第三,这五门之设立,有其内在递进层次。

三、入方便次第

在这部分,智顗主要讲述了修习五种念佛门的简要方法。

(1)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

(2)行者想像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相灭罪门。

(3)又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唯心门。

(4)又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离门。

(5)行者尔时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识,将入涅槃,缘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智门。行者尔时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前四门所有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何以故?无功用位,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任运修习故,佛观护故,诸佛法源尽穷底故,普贤愿因悉圆满故,本愿力故,法如是故。即是性起圆通门。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智顗依五门禅观,而标立念佛五门,但二者之间并非一一对应之境界。列表如下:

念佛五门五门禅 称名念佛门 凝心禅 观相灭罪门 制心禅 诸境唯心门 体真禅、方便禅 心境具离门 方便禅、息二边禅 性起圆通门

四、一行三昧与常坐三昧

在这部分,智顗就何为一行三昧、如何入一行三昧等问题,引《大宝积经》卷一一六“文殊说般若会”来进行阐述。此会另有单行译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其义叙述更详。

就具体“入一行三昧”之方法,《五方便念佛门》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佛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异无别。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此即智顗于《摩诃止观》卷二中所立“四种三昧”之“常坐三昧”。而常坐三昧之所依,即《文殊说般若经》与《文殊问般若经》。而《摩诃止观》详从身、口、意三处论“入一行三昧”之法,更为详密。《五方便念佛门》所述之法,可与《摩诃止观》论“身”之部分相参照。《摩诃止观》云:“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则弥善。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除经行、食、便利,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所开者专坐,所遮者勿犯。不欺佛,不负心,不诳众生。”

五、画像观礼与观相念佛

在这部分,智顗引《大宝积经》卷八九《摩诃迦叶会》,就观相念佛之理论依据以及如何观相念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文中所引比原经略。

《五方便念佛门》云:“问曰:人多画像而以观礼,有何圣教?答:《大宝积经》第八十九云:尔时大精进菩萨持画佛氎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谛观察已,作如是念:如来如是希有微妙,画像尚尔,端坐微妙,况复如来正遍知身?复作是念:云何观佛?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白菩萨言:善男子,汝念云何观佛。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如是观者,是为善观。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是画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画像非证非果,非证者非得者,非住者非去来,非生非灭,非净非色,非贪瞋痴。画像非阴界入,非初中后。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知非作,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观如来身相亦复如是,乃至六根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趺坐,于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养诸佛,诸天散华以为供养,为佛所赞。会中二万人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阿僧祇人,住二乘功德。大精进者,释迦牟尼佛是也。”

《摩诃迦叶会》,为东魏月婆首那所译之《摩诃迦叶经》。《大宝积经》所述,较《五方便念佛门》详。

六、化法四教与观相念佛

所谓“化法四教”,即天台宗将佛陀之教化内容分为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等四部分。智顗《四教仪》云:“第一释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二释通教名者,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名为通。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也。正为菩萨,傍通二乘。故大品经云:欲学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欲学菩萨乘者当学般若。三乘同禀此教,见第一义,故云通教也。”“三释别教名者,别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名别教。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专化菩萨,不涉二乘。”“四释圆教名者,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在此,智顗将天台之判教与念佛相结合,进而阐述念佛之次第境界。故宋宗晓《乐邦遗稿》卷上“智者大师念佛禅门四教离念”云:“如上虽用五方便门观佛真体,又须明于四教离念,以示简偏取圆之意。”

1、夫心不独生,必托缘起。行者念佛之时,意想为因,如来毫光为缘,亦名法尘,以对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观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新新生灭,念念不住,分析方空,无佛无念,藏教小乘也。

2、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心实不起,起无自性,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虚空华,无佛无念,通教大乘也。

3、即观念佛心起,即假名之法,浅深洞鉴,无量名相,如观掌中,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惑,方证真常,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别教大乘也。

4、即观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起,一念亦尔。尘刹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刹那普应。初即是后,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成宝,心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念,圆教大乘也。《璎珞经》明顿悟如来,此之谓也。

《摩诃止观》卷六云:“圆人根最利,复是实说,复无品秩,此则最能超。《璎珞》明顿悟如来,《法华》一刹那便成正觉,从此义则有超。”《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一释曰:“此言超者,以圆望别,故得超名。故引《璎珞》,证超不超。彼《本业经》:‘敬首菩萨白佛言:诸佛菩萨以大方便平等大慧,照诸法界,为顿等觉,为渐渐觉?佛言:我昔法会,有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于法会,达法性源,顿觉无二,一切诸法皆一合相。各于十方说此《璎珞》,大众皆见一亿八千顿觉如来。’故知彼经惟有顿觉。”可见,《璎珞经》是指姚秦竺佛念所译之《菩萨璎珞本业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释义品第四”云:“尔时敬首菩萨白佛言:‘诸佛菩萨大方便平等慧照诸法界,为顿等觉,为渐渐觉?云何无明藏?与心为一为异?劫量久近复当云何?’佛言:‘佛子,汝于过去七佛法中一一已问,非为不知;直为此大众十四亿人,于此法中便欲令得决了,故问。佛子,吾今为十四亿大众,以金刚口说决定了义。佛子,我昔会有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坐,达法性原,顿觉无二,一切法一合相。从法会出,各各坐十方界,说菩萨璎珞大藏。时坐大众见一亿八千世尊,名顿觉如来,各坐百宝师子吼座。时无量大众亦坐一处,听等觉如来说璎珞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三世诸佛所说无异,今我亦然。’”

七、考 据

1、五方便门之所指

《五方便念佛门》全文旨在阐发“五方便念佛门”,然前有五门禅观,后有念佛五门,不知孰为五方便念佛门?

宋宗晓《乐邦遗稿》之“智者大师念佛五方便门”云:“天台智者大师,示人念佛,有五方便门。凡观想西方求往生者,不可不修治。”后以五门禅观为五方便门。

唐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五云:“然古人已有五门,云:一称名往生念佛门、二观相灭罪念佛门、三摄境唯心念佛门、四心境无碍念佛门、五缘起圆通念佛门。”视其应偏重于后者。

余观此文,重在念佛五门,但又与五门禅观相应,故五方便念佛门者,应为二者合义之谓也。

2、《佛祖统纪》卷二五,将《五方便念佛门》列为阙本,不知何故也。

3、《五方便念佛门》题下注“天台智者大师撰”,《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作“天台大师记”,《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作“智者大师口述”,《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作“智者大师述”。到底此文为智顗亲自撰写,还是由他口述经后人整理,这就牵涉到下一问题。

4、《大宝积经》,乃唐代菩提流志等译。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译本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所译称为“新译”,故《大宝积经》为新旧译之合编本,每一会相当于一部经。故卷一一六之《文殊说般若会》为梁曼陀罗仙所译,卷八九之《摩诃迦叶会》为元魏月婆首那所译,二者均为隋前之旧译,且前者至今仍存梁曼陀罗仙所译之单行本。若此文为智顗亲撰,则文中不应出现《大宝积经》之名及卷数。若为智顗口述,后人记录整理,则此文必为唐人所改。

八、总 结

《五方便念佛门》全文所述之念佛法,虽涉及称名念佛,但仍以观相念佛为主,故其结尾作《五方便念佛观门》。

智顗作为天台宗的开创者,注重将天台教观与念佛法门相结合。首先,他将五门禅观与观相念佛之法相结合。其次,叙开圆观无浅深之浅深念佛五门。再次,全文所述之念佛、观相之法,均为其在《摩诃止观》所立“四种三昧”之“常坐三昧”所摄。最后,智顗将自己所立之“化法四教”与观相念佛之次第相结合。

总的来说,智顗在文中五门禅观所阐述的“从空入假”、“不离二边”,在性起圆通门中所阐述的“能以一身为无量身”,在一行三昧中所阐述的“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量无异无别”等思想,均是其“三谛圆融”、“一念三千”思想的体现。

《五方便念佛门》云:“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捡此门。与了义大乘等经,有收义不尽处,请试言之。是知称一佛名,智深则深。一言而具众门,信有徵矣。”可算是智顗对于念佛法门的总的认识及最高评价了。

 
 
 
前五篇文章

《开示问答》我在诵经和念佛精进时,妄想很多

《开示问答》学佛几年,做功课、念佛哭得非常多,为什么?

《开示问答》有人念佛,发愿说:今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如

《开示问答》在家居士做三时系念佛事,是否如法,超拔是否

《开示问答》不念佛诵戒的时候,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修行

 

后五篇文章

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水谷幸正先生访华

继承印祖遗风 振兴净土道

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略述净宗信愿行之一

论苏轼的净土信仰许外芳

第三只眼看净土菩 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