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三)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②释“无禅有净土”

【论文】“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至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请读者不要忘记,本讲记前面强调讲过的“禅”和“净土”的定义是依诸佛垂示的教理为根据的。诸佛的教理,恒然如是,圣不能增,凡不能减。是即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方名曰“禅”;真信切愿,励行念佛,靠倒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名曰“净土”。至于“有禅”、“有净土”或“无禅”、“无净土”,则是约行人方面来说的,即所谓“约机约修”而言。行人的根机或秉法的机缘,有种种不同,其修行态度或精进或懈怠,也有种种不同。若行人参禅功夫到家,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才能算得上“有禅”。若行人虽然参禅而未得到明心见性,或者虽有所悟而未究竟,没有达到大彻大悟,都不能算是“有禅”,即仍属“无禅”之列。若行人虽然知道净土法门,也在念佛,而没有真诚恳切的信愿,或者虽有信愿而修行念佛并不认真,口念弥陀心散乱,恋爱尘境,或欲求佛保佑富贵、生天等,都不能算作“有净土”,即概属“无净土”之列。以上,禅、净土及其有、无的大意,本论讲记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因为期刊连载,隔别有月,诚恐仍有乍阅此文的读者,不能明确了知,所以复赘言之。

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四料简》第二联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吾人须知,四料简的这一联语,对于天下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尤为亲切。世尊特垂洪慈大悲,无问自说,畅舒度生本怀,揭示这一非通途常规自力修持法门所堪匹敌的特别法门——净土法门,其所以特别和殊胜之处,便是在于凭仗阿弥陀佛慈愿大力和行人信愿行力,以具缚凡夫的资质,在没有断除见思惑业的情况下,即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一生死苦海,脱离如同火宅炎炎的三界樊笼,而得迳直到达清净如甘露、安稳而永无忧烦的“阿鞞跋致”(《佛说阿弥陀经》语,梵语音译,此云“不退转”)境地。但办肯心,其谁不然?就连八哥、鹦鹉等禽畜,凡能稍通人性者,亦悉皆有分(见《净土圣贤录》、《往生传》所载),更何况吾等顶天立地、并列“三才”(天、地、人)的人伦呢!所以,若但肯深信切愿,励修念佛者,无一而不往,故曰“万修万人去”。

按此联料简语意,就是说,若人参禅而未开悟,或者虽然有所契悟而未彻底大彻大悟,或一向都未参过禅,因此是“无禅”;可是,此人却怀有决定坚固的真信切愿,心心念佛,求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是“有净土”。

不过,吾人须知:“真信切愿,励行念佛”,这实在不是一句随随便便泛然而说的话。如何才是真信?如何才是切愿?又如何才是励行念佛?按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1599-1655)在其所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分》中教示,信愿行三者,乃是净业行者藉以达到目的的主要手段,即途径,这是《佛所阿弥陀经》一经的宗要。蕅益大师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这里所说的宗,是宗要的意思,是一经宗旨所趣向的核心,所以是修行的要径(而非对教说禅的宗)。按照这一条修行的要径,修行功夫到家,达到目的地,便是“会体”,体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如实相,如《楞严经》(卷二)说“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诸佛证此,从正报说,名清净法身;从依报说,名常寂光土。而实则为身土不二,境智圆融。通过信愿行三者往生净土,而得会此人人本具之体。

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被誉为“三世诸佛出世,注解此经,亦不能再增一字,或减一字”(印光法师语)。蕅益《要解》说: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净土和佛菩萨弟子种种庄严)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如上所示,是蕅益大师揭示信愿行这一全经宗要的纲领,略无繁言而理至周圆。接下来,大师就信愿行三者,作了极为切要的说明。以此属经典性的文字,对于吾人修持净业者,至关紧要!至关重要!今揭示出来,可供吾人奉为圭臬。蕅益《要解》云: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以心性为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以教为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以念佛为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以已生者为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先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以境为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以法界为理)。

以上说明如何为信。此中自他为一对,因果为一对,事理为一对,共为三对六信。若分言之,则以相信自己心性本具如是诸法,是为信自;相信释迦与诸佛垂教真实不虚为信他;相信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以念佛为因,为信因;相信古今信愿念佛而往生者,不可胜数,因必克果,是为信果;相信境唯心现,如吾人以善恶参半之妄心,现此苦乐交参之娑婆世界人道之境,若以念佛之净心,则必现极乐国土之净境,是为信事;理本一心,心即法界,法界之事,即一心之理,是为信理。净业行人,果能如是建立信心,可谓真信、正信、智信,有了这样的信心为基础,则愿与行,自可如同普贤愿王大宝楼阁一般,非常坚牢地建立起来。接下说愿。如蕅益《要解》云: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此意为即理之事)。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此意为即事之理)。故《妙宗》(《观经疏妙宗钞》,为宋·四明知礼大师所着)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信),则取亦即理(愿生净土证无量光寿),舍亦即理(愿离娑婆生死苦海);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吾人处在具缚凡夫地位,宁可按照事相规程,一丝不苟地以身励行,决不可以狂妄自大、空腹高心,执理废事。事则法尔与理相偕,事上做到,则理在其中。若废于事,则理无所寄,以理无能离事独立故。即使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亦犹须孜孜矻矻无懈修持,方堪断惑证真。我等直须厌离娑婆,如离厕坑,如出囚所;欣求净土,如思故乡,如奔宝所。未证无生法忍,未达寂光,执理废事,深陷邪见深坑,招致诽谤正法之重愆,一旦堕落,必至无间,求出难期。本论讲记在前面也讲过了。

以上说明愿。下面说行,行即持名念佛。如蕅益《要解》云: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常寂光),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一切净业行人,若能如蕅益大师所说真信、切愿、励行去修持,则肯定是“万修万人去”的。那么,一得往生,便得不退。如何“不退”呢?首先是“位不退”,一生净土,便断见思惑,永远也不会再退到六道生死的凡夫地位了;再进步为“行不退”,断尘沙惑,行菩萨道,永远不会堕于二乘地位;更进步为“念不退”,达到别教初地以上或圆教初住以上,断除无明惑,证常寂光之法身,乃至妙觉之佛果。“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不过是就其最低限度而言者。净业行人所以能够获此殊胜利益,一则是佛力不可思议,一则是法力不可思议,一则是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而,众生心力纵然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佛力、法力的加持,也不能得其受用,由于蒙佛力、法力的加持,所以众生心力的功德方得显现出来(此意见印光法师《致广慧和尚书》,见《文钞续编》)。

若以净土法门而言,如本论论文指出:“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此意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尤为彰显。这是“二十五圆通”的第二十四。释尊垂问诸菩萨和声闻弟子如何证入圆通,诸人奉答如来,总不出乎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地、水、火、风、空、见、识之七大。如观世音菩萨为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为六根都摄。都摄六根其实包含了耳根,甚至操作起来,须由耳根入手。本章仅有244字,敬录如次,恭乞法喜同沾。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修持净土法门,有两句话,共32字,是最为切要的纲领。第一句话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净土宗彻悟大师,依据佛经总结的开示。第二句话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末后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前句是修持净业的前提和宗要,后句则是具体所行的方法。吾人若能如是力行,则可保证净业成就,万无一失。

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譬喻“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但肯以“如子忆母”的恳切心情“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正合《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大旨纲宗法要。近有某处念佛堂乞题,遂拈经语为联曰:

忆佛念佛 现来当前 必定见佛

心作心是 修因克果 法尔如心

于联纵不称工,惟藉以彰宣经义,勉诸有缘,同修净业而已。

念佛三昧,亦名“宝王三昧”,亦称“王三昧”,以其殊胜冠于诸三昧首,能统摄一切三昧故。佛经云: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印光法师开示曰:

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着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流,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印光法师文钞》正编794页)

是即本论文所说的“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的大意。

论文云:“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具见净土法门仰仗佛力、法力和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的妙用,超胜余门,功高格外。《观经》中,第十六观宣说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往生的众生,皆以平生造作种种恶业,临终业境现前,诸苦交逼。正当这种非常紧要关头,得以逢遇通达净土法门的善知识,教他念佛。此人猛然回心,听从教导,猛力念佛,乃至弥留时刻,咽气之际,只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以其至诚猛烈之力故,与佛感应道交,遂得将欲堕落恶道的热恼业相,歘(xū)然消灭而成为清凉愉悦,显现出化佛或莲华在前,识神乘华,即得往生净土。

《观经》分别叙说下三品往生者,所造恶业各有轻重,其最重者为下品下生。如经文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十恶,(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者:贪、瞋、痴)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大正藏》第十二卷346页上)

经文“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此中“念”字,是“观念”之念,而非“称念”之念。观念,是观想的意思。此人垂临命终,诸苦交逼,已经不可能静下心来观想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境相了。所以,赶快教他称念佛名。

有人问曰:“净土法门既然是如此地格外殊胜,连一生造作恶业的人,都可以往生。那么,这太好了!我岂不可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任意造作,为所欲为。待临命终时,念佛往生便了。”

呜呼!大错特错矣!千万千万不可萌此知见。应知,临终痛苦之际,而犹能正念念佛,这绝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这种人,由于过去生中植有善根,所以才能得到在命终时值遇善知识的好因缘,其所值遇的善知识,又是具有正确知见通达净土法门的人。当此痛苦非常的时刻,又能够接受、信从善知识的教诲;听了善知识教令念佛的教诲,便能够打起精神、做得主宰,能够拼力地大声念佛。这不是一般的平常的小因小缘,这是非常难能而稀有的事情,这是此人过去结有佛缘,方得如是成就。这属于特别的事例,芸芸众生,生死循环,百千万中,难有一二。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执持名号念佛)?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元·天如惟则禅师著《净土或问》,为《净土十要》之第六要)

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问:云何行者,以少时心力,而能胜于终身造恶耶?(答)是心虽少时,而力猛烈。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大正藏》第37卷194页中)

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广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统摄群机,了无遗物。上自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畅如来度生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正路。时值末法,人根陋劣,舍此别修,决难突破“分段生死”一关。此关不破,则长溺六道苦海,出头无日。佛门同仁,当慎思之,当慎思之!

(待 续)

 
 
 
前五篇文章

净人与净土

印光大师与上海近代净土宗的弘扬

念佛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念佛——纪念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一十

净土发愿漫谈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跋

 

后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五)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六)

大德风范 高山仰止——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七十周年

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居士教育三题——以净土宗为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