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决(李贽)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决

明 李贽集

净土决前引

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土之净也。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心之净也。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然则念佛者。念此净土也。参禅者。参此净土也。果何以别乎。故念佛者。必定往生净土矣。参禅者。亦岂能舍此净土。而别有所往耶。若别有所往。是二土也。非净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不容如是也。参禅者。固不待往生矣。念佛者。亦岂待有所往而后生耶。若必待有所往而后生。则是此以念佛而往彼。彼以念我而来此。一来一往。亦是二土也。非净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不容如是也。故知阿弥陀佛净土。即自心净土。念佛参禅。即所以自净其心。奉劝诸学者。无高视禅客。而轻目净土也。故集诸上圣劝人修净土之语。而合之以为净土决。

净土决目次

自叙 天台智者净土十疑论 宋无为居士十疑论序 一心三观 寿禅师劝修净业 行脚求师 宗本答问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经论指皈净土 祖师指皈西方 西方偈赞 西方五请 念佛八偈

净土决

天台智者净土十疑论

宋无为居士杨杰净土十疑论序

一心三观

温陵禅师曰。念佛法门。未可单约事相而修。佛具三身。念存三观。以破三惑。则无生忍位方可入焉。念存三观者。如一声佛。遂了此能念体空。所念无相。即念存空观。所念之佛即报身。即心破见思惑也。虽能念体空。所念无相。不妨能念分明所念显然。即念存假观。所念之佛即应身。即心破尘沙惑也。正当能念所念空时。即能念所念显然。正当能念所念显时。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乃念存中观。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无明惑也。说则如是行人用心。惟一念真。更无如斯之辨。

卓吾和尚曰。天台智者决疑十论。可谓往生净土之津梁矣。后学又何疑乎。有宋杨无为居士为之序。盖赞念佛者。必定往生。是亦一决疑也。温陵法师。复为发明一心三观之旨。盖赞念佛者。必定见佛。是又一决疑也。合而观之。而后知天台净土止观之理。无非发明此一大乘。使学者知起念便生净土。开口便见佛。不待往生之劳矣。又何往生之疑。而不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乎。宋人欲学为古文辞而不能。无为居士乃不学而自能之。其文辞高妙。益以见念佛者无所往而不藉佛之力也。幸各加意念佛可也。

寿禅师劝修净业(见万善同归集)

问。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故劫云。

行道五百遍 念佛一千声 事业常如此 西方佛自成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秪堕所缘境中。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群疑论。问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观众生如第五大。何得取着有相。舍此生彼。

答。汝但见说圆成实性无相之教。破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不信说依他起性因缘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说于诸法断灭相者。故华严偈云。

宁于无量劫 具受一切苦 终不远如来 不睹自在力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若三昧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

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不妨普见。按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华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提之位。生如来之家。处跋致之门。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树香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安国钞云。所言极乐者。有二十四种乐。群疑论云。西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何乃爱河浪底。沉溺无忧。火宅焰中。焚烧不惧。且未脱业身。终萦三障。既不爱莲台化质。应须胎藏稟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三界。宁免轮回。故目连所问经云。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注。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生。而人不能深信。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证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有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当生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千七亿不退菩萨。皆得往生。智者大师一生修西方业。所行福智二严。悉皆回向。临终合门人。唱起十六观名。乃合掌赞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薰修。行道甚力。终不唐捐。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证得无生。岂虚构哉。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二专心。但念名号。回向发愿。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共因所成。五果所摄。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稟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华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剎。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界。但行净因。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卓吾书寿禅师劝修后语曰。禅师自为余杭小吏时。即已勤修净业矣。以勤修故。爱惜一切生命而不忍杀。此尚为尊佛教诫然也。乃以不忍杀故。遂充之以至放生。又以放生故。遂充之以至买生放生。又以买生放生故。复又充之以至于监守自盗。买放生命。犯极刑亦甘之。夫始之以不忍杀。而极之至于自杀。盖宁自杀以成就吾不忍杀之初心。此所志矣。虽于理有所不宜。势有所不可。然观其志。不可谓之不深信净业者矣。夫不杀者。特佛一念耳。修行中一事耳。犹尚如此。余可知也。如此而修。则又何事之不可为。何功之不可就。何佛之不可成。何阿弥陀之不可见乎。上品上生。阎君致礼。固其宜矣。修净业者。元有折摄二门。释迦为折。弥陀为摄。又有欣厌二门。唯厌此生。故唯恐舍之而不得。唯欣彼生。故自然见佛而不疑。若愚者。谓其不知厌恶此生不可也。谓其不知感激诸佛折摄之恩。亦不可也。但以禅师之心观之。余尚为贪恋。而不舍者耳。师生上品。余又不知何品矣。幸而止有九品。设使却有百千万亿品。佘不将为百千万亿品最下之佛乎。是可戒也。然则修净业者。断断乎不可不以寿禅师为法。而以余李卓吾老子为鑒。而自戒矣。抑余唯不能自戒。是以敬录劝修之语。以时观省。仍奉事禅师。与天台智者于上方。庶几虽不能比于二师之万一。或可比于阎君之朝夕礼拜归依也。余又愿人人皆宜如阎君之敬礼设像焚香。于晨朝而读其书也。

按本传寿禅师者。丹阳人。初为余杭县吏。亏欠库钱几尽。有司鞠之。止是买放生用。罪当死。临刑颜色愉愉。顾狱吏曰。我在世放活万万生命。今死去径归西方。岂不乐哉。钱王闻而奇之。释其罪。遂为僧。梦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住持永明寺。至九十八岁。合掌坐化。[疗-(日/小)+土]于塔下。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其故。答曰。我抚州僧也。因病至阴司。见殿角有画像一轴。阎王日来顶礼。余问主吏云。此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唯寿禅师不经此。已在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矣。王敬其人。故图此供养。

行脚求师(见归元直指)

宗本问。弟子欲脱生死。不知依何法修。

禅师赞叹曰。年纪幼而发心高。听吾所说。径路入行。但念阿弥陀佛。

宗本曰。凡夫罪业多。云何一世念佛。便得往生净土。

答。十六观经云。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人平生造五逆十恶。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尚得往生。况一世斋戒念佛乎。

问。阿弥陀佛何故有如是广大功德。广大行愿。

答。大阿弥陀经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主我剎。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数天人。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蜎飞者。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者。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阿弥陀佛又有愿云。若称我名。必生我国。若不尔者。誓不作佛。是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由此推之。念佛功德。实不可思议也。又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上品者。须用慈心不杀。爱护含灵。具诸戒行。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谛理深明。供养三宝。孝敬双亲。悲怜贫苦。教化有情。若能如是念佛者。决定上品上生。直至成佛。其或力量未充。且自坚持斋戒。一心念佛。若能念念无间。亦不在下品生矣。况此法门。不拣贤愚。不择贵贱。不在贫富。不分男女。不问老幼。不拘僧俗。不论久近。皆可以念佛。念佛轨则亦不拘。或高声念。低声念。流水念。顶礼念。摄心念。参究念。劝想念。轮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静坐念。侧卧念。默念。明念。千念。万念。皆同一念。唯要决定信心求生净土。果能如是行持。何用别寻知识。可谓行船尽在把梢人。达者同登安养国。

问。世间之人多说。家缘萦绊。世务缠身。且待老来。然后念佛。

答。苦哉。苦哉。岂不见死心禅师云。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便行。不容迟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戚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劫多少。岂不闻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千辛万苦。忽然三寸气断。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僧。看得部经。烧得陌纸。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饭。哭得几声。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较之。着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复引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

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世业。待老来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贬眼便过。趁此未老无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尘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只要我之盘缠预辨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况此念佛法门。人皆可行。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马屠牛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在官者不妨职业。在士者不妨修读。在商者不妨贩卖。在农夫不妨耕种。在妇人不妨女工。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或在晨昏礼念。或在忙里偷閑。或念千声百声。或念三五百声。或念十声。唯要回向发愿。愿往西方诚能如是。决定往生矣。

又曰。善男子。今将一法界之法。付嘱于汝。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夫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随造随受。据你所作因还你。所作果。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世间之果也。持戒念佛。出世间之因也。净土成佛。出世间之果也。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修福。欲出离生死而不念佛。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哉。要将念佛为正因。如今是因。临终是果。作恶而恶境现前。念佛而佛果自至。岂不见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

宗本答问

或问。世间人别执公案。只期参禅悟道。不愿往生净土何如。

答。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且如往生录内。高僧传中。贤愚并生。今古皆尔。尽抛秽土。俱趣净方。孕七宝池。舍胞胎苦。超凡人圣。得道证真。不历三祗。便成佛道。岂非佛力难思也哉。故欲超生死轮回。得涅槃乐者。无出往生法门矣。何以故。娑婆浊境。众苦集而求道难成。净土乐邦。诸善聚而位登不退。称名号者。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者。弥陀光照而增进。菩萨罗汉与其同俦。水鸟树林。悉皆念佛。耳畔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何极。一生彼土。便获阿惟。岂比人天道中触目多诸违顺。权乘路上善根希有周圆。地前三贤尚未见道而失念。舍利六住。犹遇恶缘而退心。故知三乘之士。历僧祇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是以生净土者。有进无退。决定成佛。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者。不退转地是也。嗟乎。初心信浅。非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但有缘悉皆摄受。诸仁者从上佛祖立教。开示念佛法门。何况今之禅流。不信往生净土。凡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乃薄净土而不修也。

或问。阿弥陀佛有因地否。

宗本曰。阿弥陀佛因地。载于藏教甚多云。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又云。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是以愿广缘强。感动世人。又不见大慈菩萨赞佛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非但菩萨称赞。十方诸佛亦称赞之。

问。十方世界有无量人念佛焉。能悉知其时尽皆接引。

答。日月是一小世界。光明犹能普照万类。况佛之光明乎。不见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应知佛之光明。广大无比。小乘罗汉。尚有三明六通。随类现化。况佛之神通妙用乎。何则身常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口常念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心常忆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诸仁者。只要自己。虔切修持。不须疑佛无能接引。

又问。既有如是功德。何必连声举念。譬如叫我名字。不过一二三声足矣。

答。前不云乎。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以其愿也。观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连声不断乎。弥陀经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势至圆通云。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上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下至十念成功。往生净土。是也。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唐洛阳罔极寺释慧日。中宗朝得度。日见义净三藏。躬诣竺干。遂生羡慕。誓游西域。始泛舶渡海。经三载。乃达天竺。寻求梵本。访善知识。独影孤征。雪岭胡乡。无所不到。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乃叹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皆赞净土。合于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日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日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有西方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加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筴等。赐号慈愍三藏主法师。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西归直指卷一—净土纲要(周安士)

龙舒净土文序

龙舒净土文卷第一(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三(王日休)

 

后五篇文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