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谈佛光山“四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 ——谈佛光山“四化”

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去过、没去过佛光山,凡涉足现代佛教的人都知道,这是佛光山、国际佛光会的创始人,人间佛教在当代社会的践履者星云大师的名句。无可非议,大师独具慧眼,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超越和参与相协调,深思熟虑而改写苏轼的词语。[1]

众所周知,苏轼历经宦海浮沉,坎坷的际遇让他以此小词表述一个失意文人对世事的洞察,对人生的解悟,并在洞察与解悟中倾泻了不执着得失、荣辱的超越情感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星云大师显然借改苏词,刻意升华人们对佛教的片面理解。从那畅晓如偈的诗句中,我们不仅可见星云大师的为学与为人,看到他游行自在,随缘放旷,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而且可以触摸到他是如何以慈悲之愿作法海之舟,让佛光遍洒,法水长流,充分表述其人间佛教、人生佛学人世、爱世、救世、普世的现代意识。

人们常说:阳春三月,其实在位居北半球的中国大陆,四月更富有春天的魅力。夕阳辉映下的东湖,浩蕩而呈现无尽的庄严;晨风洗涤中的珞珈,青葱而摇曳着圣洁。正是这庄严圣洁的季节,我应邀并带着形而上的思索,乘机飞越中国南方的山山水水,经香港跨过台湾海峡,在明媚的春光中审视台湾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海峡两岸的学者曾端坐在会议席上侃侃而谈;也曾在宜兰林美山蒙细雨中的佛光大学,以及嘉义县颇具规模的南华大学与师生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当然更有在佛光山云居楼会议厅里热烈友好的争论。那一段段的精彩演讲,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发问,一对对不厌其烦地思想上的碰撞,都敦我感受到我执着的形而上的思索,处处在那形而下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十余日的学术交流、参观,日复一日的积淀并固化为一种印象:无论在理念、修行,还是在设施、教育等多方面,佛光文化正在驱使佛教走出低谷,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的人生佛教付诸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佛教现代化的倾向。

到过香港的人都知道,冈峦起伏的港湾耸立了太多的建筑,高楼比肩而立,狭窄的街道与拥挤的车辆似乎要压榨出行人衣冠楚楚下的猥琐;楼与楼相接,房间套着房间,更是身居闹市,不见天日。如此局促的环境教人难免局促。台湾则不同,虽然是一块小岛,而且山地居十之八九,但上有蓝天白云,朝霞明月;下有山泉沃野,惊涛翠竹,尽可谓海阔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步的佛光山人间佛教,自然也就蕴涵着一种山川的博大气象。我不否认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思维方式,但是佛光山从宜兰草创到如今两半球佛光辉映、莲花遍植,不能不说与星云大师和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创造性思维有密切关系。事实上,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正是理念的现代化铸就了佛光山人间佛教的世界性架构。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认知无限,把握无限,从而实现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其关键就是超越!然而,历史和现实的宗教组织,无不关心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也就离不开人生,离不开世间。佛教亦然。如此“以觉悟大干世界本质为终极关怀,超现实的高妙佛法与不离现世、人世救世的社会运作,断灭知障的认识途径与契合理性的逻辑思维,超越与参与之间,毕竟还有太多的沖突或者背离”[2]。近代中国佛门如太虚者,充分注意到这样的二律悖反,以佛家的方便圆融,理直气壮地倡导人生佛学与人间佛教,直面惨澹人生,以己意进退佛说,全方位介入社会生活,为人间佛教创设了理论前提。星云大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思维实现了理念的现代化,才把人间佛教推向世界大舞台的。

㈠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现代化”虽然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但是,顾名思义,其基本内容就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与现代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相协调的革新进程。换句话说,对已成之局虽无求全之毁,更不肯在时代的进程中故步自封而委屈求全,也就是敢于推陈出新而有不畏流言的“创意”。佛光山正是在无时无刻不断创意的指引下,推动佛教与时俱进的。星云法师也因此而被僧俗各界称之为“佛教界的创意大师”,恰恰说明佛光山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他们有一整套现代化的理念。

在人间佛教的建设中,星云特别强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即用创新的形式,弘扬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佛法。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佛教世界,不仅是庄严圣洁的超然之境,而且也应当是佛说的欢喜自在、方便善巧,甚至是宾至如归的人间乐土,而不是教人望而却步的畏途。基于这一理念,他一再申明,人间佛教不仅要明心见性,觉悟众生,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离生活、不离现世、不离人生!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概括起来佛光山人间佛教的理念不外三条:

将追求来世的佛教变成重视今生的佛教;

把超然的西方极乐世界改造为现实的人间净土;

变“有漏皆苦”的人生叹息为人类福祉的生命礼赞。

一句话:以人为本,就时间、空间、人间三问而言,重视此时、此地、此人!当然,星云及其佛光僧团更重视人间,其说法无时无处不洋溢着人间佛教的现代理念。他尝引喻宣讲佛法,引导信众理解佛法在现代社会中以理解行的本质。他说:一个小孩子和人吵架,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便跑到山谷中对着大山高喊:“我恨你!”于是山谷便传来响亮的回声:“我恨你!恨你!恨你!”小孩子更加伤心,回家向妈妈哭诉:“为什么整个世界都在恨我?”妈妈问明缘故,便又带他回到山间,敦他仍然对着大山喊:“我爱你!”结果,“我爱你!爱你!爱你!爱你!”之声响彻山谷。在一片爱声中妈妈告诉他:“整个世界对你充满了爱,所以一定要牢记,以恨只能换得恨,用爱才能赢得爱!”星云接着告诉大家:“人间就是这样,对别人尊重,回应的就是尊重:对别人感恩,换来的就是感恩,一个人要光明磊落,坦诚无私,与人为善,从善如流……这不只是人间的生活,也是通向圣者的境界。”他以一个浅显动人的故事,道出佛法既深奥又明白的理致:人世间就应当像那位母亲说的那样,用爱去拥抱世界!

这段无可置疑的高僧娓娓说法,乍听起来也是一位长者对百姓的循循善诱。佛矣非佛!无疑让听众感受到佛法就在现实生活之中,感受到他那搏动在佛教信仰中的现代意识。它又让我想起苏轼与一僧人的故事。苏轼与僧对坐,开玩笑说:“我看你像一团粪。”僧曰:“我看你是一尊佛。”苏回家后与小妹谈起,小妹笑其无知,说:“因你心里不净。故看人皆是粪;和尚心里只有佛,故视众生皆是佛。”由此可见,佛光山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虽不离世间,也不违佛法,它是在弘法利生的终极关怀的召引下继往开来的。

当然,“创意”并非随心所欲,亦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星云特别强调:“其实我是非佛不做的”,“佛法中有一些不变的原则,像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是必须遵循的,但是,“为了引导众生进入这些不变的原则”,“在不得巳时用一些方便法门”。他曾举例说,早在三十余年前,一位法名性如的法师患肺结核,生命垂危,传说韭菜可有助疾病恢复,但佛门以韭菜为五辛之一,僧众大多反对服用,他却认为,人都快要死了,吃韭菜治病有什么了不起!在星云看来,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区区小节而放弃对生命的关怀。所以,星云大师把改善佛教戒律作为头等重要的未竞之业而不懈追求。星云进一步说明:“创见不只是形式的变化,而是内涵的发展,佛法有最好的内涵,只是时代不同了,众生不同了,地域不同了,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更好的形式,纵使佛陀在世,也会点头称是呀!”透过这些话可以看出,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创意,同样是在对佛法继承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以新的形式弘扬佛教精神,继往开来的。比如他说三皈如电、水、土地;五戒是中国人讲的“五福临门”;六度则是引导人生发财、平安、做人、成功、安心和明理之道,都是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阐述佛教义理的。这里尤其是关于财富的观念,与基督敦新教神召(calling)的教义极其相似[3]。星云说:“黄金不是毒蛇,而是利益众生的资粮;富贵也不是罪恶,反而是布施的功德。”总之,他们要建设的佛教,不是出世的、苦修的、孤寂的佛教,而是有生活乐趣,财富丰足、普济和敬的佛教。它与时俱进的创意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星云认为,科学越进步,佛学的真谛愈彰显,所以用科学的新见诠释佛法,也就使得佛教义理万古常新。

正是在这样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星云及其佛光山僧团,以佛家方便善巧的灵活性,在必要的时候打破了一些佛门传统的清规戒律。震动最大,也最富有戏剧性的是“佛案事件”。当时,电影制作人要求站在佛案上,居高临下,镜头对準在大雄宝殿中顶礼的五百法师,如此有损佛门庄严,“大不敬”的要求,难免遭出家人的反对。星云大师却说:“只要心诚意正,佛案和地面有什么不同?众生都是未来佛,法师向未来佛顶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视佛案同于地面,视蕓蕓众生为未来之佛,固然可以说是禅门的方便善巧,其实更是不拘一格,超越凡圣,“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的禅宗创新精神在佛光山人间佛教理念现代化的折射。直言之,这才是真正的禅宗精神!

当然,佛光山的创意,也有与传统沖突的的地方,譬如过午不食、夫妻同住。星云认为,夫妻同住是天经地义,即使在佛寺中也应如此。他说:“佛光山不拆散夫妻,佛陀在世时都允许夫妻同修。”“夫妻应当和乐相爱,这才是夫妻相处的清规戒律。”所以他们致力于“把佛光山建成宾至如归的地方,吃饭、睡觉都很舒适”,而且“有现代设备,认可夫妻同住”的理想佛教世界。凡到过佛光山的人,都会为他们所做的努力而暗暗称叹。

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佛光山无论僧俗,也都是一日三餐,而非过午不食。这也是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地方。他们完全是立足人生,从健康的角度处理饮食问题的。不仅如此,佛光山滴水坊精致美味的素食享誉世界各地,星云根据飞机套餐,创制出一套招待外宾的“素餐席”更是匠心独具,食后余香在口,令人回味无穷。由此一般人不屑一顾的小事也可看出星云及其佛光僧人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它虽然是对佛家传统的大胆扬弃,但其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合理性是无可非议的。记得某名为一位持戒甚严的法师,尝冈身体状况欠佳要求输注白蛋白,何不像佛光人一样,革除过午不食的陈规呢?更何况,现代僧人大多早已食如居士了。

㈡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佛光山理念现代化表现的第二个方面应当说是它的包容性。正所谓“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通常,人们总是把社会上的宗教乃至非宗教组织等同于宗教,其实这是错误的。[4]星云对宗教的界定,正是他的包容性的现代意识的客观反映。他说:二不教本来是追求人类心灵自由的东西。”换句话说,一切宗教组织,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基督敦,都是以无限,或至善与至美的高度统一为终极关怀(ultimte concern),这是它们普遍的特征与共同基石。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应当把不同宗教,更不应当把不同派系视若异己,相互排斥,而宜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佛光山就是以“心包太虚”的博大胸怀,在世界宗教史上脱颖而出的。

星云大师既有相容天下的儒者风范,相容、兼善;更有心包太虚的佛家胸怀:三干世界尽收眼底。他说:“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故吾人处世能多一分包容谦让,就少一分倾轧障碍。”正是这样相容兼善天下的理念,形成了佛光山协同诸教,融贯众流,禅、教、净,甚至显密兼修的现代人间佛教。听星云法师不无得意地讲在纽约世界贸易大厦前为九二罹难者做法事时,其对天祈祷,高唱:“伟大的耶稣,伟大的真主,伟大的释迦牟尼!”当时废墟前欢声雷动,就不难理解佛光山因何享誉全球,在世界各地长足发展了。星云大师自谓“是个天生具有融和性格的人”,此言不虚。他常说:我若生在美国,就会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出色的牧师或神父。他就是如此尊敬不同宗教,力图融会世界各种教派,共创人间乐土。在佛教内部,不仅融贯诸宗,与不同敦系携手,尤其强调僧尼平等(佛光山女众之众及最近对八敬法的修正足以证明):对敦外,则又主张贫富贵贱、士农工商、国家种族、传统现代、僧众信众的融和,把佛教原本包容太虚的思想具体化为“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的现代佛教理念,为推进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殊特的贡献。也难怪唐德刚先生会认为:“世佛教开五百年之新运者,佛光宗开山之祖星云大师外,不做第二人想。”

就个人修养而言,他认为“包容是天地间最珍贵的德行”、“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包容别人,就是扩大自己”,对人“观德莫观失,才是人我相处之道”,否则,“若没有包容性,对看不惯的人事就会放不下,就会痛苦。所以生活中能有‘容人的雅量’,才不会有‘怨憎会苦’。”星云如此诠释并赋予佛教义理以现实内涵,为佛法“有漏皆苦”指明了一条脚踏实地的解脱之道,着实让人生耳目一新之感。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后五篇文章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一(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八(王日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