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论净土信仰的价值导向作用(贝叶堂)- 净土宗文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净土信仰的价值导向作用

贝叶堂

所谓价值导向,就是我们认为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然后去实行。有人认为富甲天下的人生最有价值,然后就去经商,“富甲天下”的价值观就对“经商”发挥了导向价值作用;有人认为给他人提供“思想”最有意义,然后努力去做导师,“提供思想”的愿望就对“做导师”发挥了价值导向作用。

净土信仰又是怎样发挥自身的价值导向作用呢?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它“破解”了我们对于世俗的、“自我的”价值观的坚固执着,升华了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价值,使我们的人生更具意义。

一、信愿往生的出离心转化了世俗价值观

净土法门的信愿往生之心,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出离心。

众生为什么能够往生净土?《观无量寿佛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在《百业经》等经典中也说道:众生的因果不成熟于外境,而成熟于自己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即因果成熟于我们的心田而不是外境。所以,当我们发起往生的愿望,成就相应的因缘,往生即成为必然。众生不能往生,是因为我们心生贪欲,坚固地执着于“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因此。我们的信愿出离心,就是出离五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往生”一词,也就是“出离”的意思。

那么,信愿往生的出离心对于转化世俗价值观有哪些作用呢?《宝积经》说:“以诸有为皆悉无常治无常中计常颠倒,以有为苦治诸苦中计乐颠倒,以无我法治无我中计我颠倒,以涅槃寂静治不净中计净颠倒”,这就是“四法印”。下面我们依此标準来考量信愿出离心的价值导向作用。

1、把诸苦的转化为极乐的

所谓“苦中计乐”,是由于我们在五浊中满足了某种觉受,因此认为这个成就很乐,很值得追求。但无常的本性使它不久失却,我们便象失却了自己——象死过一次般难受。这样看,先前的乐受成为苦因,所以佛说它们都是无常,皆是苦受。也就是说,世俗中求乐的价值观同样因无常而成为苦因,象梦幻一样虚妄不实。

人们常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生起了出离心,是不是失却了世俗之乐,而成就了干巴巴的清净?如果是这样,人生又有何意义?事实上,我们对乐的觉受,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田。我们通过实行某种无常性的成就为乐,但是信愿往生的出离心使我们放下这些。心中清净时,对于一切因缘的发生都会有如理的观察,仅仅由此产生的安详心理,也会使我们得到巨大的喜悦。何况出离心本身可以迅速使我们生起禅定,用一句时髦话讲,改变了我们身心乐受的“程序”。当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世俗之欲为苦、极乐之乐为乐,我们整个价值观的方向将会发生转变,把世俗的价值观导向净土的庄严。

2、把虚伪的转化为真实的

世俗的价值观,认为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享乐和自我目标的实现。所以,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是看它是否有利于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也遵守道德和法律,但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行为依据:当道德有利于自己时,他们是有道德的人;当道德不利于自己时,他们是“隐士”或反道德主义者。他们把眼前利益看成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把成功与否的标準,定为是否拥有财富、权势和名望——总之,是否在生活中“捞着了什么”。由此可见,世俗中的某些所谓理想和善法,由于以“我”为中心,并不真实。

“五浊观”是净土信仰的基础,而出离五浊是出离“自我”,并不是出离“外境”。因此,在信愿中发起真实的“无我”心,也就转化了我们为善的“短期行为”,使自己的“善法”为成为真正的善法,而不是象“用世论”者所提倡的利用善法,心生虚伪。

3、把缺憾的转化为圆满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净土即使真有,追求“彼岸的幸福”,也不如追求现实的福报来得实际。这是对净土法门的误解所造成的。由于出离心的生起,没有了对世相的执着,恰恰使我们能够更清醒地处理人生的许多问题。

更重要的是,生起出离心,进而在现世形成无我无私的言行品德,这是福报之因,会使顺缘迅速增长,现世利益不断成熟。因此,在出离心基础上的信愿往生,不会与世俗主义者追求的利益有沖突。

这里,我们特别谈到一部分佛弟子,也急需在净土信仰中考量自己的出离心。他们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是偏执出离而对福业漠视,导致诸缘不顺,人际关系紧张,修学障碍频生。这也是由于对出离心误解的缘故。因为出离心不是出离别人,而是出离“自我”。“出离自我”的无我心与现实并不矛盾。一个正确生起出离心的人,会更好地融入生活而不是相反。另一种是流入世俗而忘失出离心,这些人也学世俗人的样子,赞叹名利、送礼行贿而名之为令众生欢喜;搞婚外恋或同情此类关系而名之为了却因缘;心生烦恼名之为入世;喝酒食肉而名之为出定……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彻底放弃这些在价值观上的糊涂观念,转现世的缺憾成为圆满净土的因缘。

二、回度娑婆的菩提心升华了我们的生死观

生死观是我们价值观中最底层的东西,它就象注册表决定电脑全部程序的运转一样,决定着我们价值观的取向。

前面,我们提到出离心对于世出世间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常我们也都知道,往生净土是解决生死的好办法。而讲到菩提心,主要针对佛弟子在简别大小乘时的价值观。菩提心如何对佛子的价值观发挥作用?如何进一步更好地看待生死?在净土法门中,发起回度娑婆的胜愿,是表明我们修学大乘的标志。

1、最有价值的修学是救度如母众生

当我们生起往生的出离愿望时,在我们的观念中,最有价值的是期图自我解脱。这种价值观在本质上,仍是围绕“我”展开的,是关于“我”的价值观。在回度娑婆的菩提心愿力中,我们把这种“我”的价值观,升华成了“众生”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众生的事,而不是为“我”的事。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的价值观在这时无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考量事情的出发点,所作功德的目的,都是为着众生而不是自己。

也有人说:“我目前但求往生,五浊世界一天都不想呆了。这里的人太恶,人生太苦,生起菩提心对我来说较为困难,往生后成了不退菩萨再说吧。”这种想法严重误解了净土法门,期图把成佛的事情都推给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如来及其他净土里的本尊。往生后,佛还是要我们修菩提心法,而修菩提心法离不开众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成佛,都不可能脱离众生。正因为这样,回度娑婆的胜愿,在净土法门里才如此重要。所以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应该生起回度娑婆菩提心,它只能使我们成佛更加迅速。

2、最有价值的修法是四摄六度

学净土法门的人,多数是持名念佛,然后受持五戒,在世间做一善人。这样固然很好,但我们是否考虑过:佛法最有价值的就是念佛,就是在世间做一善人吗?

事实上,很多只管自己念佛的人,往往对于慈悲众生不甚关心,对于菩萨的四摄六度也没有真正修学。他们守住一句佛号不放,认为一句佛号就是菩提心。以真实的出离心念佛期求往生,当然值得赞叹,但与回度娑婆的菩提心相比,并不是最珍贵的。所以,菩提心被视为“如意宝”,而菩萨的四摄六度无疑更为重要。所以,对于向往菩提心、想更好理解净土法门的人,念佛应建立在四摄六度之上。事实上,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根本不会因此影响到往生。而菩提心所带来的法喜,能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五浊此岸与净土彼岸的统一,这对于生起空性正见极为有利。所以说回度娑婆的愿力,是净土法门的精华。

那么,一句佛号究竟是不是菩提心?我个人的看法,说一句佛号就是菩提心,或往生净土的心就是菩提心,都是很含混的说法。往生净土,可以是依菩提心往生,也可以是依出离心往生。所以,不能说往生净土的人都有菩提心,也不能说往生净土的心就是菩提心,更不能笼统地说一句佛号就是菩提心。

三、入诸生死,圆满佛果

回度娑婆的菩提心是为成就无上的佛果,因此,每个大乘佛弟子都应生起“为度众生,誓愿成佛”的行愿。学佛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将一切因缘升华为度化众生的因缘。《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有了这个愿力,我们也就不怕入诸生死,在学佛的路上才可以精进不退。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死解决与否,是与众生息息相关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献给了众生。

有些人怕直面这个问题,认为“如果我修学菩提心,会减少念佛的时间,也就会影响往生的可能。如果我不能往生,来生也许难以遇到佛法,那损失就大了。”

急切往生,实际是针对众生尚未对生死问题生起正见而说。它要求我们认识到无常迅速,人身难得,应快快修学佛法。而念佛往生是易行道,是解脱这个问题的捷径,所以大德们急劝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切求自我解脱的往生最重要,因为最重要的毕竟是度化众生,所以“下一生可能难以遇到佛法”,是针对不能看破无常的人而言。否则我们还要多闻做什么?还要修学菩萨道做什么?

而且,真实发起的菩提心,会生生世世跟随发心的人。如果对这一点都不相信,还能相信佛法的真实利益吗?还能相信成佛是可以自主的事吗?一个期图往生极乐的人,口虽赞叹地藏菩萨,而心中着实惧怕到他老人家那里辅化众生,即使往生,品位如何能提高?

在这里,特别提到关于“老实念佛”的问题。有些同修没有把“老实念佛”与“回度娑婆、誓愿成佛”的菩提心联系起来,认为那只是以后的事;而有的同修只认“老实念佛”,将其他修法都看成是“跑念儿”的歪门邪道,甚至认为不“老实念佛”的人便是做人不老实。他们以“老实念佛”自是,以“我能往生”自得,对修学其他法门的佛弟子冷嘲热讽,更反对研修教理,名之为“多闻不解空”。这些做法,我觉得都很不合适。

“老实念佛”为诸大德所提倡,是对治众生的烦恼妄念,的确有它的方便。但如果因此在“回度娑婆,誓愿成佛”的愿力前退缩,本身就是对“老实”的误解。

净土信仰是佛陀说法的归结,可以把我们导引到光明的人生境界。因而也是佛法最高价值的集中体现,愿众生在修学净土法门时,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

 
 
 
前五篇文章

《大智度论》中的净土观(蒋义斌)

《大智度论》的“念佛”思想研究(龚晓康)

什么是念佛三昧?

仰卧不能念佛吗?

如果说就一心念佛而不去深入佛理悟明大事因缘,怎么可以对

 

后五篇文章

我一天,十八个小时念佛,有时念佛在忘我的状态下,见自性

造了五逆罪还可以往生净土吗?

请问师父,怎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和念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请问禅和净土怎样结合起来?

珍惜现有森林,人间净土必出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