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敦伦尽分,老实念佛—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深信因果,老实念佛。」

这四句话既是印光大师其人其学的真实写照,又透视出近代中国佛教的思想特质。

中国佛教自赵宋之后,几成禅净二宗之天下,五代永明延寿倡导的禅净兼修,奠定了宋、元、明佛教发展的基本模式。降至晚清,伴随着汉传佛教的整体衰落,净土信仰也日趋式微。值此佛法危亡之际,毅然担当起「兴灭继绝」、重整净业大任的,就是后来被誉为「净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

大师一生由儒入释,儒佛兼融,既秉承儒家「孝悌为本」的传统,又崇信佛教因果报应理念,故其佛学思想,以因果报应、老实念佛为弘化原则,又特别强调敦伦尽分,克尽人道。于佛教诸宗中,尤重净土:「晓夕念佛,喜读契经,深入法海,专心净土。」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所以会出现「诸宗归净」,乃至「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与其大弘净业不无关系。尤其是他「须从伦常立基,以为学佛之本」的思想,更把「学佛」与「做人」、「来世」与「今生」、「极乐世界」与「人间净土」直接打通,极大拓展了「人间佛教」的发展空间。其于近现代佛教的发展、尤其在振兴净宗方面的贡献,实无人能及。

1 真修实悟,以德化人

宋、元以来,禅宗「教外别传」的特殊教学方法往往被曲解成狂禅、伪禅,出现了呵佛骂祖的歪风。幻想顿悟成佛者多,按次第修行者少;谈玄说妙者多,真修实悟者少;口头诵修者多,至诚念佛者少;求名闻利养者多,韬光养晦者少……狂禅之风甚至影响到晚明理学的发展,「请言旧派中之王学,晚明学风之敝,流为狂禅,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势固不得不有所因革。(梁启超)」

印光法师(1861-1941)二十一岁出家后,便切身感受到这种不切实际的浮躁之风,「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印光法师先天本具陕西人刚劲坚毅、敦厚质朴而不自我表现的性格,加之他自幼接受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儒家教育,养成了他一生韬光养晦、真修实悟的美德。

印光法师自从二十一岁(1881年)出家,到五十八岁(1918年)开始弘法,前后三十七年间,不喜结交,不好名闻利养,一心潜修,先后在湖北竹溪莲花寺、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北京龙泉寺和普陀山等地念佛之余,深入经藏,研读大乘经教,精进不已,并于普陀山法雨寺两次闭关,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终得念佛三昧。《印光法师行业记》对此有如下记载,「师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文钞》)

印光法师五十四岁(1914年)时,高鹤年居士朝普陀,获印光法师文稿,以「常惭」为笔名刊于上海佛学丛报。文义精湛,缁素惊异。然而,直到此时,无论是名士徐蔚如,还是高僧谛闲法师,皆不知「常惭」为何许人,可见印光法师晦迹韬光之功力!

尽管印光法师自奉俭约,但却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并多次募款赈灾。国民政府徐世昌大总统因之而赐「悟彻圆明」的匾额以表彰,印光法师淡然置之。后来侍者问及此事,印光法师感叹说,「悟尚未能,遑论圆明?瞎造谣言,增我惭愧。」

印光法师一生韬光养晦、身体力行、真修实悟的美德,迎得缁素人士的尊敬,皈依弟子遍天下,其中弘一法师、丁福保居士等高阶层知识分子,皆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亲教师」,弘一大师更以「三百年来一人者」来表达他对印光法师的崇敬之情,因他的「大行」与「大愿力」,被人们尊称为大势至菩萨化身。

2 因果伦常,社会基石

儒家提出了人们今生今世要为君主、社会及一切人伦关系担负责任的要求,但却没有提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有力理由,因此在执行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东来,以「因果律」回答了人们为什么要尽这样的责任,为中国的伦理道德注入了新的血液。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及善恶报应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然而,由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儒家知识分子及近代知识精英的极力破斥,再加上民间宗教的歪曲和篡夺,清末民初,佛家因果思想被边缘化,道德沦丧和严重的伦理失衡,使中国人的思维越来越迷茫,社会越来越混乱,百姓的苦难也变得愈加深重。在这种情况下,印光法师提出了以因果为纲、伦常为本的救世思想。

一个人若不信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做事之时,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做起事来,便不会考虑后果,这是乱世之根源。正如印光法师所云,「今之社会专以智巧而为主体,故发而为事则借为民作共和幸福之名成同室操戈之实,使国势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争意气争权力中。若是结果,总以不知因果报应。使人人知因果,则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何至如此其极乎?」因此印光法师把信因果看成是治理乱世之总网。

同理,伦理则是治理乱世之根本。荀子在《王制篇》把伦理看成是「群道」,即一群人相处之道。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依赖之关系,称为「伦」;在群体中,一个人一旦选定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他就应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就是「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伦理成为一群人生活关系中约定俗成的规范,这就是道德。如果人人都不肯承担责任,社会岂能不乱?!印光法师一生以儒家伦理教人,坚信学佛就是要先学做人,「欲学佛祖,需先取法圣贤,倘躬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印光法师认为,佛法包括世出世间诸法。世出世法同彰,儒佛二教并弘,成为他一生弘法的手段,而宣扬伦理、因果就成了他终其一生的救世宗旨。

3 流通典籍,正法流布

印光法师五十八岁时离开普陀山,专注于弘法利生的工作,其主要方法是刻印、流通善书和佛经近百种,印量达数十万册,主要内容仍集中在宣传因果、伦常及净土,而最具特色的应当是编写、出版和流通《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法师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无论是谁,只要写信请教,大师都回信指点迷津。更可贵的是,印光法师对学人的每一项开示,每一篇文字,皆无不是自己在躬行实践中真修实悟以至确证所体验的实际,绝无一言一句虚发,「凡欲劝人,必须自己实行其事,则人自依从。」(《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法师的遗着收录于《印光法师文钞》,约一百六十万字,内容涉及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在家与出家、传统与现代、因果与轮回、社会与家庭……包罗万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因此将之称为《小藏经》,「佛教的《小藏经》就是《印光法师文钞》!你可能没有能力读《大藏经》,但你有能力熟读《小藏经》。《大藏经》可以不读,《小藏经》不可不读,《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因为《文钞》不仅佛理精邃,文义典雅,而且上符佛旨,下契群机,字字珠玑,归宗见谛。

4 老实念佛,净土为归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在这首诗中极力提倡的是念佛法门、禅净双修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净双修遂成为宋、元至明、清佛教的主流。然而,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国弱民穷,民众教育水平低,僧团人材凋零,对佛教的义理和参禅的要点缺少最基本的了解,以致「在宗则开一解路,不肯力参;在教则妄学圆融,破坏事相。」从而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不通教而敢妄谈般若,不通宗竟敢呵佛骂祖,狂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为了纠正近代佛教宗、教混滥而造成的以禅破净、以净破禅的恶果,印光法师建议弘扬禅宗和教门的善知识,应严守各自之界畔,不宜滥引宗言教语以互证,以免学人讹混误会。与此同时,印光法师所处的年代是战乱连年不绝,百姓痛苦不堪,活命尚难,更不说静心参禅学教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印光法师认为,近代佛教之弘扬应在深入经藏的条件下,以律为本,以净为归宿。

鉴于以上理解,对于刚入门的学人,印光法师以「信愿念佛」指导他们的修行,而在念佛堂对老修行开示时,印光法师则要求他们「老实念佛」,因为信愿已经具足,老实就能成就了。无论对何种程度的修行人,印光法师一再强调,老实念佛,一门深入,较为省力。

5 预知时至,佛来接引

晚年的印光法师,除刻印流通典籍外,致力于指导和推动苏州灵岩山寺、南京三叉河法云寺、杭州弥陀寺、庐山青莲寺等净土专宗道场的创建,亲手订定五条核心规约,不但积极有效地响应了僧制改革的时代呼声,而且还显着地推动了净土宗在近代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印光法师(66岁)住苏州灵岩山寺,持续弘扬净土法门。

农历一九四零年年十月二十七日,身体不适,略示微疾。二十八日午后,他对众人说,「灵岩住持,不可久悬。」妙真法师原订于十一月初九升座,但印光法师说,「太迟了。」改为初四,他亦说,「太迟了。」后来改为初一,他点头称可。

初一举妙真法师升座典礼顺利完成,到初三晚间,他吃了一碗粥,然后对真达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到了初四凌晨一点半钟,他由床上坐起来,语重心长地与身边弟子作最后告诫,「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就大声念佛。到两点十五分,他索水洗手,洗手毕,站起来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西方。」说过,移坐在椅子上,面西端身正坐。三点多,再次告诫妙真法师,「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之后就不再说话,大师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只嘴唇微动念佛,等待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到了将近五点钟,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逝。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印光大师,预知时至,显示瑞相,令无数人赞叹不已!

 
 
 
前五篇文章

周广大临终遇善友,念佛三天往生

南怀瑾大师:的净土念佛法门

南怀瑾大师:的净土念佛法门

一心念佛可消所有经忏佛事不能救的重罪及当地的灾难

智顗《阿弥陀经义记》简介——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一)

 

后五篇文章

净土精要法句

净土精要法句

聋哑人突然听到声音开口念佛

念佛能消灾

净土宗的四个特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