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阿弥陀心要壬申冬月讲演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要唯利是图,方是度尽苦厄。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观自性外参经论,一切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因为:

(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

(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

(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

我今先要诸君明白此念佛之物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请以余所得心要,一知半解,与诸君参究。大众要明白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修净土是要双修,不要单修。云何单修?单信西方之弥陀,自己发愿往生,专赖佛来接引。自己却不用功,改除习气。是谓单修。云何双修?明自己之本心地,其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弥陀不二,感应道交。在在处处若有此心,佛即不来而来,我亦不往而往。朝于斯、夕于斯,无能念、无所念,当下即是往生。是谓双修。但口说而心不行,执持名号,心不发信愿是为单修。心口相应,是为双修。其实双修易,单修难。双修得自在,单修反吃力。双修决定往生,单修断断无用。要如是修,主为正修正行。但念佛之前,必应具几个先决条件:

(一)须先认识何为“净土”?

(二)须先明白“阿弥陀”三字作何解,而往生净土者是我何物?

(三)明了修持法门之次第。若此三项未曾明了,则虽持名方遍,只如鹦鹉学舌,全不中用。所谓为经所转,并非转经。

兹分述如下:

(一)“净土”,本有理净土、事净土。事净土者,西方极乐世界,确有依正庄严佛土是也。理净土者,我之心地自性清净佛土,在在处处皆是西方,十方与西方不异是也。再将“净土”二字分别解之:则“净”乃扫除一切习气,使无污染之义;“土”乃指本心地而言。我之本觉妙体,原来亦是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寿命亦无量无边,与佛同体不二。我与弥陀本无来去,本无隔绝。迷则西方变阿鼻,悟则阿鼻即西方。故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二)复次,“阿弥陀”者,其义即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大自在之毗卢藏性是也。盖“阿”为无生义,“弥”为大自在义,“陀”为如如不动义。我之本体,圆觉妙心,既同弥陀。则“往生”云者,乃不得已而为方便说耳。既无来去,何复言“往”;既无生灭,何复云“生”。故往生之物,非我有相之躯体,乃我本无生灭来去、恒常不变之如来藏性耳。

(三)言修持法门。

先述信、愿、行、证四项:

第一“信”者,非单信西方之庄严佛土,即算发信心也。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本可一样成佛。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别。此信,是为甚难。若能信心不逆,一念净信,即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种诸善根,即非凡夫境界。故非信得真实、信得坚切,则愿力不强。古德云:信果佛易(如信释迦弥陀等佛是也),信因佛难(信一切众生,及我自己因地皆可成佛是也),故曰“难信之法”。经云:初发心时,既成正觉。是以信为诸行之母。

第二“愿”者,发愿也。愿,即志也。士何事,曰尚志。发愿即是立志。发愿成佛,是立无上之志。但若专心发愿生西,慕彼有相功德庄严,尚不离贪着,非真发愿也。经云:“若乐小法者,即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故愿非大不可,愿大成就大,愿小成就小。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者,必发大愿。谓:我今愿生彼国,为自己成佛故,为辛苦一切有情故,非为贪得故。斯是真正发愿。故经内有应当发愿者三。

第三“行”者,修行也。非谨持名号之谓修。当时时厌离生死,念念不忘弥陀,口持心行。绵绵密密,即得三密瑜珈境界。所谓净法有力,则染法无力。其能不恋贪、不念嗔、不住痴者,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不念此,即念彼。不念西方,即念地狱。当下即是,毋庸犹豫。似此专一诚修,一至七日,心不颠倒,并颠倒心亦不可得,自然一心不乱。一心即是无心,心不可得,为正修行。

又修行者,破见浊也。若有净见,对面即立秽见,不得名为修行。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为众生方便说一切法,皆属净土。文殊以有佛见,尚贬向铁围。故见不净,心不净,即土不净。是以信坚愿大,合之为正行。非仅口持即谓行也。

一句弥陀,顿超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前际后际皆断,心行灭处,本是无生法,更是无上密乘。玄奘法师所译经,本于正念思维。而鸠什法师所译经,重在执持名号。其实不二。以思维时,不离口念;口念时,不离心行。古人观念并重,非若今之偏执不化也。密宗释弥陀有四:曰浅略、深秘、秘中秘、秘中深秘。亦无非念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同体不二之意。故一句弥陀,即是密宗,非可割裂分家者也。

第四“证”者,实证也。以心与境界,体会通达之谓“证”。经云:惟佛与佛,乃能证知。是言以心印心,只自己知,非他人可测。又“证”者,随信愿行三者而转。信愿行修得如何,则所证得亦如何。若澈了诸法空相,约理言,自是无修无得无证。但理事圆融,又何当废修,修则证在其中矣。

以上释四项竟。

再申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系借佛力。但感应力弱,应力亦弱。余念佛十年,始终不敢自信有把鼻。十八年修心中心后,回头再行念佛,方知念佛法门之微妙,并悟得阿鞞跋致之意境。盖一心不乱,定要平时做到,断非临时措办。故于念佛法门之外,当参究密法以为正助。其境界实不可思议。自承前此种种罪过,净密分家,罪同谤佛。佛在世时,本无禅密之分,后人为方便计,暂分以求专一。非故立门户也。所谓归元不二,方便多门。若固执已见,严立门户,仍为执着,从何解脱?试问证至无生法忍时,心且不有,谁为立者?谁为证者?莲池大师发愿意文云,“愿于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云云,是岂摒绝禅宗者?近人执定非净不修,反对密宗,自己却又持往生咒。故知执名号,为修净方便法门之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岂有修持他法,而弥陀不许往生之理!今借一句弥陀,念至万法归一,再念至一不可得,方为成就。即持他法,亦可同样成就。惟向西愿力,不得有二。念到一念无念,斯名正念。一相无相,斯名实相。至见实相时,自然心无系念。无系念,即是解脱。经云:解脱即是如来,即是涅槃。行者断不可自安劣小,以为此生决难办到。尤不可视他人亦是劣小,作此见者,是增上慢,即是不明净土,决定不得往生。

念佛之法。初念,宜随众合念,音调应与众合。不必字字出声,应用息气法以调伏之,时时换气。休息时,心念仍属不断。第一,要与大众和合同声。次则,与众念不如与少数人念,少数人念不如独念;念六字,不如念四字,念四字不如念一字。本来南无阿弥陀佛之本音,乃“南无阿米达菩大耶”(论理亦应传后再念,与持密不二)。所谓念一字者,即四字中重一字。如重一“陀”字,而得抽空以作观想,最为得力。又,念佛时间,切不可太长。以念念不断为上。最好念一刻钟,禅定一刻钟,轮流观念。今人以多数为胜,以声宏为高,终不辨功德为何物。妄将念佛功德,当作锡箔寄库存放,其愚诚不可及。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念佛至一分纯熟,即一分功德;十分受用,即十分功德;改去一分习气,即一分功德;改去十分习气,即十分功德。熟在自心,自心即是宝库。若云念至明心见性以为功德者,彼必惊怖不信。

前云读经亦是念佛,故经书不可不参究。兹守定一《弥陀经》而参之。当将心地与文字合参,方得利益。姑举经中主要字眼,一一点出如下,与诸君一谈,或能悟及西方意境之微妙耳:

“从”——从者,指此世界而言。极乐国土,实在此土之西,以娑婆为本位。若娑婆更在极乐之西,则知极乐为东方矣。故不可执着极乐国土定在西方。

“极乐”——极乐言无有众苦。此“苦”字,包括世间乐在内。以世间乐,终非究竟,仍归于苦。必苦乐皆尽,方名极乐。

“成就”——成就言圆满也。此指西方成就门,成就功德庄严也。

“变化”——变化所作,非定指法音宣流,乃指彼土众生、心境亦各各随时变化,双方感应之不同耳。

“五根五力”等——三十七助道品,本当一一具足。乃此经只从五根起,可见前数种,修净土者,已无所用矣。

“自然”——言熏习之成就。其极乐意境,油然而生。

“光明无量……”一段——表阿弥陀佛与十方法介众生,同此法体,故同一光明,同无障碍。弥陀不来而来,从生不去而去。如帝珠网,光光圆融,只是有迷觉明暗之别。故不得单指弥陀一面而言也。

“寿命无量……”一段——与上同一意义。以不生不灭之如来藏性,无圣凡,无东西,无来去也。

“应当发愿”——“应当”二字,何等郑重。今特劝告者三。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必具足而多,少则不成就也。

“若一日”至“七日”——有三义:(一)一日不成,至七日必成。(二)一日至七日中,不定于何日证入一心不乱。(三)一日至七日,日日皆如是。均指一心不乱而言。

“一心”——一心者,无心也。证至无生,已无可乱之物,自然一心不乱。若定执一心,以为心,此一心仍可执以颠倒。故曰:一念无念,斯名正念。

“所护念经”——应注意此经,是否指《弥陀经》。若专指此文字《弥陀经》,则佛未说此经以前,十方诸佛所护念者为何经乎?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此言发愿时,即与往生不异。因此心量,绝无障碍。

“见浊”——五浊中以此浊为最难除。因众生一切颠倒,皆从我见起,是诸病之根,百魔之首。但众生偏不信此见为浊见也。

“难信之法” ——难信者,(一)疑西方有如是功德庄严而惊怖,故难信。(二)疑临终时弥陀化身接引无望,故难信。(三)疑自己小根劣慧不能成佛,故难信。(四)刚强众生,难调难伏,故难信。(五)不知自己同是毗卢佛性,虽痛切告之而不信,故难信。

“作礼而去” ——他经末句,多言“信受奉行”,此则言“作礼而去”。此“去”字,乃指心向往之之意。此表当时听者,皆已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也。

以上释经文中之应参究者竟。

再言经文次第如下:

一、弥陀经文体裁,只佛独说,无有问答。足证当时闻者皆已深信不疑,凡在法会,都入成就境界。

二、此经独发执持名号一法门。为末世众生修净土者,得方便依据。

三、此经单表西方为成就门。故大日即是弥陀,一门即是普门。

四、此经最重“信愿”二字。特表难信之法,而说当发愿者三。

五、此经由娑婆初发心者,至往生极乐止,层层引导,秩序井然。约之如后:(一)点明西方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二)说明彼土有相功德庄严,以为引导。(三)由有相庄严,引入无相功德,使其自然发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四)点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要点。(五)表明众生生者,皆当具阿鞞跋致之资格。且必修至与诸上善人,同一意境,才能俱会一处。此“俱”字,最为重要。(六)指示执持名号法。(七)不独口持,必须心念,至一心不乱。(八)恐众生偏执西方,不解十方圆融之义,故说东方亦有佛等等。(九)表示十方诸佛,皆同此护念。(十)表示愿力宏大,一发愿,即属往生。(十一)说此经为世间难信之法。特表五“难”字。(十二)最后表欢喜信受者,皆得究竟往生去。

上来略述经义竟。

读经者,欲求文字上之精深解义,则阅圆瑛法师之讲义最为明了畅达。但须将上述之先决条件,认识清楚。愿大众努力精进,共证无上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

附录:

省元上人往生偈言

我今发愿生西,痛切如丧考妣。生西何待商量,早把资粮办起。

成就如是功德,一切全赖心地。若求外缘佛引,劣慧妄计便宜。

惟有一心不乱,先明根尘缘起。心既了无觅处,当下即证菩提。

念佛念至无念,定慧自发元机。西方十方不二,一门普门何异。

法法皆是净土,乐小法者不知。愿各精进勿退,当来决定生西。

作参谒省元大师于拈花寺,前后十数次,相谈至契。师常以禅理相助。余顿有所发,益加奋勉,皇皇如丧考妣焉。余自十八年随大愚阿阇黎修心中心法,蒙示禅密合参之理,益信净土法门之微妙。盖约持名言六字本为密咒,约观想言,不乱即属禅定。是离禅密,即无净土。而净土又总摄禅密之妙。若净密双修而印以禅理,成就之大,岂可思议。此理世人信者实少,甚或疑怖,谤为魔说,不忍道也。近代诸师,其慈心化导,亦不让古人,惜识机者少。能察机而以禅净双助如省师者,不易得也。省师以一通儒而入佛门,带角之虎,得力自大,三十年前早已桶底脱落,于法语中,得见其平生气力。今于去时,忽留禅净融通之理,与大众结缘,其不欲世人执一味药以自误焉明矣。壬癸之交,余应南方诸仁之请说法于沪上及宁硖各地,余亦以融通各宗为旨,于说阿弥陀心要之次,得省师寂去之耗,遂集所谈,用以追念省师。曰惟老实念佛,以报省师一言知已而已。

古监官王骧陆志于印心精舍。

净土修持问题

学佛最要把理路分清,不得情见用事。失去了宗旨,迷人眼目,并误自己,至可痛惜。在三十年前,我也是个专重净土谤密谤禅的人,及今思之无谓之争,殊觉可笑。嗣感生死之可怖,分门立户之非计,屡劝同人急急改悔,莫误了自己大事。今者彼此年事日高,断断不可再误。特提出此问题,愿与海内明达一商榷也。

佛在时,并无宗派之可说,惟因众生根器不同,随机应化,乃有种种法门。所谓归元不二,方便多门。究其实禅净密,总是一个归元。禅宗见性成佛,净土华开见佛,密宗即身成佛,都是自己明心见性的净业。自己是主人,诸法是缘助,成就是因缘。非禅宗所悟得者与密宗有二,亦非密宗见性与净土华开有异也。三宗同一要悟无所得,同此真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法是指心法。同要证到菩提,有何纷争之可言?故分宗者,皆因地不正者也。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

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

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

净土弟七祖省常大师

 

后五篇文章

谈净土宗的修法

金刚十念法

当下即净土:以五观法圆满清净心

当下即净土:以五观法圆满清净心

净土法门的临终关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