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核心教理:1、净宗念佛法门的立宗之本;2、无量寿经弥陀摄生三愿(第18、19、20愿)所摄何种众生?摄生三愿与三辈往生、观经九品往生的关系?3、以上与阿弥陀经上【一心不乱】的关系? 先看1、净宗念佛法门的立宗之本 毫无疑问,净宗之所以被称为“三根普被、无机不收”的特别法门,最极端的五逆十恶罪人也能在临终信愿往生,根本原因就在于弥陀摄生三愿中的第18愿。因为只有该愿不谈自力修行,只谈信愿。表明念佛法门,往生的门槛,其最低标准,也是根本标准,在于信愿的有无。故藕益祖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又因为愿力是信心带动的,所以再简单点,就是一个“信”字。所以,从印度大乘佛教集大成者、中国佛教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开始,判一代佛教为“难行道与易行道”,标准就在于这个“信”字。《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故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18愿是弥陀根本大愿,没有这个愿,就又成难行道了。弥陀本愿把念佛法门与其他8万4千法门分别开,所以念佛法门被称为“门余大道”,即印光大师说的特别法门。藕益大师说本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即第18愿;禅宗大德、中国佛教协会传印长老在《念与念佛》中说:修持之所以不力。。更为重要的是,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特别是其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正是由于具有如是之功德力用,【超越了佛法中“难行道”法门】,乃得我辈下愚凡夫能够如愿以偿往生弥陀果报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则如红心中之中心。】 《无量寿经》: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那么,有什么资格称为「超世愿」呢?【因为第十八愿。】如果把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比如第一「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就这一条愿来说,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没有三恶道,那这一条愿就没有超过诸佛;第二「不更恶道愿」、第三「身皆金色愿」等等,【其它诸佛也都有同样的愿】。 但是【独独这第十八愿:造罪凡夫,只要「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是其它佛所没有的。】被十方诸佛所遗漏的众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像一张广大的网,把他们通通收罗起来──这就是超越诸佛的誓愿。甚至,因为这第十八愿超过诸佛,其它各愿也超过诸佛了。为什么呢?比如,弥陀净土、诸佛净土虽然同样没有三恶道,但诸佛净土造罪凡夫不能往生,弥陀净土因为有这第十八愿,凡夫可以去往生,这不是弥陀净土无三恶道胜过诸佛净土无三恶道吗? 再看2、无量寿经弥陀摄生三愿(第18、19、20愿)所摄何种众生? 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称为大经,中心内容是在讲弥陀48愿。而48愿中与我们往生有直接关系的就是第18、19、20愿,叫“摄生三愿”。 为什么?因为弥陀佛知道我们的能耐超不过三样,于是就设三条,这是第一种原因。第二是因为众生有三类根基,这有经证,《无量寿经》下卷中就讲三辈往生。注意!三辈往生就是这三愿所摄,但是这三愿不只是摄三辈往生的。 《无量寿经》弥陀 摄生三愿 18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9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三愿前两句都是一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既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三界众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众生。 十八愿接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而十九愿则是先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说:“至心发愿”。日本人把这十九愿解释成为:“因为他不能深信弥陀本愿,所以才要先菩提心,修诸功德。修了功德之后,才至心发愿。” 二十愿是接着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接下来是“植众德本”,最后才“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可见,他听闻佛号欢喜,要往生,为了往生,所以植众德本,培养资粮,然后以此资粮至心回向。 可是十九愿不是这样,十九愿一开始是“发菩提心”,那就不同了哇!也就是他一开始就深解大乘,已经能发菩提心了。可是他知道菩提心难发、难成就,他为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要修诸功德来方便庄严菩提心。他已经在领受大乘佛法,并且发心了,可量仍有不足,他知道佛有彻底的方便,来成就菩提心,所以至心发愿。【【为什么说“至心发愿”,而不说至心回向呢?】】【因为他修诸功德,是为了成就菩提心,而不是为了回向。】何以故?因为只要你有了菩提心,你就已经在诸佛的愿海当中啦!你已经深解大乘了。由于你深解大乘,当然你不一定喊着我要去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不过事实上你的菩提心还不能圆满,为了圆满成就菩提心,所以在临终时,才至心发愿,往生极乐。 有谁作这个证明?有两个人。第一个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要往生兜率天时,并没有一天到晚念“南无弥勒菩萨”,因为他随时都在弥勒菩萨身边了。他是研究“唯识”的,弥勒菩萨是唯识的开山祖师。事实上玄奘大师念观音菩萨跟《心经》,他在西方取经遇到困难时,都是念《心经》和观音菩萨的,可是他在临终时,一念导归就去了。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早就在菩提心当中,跟弥勒菩萨相见相感了,这是发大心的上辈修行人。下面我还有经证。 所以,第十九愿是这样的,是为菩提心而修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种种功德没有彻底究竟的净土法门这种彻底方便的功德来得妙、高、圆、顿,他为了早日让众生离苦得乐,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证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极乐。这个观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中间省略非重要内容…… 但是,日本真宗把这解释成什么呢?他们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他们是先修行,才懂得要发愿。”为什么他们先修行,才发愿哪?为什么不像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没讲发愿,没讲发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乐,然后就欲生我国了呢?这个修十八愿的是一闻即信,是对弥陀佛有彻底的信心,他当然没有怀疑,十八愿所摄的才是上根。修十九愿的不是上根,他还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才愿意相信弥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愿的一定生到边地或铁莲花里。这是真宗的说法。 你们觉的哪种说法对?十九愿里头有没有说因为他经过发菩提心才愿意发愿?没有嘛!他是为了圆满菩提心才发愿。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弥陀佛,因为他一开始就发了菩提心。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绝对没有怀疑阿弥陀佛,怀疑极乐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这样的解经有过度牵强的嫌疑。 我们再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显然这里发菩提心是核心,并不是往生是核心。你说这种人为什么往生不是核心?这不是摄众往生的愿吗?你要记得有一种人,他已经体会了大乘佛法了,他不是骄傲,他是真正的有大善根的修行人。他体会大乘佛法之后,往生对他来讲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这种人直接在大乘法门得利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导归极乐就是这样的,他并没有在前面参的时候,就在那里念佛。智者大师是临终发愿,导归极乐。那个玄奘大师临终生兜率天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平常的身心已经在所往生的那个世界当中了。 好,十九愿这样修,是摄受上等根基人的。 我们再看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很有意思,最后一句是“不果遂者”。前面两愿没有这四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二十愿是累积资粮交换往生,所以要累积资粮来回向往生。这是交换,假如不果遂,就是交换不成,因此要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重点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交换往生的事情,不需要修诸功德来回向,所以不存在果遂不果遂的问题。他是“乃至十念”都往生啦!他的“果”就在他的信心当中,有信愿,当下往生,何必还要回不回向、果不果遂呢? 可是二十愿不同,二十愿说:“闻我名号”,还要“系念我国”。十八愿只是谈信乐,没谈系念的事情。而二十愿是闻名以后还要系念,这还不够,还要“植众德本”,以此德本作为往生资粮,回向往生。 第十九愿说:“修诸功德,至心发愿”。这和二十愿也不同。因为十九愿的修诸功德是为菩提心而修的,不是为了往生而修的。他对于往不往生从来不担心,他只要发愿要去就去了。可是二十愿就不一样,他没有办法发那样强大的坚固的菩提心,也没有办法直接的修菩提行、菩提功德。所以他要植众德本,那是让他往生用的“德本”。“本”是本钱哪!他不讲“功德”,功德已经是一种成就。但“德本”不是,“德本”是一个基础。比如,德本就是《观经》中说的修三福。懂了吗?修三福回向往生,就是修二十愿。中国祖师弘扬净土宗常用二十愿摄受众生。他们自己修十九愿,修密行,导归极乐。 日本真宗专攻十八愿,特显十八愿,他们认为十八愿最高。我说不然,他在解释十九愿、二十愿时有了问题。十八愿是往生左卷,特异方便在十八愿,这没有错。可是十八愿并不意味着最高,你也不能因此而说修十九愿是对弥陀佛信心不足,不是的。要是说对弥陀佛信心不足,修二十愿的是有的,他们才可能表现出对弥陀佛本愿摄受稍微信心不足的人。所以他们要植众德本,来发愿回向,然后果遂这个回向。所以他们可能有信心稍微不足的嫌疑。如果日本人要批评,也只能批评我们中国修二十愿的可能有信心不足的嫌疑,不能批评修十九愿的大修行者。 为什么日本真宗会错解十九愿呢?原因在于他们平素很少有大乘佛法的熏陶,你只要看看日本真宗的教典就清楚了,他们的教述从来不谈成佛的原理。他们对于大乘佛法听而忧恼不喜,他们觉得那太难了,于是一下子把它推开。 现在我们再来看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系念什么呢?系念我国的万德庄严,系念我国的易成佛。然后他“植众德本”,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净土三福,这些都是二十愿所摄。修三福之后,然后“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以此回向而得果遂,以成就众生往生的资粮与往生的事实。这就叫作“不果遂者,不敢正觉。”我们中国人呢,一方面没有祖师大德的那种大菩提心、那种大开圆解和大证悟,所以修不了十九愿。一方面对十八愿呢,又有中国历来要靠自力修行那种习气,常常对十八愿不注意。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修到二十愿去了。中国人弘扬净土都叫你广修三福,孝顺父母、持戒、布施等等。然后印送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极乐。这完全是修二十愿。这里常有一种情形存在,即对自己能不能往生稍微有一点怀疑。何以故?因为对他的往生资粮回向得够不够不知道啊!能不能果遂不知道啊!所以中国人修净土老是有小小的盲点存在,是不是这样?问题的根本就在这里。中国人的修法是对的,是二十愿所摄的那类众生。 可是中国的祖师常常是修十九愿,他们修密行,大开圆解,不过他们教给众生偏偏用二十愿。何以故?因为众生没有那个根性嘛!所以中国的祖师讲法是高高的,说法摄受众生时常用二十愿。因为二十愿的植众德本,八九不离十嘛!反正是教你修善根嘛!二十愿就是要你修善根,要你“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是指《阿弥陀经》上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你可以看到三经合为一体,事实上三经是一体的。这二十愿就是《弥陀经》的修法。印光大师自己修十九愿,他教人家修二十愿,像要“敦伦尽份”喽!平常好好念佛喽!可是他没有强调一心不乱喏!叫你好好念佛,就是叫你系念我国嘛!然后修修善行、持戒、多修善根,然后至心回向,最后果遂其愿,往生极乐。中国人的修法普遍如此,是不是这样?证明出来了,我没有骗你们。 因此,第十九愿是最妙的,下面会证明给你们看,它是摄受上辈的。二十愿稍差一点,是摄受中辈的。咱们没有修下辈,下辈让给日本真宗去修了。日本人既不谈十九愿的大乘菩提心,也不谈中国人修的二十愿的植众德本。他们光谈十八愿,下面我们来看十八愿。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法华经·方便品》有四句话,我把这四句话读诵好久之后,忽然之间,这四句话展现在我眼前,很久很久没有消失,这四句话就是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法华经》上说:释迦佛在讲到什么人才能听闻大乘经时,他对舍利弗讲了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后,舍利弗好象似懂非懂,其实舍利弗已经懂了。那时,为了彰显大乘佛法的难遇、难闻、难解、难信,释迦佛说了一系列事情。 佛陀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智慧。”我施设种种方便,象阿含道的方便、声闻乘的方便,引导你们慢慢进入佛的智慧。 “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我从来不对你们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将来皆当作佛。为什么不说,因为时机不到。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正是时候,我决定要说大乘法了。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我以前说的九部法(经有十二部,有时也说九部法。九部和十二部意思相同,就是一切佛法),都是随顺众生根基说的。都不是真实的。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我唯一真实的本意是要你们进入大乘,因此今天要说《法华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