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傍枝不能远去。翅翮[1]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2]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

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译】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问:诸佛菩萨都很慈悲,他们以大悲拔苦为业,时刻不停地救度众生。若要救度众生,应该在三界之内,在五浊三途中救拔苦难的众生。为什么却要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呢?离开众生就无大慈悲心,专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就会障碍成佛的菩提道,这样还能成佛吗?

答:菩萨有二种 :一种是修行很久、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这样的菩萨应当承担起拯救苦难众生的责任,如果离开苦难的众生,可以受到指责。还有一种菩萨,是尚未证得无生忍及刚开始发菩提心的凡夫。这类凡夫菩萨要经常不离佛的身边,等无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后,才有能力进入三界,在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

所以《大智度论》中说: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众生,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浊恶世中救度苦难的众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五浊恶世里烦恼的力量很强,如果没有忍力的话,心就会随着境界转。被声光色相一缠缚之后,自己就先堕落三恶道了,还有什么能力可救众生呢?

假使来世又生在人间,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或许因为布施持戒修得一些福报,因此生在人间当上国王大臣,而过着富贵自在的日子。纵然遇到善知识,也不肯相信了。这个时候就容易因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里,于是就造了许多罪业。由于这些罪业,结果堕落三恶道里,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之后,才能再从地狱里面出来。这时投胎人间得的是贫贱之身,若是又没有遇到善知识的话,很可能又因为造罪而又堕落入地狱。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是这样轮回不已一直到今天。这种能力不足的发大心修行法,叫做难行道,就是很难修成之道。

所以在《维摩诘经》中说: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救了,还能够去救其他的病人吗?

所以维摩经说:‘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

《大智度论》中还讲到:譬如有两个人都有亲属掉入水中,其中一个情急之下直接入水相救,但因自己不会游泳,结果与亲属一起溺水而死。另一个人就较聪明,知道找船然后乘船去救自己的亲属,这样两个人都安然无恙。刚刚发菩提心的菩萨也是这样,因为没有成就无生忍,所以不能去救众生。因此须要常常亲近佛,待证到无生忍之后,才能广救众生,就像那个取船的人一样。

《大智度论》又这样讲:譬如刚出生的婴儿不能离开母亲,若是离开了母亲,就极有可能会因堕入坑或井中,不跌死淹死也会因没有母乳吃而死。又如翅膀羽毛未长成的小鸟,就只能依靠树枝,而不能去很远的地方。待翅膀羽毛都长好,身体健壮之后才能在天空中自在遨游。

我们凡夫无能为力,只能专念阿弥陀佛成就三昧,籍着念佛之因和坚定的往生愿力,临命终必能往生西方净土。到了极乐世界待花开见到阿弥陀佛之后,修行成就,证无生法忍。再凭借着无生忍的保航之船,来三界恶世救济苦恼众生,这样就有大自在、大智慧、大能力来承担如来家业,广作救度苦难众生的佛事。

所以《大智度论》说,大菩萨因为证得无生法忍,在地狱里,其实是就像是在游戏,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国,到地狱里教化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

因为这个因缘,所以要求生净土,愿大家认清楚求生净土的真正用意。所以《十住婆沙论》把求生净土称为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讲】

第一个疑问:舍离众生疑

论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智者大师代众生问的。第一个疑问我们称它为“舍离众生疑”。我们求往生净土,是不是心中舍离了众生呢?这个疑惑一定要破除。我们先来看提问。

征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智者大师认为第一个要破的疑惑,是舍离众生疑。我们懂得一些基本教理的同修都知道,三世诸佛与菩萨,他们都是以大悲心为业用的。特别是要誓断一切恶,菩萨刚开始在清净自己身口意罪障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和声闻所修的差不多。

那怎么判定他是声闻还是菩萨呢?主要是看他的发心。声闻是为了自身的安乐,所以要断除烦恼,要出离三界。菩萨为了具备利益有情的大悲心,才去清净身口意。三世诸佛菩萨,表现在外的身口意虽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是以大悲心为业用的。

菩萨既然具有大悲心,那就应该救度一切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学菩萨道就要生生世世留在三界,在这五浊恶世之中、在三恶道中,救拔这些苦恼而颠倒的众生。菩萨道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事。比如说有人没有饭吃,你把东西送给他,这是布施。这还不够,你还应做他的同伴。这些都应该有大悲心,如果离开了众生,那怎么摄受他们呢?怎么教化他们呢?所以说四摄法当中的重心是同事。既然我们有大悲心,我们就应该陪随着众生,做他的父母、子女、兄弟、眷属,这样才有机会教化他。

为什么身为一个菩萨,反而要离开众生自己去求生净土呢?这样做,不也是只顾自身,而舍弃了这些在苦恼当中、在颠倒当中的众生于不顾吗?岂不是丧失了大悲心吗?因为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根本,我们的菩提心失掉了,那整个菩萨道都会失去。照这样说要往生净土,是不是有舍离众生的问题呢? 为了成办自利的功德去求生净土,那会障碍所求之无上菩提道的。所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我们看一下智者大师是怎么回答的:

释疑回答可分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说:

【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智者大师说菩萨的行为有二种。什么叫菩萨呢?蕅益大师曾说过:悲智相应是菩提心。身为一个菩萨,内心当中要有二种想法:第一要上求佛道,第二要下化众生,也就是他必需要有慈悲和智慧。到底是慈悲比较重要,还是智慧比较重要呢?那就要看他修行的程度。

久修行菩萨道的,他已经成就无生法忍,在他内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都已现前,早把心中的我爱、我执完全消灭。这样的大菩萨,可以生生世世留在三界之中,陪伴众生,度化众生。如果他还想离开众生,实当所责。

第二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凡位菩萨,就是还没有成就无生法忍的初心菩萨。凡位菩萨最大的问题,就是心中还有很多的无明妄想,这个无明妄想的根源,来于自我意识,就像我们在心中有一个自我。有自我就会和众生产生对立,有我就有我相、人相。有我相、人相,就会习惯性的保护自己。在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的烦恼。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大悲心,但是这个大悲心是建立在无明妄想的基础上的,这时的大悲心,不可付诸行动。此时要做的不是去亲近众生,而是要去亲近十方诸佛。也就是说,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心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我们刚开始要做的不是下化众生,刚开始要做的是上求佛道,我们要亲近十方诸佛、听闻正法,直到我们的忍力成就。到一定的时候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成就了,才能够在三界火宅中、在五浊恶世中,救度众生。

所以,初发心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只是个开始,是发愿。我们不要把发愿跟实践搞在一起。初心的菩萨叫发愿,圣位的菩萨叫行动,这二个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认清楚自己的身分!

实践大悲心为什么要有阶位呢?以下就把这个道理详细的加以说明,第二段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我们的心都被烦恼所系缚,所以说我们都是具缚的凡夫。我们为什么被烦恼所系缚呢?烦恼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抗拒。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都被烦恼所牵引,所以说是缚。虽然我们心中有要度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被烦恼所系缚,这样的凡位菩萨,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是做不到的。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

这里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来说明,但只是把结果讲出来,并没有说明理由。以下就讲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我们看第二段: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为什么一个凡夫菩萨,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先看外在的因缘: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五浊恶世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众生,又都是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都是在习惯性的控制下随顺情绪的人。

另外我们的内因也有问题,因为自己还没有我空、法空的忍力。要度化的对方又是情绪化的,我们自己也情绪化,结果心随境转,声色所缚。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就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那这个干扰就有二个结果:

第一,我们被这个杂染的因缘所干扰,就自堕三途,怎么能救众生!我们生生世世的流转,如果哪一世中遇到恶因缘,我们就会心随境转,就造恶业了。

第二,即使能遇到好因缘,但这个好因缘不会持久。比如说,你来生到三界当中,你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因缘,我们看会是什么情况: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

就是说我在三界当中,我也不一定会遇到怨家,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是的,我们看第二种情况。说你来生的时候,都是遇到一些清净的好因缘、三宝的因缘;但是在人道当中,特别是末法时代,圣道难得。诸位可能会感觉得到,愈到末法时候,你修学圣道的机会愈难成就,如果你的学佛已有十年以上,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你刚学佛的时候,感觉修学圣道比较容易,愈到后来环境愈难满足,不能修学圣道只好修些人天福报,因这个人天善福转世生在人中。因为过去的善业,或者作大国王、大臣,或者作大富长者,富贵自在。在这样一种国王权势跟名利现前的时候,你遇到善知识的教化,就很难信受。一个人有了权位与财富,在福报现前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贡高我慢,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时,对佛法就很难产生谦卑之心,也就不再信受奉行了。

不能信受佛法怎么办呢?

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一个人不能随顺佛法的道理,只好随顺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的结果,就是放逸。放逸的结果,就是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样的恶业,就会使一个人堕入三恶道中,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即使把罪业受完了,从刀山油锅的地狱出来,得到人身,也是一个卑贱之身。假设在那个时候,还是不能遇到佛法,那又会继续造业、堕落。所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即使还有善业的力量,暂时不造罪业,但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也容易造罪。

【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这就是在三界轮回中,最大的一个悲哀。我们在过去的生命中,我们的历史不断的重复。什么叫历史?就是二种情况:第一,我们罪业起现行,在苦恼当中,一般有善根的人,在这个时候能起惭愧心,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第一种情况。

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罪业消了以后,福报现前。于是又开始放逸,把福报享尽,开始苦恼。又一次起惭愧心、又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过了一段时间,福报现前,又开始迷失自己,又开始放逸。我们过去的人生就是这样。哪一个人在富贵当中,能够看得破的?很少!就是不断的快乐痛苦、痛苦快乐,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流转。这个就是诸佛菩萨,不想我们在三界流转的原因。

“此名难行道”,意思就是说:发愿在三界中修行,这是一条很难走的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就不要发愿来生还要来做人,还要来度众生,要赶紧求往生净土。要广度众生,待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来也不迟。

为此,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人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大师在《一函遍复》中说:“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五疑 具缚得生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六疑 生彼不退疑

 

后五篇文章

《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净土法门不易之处:突破即可应验的秘诀

印光大师: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三乘佛法汇归净土——法堂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