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弘法导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弘法导引

[ 注:此为第五届净土弘法人才培训班所用手册,也可供大家弘法或自修参照。]

净土弘法的宗旨:以净土五经一论为纲领,以中国净土宗祖师著作为标准,兼以通途教理为依据,灵活运用四悉檀之善巧,观机逗教,循循善诱,普令众生回归弥陀愿海,成就念佛往生之大事。

一、通途基础教理

(一)三皈、五戒、十善

可参考印祖:“三皈五戒十善义”——见《印祖文钞》正编卷四

(二)因果类

如下几方面书可备讲授(或讲经时引用公案):

1、佛典公案

《贤愚经》、《杂宝藏经》、《百缘经》 等佛经中所讲因果公案

2、 可参考印祖文钞有关因果的论文

3、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安士全书》中:万善先资(戒杀)、欲海回狂(戒邪淫)

(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

可参考《大智度论》相关章节。

二、净土经论等

(一)经论

1、《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常讲。

2、《阿弥陀经要解》,可常讲。

《阿弥陀经疏钞》,可讲第一卷十门开启之前八章。

3、《观经四帖疏》,重点可讲净业三福及

九品往生章(尤其上品上生章对三心的注释)

4、《无量寿经》,重点可讲四十八愿章、三辈往生章、及三偈章。

5、《往生论》与《往生论注》,可常讲。

6、《普贤行愿品》,有机缘可讲。

(二)祖师著作

1、印祖文钞可常讲,如《一函遍复》、《与徐福贤女士书》、《禅净四料简》等。

2、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劝修净土诗》。

3、《彻悟禅师语录》,《念佛伽陀百偈》。

4、《净土十要》的著述,悉是良佳讲题。

(三)可参照的法宝

1、大安法师编著的书籍《净土资粮—信愿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附-圆通章讲记》。

2、大安法师编著的书籍《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浓缩佛言祖语成篇,可随机撷取。

3、大安法师主讲的光盘《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往生论注》、《净土资粮—信愿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三、弘法法师(或老师)行为规范

(一)总依佛言祖语,别依净土五经一论和震旦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为准绳。

(二)平等尊重大小乘一切法门,不得讪谤善知识、他宗门庭。

(三)弘法法师应断以下过失:

1、唯恐他人胜过自己的嫉妒心。

2、说法不及时,推延懈怠。

3、因再三宣说所生之疲厌心。

4、说法时赞叹自己功德,宣说他人之过失。

5、于佛法有悭吝心,覆藏而不宣说。

6、有考虑财物之染污心,若所供财物微薄,则不愿说法;若所供财物丰厚,遂生欢喜而开演佛法。若自己仍执着财物,宣说佛法时,以不收供养为善。如是说法,发心即会清净如法,功德倍增。

以上六种皆是导致传法不清净之因,当努力断除。

四、净土修学内容、顺序建议

五、净土闻思修

五、净土闻思修

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也应经常闻思净土经论。比如,对西方净土的来源,阿弥陀佛的大愿海,西方净土的独有优点,其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往生净土的殊胜利益,往生的正因和违缘,修持净土的方法,弥陀名号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闻才能了解。多闻之后,又要多思惟忆念。如果由思惟引发了决定信解,那就能引生往生净土坚定的信念和切愿。在真信切愿推动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净土正因,步步切实,决定成功,可以说“往生净土,万牛莫挽”。以这个原因,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所以先由闻思引生正确知见,这是最初的关键。在决定不疑正确见解的摄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点一滴都能成为净土资粮,而且是纯正的资粮,由此开始踏上了往生净土的真实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整个心和阿弥陀佛相应,功德不可思议。按这样发展,虽然还身处娑婆世界,其实已成为极乐国的人。

相反,若没有闻思净土的经论,对净土没有生起真信切愿,则修持净土容易沦为影子之道。(当然并不排除宿世已种过深厚善根,一听就能深信不移,这并非此处所指的对象。可以反观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愿望还微弱,那一定要闻思净土的经论,听经闻法。各人都有自知之明,真正反观自心就知道信愿的真切程度。)

不闻思是怎样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应的呢?(此处,“闻”不只是听闻,十法行中的书写、阅读、讽诵、开演等都归属在内。)比如,没有听闻思惟过阿弥陀佛为了我们而无量劫积功累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恩德,我们就不会去忆念,也就无从生起对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闻思得不够,观察和忆念未到量,则信心和感恩心就较弱,心不猛利、不常久。如是即便修一点,与法相应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显。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会了知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四十八愿宏深广大,也就不能由衷地发起对佛的皈依心,这样即便形相上向阿弥陀佛合掌、礼拜,但和以很猛的皈依心礼拜相比,功德相差很远。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远比单凭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决志求生净土。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了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烧,就不能真正观察到娑婆世界纯粹是苦性,遇到世间的顺逆境,仍会耽着不舍,无法较多投注心力修持净土。比如,一个人对苦谛思惟得深彻,出离心坚固,他就能放下世间,一心修净土。而另一人不知轮回是苦,根本没有出离心,虽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间的念头不断。两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悬殊。

或者,不闻思,就不知道净土不可思议的利益,不会缘此思惟观察,也就难以生起欣求极乐的心,更不可能让欣求心达到强烈,以及持续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中。不闻思,无法深刻了解《阿弥陀经》所说的“无有诸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乐”的内涵,也就发不起求往生的心。

再比如,若没有对因果深入闻思,就无法引生对因果的信心,这样正知正念不容易坚固,平常起心动念,恶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师说:“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所以,有没有深信因果的正见,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远。(当然,此处闻思业果是指如理如量的闻思,而且能以法为镜反省自己。走马观花般的闻思或者不得要领的闻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没有闻思过菩提心的教法,就不会深刻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修行及增上品位的关键。事实上,有没有菩提心摄持念佛,功德相差悬殊。印光大师说:“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又说:“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闻思,对于净土的理解就很肤浅,证入的品位也不高。《观无量寿经》中所讲上品上生的条件,其中一条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目的也是提高对大乘的见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资粮,从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没有闻思最基础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常、恶趣苦等含义,就不知道怎么珍惜时间修习净土,怎么让心专一。相反,对此等若获得了定解,则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进入修行。如《彻悟语录》中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这段开示就是将无常的教法直接和净土的修行结合,显示为实修的指导。开示中所说的“知”,也只有通过闻思才能强有力地引发。如果经过反复思惟让珍惜人生的心强烈、持续,单以这个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费时间的恶习。

印光大师开示:“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这是将无常和恶趣苦显示为实修的指导。若想强有力地生起这一正念,基础仍是闻思无常和恶趣苦。如果闻思获得定解又反复思惟,那就能让怖畏心越来越强,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让心转入念佛。

总之,要知道由闻思修修心的方法和顺序,对此获得正确知见之后,不会认为闻思和净土念佛没有关系。通过闻思,可以让我们不贪着世间,深信切愿,精进念佛,成就往生,获得较高品位。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任何人、事、物、人生的现象,也都能用佛法来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身语意。

如此,面对轮回时,清楚了知是不净、是苦、是假相,如此自然不会贪着轮回;面对众生时,自然就能生起慈悲心、利他心;面对境界现前时,都能了知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打我、骂我、赞我、毁我,没有任何可执着之处,这些都是缘起法,不必欢喜不必忧,如此降服烦恼,精进修行。

这样,见色闻声、待人处事、穿衣吃饭,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统统可以转为道用。可以将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变成修法。

(然而,众生根性有利钝、善根有深浅,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具体到某个人的特殊情况,年龄、学历、见识不同,无法一概而论。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专持佛名而直入,或依佛力顿发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

六、祖师开示:

(一)《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彻悟禅师开示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印祖相关开示: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可)举一反三。

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

凡忆佛,念佛,观佛,礼佛,画佛,皆名作佛。由其心念于佛,心中便现佛之相好庄严,功德威神。故曰,是心是佛。为佛弟子者,可不致力于此乎。

1.“禅净四料简”具体内容:

(1)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2)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3)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4)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2.印光大师关于“禅净四料简”的开示

(1)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2)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3)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煆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4)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

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3.大安法师关于“禅净四料简”的简略开示

禅净四料简,修持之龟鉴。

料简是衡量抉择的意思。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宗法眼宗祖师与净宗祖师的双重身份与资质,诠释禅宗与净宗的内在关联,为后世修行人建构了禅净理智抉择的参照系,影响后人甚大。印光大师对四料简极为推崇,赞云:“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弘法导引

印光大师:功德大小与心量相关

印光大师:功德大小与心量相关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

 

后五篇文章

莲宗十三祖 民灵岩印光大师

当愿众生,永离诸苦,得生净土,共成佛道

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13、般若为导 总持为法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5、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4、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