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念佛法门渊源简介及修持佛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发展概况

东林起信

净土信仰,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始于东晋慧远大师。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各界士大夫名流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着文勒石,以明所誓。其中大多都获得很高的净土修行成就,证得念佛三昧,或亲见弥陀,或命终蒙佛通知而自知时至,更有刘遗民定中到极乐世界胜境游览后回娑婆,因喝了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八功德水而周身毛孔散发奇妙清香数周者,与佛典所记载的无二无别,且皆有往生瑞相,开创了净土宗在中国弘扬的开始。庐山东林寺被誉为净宗祖庭之一。此后,有昙鸾于北方超化寺等地专修净业,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200余遍,并劝人用麻豆计数,精进念佛。自己日诵佛号七万遍。指出末法时代对大部分众生而言净土念佛法门是当生了生脱死的唯一出离之路。

古佛再来

善导大师(613-681)是道绰的弟子,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幼年出家,贞观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道绰卒后,善导大师入长安光明寺,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然。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见女人。律己俊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皆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的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不用人替自己拿。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

善导大师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作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净土经典所作的修行,杂行是其余诸善万行。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便是舍“杂行”而归“正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以往生净土为期。善导大师继道绰大师之后,完备了净土宗的教义和行仪,把他力往生和称名念佛视为自宗的根本内容。善导大师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人。怀感原系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唯识,博通经论,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谒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命他入念佛道场修持念佛法门。于是他精进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并着《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具体解释有关念佛往生的各种疑问。

万善同归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盛行,净土法门深受民间百姓欢迎,教、禅、律、净诸宗继续呈现融合兼修。五代末杭州永明寺(净慈寺)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宗祖师禅法眼宗三祖及莲宗(净土宗)六祖,着宗门巨着<宗镜录>,作<万善同归集>,融合诸宗,推弘净土思想。大师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此外,作为禅、净两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大师修持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而被赞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四料简”了。其文如下:“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意为:若人[1]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老虎;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虽"有禅"却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人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受生于相应的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于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剧苦,无有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宗阵地,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以延寿大师个人来说,禅净双修是他理想的修持法门。

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字与阿弥陀佛名字(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也)的含义也暗合,后人多指其为弥陀再来。雍正帝更称永明延寿大师为“六祖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

莲宗诸祖

高僧辈出

明代弘传净土大师辈出,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杭州云栖莲池大师,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指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遍参宗门后,即转而专修净土念佛三昧。传是年杭州大旱,民请祁雨。大师曰:老僧不会作法,只会念佛。乃责杭州市民斋戒十日。是日,领众于田径念佛,“木鱼所到之处,雨下如注”。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厥功甚伟。他说“此一心(指念佛之一心不乱境界)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大师著作包括《弥陀疏钞》十余万言等,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另一位四大高僧之灵峰藕溢大师,大师著名的“净土十要”,其中之首篇《弥陀要解》更是独步古今,印祖评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为净业行人必读之作。

民国救劫

清末民初,中华文明及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一大批高僧在此黑暗苦难年代应世,力挽狂澜,挽救人心。净土第十三代祖师-灵岩印光大师(圣量),应劫而生。大师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二十余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德行闻名四方,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利。所有供养亦捐善举,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不留一文。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安排一切已办,乃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时人天同赞,圆瑛大师作诗赞曰: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弘一大师(李叔同)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曰:“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实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抄>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之一。

五经一论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现正在说法佛教传入中国后,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从最初的三经一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净土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归。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五经一论立表如下:

[佛说无量寿经]

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信愿行三俱足,仰承佛力,决定往生。被誉为净土第一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重点有三: 1.净业三福。 2.十六妙观. 3.九品因果。

[佛说阿弥陀经]

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 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念佛法门的心法上,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首愣严经,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做出了最妙开示,经中大势至菩萨指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是故此章列于三经之后,为第四经。

[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被推为大乘诸经之首。行愿品为华严最后一品。讲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

[往生论]

古印度的天亲菩萨(又称世亲菩萨),佛涅盘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往生论》即是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在该论中,天亲菩萨对于净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

念佛方法及抉择

善导大师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念佛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称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称为实相念佛。印光大师也指: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修持简述

印光大师指出:“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印光大师指出,净业行人,须持守净戒(在家为五戒十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信愿念佛。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末法凡夫虽戒难持清净亦须努力去持,菩提心亦要发,有此去恶向善之心方与佛气氛相应而感应道交,仰承慈悲佛力带业往生。否则真信切愿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在方法上,虽念佛法门可深可浅,但对教理的正确学习领会是念佛实修的基础,也很重要。在念佛方法上,以持名念佛最为稳妥,但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可以视情况选择专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菩萨为辅等。并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因缘选择与早晚功课,礼拜忏悔,诵经,五戒十善等行持主辅调节配合,但这些助行的功德都需回向一心往生净土,体现专修原则。对根基中下或初学等一般信众,宜专修最受益而少障。对上根利智或久修大士,则境界不妨广大,可万善圆修,以期福德智慧圆满。正如印光大师所说:“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十念记数法”

特推荐印祖开示的十念记数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分念心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饨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做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做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沦,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心,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复高邸麟书四)

净宗特色

一、印光大师: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比对症下药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机,和这个法门不相应,修起来,是很难得益的。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方能了生脱死。或者烦恼尚有一毫未断尽的,生死还是不能免,况全未断者乎。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彻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

我并非说其他的法门不好,实在是因为法门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间,才能证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今且拿一段故事来证明这个竖出艰难的道理,大家且静听听。(文钞三编卷四〈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净宗与现代社会

净土念佛法门方便易行,人人能修,安全稳妥,而义理深妙。念时宜万缘放下摄心内听,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久久自得三昧。念佛时即能仰承佛力感应加持,以佛之真如熏习我辈的无明,摄受佛的智慧福德光明熏修吾辈业力凡夫,如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再配以净业三福:深信因果,五戒十善等行为修持,在生能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业消智朗,健康身心,增福增慧,幸福人生;临终又能蒙佛关怀而接引往生佛国净土:“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亲来迎接”,而得不退转,最终成就无上菩提。现代社会众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压力大,烦恼业力厚重,贪欲横流,而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趋劣下。净土念佛法门成为他们最宜普及修习的法门。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学生老师、士农工商,学习紧张时,工作压力时,成功时,失意时,工间休息时,早晚睡眠时,时时可念佛片刻,净化心灵缓解压力,熏修改变性格习气,辅疗身心疾患,提升智慧等。心净国土净,娑婆世界本是众生众业所感而成。而佛法净土信仰,众生皈依佛陀之教导,在生按净业三福、五戒十善,六度万行等准则妙法提升、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为精神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有法师提倡所谓“人间佛教”,而实际净土法门即是末法时代最好的“人间佛教”!佛法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耳。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是也。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训练耐心的秘诀

印光大师: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

印光大师说:佛、凡夫俗子的本质区别

印光大师说:佛、凡夫俗子的本质区别

净土法门法语:他有大慈悲心,能够感动大狼

 

后五篇文章

慧净法师:愿生弥陀净土

净土法门:命运是什么?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52集)

印光大师:为什么念佛还有恶报?

印光大师:为什么念佛还有恶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