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要想成佛,成佛的“德”、“本”是什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今天我们要想成佛,成佛的“德”、“本”是什么?成佛要累积功德,累积无量功德,成就无上菩提,你不能不知道“德”、“本”,“德”、“本”就是阿弥陀佛如来德号。如来,哪一尊如来?大乘教里诸佛所称赞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弥陀如来德号。诸佛如来的赞叹赞到极处了,没有比这更高的了,“光中极尊”,无量光;“佛中之王”,无量寿,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念无量光寿。无量光是空间,无量寿是时间,整个时空全包在一句名号里头,这是德本,这要认识。

我们要积累功德,分秒必争,不要把光阴错过了,怎么争法?分分秒秒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不放在心上,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度日,多么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真正与本经经题相应,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就积功德,这就真正断恶修善,碍不碍我们生活工作?一点不妨碍。

海贤老和尚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生活,没有把佛号丢掉;穿衣吃饭,佛号没丢掉,还在念佛;工作也在念佛;处事待人接物,嘻嘻哈哈,还在念佛,真妙!

古人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不如念阿弥陀佛”,你看妙不妙。为什么?经太长了,不好念;咒比经短;可是佛号比咒还短,越简单越好。

莲池大师一生念佛只念四个字,别人问他:你怎么念佛?我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你教人呢?教人六个字,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教别人念六个字,你念四个字?我说我深信切愿,求生净土,那佛教我们只持名号,我就念名号,简单明了,我真要去;那教别人,别人未必发心求生净土,加个“南无”,“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是客气话、恭敬的话,我真想去就不要客气了,客套就拿掉了。他们还不想去,加个“南无”。不一样的地方,实际上都是在教化众生,这些祖师慈悲,应机施教,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所以这“德”、“本”要找到。真正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就是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你要认识它,你要能体会得,再找不到第二个能跟它相比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这四个字是如获至宝,我要什么?我就要这四个字,除这四个之外我什么也不要,这叫真念佛,这个人决定得生,一生圆满功德。

这一句佛号包含一切,别去打妄想,我念阿弥陀佛,把释迦牟尼佛得罪了,你看我没念他;把药师佛得罪了,我害病的时候他不照顾我,所以好像我们把佛都分配了,哪一尊佛管什么事、哪一个也不能得罪。错了!全错了!这句阿弥陀佛,所以一切诸佛名号全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这多好!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漏掉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包括了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漏他。佛的名号是性德,菩萨的名号是修得,性修不二,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性修全都包括了,一切佛号、一切菩萨名号统统在其中;再给你再在扩大,一切经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一切诸佛之所说的都不离这一句阿弥陀佛,都包了,全包了。

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再向上提升,念到“事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像海贤老和尚。“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土,“功夫成片”生同居土。

经上我们念过了,无论生在哪一土,无论是什么品位,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平等的,这种好事你到哪里去找,到阿弥陀佛家中去找,肯定就找到,别的地方没有,只有阿弥陀佛家里有。而且阿弥陀佛非常欢迎我们去,纵然造作许多罪业,那是过去没有学佛的时候造的罪业,现在知道了,悔改,不要常常去想,因为你想一次等于有造一次。应该想什么?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消业障,想阿弥陀佛就减罪,想阿弥陀佛就累积功德。

千万要记住,阿弥陀佛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不要丢失,一切时、一切处,睡着了可能忘记了,醒过来赶紧把阿弥陀佛接着,这叫“德”、“本”。

【解】“宿恶”,指宿世所造之恶,即过去生中之罪恶。“悔”者,改也。改往修来也。“悔过”者,向佛法僧三宝忏悔罪过,誓不更造也。

“三宝”,阿弥陀佛全代表了。

2014大经科注189集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怎么样忏罪?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罪过这

净土法门法语:修福很重要!

净土法门:一生的法布施,抵不过一句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法语:所有的境界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要分秒必争,不容妄念夹杂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说邪淫者死后必堕入三恶道万劫不复

印光大师说邪淫者死后必堕入三恶道万劫不复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人得病其实是消前世恶业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人得病其实是消前世恶业

净土法门:释迦佛当年示现成佛,怎么成佛的?原来是念阿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