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金刚乘·辞汇 |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金刚乘·辞汇
读者可以使用下列五个原则做为梵文发音的参考。 1、s“上有一撇]及s的发音为sh,例如:s“有一撇]amtha的发音为shamatha,vipas[一撇]yanā的发音为vipashyana. 2、c的发音是ch,例如:bodhicitta 的发音bodhichita。 3、r“下一点”的发音是ri,例如:amr[一点]ta的发音为amrita。 4、ā及ī的发音都是短母音,例如hīnayāna的发音为hinayana;但是ū的发音是长u,因此sūtra的发音是sootra。 5、附有发音记号的子音,发音和字母相同,例如:san[上一点]gha的发音是sangha,dāka的发音是d[下一点”aka。 论藏或阿毗达磨藏 Abhidharma(藏文chÖ ngÖn p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Tripitaka):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及论藏(佛弟子所造的论述)。其中,论藏的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胜义谛 absolute truth (藏文dÖn dam):事物有相对和究竟两种真谛或层面——世俗谛是以[我]及[他]的二元对立角度去看事情,是一般众生所体认的事实;胜义谛(或译为圣谛,真谛)又称为究竟的真谛,乃超越了二元对立的看法,见到事实的本然真相。 甘露 amr“下一点]ta(藏文dut tsi):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菩提心 bodhicitta(藏文chang chup chi sem):字义为开悟的心。菩提心有两种:绝对菩提心,是完全觉醒的心,见到了现象的空性;相对菩提心,是修持六度波罗蜜及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的愿心。 菩萨 bodhisattva(藏文chang chup sem pa):致力于以慈悲心为基础之大乘道的修持者,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自轮回中解脱,而修持六波罗蜜及誓愿开悟成佛。 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tathā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圆满次第 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勇父 d[下一点]aka(藏文ba 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相。 空行母 d[下一点]aka(藏文khan dro):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道众生,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藏文kye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法 dharma(藏文chÖ):这个字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诸如天空是蓝色的真理;第二个是佛陀所传的法,亦即佛法。本书所采用的是第二个意义。 *轮 dharmanchakra(梵文):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个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这三乘是佛陀三转*轮所传授的法。 法性 dharmatā(藏文chÖ nyi):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实之本然自性”。 法界 dharmadhātu(藏文chÖ yings):一切现象所升起偏在界,无始亦无终。 证道歌 dohā(藏文gur):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知识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ications:没有八种知识造作就是没有始见、终见、断见、常见、去见、来见、离见及无离见。 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dations(藏文ngon dro):藏名“哦(恩)卓”的四不共加行包括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清净法、献曼达及上师瑜伽法。“哦(恩)卓”的修持包括大约十万遍的大礼拜,十万遍金刚乘萨埵的心咒(即百字明咒)、十万遍的献曼达及十万遍的上师瑜伽祈请文。 四种极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四种信念或见解: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又称为“常见”)、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又称为“断见”)、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及相信现实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共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f meditation(藏文tun mong gingon dro shi):即转心四思惟:人身难得、死亡与无常、业报因果、轮回是苦等四种能使心转向佛法的思惟。 四无量心 four immeasurables(藏文tsam med pa):无量之慈心、无量之悲心、无量之喜心及无量之平等舍心。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藏文pak pay den pa shi):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开示四圣谛而开始转*轮。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是佛教——尤其是小乘——的基础。 上师瑜伽 guru yoga:“哦(恩)卓]或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强调对上师的虔敬心。 小乘 hīnayāna(藏文tek pa chung wa):字义为较小之乘。小乘佛法指的是佛陀初转*轮时所传的法教,强调详细审察自心及其困惑。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ten drel):相互依存的理论指出,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显现都是相互依存,互有关联,并系决于彼此,而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事物的显现主要有十二种缘起,称为十二因缘。 圆满智慧 jñāna(藏文ye she):乃原始的明觉,也是开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时所显现的智慧。梵文之发音为“佳那”。 业力 karma(藏文lay):字义是“行为”。业力是行为的定律,善的行为会导致善的结果,恶的行为会导致恶的结果。 三身 kāyas,three(藏文ku sum):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法身(dharmakāya)又称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证悟身或圆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如智慧,显现于报身及化身。报身(sambhogakāya)又称为“法乐身”,示现给菩萨。化身(nirmānakāya)又称为“应化身”,示现于世间,如释迦牟尼佛于世间之化现。 烦恼障 kles“下一点”a(藏文nyon mong 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称为“染污(defilement)”。烦恼障可分为三毒:贪(贪恋、贪欲、贪执)、嗔(嗔眼、嗔恚、嗔怒)、痴(愚痴、迷惑、嫌恶),亦可分为五毒:贪、嗔、痴、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鲁 kusulu:修习佛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研读佛教经典;另外一种是直接禅修,研读的功夫较少,这就是“固速鲁”或瑜伽士的方法。 大乘 mahāyāna(藏文tek pa chen po):意为“较大之乘”。大乘佛法是佛陀第二次转*轮时所传的法教,主要的重点是空性。 大班智达 mahāpandita(藏文pan di ta chen po):伟大的佛教大学者(班智达)。 曼达拉或坛城 man“下一点”dala(藏文 chin kor):各种金刚乘修法所用的圆形,通常中央是本尊,并有四个方向。 咒语 mantra(藏文ngak):代表各种能量的梵音,必须在各种不同的金刚乘修法中复诵。 中观 Middle Way(藏文u ma),或Madhyamaka School:龙树(Nāgārjuna)所建立的一个哲学派别,以阐述空性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基础。 涅槃 nirvān“下一点”a(藏文 nya ngen lay day pa):完全证悟时所达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轮回形成对比。 化身 nirmānakaya:见三身。 颇注 phowa(藏文):一种高深的密续法门,是关于在死亡时将意识投射到善道的法门。 班智达 pan“下一点”d“下一点”ita(藏文pan“下一点”d“下一点”ita):大学者。 般若 prajñā(藏文she 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圆满的知识”,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识能力。通常它是表示从比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来看事情的智慧。 波罗蜜多 pāramitā(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能超越轮回的具德行为。大乘道所修持的六种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 世俗谛 relative truth(藏文kun dzop):和胜义谛(或译为圣谛、真谛)合称为二谛。世俗谛是尚未开悟的世俗人对世界的看法,亦即他们基于错误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仪轨 sādhana(藏文drup tap):密续修法的法本,详细地叙述如何观修本尊的坛城及禅定。 三摩地 samādhi(藏文ting nge dzin):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修的最高形式。 止 s[上一撇]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藏文shi nye):基本的禅修方法。修“止”的时候,行者通常盘腿而坐,专注于呼吸并观察心的活动。 轮回 sam[下一点]sāra(藏文kor wa):依因缘合和而存在的形式。轮回中的众生因为贪、嗔、痴而受苦。和涅槃相反。 僧或僧伽 san[上一点]gha(藏文gen du“上一横]n):修行道上的伴侣。僧众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开悟的出家众。 悉达 siddha(藏文grub 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 siddhis(藏文 ngo 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蕴 skandha(藏文pang pa):蕴的字义为“积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等五蕴,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的五种基本功能。 气脉 subtle channels(藏文tsa):气脉指的是有气的能量或“风”(梵文“波若那(prāna)”,藏文即[隆(lung)”)循环,于其中的微细管道,而不是解剖学上的脉。 空性 s“下一点”u“上一横”nyatā(藏文tong pa nyi):佛陀在二转*轮时开示外在现象及“我”或“自我”的观念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万法都是空性的。 经典 su“上一横”tra(藏文do):记录佛陀亲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别于金刚乘的密续(tantra)法教及阐释佛陀之语的论注(s“下一点”āstras)。 经乘 sutrayāna:经乘的证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密续 tantra(藏文gyu):金刚乘法教及其典藉。 三不变 three immutables:指小乘、大乘及金刚乘。 三宝 three jewels(藏文kÖn chok sum):佛宝、法宝及僧宝。 小乘行者、上座门徒 Theravādin(藏文gnas brtan pa sde pa):尤其是指小乘上座部(Sthaviravada)的追随者。在本书指的是修持佛陀初转*轮时所开示之法门的修行者,亦即强调详细审察自心及其迷惑的小乘行者。 外道 Tirthikas:相信自我的非佛教徒。亦称为Ichchantikas。 三根本 three roots(藏文tsa wa sum):指上师、本尊及护法。 二谛 two truths:世俗谛及胜义谛。 金刚 vajra(藏文dorje):表示坚不可摧,如“金刚本性”。 金刚杵 vajra(藏文dorje):金刚乘修法用的法器。 金刚乘 vajrayāna(藏文dorje tek pa):佛教的三种主要修持方法之一,强调现象的明性,主要流传于西藏。 律 vinaya(藏文dul wa):佛陀所订定的如礼行为规则(即戒律)。在家众的主要戒律有七条,比丘及比丘尼的戒律分别有一百二十五或三百二十条。 “观”的禅修 vipasyana meditation,(藏文lha tong):观修心的究竟本质的禅修,又译为毗钵舍那。另外一种主要的禅修法为“止(samatha)],又译为奢摩他。 乘 yana(藏文thek pa):本义为车乘工具,亦指法教的层次。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主要的三乘(小乘、大乘及金刚乘)。 本尊 yidam:金刚乘的个人主尊。 瑜伽士 yogi(藏文nal gyor):有成就的修行者,通常有非传统的生活方式。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