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佛教与基督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佛教与基督教

 

  时间/一九八七年

  地点/德国科隆

  译者/哲莲

  首先,欢迎各位来这里听我的演讲,并感谢堪多希拉学院和卡哇拉的主办,使我们有缘在此相聚。

  在许多国家和传统中都有宗教的存在,这些宗教表面上似乎不同,其实都是努力在谋求人类的福祉。虽然他们并不相同,为人类谋求幸福的目的却都是一致的。在从前,因为距离的关系,文化就能满足并保障一个地区的和平,要了解其他的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各个宗教和哲学间的藩篱已逐渐消除,研究其他宗教便显得非常重要,不能再故步自封了。

  个人、组织、政体和国家间的相处已经变成唇齿相依,如果各宗教都重视共同的义务,将有益于和平。每个文化社会中都有宗教,即使许多学者试着证明宗教是奠基在信仰上,但如其他许多人看法一样,宗教事实上不只和信仰有关,也超越了传统历史习惯的崇拜。如果宗教的意义局限在某些思想和信仰上,其支持者就会陷于立场不同的错误中,因此我认为把宗教和传统做清楚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它们并不等同。

  我们知道佛教是印度释迦牟尼佛所创,然后广传至邻近的地区。它传播的区域限于东方,但其教义和东方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关联。

  佛教教义并不局限于某些文化或传统中,它主要是要教导我们去了解生命的本质。如果我们坦诚面对自己,会发现自己对外面环境并不满意。不论遭遇小困扰或大难题,我们会因不满而责怪这世界或别人,认为世界应该为己身的幸福和财富负责。当我们寻求开悟时,如果注意力是向外求的,就会觉得痛苦。不满足是因为我们总相信外在的因素和环境会带来痛苦和快乐。

  由于我们不满足且误认是外在的因素所致,因此注意力放在外在世界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上,我们认为世界应该改变。

  佛教引导我们把注意力转向里面。“佛教”一词在西藏语中的原义是向“内”观。它的特色之一是,它是一种将注意力转向自心觉悟的方式并了解不满的根源。当了解对外在环境不满的主因后,我们便修行使其减少乃至停止。

  佛教教导各种法门以认知自心。其一是发菩提心,真诚地希望众生能自苦因和苦果中解脱——真正为帮助众生而修行。

  你们大概都知道,观想本尊是藏传佛教的法门。本尊和自心有关,在观想时,不要误以为是和心以外的本尊有关,观想只是帮助心向内转的方法。

  佛陀说我们并不需要排斥和改变外在的世界,而以自身的理解力来认知世界的实相是可能的。

  被观想的本尊,并不是存在于心之外的实体。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物体时,就会起分别心来分别主体(自己)和客体(外在世界);在执着外在的物体时,我们就无法了解外在世界的实相。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去清净这种错误的情况,以逐渐了解我们周遭事物的本质。

  佛陀没有说要崇拜外在的本尊,而是要应用自己的觉观来了解真实义。这样的修行并不和任何文化或传统相抵触。

  我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相同的,如前所述,所有宗教都是谋求人类幸福的道路。在美国一次相关的会议中,当论及基督教时,发现佛教徒和基督徒都强调助人。兄弟爱和互助是基督教的宗旨之一,佛教也教我们发纯正菩提心,帮助所有众生,两者都强调善行的重要性。

  其中的不同点是,佛教教我们在帮助别人前,要先调伏自心;自心能清净后,在身、语、意上助人会更有效。在基督教中,言语和行为上的助人是重点,当然,后来也论及心的课题,我们知道两者只是在方法上有些微不同而已,其目标是一致的。

  我认为如果各宗教不画地自限坚持己见,彼此间便能交流对话,那将有助于维系世界和平。如果有任何问题,我会很乐意和大家讨论。

  问答录

  问题:请问不同宗教间如何和平共处?尤其是对伊斯兰教而言。

  仁波切:伊斯兰教是一个特例,它似乎不与任何宗教来往。直到现在,他们不参加会议,也不与其他宗教对话。所以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问题:基督教也是一种信仰吗?

  仁波切:仅管大家这么认为,但我以为信仰并非基督教的根本。

  问题: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和经过思考后才帮助别人,其间的差别是什么?是不是有区分的界限?

  仁波切:你必须分清楚短暂的帮忙和真正的帮助。在佛教中,真正的助人是指引他人可靠的方法以解除痛苦。只要你能减轻消除他人的困惑,就是最大的助益了。

  问题: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徒该遵循什么原则?

  仁波切:如果你认为宗教和文化是一体的,那宗教就没有助益。我认为宗教和文化是不同的,如果我能区分它,那么宗教就很有助益。宗教可以浸染在文化习俗中,但文化和习惯却不一定会融入宗教里。

  问题:赎罪在基督教中非常重要。佛教教导因果关系,是否佛教也提到赎罪和堕落。

  仁波切:要将这些观念翻译成西藏语很难。佛教教义中提到我们可以避免恶行,但并没有提到人生来即具有原罪。我们知道恶业会累积在心中,逐渐在行为中显现出来。(佛法的)修行者应该清净自心,最终能够完全断除恶念,不再受恶果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界。它没有教导人生来即具有罪,相反的,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皆能修得佛果。佛性是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它是难以言说的,基本身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生命本身和它对外境的觉受都来自意识,来自心,因为心的作用的缘故,我们出生且活着。心不是任何人能够形容的具体实物,佛教教导我们探讨心,最后了解它是空性的本质。当我们无法找到心在何处时,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会察觉外在的现象是心念相续出现的证明。如果不了解心不是固定、单独存在的话,便地误以为心就是“自我”;不了解心的相续性,就会误以为我们觉受到的事物是“外在”的,二元性于是形成——真实的“自我”和非真的“外在”,执着和嗔恨于此产生,构成复杂的情绪。

  情绪导致贪、嗔、痴等等各种行为,于是我们依照自己的情绪迷惑地活在世上。如果分立“自我”和“外在”的根本我明能够消除,就能自二元对立中解脱,如同修行者所体悟的圆融性一般,能自污染中解脱,不需要从不满的环境中逃离。

  问题:女人在佛教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仁波切:众生皆具佛性,没有人是例外。所以,男人、女人并没有不同。差别在于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问题:在佛教中要守什么教条?

  仁波切:佛教认为强迫别人信仰什么并无益处。佛教是理性的,不是信仰,而是教导我们了解真实义。我们研究生命本质时会发现所有的现象(万法)是非有非空的,应该取其中道。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一种迷信。

  问题:你信仰什么?有神存在吗?在基督教中是信仰上帝的。

  仁波切:佛陀指导我们如何探讨和思考真实义。事实上,现象(法)是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观念,究竟上来说,外在的世界也是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观念,所以不该迷信。相对真理(世俗谛)究竟真理(胜义谛)同时并存,彼此并不相抵触,外在现象是因缘和合而生,如果你相信神,神就存在。相对的真理是法不孤起,万法因缘生。佛陀没有要我们必须信仰神(外在的客体),也没有说信仰神是不对的,或是神并不存在的等等。你如好好探究一番,便能渐渐了解相对的真理,也就自然会有信心。

  问题: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世界,我们到这个世界是来行善的,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你不相信上帝,那么世界是谁创造的,它又为什么存在?

  仁波切:波有人创造世界。因为它存在,所以没有人创造它。如果有人创造世界,那这造物主就是永恒的。但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因缘和合的。佛教谈过两种真理,其一是相对真理,我们所体验到、觉受到的世界是相依而生的,每件事都是无常的。

  问题:但确实有东西存在啊!

  仁波切:的确,事物是相依而存的。我从没说相对的外在世界不存在。问题是我们总是起分别心——分开“自我”和“外在”世界,应该学习使它合而为一。我们知道所有的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举“房子”为例,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觉除了自己的观念外,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房子存在。我们所谓的“房子”是由许多物质组合而成的;“房子”一词只不过是许多组合物的定义。相对真理就是如此,房子是相对存在,因为它是组合而成的。究竟上来说,房子本身并不存在,不是固定本来存在的,没有事物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必须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体不可分的。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当你认为有一个造物主创造世界时,你是在观想这个造物主,你了解吗?

 
 
 
前五篇文章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认证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不退菩萨为伴侣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巧缘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四瓣乍酱草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请您带我回家好吗?

 

后五篇文章

蒋贡康楚文集:无死之歌 莫把佛法与文化传统混淆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感觉(三)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松弛(二)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姿势(一)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时间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