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1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1
玄二、所引支摄(分三科) 黄一、标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这是「三杂染」裡面的最后一个杂染,就是「生杂染」。「生杂染」裡面的解释一共是分四科,第一科「生差别」,第二科「生艰辛」,第三科「生不定」,第四科「生流转」。现在就是第四科「生流转」裡面的科。这个「生流转」裡面「约自身辨」,在这裡一共是分九科。分九科裡面,现在是第五科「缘起次第难」,就是十二缘起的次第,为什麽排成这样的次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过了,现在是「第二差别」,第二差别裡面先是「标」,第二科是「列」,第三科是「摄」,第四科是「释」。解释这科裡面第二种差别,第二种解释它的次第,是约两个理由来解释的,第一个是「内身缘」,约「内身」,约这个生命体安排它的次第。第二个是「受用境界缘」,就是约我们的这个内心的贪、受缘爱、爱缘取,约这个次第排成这样的次第的。 这个「内身缘」裡面是「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这就是解释「无明缘行」的意思。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两个就是「能引支」。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能引支,是能引来苦果的力量。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这以下是「所引支」,就是所引来的苦果。这裡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就是「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这是「无明缘行」的时候,造了福业,或者是非福业,或者是不动业,这个「业」力与「识」为「助伴」,就是与阿赖耶识作助伴,就是陪伴它、同它合作的意思。和它合作的结果是怎麽样呢?「能感当来三种苦果」,就是能招感来将来的生命三种苦恼的果报,是这样的意思。这句话是「标」出来,底下就是把三种苦果「列」出来。 黄二、列 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 「谓根初起所摄苦果」,这三种苦果,是那三种呢?「谓根初起」,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六根在初起的时候,只有两种根,一个身根,一个意根;其他的眼、耳、鼻、舌是后起的,所以根初起所摄的苦果。那个时候叫什麽名字呢?就是「名色」,就是在十二缘起裡面的名色支。名色支这个时候,就是已经有了身根和意根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根初起所得的苦果。 「根圆满所摄苦果」,「根圆满」就是六处,「名色缘六处」,这个时候六根都有了,眼、耳、鼻、舌也有了,在这个范围内的苦果。 「受用境界所摄苦果」,这是第三个。「受用境界」,就是要与境界相接触,所以「六处缘触」,接触的时候这也是苦果,是我们得到的苦果。 所以业力与识为伴的时候,得到这三种果,这是「列」出来,底下加以解释。 黄三、释 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这三种苦果在十二缘起裡面就是「名色为先」,它在前面,它是最先开始的;然后就是六处;最后就是触。 这就是若约人来说,就是已经出胎以后,同六种境界接触了的时候。 地二、由受用境界缘(分二科) 玄一、能生支摄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这底下是「由受用境界缘」。前面是由「内身缘」说前六个次第;现在是第二个原因,由享受境界的苦乐,而排成这样的次第。 这一科分两科,先说「能生支」,前面是引,能引、所引;这底下是能生、所生。用这一个引、一个生,用的字是不一样的。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又于现法中」,就是这个「内身缘」,这个生命体已经完全成就了,成就了以后,又在现实的情况裡面 ,「依触缘受」,就是随顺六根去接触六种境界,这个时候内心裡面有觉受。有觉受又怎麽样呢?「发起于爱」,心裡面的爱欲就动起来了。因为「受」有顺乐受,有顺苦受,有顺不苦不乐受的情况。所以顺乐受的时候,这个爱心(贪爱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有「受缘爱」。 「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受用了可爱的境界的时候,那个贪心就增长了,广大的去追求所爱的境界,那麽就是取,「爱缘取」了。 「或由事业门,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这底下说到取的烦恼的严重性,有这麽厉害。 「或由事业门」,这个广大的追求,怎麽样广大法呢? 「或由事业门」,或者这个人他创造出来很多的事业。这个窥基大师解释,这个「事业」,就是侍奉王,或者自己做国王、或者是做国王大臣,在政府裡做事的,叫「事业门」。 「或由利养门」,利养门就不是在政府裡面做事,就自己做农工商,做农或者做种种生意的这些事情,得到了财富这些事情。 「或由戒禁门」,这个「事业门」、「利养门」这是一般的这种情形,「戒禁门」就是外道了。这个外道他持种种戒,由这一方面去满足他所希求的事情。 「或由解脱门」,「解脱门」,就是他心裡面想要得涅槃,当然这就是邪梵行求,要解脱生死,六道轮迴的苦恼,希望得到涅槃,这指外道说的,「或由解脱门」。 「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前面「事业门」和「利养门」这两种门,「发起欲求」,发起对世间的尘劳,色、声、香、味、触的希求。「内身求」,就是由「戒禁门」,希望将来得到一个快乐的生命,生到天上享天福,有这种求。「邪解脱求」,就是由「解脱门」,由解脱门希望得到色界的四禅,或者无色界的四空,那认为就是得涅槃了,解脱生死之苦了,这是「邪解脱求」。 「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这样去求的时候,在这个「爱缘取」,这是偏重于内心的烦恼那一方面说。其实在的情形,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同时也有造业了,同时也会造业的。所以这个爱取…由前面这个取,这样希求的时候,就是「爱缘取」的时候,「令先所起烦恼」,就是在「内身缘」的时候,那个「无明」所起的烦恼,及无明所造的那个「行」的业力,行的业力就在阿赖耶识裡面就引出来,就是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业」所成就的「种子」,由现在的爱取的烦恼,来加强了那五支的力量,所以就引「所引」,所以就引出来「五趣生死果生」。 这个「五趣」是三恶道加人天,「生死果」出现了,就是十二缘的那个生支,十二缘起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那个「生」。 前面呢?这说是「能生支」,就是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那麽这三支是「能生支」。 玄二、所生支摄 既得生已,老死随逐。 这个「五趣生死果生」,这个「生」就是「所生支」,就是前面这个爱缘取、取缘有,能生、所生出来的生。不但是生,「既得生已,老死随逐」,这个老病死、忧悲苦恼也随着来了,这就是「所生支」。 这样子,前面是约「内身缘」和「受用境界缘」,成就这样的十二缘起次第。 亥三、第三差别(分二科) 天一、标列 复有次第差别,谓由三种有情聚,一、乐出世清淨。二、乐世间清淨。三、乐着境界。 「复有次第差别」,这是第三个理由,解释十二缘起次第的原因,这是第三个不同的理由。第一科是「标列」。 「复有次第差别」,还有不同的理由,说明十二缘起次第的不同,什麽呢? 「谓由三种有情聚」。「聚」者,类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裡面可以分成三类,那三类呢? 「一、乐出世清淨」,这个众生他欢喜佛法,希望解脱生死苦得到涅槃,超越世间的涅槃是最清淨的,这是佛教徒。 「二、乐世间清淨」,他欢喜人天的境界,这是最清淨的,当然就不欢喜三恶道了,这表示不愿意做恶事,欢喜做善法。但是这个人还是靠不住的,他若烦恼来了,也会做恶事的。 「三、乐着境界」,第三类的众生又和前两类不同,他欢喜,将来的事情我不管,我就现在我要快乐,我欢喜眼前的色声香味触都要满意,这是我所追求的。将来清淨、不清淨,谁知道那件事? 所以就是分…众生有这麽三类,这是「标」出来。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由初有情聚」,先解释第一个。 天二、随释(分三科) 地一、由初有情聚 由初聚故,灭诸缘起,增白淨品。 「由初聚故」,「乐出世清淨」的这个佛教徒,「灭诸缘起,增白淨品」,他修学佛法的时候,他是修这个三十七道品,学习四念处,灭除去无明,无明灭故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增白淨品」,逐渐的增长无漏的智慧,那麽就得涅槃了。这是灭除出去生死的缘起的,这是「乐出世清淨」的这一类众生。 地二、由第二有情聚(分二科) 玄一、初三支摄 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若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 「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实知诸谛道理」,现在解释这个第「第二有情聚」,分两科,第一科是「初三支摄」,是十二缘起,头个三支。 就是「由第二有情聚故」,他是创造生死的这一类,但是还是不是完全是煳涂的。是「不如实知诸谛道理」,他先决条件还是要有无明,他不能真实的通达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世间,三恶道是苦,人天也是苦,他不知道。他不知道人天也是苦,就不知道苦谛;不知道苦谛是由集谛来的;又不知道出世间的灭谛、道谛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种人还是有多少道德的观念,所以他还是有点分寸。 「若住正念」,就是约道德观念的时候,他的心安住在正念,不损害任何人。「或作福业」,他有可能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情。也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这种好的事情。 「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或者呢?他若进一步,他能够去修学梵行,放捨了世间的欲,修学禅定。得色界定、得无色界定,但是是有漏的。因为什麽呢?因为没有修四念处,他只是降伏表面上的烦恼,不能断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还在,所以是有漏。虽然是有漏,但是是属于禅定的,有大力量,所以叫做「修」。由这样的努力的修行,能引出来这个「不动业」,就是禅定。他心能够明静而住,达到色界定、无色界定的这个高深的禅定的境界,成就了这样的业。 这个「住正念」的这个众生,是「第二个有情聚」,乐世间清淨的人能有这麽大的成就,但是这是在住正念的时候。「若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他有的时候也会煳涂的,那麽就不管是道德、不道德这件事,只要对我有利就行了,于是乎「便发非福业」,他就会创造很多的不可爱,很多苦恼的事情,有罪过的事情了,那就要到三恶道去了。 「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这两句话是结束这一段文。「或起追悔所引」,就是发非福业的时候呢?他就创造了一种追悔。这个「追」,就是我以前造了罪业,现在有点后悔。这个后悔不是造业的时候,是业造完了的时候。造完了,这有两个时候,一个在生存的时候;一个在死亡以后,在中阴身的时候。生存的时候,有时候心不安那麽会后悔了;死亡的时候中阴身一出现,这个恶果报出现了,后悔了,后悔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心相续住」,就是他造了这种业,熏习在他的阿赖那识裡面,这个加起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麽回事,这是「追悔所引」的「心相续住」。 「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前面住正念的时候做了福业,做了福业的时候心裡欢喜,为善最乐,等到死亡的时候,中阴身现前的时候也快乐,因为有可爱的境界出现了。那麽若造不动业,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是更是超过了欲界的境界,他也不是追悔、不后悔的,也是心情快乐。那麽这种境界也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心相续住」,就是「行缘识」的境界,造了这个业就在阿赖那识裡面相续的存在下去,造了业这个业就不失坏了,就相续的安住在阿赖耶识裡面。 这是说初三支,无明、行、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三支。 玄二、次三支摄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这是十二缘起裡面「次三支摄」,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彼又如前」,这个众生,这个第二类众生和前面一样,「于下中上生处」,这个「下中上」,就是「下」就是三恶道;「中」就是人天;「上」就是色、无色界的地方,应该这麽说。但是《披寻记》的解释不一样。 「下中上生处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随其次第,能够招感当来的三种苦果,就是「名色为先,触为最后」,中间是六处,就是这样子,有这种苦果。 《披寻记》三○八页: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等者:此中彼言,谓第二有情聚。或求欲生,或求乐生,各有三种生处差别,谓下中上。〈有寻有伺地〉中,已说其相。(陵本五卷六页)于彼彼处,依内身缘,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此三差别,前文已说,故指如前。 地三、由第三有情聚 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于现法中,如前次第起后六支,谓受为先,老死为后。 「由第三有情聚故」,前面的「第二有情聚」解释完了,这底下「第三有情聚」。 「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第三有情聚呢?这一类的人,他就依据、随顺爱着的心情去活动。现在受用的境界「所生受」,在所受用的境界上生出来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 「于现法中如前次第起后六支」,「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六支就出来了。「谓受为先、老死为后」,就是受这六支就出来了,所以有这样的次第。 酉二、逆次第说(分二科)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 前面这是有三个理由,解释十二因缘的次第。这加起来,总起来,都是随顺的次第来说的,都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都是这麽说的,这是顺次第。这底下是「逆次第说」,就是不按前面说了,逆次第,生故有老死,有故有生,就是按照由后面说到前面去。这一段分两科,第一科是「问难」,先提出这个问题来难问你。 「何因缘故」什麽理由?「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因为在《阿含经》裡面有这种说法,就是不按照顺的次第,逆着次第说,先说老死,然后说生,为什麽有老死? 因为有生。为什麽有生?因为有有。为什麽有有?因为有爱取。就是一直说到无明,就这样子。为什麽要先从老死这地方说十二缘起呢? 戌二、答释 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 「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这是根据佛陀宣说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的次第,所以就先说老死了,怎麽回事情呢? 「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这个生命体,识、名色一开始,苦恼就来了,最后就老死了,这样的讲解,能显示人生是苦,使令我们生厌离心,才能够有解脱出离生死的愿望,这是教导我们发道心的意思,所以先从这裡讲,是这麽意思。 这是一个问答,逆次第说一个问答。第一科是「顺次第」,现在第二科是「逆次第」,底下是第三科「举异经说」。 酉一、举异经说(分二科) 戌一、引经难 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为上首法。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 这又是一种说法,是「举异经说」,也就是这个《阿含经》裡面有不同的说法,和前面的说法不一样,怎麽说的呢?先「引经难」。 「如世尊言」,像佛在《阿含经》裡面说。「新名色灭为上首法」有这麽一句话。这个「新名色灭」,这句话怎麽讲呢?这个「新」是对旧说的。有旧的就有新的,有新的就有旧的。这个「新」,就是现在生起的就是新;若是以前,或者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或者是几千万年以前就有了,那就是旧的。现在生起,就叫做「新」。这指什麽呢?指「名色」说的。新生起的名色,这话什麽意思呢?「新名色」,在十二缘起裡面来看就是生老死那个「生」支,十二缘起裡面生老死那个「生」。那个「生」怎麽讲呢?就是「识缘名色」就开始了,我们的生命体就从这裡开始。 我们一般说,约人来说,是降生的时候这才开始;但是在十二缘起裡面不是这个时候,在「识缘名色」的时候,生命就开始了,怎麽回事。生命开始,但是现在说是以前那个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那是以前熏习的,现在,这个生命体现在的时候生起了,生老死这个生是「新」的。 这样说呢?就是前面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那个「名色」,是指种子说的,是以前的、是旧的;现在这个生老死的这个生呢?是指「现行」说的。种子生现行了,这个生命体开始了。「种子」生了现行,这个时候叫「新名色灭」,这个名色灭了,不生了。「为上首」,为最重要的部分,一开始的部分,从这裡开始。 经上有这麽一句话,就先把经裡的话引出来,底下提出这个问题来。「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经上这句话是什麽意思?为什麽不讲很多的无明灭了为最上首、为最重要的?先要灭除无明,这问题才能解决。怎麽说是新的名色灭为上首呢?为最重要的呢?提出这麽一个问题。 我们若是为人讲二十缘起的时候,就是每一个支解释、解释就好了,但是这个文你看出来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的事情。提出这个问题,看底下解释很有意思的。 戌二、依义答(分科) 亥二、标施设 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 这句话是根据什麽说的呢?「依心解脱者」,心解脱者是谁?是阿罗汉,不是凡夫。都不是说是初果、二果、三果,是阿罗汉说的。阿罗汉他得到了心解脱。我们前面讲过了,无明灭得慧解脱;爱灭得心解脱,是这个意思。那麽这个爱灭得「心解脱」的阿罗汉,前面说「新名色灭」,这句话是根据得「心解脱」的阿罗汉「而施设故」,而是这样说的。「施设」就是这样安排、安排这样的言说,根据阿罗汉来说的。这是「标」,标出来这个意思、这个大意。《阿含经》说「新名色灭为上首」,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依心解脱而施设的」,这就把大意说出来了。这理由还没有讲、还要再解释。底下就解释,「释所由」。 亥二、释所由(分二科) 天一、名色不生 由彼于现法中种子苦及当来苦果不生而灭,故说名色为先,受为最后,得究竟灭。 「由彼于现法中种子苦及当来苦果不生而灭,故说名色为先」,说这句话。「由彼于现法中」,这底下解「释所由」,分两科,第一科是「名色不生」,第二科是「爱随眠灭」,这个科分得好。 「由彼于现法中」,就是由于那个阿罗汉那个圣人,他在现在的生命体裡面、现在的色受想行识裡面,也就是现在的日常的生活的境界裡面。「种子苦」,种子苦是什麽呢?就是那个阿赖那识裡面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指这个,叫「种子苦」。这个种子苦没有力量,阿罗汉他的这个异熟识裡面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也有这种种子,但是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又怎麽的呢?就是「当来苦果不生」,现法中那个名色的种子没有力量使令将来的苦果生起,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将来苦果不生。将来苦果是什麽?就是生老死那个「生」。生老死那个「生」不能生,它不能生起。不能生起,所以将来的生老死的那个「生」就灭了,「不生而灭」,都不能生起。 我们这个没有修行的人不行,我们阿赖耶识裡面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有力量。这个生命体死掉了,还是有生老死出来的;阿罗汉不是,阿罗汉他不生。就是名色不生,就是「新名色灭」,阿罗汉他是这样子。 因为这样的关係,名色灭故,说「名色为先,受为最后,得究竟灭」,它这个阿罗汉他不会再去投胎了,所以没有生。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是最后灭,阿罗汉是这样子,所以就这麽说。 所以《阿含经》上「新名色灭为上首」,就说出这句话来。这个说的还是…这裡面的道理还没有明白,下面这一科就明白了,第二科「爱随眠灭」。 天二、爱随眠灭 又于现法中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由彼灭故,以彼为先,馀支亦灭。 「又于现法中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这个阿罗汉他于现法中,他的异熟识裡面那个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不能够再生出来生老死,什麽原因呢?这底下说出来了。 「又于现法中」,这个阿罗汉他也不是完全都入定,他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出定了的时候,他也会接触色声香味触法,他也会有受。也一样,有的时候大寒大热,或者是也会有时候阿罗汉也可能会有病,有老病,或是有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也是有的。 「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阿罗汉有圣道的力量,他有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受诸受」的时候,他有那个无常、无我的般若的智慧,这个爱烦恼不动。没有爱,遇见可爱的境界他不爱,遇见不可爱的境界也不恨。也不爱、也不瞋,也不忧、也不喜,住最上捨,所以爱不起,爱的烦恼也没有了,就是「爱及随眠永拔不起」,圣道的力量把爱和随眠永久的消灭了,永久也不会再生起了,「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这样呢有什麽关係呢?就是这个爱取不再来滋润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了,不去加强它的力量了,所以「说名为灭」所以说「新名色灭」,新名色没办法生起。 像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遇见可爱的境界就爱,遇见不可爱的境界就恨,时常的动烦恼。你一动就把内心裡面的识、名色、六处种子,就加强力量了。加强力量,那麽这个生命体死掉了,又有「识、名色、六入、触、受」又生起了,就生了。原因就在这裡,原来是这麽回事,所以「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说名为灭」叫做「新名色灭」。也就是生老死那个「生」不起了,不生则不老死了,也就没有愁、歎、苦、忧、恼也都没有了。 「由彼灭故,以彼为先馀支亦灭」,由彼那个生,就是新名色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剩馀的支也都灭了,是这麽回事。 申二、总结 如是等类,宣说缘起次第应知。 前面有顺的次第的解释,分三科;有「逆次第」的解释,还又引《阿含经》的这个「新名色灭」的解释,所以宣说十二缘起的次第是这样子,应该知道。 未六、缘起释词(分二科) 申一、问 问:何故缘起说为缘起? 前面是第五科,是「缘起次第难」,为什麽十二缘起是这样的次第。这底下是第六科了,「缘起释词」,「缘起」这句话、这两个字合起来做一个名词,这个名词解释、解释,什麽叫做「缘」?什麽叫做「起」?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何故缘起说为缘起?」有什麽理由佛安立了缘起的名字?你讲一讲这「缘起」这名字怎麽讲?你讲给我听听。这是「问」。底下回「答」,回答分五科,第一科「依字释名」。 申二、答(分五科) 酉一、依字释名 答:由烦恼繫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缘起,此依字释名。 「由烦恼繫缚」,这先解释这个「缘」字,后来解释这个「起」字。什麽是「缘」呢?「由烦恼繫缚」,我们有爱,主要是爱烦恼。有爱、有憎,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烦恼把我们绑住了,这就叫做「缘」。 「往诸趣中」,把我们绑住了,绑到什麽地方去了?绑到在天道、人道、三恶道裡面去。 「数数生起」,一次、又一次的在五趣裡面现出来生命,就叫做「起」。 这样说呢?就好像人犯罪了,把你绑起来送到牢狱裡头去,你不去也要去。这是人…人的心是无记的,在唯识上说「心性是无记的」、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你起了烦恼,烦恼就把你这一念心绑去了,不是在天上,就是人间,再不就是三恶道。 「由烦恼繫缚」的缘,「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缘起」。「缘起」这麽讲法。「此依字释名」,这解释这两个字,这样解释「缘起」的名字。 酉二、依刹那义释 复次,依託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 第二科「依刹那义」解释,刹那灭的意思。「依託众缘,速谢灭已」,前面只是提到烦恼,烦恼繫缚的缘,其实缘是很多的,不只是烦恼,但是烦恼这个缘是太厉害了。现在这第二科呢?就不单指烦恼。 「依託众缘」,依止很多的因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 「速谢灭已,续和合生」这个「速」,指刹那刹那的灭。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灭了是没有了,但是又继续的和合生了。和合生,又灭了;灭了,又生了,故名「缘起」,是这样的意思。 「依託众缘」就是属于缘;「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就是起。 「此依刹那义释」,这是依止这个刹那生灭来说的,来解释的。 酉三、依有作用义释(分三科) 戌一、标义 复次众缘过去而不捨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复次众缘过去而不捨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馀。依此义故,释名应知」。这是第三科「依有作用义释」,从这方面解释缘起。 「众缘过去而不捨离」,说依託众缘生起,一刹那间就过去,刹那、刹那的都过去了。这个话的意思包括的范围广一点,如果是明白一点说呢,譬如说是约人的这一生,他造了很多的善业,或者是造了很多的罪业,在时间上刹那、刹那都过去了。虽然造了很多的业,但是过去了,过去是过去了,而没有捨离,你看这话说得妙,还没有捨离。怎麽讲呢? 这个唯识经论上说的道理,有些地方说得很複杂,我们很难懂,但是他还是有一个道理讲出来。就是我们刹那刹那的造了很多的业,过去了,但是同时在我们内心裡面熏成了种子,这个种子不捨离,它和你的心在一起住,它不走。 这个造业的这些现行的活动,是刹那刹那的都过去了,没有了。譬如昨天我们吃馒头,或者念佛、或者拜佛、或是拜大悲忏,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你拜大悲忏的功德在你心裡面存在,它没有过去,还是现在,所以叫做「不捨离」。 「众缘过去,而不捨离」,众多现行的事情刹那、刹那的都过去了,但是在创造的时候,刹那、刹那的熏成了种子,还在你心裡面相续住,没有分离,没有捨离。没有捨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所以将来的时候,你内心裡面那个种子,那个业力,它就发生作用了,又得果报了。所以「依自相续而得生起」,又生起果报了,那就叫做「缘起」,这叫做缘起。 「众缘过去而不捨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这个解释倒是很重要,就是让你相信这个因果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戌二、引证 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馀。 前面是「标义」,这底下是「引证」。这句话也是《阿含经》上说的话「如说:所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件事情有了,所以就有那件事。在十二因缘上倒是很…无明有故行有、行有故识有、识有故名色有、名色有故六处有,乃至生有故老死有,是这样。「此生故彼生」,无明生故行生、行生故识生、识生故名色生,乃至生生故老死生,就是这样子。那麽这就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但是这个文,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下文,有自己有解释。自己就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那上面的解释呢?现在这裡的《披寻记》的解释,也是本论下文的解释。《瑜伽师地论》对这个文有不同的解释。这个《披寻记》这个解释,我们一看就可以知道。 另外一种解释「此有故彼有」,是「无作用缘生义」。「此生故彼生」,是「无常缘生义」,这个解释也很好。 「无作用缘生」是怎麽讲呢?就是…不是大自在天生的,也不是梵天,也不是神我生的,像前面说过这话,不是这个生的,叫做「此有故彼有」。就是每一个无量无边的所生法,各有各的因缘,就是这样的因缘而生起一切法的,不是大自在天生的,也不是那个神我生的,不是这些邪因缘生的,是这个意思。 「此生故彼生」是「无常因缘生」,是什麽意思呢?这个所生法是无常的,能生的因缘也是无常的。如果说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它不能生一切法的。「此生故彼生」,就是否认无为能生一切法,否认这件事。就是所生的是有为,是有生有灭,能生的因缘也是有生有灭的。 这个唯识的经论上它说话,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样讲,就是这样子。「无为」不能生一切法。能生的、所生的都是有为、都是有生灭的,这样子说。 我们有的时候,你去读别的经论,或者看有的大德,或者写出的对联,写出的文章,他有的时候就有这种事情。你若是看见这个话,再去看那个话,就有分别,就感觉到有问题。所以我们佛教,佛教是思想自由,但是你若不注意看还不知道;你若注意你就会知道。哦!是有为,所生的是有为、有生灭,能生的也是有生、有灭。无生无灭的法,不能生法,不能做生起的因缘。 「非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这样子。无作用、无作缘起,无生的缘起,就是作用也不能够…梵天王也不能生一切法,无生灭的无为法也不能生一切法。所以「非馀」,不是,不是那个「馀」。「馀」就指梵天王来说,指无为法来说。那个是不能作生诸法的因缘的,所以「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所以这样说和前面说「众缘过去而不捨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这都是有为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分别心,你自己的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创造的,这样子生起是诸法的因缘,诸法生起的因缘;不是梵天王,也不是无为法。 《披寻记》三一○页: 众缘过去而不捨离等者:诸缘生法,依託众缘生现行已,因已受尽,自性已灭,然彼无间熏习,相续有种子生,虽经久劫犹能令彼爱非爱果异熟当熟,是即因性名为缘起。《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当知谓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彼无明缠有;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馀诸缘起支流转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此差别。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五页) 戌三、结名 依此义故,释名应知。 根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此道理解释这个缘起的名字,你应该知道。 酉四、依数坏数灭义释 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又第四个解释「依数坏、数灭」的义解释。「数数的谢灭」,这个「数数」,指一期生命说的。有刹那生灭,有一期的生灭,还有大期的生灭,有三种生灭。现在指第二个生灭,「一期生灭」。比如说约人来说,我活一百岁,这一百岁叫做生,死掉了以后叫做灭。死亡的时候叫做灭,没有死的时候叫做生,加起来,就叫做一期生灭。这个「生灭」以后,灭了以后又相续的生起了,又有新的生命生起了,那麽这就叫做「缘起」。就是「数数谢灭,复相续起」,就是数数的有因缘生起了,而又数数的灭坏了;灭坏了,又有因缘又生起了,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缘起」。 「此依数坏数灭义释」,来解释。数数的有破坏的因缘,数数的灭坏了,解释。 酉五、依等觉义释(分二科) 戌一、标义 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 这底下是第五个解释,「依等觉义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义」。 「复次于过去世」,就是以前。说是这个「缘起」的道理是谁讲的?是佛陀说的。其他的人,谁知道这个道理呢?佛在过去世,他成佛的时候,他觉悟了一切众生在生死裡流转,是由因缘有的,觉悟了都是因缘有的。 这个「缘性」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因缘的体性。因缘裡面,有的是因缘,有的是等无间缘,有的是增上缘,有的是所缘缘,这个因缘的体性有这麽多的差别。 佛成道的时候觉悟了一切缘起的体性,觉悟了。觉悟了以后,「等相续起」,这个「等」字怎麽讲呢?就是佛所宣说的「缘起」,和佛所觉悟的缘起,是相等的,这麽讲可能好一点。就是这个「等」,就是如实的意思,也不增也不减。按照诸法这个缘起的真实的情况,相续的为我们宣说出来,那麽叫做「起」。 「觉缘性」是缘,「等相续起」是起。这「相续起」呢?就是佛慈悲,相续的为我们宣说这样的佛法,这叫做「起」。佛自己觉悟,叫做「缘」;为我们宣说,叫做「起」。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这个「等」是佛的智慧的意思,他说法说得非常的真实。佛为我们说法也是大慈悲,所以能相续的为一切众生转法轮的意思,故名「缘起」。 戌二、引证 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如世尊言」这底下引证,怎麽说?「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就是佛自己说:我已经觉悟了缘起的道理。「正起宣说」,这个「正」就是那个「等」的意思,也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为我们发起这样的言说,发起这样的宣说,来开导我们。「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叫做「缘起」。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