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6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6

 

  卯五、有怖(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分三科) 巳一、问

  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若有少无怖,今请为我说。

  这是第五科「有怖」,分两段,第一段「举颂言」,第二段「长行」解「释」。「举颂言」里面分三段,第一段是「问」。

  「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世间的众生常有很多的恐怖,众生对于恐怖的事情,心里面很不欢喜,「恒所厌」。什麽事情是恐怖的呢?有两种恐怖:「于未生众苦」有恐怖,「或复已生众苦」裡面有恐怖。「若有少无怖,今请为我说」,不要说是多,就是少的不恐怖,我希望能成就这件事,但是我不知道,今请佛慈悲为我宣说,那麽这是问,底下回答。

  巳二、答

  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捨。

  这是第二、回答,前面是天女请问。这下面佛回答,先招呼天女。

  「我观」就是佛自称,「我观解脱」一切苦,心里面得大自在,没有恐怖,就需要成就智慧,而能精进修行。「不离智精进」,如果你没有成就智慧,你怎麽精进,你徒劳了。「不离摄诸根」,你还要修学根律义,保护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要被贪瞋痴来扰乱。「不离一切捨」,一切都要捨,你不能取着。你说捨了一部份,还一部份保留,这是最好的,我要执着,那也不行。

  这是回答,底下第三科「讚」歎。

  巳三、讚

  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已过诸怨怖,超世间贪欲。

  这一个颂,是讚歎佛的功德殊胜圆满。

  前面是颂,以下是「长行」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释初一颂半」,就是这个颂的前六句,就是「一颂半」,分两科。第一科是「初一颂」,先解释「初一颂」,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义」,分两科。第一科解「释世间」,就是「常有怖世间」,这「世间」怎麽讲?解释这个「世间」。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一切」。

  辰二、长行释(分三科) 巳一、释初一颂半(分二科) 午一、初一颂(分二科) 未一、释义(分二科) 申一、释世间(分二科) 酉一、标一切

  今此颂中,始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皆名世间。

  「今此颂中,始从欲界」,现在这个颂里面说的「世间」,指什麽说的呢?「始从欲界乃至有顶」,就是到色界,到无色界。「诸萨迦耶」,这麽多的执着有我我所的众生,都叫做「世间」。

  酉二、简今义(分二科) 戌一、标

  此中义者,意在欲界有乐有苦有情世间。

  这是第二科「简今义」。现在这一段文说的「世间」,不是那麽广大的世间,不是说从欲界到有顶,没有那麽多。分两科,先是「标」。

  「此中义者」,这一段这个颂文里面的意义。「意在欲界」,就是色界、无色界不在内,欲界里面也有不同的情形,单独指「有乐有苦的有情世间」说的,无乐无苦的众生不说。有乐的有情、有苦的有情世间说的。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先解释「有乐有情世间」。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有乐有情世间

  若诸有情,十资身具之所摄养无所匮乏,身康无病,年未衰老,名为有乐有情世间。

  这有情世间,这个有乐有情是什麽情形呢?「十种资身具」来保养他,「无所匮乏」,这十种资身具他都具足了。前面的文,〈意地〉里面说过,就是有食、有饮、还有车,还有衣服,有庄严具,有歌笑舞乐,有歌舞这些事,还有这个香鬘涂末,有香花、有鬘这些事,还有这些日常生活所须的用具。第九个是照明有灯、灯明,第十个是男女受用这些事情。「无所匮乏」,身体健康还没有病痛,年还没有衰老,这就叫做「有乐有情世间」。

  亥二、有苦有情世间

  与此相违,当知有苦有情世间。

  「与此相违」,第二段有「苦有情世间」,「有苦有情世间」是什麽样呢?与前面这个有乐有情世间相违的。「当知有苦有情世间」,就是资身具不具足,有所匮乏,身体也不健康,或者是身体健康,常常有病,或者是年纪衰老了,这是「有苦有情」。

  这是第一段解释什麽叫做「世间」,解释完了。这以下第二段解「释怖厌」,「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这个「怖厌」怎麽讲?分两科,第一科是「总」,第二科是「别」。

  申二、释怖厌(分二科) 酉一、总

  世间众生,少分有乐,多分有苦。

  这是总说的。有乐的众生总是少数,多数都是苦恼人。

  这是「总」说,底下「别」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怖未生苦」。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酉二、别(分二科) 戌一、怖未生苦(分三科) 亥一、标

  诸有有乐有情世间,常怀恐怖。

  就是「有乐」的有情,他们表面上看是很快乐,但是他内心里面常有恐怖,心里面不快乐。

  这是「标」,底下解「释」,什麽恐怖呢?

  亥二、释

  勿我财宝,王所侵夺,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

  「勿我财宝,王所侵夺」,我的财宝,不要叫政府抢去了,政府假借什麽名义,把他的财物没收了,这个事情,他害怕。「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遇见很多的苦恼、苦难,这上面说得略。

  《披寻记》六三九页:

  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者:谓我财宝,勿火焚烧,勿水漂荡,勿宿恶作当令灭坏,勿现非理作业方便当令散失。如是等,是名此中广说应知。由此诸缘遭诸苦难,是故于此常怀恐怖。

  「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者:谓我财宝,勿火焚烧」,不要被大火焚烧了,所以要买保险,买保险也不一定保险。「勿水漂荡」,这个事情也是靠不住的,下雨太多了,这个海水上来也是够受的。「勿宿恶作当令灭坏」,说我过去是做了什麽错误的事情,不要因为我过去做什麽错误的事情,使令我现在这个财富受到损失破坏了,这也是害怕。「勿现非理作业方便当令散失」,说我现在做什麽不合道理的事情,就使令我的财富失掉了,我管理得不好,使令我财富失掉了,心里面老是顾虑这些事情,心里有恐怖。

  「如是等,是名此中广说应知。由此诸缘遭诸苦难,是故于此常怀恐怖」,有这些顾虑。其实这是说大意,有财富的人,很多很多的恐怖,这是对财富的恐怖,另外还有一种恐怖,就是对身体的健康有恐怖。

  勿或风热,于内发动,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损我耶?

  「勿或风热,于内发动」,我现在身体很健康,但是常害怕,我或者是这个地水火风,这风有病了,不得了;或者是火大有病了,在身体发动,破坏了我的健康。「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损我耶」,乃至到还有其他的事情,地大有病了,水大有病,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不好了,使令我有痛苦,或者是非人鬼神来侵犯我,使令我苦恼,丧失了健康,恐怖,就是这些恐怖。这是有乐有情的身体健康,有财富的众生,有这麽多的恐怖。

  亥三、结

  如是惧虑未来财宝变坏之苦,及身坏苦,心常怖畏。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前面说的这麽多的恐怖,是恐怖什麽?恐怖「未来」,将来我的财富失掉了,其实现在财富还在手里,还在属于我的,但是我恐怕它将来会「变坏」。「及身坏苦」,我现在身体是健康,但是恐怕将来身体不健康,这是「心常怖畏」,结束前面这段文。

  戌二、厌已生苦

  诸有有苦有情世间,现为众苦逼切身心,有苦、有忧、有愁、有箭,有诸扰恼,恒不安住。

  前面是「有乐有情」的恐怖,这是厌未来苦、怖畏未来的苦,没有发生的苦。底下第二段「厌已生苦」。

  「诸有有苦有情世间,现为众苦逼切身心」,就是他的财富现在失掉了,他的健康也失掉了,现为众多的苦恼,来逼切他的身心,逼迫他的身、逼迫他的心。逼迫他的身,所以「有苦」;逼迫他的心,所以「有忧」。「有愁」,有这麽多的痛苦,他心里面悲痛,就是有愁。「有箭」,这个箭是众苦随逐不捨的意思,有苦恼来了,这苦恼一直地追逐他,不能解脱,这叫箭。「有诸扰恼,恒不安住」,这麽多的苦来扰乱他,来烦恼他,心里面老是不能安住,这是「厌已生若」。

  未二、结颂

  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

  前面是解释这个颂的义,裡面就是世间的厌怖。什麽叫作「世间」,什麽叫作「厌怖」,解释完了。这下面「结颂」,就是所解释这个颂文,引来作结。

  「如是」有前面这麽多的事情,所以说「常有怖世间」,这是天女说的话,「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

  午二、馀半颂

  由是因缘,彼天现见诸有有乐有情世间,乐非决定。请问如来,有决定乐无怖畏处。

  这是第二科「馀半颂」,前面一个颂解释完了,现在解释后半颂,后面的半颂。

  「由是因缘,彼天现见」,什麽因缘呢?就是这个因缘。这个因缘是什麽?就是彼天女现见世间,很多的「诸有有乐有情世间,乐非决定」,他虽然身体健康无病,很多的财富,但是这种快乐,不是决定、靠不住的。「请问如来,有决定乐无怖畏处」,以此因缘,所以天女就请问佛,有没有决定的乐?就是不可破坏的乐,有这种快乐,那麽心里面没有怖畏。这个乐不可破坏,靠得住了,心里面不恐怖,有没有这种事情呢?请佛慈悲为我说。这是后半颂,这是「若有少无怖,今请为我说」,这文很有意思。现在底下。

  巳二、释次一颂(分二科) 午一、别释颂(分二科) 未一、释密意(分二科) 申一、标

  尔时世尊,即为彼天方便示现,唯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

  「尔时世尊,即为彼天方便示现」,这个财富是人所欢喜的,所以要不断的去追求,失败了不说,成功了以后,心里面还是恐怖,附带来的心情上的反应是恐怖。这以下是第二科解「释次一颂」,前面一颂半解释完了,这是第二科解「释次一颂」,就是「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捨」,解释这个颂。分两科,第一科「别释颂」。又分两科,第一科「释密意」,就是这颂里面有一个深密的意义,先解释这个意。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尔时世尊,即为彼天女方便示现」,善巧方便地来开示他,这个密意隐藏在里面,现在佛的大智慧,假借语言文字,把它显现出来,所以也就是开示他,回答这个道理。「唯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这有决定的快乐,不可破坏,心情没有怖畏这件事,唯有佛教中有这种境界,就是唯有佛教徒,才能得到这种乐,决定乐。「非诸外道」,不是佛教以外的外道,能有这种事情,当然一切凡夫也是没有。

  这是「标」,把这个大意说出来。下面第二科是「辨」,就是把它详细地说一说。分两科,第一科是「外论」,先说外论。分两科,第一科「别斥其非」,先一样一样地诃斥他的错误。分两科,第一科「不知过患」。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种类」。

  申二、辨(分二科) 酉一、外论(分二科) 戌一、别斥其非(分二科) 亥一、不知过患(分三科) 天一、标种类

  谓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门或婆罗门,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不如实知。

  这个种类就是,谁是这样?就是「谓如有一」,有一种、有一类,他安住在佛法以外,他对于佛法不愿意学习,没有信心,他相信非正法的事情,是谁呢?「所有沙门」,是出家的外道;「或婆罗门」,就是在家的外道,外道的信徒。「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就是现在所具有的诸欲的过患不如实知,当来世的诸欲过患也不知道,不知道你所欢喜的里面有过患,不知道,光知道欢喜这件事,而不知道这件事有过患。

  这是说「种类」,底下「举方便」。

  天二、举方便

  由不知故,希求未来诸欲差别,捨现法欲,求后法欲,精勤受学所有禁戒。

  「举方便」,这个「方便」在这里面,就表示行动的意思,我希望得到诸欲,光有希望不可以,要有行动,才能得到诸欲。什麽行动呢?「由不知故」,由于这些沙门、婆罗门,他不知道诸欲有过患,所以他就「希求未来诸欲差别」,心里面渴求,将来我能得到心里面理想的事情,「差别」就是各式各样的,这句话是说愿望,下面就採取行动了。「捨现法欲,求后法欲」,就是弃捨,对于现法所拥有的这一切的如意的事情,我弃捨多少,用这样的行动去「求后法欲」,将来的生命,叫他特别的理想,「求后法欲」。「精勤受学所有禁戒」,这个「捨现法欲,求后法欲」,究竟是什麽事情?就是精勤地受学所有禁戒,就是持戒,守种种的戒条,我这样去接受这个戒,然后我不断地学习,我不违犯,受戒。

  天三、出过非

  虽复安住如是禁戒,然无智慧,不謢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

  「虽复安住如是禁戒」,这第三科是「出过非」。说是这个沙门、婆罗门,他虽然是现在不自由,我能够约束自己,因此而将来能得到欲、得到乐。虽然是「安住如是禁戒」,而不违犯,「然无智慧」,然而这个人,他没有佛法的智慧,他没有佛法闻思修的智慧。「不护根门」,他不能保护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叫它不要有烦恼的破坏,他不能保护。

  「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这个「不守正念」,心里面常要保持清淨才可以,但是他不能守护,不能这样做。「无常委念」,这个常念和委念:「常念」就是不间断地守护正念;「委念」就是殷重地守护自己的心念,令心清淨。「乃至广说」,这智慧和守护根门,守护正念,常委正念,在下文《声闻地》说得很详细,所以叫「广说」,这里就不多说。

  《披寻记》六四○页:

  然无智慧等者:谓于善说正法毗奈耶中,无闻思修三所成慧,名无智慧。〈声闻地〉说:密护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护意,行平等位。(陵本二十三卷一页)翻彼应知,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

  「然无智慧等者:谓于善说正法毗奈耶中,无闻思修三所成慧」,就是佛所善说的正法和毗奈耶,就是戒律,就是法和律。对于这样佛说的法律,没有闻思修三所成慧,也没有闻慧,也没有思慧,也没有修慧,这三种慧都不具足。或者有一点闻慧,而思慧不具足;或者闻慧、思慧有了,而没有修慧,修慧不具足;或者有的人,他闻慧、思慧没有,他要有修,这都是不具足,都叫做「无智慧」。

  「〈声闻地〉说:密护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护意,行平等位」这个「行平等位」,就是捨,苦乐捨,苦恼、快乐的觉受,另外有一个不苦不乐的觉受,叫做捨。这个捨有两种:一个是佛法的般若波罗密,观诸法实相的时候,心能不着一切法,也叫作捨,这叫善捨。我们一般的凡夫,虽然有时候有苦有乐,但是有时候心里面也不苦也不乐,这也叫做捨。这两种捨,都叫做「平等位」,「行平等位」。这下文有解释,(陵本二十三卷一页)有解释。「翻彼应知」,就是〈声闻地〉说的这些,与它相反的应知,就是「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

  彼不调摄诸根门故,于他所惠,少小利养,及与恭敬,尚生爱味,随起恋着,何况广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远离智慧密护根门,于现法欲尚不能断,况后法欲。

  「彼不调摄诸根门故」,彼外道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不能够有闻有思修的智慧,来调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用法来调。当然这圣人的境界,不是一下子就成就了,要慢慢地调。说我能用正念来摄,来约束自己,但是外道、婆罗门,他不能这样调,也不能这样摄。「于他所惠,少小利养」,所惠施于你的小小的利养,及小小的恭敬。「尚生爱味,随起恋者」,就是爱着这少小的利养,爱着那少小的恭敬,就生了「随起恋着」,爱恋执着。「何况广大」的利养,广大的恭敬。

  「如是精勤受禁戒者,远离智慧密护根门,于现法欲尚不能断,况后法欲」,这「如是精勤」,指这些外道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很精进不懈怠的受学禁戒者,但是他没有佛法裡面的智慧,远离了佛法的智慧的密护根门,这样的情形会怎样?「于现法欲尚不能断」,现有的色声香味触的欲,他心里不能断,因为他没有止观的功夫,没有四念处,这现法欲没有办法断。「况后法欲」,况是将来的色声香味触的欲,更是不能断。因为我们世间上的人,为了将来生命的理想,我们现在受苦一点还可以,那就是能对现法欲,多少能捨,希望将来能得到更好的生命,所以这是有这种情形。但是这里是说,你没有世间出的智慧,你现法欲你就算是捨了,你欲还是不能断,「况后法欲」,更是不容易断了。这是出他的过非。

  亥二、邪求解脱(分三科) 天一、标种类

  又即于彼,有一沙门若婆罗门,于欲过患,麤了知故;能越现法后法诸欲,而复欣求上离欲地,而复欣求上离欲地,于非解脱起解脱想,断弃诸欲便臻远离。

  这以下第二科「邪求解脱」,前面这是一种情形,这下面是第二种情形,「邪求解脱」。前面这一种,就是在人世间能够持戒,将来可能够得人间的富贵,或得到天上的富贵,就是欲界天的这些五欲乐。这下面「邪求解脱」,就属于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禅定的境界了。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种类」。

  「又即于彼」外道,有一类的沙门或者是婆罗门,「于欲过患,麤了知故」,对于欲界的欲,就是欲界天的欲,人间的欲,是有过患,对于这「过患,麤了知故」,大概小小地知道一点,知道这欲是有过患。「能越现法后法诸欲,而复欣求上离欲地」,因为知道欲的过患,多少了知道一点,他的行为就不同了,他能超越现法、后法,就是我不欢喜现在的五欲,也不欢喜将来的五欲,将来的生命所得到的五欲,我也不欢喜。

  「而复欣求上离欲地」,那麽他心想怎麽的呢?他在欣求超越欲界,色界天以上,那些离开了欲界的欲,得到三昧乐的这种境界。「欣求」,就是欢喜去寻求那样的三昧乐。「于非解脱起解脱想」,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三昧乐,也并不是真解脱,「非解脱」,并没有真实解脱生死苦,但是他这个外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那个不是解脱的境界,「起解脱想」,他认为那就是得解脱了。得到禅定了,得到色界天的禅定,得到无色界天的禅定,心里面湛然常住,这就是涅槃了,「起解脱想」。「断弃诸欲便臻远离」,所以认为那是解脱,所以他就能断欲界的诸欲,弃捨欲界的欲,欲界人间的欲,天上的欲都弃捨,「便臻远离」,他就能达到远离诸欲的境界,那就比较清淨了。

  《披寻记》六四○页:

  于欲过患麤了知故等者:依世间道于欲界欲修过患想,了知彼欲有多过患,有多损恼,有多疫疠,有多灾害,是名于欲过患麤了知义。而于上地起解脱想,发意欣求。由是因缘,于欲界欲能令断灭及能弃捨,便处远离边际卧具,修习对治,名臻远离。

  「于欲过患麤了知故等者:依世间道于欲界欲修过患想」,他不是依佛法的这种圣道,他是依世间道,于欲界欲修过患想,以世间人的看法,这欲有过患。「了知彼欲有多过患,有多损恼」,那个欲令你苦恼;「有多疫疠」,这个欲令你有很多的病痛;「有多灾害」,你有了欲,会带来很多的灾害,还有很多问题。「是名于欲过患麤了知义。而于上地起解脱想,发意欣求。由是因缘,于欲界欲能令断灭及能弃捨,便处远离边际卧具」,就是那个最低的生活,衣食住都是很差,他也可以忍受得了。「修习对治」,修习对治这欲的境界。「名臻远离」,就是达到这远离的境界。

  这是「标种类」,以下是「举方便」。

  天二、举方便

  彼由精勤数多修习正思惟故,离欲欲界,乃至离欲无所有处。

  「彼由精勤数多修习正思惟故」,彼那外道的沙门、婆罗门,能够精进地,「数多」数数地、很多地,「修习正思惟故」,思惟欲的过患。「离欲欲界,乃至离欲无所有处」,欲界的欲能远离,乃至远离色界天的欲,乃至能够弃捨无所有处定的欲,空无边处定的欲,识无边处定的欲,能离无所有处的欲,但是非非想定的欲不能离。

  《披寻记》六四○页:

  离欲欲界等者:谓于欲界生处不生希愿,乃至无所有处生处不生希愿故。

  「离欲欲界等者:谓于欲界生处不生希愿」,这欲界人间的生处,荣华富贵,心里面不欢喜;欲界天的生处,也不生希愿。「乃至无所有处」,就是无色界天,第三层天的无所有处生处,那样的三昧乐,心里也不欢喜。那麽最后就是,最高达到无色界天最高的非非想定。

  由此因缘,捨下自体,爱上自体。

  由于这个人,这个外道有这样的智慧因缘,能弃捨下地的生命体,下地的欲,爱着上一层的生命体的欲,这样子。

  《披寻记》六四○页:

  由此因缘捨下自体爱上自体者:谓由厌离下地为因缘故,弃捨下地所得自体,及由欣求上地为因缘故,爱乐上地所得自体。

  这样意思。第三科「出过非」。

  天三、出过非

  由爱彼故,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

  这是说出来这件事的过失。由于这个外道,这个沙门、婆罗门,「由爱彼故」,弃捨了欲界,爱着色界的自体;弃捨了色界,爱着无色界;最后爱着非非想定,「爱彼故」。你这样情形会有什麽不对呢?「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你这样情形,你下地欲界的苦恼境界,你都不能解脱,何况上地能解脱,你还是不能解脱,这里面有深意的。

  《披寻记》六四○~六四一页:

  由爱彼故等者:谓由爱彼上地自体,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虽往彼生,终当退还,以彼萨迦耶欲未永离故。〈意地〉中说:若于一处有染欲,即说一切处有染欲。若于一处得离欲,即说于一切处得离欲。(陵本二卷二页)由此道理,说彼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

  「由爱彼故等者:谓由爱彼上地自体,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虽往彼生,终当退还」,你虽然是能往彼最高的地方,非非想定去受生去,「终当退还」,你最后,你还会退下来。「以彼萨迦耶欲未永离故」,什麽原因呢?因为你,我我所的这种执着,爱着这个我,这样的执着,「未永离故」,你没能够永久的弃捨,你把欲界的欲弃捨了,生到色界天,你还有我我所的欲;弃捨了色界,生到无色界,生到非非想定,你还是爱着这个我。这个外道有两种我执:一种分别我执,一种是俱生我执。因为他有老师,他还有书,书上说明这件事,什麽是我,那麽他也就这样修行,达到了非非想定,或者得到色界四禅,认为就是涅槃;或者无色界四空定就是涅槃。他这个我没有灭,我没有灭的关係,就使令他这个无我的智慧不成就,他会从无色界天下来,还回到色界天,回到欲界来受苦,不能解脱,是这样意思,「以彼萨迦耶欲未永离故」。

  「〈意地〉中说」,这前面第二地,一共十七地,第二地。「若于一处有染欲,即说一切处有染欲」,那上面说,若是于一处,这个三界九地,你在欲界,乃至到色界、无色界,不管你在什麽地方,你有我我所的执着,你遍一切处,你都是有这个执着,你这我我所的执着,到一切处都不能捨,「即说一切处有染欲」。「若于一处得离欲,即说于一切处得离欲」,说是我们没有到色界天,没有到无色界天,我们在欲界修行,观察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可得,你在这裡能够没有这样的执着,就一切处都没有执着了,就完全都解脱了,这在〈意地〉有这样的说法。「即说于一切处得离欲。这是(陵本二卷二页)上说的。「由此道理,说彼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上地不能解脱。

  这个欲特别重的人,对欲界的欲特别重的人,如果不是外道的话,他的分别我执不明显,只有一个俱生我执,但是因为欲特别重,心向外驰求,这就是最低的一种境界。若到了修禅定,到色界天以上,他不向外驰求,在自心里面三昧的境界执着的时候,对于这个心,对于受想行识这个精神作用,执着他是我,这个执着特别强。因为你得到禅定以后,对于一切的色法,都是如云如影,不真实了,所以对这些境界执着心不大。就是我们常常静坐的人,你没得色界定,你到欲界定,到最后的时候,到等持的时候,九心住的最后等持这一住的时候,这身体也是如云如影,感觉到心的明静的境界,特别显着。这身体的物质形相,在你心时面,佔有的份量轻,心的形相特别显着出来。若到了未到地定,这身体是空了,唯独是心存在。所以这种修行人,他就算是没有去学习外道的法门,但是分别我执,自然的出来了,这个就是我,自然是这样子。

  若到了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个我执更厉害,因为那个时候定力强了,那个我是更大了。他这样的我执还存在时候,因为爱着个我就是贪,有贪,违背了我就有瞋,所以贪瞋痴不能断,你有我的时候,不能断贪瞋痴,所以从最高的地方,还要下来,还要下到色界、到欲界来,所以你不能解脱。在〈意地〉裡面有说这件事,而这里也是说这件事。

  「由爱彼故,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这个「爱彼」是谁?其实就是我,就是我爱。从这地方来看,你不修无我观的时候,你能得解脱吗?你不修无我观,你不能解脱,你不修无我观,你的我执还在。所以我从这里,我又有口过了,你不学习经律论,你就是看话头,你不能修无我观,你就不能破我执,你能得解脱吗?能不能得解脱?所以我认为,如果你不学习经论,你很精进,很能吃苦,我在深山里面修行,不得了。其实你和外道差不多,你自己承认是佛教徒,而实在你和外道差不多,因为你不能破这个我,不能破我执。当然我说这话,这看话头的人,会反对我,但是你要细心,好好地学一学,再想一想,看看是怎麽回事情。所以想要用功修行,不要学,那多麻烦,「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这话是永嘉玄觉禅师说的。我看这个话,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你若不学习经论,你就得不到这个智慧,得不到这个智慧,你的修行可能白辛苦了,可能有点白辛苦了,你不知道这件事。

  戌二、总结非处(分三科) 亥一、标

  如是弃捨财宝自体迷失道者,虽复安住勇勐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乐无怖畏处。

  前面是「别斥其非」,这是第二科「总结非处」。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像前面说的这些,弃捨了财宝,弃捨了欲界的自体,色界乃至到无色界,爱着这个非非想定,迷失了正道的这些人,虽然是安住,安住不退,而能勇勐精勤的修行的人,本来是安住勇勐精勤,是很了不起,「而不能得一向快乐无怖畏处」,你不能够修无我观,你就不能够成功,你不能成功,「一向快乐无怖畏处」,还是不能,就是到涅槃的境界了,你还是不能成功,你看多麽遗憾,这件事。

  这是「标」。

  亥二、徵

  何以故?

  因为什麽呢?他这麽用功修行还不成功呢?

  亥三、释

  彼外道师尚于是处不见、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如是外道师及弟子所制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彼外道师尚于是处不见、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这里解释,这以下解释。彼外道的老师,尚且于「是处」,就是佛法讲这个无我论,这个「是处不见」,也「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根本不能开示,他自己煳里煳涂,他也叫他徒弟煳煳涂涂。「如是外道师及弟子所制论中」,他们所做的那些言论,发表的言论,「决定无有众苦边际」。他们不管怎麽用功修行,他们决定不能达到苦恼的边际,到此为止没有苦了,不可能的,不可能。

  酉二、圣教

  与此相违,善脱正法毗奈耶中,当知具足一切义利,乃至定有众苦边际。

  「与此相违,善脱正法毗奈耶中」,前面是说「外论」,就是批评外道的境界,这下面说「圣教」。「与此相违」,与外道相违不同的,就是佛陀。佛「善说正法毗奈耶」,一个法、一个律。「当知具足一切义利」,这里面能具足一切的义利,现在的功德,将来也是功德。「乃至定有众苦边际」,你要是从佛法里面去修行,决定达到苦的边际,到此为止,以后就没有苦了,就能够到无恐怖的地方去了。

  未二、结颂言

  依此密意,佛为彼天说如是言: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捨。

  前面是解释这个密意,这一段文的密意。这以下是第二科,是「结颂言」。

  「依此密意」,佛陀依据此甚深的意义。「佛为彼天说如是言: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捨」,就说出这个颂来。

  《披寻记》六四一页:

  不离智精进等者:由闻思修正勤修习瑜伽作用,名智精进。此简外道唯受禁戒,而无智慧。密护根门,修根律义,名摄诸根;此简外道不护诸根,乃至广说。离三界欲,不受后有,名一切捨。此简外道捨下自体,爱上自体。

  「不离智精进等者:由闻思修正勤修习瑜伽作用」,你能对于佛法的经律论,你要闻也不容易,闻闻就不闻了,你能够思惟,能够修。「正勤」,在佛法上修,就是正勤。修习这个瑜伽,这个就是修止观的作用,「名智精进」,这就是智精进,这个智精进,这麽讲法;就是在佛法上闻思修正勤修习,这叫做「智精进」。「此简外道唯受禁戒,而无智慧」,外道只能受禁戒,只能受禁戒而没有闻思修的智慧。我以前也还不知道,后来到这个外道的地方看,还是好的外道,就是受一点戒,然后一天做什麽事情呢?就是做世间上人做的事,办个学校,办个小孩子的学校,办个中学、大学,办个医院,就是做这些事情,其他的事情,就不能做,没有这个智慧,「而无智慧」。

  「密护根门,修根律义,名摄诸根;此简外道不护诸根,乃至广说。离三界欲,不受后有,名一切捨」,离欲界欲,也还比较容易,离色界欲不容易,离无色界的欲,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可以离,到非非想定就不能,就困难。现在佛陀开示我们,「要离三界欲,不受后有,名一切捨」,非非想定也不欲,那就是要无我才能办得到。「此简外道捨下自体,爱上自体」,这与佛法还是不同的。

  午二、略辩义(分三科) 未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前面解释这个颂,这底下略辩上面颂的道理,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就是「今当略辩」上面所说的道理。

  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解「释」。

  未二、释

  谓为显示恶说邪法毗奈耶中师及弟子,皆有衰损;善说正法毗奈耶中,皆具吉祥,于一切苦能证边际。

  「谓为显示恶说邪法毗奈耶中师及弟子,皆有衰损」,这外道是恶说,是恶说不是善说,他们是邪法、邪律,邪的法律,他们师及弟子都有衰损,你白辛苦了。「善说正法毗奈耶中,皆具吉祥」,说你不会白辛苦,一定有成就。「于一切苦能证边际」,能证到无苦恼的地方,无苦恼就是苦的边际了。

  未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这此中的要义,就是这样子。

  巳三、释后一颂(分二科) 午一、讚四功德(分二科) 未一、显义(分二科) 申一、标

  尔时彼天闻佛世尊答所请问,欢喜踊跃,即以四种无上功德讚歎如来。

  这是第三科「释后一颂」,分两科,第一科是「讚四功德」。分两科,第一科「显义」。又分两科,现是「标」。

  「尔时彼天闻佛世尊」,回答他所请问的问题,心里面「欢喜踊跃」,「即以四种无上功德讚歎如来」。

  这是「标」,下面是「列」出来。

  申二、列

  谓佛世尊难出现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于自他利离染心故。

  「谓佛世尊难出现故」,佛出现世间不容易,这是一种功德。「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佛出现世间之后,能成就利益众生的这些无量无边的法门,依据法门去修行,能成就这件事。「亦能建立自利德故」,不光是利他,自利的功德也能建立。这是第三科。「于自他利离染心故」,自得到佛法功德,也令一切众生得到佛法的功德,在这些功德上,没有染污心,没有执着心,这是第四个功德,这是把这功德列出来。

  这是「显义」,下面是「配颂」,分两科,第一科是「释」。

  未二、配颂(分二科) 申一、释

  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难出现德。已过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过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间贪欲者:此讚世尊于自他利离染心德。

  「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者」,这最后一个颂的前两句,这两句是什麽意思呢?「此讚世尊难出现」的功「德」。我观极久远才有一位梵志般涅槃,这个「般」,中国话是个入的意思,入于涅槃,就是证悟了第一义谛的涅槃的境界,很久远劫中才有一位,这是出现的不容易,出现的功德。

  「已过诸怨者」,就是已过诸怨怖,这先说这个怨,「已过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讚歎佛利益众生的功德。「已过诸怖」,这个「怨」是利他;「怖」,「此讚世尊建自利德」,世尊出现世间,也自己修行,成就了无上菩提,超越诸怖。「超世间贪欲者」,最后这一句,「超世间贪欲者:此讚世尊于自他利离染心德」,讚歎世尊,不管是利益众生也好,是自己修行也好,心都是无所得的,无所执着的,「离染心德」。

  申二、结

  如是四种功德差别。

  第二科「结」,就是这个天女讚歎这四种佛的功德,有这样的不同。

  午二、讚三功德(分三科) 未一、标列义

  当知复有三种差别:谓难出现故、难可见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

  这是第二科「讚三功德」,分三科,第一科「标列义」。

  当知复有三种的不同,「谓难出现故」,这是一种的不同;第二个是「难可见故」;第三个是「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这三种差别。

  《披寻记》六四二页:

  当知复有三种差别等者:此中难出现故,释颂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难可见故,释颂已过诸怨怖。建立自利利他行故,释颂超世间贪欲。应知。

  「当知复有三种差别等者:此中难出现故,释颂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这是难出现。「难可见故」这一句话,是解释颂里面「已过诸怨怖」,这是难见,这是难可见的境界。是「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这一个功德,是解释颂中「超世间贪欲」这一句话,应该这样子知道。

  见者则能成就大义。

  「见者则能成就大义」,这是解释前面这个「难可见故」,这个「见」是什麽意思呢?你要能够证悟了,「见」就是证悟,就是能「成就大义」的意思。

  前面是「标列义」,这第二科「随难释」。

  未二、随难释

  成大义者:离染心故,遍一切生亦无众罪。

  「成大义者」,这个「见者则能成就大义」,「大义」是什麽?「成大义者:离染心故」。你能够远离执着心。怎麽叫做「离染心故」?是「遍一切生亦无众罪」,说这个人,他到天上去,他在人间,乃至到地狱去,遍一切处去受生的时候,他心里面都是清淨庄严,而没有染污,没有罪过的,所以叫做「成就大义」。

  未三、结殊胜

  如是众德,诸佛世尊最为殊胜,故以此相讚歎如来。

  「如是众德,诸佛世尊最为殊胜」,其馀的一切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也有很多功德,但是不如佛的殊胜,「故以此相讚歎如来」。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7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2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21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2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1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