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6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6
黄五、由毕竟慈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而行利行。 这是利行这一科的第九科、「清淨利行」,这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徵,第二科、标,第三科是解释,解释裡面分二大科,第一科是依外清淨,第二科是依内清淨。「外清淨」是约所度化的众生说的,「内清淨」是约能度化的菩萨说的。「内清淨」裡面分五科,第五科就是「由毕竟慈」。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又很多的菩萨对所度化的众生,「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毕竟」就是究竟,「无复退转」,众生不管是怎麽样地难度化,菩萨的慈愍心不退转,特别的坚固、坚定不移。这样的慈愍心而行利行,行利益众生的行,能令众生得圣道的行。 玄三、结 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依内清淨五种利行。 这是「内清淨」的第三科,结束了。「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于菩萨内心的清淨有这五种差别的利行。下面第四科是结束这一段。 天四、结 如是依于内外清淨各五利行,总有十种。是名菩萨清淨利行。 「如是」就是前面这二大段:一个外清淨、内清淨。依内外的二种清淨,各有五种利行,「总有十种」总计合起来有十种利行,是名菩萨的清淨利行。下面是第三科「同事」,四摄事是一共四科,「布施」这一科略去了,就是爱语、利行、同事,所以第三科是「同事」,分二科,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释。 酉三、同事(分二科) 戌二、徵 云何菩萨同事? 什麽叫作菩萨和所度化的众生同做一样事情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显略义,「同事」有很多的意义,现在总合起来显示它的要义,分二科,第一科是释同事的名字。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总显略义(分二科) 天一、释同事名 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 「谓诸菩萨,若于是义」是说很多的菩萨对于「若于是义」,假设对于这种所想要成就的事情,叫作「义」。「于是善根」,这样的事,若是众生肯诚恳地努力栽培,那就成为「善根」。「劝他受学」菩萨的慈悲,劝导众生能够接受这样的智慧,能够努力地学习。「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众生要能接受这样的义,其实也就是这样的法门,菩萨也就会对于「此义」,对于「此善根」或者和众生相等的,或者是比众生更能殊胜。「自现受学」,菩萨自己也表现出来,也是这样地努力学习修行。「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这句话结束这一段文,就是这样子,菩萨与所度化的众生的他,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所以叫作「同事」。 《披寻记》p1461: 「若于是义者:〈摄异门分〉说:是所求事故,能引义利故,名之为义。」这《披寻记》的作者,引〈摄异门分〉的文来解释这个义。「若于是义,即于此义」,这个「义」是什麽意思呢?「是所求事故」是我们希求的事情、希望成就的事情:我希望得四禅八定、我希望得阿罗汉道、我希望得无生法忍,那麽这是所求的事情。「能引义利故」,这种事情如果成功了,你会得大利益的,所以是「所求事」。「名之为义」这个「义」是这样含意。「可爱乐故,无有罪故」,「义」是我们所欢喜的,它是没有罪过,是有功德的。所以我们应该求,应该成就它,所以叫作「义」。(陵本八十三卷十一页)上说的。「此中义言,应准彼释。」此一段文裡边说的义,应该准照〈摄异门分〉的解释,我们应该那样解释。 天二、成就所作(分三科) 地一、标 所化有情知此菩萨所修同事,便于自己受学善根,坚固决定无有退转。 前边是释同事的名,解释「同事」的名字。下边第二科、成就所作,同事就是所作,所作的事情能够成就,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所化有情」,所教化的众生,「知此菩萨所修同事」,知道这位菩萨也这样修学戒、定、慧,修四寻思、四如实智、各式各样的法门,所修的是和我修的一样:菩萨叫我这样修行,菩萨自己也这样修行,彼此所修的法门是一样的。 「便于自己受学善根坚固决定」,众生因此对于自己所受学的、所接受的法门努力地这样修行,成就的善根。「坚固决定」,信心就坚定了,无论有什麽样的困难,或者有什麽样的事情来扰乱,他都不会受影响,决定而不动摇。「无有退转」,不会说是这件事可相信吗?不相信了,要改变主意,不会的。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徵。 地二、徵 何以故? 什麽理由啊?他会这样坚定呢?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令无疑虑。 地三、释(分二科) 玄一、令无疑虑 彼作是思:菩萨劝我所受学者,定能为我利益安乐。由此菩萨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现行故。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 「彼作是思:菩萨劝我所受学者」,就是那位受菩萨教化的人,他心裡面这样思惟,「劝我所受学者」,这位善知识,劝我所接受的法门,我这样学习,「劝我所受学者」。「定能为我利益安乐」,决定能令我修学此法门得到利益、得到安乐的,他不会欺骗我,令我得到大利益,不会令我白辛苦,这叫作「利益安乐」。「利益」,是指所成就的功德说的,「安乐」,成就了这样的功德以后,内心的觉受,感觉快乐,所以又是利益、又是快乐。 「由此菩萨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现行故」是怎麽知道我所受学的法门,定能为我利益安乐呢?这等于是一个问,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由于此位菩萨,这位善知识,他教授我这个法门啊,「即于其中」菩萨,我这位善知识自己也在这个法门这裡,「自现行故」自己也是很努力地修行这个法门,他叫我学这个法门,他自己也修行这个法门,「故」因此啊,一定会有好处的。 「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没有这样道理,他知道这件事你怎样用功修行都不会有什麽好处的,而这样子,自己还会去做这件事,没有这个道理,若是没有利益安乐,白辛苦做什麽。下面第二科、令无反诘。头一科,令无疑虑,就是菩萨自己也这样学习这个法门,使令所教化的有情,就不会有疑虑了。现在第二科、令无反诘。 玄二、令无反诘 非诸菩萨如是同事劝导有情,他得诘言:汝自于善不能受学,云何以善殷勤劝导、数数教授教诫于他?汝应从他殷勤谘受,教授教诫。 「非诸菩萨如是同事劝导有情,他得诘言」,诘者,问也。不是那些位诸菩萨,这样子和所教化的众生共同学习这个法门,劝导有情这样修行,而那些有情还能够问这个菩萨就说了:「汝自于善不能受学,云何以善殷勤劝导、数数教授教诫于他?」,就是这位受学的学生,对这位老师,这麽发出一个问题说是:「汝自」,你自己啊,「于善不能受学」,你讚歎这个法门这麽好,但是你自己不接受,自己不修行。 「云何以善殷勤劝导」,为什麽自己会用这个良善的法门,「殷勤劝导」,劝导我们去修学呢?「数数教授教诫于他」一次又一次地教授给我们、教诫我们这些人呢?「汝应从他殷勤谘受,教授教诫。」,你自己不修行,所以你不应该冒充善知识,应该从别的人「殷勤谘受」,去请问怎麽样学习这个法门,请求别人来教授你、来教诫你,应该这样子才对。这段文就是「令无反诘」,因为菩萨叫受学的人,用功修学这个法门,菩萨自己也这样修学,所以就不会有人这样反问他。下面第二科、四句分别,前面是总显略义,这一段讲完了。下面是第二科四句分别,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 亥二、四句分别(分二科) 天一、总标 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是他同事,亦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 「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前面说「同事」,若是广分别有四种不同,有的诸菩萨实际上的情形,他和所教化的众生同事:同修此一法门。「而不自显」但是他自己不显示他,「与他同事」,与别人共同修学这个无上法门。他事实上是相同的,但是不显示出来,这是第一句。 「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有的菩萨他不和别人一样,但是他显示出来与别人一样,这是第二句。下面第三句:「有诸菩萨是他同事,亦自显现与他人是共同修学这个法门」。「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这是第四句,和别人不一样,亦不自显与他人是相同的,也不显示。这加起来是四句,这是总标。下面第二科、别释,分四科,第一科、解释第一句。 天二、别释(分四科) 地一、第一句 第一句者:谓有菩萨,与诸菩萨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于菩萨道自谓为师功德威力与等菩萨,隐自善故,而不显己功德威力。 「谓有菩萨,与诸菩萨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是平等的,现的神通威力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彼此没有高下,都是平等。「于菩萨道自谓为师功德威力与等菩萨」,「于菩萨道」,这位菩萨对行菩萨道教化众生这件事,「自谓」,不是别人说,他自己说,「为师功德威力」,这位菩萨自己说:我要去教化众生,为人师的功德威力,我和那位菩萨是一样的,我不次于他。 「隐自善故,而不显己功德威力」,他功德和那位教化众生的菩萨是平等,但是他隐藏自己的功德威力,而不显现自己的功德威力,有这样的菩萨。 《披寻记》p1462: 「于菩萨道自谓为师等者:谓彼功德威力与等菩萨于彼徒众教授教诫正现前时」,那位菩萨正是在教化众生的时候,这件事显示出来的时候,「名于菩萨道自谓为师」这就叫作「自谓为师」。看这个文会怎麽解释,从这段文的大意来说,就是这位菩萨没有去教化众生,但自己观察自己的功德和那位教化众生的菩萨功德威力是平等的,应该是这麽的意思。 地二、第二句 第二句者:谓诸菩萨见有下劣信解有情,于甚深处心生怖畏;便正思择为欲方便化导彼故,自现己身与其同法。所谓下于旃荼罗类乃至狗类,欲作饶益、欲除灾患、欲调、欲化,故思于彼旃荼罗狗同分中生。 第二句是「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这是第二句。这裡面解释「谓诸菩萨见有下劣信解有情」,菩萨那大悲心、大智慧看见有的众生是下劣信解,什麽叫作「下劣信解」,下文再解释;「于甚深处心生怖畏」,这个下劣信解的有情,对于佛法的「甚深处」心裡面有恐怖心。「便正思择为欲方便化导彼故」,我们汉文佛教,因为很久以来也不去修止观的问题,对于「于甚深处心生怖畏」这句话好像没有什麽滋味,不感觉到这滋味是甜的、是辣的,没有感觉。若是多思惟--闻、思、修,多思惟就能有一点感觉。《大智度论》上说:「小乘部派五百部」,就是小乘佛教裡边有很多的学派,「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听大乘佛教学者说一切法毕竟空,就像那刀刺到他的心裡边似的,他的感觉是这样子,所以是非常地愤怒,也非常地不高兴。这句话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讲这件事,龙树菩萨据印顺老法师的《佛教史》上说:「他是第三时期」,就是西曆一百五十年到二百五十年之间,那个时代的人。龙树菩萨就感觉到小乘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不高兴,到了什麽程度了?那句话裡边可以感觉到他们有怖畏。 我有一次看见法舫法师从锡兰回来,在讲《金刚经》他提到一件事说:「龙树菩萨以前,同一时代稍前的时候,小乘佛教很兴盛,龙树菩萨出世以后,弘扬大乘般若,就把小乘佛教开始衰弱了。」法舫法师说这麽一句话。这裡边说于下劣信解有情,于甚深处心生怖畏,这样的众生,菩萨对他也还是有慈悲心,怎样度化他呢?「便正思择」,菩萨就很慎重地观察这件事,「为欲方便化导彼故」,菩萨发了大悲心,想要善巧方便地教化这个下劣信解有情。 「自现己身与其同法」,怎样来度化他呢?菩萨自己显现自己的身体就和对方是一样的,和那下劣有情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是怎麽讲法呢?「所谓下于旃荼罗类乃至狗类,欲作饶益、欲除灾患、欲调、欲化」,「所谓下于旃荼罗类」,菩萨现出来与所教化众生同一类身,是什麽样呢?「所谓下于旃荼罗类」,旃荼罗还是人啊,不过就是以屠杀为业,这种职业的人,「下于旃荼罗类」,还不如旃荼罗类。「乃至狗类」,这不是人了,是狗,菩萨也会现这种身,这上面表示这「下劣信解」就在这句话裡边看出来,什麽是「下劣信解」,就是旃荼罗类乃至狗类,他们的思想就叫作「下劣信解」,那麽菩萨要度化这种众生的时候,要示现同类的身形。 「欲作饶益」,他那慈悲心想要示现如是身来利益他们。「欲除灾患」,想要除灭他们的苦恼,「欲调、欲化」,就是想要调伏他们的烦恼,想要转化他们成为圣人、成为佛教徒,令他们进一步 ,这叫作「欲调、欲化」。「调」,调伏他们的烦恼、消灭他们的业障。「欲化」呢,就是转化他们,使令他们能有智慧、能有清淨的功德,从苦恼的境界裡解脱出来。「故思于彼旃荼罗狗同分中生」,前面说菩萨的慈悲心。「故思」,是故意地发动慈悲心,菩萨就在彼旃荼罗类裡边,在「狗同分」,狗与狗同分的色受想行识裡面也现出这样的身形,这真是大悲心。这是解释第二句「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这句话这麽讲,这叫作「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 地三、第三句 第三句者:谓诸菩萨见所化者所受善根,犹可摇动;为令坚住,现与同事,或等或增。 第三句者是「有诸菩萨是他同事,亦自显现与他同事」这是第三句。「谓诸菩萨见所化者所受善根,犹可摇动」,菩萨看见所教化的众生,所接受的法门努力地栽培善根。「犹可摇动」,虽然是依教奉行了,但是所成就的善根呢,还不坚定、不坚固,「犹可摇动」,还有可能会退转的,那怎麽辨呢?「为令坚住,现与同事,或等或增。」,菩萨为令所化众生的善根能够坚住、不退转。「现与同事」,菩萨显现出来和他同事,也是现出这样的身形,也这样的修学圣道。「或等或增」,或者和他一样的用功修行、或者是比他更殊胜,这样子来引导他,使令他的善根坚住。 地四、第四句 第四句者:谓诸菩萨自行放逸,弃捨他事。 这第四句:「有诸菩萨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这第四句怎麽解释呢?「谓诸菩萨自行放逸」,这位菩萨应该是凡位菩萨,也可能是资粮位的菩萨,他自己不能够学习戒、定、慧来约束自己,放纵自己,「弃捨他事」,弃捨了修学戒定慧,同人共同修学圣道这件事,不做这件事。这是菩萨的菩提心失掉的关係,就把这四句解释完了。 午二、总辨(分二科) 未一、作业(分二科) 申一、标略说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这是第二科总辨,六度四摄这一大科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别广,把六波罗蜜和四摄事说完了,这是别广。第二科是总辨,分二科,第一科是作业,就是栽培这样的善根,分二科,第一科是标略说:「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就是前面这一大段文,很广喔,己经宣说了多种的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每一样都是九种,所以叫作多种的施、多种的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也是多种。「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这裡面说它的大意,其中所有六波罗蜜多,它的大意是什麽呢?「能自成熟一切佛法」,菩萨去修学六波罗蜜多,能使令自己成熟无量无边的佛法,就是一切种智了,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六波罗蜜之后,就说到摄事,说到那三科就是:爱语、利行、同事。这是摄化众生的事情,「摄事」它的大意是什麽呢?「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就是能令有情成熟无上菩提,就是这样的意思,是一个自利、一个利他。「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就是六波罗蜜和摄事总合起来,你应该知道那就是「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他修行一切善法的事情,这一科说完了,这是标略说。下面是辨因缘,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 申一、标略说(分三科) 酉一、总标 又如前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如是众多助菩提分无量善法,由三因缘,应知现行;由二因缘,应知最胜;由三因缘,应知清淨。 「又如前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每一样都是九种。「如是众多助菩提分无量善法,由三因缘,应知现行」,「如是」,指前面说的「众多助菩提分法」,「助」字就当作「成就」讲,成无上菩提的因;「菩提」是果,「分」是因,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啊,也就是无量的善法,「由三因缘,应知现行」,这样的善法,怎样能够显现成为事实呢?「由三因缘,应知现行」,这是标出来三个因缘。「由二因缘,应知最胜」,有二个理由,你应该知道这些善法是最殊胜,「由三因缘,应知清淨」,这善法是清淨的善法,而不是有过失的,这是总标。下面别释。 酉二、别释(分三科) 戌一、现行 谓由身语意三因缘故,应知现行。 「三因缘」指什麽说的?就是身和语和意,这三个因缘。「应知现行」,你要知道,这无量无边的善法,由这三因缘、由身、语、意使令他成为现行,就能成为事实了。如果你的身、语、意,你不肯努力的这样做,那就不能成为善法了。 戌二、最胜(分二科) 亥一、标 彼诸善法由广大故,无杂染故,应知最胜。亦名无上,亦名不共。 前面说现行,这是说最胜,分二科,第一科、标,彼诸善法由广大的因缘故,由无杂染的因缘故,而成为最殊胜的善法,这是标。「亦名无上,亦名不共」,由这二种因缘对善法是最无上的,就是没有再比它更殊胜。「亦名不共」,这个「不共」,应该说是不共于声闻、缘觉、不共于一般的世间法,这是大乘佛法最殊胜的地方。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广大,分二科 戊二、释(分二科) 天一、由广大(分二科) 地一、标 当知此中,由有情无别故,事无别故,时无别故,名为广大。 这还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解释这有情无别。 地二、释(分三科) 玄一、有情无别 有情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专为己。 这叫作「有情无别」,「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最初发心的时候,都是没有简别地要饶益一切众生,所以「普于一切有情」。这上面说到「处所」,就是众生居住的地方「普于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法界有情」,这「法界」应该指色受想行识说,色受想行识的组合,名之为「有情」。「有情」是个假名字,这假名字在那裡建立的呢?就在法界上,在色受想行识上建立有情,就是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菩萨呢,在一切有情的地方,「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来饶益一切众生,这叫作「有情无别」。「非专为己」,菩萨修学六波罗蜜等种种善法,不是专为利益自己,也是为利益自己,但是也为普度一切众生。 《披寻记》p1462: 普为一切法界有情者:谓诸有情于法界无量中,由种种法或染或淨差别可得,是故名为一切法界有情。这麽解释,下面是第二科、事无别。 玄二、事无别 事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 前面是菩萨慈悲心的广大,现在是说栽培善根的事情,也是无差别的。「谓诸菩萨普于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这是二个一切,下面那一个一切「一切种施等善根」,前面的那「一切」是什麽?我们就这样解释,就是一切的佛法。「普于一切佛法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菩萨能够清淨地、精进地去学习这麽多的佛法,也去做这麽多的功德利益众生。这叫作「事无别」,这些无量的善法是无差别的,「无差别」这话的意思,应该是说:「无量无边的善法,菩萨每一样善法都是修学」,所以叫作「无别」。 玄三、时无别 时无别者:谓诸菩萨恒常无间,不离加行,不捨善轭。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善常行无替。 这是时间无差别,「谓诸菩萨恒常无间」,常时没有间断的,不远离加行,时时地努力去修学善法的,「不捨善轭」,没有一个时候说是,我弃捨了善法,我休息、休息,我告假几天吧!没有这回事。「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无替。」,「若昼若夜」,这个昼夜啊,我们人世间的众生,有昼夜的问题,昼的时候、或者是初夜、后夜也要努力的栽培,中夜可能是休息,白天也没有休息的时候。但是,若是得了圣道、得了无生法忍以后,恐怕没有这回事、没有昼夜的差别了。「现法、后法」,「现法」是现在;「后法」是将来,若我们人的寿命,或是我们的寿命二百年,这二百年内就是现法,二百年结束以后,又得一个生命,那就是「后法」了,可以这麽说,若是没有生命得、失的差别的时候,那都是现法,没有后法的事情。「现法、后法」。 「即由此因」,由于这样精进的关係,「施等善根常行无替」,六波罗蜜、四摄法常常这样做,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是在时间上说,这是三种无差别:有情无别、事无别、时间无别。下面第二科、由无杂染,前面是说到广大,就是有情无别、事无别、时无别这叫作「广大」。现在解释「由无杂染」,分三科,第一科、标。 天二、由无杂染(分三科) 地一、标 当知此中,由四种相,成无杂染。 成就菩萨修学一切善法,都是清淨的,没有污染。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淨欢喜俱。 地二、释(分四科) 玄一、淨欢喜俱 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 「谓诸菩萨怀欢喜心」,内心裡面很欢喜,什麽叫作欢喜?就是修诸善法的时候,心情欢喜,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切的时候,心情都是欢喜,欢喜地修学一切善法。譬如说是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天人和人间的人这是果报,这二种果报,都是由于修学善法而得果报,得果报为什麽会有天、人的分别呢?就是欢喜心修学善法,将来的果报就生到天上去,如果修学善法的时候,也愿意做,但是勉强了一点,那将来得果报,就是在人间。天上的果报呢,果报是自然的,他那衣、食、住都是自然来的,人间的果报自然来的,恐怕不多,除非是你父母有钱,遣嘱给你一千万美钞,你没有做什麽就来一千万美钞,但是除了这件事以外呢,要工作;你要发财不管有钱也好、没钱也好,你要有行动,才能发财,由于你的行动,才能得到财,所以你要做不是自然来的。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心裡面不是太愿意做这件功德,有点勉强,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要用点力,有差别。现在说菩萨,他修学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麽?他怀欢喜心修诸善法,是有这种情形。当然这种事情啊,我相信这不是指凡夫菩萨说的,一定是圣位的菩萨,圣位的菩萨就是有禅定的功夫,他一定得到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有禅定、有智慧、有慈悲,这是圣人的境界,他这时候修学善法的时候,心裡发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由于他是欢喜心修诸善法,修善法时内心没有苦的感觉,也没有忧愁的感觉。「无诸变悔」,因为若有苦、有忧啊!唉呀!做这件事这麽苦恼,我不要作了,就变了。因为他没有这个苦和忧的感觉,他是欢喜心的感觉,所以做这件事情一直地能这样做,中间不会变悔的。所以看这个文的意思,应该是指圣人说的,这个菩萨不是凡夫菩萨,所以「无诸变悔」。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我以前曾经说过。我的目的是为这件事,我来努力地发心,把这件事成功,其他的事情是小小的事情,本来不在你的发心之内的,但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那件小小的事情来冲击你,你原来的目的计划就放弃了:「我不做了!」就走了,就改变计划了,凡夫会有这种事情。你原来的计划就停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现在这个文上说:「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圣人没有这个变悔的事情。 玄二、无不平等 又诸菩萨,不损恼他、不着见趣、不杂恶行,修行施等无量善根。 这是第二科:无不平等。前面是淨欢喜俱:清淨的欢喜心一直地在你这裡,你在做这件功德的事情的时候,一直有欢喜心在这裡,「俱」就是同时的。现在第二科:无不平等。 「又诸菩萨不损恼他」,诸菩萨他不损恼众生,他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众生虽然是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菩萨不损恼他,不会去恼乱他、去伤害他,不会这样做。「不着见趣」,这个见,就是断见、常见、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这一切的执着,有所得的都是见。这个见有各式各样的见,就叫做「趣」。菩萨修学佛法得了正见的时候,尤其是得了圣道以后,灭除一切见趣,他心裡面无所得,度众生无众生可度,没有这个有所得的执着,所以不着见趣。 「不杂恶行」,他做善法、做种种的功德的时候,不会在中间有做了一点错误的事情,不会间杂错误的事情。 「修行施等无量善根」,他是不损恼他、不着见趣、不杂恶事的修行施等无量善根,要这样做,那麽这叫做「无不平等」。如果说是损恼他,那就是不平等了;若是着见趣,也就不平等;若杂恶事,也就不平等。除掉了这三样事,那叫做平等。这样子修行施等无量善根。 玄三、殷重 又诸菩萨殷重遍体,于其施等无量善法,唯见功德,唯见真实,唯见寂静,极善决定;不从他缘,非馀引夺,而正受学。 这是第三:殷重。解释无杂染,分这麽四个科,四个理由。一个欢喜,一个没有不平等,这下面第三个殷重。 「又诸菩萨殷重遍体」,诸菩萨修种种功德善法的时候,他是有殷重心。殷重,实在就是诚恳的意思,诚恳心。若是我们凡夫做事情,也有的时候心裡很诚恳,但诚恳裡面还有一点虚伪,还有点不老实,就不是普遍。体者,心也。在你的心体上,有的地方清淨、有的地方污染。现在菩萨完全都是诚恳,真实不虚。 「于其施等无量善法」,对于他所做的六波罗蜜等无量的善法「唯见功德」。当然,这是正见,他的大智慧看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善法,而不会在这裡说:「这个地方不对!」又有一点邪知邪见出来,没有这回事情。「唯见功德」。 「唯见真实」,唯见真实怎麽讲?前面这个功德应该是清淨的依他起,唯见真实就是远离一切分别戏论,那就是第一义谛了。 「唯见寂静」,什麽叫做寂静?有生有灭是动乱,不生不灭就是寂静。就是他的内心也好、所修的功德也好,都是寂静、都是不生不灭的。就是与第一义谛相应,名为寂静。 「极善决定」,他修学善法的时候「极善」,就是最高的那种良好的境界,而没有犹豫的事情。 「不从他缘,非馀引夺」,他做种种功德,是由他的清淨的戒定慧来成就这件事,而不会须要别的因缘的帮助,不是的!「不从他缘」。「非馀引夺」,而这种自己努力地去做功德利益众生,其他的魔王、魔鬼不能够动摇他的、不能够扰乱他的。 「而正受学」,这位菩萨能这样子受学一切善法、利益众生的,这一定是圣位的菩萨、高位的菩萨了。 玄四、无依 又诸菩萨不因所修施等善法,希异熟果;或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亦不于他,希求返报。无所依止,不依一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乃至不依养活身命。 第四科,无依。这个无依,明白点说就是无所求,应该是这麽说。 「又诸菩萨不因所修」,这麽多的菩萨,他做这麽多的功德,他不因为他修造的施等的善法「希异熟果」,希望在生死的世界得一个好果报,没有!异熟果是有漏果,是在世间享受荣华富贵,没有这种心情、没有这个希望,不希望这些事情。这个异熟果是总说,下面别说。 「或转轮王」,或者是说在世间上作个转轮王,「我希望作国王。」做这件事。「或天帝释」,或者我超越人间,到三十三天作释提桓因,没有这回事情。或者是到六欲天的顶上作魔王去。或梵天,或者是生色界天,到梵天去。不这样,不希望获得异熟果。 「亦不于他希求返报」,菩萨修学无量善法,利益众生,也不于一切众生希望众生酬谢我!也没有这种想法。 「无所依止」,菩萨做这麽多功德,心无所求,就是无所依止。 「不依一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也不求世间、社会上的一切众生要来供养这个菩萨--利养。希望众生要恭敬菩萨,希望在社会上有广大的名誉,没这个意思! 「乃至不依养活生命」,他也不希求世间上有什麽名利来养活他的生命,他没有这个希求。因为他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不可得的,一切众生都是不可得的,所做的一切善法也都是无所有的,他心裡面无有少法可得,所以没有这些希求,没有这些戏论的境界。圣人是这样子。 地三、结 由如是相淨欢喜俱,无不平等、殷重、无依,修行施等,广说乃至同事为后,无量善法,名无杂染。 这下边是第三科,结束这段文。 「由如是相」,就是前面说的这四种相貌,就是:淨欢喜俱,是第一科;第二科无不平等;第三科殷重;第四科无依。 「修行施等」,由这样的大智慧呀!这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的大智慧境界,来修行施等这些善法,「广说乃至同事为后」,施等是最前面的,同事这一段文是最后,总结起来就是无量善法。「名无杂染」,由这四种原因所修的功德,是没有染污的。 这是已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萨境界,他们修止观成功了,他那个大智慧能出现这个境界。 看《披寻记》p1463: 「无不平等者:此不平等,谓不善行。」你修的是有罪过的事情,那就是不平等了。「〈决择分〉说,由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故。」非爱果,就是三恶道的果报是不可爱的果报,那就是名叫做「不平等行故」。由这个不平等行,你得到不可爱果。「陵本六十二卷四页」,这在后文。「此配前说:不损恼他,不着见趣,不杂恶行。」前面那个科文,就是和这段文是相配合的。 戌三、清淨(分二科) 亥一、标 由炽然故,无动转故,善清淨故,应知清淨。 这是第三科:清淨。解释这个清淨。由三因缘故,应知现行;由二因缘故,应知最胜;由三因缘故,应知清淨。这是第三科。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由炽然故」这是一句,「无动转故」是一句,「善清淨故」,这是三句。所以叫「应知清淨」,这个清淨的含意就是这三个理由。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炽然无动。又分两科,第一科,标。 亥二、释(分二科) 天一、炽然无动(分二科) 地一、标 若诸菩萨已入清淨意乐地者;一切善根,炽然无动。 「又诸菩萨已入善清淨意乐地者,一切善根炽然无动」,先解释炽然无动。若是诸多的菩萨已经证入清淨意乐地的时候,清淨意乐地就是极喜地,就是他这个时候由修四寻思、四如实智得无生法忍了,这时候分别我执、分别法执都已经消除了,他得到毕竟空的智慧了,所以他内心是清淨的。「意乐」就是意愿,他那个大慈悲心也是清淨的。 「一切善根炽然无动」,他所修的一切的善法,非常地有力量。「炽然」是广大、有力量的意思。「无动」,世间上尘劳的事情,不能扰乱他的。所以叫炽然无动。这是标,下边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炽然。 地二、释(分二科) 玄一、炽然 言炽然者:谓此菩萨意乐淨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 谓此菩萨他的内心非常地清淨,他的慈悲心也是清淨。智慧清淨,慈悲心也是清淨。 「一切善法不由思择」,他所做的这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不由思择」,不须要去思惟观察来推动自己,就是「炽然现前」,就很殊胜地善法就能出现。我们凡夫有的时候虽然知道这件事是有意义,但是不愿意做。有的时候如理作意现前:「喔!我应该去做这件事,这件事是有功德的,是没有过失的,我应该做。」这样子自己劝自己,那就可能会去努力了,到禅堂去静坐了。若是自己如理作意不现前的时候:「我何必去呢?我不要去,我在这儿躺一会儿也很舒服啊!」那就是这句话就是不及格了:「不由思择,炽然现前」。若是由如理作意来推动自己,就是由思择炽然现前。更殊胜一点,不由思择炽然现前,这是分三个阶级。 玄二、无动(分二科) 黄一、无减 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淨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 前边是解释炽然,现在解释无动。分两科,第一科是无减。 「无动」这句话怎麽讲呢?「谓此菩萨意乐淨故」,就是这位菩萨他有无相的慈悲心,「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意乐淨故。 「随所获得、随所积集」,随顺因缘所获得的功德、所获得的善法;「随所积集」,他那无所得的智慧,他不断地栽培善根,所以,善根又增多了,所以叫「积集」。所有的善法、所获得的善法、所积集的善法,「皆无退转」,而不会失掉这个功德。这也不容易! 「于当来世,能无退减」,不是现在,就将来也不会退减。不会说:「我不做这个功德了!」能无退减。这个退减,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就会常常有退减的事情。一个是自己自动的退减了,「我不做这件事,这个功德我不做了!」一个是另外有点因缘,或者师长说一句,不高兴:「我告假了!我走了!」叫退减。现在这上面是说「于当来世能无退减」,不是现在没有退减,将来都没有退减。这不退减的原因,就是智慧高、烦恼轻的关係。 黄二、唯增 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 前面说无减,这是说唯增。 「如是菩萨随所经历」所经过的「彼彼日夜」,那一天、那一夜,一个月三十日夜。「过度」,随所经过的,「彼彼自身」,是他的自身从昼夜经过来,他经过这麽长的时间,做了很多的功德--「所有善法」。「如明分月」,一个月裡边,有半月是黑月,有半月是白月。这明分月就不是那黑分月;月亮由初一、初二、初三,逐渐地增长。「唯增无减」,唯有增加而没有减少。用明分月表示、譬喻菩萨的功德也是有增无减。这样子无减唯增,所以叫做无动。 天二、善清淨 若诸菩萨住到究竟地或繫属一生最后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无菩萨地摄,胜淨法故。 这是第二科:善清淨。这善清淨怎麽讲呢?「若诸菩萨住,到究竟地」,胜解行住、清淨意乐住,乃至到最后十地菩萨、到等觉菩萨--到第十地菩萨就是究竟地。「或繫属一生最后有者」,第十地菩萨后心就是等觉菩萨,叫做「繫属一生」,就是这一生过去就是佛了,所以叫做繫属一生。「最后有者」,这最后有就是繫属一生,这一生就是最后有。到佛以后是清淨法身的境界了。 「所有善法,名善清淨」,这个最后有,就是「这一生就成佛」的这一生,他的善法是究竟清淨,名善清淨,因为他这个时候微细的所知障都清除了,所以他是善清淨。 「此上更无菩萨地摄胜淨法故」,在这位最后有的菩萨以上,更没有菩萨地所摄的胜清淨法,就是这个胜清淨法到这裡究竟了! 酉三、总结 如是施等同事为后无量善法,三因缘故,应知现行;二因缘故,应知最胜;三因缘故,应知清淨。 这是总结这一段。「如是施等」,这些六波罗蜜。「同事」,爱语、利行、同事「为最后」,这就包括了无量无边的善法。 「三因缘故应知现行」,为什麽能够现行这麽多的善法呢?就是你的身口意。「二因缘故应知」是「最胜」,「三因缘故,应知」道是「清淨」的。总结这一段文。 未二、感果(分二科) 申一、别辨(分八科) 酉一、一切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 这是第二科。前面那一科是作业,现在是说感果,就是得到了无上菩提果了。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分八科,第一科是一切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这六波罗蜜,加上爱语、利行、同事,每一样都有九科。九科的第一科是自性,第二科就是一切。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淨,一共是九科。自性这裡没有说;就从一切这裡开始说,一切施、一切戒、一切忍、一切精进、一切静虑、一切般若,都是从这裡开始。「广说乃至」到「一切」的「同事」。 「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就是这麽多的善法,你这位大菩萨能够多修习,去利益众生。「若善清淨」,所修习是那麽多,而每一样事儿都是非常清淨,所以叫做善。「若具圆满」,就是无量的善法又多又善,都圆满了,多圆满、善圆满,名为具圆满。多是指数量说的,这个善是约他裡边的性质说的,这两方面都能圆满。 「能感无上正等菩提」,无量的善法,若多修习、善清淨、具圆满了,将来能感得无上正等菩提,就是一切种智。这个无上正等菩提是指智慧说的。 「金刚坚固身」,他得到像金刚那麽坚固的身体,不可破坏,还有个正法久住的果报,「正法久住果」。我们的身体当然是老病死的身体,完全是不及格了。若生到天上去,天上的身体不老、不病,但是有死亡也不好。若是到了色界天上的身体,比欲界天的好一点,但是也有死亡这一天。在《成唯识论述记》,窥基大师他说:若是菩萨能得到色界禅定,你能够得无生法忍,得了色界定,这个人间的身体死掉了,生到色界天上去,色界天上的人的寿命是很长的,还有个延寿法,就是他那个寿命还可以延长,延长就可以到无量寿,乃至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窥基大师说出这麽一件事来。那个延寿的身体,还不能算是金刚身。就是成佛以后所得的那个身体,是金刚坚固身。没有成佛的时候所得的身体,就是从初欢喜地以后所得的身体,也比我们人的身体好一点。就算是那个欢喜地菩萨是人间的人,他比我们身体好一点;但是也难免有老病死。若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八地的时候,弃捨了肉身,得了法身了。得了法身的时候,那个法身也还是有变异。就是你所修的善法没有究竟圆满,善法是因,由善法因所得的法身是果。这个善法因,它有逐渐逐渐趋向于圆满,你那个果报它也逐渐逐渐向于圆满,中间有微细的变化,不能称之为金刚坚固身。若到了佛的境界以后,善法到圆满以后,就停在那裡了,再不变化了,所以叫做金刚坚固身。这个金刚坚固身,说两种,实在应该说一种,就是那个自受用身是金刚坚固身。但另外一个清淨法身,那是法性,那个法性身和凡夫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修学圣道的人,我们的清淨真如的境界,和佛是平等。所以,这个金刚坚固身应该指自受用身说。那麽,这个身是不可破坏的。 「正法久住果」是什麽呢?就是由这个身,他由大悲心、和他的大智慧为众生宣扬佛法的时候,这件事是长时期的;长时期的为众生宣扬佛法,所以称为「正法久住果」。 看《披寻记》p1464: 「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者:谓于金刚喻定位中」金刚喻定是等觉菩萨后心,他那个定叫金刚喻定。「能断二障,证得菩萨不可思议转依」,能断去俱生的我执、俱生的法执两种障碍。证得菩萨不可思议的转依,那就是转得清淨法身了,清淨法身现前,自受用身也是现前了,那叫做不可思议的转依,「是名金刚坚固身」。「现等正觉宣说正法」,这时候成佛了,就是为这些法身菩萨,乃至一切众生宣说正法,「乃至般涅槃后经尔所时正行未灭,正法未隐,是名正法久住」。这个地方把化身也放在裡边了。「乃至般涅槃后」,就是这位佛现了化身,在众生世界宣扬佛法。到众生世界的这位化身佛,他有入涅槃的时候。入了涅槃以后,经那麽多的时间正行未灭,就是虽然佛不在了,佛教徒还能够修学圣道,叫正行未灭。「正法未隐」,佛宣说的正法也没灭。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还没有灭,是名叫做「正法久住」。 酉二、难行施等 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一切施等,得成无上菩提。现在难行施等:「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乃至难行的同事,前面都说过了。「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感」就是成就,能感得如来成就的无等--没有与他相等的那样的希奇法果,就是无量的神通变化那个果报。 酉三、一切门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 第三科,一切门施。「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天人是最胜有情,他们对于佛供很多很多殊胜的供养,这也是佛所得的果报。这是一切门施等,下面第四科善士施等。 酉四、善士施等 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于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 「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众生裡面,有的是没有足的;有的众生有两足、有的众生有四足、有的众生有多足。 「有色」界众生、「无色」界的众生:欲界众生也是有色,色界天的众生也是有色,无色界的众生没有色。「有想」和「无想」:这个有想,欲界的众生也是有想,色界天众生也是有想;但是色界天的第四禅天裡面,有个无想天的众生无想,所以叫无想众生。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也都是有想。 「及以非想非非想处」,这个世界的众生。「于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就是佛在一切众生中是最殊胜的,这是最尊胜果。 酉五、一切种施等 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 这是第五科。「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的话,「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能得佛陀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的果报,是由这样的因缘成就的。 酉六、遂求施等 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 这是第六科。「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坐在菩提树下,「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佛坐在菩提树那裡,要得成无上菩提的时候,这些魔怨--魔王与佛有怨,但是他不能恼触于佛,不能倾动。佛的境界,一切魔怨不能倾动。我看到《大毗婆沙论》上也说这件事。 佛在菩提树下的时候,在得无上菩提之前,先放光明通知魔王,说:「我要在这裡得无上菩提了。」佛没有偷偷地成佛,不是!告诉你:「我要在这儿成佛了。」魔王就来了,魔王一来了,所有的诸天善神完全都走了。这个悉达多太子坐在那裡,就是一个人,和魔王、很多很多的魔军同他作战,这些诸天善神一个也不来帮忙佛,等到佛降伏了魔王以后,这时候诸天来讚歎。 这上面说是: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于佛,不能倾动于佛,佛得这种果报。 酉七、二世乐施等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 最胜静虑就是色界的四静虑。解脱应该是指八解脱说。等持应该是空、无愿、无相三等持。等至,就是无色界的四种等至;色界的四静虑也是等至,但是前面列出来,这裡就不说了。佛能感最胜的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 酉八、清淨施等 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广说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淨果。谓所依淨、所缘淨、心淨、智淨。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善淨果。 这第八科。「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广说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淨、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淨果」,四一切种清淨果是什麽呢?是「所依淨、所缘淨、心淨、智淨」,这四种清淨。 亦感如来的三种不护,还有十力的智慧、四无所畏,还有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淨果。 看《披寻记》p1464: 「如来四一切种清淨果等者:此中四一切种清淨、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如〈建立品〉别释其相。」〈建立品〉在那裡呢?「陵本四十九卷十五页」,在那裡解释这一段文的这些名相。「不共佛法总有百四十种,今说一切,是彼少分应知。」 申二、总结 如是菩萨施等善法,能感无上到究竟果;当知亦感生死流转顺菩萨行,所馀无量无边可爱无罪胜果。 这是第二科:总结,总结这一段。「如是菩萨施等善法」能感无上的、到究竟的果报。前边说的这麽多的果,还有一部分没有说到,这裡说了。 「当知亦感生死流转」,就是成佛以后,佛也会来到生死的世界,也有父亲、母亲,有入胎、住胎、出胎,作童子的这些事情;乃至最后得无上菩提、得涅槃这些事情。这是一种果报。其次,没有成佛的时候,在得无生法忍以后,也在生死的世界度化众生的时候,也有一些果报。所以在生死流转裡面有「顺菩萨行」,就是或者他做人、或者是做天,也可能到三恶道去度化众生,所有的这些境界都是顺于菩萨行的。这是前边说的果报所剩馀的,无量无边可爱的、无罪--没有过失的殊胜果报。 从这裡看出来,菩萨所有的功德果报,乃至成佛的功德果报,完全是由于他的菩萨行而成就的,没有一样事情是自然而有的。这是说得的果报。其中有一样事儿,就是由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乃至后边爱语、利行、同事,每一样都有九种,这裡面只说八种,而没有说第一种:「自性」的功德所得的果报。应该是那样说,这个「自性」是约总说的,其他的那八种功德是别说的。合总为别;离开了别,另外没有总,所以不另外说「自性」的功德果报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