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四章.现证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四章.现证品

 

  四.现证品(Abhisamaya)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白世尊言:唯愿告我,世尊,入灭尽次第,及一切菩萨与二乘所到之相续相。於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得通达入灭尽次第相续,当不致对由入灭尽而得之乐有所疑惑,且不堕入二乘及外道之错乱心境。

  世尊言:谛听且思维之,我将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且以耳献世尊。

  世尊告彼言:菩萨摩诃萨至於六地,及二乘入灭尽〔定而入灭尽〕。菩萨摩诃萨於七地,离一切法所具自性相,念念恒入〔灭尽〕定,即非诸二乘。二乘有作,故其入灭尽仍落能取所取性相(grahya-grahaka laksana-patata),由是不能如七地之念念恒入灭尽。彼不得一切法无差别性相(avisesa-laksana);不得种种性相寂息。彼於一切法相,仍於其自性相中分别为善不善。是故七地以前,未念念恒入灭尽正受。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始离心意意识分别相。故由初地至六地,见三界唯心意意识,由无我与我所之分别心生起,故不堕入种种外境而唯心自分别。凡愚由其自智(svajnana)转起二取,对此即不了知,以其由无始来时由妄想与分别而成习气,今即依习气而运作。

  大慧,於八地,即二乘与菩萨之涅槃。然菩萨能离三摩地乐,不入涅槃[注1]。然於未能圆满如来地时,将停止一切为有情之所作,故菩萨若不得〔如来〕加持,如来种姓即断,由是诸佛世尊说不可思议诸佛广大威德,〔菩萨〕即不入涅槃[注2]。然而二乘则着三摩地乐,故乐着涅槃想。

  大慧,菩萨於七地时善观察心意意识自性,彼於我及我所中作善观察、於能取及所取中作观察、於人无我及法无我中作观察、於流转与还灭中作观察、於〔自〕相共相中作观察,彼善巧决定四无碍解(catubpratisamvid)[注3],得自在乐,相继渐入诸地,知所得种种菩提分之差别。

  地次第由我建立,以免菩萨摩诃萨不知自〔相〕共相义,而不知次第之相续,是将堕入外道错谬见以见诸法。然而,大慧,此实不生不灭,一切法无有而唯心自所见,此即相续次第以及为三界所作种种事。然凡愚则不知此为我及诸菩萨之建立及作三界事。

  复次,大慧,二乘於八地菩萨〔定境〕中,沈醉於由灭尽而起之乐,即不善知世间无有,唯心自见,即不能克服障碍,与由自相共相义所流出之习气,於是着二无我而起见,彼有分别〔意〕与涅槃智觉,然此非是寂静法之智觉(vivikta-dharma-mati-buddhi)。

  大慧,菩萨於灭尽定大乐现前时,即便慈悲而忆念本誓,即知〔十〕无尽愿差别,由是不入涅槃。然彼实已入涅槃,以无有分别生起故。彼已无能取所取分别,证知世间无有而唯心自见,於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彼已离对心意意识、外境、自性相等概念之执着。以其已证得如来一切内自证地,故彼非舍佛法正因,凡有所行,皆由般若出。

  如人梦中渡河,大慧,人於梦中处身於大河中际,努力作种种渡河方便,未及渡而已醒,醒时寻思实与不实,复思念言:此非实非不实。由无始来时熏习所积之分别习气,成种种形色,得见、得闻、得思、得认,然此实为离有无见之分别[注4],唯以此之故,即使在睡梦中,我之意识熏习亦为我所见。

  同理,大慧,八地上菩萨摩诃萨,历初地以至七地,观察一切法,以其如幻等,故於分别中实无有生起。当其现观一切法自性时作观察,即寂息一切法之能取所取,此能取所取实由对诸法爱着而生。复观察心与心所如何行於分别,彼菩萨摩诃萨勤修[注5]佛法,大慧,彼作加行 (prayoga)以令未证得证。对菩萨而言,涅槃非是灭坏,而为离心意意识转起之分别想缚,证无生法忍。

  大慧,於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与相续,一切虚妄分别寂息,是寂静法(vivikta-dharma)。

  故说颂言——

  l 诸住地及佛道地 离识境而但唯心[注6]

  诸佛曾说今正说 佛亦将於未来说

  2 前七地则尚有心 八地则为离识境

  後二地尚有所住 无所住者是我地

  3 自现证与极清净 此即是为我之地

  此亦大自在天界 色究竟天光闪耀

  4 光辉炽焰如火聚 具足明丽种种色

  是能悦意且清凉 吉祥化现此三界

  5 有三界为今化现 有三界为先时化[注7]

  於此我演说诸乘 实皆归入我地上

  6 然而十地即初地 初地即为第八地

  九地是为第七地 七地又为彼第八

  7 且此二地为三地 四地即为第五地

  第三又为第六地 离识境有何次第

  第四<现证品>竟。

  注释

  l 唐译为“以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门不入涅槃。”与梵本异(今梵本此句为:samadhibuddhair vidharyante tasmat samadhi-sukhat yena na parinirvanti)。

  2 此意谓因得佛加持,故菩萨虽未圆满如来地,亦作有情事,否则即停所作。

  3 法、义、词、辩四无碍。

  4 此非谓其“分别”已离有无见,实谓其“分别”本来即是对不能谓之为有,亦不能谓之为无之梦境作分别。

  5 prayukta,可译作相应、相投或勤修。

  6 nirabhasa,参第二品注2。

  7 “三界”。原梵文为tribhava,直译为“三有”,今沿旧译意译之为“三界”。

-----------------------------------------------------------------------------------------------------------------

更多谈锡永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五章.如来常无常品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六章.刹那品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七章.变化品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八章.断食肉品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九章.陀罗尼品

 

后五篇文章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三章.无常品(3)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三章.无常品(2)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三章.无常品(1)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二章 《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二章 《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