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顶果钦哲法王:让心安住于明觉 |
 
顶果钦哲法王:让心安住于明觉
倘若我们的心安住于明觉,不思考过去、未来,不攀缘外物,不陷于心思,安住于本然的安逸,在此状态,不需要铁腕或力防来停止我们的思想,“菩提”是指——心灵单纯的本然。 一旦认识这“纯然”,我们应不费力的心之当下来维护它,然后我们会了解内在的解脱——无需阻念或畏惧念头破坏我们的禅修。 任运这单纯的当下,倘若你获得喜悦、成功、富裕、赞赏,观彼为如梦似幻吧。不要执着它们;假如我们被疾病、谣言、压迫、囚禁、审问所攻击,警醒而无须气馁,点燃你的大悲,愿为一切有情承担并消解苦痛!既无所得意,也不作悲哀,无论外境如何,安住解脱于安详自在。 修 行 我们最需要的开示,就是能够增强、启发我们修行的教授。获得高深的教法固然很好,但却遥不可及。选择你能够真正了解吸收的修行方法做为开始,藉此建立出离心,培养慈悲心。当你从这个修行之中获得坚定的信心之后,你终将能够精通所有高深的教法 。 仰赖一位真正的上师,是从轮回中解脱,获得证悟的唯一途径;上师就像可以让船只飘洋过海的帆。 太阳和月亮的倒影可以立即反射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同样的,对佛法僧三宝具有坚定信心的人,一定能够获得三宝的加持,太阳平等地照射每一处,只有在使用放大镜聚光的时候,可能使干草燃烧。佛陀无所不在的慈悲之光,透过你这面具有信心与虔诚的放大镜聚光之后,加持之火必定环绕于你。 无论情境好坏,皆能升起烦恼障碍;但你绝不该被这些烦恼障碍威吓或击败,学著像滋养万物的上地一般,不要有好与壤的分别心,你所遭遇的困难将强化你的修行,正如强风中的营火,不但不会熄灭,火光反而更炽。 把伤害你的人视为一位值得尊敬、带领你了解何谓脱之道的仁慈上师,为他祈祷,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可以有报一箭之仇的想法。面对教育程度、能力技巧都不如你的人的伤害与奚落,犹能耐心地忍受,更是难可贵。 正确地来看,你将发现受伤害的人,伤害别人的人,以及伤害本身,完全不具有任何真实性。这么一来谁还会对虚假的幻象发脾气呢?面对这些空相,还有所谓的得失爱憎吗?认清这一点,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 一旦你能够控制内心的愤怒,所有外在的敌人都消失了。但是,只要执著于内心的瞋恨,企图战胜外在的对手,即使你成功了,敌人也必然越来越多。即使你战胜了全世界,你的愤怒只会越来越强;被愤怒牵著鼻子走,绝对无法平息愤怒。真正无法容忍的敌人是瞋恨本身。若想要击败瞋恨这个敌人,必须专心修持忍辱与慈悲,直到它们在心中生根为止,届时就没有所谓外在的敌人了。 问问自己在地球数亿人口中,有多少人想过人身难得?有多少人了解人身难得之后,进一步思考利用这难得修习佛法?有多少人思考利用难得的人身修习佛法之后,真正身体力行?有多少人开始修习佛法之后,从不间断?又有多少人持续修行,最后获得证悟?的确,证悟者与未开悟者之比,正如黎明时分的寥寥星子与清朗夜空的浩瀚繁星之比。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认清人身的价值。你将白白浪费人生,当人生稍纵即逝,抵达终点之际,你将一无所成。但是,一旦认清人身所带来的难得机会,你肯定会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后有所收获。 如果你善用人身于正行正道,你就能在今生今世获得证悟。过去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平凡人身,但是经由学习佛法,跟随一位证悟的上师,并用一生的时间专心修行所接受的教法,行菩萨的伟大事业,最后获得证悟。 自我与他人 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应该也祝福别人获的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远离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祈愿众生都能免于痛苦。我们应该如是思惟:「愿一切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感到心满意足;其他人不快乐,不是我们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的时候,我们只想尽快除掉任何让我不快乐不顺眼的东西,根本不记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乐,相反的,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快乐,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痛苦。 用充满慈悲的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是圆满成就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即使我们无法给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们应应该时时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于心,不退失为止。 当我们修行,并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进时,我们必须记住,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利益他人,保持谦卑,谨记你的所有努力与广大无边的菩萨行相较,都显而轻而易举、正如父母深爱子女一般。我们绝不能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很多,或已经足够。即使我们最后该所有众生证悟成佛,我们也只能这么想:我们的愿望己圆满成就,绝不能有一丝想要获得回报,利益自身的念头。 超越我执,全心全意为他人奉献,即是菩萨行的精髓。行菩萨行取决于心,而非显露于外的行动。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不生不灭 缘起 十一世纪,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三到西藏传法,在西藏的厅日村庄,他为村民讲述了“忠告百偈”。 对于这些偈语,法国僧人和翻译家,马修·李查德启请他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解说这些深邃的偈子, 于是1987年,在西钦寺,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作了注释。 马修翻译了这些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 我们摘录这些偈子的51到59,它们都是为了详细说明无限的心性的。 A 在空性之中,旋转明觉之矛; 厅日人啊,“见地”就是: 究竟的解脱于“从任何事物中所获取的知见”。 顶果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 不变的定见,是没有生、住、灭的,它伴随着觉智,这觉智观察着思想的起伏,犹如一个安详的老人,看孩子玩耍。 困惑的思想无法影响明觉,不过是挥舞刀剑去刺天空而已。 帕达儿朋女士问米拉日巴: 当我安禅于海洋, 我心舒适真徜徉, 当我安禅于波浪, 我心动乱真悲伤, 教我吧,如何安住于波浪? 伟大的瑜伽士回答: 波浪本是海起伏, 任彼自安于广阔! 思想乃是明觉的游戏,生于明觉,返回于明觉。认识明觉是思想的根源,就等于是认识了思想根本就不存在生、住、灭。尔时,思想再也无法侵扰我们的心灵。 一旦我们追逐心念,我们就好象狗咬木棍,每次我们丢木棍出去,狗就穷追。假如我们替之以觉悟之智而观察,心之根源,我们会看到每个念头生起和消融在本觉的空间之中,从而不引发后续的念头,就好象狮子,他不追逐棍子,而是面向投棍子的人,对着狮子,你只能投一次棍子。 征服心性的本基,我们必须回到和认识念头的根源,否则,一个念头变成两个,然后三个,等等等等,我们不懈的猛击过去的记忆、预测未来,然后丢失了明觉和当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修行人正在将供养在佛坛上的大米分发给鸽子吃,此刻他突然回忆起在他修行前的众多敌人,这时他产生了一个邪念:“如果我拥有像门前这么多鸽子数量的士兵,我会轻而易举的战胜我的敌人。”这个思想困扰了他以至于他无法自拔,于是就离开寺院招募了一队人马去攻打他的敌人,然后造下了无比的罪恶。而这一切,仅仅肇始乎一念之差! 假如你认识我们思想之敌而不是强化他们,那么每个思想的起伏则均为明晰,且助益于我们怔悟空性。 B 在无念的状态,也不曾因散乱而抛弃观察,厅日人啊,“禅修”超越于无记以及散掉。 顶果钦哲仁波切: 倘若我们的心安住于明觉,不思考过去、未来,不攀缘外物,不陷于心思,安住于本然的安逸,在此状态,不需要铁腕或力防来停止我们的思想,“菩提”是指--心灵单纯的本然。 一旦认识这“纯然”,我们应不费力的心之当下来维护它,然后我们会了解内在的解脱--无需阻念或畏惧念头破坏我们的禅修。 C 安住于本然天成,“修持”解脱一切执取,厅日人啊,“行为”上不排斥,也不拒绝。 顶果钦哲仁波切: 任运这单纯的当下,倘若你获得喜悦、成功、富裕、赞赏,观彼为如梦似幻吧。不要执着它们;假如我们被疾病、谣言、压迫、囚禁、审问所攻击,警醒而无须气馁,点燃你的大悲,愿为一切有情承担并消解苦痛!既无所得意,也不作悲哀,无论外境如何,安住解脱于安详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