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六章 环境与生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六章 环境与生存

  宇宙的起源

  我们无法假定宇宙有一个起点。认为宇宙有起点,是因为我们的想像力贫乏。─罗素─

  有三种不同的思想派系涉及宇宙的缘起,它们是:

  一、认为宇宙的存在来自于它的本体,这种本体是非智力性的,但是,由于本体自我不断的继续运作,使所有的事物都起了变化。

  二、认为宇宙是万能的「神」所创造的,「神」创造了宇宙和宇宙的一切事物。

  三、认为宇宙的缘起是不可思议的,它无始无终。

  佛教的宇宙观是属于第三种,西方大哲学家罗素也这么认为:「我们无法假定宇宙有一个起点。认为宇宙有起点,是因为我们的想像力贫乏。」

  现代科学家认为,在数亿万年以前,刚冷却的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缘起于海洋。佛教从来没有宣称这世界、太阳、月亮、星星、风、雨、昼、夜,是「神」所创造。

  佛陀认为宇宙不是过去任何一个时刻的创造,世界在每一秒钟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创造。世界本身在不停的创造,也在不停的毁灭。佛教认为宇宙体系经常出现,也会自己消失。

  历史学家 H.G.威尔在他的着作《世界简史》里提到:

  「一般的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在久远的年代已经存在了,它也可能永远的存在,没有终极点。……人类生存在地球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这也许是一个爆炸性的观念。在这以前人类好像不曾出现在地球。」

  很多宗教用来解释宇宙的缘起和终结的都是一些拙劣的构思。在宗教立场,认定宇宙是「神」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作创造的构思,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已经站不住脚了。

  今天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以及一些思想家,都在努力的探溯和发掘宇宙缘起的新知识。在最近发现的新知识中,并没有和佛教思想相互矛盾。 罗素说:他敬重佛陀,是因为佛陀没有犯下有如其它宗教的有关宇宙缘起的错误。

  一般宗教对宇宙是缘起,只是接受了推理性的解说,因此,不为现代科学知识份子所接受。甚至佛学者所注释的经典,也被科学家质疑。佛陀并没有浪费他的时间在这个课题,他保持沉默的理由是,佛教的价值在于获得心灵的解脱和智慧,宇宙的缘起并不重要。然而,一个人如果坚持要研究这个科目,他就必须深入的探讨与科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这些科目能提供比佛教更多也更有参考价值的材料。佛教的价值在于培养今世和来世的生活情操,一直到解脱。

  在佛陀眼里,这世界只有生死不断循环的「轮回」。对佛陀而言,宇宙的起点和终点都在「轮回」之内,因为物质与能源不断的相互依赖而存在,寻找出宇宙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实际,所有一切有关于宇宙缘起的思想都是空谈泛论,不是究竟的或绝对的真理。

  「虚空无尽,众生无数。

  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

  佛陀教导我们,

  智慧无尽,道德也无尽。」

  ─ 斯里.拉玛詹德拉 ─

  一天,木伧伽子(Malunyaputta)要佛陀向他解释宇宙的缘起,如果能令他满意,他就愿意追随佛陀。其实,佛陀并不强迫任何人追随他,因为真理是不需要任何强迫性的支持。佛陀对木伧伽子的问题保持沉默不给予他面的回答。对佛陀而言,回答这个问题是在浪费时间,人们不应该关注于过去的问题,而是应该关心未来的解脱。为了让木伧伽子明白这个道理,佛陀对他开示道:

  「有一天,一位愚痴者被毒箭射中,他拒绝医生的诊治,他要先找出箭镞的毒素,当他还没有完成他的想像,就已经毒发身亡了。」

  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通往涅槃,而不是争执于宇宙的缘起。

  他方世界

  根据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了解人类世界的局限性,同时也重视宇宙还有其他世界的说法。

  有一回,佛陀论及宇宙的本质与构成,佛陀说:总共有三十一种不同形态的生命生活在这宇宙间。

  较人类世界为低的有四类众生。它们是阿苏罗(asura)、畜生、饿鬼和地狱。

  人世有一类众生──人类。

  欲界天有六类众生。

  色界天有十六类众生。

  无色界天有四类众生。

  这些人类世界以外的生界,并没有被科学所接受和认可。然而,现代的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索其它星球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性。按照科学发展的速度,他们将很快的在银河系里发现其他的众生。到时,我们或许会发现到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受限制于某些生存法则。他们或许在外表、生理与我们不同,组成的物质和生活也和我们不同,他们或许超越我们,或许远不如我们。

  为什么一定要认为地球才有生命的存在呢?地球在浩瀚的宇宙里只有一颗微尘。按照著名的天文学家詹姆斯.金士爵士的估计,整个宇宙大约是十亿倍现代天文望远镜所能看到的空间。在他的着作《奇异的空间》里说到,宇宙的树木可能比海滩的沙粒还要多,在宇宙中,地球只是一颗沙粒的百万分之一。他又说,光速在七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可以环绕地球一周,要环绕宇宙一周,可能要花一千亿年。这就是「大宇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无穷无尽的宇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外太空」。从科学的角度推测他方世界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科学的发现,我们了解到人类世界的局限性。科学界已经证明,人类的世界是 存在于我们感官所能接受的频率范围。科学家证实了在人类能接受的频率范围外,还有很多或高、或低的频率,如:无线电波、X 光、高频、低频或微波的存在。因此,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感官认识的局限性,如果从这有限的感官认识的「隙缝」中去窥探宇宙,就好像是小孩子从门缝里看外面的世界一样。但是,这有限的认识和觉知,也毕竟为我们显示他方世界存在的可能性。他方世界或许与我们隔绝,或许也能与我们联系。

  对于宇宙的本质,佛陀说,宇宙的起始和终结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佛教不相信宇宙会突然终结或完全毁灭。当宇宙的某一部份消失时,另一部份仍然存在,此起彼伏,循环不息。宇宙是由分子、基因、气体和无数的能源所组成,宇宙消失就是各种能源被分解,而这些被分解的能源,也会因为宇宙的动力和吸引力重新凝结和组合,一个新的星体又出现了。这时宇宙的自然规律,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要说,宇宙的起始和终结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佛陀才会发表对宇宙本质的看法。他在解说时,也同时顾虑到信徒的理解能力,佛陀不愿意在这个问题起争议,因为这个问题无法导致心灵的发展。

  佛教不同意某些宗教认为,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不信仰「神」而称为堕落的「人」时,这宇宙将被「神」所毁灭的看法。我们要问持有这种信仰的人,为什么「神」不用它的力量来阻止宇宙的毁灭?为什么不用它的力量去使人类对他产生信仰?为什么不用它的力量去改造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不管「神」是否能毁灭宇宙,世间万物只要有生就有灭,这是自然规律,也是迟早要发生的事。用佛陀的话来说,宇宙是聚集(成)、存在(住)、毁坏(坏)、消失(空)和名与色的再组合。

  最后,我们认识到,佛陀的教义充满了科学性。而科学家掌握科技的目的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安全感。佛陀重点在于如何让人类获得智慧和离苦得乐。一个人必须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本性和宇宙变化的自然性。当一个人去除了贪欲和感官的欲望,通过正确的心识,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一个人如果想战胜「无常」,他的做法就好像唐吉柯德企图战胜风车一样。一个人应该消除我见及一切不重要也不必要的欲念,以正见把精力放在降伏自己的心识上。

  天堂与地狱

  智者缔造了自己的天堂,愚者今世和来世都囿困于自己所创造的地狱。

  佛教的天堂与地狱观,不同于其他宗教。佛教不认为有永恒的天堂和地狱存在。因人类的弱点而宣判他永堕地狱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如果给人类机会去纠正自己的缺点,那倒可以理解。佛教认为,即使人类堕入地狱,只要他在今世或过去世曾经有过善行和功德,他一样能够解脱。地狱的大门并非没有钥匙,地狱只是暂时性的地方,人类没有理由要永远在地狱中受苦。

  佛陀提示我们,天堂和地狱不在人世间之外,就在这个世界里。佛陀这种天堂和地狱的观念是非常合理的。佛陀在一次开示会说过:「有一个平常和无智慧的人,曾经断言:『地狱就是在海洋的深处。』这种说法是错误和没有根据的。地狱只是一个代名词,它的意义是指身体痛苦的感受。佛教不接受,「神」创造天堂和地狱,以及天堂和地狱存在于某一特定地方的观念。

  这个世界的地狱之火,比他方世界还要炽热,没有一种火,比贪、嗔、痴三毒燃烧的火更炽热。佛陀说,人类被十一种火焰所燃烧,它们是:贪、嗔、痴、病、老、死、忧、哀、苦、郁、悲。人类会因为这些情欲中的任何一种火的燃烧而毁灭整个世界。以佛教的观点,很轻易的就能分辨天堂与地狱,任何地方只要有快乐,不管是这世界或他方世界,都是天堂。然而人类的苦与乐相互交错,人类必须经验到苦 与乐,才会了解生命的本质,他方世界的众生很少有机会理解这个道理。某些地方拥有更多的快乐,而某些地方却更痛苦。

  佛教认为人死后都会获得重生。而重生是根据临终前的最后一念,以他今世或过去世所创造的业力,而选择了未来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今世或过去世积累了许多的善业,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善业往生善界,反之,就往生恶界。但是,一切生界都是暂时性的,当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时,他必须从头做起,继续重新积累自己的「业力」。这是一种无休止的循环,除非他能以正见追随正道,获得永恒幸福的境界──涅槃。

  天堂只不过是暂时的居所,因为善业的果报使得他们获得较长时间的快乐。地狱也是暂时的居所,是恶业使然,导致痛苦。但是,天堂与地狱都不是人类永久的居所,也没有所谓的「神」在天堂或地狱中主宰一切。佛教不以地狱的炼火去恐吓世人,也不以天堂的快乐来取悦世人。佛教的宗旨是要人们修心养性。佛教的修持让人们远离天堂与地狱,以平等、宁静的心来达到正道的生活。

  「神」的信仰

  佛教否定了对「神」的信仰。

  佛教不否认「神」的存在,佛教认为「神」是其他生界的「人」(天人),祂们比人类拥有更大的欲乐,祂们也拥有超越人类的力量,但是这些力量是有限的。祂们虽然生活在幸福和快乐的生界里,享有比人类更长的寿命,可是,祂们一样为「无常」所牵绊。当祂们享尽祂们的福报后,祂们一样会根据自己的业力进入轮回。佛陀认为,身为人类有更多的机会去积累善业,而「神」在这方面远远不如人类。

  佛教并不重视「神」,也不认为「神」对我们道德的发展和达到涅槃解脱有所帮助。无论是大神或小神,祂们也一样会死亡,避免不了生死轮回。

  佛教徒经常把自己所开创善业的功德回向给「神」,是因为佛陀曾经对「神」有所教诲,要「神」保护那些严谨修持的人。但是,佛教不鼓励对「神」的崇拜和供奉。当人类存在极大的困扰时,他们很自然的向「神」祷告,这种祷告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压抑,会得到慰藉和舒缓。但是,对一些有智慧、意志坚强、受过良好宗教教育、和理解力高的人来说,对「神」的祷告是不必要的。佛教徒必须了解,对「神」的祷告无助于证悟涅槃。

  佛教徒应该相信佛陀所说:「一个人自己作恶,导致自己污秽,不作恶就能清净。清净与否在于自己,他人无法令你清净。」

  《法句经》V.165

  圆成佛道和证悟涅槃,不需要靠外力的帮助。因此,佛教徒在佛法的修持,完全不需要依赖「神」的帮助。

  功德与回向

  如果真的要纪念或帮助过往先人,你可以以他们的名义多做善事,然后把功德回向给他们。

  佛教认为善行的功德能带给人今世或来世的福报,也能引导人们达到永恒快乐的目标。善行表现在身、语、意的活动。每一种善行所产生的功德,成为行善者的「业绩」。佛教鼓励人们将功德回向给他人,由他人分享你的福报。换句话说,功德是可以转让和分享的,他人可以在生前或死后接受你的功德。

  回向的方法非常简单,行善的人把善行当作专为某一个人而作,或为一切众生而做。这种愿望可以在心里或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发心回向的人,不一定要让接受者知道。当接受回向者得知你的这种行动和愿望时,就会产生「喜悦」,而参与你的善行。接受回向者认同了功德本身和回向者,他所获到的功德甚至比原来的更大。那么,他的喜悦心将更高,他更了解功德,变得更聪慧和更具功德了。在巴利文三藏经典里,保存着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功德回向是一种「喜」法,接受回向者,不管知不知道回向者是谁,都会一样的感到喜悦。但是接受功德者,起码要表示对功德的随喜。如发自内心或口头的赞赏:「萨度sadhu!萨度sadhu!」(善哉)为了分享他人回向的功德,必须由衷的同意并喜悦于他人的善行。做善行的人,不会阻止他人分享他所缔造的「功德的喜悦」,他不能控制他人有「随喜」的念头。佛陀认为,所有的行为的关键在于心识,回向基本是一种心识。

  回向功德并不意味褫夺了一个人所造就的功德。相反的,功德的回向能增上已经造就的功德。

  回向先亡:

  佛陀说:「一个人给予先亡者最大的礼物,就是将自己善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佛陀又说:「回向功德者因此会获得更多的功德。」佛陀鼓励人们多做善事,如:供养贤德者,并把此功德回向给先亡。应该以先亡者的名义来布施,心里要这么的想:「他们生前给我财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他们是我的亲属,是我的同伴。」对先亡者哭泣、悲恸、伤感、忧愁,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回向功德的作用是帮助他人积累「福报」,「福报」的积累影响到一个人往生善界或恶界。生活在低层次生界的「鬼」,自己不能开创善业,因此,就必须有赖于我们将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他们。

  那些生前不伤害和积累了很多善的「功德」者,将重生于善界,他们并不需要世间亲属的回向。没有机会往生善界的人,就得等到亲属将功德回向给他们来弥补他们生前的不足,这样才能往生善界。

  那些往生恶界的人,如果能从亲属或朋友中得到一些回向,他们也能减免某些痛苦。

  佛陀倡导的功德与回向,是古印度习俗的一部份,流传已久。在很多传统的仪式中,以回向来令先亡者生活于安宁与平静中。这种习俗对佛教国家和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当做善事和某些节日时,如:生日、忌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先人,便举行仪式将功德回向给他们。在印度,回向者将杯中或瓶中的水,倒入一个大容器中,诵念巴利语诗偈:

  河水满了必溢出,

  流向远处的大海。

  此处的布施,

  能令彼处的人受到神灵的庇佑,

  如山顶流出的水,

  很快的流向平原。

  此处的布施,

  能令彼处的人受到神灵的庇佑。

  《小部》

  功德与回向受到学术界公开的质疑。然而这种古老的习俗仍然存在于许多佛教国家中。可惜的是,今天不追随古老习俗的佛教徒,根本无法了解功德与回向的真实意义。

  有些人把大笔的金钱花在毫无意义的仪式中去悼念先亡,建造雄伟的坟墓,以香烛、冥纸、死者生前的用具及屠宰牲畜来祭拜先亡,这只是一种浪费,对死者一点帮助也没。相反的,应该把死者的遗物和所花费的金钱布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有意义。

  唯一帮助及纪念先亡的办法,就是以令人尊敬的功德来回向给他们。这些创建功德的方法包括:布施、兴建学校、寺院、孤儿院、图书馆、医院、印赠经书等等。

  佛教徒的行为必须是理智的而不是盲从。当有人为死者向「神灵」祷告时,佛教徒照样可以关怀他们,以善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这是一种最佳的纪念方式,能让死者获得永久的荣誉。当死者重生于幸福的生界时,他一样会庇佑那些曾经把功德回向给他的人。因此,最佳纪念先亡的方法,就是把功德回向给他们,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一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二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三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四

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七

 

后五篇文章

道世:法苑珠林 序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四章 佛教与文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三章 自然.价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二章 婚姻.节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