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九章 佛法与皈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九章 佛法与皈依

  皈依

  佛弟子皈依佛陀,并不是惧畏于佛陀,而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发展和正确的理解如何净化自己。

  佛弟子皈依佛陀,并不是因为佛陀是「神」或是「神的儿子」,佛陀从来不承认他具有「神」性。佛陀是一个已经觉悟的「人」,他是最慈悲的人、最有智慧的人和最值得尊敬的人。所以皈依佛陀如同皈依老师或师傅。佛陀为我们指示了解脱于苦的正道。信徒们礼敬佛陀,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感激,并非要求佛陀的赐予。佛教徒不问佛陀祈求什么,也不认为佛陀是拥有赏、罚或诅咒人类权力的「神」。佛教徒诵念经文只是赞美佛陀,歌颂他那崇高、尽善的素质,同时把佛陀当作自己的楷模和鼓励,根据佛陀的教诲来发展自己的信心,并没有祈祷的意义存在。有些人责难这种皈依佛陀的态度,因为他们不明白皈依和礼敬伟大导师的真正意义,他们以为这只是一般的宗教祈祷。佛教徒三皈依的真正意义是,皈依佛陀(Buddha)、皈依佛法(Dhamma)和皈依僧团(Sangha),从而培养真正的信心,断除精神的困扰。很多人误解了,以为这是一种对神灵的崇拜和寻求神灵的依怙。

  佛陀告诫弟子们,人类生活在恐怖和忧虑中,不要去迷信那些山、岩、木、树等神祇,这种信仰既不殊胜也不安全,更不能消除烦恼。佛弟子必须真正的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团,了解什么是正知、正见,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透过对八圣道的实践,才能断除一切苦痛,这就是真正的皈依。一个人唯有通过真正的皈依,才能离苦得乐。

  在经典中曾经提及皈依忉利天和其他诸天的天神,皈依者并不能解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唯有皈依佛、法、僧三宝,才能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这是因为诸天的天神并没有消除贪、嗔、痴、烦恼和一切内心引起的骚动。当一个人从一切烦恼中摆脱出来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 F.史多利,这么看待皈依:

  「我皈依佛陀,从皈依,我看到佛陀慈悲和无上的教导,从而了解什么是轮回。从佛陀的慈悲,我放弃了实践一切肮脏的思想和欲望,追求殊胜的涅磐境界,佛陀证悟的境界。他让我消除烦恼和痛苦,他令我得到快乐。我在佛陀的塑像前皈依,不仅是供奉鲜花,而是奉献了虚荣和自我的重担,也放下了执着和攀缘的重担,更放下了那永无休止的生死轮回。」

  印度诗人 Sr R.C.巴拉帝,在他的诗作中,对皈依做了这么的诠释。

  寻求皈依是为了获得什么?

  不是惧畏,也不是仰慕于您──佛陀。

  不因为您尊贵的出身,

  也不为了获得渊博的学识。

  只因为,被您那无穷尽的慈悲所吸引。

  被您那无上的智慧所折服。

  轮回之海,将安全的渡过。

  我倾心于您,佛陀!我自愿的成为您忠实的弟子。

  有人认为,佛陀也是人,为什么要皈依他?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自己亲口说过,他是一个「人」。但是,佛陀绝对不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佛陀是一位不平常,而且是一位无可伦比的圣人,他拥有高超的智慧和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无量的悲悯心。佛陀是人,而他已远离一切人性的弱点、污点甚至人性的私欲。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佛陀是一位至善的人,至今尚未有人可以和他相比拟。」佛陀教导我们培养伟大的德行,无惧畏、恐怖,智慧和证悟解脱之道。

  人们经常会生起这么一个疑问:「如果说佛陀不是『神』,而他也不生活在这世间,那么,他如何保佑他的弟子呢?」其实,不一定要「神」才能保佑「人」,父母同样在保护和庇佑自己的子女。根据佛陀的教义:「假使人们能遵循佛陀的告诫,过着神圣的宗教生活,他们将会获得佛陀的庇护。」佛陀说过:「假使任何人需要看到我,只需要看到我的教义及如何修持它即可。」那些遵循佛法的人,比起那些只看到供坛佛陀塑像的人,更了解佛陀的本怀。《长老偈》(Theragatha)中说道:「人们依止于法,将获得法的护持。」

  其它的宗教崇拜「神」,并要求「神」的赐予。佛教徒礼敬佛陀,并非要求「赐予」,只是尊敬佛陀无比的成就。当佛教徒在礼敬佛陀时,他们间接的提升了自我的心灵。假如有一天,他们发愿要成佛,他们也一样能圆成佛道。

  佛教徒礼敬佛陀,就有如学生向师长敬礼一样。但是,这种礼敬并不含有依赖或执着于导师的成份。这种礼敬精神是依佛陀的教义而行的。如经典中说道:

  「僧众啊!即使一位僧人,亦步亦趋的紧随着我的袈裟,但是,只要他心中还有贪念,强烈的执着于五种感官的欲望,具有不正确的堕落思想和目的,行为杂乱、怠慢、对问题不加以思考,慌张、不能镇定,对感官不能控制的人,他远离了我,我也远离了他。」

  「僧众啊!即使一位僧人,虽然居住在百里之外,但是,他不贪婪,有效的抑制感官的欲望,没有邪念,没有堕落的思想和目的,心念坚定、精进和专心,专注的自制于自我感官的抑制,他非常的接近我,我也非常的接近他。」《相应部经》

  不要自我放弃

  完全仰仗他人,是对自我的努力和信心的放弃。

  佛教是人文主义的宗教,以公正、和平、平等为宗旨。而仰仗他力救赎自己,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仰仗自己是积极的。仰仗他力等于是放弃对自我的努力和信心。

  只有透过自我的努力,才能获得自我人性的提升。人性的改善必须求助于知识和自己的努力,我不是仰仗「天」。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界外力的奴隶,即使人类臣服于自然界的力量,他仍然能以自己超越的德性来了解或超越它。

  佛教肯定,知识和努力是圆成一切的恰当途径,佛教否定依靠超自然的力量。宗教信仰是相信善法,而不是相信那些不可预知的力量。佛教不仅仅是宗教,还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佛教就向世人宣称,佛陀是一位理性的导师,今日世人尊敬佛陀,是因为他是世人理性的导师。佛陀教导人类以「因果定律」寻求幸福,而不是通过一大堆烦琐的宗教理论。要了解宇宙和自然界,就必须先了解「缘起法」。否则,人类的生命只是一种自我天性的不完整表现。

  佛陀给予宇宙一个全新的诠释,这是一个获得永久幸福的新见解。在佛陀的知见里,充满了达到究竟的真理。这种真理是全人类的胜利,是无常以外的永恒境界,是纯净的涅槃,是远离一切变幻无常的世界,最后从烦恼和忧虑中解脱出来。

  不是罪人

  佛教否定「原罪」,佛教认为相信「原罪」的存在是一种愚笨和不健全的行为。

  佛教不认为人类拥有「原罪」,或曾经背叛过「神」。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积累了善与恶不同的业习。人类的「善因」要等待时机开花、结果而后成熟。有句谚语这么说:「在我们里面有最好的,也有最坏的,在我们里面有最坏的,也有最好的。」

  佛教指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善与恶的业行负责,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命运。

  佛陀说:「自己的恶行使自己变得污秽不堪,如果不作恶行,便能使自己清净。清净与否,在于自己,他人无法为你净化。」《法句经》V.165

  人类的烦恼是自己缔造的,不是遗传或施予,更不是神话式的「祖先的原罪」。佛教不接受这世界要我们来受难或考验我们对「神」的信仰。这世界能使我们获得高度圆满的成就,这高度圆满的成就就是幸福、快乐的同义词。假如「原罪」可以获得赦免,那么人类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机会来犯罪。佛教决不相信「罪」可以透过外在宽恕的力量,去避免它的果报。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手伸进点燃的火炉里,他肯定会被烧伤,全世界的祷告者都无法消除他手上的疤痕。任何人走进邪恶的火坑,肯定无法得救。佛陀认为对治一切「苦」,不是单凭想像或猜测,而是建立在观察和经验。

  佛教否定了其它宗教所谓「原罪」的存在,佛教对「罪」的观点不同于其它宗教。佛教认为相信「原罪」的存在是一种愚笨和不健全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使人堕落,邪恶的人是愚痴的,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教导,而不是处罚和责难。人类的一切行为并没有违背「神」的旨意,也不需要祈求「神」的仁慈和宽恕,他们所需要的是:有人引导他们走向觉悟。

  对人类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别人帮助他理解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负责,接受错误的果报。佛教不相信单靠忏悔就能免罪。

  佛陀出现在人间,并不是为了减免或惩罚人类的罪行,或消灭那些邪恶的人。而是让人们了解善恶的因果关系,指出恶行将获得恶业的果报。佛教也不认为可以透过「他人」或「他力」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佛陀不仅指示我们解脱于「苦」的八圣道,也鼓励我们开发和运用我们的智慧。我们遵守的是戒律而不是教条,应该自动的去遵守。

  佛陀说:「请注意!对我所说的一切,请认真的思考。如果认为我的教诲有助于修行,那么就去实现它,透过修行的经验,你将会看到它的结果。」

  宗教的价值不在于教条主义,不是盲目的遵守。我们也不要以为佛陀鼓励我们自由放任、我行我素、胡作非为,我们的举止要文明、有文化、有智慧、有了解并导向神圣宗教生活的责任。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教条主义对我们就不重要了,我们也不必被他人支配,也不怕受到「惩罚」,在佛陀的指引下,过着纯净的生活。

  自己做

  自信,在人生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当明白没有外力、信仰或宗教仪轨能救度自己后,佛教徒就会自觉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唯有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明白自己的今生和来生,完全由自己负责,每个人都必须去寻求自我的解脱。解脱,好比治疗疾病,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必须去看医生,经过医生诊治后,他必须自己吃药,没有人可以代替他服药。没有人能透过称赞药物或医生的处方,就能把病治好。

  为了治病,他必须遵照医生的吩咐,按时和按份量服药,甚至连日常的饮食也受到医生的限制。同样的,佛教徒必须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佛陀就如医生一样,他的处方──佛法,是为了控制和降伏一个人的贪、嗔、痴,而后获得解脱。佛教徒不能单凭歌唱赞美佛陀或供奉佛陀的塑像而获得解脱。佛教不是靠祈求就能获得解脱的宗教。佛教徒必须懂得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净化自己,精进努力才能获得解脱。

  人类要对一切负责

  人类只要学会不干扰他人,就能无忧无惧的过生活。

  根据佛陀的教法,人类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不要埋怨命运,而是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是人类促成了自己命运的好坏。

  佛陀说,人类创造一切。我们的忧虑、困难、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是过去贪、嗔、痴业力累积的结果。我们把结果带来了,也唯有透过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克服,把一切的不善业,转化为善业。

  人的心有如动物,有时候还被兽性的本能牵制。与动物有所不同的是:人类的心可以透过训练而提升层次和价值。如果人类的心没有适当的文明,这颗没有文明的心,会给人类带来危机。有时候,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具伤害性和危险性,动物没有宗教问题、语言问题、政治问题,没有社会伦理问题,也没有肤色问题,在同一种类的动物之间,不存在这些问题。动物之间的斗争是为了食物、住处和性伴侣。但是,人类却有成千上万的人为问题,人类的行为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增加问题或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人类不愿意承认这个缺点,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人类的态度,就只会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身上。如果每一个人都肯承担起部份的责任,这个世界将是和平与幸福的。

  自我囚禁

  人类真的能宣称他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吗?

  当我们考虑到人类的自由时,我们很难肯定人类是否有自由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人类受困于种种内在或外缘的因素,他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律法,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民族或家族的传统,和特定的宗教原则。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都有不满足于生活的倾向,而社会却希望他能调整自己,适应目前的生活方式。人类受制于宇宙的自然定律,因为他也属于这其中的一部份。人类受制于区域性或气候性,他不但要注意心理或生理的因素,还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绪。换句话说,他无法自由的去思考,因为新的思考所表现的是抵触或推翻旧有的思想和信心。同时,有些人相信,人类应该根据「神」的旨意去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做。

  考虑到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真的能宣称他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吗?」为什么人类要牢牢的系缚自己的双手?这是因为人类有太多的不良因素存在,而这些因素会对一切众生造成伤害和危险。数千年来,所有的宗教都想驯服人类的态度,并教导人类不伤害一切生命的生活。但是,很不幸的,人类还是不可信赖,人类仍然沉缅于内心的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并非外力的牵引、介入或影响,而是人类自己造就的。如果说,这些邪恶的力量是人为的,人类就有责任透过自己的努力,来了解它的危险性,并清楚这些不良的因素。可是,人类继续他的残酷、狡猾、暴戾、邪恶、多疑、狂妄和充满伤害的行为。如果,像这样的人能完全不受限制,而按照自己自由意识去生活的话,那么,他们行为所造成的危险性,比凶残的动物还要来得可怕。在这种情况下,宗教道德更加重要了,宗教指导人类如何过幸福的生活和面对和平与死亡。

  另一种造成宗教和精神进展的障碍是民族的自大性。佛陀教导弟子不要炫耀自己尊贵的种姓,而应降低自己的阶级来和下层的群众打成一片。所有的宗教人士,不应该以过去他们自身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歧视其他的宗教弟兄,他们必须以平等心待人,尤其是在宗教圈子里。但是,很不幸的是,不同的宗教都以各自的虚荣感来弘扬自己的宗教。

  当帮助他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时,不应该以自己的传统而骚扰他人的感受。要顺从一切宗教的原则,以宗教道德协调一切传统的风俗习尚。

  民族自大是宗教和精神进展的障碍。有一回,佛陀以海水为比喻,说明了这件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抛开他的民族自大感,这有如河水,虽然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名称,但是,都同样汇流到大海而成为海洋。同样的,不同背景的民族或来自不同社群的种族,我们不需要理会他们的差别,只需要知道他们是人类就够了。

  自我保护

  保护自己就是在保护他人,保护了他人,也就是保护了自己。

  在一次开示会,佛陀对僧众讲述了以下的故事:

  「有一回,两位杂耍艺人在市集表演撑杆杂技。师傅对徒弟说:『站在我的肩膀,爬到竹竿顶端。』当徒弟爬去后,师傅又对徒弟说:『现在你要好好的保护我,我也会保护你,我们需要彼此保护,这样才能做好我们的表演,我们才会有好的收入,你也能够从竹竿平平安安的下来。』但是,徒弟对师傅说:『不!师傅!你要保护好自己,我也保护好我自己,只有自我保护、自我警惕,我们才能安全的表演我们的节目。』」

  「这时最正确的方法」佛陀接着说道:「就如徒弟所说的:『我要保护好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保护他人也就是保护自己。」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保护自己,又能保护他人呢?只要经常和反覆的修持禅定和内观就能做到。」

  「一人要如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呢?以耐心和宽容过非暴戾和无害的慈悲生活,就能做到。」《相应部经.四念处经》No.19

  「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

  如今,当人们大力的强调社会服务时,只倾向于保护他人,这是片面的引用佛典,曲解佛陀的本意。别忘记,在故事中佛陀赞扬那个徒弟,假如一个人想要保护他人,首先他需要保护自己。试想,如果自己陷身于泥沼中,是否有能力帮助别人脱离泥沼呢?在这种前提下,保护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它是一种自我控制,和发展自我道德和精神领域的行为。

  「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这句话是多么的简单和实际,不需要多做诠释。很明显的,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就能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尤其当传染病肆虐的时候。如果我们慎重和注意于我们的行动,就能避免他人因我们的疏忽而受到伤害。小心开车、不喝酒、制约自己暴戾的倾向,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同时保护了他人。

  现在我们来看看自我保护的道德层次是什么?道德性的自我保护,将安全的保护他人和社会,免于我们个人不受制约的感情冲动或自私的行为所伤害。假如,我们允许三种恶根──贪、嗔、痴存在于我们内心,这三种恶根无边无际的扩散,有如丛林中的蔓草,窒息了周围植物,令它们不能健康的成长。如果,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降伏这三种恶根,那么,我们周围的人或众生,将因此而获得安全,免于我们的鲁莽、占有欲和权力欲的伤害,免于我们无节制的贪婪和情欲的伤害,免于嫉妒和猜疑的伤害,免于我们的破坏性、分裂性和杀伤性所伤害。他们将会更安全。这些突发性的情绪,导致不协调和争执,使我们周围的生命都无法忍受。我们对别人的贪、嗔,不仅仅是贪和嗔这么简单,贪和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所带来的业报无法估计。假如我们只想到贪取、把持或占有,这时,我们也唤醒了强加在他人身上的所有不良本能。我们的行为可能是周围环境的榜样,我们的孩子或同事可能学习我们,我们的行为诱导他人追求与我们相同的贪婪和欲望,我们的行为也可能激发他人的愤怒和争议,从而想挫败或打击我们。当我们充满色欲时,同时会点燃别人邪淫之火。当我们嗔恚心重时,会造就他人的报复心。我们也可能联合他人,或煽动、或鼓励他们一起产生嗔恚心或某些暴戾的行为。的确,贪和嗔就好像传染病一样,假如我们能保护好自己免于受到恶根的传染所影响,那么,我们在某种程度「保护了他人」。

  自我拯救

  没有别人能拯救你,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只有自我拯救才能解决问题,寻求外在的拯救者,解决不了问题。

  当佛陀即将入灭时,弟子们从四方八面涌来,他们围绕在佛陀身边,为即将失去伟大的导师而感到悲伤。唯有阿塔达尊者(Attadatta)毅然离开愁云密布的僧众,独自去修精进禅修,僧众对他那种不关怀佛陀的行为表示不满。当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召见了阿塔达尊者。阿塔达尊者说:「世尊!您即将入灭,我认为回报您最好的方法是在您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听了很高兴,于是对僧众开示道:

  「利益他人的事虽然重大,可是不要忘记自己进展。懂得关心自己进展的人,才能专注于一切利益他人的行为。」《法句经》V.166

  这个故事表明了佛教徒一个重要的问题,意味着一个人要不断的警惕自己,使自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解脱」需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祈求外在的力量,或某个「代理」的帮助。

  有些人不了解佛教,认为这种观念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只为个人脱离苦难、获得自由而努力。他们的批评一点也不对。佛陀清楚的说过:「一个人应该在为众生精神或物质的幸福而工作的同时,精进的追求个人达到涅槃的目的。」无私无我的奉献和服务,就是佛教徒的最高精神境界。

  有些人不禁要问:「对身心健全的人来说,他们有善的因缘去驾驭他们的心,从而证悟涅槃,这是好理解的。但是,那些心智残障、生理残障、或物质匮乏的人,怎么办?他们又如何自我拯救?他们难道不需要依据那些外来的力量,『神』或其他的援助吗?」

  这问题的答案是:佛教徒不相信最后的解脱必须在这一世完成。解脱的历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过多生多世的磨练。一个人必须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靠自己的力量自我解脱。因此,那些身、心有障碍或物质匮乏的人,也一样要靠自己的努力,不管他的力量多小,精进、努力就是唯一达到涅槃的过程。

  当修行的轮子在转动时,一个人慢慢的自我训练,靠自己的力量改善一切。一颗微小的种子,有一天也会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这种困难的过程中,耐心是必要的因素。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做父母的经常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抱负来教导孩子,然而,孩子长大后,却拒绝了父母为他们安排的一切,他们要发展他们自己的一套。在佛教里,相信一个人能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到最后,个人的意识创造了他自己的业力,并为他个人的行为负责。无论是人类或天人,都不能协助或控制他人的解脱,解脱要靠自己。

  这不是意味着佛教是自私的。佛教徒以自己的努力去证悟涅槃,他持守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那些能导致感官失控的酒。当一个人能有效的控制自己,他就能自动的为他人提供幸福。这种所谓的「自私」,何尝对人没有好处呢?

  就生态层次而言,有人要问:「那些低等动物,如何自我拯救呢?当然,在无助的情况下,一些外在的慈悲力,将那些不幸的低等动物,从困难中拯救出来。回答这一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对「进化论」有一定的了解。「进化论」清楚的说明,生命的原始形态,是水中浮游的单细胞,经过数亿年的发展,这些基本的生命形态演进成更复杂和具有智慧的生命。这些有智慧的生命形态,能够组织、能够独立思考,并拥有将事物概念化的能力等等。

  佛陀所说的自我拯救,是针对较高层次的生命形态而言。在早期的生命中,心识和业力是潜伏的,当经过无数次的轮回转世,才提升到能够独立思考的生命形态,成为更有理性,而不是本能了。在这个阶段,众生觉察到毫无意义,无休无止的生死轮回,和他那如影随形的痛苦和烦恼。然而,众生都拥有了断生死的能力,他们运用较高层次的智慧,获得觉悟和涅槃,寻求永恒的幸福。以这种高层次的智能而言,每个人都有能力自我改善和自我发展。

  我们知道,人类的才智水平和理性力量都不相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天才,而有些人智障。但是,人类还是拥有某种程度的能力去分辨、选择和取舍。如果,我们把这种生存的现象。延伸到动物界中,我们就能分辨高等与低等动物。但是,动物一样有分辨、选择和取舍的能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因此,一切低等动物也同样具备开创善业的能力,虽然在范围受了一定的限制。分辨、选择和取舍,精进和努力,慢慢的积累善业,所有低等的动物都能提升他们再生的境界和智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佛陀在他多生多世的本生故事里告诉我们,在佛陀证悟前的许多过去生中,他不仅是个普通人,有时还是动物呢。

  在佛陀的某一个前世,他与母亲一同乘船出海,遇到风浪船翻了,所有的人都掉进大海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全,背负起自己的母亲,在大海中浮游,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获救,哪一个方面才是正确的。就在这时候,他的勇敢和诚意,感动了天神,天神为他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并暗中保护他,他和他的母亲因此而获救。

  后来,他觉悟到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拯救众生,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下定决心,永不停息,一直到获得最后的证悟为止。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件事,佛教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天神的庇佑。天神因为积累了很大的功德,他们有能力帮助众生,不过,这种帮助仅限于物质或生理,而不是精神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不幸的事发生、受到打击、生病、害怕和需要安慰时,都可以祈求「神」的庇佑。

  当我们祈求「神」庇佑时,我们仍然与物质世界牢牢的系缚在一起。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有「生」就有生理的欲望,也就受到物质条件的局限。在某些范围内,满足这些希望是无可厚非的。佛陀提倡中道的生活,他教导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奢侈的物质生活,也不应该排斥基本生活的需要。

  但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接受「生」的因缘条件,努力追随「八圣道」开发我们的精神领域,并了解执着于物质的世界,会产生痛苦和烦恼。

  当我们经历无数生死而开发我们的智慧后,我们对感官、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少。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靠的是自己,就连天神也帮不了我们。因为,我们不再需要物质的满足。

  佛教徒了解世间一切本来无常的事实,不执着于物质,不执着于世间所有。因此,将自己的所有无私的奉献和布施。这是佛教徒对他人或社会福利的一种贡献。

  当佛陀证悟后,他毫无保留于他的智慧,他花了四十五年的时间,传授他的智慧,不仅传授给人类,也传授给天人。这是佛教不自私的例子,佛教关心一切众生的利益。

  有人说,佛陀不帮助那些有困难的虔诚信徒。的确,在佛教历史中,并没有记载以神通治病或令死人复活的案例。佛陀仅以他的大悲心和智慧教导佛法。

  有一回,一名叫做齐撒.乔达弥(Qisa Gotam)的妇女,恳求佛陀令他死去的孩子复活。佛陀知道在她的悲恸的打击下,精神受到很大的伤害,无法理智的说服她。佛陀要那名妇女到一家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要一把芥子。每个人都愿意送给那名妇女芥子,可是每个家庭都曾经死过人。妇女这时觉悟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有生必定有死。她回到佛陀那里,感谢佛陀对她开示有关死亡的真正意义。

  这里要指出的重点是,佛陀关心那名妇女,并协助她了解生命的本质,更甚于令她得到暂时的慰藉或开解。就算把孩子救活,孩子长大后,将来还是一样要面对死亡。那名妇女的体验,不但令他理解了死亡的真相,也理解到「执着」是一切烦恼之因。一但「执着」消失后,一切烦恼也跟着消失了。

  佛教不排除可以藉外在力量(天神)的帮助而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到了放弃世间一切因缘和执着,突破生死轮回,寻求自我解脱时,唯有靠自己的努力精进、专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佛教给人很大的尊严,它是唯一主张人类有潜在的力量来获得自我拯救的宗教。在人类发展精神领域的最后阶段,不必透过各种牺牲祭祀、祷告、祈求于外在的力量或「代理」来获得他们的恩惠或施舍。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彦琮大师: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上

彦琮大师: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

彦琮大师: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

净慧法师:以般若作为正信的眼目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章 佛教与修行

 

后五篇文章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八章 佛教的道德

索达吉堪布:修行人应怎样面对灾难?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六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五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