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1)

  整个原始佛教的理论,事实上是以“苦谛”为核心的。以苦谛为核心,即以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为核心;同时也显示了佛法不离人生的慈悲人世情怀。

  若以理论整体来看,整个的四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均离不开苦谛。“集谛”是对“苦谛”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目的是在找出苦因。“灭谛”是苦恼的消除和止息,即是苦灭,而“道谛”是达到苦灭的方法。可见所谓苦、集、灭、道四谛,均是围绕着人生中的“苦恼”而建立的。

  佛最早之所以要建立这一修行的理论,并以苦谛为核心,是有深义的。当时的印度,流行着信仰大梵天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徒认为现世的人生是短暂而充满苦恼的,人生的意义在修行,其目的是死后能与大梵天相结合,回归到永不死亡的宇宙本体之中。故当时整个的印度,流行着厌世的思想和人生观。人们不重视今生眼前的事物,而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未可知的“来世”。整个所谓修行的心态,是要离开此处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佛当时开悟证果后,发现这一种思想和心态是不合乎事实且没有益处的。因为一切法均是缘起的,故一个“永不灭亡”的宇宙本体不但是人类的想象,且不合乎事实。人类之所以要到那一个永不死亡的地方去,只是因为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而产生的不安全感造成的。相对地说,也就是因为人对生命现象的执著。

  佛因为了解了缘起法则,看穿了人类的执著,故深深知道苦欲真正解除这一对死亡的不安和恐惧,一定要直接对此执著本身下工夫才行。若不直接在执著上修行精进,反而创造一些美丽却不合乎事实的心的架构让人去相信,问题是永远不会真正解决的。

  我们可由世间宗教的一个共通现象,观察出佛对此问题深彻的智慧。那就是所有宗教性的仪式或修行,它一定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实行,才能有效。一旦不实行了,则原先的问题又故态复萌。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因为没有彻底止息苦恼、解决问题的缘故。一个人若真正知道上帝会占用魔鬼,或死后一定有“永生”,他是不需要一天到晚对自己或别人诉说这些“事实”的。当他有需要一天到晚向别人重复诉说这件事时,这只说明了他自己对此事并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

  我并非批评所有信仰宗教者皆是如此。同样的一件事,有人是因慈悲而做,有人是不得不如此做,而有人甚至是因贪心而做。人心是一样非常复杂的东西,只有当事人及当事人非常拉近者,才有可能充分了解一个行为真正的意义。我在此只是提出一个宗教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供大家思考、研究。

  正因为当时印度人的思想是十足“宗教性”的,而佛又看出了其中之弊,故佛所提出的“缘起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及十足反传统性的。佛驳斥了当时婆罗门宗教家所主张有永恒的梵天“大我”的说法,也驳斥了任何宗教中皆有的“小我不灭”的“灵魂论”说法,认为这些思想均是不合乎事实与缘起法则的,其根源是人类对死亡现象的恐惧。人类只有在用自己的智慧充分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安后,才能使此问题得以解决。故佛提出了一个修行程序的描述——苦(问题)、集(问题发生的原因)、灭(问题的解决)、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这一个修行的方法论,在当时是反宗教,也是反传统的。在20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觉得他的理论非常合理而科学。他主张问题的解决当以问题本身为核心,去面对它,分析它,然后解决它。当人类有所谓“生死大苦”的时候,第一步该作的是承认及知晓那一个“苦”的存在,而不是接受或创造一些自己所不知,但具有“抚慰性”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也就是四谛的开始——“苦谛”。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心甘情愿 4 佛陀也会被人毁谤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心甘情愿 5 忙,就是营养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心甘情愿 6 不比较,不计较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心甘情愿 7 有永远休息的时候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

 

后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