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圆瑛法师:仁王护国经讲义(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圆瑛法师:仁王护国经讲义(二)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上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此约无听无说,以辩空相。若有修习听说,执有听说,则与般若相违。‘金刚般若’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既无说,听亦无听;无听无说,是真般若。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如虚空无形无相,故无说听。

  法同法性者:上一法字,如来所说之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本同真空法性,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听说皆同。以一例诸,则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

  前诸王欲问护国土因缘,佛云:吾今欲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时月光王问佛: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佛为广说诸法空义,染净因果,一切皆如。故此结答,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若此二字,即指上文所说护果之义。

  ‘护般若波罗密者,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护般若波罗密,是护因,护因原为护果。为护萨婆若,即护佛果也。十力者:即如来所证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悉能遍知,无能破坏,无能超胜,故名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如作善业,知得善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望得乐报无有是处,名为非处。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三世业缘果报生处。三、知诸禅三昧智力:知诸禅定浅深次第,自在无碍。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五、知种种解智力:知诸众生种种乐欲,善恶不同。六、知种种界智力:知诸众生种种界分不同。七、知道至处智力:知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八、天眼无碍智力: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九、宿命无碍智力:知无量世无量劫,死此生彼,姓名饮食苦乐寿夭等事。十、漏尽无余智力:于一切烦恼余习气分,永断不生。是名十种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所得十八法,不与凡夫三乘共。一、身无失:诸佛久修戒定慧慈悲,功德满足,烦恼俱尽,故身业无失。二、口无失:具无量辩才,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得悟证,故口业无失。三、意无失:又名念无失:修甚深禅,心不散乱,于诸法无著,得第一安隐,故意业无失。四、无异想: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冤亲一相,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故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有一法,不知而舍。七、欲无减:具修众善,常欲度脱一切众生,心无厌足。八、精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常度众生,不休不息。九、念无减:常念一切诸佛之法,智慧满足,念念相应。十、慧无减:具一切智,无边无尽,随宜说法,亦无有尽。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著,一切无碍,有为无为,二俱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法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调伏众生,随智应机,令众得益。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有情。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

  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解见在前。以及一切果上所证功德,护之之法为若此。即如上文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见一切法性,法性即实相般若也。此为护佛果之因缘。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

  此明时众获益。佛说法时:即佛说护佛果法已竟之时。无量人众:极言其多。皆得法眼净者:破无明,见法身,终日对境,终日无境可对。头头是道,法法全真。洞明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或得性地:即通教三人共行十地,略九举一也。或得信地:即教圆十信位菩萨也。

  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者:此百千人,乃大根众生。故一闻大法,即得大空,大行。大空大行,乃别地圆住菩萨所得。

  问:佛说般若,何以会众得益不同?答:如来说法,譬如一雨所滋,随其根茎大小,各得受润;如其种性,各得生长:故一音演说,受益不同也。二观空品竟。

  菩萨教化品第三

  前品明护佛果,此品明护十地行,是菩萨所修之行。唐译为菩萨行品,此为菩萨教化品者,菩萨智悲并运,二利繁兴,起如幻教化,度如幻众生。菩萨修行,若单运悲,是随相行。若单运智,是离相行。若智悲双运,是无住行。今是无住行,终日教化众生,不住教化之相。品者,类也。以五忍法,品类相从,故名曰品。在内护三品中,是第二;全经八品此当第三。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此月光王,第二问护十地行因缘。菩萨:是能护之人。问有三意:初问自利行相;云何行可行者: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次问利他行相;云何行化众生者:用何等行,可以教化众生,而令得益也。三问所化众生相;以何相众生可化者:即观察何等相众生,是为当机,可以教化也。下文世尊逐一答示。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中下;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

  此佛答初问。先略说五忍,是菩萨自行之法。后分别十四忍,显菩萨自行法之相。十四忍皆依实相般若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伏忍上中下者: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位。以有智能伏烦恼,但伏而未断,不能亲证法身,故名伏忍。而分上中下者,十住为下忍,十行为中忍,十回向为上忍。例如一地有始生住生终生也。

  信忍者:初二三地,得无漏信,名为信忍。四五六地,顺趣无生,名为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以前地为下,次地为中,后地为上。第五寂灭忍惟二,十地为下忍,佛地为上忍。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名寂灭忍。是因果合说。前品护果非无因,此品护因非无果。

  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者:一切诸佛,皆修此五忍之行,得成正觉。一切菩萨,应修此般若妙行,得到涅槃彼岸也。

  ‘善男子,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此明下伏忍习种性。男子所以称善者,以能入习种性,修行十住行故。初发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曾见道,但能依理起想,故名想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

  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者:以喻能发大心修行众生之多。但发心虽多,遇缘成退者亦多。如庵罗树,花多果少;如大鱼母胎,子虽无量,成就者少。偈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伏忍之内有三品,此当下伏忍。于三宝真净法中,起熏习心,渐熏成种,以为进趣佛道之性,故曰习种性。

  十心者:善顺三宝,曰信心。无有懈退,曰精进心。明记不忘,曰念心。胜解不谬,曰慧心。一念不动,曰定心。破除悭贪,曰施心。调护三业,曰戒心。守护三宝,曰护法心。上求下化,曰愿心。回向三处,曰回向心;三处:谓众生、真如、佛果也。

  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者:此明下忍功能。具足十心,得入初住,则能善巧方便,教化众生。言少分者,以智悲未胜故。已超过二乘者:由二乘入,只求独善其身,而无大悲救世行愿,故不及住位菩萨,能化他也。

  一切善地者:十信名善。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上超过二字,双贯一切善地,言并超信位菩萨也。

  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者:十住是三贤之始,成佛之因。三贤位,皆名圣胎。一切诸佛菩萨,长(上声)养十心,以为圣胎。既游道胎,成就觉胤,后登大觉。

  ‘次第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

  此明中伏忍。次第起干慧者:渐次增进十行,无有定水润心,干有其慧,故名干慧。性种性者:上一性字,即前习种所修之性,而成此因性。种即因也,故曰性种性。修行十行。所谓下,标列十心。

  四意止者:即四念处观,以意根起慧观,令心止住故。身受心法:是所观境;众生于此境上,而起四种颠倒。不净等,即能观之功所成。一、观身不净,除执身为净之倒。二、观受是苦,除以苦为乐之倒。三、观心无常,除执妄心为真常之倒。四、观法无我,除执五阴为实我之倒。

  ‘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

  三意止有二:一、即三善根。无贪善根,是施;无嗔善根,是慈;无痴善根,是慧;故释曰慈施慧也。二、即三世忍。观十二因缘,过去无明行二支,为因忍;现在八支,前五识、名色、六入、触、受,属果;后三爱、取、有,属因,为因果忍;未来生、老死、二支,为果忍。

  ‘是菩萨亦能化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是菩萨亦能,教化众生:即中伏忍之功能。观五阴无我,我见不立,人见亦亡。人我知见双亡,何有众生等想,故云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能观三世因果,乃生灭法,故非常。循环不绝,故非断。而外道计断、计常,二种颠倒妄想,所不能坏。

  ‘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相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

  此明上伏忍,复有十位道种性地。道指初地平等道。种亦因也。谓此十坚心,能与平等道为因性,故云道种性地。修行十回向。所谓下,标列十心。

  所谓观色识想受行者:此列五阴为所观法。色下先列识者,以四阴皆识为主故。得戒忍等,是能观智,转五阴成五分法身。由观色阴,便得戒忍;以作与无作戒,皆色阴摄。观识阴,便得知见忍;以知见皆属识阴摄。观想阴,便得定忍;以定由想心不行故。观受阴,便得慧忍;以领纳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如幻故。观行阴,便得解脱忍;以念念迁流,了知无常生灭,而得解脱故。观三界下,明三空忍。三界,是众生所依止处。因是业因,果是果报。菩萨观察三界善恶业因果报,皆依妄惑所造妄业而招妄报。妄无自体:观苦因空,遍计本空,得空忍。观苦果空,依他如幻,得无愿忍。不愿受有漏果报,观因果空,得无相忍。以三界上下之法,毕竟皆空,空故无相。此非同外道,拨无因果之空也。

  观二谛虚实者:观俗谛是虚,一切有为诸法,迁流不住,毕竟无常,得无常忍。观真谛是实,一切所有诸法,湛然空寂,体无生灭,得无生忍。

  是菩萨十坚心:坚者坚忍,即前十忍。上属自利,下则利他。作转轮王:即金轮王,有七宝随身,故能化四天下。在南赡部洲,统领余三洲,能生一切众生善根。

  ‘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

  此明五忍中,第二信忍。信有三种:一想信,轻毛菩萨十信是。二久信,三贤菩萨是。三证信,初二三地菩萨是。今当第三,证信中道法身之理。首句标名。此忍有三位,所谓二字,指释之词。善:即善觉忍,初地善觉人法二俱空寂故。达:即达观忍,二地观察真俗通达无碍故。明:即明慧忍,三地智慧光明,照了诸法故。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断三界色烦恼缚者:明离障。以初地断贪烦恼,二地断嗔烦恼,三地断痴烦恼。此三种烦恼,缘于色境而起,不得自在为缚。菩萨于初二三地,观色谛无相,不取著色法,故断色缚。然非不观心谛无生,但从粗显先断者说耳。

  能化百佛等:明摄化大用。依‘地论’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现身亦然。神通变化,饶益众生,功德无量。

  ‘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

  此明胜行。首句总标十五心,下别列。四摄法者:以四法摄化众生;一布施:不出财法无畏三种,摄令欢喜生信。二爱语:善言劝化,摄令悦服生解。三利行:作饶益行,摄令起因。四同事:以变化身,入诸趣中,与同事业,摄令受化。

  四无量心者:慈,是与乐;悲,能拔苦;喜,则随喜功德;舍,则舍离诸恶。一一广大平等,故称无量。

  四弘愿者:自利利他。因观众生无边,未度苦谛,故发弘愿,度尽众生。因观烦恼无尽,分剂头数,故发弘愿,断尽烦恼。因观法门无量,可对众机,故发弘愿,学遍法门。因观佛道无上,福慧圆满,故发弘愿,心成佛道。第一愿属下化,第四愿属上求。三二两愿通上下,不学法门,难断烦恼。烦恼未断,自救不了,安能度生?法门未学,烦恼不断,佛道何自而成?菩萨四弘齐发,二利繁兴。

  三解脱门者:是无漏三三昧。离缚,名为解脱;能通涅槃,故号为门。一空解脱门,观诸法本空故。二无相解脱门,因空,故不见诸法之相。三无愿解脱门,因无相,故无所愿求。

  是菩萨下:显忍功能,从善觉地起,至萨婆若如来智海止。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诸地皆不能离此心。

  ‘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

  此明五忍中,第三顺忍。顺趣无生忍观,而未正得,故名顺忍。此忍有三位:所谓见、胜、现法。见,谓慧见分明,是第四焰慧地,下文名焰慧忍。胜,谓二种殊胜:一教化众生,二不顺烦恼,是第五难胜地,下文名胜慧忍。现法,谓因缘观解现前,是第六现前地,下文名现法忍。

  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者:明离障。此三位,能观三界心谛,本无所得。知心无生,不取心相,故能断迷心烦恼。不为心等烦恼所缚,而得自在。然非不观色谛无相,今从多故,但说断心等烦恼缚耳。

  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者:此明摄化大用。有二解:一、十方佛国之多,而言现一身者,乃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而无违。有无量不可说之神通妙用,教化众生。

  二、依‘地论’摄报果中,焰慧地菩萨,能现一亿佛身,能化一亿佛国众生。难胜地,能现千亿身,化千亿世界众生。现前地,能现百千亿身,化百千亿世界众生。按上身数国相同,于十方一一佛国,各现一身,无量不可说神通变化,利乐众生。

  ‘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此明五忍中,第四无生忍,首句标名。无生忍者: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亲证法性无生之理。常途,谓初地得无生忍,实则八地真得无生法忍。此忍有三位:所谓远、不动、慧观。远,即第七远行地,下文名远达忍,能至有功用心后边故。不动、即第八不动地,下文名等觉忍,有相烦恼不能动故,真无功用道。观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说诸法故。

  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者:此明治障。七地断微细现行之业果,八地断诸功用,九地断不行利他之障。言心色等习烦恼:前断色心二缚现行正使,是粗烦恼;今即断色心种子余习,是细烦恼,故加一习子,即正习俱除也。

  现不可说下:明摄化大用。重言不可说,是西域十大数之极数,极言其多也。又不可说者,以功德神通,说不能尽也。又依‘地论’摄报果中,七地,现百千亿那由他身,化生亦尔。八地,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化生亦尔。九地,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刹微尘数身,化众生亦尔。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

  此明五忍之第五寂灭忍也。‘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前之四忍,未尽心源。今此一忍,色心正习俱寂,和合识相亦灭。又五住烦恼已寂,二种生死已灭,故名寂灭忍。此忍惟有上下二品。十地菩萨,与佛同用。此忍不同余经,余经则以十地为下忍,等觉为中忍,妙觉为上忍。

  入金刚三昧者:第十法云地菩萨,入金刚观智,破最初一品生相无明。惟此智力坚强,喻如金刚。三昧是定。此菩萨定慧均等,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为无碍道。因位所摄,是下忍中行。依‘地论’摄报果,得十不可说佛刹微尘三昧等。

  上忍中行者:即最后一刹那,惑尽智圆,为解脱道:果位所摄。得一切智,名为萨婆若,即佛果之异名。

  ‘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

  共观第一义谛者:此明除障。第十法云地,寂灭下忍,与佛地,寂灭上忍,共观最上一佛乘,第一义谛,中道一心之理。即‘楞严经’所谓:一乘寂灭场地,乃众生本具佛性,万妄本空,一真清净,从来未曾动著纤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常住妙明,不生不灭;是谓寂灭场地。今从凡夫地,修证至此,菩萨究竟地,与如来果地,共观此理。

  断三界心习无明者:此三界,指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前无生忍中,双断色心粗分习气,此更断心法微细习气,即最初一念,独头生相无明。独头生相者,无端突然而起,虚妄惑相。‘起信论’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此一念,即微细心习。

  又曰无始无明。一切有为之法,皆从因缘而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惟此无明无因而生,为一切惑之根本。无明之先,更无有始之惑法,故称无始。

  无明,有根本枝末之分。枝末无明,依根本而起,是粗相。根本无明,依真如而生,是细相。真如非实有生,无端妄起。‘楞严经’佛答富楼那云:无明无因,譬如城中演若达多(人名,译云祠授),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到处觅头,狂布妄出,实无所因。心习无明,乃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中,属生相无明。生是最先起,灭是最后除。从凡夫地,或闻如来经教,或闻知识开导,了知众生本具佛性,从本觉体,起始觉智。始觉者,先本不觉,因闻教法,方始觉悟,故称始觉。依始觉智,断无明惑,从粗向细,‘起信’分生住异灭四相,天台分五住地惑: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无明又约位分四十二品,此当四十一四十二两品,最极微细,最为难破。须入金刚三昧,有金刚观智之力,方能断除。金刚观智为能断,无明心习为所断。

  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此明无碍解脱二道,因果差别之相灭尽相者:但尽色心粗细之相,因位已极,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生灭既。是金刚后心,无碍道中断惑之相,非佛地证果之相。此因异于果,故名金刚。尽相无相者:非但能尽惑相,并尽相亦无。所谓缘观并冥,境智俱泯,寂灭现前,是解脱道中证果之相。此果异于因也,故为萨婆若,得一切智。

  ‘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

  佛穷一心本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前三贤多住世谛,十圣多住第一义谛。佛超出三贤十圣之外,为第十一地,成一切种智之佛。问:萨云若,与前萨婆若何别?答:一云,但梵音楚夏,彼此无殊。二云,萨婆若,是一切智。萨云若,是一切种智。

  非有非无者:世谛是有,真谛是无。由超度世谛,故非有。超度真谛,故非无。又佛果无学绝相,故非有。具足万德,故非无。

  湛然清净四句:圆满湛然,离垢清净。妙极法身,常住不变。尽未来际,饶益众生。同真如实际,等真空法性也。

  ‘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

  此明摄大用。悲有三种: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无缘者:不缘假名众生,不缘五阴法性,任运利生,无缘无虑。此无缘,无所不缘,故其悲称大, 。悲能拔苦,欲拔众生之苦,须行教化其心。心断恶因,自离苦果。当知教化,乃根本拔苦之法。

  乘萨婆若乘者:上一乘字,读平声,乃乘车之乘。下一乘字,读去声,乃车乘之乘。佛已出三界,因大悲愍念众生沉沦之苦,故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此由智兴悲,以悲乘智,普化众生,令入佛道。上段非有非无,属法身。此段随缘利生,是应化身。上二句应身,下二句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后是化他身。

  问:前九地化土,云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刹之广:此但云三界,何其狭耶, ?答:三界有分段、变易二种三界,统九法界众生,包括迨尽,佛界亦在其中,不得以常途三界视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

  此承上来化三界之文。三界称藏者,以能含藏一切圣凡染净因果故。众生烦恼,有事理之分。事烦恼,属分段三界。理烦恼,属变易三界。故皆不出三界藏。

  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即是依五住烦恼之惑,造成漏无漏业,感得染净果报。二十二根,眼等六根、忧喜苦乐舍、五受根、男女二根,及命根,此十四种染法摄。信进念定慧五根、及三无漏根、一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此八种净法摄。

  诸佛应化法身,不出三界者:谓诸佛三身,常在三界,说法利生,故云不出。问:应化可云不出,法身如何亦云不出?答:以法身不离应化也。‘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华严经’云:亦名释迦,亦名卢舍那等。当知三身,即是一身,故法身亦得云不出三界也。

  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者:谓三界外,实无众生,故云佛何所化。问:三乘圣人,虽超三界,犹是众生,仍待佛化,何谓界外无众生?答:三乘虽出分段三界,仍住变易三界,实非界外。界外实无众生为佛所化也。

  ‘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

  是故者:承上以是界外无生之故。所以我言,三界外别有众生界藏者:即是外道‘大有经’中所说。‘大有经’,乃印度六派哲学中之胜论派所说。彼将宇宙万有,别为六种:一实,谓诸法实体。二德,即道德也。三业,为作用。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地是同,地望水是异。六和合,诸法和合而有。‘大有经’即彼第四派所说此三界外别有众生。故云若说三界外别有众生,即同外道说也。

  非七佛之所说者:七佛,乃过去庄严劫千佛中后三佛:过去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现在贤劫千佛中前四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以佛佛道同,所说亦同。言三界外别有众生者,非是七佛所说之正法也。

  ‘大王!我常说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此文前半,叹果异因。众生本业下,举因该果。一切众生,指六凡三乘,断分段变易两种三界,粗细烦恼,漏无漏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者:自性,即生佛同具之真如自体,本觉佛性,一向埋没在五阴烦恼尘劳之内。今复本心源,究竟清净,以始觉智,契本觉理,名为大圆满觉,一切种智之性。

  众生本业者:即众本生所修之业,清净解脱,故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从因至果,五忍,有十四忍具足。前十三,是菩萨因行。后一忍,是诸佛果觉。皆不离众生本业。以上答自利行相,兼利他。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

  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兼自利。因隔前问太远,月光重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菩萨以十地,具修十度,于生死涅槃,二无所著,故曰本业清净。以此教化众生;不同凡夫执相著有,自既有缚,岂能化众生?亦不同小乘滞寂沉空,无大悲心,岂能化众生?

  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

  此答菩萨本业清净。从第一欢喜地,至后第十法云地,自所行处,是因地。及佛行处,是果地。一切皆以佛之知见故。佛知见者,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

  ‘本业者,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大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

  此下广答本业,约十地,分十种差别。一、明欢喜地菩萨,住百佛国中,指所化土。作南阎浮提一方之四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也,明增上生。诸经明位不同,恐繁不引。修百法门者:十善各明十善,为百法门,真俗二谛,圆融无碍,为平等心。以此化度一切众生。

  ‘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二、明离达地菩萨,即离垢地;离破戒垢,通达三观,故名离达。住千佛国,是所化土。作忉利天王,明增上生。梵语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在须弥顶。东西南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即帝释尊天是也。修千法门,明所解法门。

  十善道化一切众生者:世间人王,如能以十善治世,则民心善,而国运兴矣。十善者:一、不杀:慈仁爱物,不忍杀害,那有战争杀人之事。二、不盗:他人财物,不与不敢,那有劫盗抢夺之事。三、不邪YIN:崇尚礼节,不犯外色,那有奸YIN狎亵之事。四、不妄语:不敢虚妄发言。五、不绮语:不敢花言巧语。六、不恶口:不敢恶骂伤人。七、不两舌:不敢搬弄是非。修此四善,那有诈欺哄骗之事。八、不贪:知足常乐,那有不义取财之事。九、不嗔:退让容忍,那有结冤忿怒之事。十、不痴:事理明白,那有黑幕暗昧之事。国家果以十善化民,则举国淳善,自可七难全消,灾厄不起,民安而国泰矣。

  ‘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焰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三、明发光地菩萨,住十万佛国,化境为广。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明增上生。夜摩此云时分,是空居天,以彩云为地,日月光明,上照不及。天人身有光明,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之时分。修十万法门,明所解法门。四禅定,即离生喜乐定,定生喜乐定,离喜妙乐定,舍念清净定;以此四禅教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四、明焰慧地菩萨,住百亿佛国中,指所化土。作兜率天王,明增上生。梵语兜率,此云知足。修百亿法门,明所解法门。行道品,即三十七道品,教化一切众生。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五、明难胜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化乐天王,明增上生。王者自化五欲之境,而自受乐。八谛,有云:有作四谛,无作四谛。又云:无常苦空无我为四,常乐我净为四,合为八谛。余可知。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六、明现前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他化天王,明增上生。他化者五欲之境,他天所化,为其自在受用。余亦可知。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七、远行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初禅王,明增上生。修界内有漏禅定。方便智者,权智,善巧方便也。愿智者,大愿平等也。常以二智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众生。

  八、明不动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二禅梵王,明增上生。梵者净也,因生色界,离欲清净故。双照方便神通智者:双照真俗二谛,方便善巧,不相违碍,能发神通之智,以此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九、明善慧地菩萨,二句指所化土。作三禅大梵王,明增上生。以四无碍智,化众生。四无碍智者,即法义辞乐说,四无碍辩也。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源,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

  十、明法云地菩萨,先举所化土。作第四禅大静天王,明增上生。即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居色界顶,神用广大,智慧第一,为三千大千世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明所知法门。

  得理尽三昧者:即金刚定。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以金刚观智,照穷一心之理,而得金刚正定。同佛行处四句:同在寂灭忍位,尽分段、变易,二种三界生死之源,教化众生,背尘合觉,返本还源,如佛境界。

  是故下二句:总结诸菩萨业,上文月光所问: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佛答五忍功德。至此结云:以是之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即诸菩萨本所修业,教化众生,利他之行,清净无染。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故称为净。

  ‘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无量众生。’

  此结如来业。一切如来,亦修是清净本业,从因感果,得一切智。应机示现,作三界大法王,教化无量众生。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密。

  此下明大众庆蒙法利,先修供养。华是菩提心华,香是大乘戒香。供佛及僧,以冀闻法领解。听匿王说者:以匿王助转*轮也。又大众修财供养,匿王以法供养。

  今于佛前,以倡叹曰:

  此结集经人序列之词,先大众修供,今匿王偈赞。偈者竭也,以少文竭尽多义,故名为偈,即同诸经中重颂。此中五十九行,前六行总颂上义;次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后八行,结颂五忍功德。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轮,

  八辩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亿万,

  时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

  此三行叹别行三宝。首句:叹佛身业不思议,佛为有情正觉二世间中,九法界众生之所共尊,故曰世尊。导师者:能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之师。证究竟固法身,尽未来际,永劫不坏,犹如金刚,故曰金刚体。

  次句心行寂灭转*轮者:叹佛意业不思议。佛之心行处灭,而归寂灭真心,鉴机施教,转妙*轮。法而曰轮者,有推碾众生粗细烦恼之功,有运载众生出离生死之力,故喻如轮。

  三句八辩洪音为众说者:叹佛口业不思议。八辩者,依‘梵摩喻经’,一最好、二易了、三调和、四柔软、五不误、六不妄、七尊慧、八深远,此之八音,见足四辩,故云八辩。洪者大也,其音能遍十方法界,以为众生随机宣说一切妙法。此虽赞佛宝,含法宝在内。

  时众得道百万亿三句:赞叹僧宝不思议。天无出家法,此约心中闻法,依解修行,能出烦恼之家,而成比丘清净之众,广修菩萨两利之行。

  ‘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谛了。

  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

  此二行叹五忍功德。五忍微妙法门,凡情莫测。唯十四位中圣人,方能谛实了明。正士即圣人也。三贤伏忍,只作三位,十地称十圣,全在忍中行,虽至法云地,同登寂灭忍,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未证一心本源,如同十四夜月。故云唯佛一人,能尽一心本源也。

  ‘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此一行叹一体三宝。佛即自性佛宝,法即自性法宝,众即自性僧宝。自性广大,取喻如海。性中含藏恒沙称性功德,故曰藏、曰摄。海中含藏众宝,亦复如是。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此下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初二行颂伏忍前方便。从习种下七行,颂伏忍三品功德。从善觉下十行,颂信忍三品功德。从焰慧下八行,颂顺忍三品功德。从远达下十行,颂无生忍三品功德。从灌顶下八行,颂寂灭忍上下品功德。十善菩萨:指十信位。大心: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信位菩萨,由真如内熏之因,教法外熏之缘,因缘具足,能发大心,求出三界。虽未能即了生死,渐次自断无明,定出三界,故言长别三界苦轮。三界六道,备婴众苦,故喻如海。

  后二句:乃内秘菩萨行,外现人王身。中下品善粟散王者:以其散步各洲,如粟之多,故以名焉。上品为铁轮王:能王南洲一洲。其铁轮宝,广一俱卢舍,王乘此宝,一日得周行南洲,故能统治各国。

  ‘缨络经’云:住前名信根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铁轮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此经中下品善,皆粟散王,所以异也。

  ‘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

  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

  此颂伏忍,共有七行,前三行颂下中上三品,为三种轮王,与十圣为胎。十住为习种性,作铜轮王,在东南二洲称王。其铜轮宝,广二俱卢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国归服。十行为性种性,作银轮王,在东西南三洲称王。其银轮宝,广三俱卢舍,一日能周行三洲,故各国皆归统治。十回向为道种性,作金轮王,在一四天下称王。具足七宝:一、金轮宝:广四俱卢舍,名胜自在。王若出世,海水减浅,海边现出轮王道路。王乘此宝,一日可以周游四大部洲。又云此宝乘之,可以远行虚空。二、象宝:名青山,其力勇健,善能作战。三、马宝:名勇疾风,所往诸处,其疾如风,一日亦能遍行四洲。四、神珠宝,即如意宝。凡有所求,能雨众宝。五、主藏臣宝:名大财,随王游行,王需财宝,向取之时,只要有土,掘之便得。六、女宝:名净妙德。不由胞胎,清净化生。七、主兵臣宝:亦名将军宝,名离垢眼。善识兵法,名闻四洲。王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

  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奋戈始定,皆无杀害耳。

  伏忍圣胎三十人者:十地为十圣,伏忍三十位,能与十圣为胎。十信即十住,信心满足,修从假入空观。十止即十行,广行佛事,修从空入假观。十坚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观,求登十地。

  ‘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萨行本源,是故发心信心难。

  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

  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

  此颂伏忍功能,为诸佛圣贤之根本。当知诸佛万德之果,不离伏忍三贤之因,故云于中行。因心为圣胎,方能生果觉,故云无不由此伏忍生。即一切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亦以此为本源。此忍为入道之初门,成佛之基础也。

  是故发心信心难者:发心指初发心住,欲登初住,必由十信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能入住。伏忍前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随风而转,心未决定。以是之故,初发心固难,而信心不退更难。若得信心圆满,名决定聚众生,必定不更退堕凡小地也。

  证入无生初地道者:谓信心满足,入伏忍位,得位不退。渐次增进,至信忍位,证入无生法忍,登初地圣人之道也。

  问:‘本业璎珞经’说:十住中第六住正观现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则出七住常不退转,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如舍利弗欲入七住,值恶因缘,退落凡夫等;今此经中,不言退者何也?答:如来说教,随机差别。彼经云: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乃属藏教义;今经信满入住必不退,乃圆教义也。上颂自利行。

  教化众生觉中行者:此颂利他之行。菩萨观他如自,常行教化。众生依本觉理中起始觉智,修自觉觉他之行,故云是名菩萨初发心。按‘起信论’初发心住菩萨,发三种心:一、直心,谓正念真如本觉之理。二、深心,谓乐修一切诸善之行。三、大悲心,谓救拔众生生死之苦。教化众觉中行,全同起信三心。自觉觉他,大乘妙行,属初发心住,故曰是名菩萨初发心。颂伏忍竟。

  ‘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

  权化众生游百国,始登一乘无相道。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颂信忍,共有十行。此四行颂初地信忍下品。前三句:明统化功能,以初地破无明,见法身,善觉中道理性,菩萨游三摩地,示作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者:以中道观智双照真俗二谛,达真化俗,智悲并运,圆融无碍,是为平等道。大权示现,教化众生。百国者,举化土也。

  始登一乘无相道下五句:明入地功能。一乘即最上一佛乘,实相无相,中道妙理,初地初证此理,名为始登。善觉中道,生大欢喜,又名欢喜地。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者:以般若妙智,契入实相妙理,即名为住。此则住无所住,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故生出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故名为地,以地有能生义故。

  初住一心具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者:初住证入中道一心,三德秘藏,具足恒河性德,无边妙行。虽然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安住于第一义谛,不为空有所动故。

  ‘离达开士初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

  无缘无相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

  此二行,颂二地信忍中品。离达者:离破戒垢,通达三观,众戒清净,永离过失,又名离垢地。开士:即菩萨之别称,开觉众生之士也。权作忉利王,功能渐胜,化境渐宽,能现形六道千国土也。

  无缘者:无能缘智。无相者:无所缘境。境智俱泯,真俗互融,双舍二边,全归中道。第三谛:即中道妙谛。

  无无无生无二照者:无无即无无缘,无无相;将二无亦无。真得无生。故无能照之智,所照之境,境智俱泯,故曰无二照。

  ‘明慧空照焰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

  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

  此二行,颂三地信忍上品。三地亦名发光地。明慧者:即发明智慧之光也。照了人法二空,曰空照。权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应形万国,化导群生,较前地,竟达十倍。

  忍心无二三谛中二句:明忍功能。无二者:无真无俗,不滞空有,全归中道第三谛中。涉俗利生,曰出有。一一离相,曰入无。神通改易,曰变化生。又即有即空,曰出有入无。即空即有,曰变化生也。

  ‘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

  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

  此二行,总颂上信忍三地。善觉,是初地;离,即离达,是二地;明,即明慧,是三地;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即色是空,故能断三界变化色烦恼也。第三句:即空是色,故还观三界,变化身口色也。末句法性者:诸法实性,观一一色法,无非法性。既皆法性,全归中道第一义谛,故得真俗双照无遗。不著色法,无遗真。不坏色法,无遗俗。颂信忍竟。

  ‘焰慧妙光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

  实智缘寂方便道,达无生照空有了。

  此颂顺忍有八行。此二行颂四地,顺忍下品。焰慧者:智慧炽盛,犹如火焰。妙光者:慧光遍照,空有不羁,故得称妙。大精进者:四地于三观精进增上故。第二句:权依兜率天王,游化亿国。比前地化土,又竟达十倍。

  实智者:理智也。缘寂:即缘空寂之理。方便道者:事智也。即缘俗谛之事。达无生照空有了者:一一了达无生,故能双照空有。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圆融无碍也。

  ‘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

  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

  此二行,颂五地顺忍中品。五地亦名难胜地,以殊胜智慧,观照三谛,自得通达明了。权作化乐天王,教化百亿国土。

  空空谛观无二相者:上空字生死空,下空字涅槃亦空。如古德云:涅槃生死等空华。以此正智谛观,无有生死涅槃二相可得,故能垂形六道,一一变现,乃至无间地狱,亦复入之。即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也。

  ‘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

  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

  此二行,颂六地顺忍上品。法现:即现前地,开士解见在前。自在王者:权作自在天王。无二无照者:无真俗二谛之境,无空假二观之照,达中道一心之理,第一义空。

  三谛现前大智光二句:悟即真即俗,即俗即真,真俗圆融,无非中道。则三谛现前,大智慧光明,遍照千亿佛土,教化一切众生。

  ‘焰胜法现无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此二行,总颂上顺忍三地。焰:即焰慧,是四地。胜:即胜慧,是五地。法现:即六地。此三地菩萨,得中道观,不起有无二相,故曰无相定。以此正观之慧水,洗涤三界迷心之惑垢。惑即无明也。

  空慧寂然无缘观者:空慧,即真空智慧。寂然乃境智双泯,无所缘之境,与能观之智,故曰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者:此乃方便智,还观心空,能断三障。四地断微细身边二见障,五地断二乘乐涅槃障,六地断三界集囚集业障。昔日迷心,即成三障。今还观心空,三障蠲除,而成无量功德果报也。颂顺忍竟。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

  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

  始入无缘金刚忍,三界报形永不受。

  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此颂无生忍,共十行。此五行,颂七地无生忍下品。首句远达,即远行地,达者到也。大品名深入无生,无生者,此地菩萨,修无相观。以此观智,证无生忍。权作初禅王。方便善巧,常在万亿国土,教化众生。

  未度报身一生在者:报身,即分段果报身。尽此一生,即离分段生,而入变易生。故‘智度论’云:七地菩萨,未舍肉身。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后一生。

  进入等观法流地者:以七地犹有功用,进入八地,真俗等观,无有二相。亦可作色心等观,无差别相,无功用道,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到此始入无缘金刚忍,无缘者,无能缘,及与所缘也。心色不二,缘观俱寂,坚固莫坏,犹如金刚。离三界习,故言三界报形永不受。此二句,预说八地功德,以其必能致也。

  观第三义无二照者:恒观中道第一义谛。中道本属第一义,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义。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故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者:从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为二十一生。生生皆观诸法空寂,以为进趋佛地之行。

  三界爱习顺道定者:爱谓痴爱,即无明。习是习气。此地菩萨,烦恼粗重,早已断尽,惟无明习气未断。由爱佛智,故习未断。不名有烦恼,但名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者:正士亦菩萨之别称,惟此菩萨,独能谛实了知,勤修无生观行,进断此习。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

  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

  反照乐虚无尽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此三行,颂八地无生忍中品。等观,即八地真俗等观;无功用道,遍修万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观。又名不动,于色而得自在,不为色所动故。权作二禅王,已离七地分段生,三界报形永远不受,变彼分段报形,而得变易生之法身,故曰变生法身。证法性理以成身故。具足无量光明,故称无量光。

  三句:明利他行。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国土,大作佛事,教化众生。四句:明利他智。其智圆照三世,恒河沙劫之事。五句:八地真得无生,恒受法乐。反照此乐,亦非真实,故曰反照乐虚。无尽源者,今欲尽于无尽之源,而得寂灭之乐,虽然未至寂灭,于第三谛,常得寂然不动。第三谛,对真俗而言,中道则为第三谛。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见,

  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颂九地无生忍上品。慧光,即九地善慧发光。权作三禅王,能于千恒河沙国土,同时现身,教化众生。上文云,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尘数身,化土亦然,即是一时现也。此言千恒者,略言耳。能于二字,因得上品无生忍,方能有此利他胜用。于此诸土,一时现身。此即一身不分而普现,群机咸应以无违。譬如一月在天,影现众水也。

  常在无为空寂行者:承接上句,虽然妙用繁兴,常在无为空寂。即动静一如,并行不悖,无功用行也。恒沙佛藏一念了者:即此无功用智,恒沙诸佛法藏,一念心中,悉能了达。颂无生忍竟。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

  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

  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

  等慧灌顶三品土,除前余习无明缘。

  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此颂寂灭忍有八行,此五行颂寂灭忍下品。灌顶菩萨,即第十法云地菩萨。灌顶者:譬如轮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即名灌顶太子。菩萨亦如是,受佛职时,诸佛以智水,灌菩萨顶,名灌顶菩萨,是名菩萨入智慧职。权作四禅天王,于亿恒河沙国土,教化群生。

  始入金刚一切了者:到此地,始入金刚心。用金刚观智,能破无明坚惑。一切了,乃四十二品无明,已断四十一品,从此进破,一切皆了。二十九生永已度者:从初地至此十地,地各三生,合三十生。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即本生之身。前二十九生已过去,故云永已度。

  寂灭忍中下忍观二句:寂灭忍中,分上下二忍,此当下忍观,乃因满之位。若于此无碍道中,一转而入解脱道,破最初一品生相无明,即成妙觉,寂灭现前,湛然不动。故曰一转妙觉常湛然。

  等慧灌顶三品土二句:总颂前三品。等即等观,是八地。慧即慧光,是九地。灌顶是十地。此三品菩萨,共除前色心余习无明之缘,而住果报土。

  无明习相故烦恼二句:谓无明习气之相,是旧烦恼,故者旧也。二谛即真谛俗谛,全真即俗,全俗即真,是谓理穷,乃为中谛。得此三谛,现行习气,一切皆尽。故曰二谛理穷一切尽。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

  大寂无为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

  第一义谛常安隐,穷源尽性妙智存,

  此三行颂寂灭忍上品。圆智者:圆满一切种智;又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无相者:无和合识相,无相续心相。无明尽净,能为三界中王。‘法华’亦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三十生尽等大觉者:十地共有三十生。第十地受三十生时,不名为尽。至此金刚道后异熟空,三十生悉皆已尽,等十方大觉世尊也。大寂无为金刚藏者:得大涅槃,名大寂,证极无为之理,四魔不能坏,名为金刚藏。

  一切报尽无极悲者:前三十生,皆有因尽果生。今大觉圆满,不复更生,二死永亡,故云一切报尽。尽未来际,救拔苦恼众生,出离苦海,悲心无有穷极,故曰无极悲。

  第一义谛常安隐者:安住第一义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示现生死,无异涅槃。无有挂碍,得大自在,故曰常安隐。

  穷源尽性妙智存者:穷极一心本源,究尽诸法实性。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惟有妙智独存。前来四十五行,别颂五忍已竟。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原居净土。

  此总颂五忍,有八行,此二行颂报土分齐。三贤是住行向,十圣是十地,果报有依有正,此言住者,当指依报。三贤住凡圣同居报土,十圣住实报无障碍报土。唯佛一人,居住常寂光净土。一切众生,皆是生灭无常,故曰暂住报。登金刚原者:金刚,是不坏义。佛以法性身,居法性土,身土圆融,究竟不坏,是真净土。

  ‘如来三业德无极,我今月光礼三宝。

  此下六行,颂叹如来三业功德。如来三业皆不思议,善能饶益众生,其德无极。下句可知。

  ‘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量光。

  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超九界以独尊,故称无上。如人中之树,可以覆荫众生。身光无量,能破黑暗。又现无量身,放无量光,加被众生。此叹身业。

  ‘口常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

  口常说法,以法利生。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或说是常,或说无常。皆随机设教,对症施方,深有所以,非是无义。此叹口业。心智寂灭者,其体本寂。无缘照者,其用无方。无缘,无所不缘故。此叹意业。

  ‘人中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

  师子为兽中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佛为人中王,为众说法,得大无畏,喻如师子。大众闻法欢喜,散华供养。

  ‘百亿万土六大动,含生之类受妙报。

  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

  百亿万极言其多,土即国土。六大动者,大地六变震动也。含生,谓含情抱识之众生。蒙益得果,而受微妙果报。

  天尊快说十四王者:佛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称天尊。求法之殷,故请快说,即及时施教也。十四王者:习种铜轮王,性种银轮王,道种金轮王,十地六欲四禅王,佛为三界王,共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有二意:一、自慧浅薄,不能广叹。二、佛德众多,无由尽叹。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证圣人性,得一切无量报。

  此明大众闻法益。时,即月光王说颂已竟之时。大众闻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以法利能出生死,能获果证,故座中有无数天王、梵王、鬼神王,神即福德之鬼,乃至三趣,均得无生法忍也。无生忍,通教三地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若真得无生法忍,当在圆教八地以上也。

  八路阿须轮王,(即阿修罗王):按‘三藏记’四天王下,有四阿修罗王:一、罗侯阿修罗王,二、毗摩质多阿修罗王,三、般利阿修罗王,四、毗楼阇阿修罗王。须弥山下,复有四大阿修罗:一、恐冕,二、富楼摩,三、婆罗阿,四、兜率楼。故云八部阿修罗。

  现转鬼身:现生闻法,即转鬼身,上生天趣,而得受道。入正有二:一、人空正位。二、法空正位。从三生至十生,有延促不等者,乃因善根智慧,深浅不同故也。证圣人性:乃十地圣种性也。得一切无量报者:因位次无量,果报亦应无量。此段乃属结集经家叙益。

  佛告诸得道果实大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

  上文月光叹佛功德,此下如来述赞月光,先发其本迹,告诸在会贤圣。得道果,加一实字,指实行而言,非权行也。以权行,乃菩萨大权示现。自知月光本迹,实行不知,故告之曰:是月光王远本,在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已发大心,已居四住。我字佛自称,佛居八住。当时同事龙光王,今则乘愿同来,故同年同月同日而生,示为主伴,唱酬般若。今于我前,作师子吼,决定说,其义显了。智者疏云:四住即焰慧开士,八住即等观菩萨。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唯佛与佛,乃知斯事。

  此印可其说。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词。重言者,谓如是而悟,如是而说也。二三句即释重言如是之意,如汝所解,得真实义,如解而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非中下之智所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此事。

  ‘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密,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议。

  此下述十四忍功能。其所说其字,指月光王。十四般若波罗密,牒前所说十四忍,名异而义同也。三忍二字,但指伏忍中:一信忍、二止忍、三坚忍。地地上中下者:谓十地中,地地有上中下三品,合为三十忍。一切行藏者:一切菩萨因行功德,含藏其中。一切佛藏者:一切诸佛果觉功德,含藏其中。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名不可思议。

  ‘何以故?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无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非无无相。无来去。如虚空故。

  何以故征问之词。问云:何故十四忍不可思量?以一切诸佛,依十四忍修证成佛,曰是中生。不违世谛,有生必灭,曰是中灭。对机施教,说法利生,曰是中化。

  无生无灭无化者:恐著相众生,执有生灭化导,偏于有边;故救云:以诸法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如虚空华。生本不曾生,灭亦何所灭,都缘病眼妄见生灭。既无生灭,则化亦无化。无自无他一句:补足无化之意,无有能化之自,及与所化之他。能所双亡,自他不立也。

  第一无二五句:又恐破相众生,闻无生灭、化导、自他,偏于空边;又救云:唯是第一义谛,绝待无二。空有皆属对待,遂双遣二边以救之。非化者:非定有能化所化。非不化者:非不有能化所化。非无无相者:上应有非无有相一句,谓非无有生灭化导自他等相。非无无相者:谓非无无生灭化导自他等相。一切诸佛,化度众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法身常不动,故曰无来去。如虚空故:喻上诸义,虚空湛然不动,无有生灭,浑然不分,无有自他,体非群相,故非相。日照则明,云屯则暗,故非无相。圆满周遍,故无来去。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

  此下明空,文有五段:初明生空。一切苦受下,明法空。从境界下,明境空。从无三宝下,明圣凡空。般若无知下,明智空。

  一切众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既皆虚妄,即无生灭。众生为烦恼所缚,求得涅槃解脱。了知烦恼性空,故无缚。涅槃如幻,故无脱。

  非因非果者:众生惑业为因,苦报为果。惑业无自性,故非因。此身本不有,故非果。如梦中人,岂实有耶?此非因非果,不同邪见,拨无因果,乃是论其理性。若拨无因果事实,能坏众生心理落于断见,陷人于罪,当堕地狱,不可不善会也。

  非不因果者:更约佛性为因,涅槃为果说。一切众生,非无佛性,故非无因,性自涅槃,故非无果。

  烦恼者:依天台教共有五住。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一住。皆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心性,故名烦恼。

  我人者:五阴积聚,假名为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是地大。津液精血等,是水大。身中暖气,是火大。气息出入,手足运转,是风大。若风大不调,则成疯病。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为人。一切之人,皆认身心以为实我。我执坚固,所以因我而起贪嗔痴,诸不善心,造种种业,致成社会浊恶,国家扰乱,世界不得和平。故释迦如来,说无我法,我空观等,以为救人、救国、救世根本之要图。凡国家欲护其国,宜护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则国不护而自护,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见受者:即六受用根。众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云知见,但举首尾。受者:因六根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用,领受六尘违顺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总属于我。我所,则指身心之外,所有诸法,以为我所。例如我所有财物、家宅、田园、眷属等,众生亦皆一一执之为实。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贪嗔痴等心,亦为致乱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细究文法,末后应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译此经则有之。恐系抄写之误,解者当补足文意,庶不致文无结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合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三苦,受亦如是。苦受是苦苦,此身本来是苦,更加苦境逼迫,为苦苦。乐受是坏苦,乐不久长,须臾变灭,为坏苦。舍受是行苦,虽然苦乐双舍,而行阴念念迁流,为行苦。观苦当体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阴者:因缘和合,名法集;以无实体,名幻化。五阴之法,乃是如是。缘尽则灭,故无合;缘会则生,故无散。五阴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又云: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动,离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

  此明境空。上已明法空,则依法所现之境界亦空。此空,非同凡夫所执之顽空,及外道所计之断空。乃是自性真空,实相无相之理,故曰空无相。不转者:空体不动故,转即动也。不起颠倒分别之见,亦不随顺幻化境界,而生执著故。

  ‘无三宝,无圣人,无六道,如虚空故。

  此明凡圣情尽。佛法僧三皆贵重,故名宝也。无圣人者:凡情当断,圣见亦亡,故无圣。无六道者:契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无凡。圣凡十界,无非假名,故如虚空。

  ‘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

  此明智空。上明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如果此智不空,即为智障。今般若妙智,真知无知,真见无见,并能空之智亦空。‘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第三句知见无见,乃是无知见,知字含在其中,与此无知无见全同。

  不行不缘,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观智不行;不缘,乃缘境不立,即缘观俱寂。无因可依,故云不因。无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释上无知见等,并不是无心,而无知无见,以惟一实相妙理,离能所,绝对待,故能照之智相,与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谓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谓十四忍修证行道之相。斯行道相,即迭上句。此行道相,乃称性之修,修即无修;称性之证,证亦无证。喻如虚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法相如是,总结上来生空乃至智空,离一切相。以离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以离无相故,不可以无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释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以生空故,不可依众生中行而行。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阴法中行而行。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首句叹十四忍功德。离言绝思,是谓不可思议。而三贤十圣,不依生法境解而行,于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依此忍中无化而化,化而无化。法中化三字,双连幻化无住二者。无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化而无化,是无住法中化。上一即无生可度,终日度生。下一即虽度众生,不著度相。故其化,亦不可思议。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说不能尽。故校量云:假使无量恒河沙数,第十法云地菩萨,说此般若功德,百千亿分中,如月光王现今所说,犹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顶开士所说,如大海。法云地菩萨,当第十三忍,得如来智水灌顶,受大智职,故得灌顶名。

  ‘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此述益。我者,释迦自称。略述月光所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不独我释迦如是说,亦为三世诸佛之所赞述印可。三贤十圣,亦复赞叹般若无量功德。是月光王能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虽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

  此下结劝修学,文有三段。先叹法门要胜。是十四忍法门,三世一切发心修行众生,此众生是指大心凡夫,一切三乘圣人,一切过现诸佛,所应共同修习之法。未来诸佛,亦不能舍此法门,故云亦复如是。

  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二字,包括十方三世。若不由此十四忍法门,而能得一切种智者,无有是处。此明贤圣同修。何以故下三句,征释同修之意。一切诸佛菩萨,舍此法门,更无第二路故。异即二也。如‘楞严’所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

  ‘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焰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观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此叹利益劝修。是故二字,承上起下,是诸圣共由之路故。我再告知诸善男子:若有人闻此十四忍法门,能超百千劫无量生苦难,此离苦益。若能修入此忍法门者,不待隔生,现身即得果报,此得乐益。

  文中信忍,即习种性十住位。止忍,即性种性十行位。坚忍,即道种性十回向位。善觉忍至灌顶忍,即圣种性十地位。圆觉忍,即因圆果满,位登大觉,佛地也。

  时,诸众生,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密。

  此述闻法获益。虚空藏者:以离相为虚空,空有包含之义,能包万有,故称曰藏。菩萨以此为名,乃所修离相,具足万行故也。名同,行亦同。十亿以标其数。闻法欢喜,心得法乐,故各各散华供养。其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台上有无量大众,信解而说十四忍正行。其行名正者,以是正修行路故。

  十八梵天,解见在前。六欲天王,亦复如是。并能受持、读诵、解悟其中义理。文之所诠曰义,义之所依曰理。

  无量诸鬼神等,现身修行般若者:般若即十四忍。似其过去乘急戒缓。由戒缓故,堕在鬼趣,神即福德之鬼;由乘急故,闻法即能修行。上文答月光第一问:护十地行菩萨,何行可行?第二问:云何行化众生?此二问已答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

  此答第三问。因文隔太远,故再牒问词而答之。

  ‘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此正答第三问。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无生而生,方便现身,故名幻化身。见幻化者:者字指众生,众生虽然随业受身,依幻业,而感幻报,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萨以幻身,而化幻众,能化所化,皆从缘生,故名幻化。如‘净名’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是真行化众生也。此乃以幻化相众生可化,答之。

  ‘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

  此约俗谛幻有,以明众生相。众生识者:众生唯依幻识而有,积聚五阴为身。初一念识异木石者: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动一念,生相无明;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初一念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故异于木石之无知。

  生得善,生得恶者:第八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具有善恶染净种子。生得善,即从真如自性正因,所生善种子。生得恶,即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恶种子。

  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依恶种子为因,复遇恶境界为缘,能生恶识分别,故曰为本。善种子,亦复如是。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者:初,即最初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起成业识,此一念即无明业识是也。现今要返迷还觉,返本还源,到金刚后心为终,断生相无明,破和合识相,尽此一念,方成大觉。

  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者:即于无明业识之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由业识,复生七转识,识相无量分别,故曰不可说不可说识。

  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者:成就众生五阴身,五阴前一阴为色,后四阴为心,色心和合,而成幻身。心法,依第八识见分而有。色法,依第八识相分而有。故一念识,为幻化众生之根本。

  ‘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

  此出五阴名,盖即阴也。阴以盖覆为义。真如佛性,众生本具,被此五法覆盖,以致不得现前。

  ‘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下广解成众生色心之义。盖者,阴覆为用:妄用现前,真体隐覆。身名积聚,由积聚五阴,方成幻身。大王下:此一色法,指第八识相分之色。生无量色,六根所对六尘,无非色法。今不言法尘者略也。即四大所成五根,亦色法摄;唯意根属心法。坚持者:坚住为性,能持一切,名为地大。润湿为水大。暖热为火大。轻动为风大。四大和合,能生五根。

  生五识处名根者:五识依五根而生,根为生识之处。如是一色一心,能生不可思议色心者:一切色心皆依妄识而有,俱无实体,悉皆如幻。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此明圣凡色心差别,因六识粗净不同,故所见假实不等。凡夫六识,遍计执著粗,故见得皆假色法。圣人六识,远离遍计,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净,故见得实色法。

  ‘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世谛假诳,幻化故有。

  上明五阴是法假:计有众生,即受假也。众生者,乃世俗谛之假名,非真谛实有众生,即名假也。若有若无者:约俗谛,非有似有,如梦中人,故曰若有。约真谛,虽有实无,如水中月,故曰若无。但由众生忆想妄念分别而生,名为世谛。世谛悉皆假诳不实,如幻师所化幻人,故曰幻化故有。

  ‘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施、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

  从一众生如幻,乃至推穷六道一切众生皆幻。有众生见是幻,进一步,而幻化见亦即是幻,故曰幻化见幻化。

  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裔。刹利,此云王种。毗舍,此云商贾。首施,此云农夫。西域分贵贱智愚四大族。神我指外道,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后一谛为神我。此举凡外等色心,名为幻谛。众生乃幻谛中之法,故曰幻谛法。

  ‘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此释名假,先说无名,后说立名。佛未出世前无名字,乃无义名也。何为义名?说名是假,即是义名。除佛之外无人说过,故曰无义名。幻法幻化下三句:一切妄幻之法,犹如幻师化作之法,无实名实体故。

  无三界名字下三句:佛未出世,无人能说三界是善恶果报之处,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无佛说故,无三界、果报、六道名字。

  ‘大王!是故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是故者,是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故。众生不知舍恶从善,是以我佛大悲示现,出生世间,为众生说出三界是众生依业受报之处。由众生业有善恶之不同,故报有苦乐之差别。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是善业所感之果报。地狱、鬼、畜生为三恶道,是恶业所感之果报。六道苦乐果报,全由众生善恶之心所造成,故曰:心造天堂,心造地狱。

  佛说五戒十善,人天乘法,欲令众生,断恶修善,永离恶道。此即救世之法,亦即护国之法。国家果能提倡佛教因果之说,使之普及,自可范围人心,辅助政治法律之不及,何难挽回世道,而固国基。各国都能提倡,则世界大同,即是人间净土矣。

  三界六道,是总名。每界每道之中,复有无量差别名字,故曰是名无量名字。末三句:即举例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等名字,其名非一,无非是假。

  ‘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此明相续假法。而非一非异三句:即解相续之义。非一非异者:非常见断见也。常见外道言,人则生生世世为人,畜则生生世世为畜。此拨无因果,能坏众生心理,故非之。断见众生言,死后断灭无有后世。此亦拨无因果,不是真正知见,故亦非之。又生灭迁谢,故非一。前后相续,故非异。

  一亦不续,异亦不续者:若言是一,即常见。常则不相续,何以故?无断绝故。若言是异,即断见。断亦不相续,何以故?不连缀故。

  末二句释正义。我佛知前法生后法,前法为因,后法为果。后法更复次第生起,此明因缘相续正义,离常离断,非一非异,故名相续谛。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

  此明相待假;有二种:一相对待,二相形待。一切名相待者:是相对待。如眼识,对眼根色尘而定。此对待之法,暂生即灭,故曰假。亦名不定相待者:是相形待。如青对黄而显,长对短而形。不定云者,如青对赤白,是青非赤,是青非白。又长对方圆,是长非方,是长非圆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相形不定,故曰不定相待。有无、断常、增减、一切等法,例此可知。

  一切法皆缘成者: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即众生,亦由众缘假合而成。如由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曰假成众生。

  ‘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此释生因假,因既不实,果亦如幻。俱时因果者:当时作善恶业,同时即得苦乐报。例如大发悲心,舍财救灾,因也。众人重视,赞扬恭敬,果也。因果同时,如谷应声。又若忽起贪心,夺财害命,因也。官厅逮捕,加刑治罪,果也。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异时因果者:此时作善作恶,他时受苦受乐。三世善恶者:即前因后果。前世作善,今生受乐。今世作恶,来生受苦。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因若果,纤毫不昧。

  一切幻化者:以善恶因果,从心建立,本无自体,亦皆幻化。由幻惑造幻业,依幻业受幻报。妄理相应,现有苦乐。如梦中境,苦现苦受,乐现乐受。不可因见幻化,而拨无因果也。是幻谛众生,亦不离因果。由善恶之幻因,所感之幻果,故曰是幻谛众生。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是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

  此文喻显结归。众生幻化,如空中华,虚空湛寂原无华相,因病眼,妄见而有。法界清净,本无众生,因无明妄识而有。十住菩萨以去,以慧眼观空,法眼观假,诸佛五眼具足,虽见众生,如幻谛而见。汝问菩萨云何众生相可化?而菩萨所化众生即若此。若者如也,如上来所说。

  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说德行。

  此闻法获益。因大众根机不等,故得益亦有浅深。诸有,即二十五有;无量天子,举天道六欲梵天。及诸大众,并及余趣。或得伏忍三贤位,或得空无生忍十地位。末句不可说德行者,以德行广大,犹如虚空,不可思议也。

  二谛品第四

  二谛者,世谛之与真谛也。诸法本来不二,为因缘故,得说为二。以因缘从空而有,为世谛;以因缘虽有即空,为真谛;故称二谛品。此品由上文观空、教化二品,明实智方便,皆空不二而来。智为能观,境为所观。能观之智不二,而所观之境有二,故说此品,问难辨明。中有三番问答,论辨二谛不二。初、正辨二谛不二,二、辨明说法不二,三、辨明法门不二。

  尔时,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第一义谛,乃最上一乘中道之理。双遮二边,双照二边。王问有世谛不,以有无俱失为疑。若言无者,无有世谛,则智不应二;二,即真俗二智。若言有者,既有世谛,则智不应一;一,即第一义谛。有无之旨未定,一二之义莫明,故咨问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文先出匿王本地,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二之义。汝今下正答。汝今听而无听,我今说而无说。听说皆空,即不二,是为一义。无听而听,无说而说,听说宛然,即不一,是为二义。所谓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谛听谛听三句,诫敕勤修三慧。

  ‘七佛偈如是:“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

  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

  此计七佛偈,共有三十四句。前十二句,正申二谛。次十二句,释不二义。三八句,就喻明义。四二句:结劝属人。今初偈,无相第一义者:即实相般若也。实相非有相,非无相。此无字,即非字义。非有无染净诸相,双舍真俗二边,全归中道第一义谛。又无相,即离相,离一切相,即名第一义:中道、实相,非真非俗,具足真俗。

  无自无他作者:绝待义也。若有自他,即成对待。今灵心绝待,本来无相,非同有为造作之法,真谛也。又无为法非自作无自作也,非他作无他作也。作字双连,上无自无他,迥离自他有为之相。

  因缘本自有二句:依因缘故,得成诸法,俗谛也。此亦本来自有,非今始有,不假造作。‘大智度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圣人所作。故亦云无自无他作。

  “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

  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

  此偈,即释上偈之义。法性者:诸法实性也。实性即实相,名异义同。实相本无相,故此云实性本无性。无有无染净等性,全归中道第一义空,如如不动,清净本然。

  诸有本有法二句:诸有者,五阴色心等,一切有相俗谛也,亦属本有之法。唐译言:诸有幻有法,其义更显。下句释义,因是法假、受假、名假,三假合集而成,是谓假有,非实有也。若执实有,即名法执。

  “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

  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此结前二谛义。首句第一无字,无有相,则俗谛实无。第二无字,无无相,则真谛实无。真俗双遣,而归寂灭第一义空。

  诸法因缘有者:恐疑既是真俗双遣,何以现见圣凡染净诸法?故释疑云:诸法乃由因缘和合,虚幻而有故。

  有无义如是者:有义谓俗谛,无义谓真谛,欲知真俗二谛之义,如上偈所说者即是。此句总结也。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

  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此下十二句,释二谛不二之义。上半偈约情见,则有为俗谛,无为真谛,本来自二。譬若牛有二角,分明对立。

  照解见不二者:此半偈约解见,则真谛本空,俗谛亦空,毕竟不二。照,即般若智照现前。解,即解悟诸法清净。依解而见,真俗原自不二,惟是第一义空。如牛二角,惟是一头。既不见二谛之相,则离相寂灭,岂可言即耶?若有真俗二相,方可言即,如言照像即是我。今见无二,故曰二谛常不即。

  “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

  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

  解心者:解悟之心,故见真俗不二。第二句释不二之义。因所见离相,而求二相不可得故。非谓二谛一二句,恐闻不二,而执是一。故复破云:非谓二谛是一。非二何可得者,非二二字,即是一字,意谓本来对二,而说非二。二相既无,一何可得?正显无二之义。

  “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

  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此结叹。于解悟心中无分别智见之,二谛本来无二,故曰常自一。然真俗二谛,条然不紊,不因解一,而遂坏真俗二相,故曰于谛常自二。后二句正结叹,果能通达二谛无二之旨,真入第一义谛矣。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

  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

  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

  此八句,就喻明义。世谛即俗谛,皆由幻化而起。非无似有,虽有实无,为幻化。譬如空华有名无实。又如镜中影子,三手亦但有名,本无三手可现。由因缘故,虚诳而有,本非实有。如因病眼之缘,诳有空华。因造作之缘,诳有三手。唐译为幻有,文义更明。

  幻化见幻化者:以幻化众生,见幻化诸法。能见所见,悉皆如幻,故众生名为幻谛。

  幻师见幻法者:诸佛菩萨,譬如幻师。诸法不实,名为幻法。幻师所现幻法,余众观之,不了为幻。幻师见之,乃知是幻。谛实则皆无者:俗谛之法,以实智照之,则皆无自相可得。

  “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此二句结劝属人,谓能观二谛不二,名为观智圆明,是诸佛观。菩萨分证佛智,所观亦然。引七佛偈竟。

  ‘大王!菩萨摩词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

  前引证,此正释所难,明二谛不二。文有三段:初、举果对因以明。二、五眼下,偏就果上以释。三、菩萨未成佛下,双结因果以释。今告大王,菩萨摩诃萨:举实教菩萨而言。实教菩萨,方称大菩萨,方见第一义。

  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者:第一义,双遮二边,双照二边。此云常照二谛,即约智悲并运,真俗双照说。照俗谛,则终日运悲,广度众生;不同二乘,沉空滞寂。照真谛,则终日运智,无生可度;不同权教,著相修行。‘金刚般若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即常照二谛,化众生也。

  ‘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

  此明生佛不二,举佛果以对众生。若虚妄分别,则见有生佛之殊。达理之士,了知佛及众生,本来寂灭,故云一而无二。何以故,征释之词。先征云:何故生佛无二?下释明:以众生空故,得置佛果菩提亦空。此以因例果,既无所化,安有能化。又以菩提空故,得置业报众生亦空。此以果对因,既无能化,安有所化。生佛虽有二名,本来一体故也。又众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此明境智不二。以,因也。一切,包括义。不特俗谛空,即真谛亦空。因一切诸法空故,则能空之智亦空,故曰空空。佛为众生处处著有,故借空智以遗有。恐滞于空,故复以空治空,名曰空空。

  何以故下,征释空空之义。征云:何以并智亦空?释云:般若真空妙智,本来无相。真俗二谛,犹如虚空。毕竟清净,离诸名相。

  般若空于无明下,以智惑对显无相之旨。般若是能空之智,无明是所空之惑。以般若智,空无明惑,从因至果,乃至萨婆若海;所修离相,无有般若自相,及与无明他相也。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此明能所不二,偏就佛眼以辩。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通收十界。人与修罗畜狱四趣惟具肉眼。天仙鬼神,有业报五通,则具前二。罗汉辟支少后二。菩萨具前四。惟佛五眼全具。五眼成就时,即佛道圆满时。

  五眼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见无所见者:上见是无见之真见,以真见故无所见。若有所见,则能所俱妄,如病眼见空中华。真见如清净眼,观澄明空,惟一澄空,迥无所有。

  又言见者随俗谛故,如‘法华经’云:佛眼见六道众生。无所见者称真理故,如‘大品’云:五眼不见众生。此经显二谛圆融,随俗则无见而见,即是上一见字;称真则见无所见,即是下三字。

  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者:行与不行,悉皆不著故。‘大智度论’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见。不行亦不受者,除其无见。说无为有治,非谓有此无。说有以除无,非谓有此有。谈无未曾无,说有未曾有。对治因缘,故有此说。欲使两见之徒,俱得正观。夷有无,均生灭,亡道俗,泯二际,故云行不行,皆不受也。非行非不行,亦不受者:非行,即离相无修;非不行,即随相有修;二非皆不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者:即亦行亦不行,非行非不行,亦皆不受。一切二字,包括圣凡、依正、染净,一概皆不著也。依‘大智度论’,即是不受,亦不受也。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法如故。’

  此结因果不二。菩萨未成佛时,即因地为众生时,迷而不觉,转菩提为烦恼,譬如结水成冰。菩萨成佛时,即果地成正觉时,觉则不迷,转烦恼为菩提,譬如溶冰为水。冰水虽有二名,冰水本来一体。因心不离果觉,果觉不外因心。只在迷觉之分,因果何尝有二。

  何以故,征释因果何以不二?释云:于第一义而不二故。于者在也,在第一义谛体中,烦恼菩提本无所有。迷觉生灭,悉是假名,惟是一真实相,故云不二。

  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者:诸佛并该有情正报。一切法,包括无情依报。意谓:非但生佛迷觉一如;即一切诸法,无不皆如。正辩二谛不二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

  此辩明说法不二。匿王因闻上说:一切法皆空皆如,故兴辩难。既是诸法皆空,文字亦空,云何诸佛菩萨,又说法度生,不离文字,而说十二部诸法之名相耶?

  ‘大王!*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此答文字般若,不离实相。十二部经如,即二谛教如。*轮者:如来教法,取喻如轮。向以轮取运载之功,此以轮表圆融之义。如来所说之法,真俗无碍,二谛圆融故。法本如下:列举十二部,一一皆如。法本:即长行之文,能诠教法之与理法,故曰法本。如者:文字性空,不离文字,而得解脱。重诵如者:以偈重诵长行之义,收缩简略也。受记如者:记□当来成佛劫国庄严等事。不诵偈如者:不诵长行之文,孤起而说故。无问而自说如者:观察机缘既熟,不待请问而说故。戒经如者:即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以喻说法,藉事显理故。法界如者:即本事部,以说十八界事故。本生如者:以说本生事迹故。方广如者:以说法空方广理故。未曾有如者:以说法时,放光现瑞,得未曾有故。论议如者:以问答发挥,辩明理趣故。

  是名味句音声果者:是十二部名言章句义味,是音声之果;依音声,而成名句文三身。味即文句中义味,句字应在味字上。文字记句一切如者:以所有文字,当体性空,即俗即真,不离实相。

  若取文字者:即执著文字,不了性空,被文字所障,而不行空也。如来所说十二部经,不离文字,不即文字。‘金刚般若’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亦此义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

  佛呼大王而告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上一如字,十二部经如。下一如字,文字记句,一切皆如。文字能诠显理性,文字即般若。依文字般若,修观照般若,照实相般若。般若能生十方诸佛,而为诸佛智母,诸佛无不从般若智母生。智即般若,母有能生义。‘金刚般若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义一也。

  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者:一切众生性,指本具佛性,此性即是实相般若,乃为根本智母,能生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悉皆依此为体,亦即为诸佛一切智之体。

  ‘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为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上但云实相般若为萨婆若体,此历明为十法界体。诸佛未成时,本具实相般若;以定当作佛,故为智母。

  未得为性者:未得成佛以前,实相般若,埋没于无明烦恼之中,但名为本具佛性。如摩尼珠堕在污泥之中,虽不能发其照用,而宝性不坏。

  已得为萨婆若者:已得成佛时,本觉出缠,佛性方显。如理智、如量智,无不具足,为一切智。如摩尼珠出于污泥之中,莹净光洁,体用毕彰。

  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者:承上岂惟诸佛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三乘圣人,修因证果,亦是依实相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以为其体。不生不灭二句,即解释实相之义。

  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者:又不独三乘以此为体,即六道一切众生,起惑造业,虽终日迷,而终日不离实相般若。亦以此实相,为本觉之性,成佛之体故。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为非文字。修无修为修。修无修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密。

  若菩萨无受,则受空;无文字,则文字空。离文字二句,释无文字义。谓离文字相,不著文字,即真谛也。为非文字者,为非全无文字,即俗谛也。

  修无修为修下四句。修字,乃不废修学;无修,乃不著修相。即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此为称性之修,修即无修。修无修者,牒上句。果能修无修者,方得实相般若真空法性。由此般若,得到涅槃彼岸。

  ‘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此结答。若菩萨护佛者:护果也。护化众生者:护利他行也。护十地行者:护因也。汝问云何?乃为若此也。辨明说法不二竟。

 
 
 
前五篇文章

圆瑛法师:仁王护国经讲义(三)

星云法师: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18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

圆瑛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义

星云法师: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19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

圆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后五篇文章

圆瑛法师:仁王护国经讲义(一)

星云法师: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17佛教对「素食问题」的看

星云法师: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16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二)

星云法师: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15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