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四章 佛教的立脚点和它的教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四章 佛教的立脚点和它的教法

 

  第一节 佛教立脚点在乎人生的多苦观

  【人生苦痛多快乐少】人们在世间,忽忽然度过一生,寿命极长的也难得超过百年,短的就不过几十年,极短的不过几岁就夭折了,甚至于一出母胎就死了。不论寿长寿短,倘若拿人们从生到死几十年中经过的日子总算起来,是快乐的日子多呢?还是苦痛的日子多呢?回头一想,任何人也能回答这个问题,必定要说:苦恼的日子,总比快乐的日子多的是。这就是人生的多苦观。不提起也就罢了,一提起来,是人人能觉得的。

  【宗教大都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痴愚的人,湖里湖涂,虚度一生一切不去管他,到也没有什么问题。至于稍微聪明的人,就要对这个人生问题起了怀疑,怀疑的是什么?就是人为什么要生在世间?既然生在世间,为什么要受这种苦恼?这问题真不容易解决。凡是宗教,大都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起的;有的说是世界最初的人,不听上帝的话,所以有罪恶苦恼;有的说是人们做事违背天意,所以要受罚;但这是不彻底的解决,有知识的人,决不肯相信他的话。

  【生老病死】人们的苦恼,实际的情状究竟是怎么样?大概不外乎生、老、病、死四大段,如今且逐段来研究一下:(1)生苦。骤然看来,生活是很快乐的,怎么一出母胎,就苦起来呢?这是我们素来不明白的,一经说穿,就的的确确是苦的了。试想母亲肚里怀胎,胎盘是极其窄狭的;胎儿蜷曲在中间,起初就要受尽压迫的痛苦,渐渐长大,坠迫的痛苦,也随时加增;母亲喝热汤的时候,犹如沸水浇身;喝冷水的时候,犹如寒冰着体;并且逼近肠脏、膀胱,胎儿是饱尝脓血尿屎的臭秽,不过自已不能说罢了。这是受胎时的苦楚。至于出胎时候,突然离开温暖的母腹,触着周围极冷的空气,所以胎儿必定要大叫大哭;他的柔嫩皮肤,要拿衣物去包裹,就和尖锐东西来锥刺他一样的痛;这时婴儿虽不会说,然已经能哭叫了,这明明是出胎时的苦楚。出生以后,在世做人,境遇是有穷有富,地位是有高有低,相貌是有善有丑,种种环境,都是惹起苦痛的根原。总名叫做生苦。(2)老苦。人生从幼年到壮年,壮年到老年,光阴如箭,一去不回,看看是精力强盛的青年,曾几何时,已入衰老的境界了。楞严经里(卷二)描写波斯匿王自伤衰老的一段文字,最能叫人惊心动魄,今把它录在下面:『我昔孩孺,肤腠(音凑)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近流,渐至于比。』老景催人,就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慢慢地逼上来,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叫做老苦。( 3 )病苦。世间不论何人,有了这个肉体,总是免不了病痛的;任凭你身体如何强健,病魔一旦来临,就要叫你呻吟痛楚,卧床不起;至于体弱多病的人,更不必说了。病的种类虽多,但最大的原因,总在身心两方面的不调和:如身体受寒受暑,就叫血液的循环不能优良;心中有烦恼悲哀,也能影响到血液,叫它停滞;到这时候,病魔就乘虚攻入了。讲究卫生的人,比较的病痛可少些,然而总没有一世不生病的。这叫做病苦。(4)死苦。提到死字,是人们最害怕的,然而尽管害怕,谁也不能跳出死的关头。最有幸福的,是享得高年,寿尽而死;其余或是因病而死,或是遭刑戮、水、火、刀、兵而死;死路虽不是一条,归根结柢,终是一死。死期将到,这一苦非同小可。就叫做死苦。除以上四苦外,人们的苦痛尚多,说也说不尽,姑且不赘。今要问究竟有没有避苦得乐的方法?那么可爽爽快快回答道:有的,佛教的大目的,就是解决这个生死大问题;这问题若能解决,一切的苦就没有了,要知道佛家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应看下文所讲的教法。

  第二节 佛家的教法

  【自造因自受果】释迦在菩提树底下,静坐思惟的结果,彻底明白人生多苦的原因,完全是人们自已造业,自已得果,和上帝并没有相干。我们这个躯壳,就是过去世自已造作的苦因,今世结成的苦果;根本上既然是个苦果,无怪乎生、老、病、死的苦痛,没有法子可以避免了。然而人们不晓得这个道理,今世又造下许多苦因,未来世又要结成苦果。所以生生死死,都是因果的连属关系,听其自然,是永没有了期的。释迦所成的道,就是解脱生死的法门,这法门就是断除生死的连锁,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详细说来,有下列三种的教法:

  一、四谛 二、十二因缘 三、六度

  【四谛】什么叫做四谛呢?四谛是苦、集、灭、道;谛字是审察的意思,是说审察这四种道理,实实在在,是丝毫不虚的。世间一切都是苦,就是无意识的大地山河,也时时刻刻在那里变坏,如陵谷变迁,是我们知道的;至于有生命的人们,身心两方面的变坏,以及环境的压迫,最显明的生、老、病、死苦痛,上文已经说过了。所以我们一举一动,没有一处不受因果支配的,观察这等道理,实在不虚,就叫苦谛。既然知道这苦果,就要研究结成这果的原因,这原因是什么?就是过去世的惑和业。什么叫惑?惑就是烦恼,分别说来,就是贪、瞋、痴:人们对于饮食、男女、名利,没有不贪的;然而虽有贪欲,未必尽如我们的意,有求便得,遇到求不得的时候就要发瞋了,这瞋怒最足以害事的;切实说来,所以要贪要瞋,无非是不了解我身我心以及世界,都是变化无常的,迷误了这个真理,自已去找寻烦恼,这不是十分的痴愚吗?就叫做痴。贪、瞋、痴三种,是人们一出生就带来的,所以叫根本烦恼,也叫三毒,也叫做惑。这惑不除,就要发现于身、口、意方面而造成三业:譬如人们为贪得财货,最初必先起意,叫做意业;起意取这财货,就要进行,或是出之于口,向人请求,叫做口业;出口请求,尚不得到手更要用别种方法,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偷盗,叫做身业。这是单就恶业而言,其实从身、口、意方面发现的善事,也叫做业。然而没有贪、瞋、痴的三毒来帮助它,这身、口、意三业,是不会自已发动的。聚集这种惑和业,就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观察这种道理,实在不虚,就是集谛。明白了惑和业,集成苦果的道理,就要想法灭却这种苦痛,进入究竟安稳的涅槃境界;观察这种境界,其实不虚,就是灭谛。要到达这涅槃境界,必须修道方可;道有八种,也叫做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确实见到四谛的真理,就是正见;思量推求四谛的真理,就是正思惟;一切妄言恶语,不出于口,就是正语;离开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就是正业;人们必求生活,以养他的命,然应该做正当的职业,不宜用邪术骗取金钱,就是正命;既知修道,不可懒惰,必须勉励努力,向前进行,就是正精进;不论行、住、坐、卧,念兹在兹,常注意在正道,不起邪念,就是正念;修道最紧要的功夫,要入禅定,就是正定。观察这种修道功夫,真实不虚,就是道谛。 佛弟子中间,有亲自听儿佛说四谛的道理,修行成就的人,就叫声闻;声闻修成的果,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梵音,阿字译为不,罗汉译为生,是说他修成这果,永不再生这恶浊世界哩。

  【十二因缘】什么叫十二因缘呢?如今拿因缘的意义,先弄明白,再来研究这十二个名词。原来释迦在成道的时候,静坐思惟,所得到的最精最确的道理就是:宇宙间不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是内因外缘,凑合成功,并没有上帝在后面做主宰;这些东西的本身,也没有永久不变的我体,无非是因缘凑合就生,因缘分散就灭,生生灭灭,相续无穷,就是宇宙万有的总相。我们随便举一件东西来说,都可证明这因缘的理。如饮茶的茶杯,怎么样成功的?就是泥土做它的因,人工、水、火做它的缘,因缘一朝凑合,就做成茶杯;倘若有因没有缘,或有缘没有因,这茶杯是永久做不成的。茶杯使用久了,或一朝失手堕地,就因缘分散而归于破灭。不论什么东西,都可用这因缘的方式去解释;无生命的东西,固然如此;就是有生命的人们,也是因缘凑合成功的。这十二因缘,就是拿人们从投入母胎,以至出生到老死,分作十二段去观察,也可说是佛家的人生观;也就是拿苦集二谛,来详细说个明白。这十二个名词是什么?列在下面:(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无明、是不明白真理,就是痴,也叫做惑。行、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有时作善事,有时作恶事,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也叫做业。上文说集谛时候,不曾提及过去世的惑和业,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吗?可知无明和行,是拿集谛分开详说,是人们过去世所造的二因。识、是心上的分别作用,凡是有生命的人,他的肉体尽管死灭,他的心识却是不灭,又会去投胎的。拿现在通行的话来讲,这心识仿佛是像灵魂;灵魂被过去世的惑业所驱迫,碰到父母交合时候,就会去投胎。所以人们是识为因、父母为绿,因缘凑合而成人的。名色二字,名就是指心说,色就是指身说,为什么不叫身心,要另起这名色的名词呢?是因为投胎以后,精神和物质慢慢地结合,长成胎儿;这时心识既极其闾昧,形体也没有完全,所以不叫身心,叫做名色,明明是身心没有完全的称呼。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人们眼能看见色彩,耳能听见声音,鼻能齅着香臭,舌能尝着滋味,身体能觉得痛痒等感触,心意能考想一切事事物物,这叫做六根;胎儿在母腹中几个月,慢慢地长成这六根,稍微能够有点感人,但是作用并没有完全,所以另起个名词,叫 做六入。触、就是感觉,是指出胎以后至两三岁的婴儿,能接触外境,起极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苦?孰是乐?并不起爱憎的感情, ,所以单叫做触。受、是指四五岁至十四五岁时候,心识逐渐发达,能领受环境,起饮食玩具等希望,遇顺境就晓得快乐,遇逆境就晓得苦痛,随时起爱憎的感情,所以叫做受。从识至受共五段,是拿苦谛来分别详说,是人们现在世所结的五果。爱、是十六七岁时候,贪恋财货女色,生种种的欲望,贪恋不已,执着在心,不肯放舍,所以叫做爱。取、比爱更进一步,是成人以后,贪爱的心增长,必定取得到手,方能满他的欲望,于是广造身、口、意三业,这叫做取。有、是现在世既然造业,必定又有将来的苦果,所以叫做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惑,有是现在世的业,和过去世的无明、行,是一样的,也是拿集谛来分别详说,这是现在世所造的三因。生、是说既有现在世所造的因,那么未来世又免不了要去投胎的,这叫做生。老死是说未来世既然投胎受生,又免不了要死灭的,这叫老死。生和老死,也是拿苦谛来分别详说,这是未来世的两果。这十二因缘,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从过去的两因,生现在的五果;又从现在的三因,生未来的两果。我们生生死死,轮转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乎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说明这等人生观真能抉出生死的大原,不是他种宗教所能及得到的。今再以表明之如下:

  这十二因缘,就是详细说明苦集二谛。看上文便可明白,人的一生无非是内因外缘凑合而生,了无实实在在的我;这因缘的最初一念,是无明;可知若能灭除无明,其余的缘,也必随之而灭,这生死的连锁,不怕它不断了,就是灭谛。既知道无明可灭,必须用真实的智慧,观察这十二因缘,努力修道,方可灭除无明,了脱生死,达到涅槃,就是道谛。佛弟子中间,有比声闻聪明的人,不必亲听佛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也能修行成功的,这叫做缘觉;他修成的果,叫做辟支佛;辟支的梵音,旧译为因缘,新译为独,佛是觉义;辟支佛,就是缘觉,也就是独觉。

  【六度】什么叫做六度呢?六度的梵音叫六波罗密,波罗二字,译为彼岸;密字译为到;是说修这六种法门,可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度别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六度。六度的名词如下: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这六度是菩萨所修的,菩萨的梵语是菩提萨埵(音朶):菩提是智慧,萨埵是众生;是说他拿智慧去上求佛道,拿慈悲来下救众生;简单称呼,就叫菩萨。前面声闻缘觉两种人,只晓得度自已,不晓得度众生,局量狭小,所以叫做小乘;菩萨修行,看众生和自已一样,要先度众生,后度自已,局量广大,所以叫大乘。正惟菩萨修行,不单为自已,所以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有两种:一是财施,是拿衣服、饮食等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随着自已力量,施送于他人;二是法施,是拿自已从诸佛及善友处听得的法门,以清净的心肠,转为他人详说,并不希望报酬的;这两种总叫布施。其次是持戒;持戒是防止身、口、意的恶业的;戒的根本有五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次是是忍辱;辱有二种:一是生忍、是菩萨对于同类的人而发的;如有人对他恭敬供养的时候,菩萨丝毫不生骄怠心;有人对他瞋骂打害的时候,菩萨丝毫不生怨恨心;二是法忍,是菩萨对于不同类的自然大法而发的;如遇着大冷、大熟、大风、大雨的时候,又如遇饥饿口渴的时候;平常的人,必定要苦恼忧愁,不能忍耐,菩萨就能安然忍受,丝毫不起忧恼,这两种总叫忍辱。次是精进;精进有二种:一是身精进,勤修善法,或礼拜,或诵经,或对人讲说,无论什么时候,自身一点不肯懈惰;二是心精进,勤行善道,心心相续,自心一点不敢放逸;这两种总叫精进。次是禅定;禅定是扫除一切妄念,专心注定一个正念,这是佛家最重要的功夫。最后是般若;般若是梵语,译为智慧,这智慧是从禅定功夫很深的时候,才发生的;通晓一切诸法(佛经中凡一切事事物物,均为法。)叫做智,断惑证理叫做慧,决不足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可比,所以独用般若的译名,叫人知道和平常智慧大有分别。这六度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不过更加积极的利他行善,和声闻、缘觉只晓得自利的,广狭不同罢了。佛弟子中间,修这六度得到大涅槃果的,就叫菩萨。

  问题

  一、佛教的立脚点在什么地方?

  二、生、老、病、死的苦痛,有解除的方法么?

  三、因果是谁造谁受?

  四、怎样叫声闻?

  五、怎样叫缘觉?

  六、菩萨是怎样修成的?

 
 
 
前五篇文章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东方的状况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后五篇文章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它的成立原因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一章 绪论

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 附录 生命这出戏

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 第三部 六度万行 (3)普贤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