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明法尊者:《慈经》注 序、导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明法尊者:《慈经》注 序、导读

 

   慈经注 序

  /明法比丘

  《慈经》在上座佛教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它并不是以美丽的词藻,或动人的故事吸引人,而是其内容对美化内心有强大的作用,也对消灾解厄有济急的作用。

  中国字「慈」,有「爱」、「惠」、「仁」之义,这些都是儒家及教育者的重要施教及修养德目。但是儒家、老庄思想等,并没有全天候乃至经年累月修习「慈」的教导。古代中国佛教虽没有《慈经》,但是「慈爱」并没有缺席,因为有观世音的《普门品》,广为民众所喜爱、念诵及流传。只是它是依靠菩萨大慈大悲的他力加庇,跟依靠自力救济的「慈心」不同。「慈心」的济拔原理:即时在内心产生强大的慈念,令灾厄(恶业的果报)中断或消减,即大厄化小厄,小厄化更小。

  人间有种种苦难,小则病苦、不愉快、冲突、失意,大则打打杀杀乃至战争,这些苦难都是自己所造恶业的结果,无一样是自然的,或者没有原因的,或者是由善业转变成恶果。对于「救苦救难」一事,只能靠自己的善业来自救,上座部佛教并没有依靠菩萨的想法,倒是发展出「护卫经」,以免除众生的苦难。

  佛教达到解脱的途径是亲近善友,闻法,论法,持戒,修禅,行八正道等,「法」本身就有自护、护他的力量,而「法」中的「慈」这一项,对灭除苦难则特别有济急的作用,因此,《慈经》就应运而出。《慈经》本身的义理即浅白易懂;再加上《慈经注》的诠释,则更能深入「慈」的道理;编者于本书中,则再添加「补注」与注解,以让文义更为顺畅与显然。

  最后,愿所有读诵、赞助、流通、赞歎慈经的人,或修习慈心者,都能充满慈心,并晋身解脱之列。             ♥

  《慈经注》导读

  /明法比丘

  本《慈经注》主要收录︰

  一、《慈经》(Mettasuttam, or Karaniyamettasuttam应作慈经)及其注释。

  二、《慈经》(Mettasuttam)及其简注。

  三、《蛇护经》(Ahi-paritta, or Khandha-paritta蕴护经)及其简注。

  四、《慈愿》(Brahma-vihara bhavana梵住修习)及其简注。

  及几篇﹝附录﹞。

  第一部《慈经》与第二部《慈经》同名,有的《护卫经》(Paritta, 巴利文课诵本)把第一部《慈经》改名为《应作慈经》以避免与另一部《慈经》溷淆。在经典中以‘Mettasuttam’为名的还有︰《相应部》S.46.62.、《增支部》A.4.125~126、A.7.58.、A.8.1.等五部,但是它们通常没有被用来作护卫经的用途。

  修习慈心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式是︰心念或口诵︰「愿一切众生快乐!」其文句「快乐」,也可以用「平安」、「吉祥」、「幸福」、「安稳」等等。诚心诚意的慈爱之念,可以一直保持着,但是心念或口诵的那句祝福语,则不必一直反覆念着,无论行、住、坐、卧,只要慈爱在心中,及散佈出去,经年累月一直保持着。这样反覆练习慈心,可以得「近行定」(已靠近禅定)或「安止定」(已入禅定)。

  若以经典所说的方法,则强调方位的散佈慈心︰「应以慈俱行之心(mettasahagatena cetasa)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uddha)、下(adho)、横(tiriyam= anudisasu四方四维),所有一切世间(有情世间),皆以慈俱行之广(vipulena徧满故为广)、大(mahaggatena依(色界)地故)、无量(appamanena以熟练和无量有情为所缘)、无怨(averena捨憎)、无瞋(abyapajjena捨忧,及无苦)之心徧满而住。」

  《清淨道论》(Vism.295以下)对修慈爱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起初,说到不对六种人修慈爱︰(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中间人(非瞋非爱者),(4)敌人等四种人不应修习;(5)不应专对异性修习,(6)绝对不应对死者修习。理由是︰(1)初学者若把不爱者置于爱处是会疲倦的;(2)极爱者甚至现起少许的痛苦,也会使修习者悲伤;(3)若把非瞋非爱的人置于尊重敬爱之处也会疲倦的;(4)若对敌人随念则起忿怒。(5)如果专对异性修慈,则修习者难免生贪染。(6)如对死者修慈,绝对不能得证安止定与近行定。

  开始修慈爱,应以六种人为对象︰

  (1)对自己修慈︰「愿我无怨、无害、无恼,愿我守住自己的幸福」。

  (2)对可爱者修慈︰「愿他无怨、无害、无恼,愿他守住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可爱、可喜、尊重、恭敬的阿闍梨或与阿闍梨相等的人,和尚或与和尚相等的人,随念他们有令人起可爱可喜之念的爱语等,及令人起尊重恭敬之念的戒、闻等。

  (3)对一切人修慈︰「愿他们无怨、无害、无恼,愿他们守住自己的幸福」。欲破除自己、爱的人、极爱的人、无关係者、怨敌等的界限。

  (4)对怨敌修慈︰如果对怨敌起慈心,还会夹杂瞋心时,则他应该对以前的爱者、极爱者、非瞋非爱者任何的人数数而入慈定,出定之后,再频频对敌人行慈,除去瞋恨。

  (5)修平等慈︰对自己、爱的人、非瞋非爱的中立者、敌人这四种人中,当以平等之心频频行慈破除界限。

  (一)以五种行相无限定的遍满慈心,直至得安止定──

  无怨(avera)︰一、愿一切有情无怨。二、愿一切有息者无怨。三、愿一切生物无怨。四、愿一切补伽罗无怨。五、愿一切有身体者无怨。

  无瞋(abyapajja= a无+ vyapajjha逆向行)」︰一、愿一切有情无瞋。二、愿一切有息者无瞋。三、愿一切生物无瞋。四、愿一切补伽罗无瞋。五、愿一切有身体者无瞋。

  无恼(anigha=an无+igha恼乱)︰一、愿一切有情无恼。二、愿一切有息者无恼。三、愿一切生物无恼。四、愿一切补伽罗无恼。五、愿一切有身体者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一、愿一切有情守住自己的幸福。二、愿一切有息者守住自己的幸福。三、愿一切生物守住自己的幸福。四、愿一切补伽罗守住自己的幸福。五、愿一切有身体者守住自己的幸福。

  (二)以七种行相有限定的遍满慈心,直至得安止定──

  无怨︰一、愿一切女人无怨。二、愿一切男子无怨。三、愿一切圣者无怨。四、愿一切非圣者无怨。五、愿一切天人无怨。六、愿一切人无怨。七、愿一切堕恶趣者无怨。

  无瞋︰一、愿一切女人无瞋。二、愿一切男子无瞋。三、一切圣者无瞋。四、愿一切非圣者无瞋。五、愿一切天人无瞋。六、愿一切人无瞋。七、愿一切堕恶趣者无瞋。

  无恼︰一、愿一切女人无恼。二、愿一切男子无恼。三、一切圣者无恼。四、愿一切非圣者无恼。五、愿一切天人无恼。六、愿一切人无恼。七、愿一切堕恶趣者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一、愿一切女人守住自己的幸福。二、愿一切男子守住自己的幸福。三、愿一切圣者守住自己的幸福。四、愿一切非圣者守住自己的幸福。五、愿一切天人守住自己的幸福。六、愿一切人守住自己的幸福。七、愿一切堕恶趣者守住自己的幸福。

  (三)以十个方位各别遍满慈心──

  (1)以五种行相无限定的遍满慈心,直至得安止定──

  愿一切东方的有情无怨。乃至愿一切东方的有息者、生物、人、有身体者无怨。

  乃至愿一切东方的有情、有息者、生物、补伽罗、肉体所有者无瞋、无恼、守住自己的幸福。

  乃至愿一切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东隅)、西北(西隅)、一切东北(北隅)、西南(南隅)、下方、上方的有情、有息者、生物、补伽罗、肉体所有者无瞋、无恼、守住自己的幸福。

  (2)以七种行相有限定的遍满慈心,直至得安止定──

  愿东方一切女人无怨。乃至愿东方的一切男人、圣者、非圣者、天、人、堕恶趣者无怨。

  乃至愿东方一切女人无瞋、无恼、守住自己的幸福。乃至愿东方的一切男人、圣者、非圣者、天人、人、堕恶趣者无瞋、无恼,守住自己的幸福。

  乃至愿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东隅)、西北(西隅)、一切东北(北隅)、西南(南隅)、下方、上方,一切女人、男人、圣者、非圣者、天人、人、堕恶趣,无瞋、无恼、守住自己的幸福无怨、无瞋、无恼、守住自己的幸福。

  以上共有528种安止定。

方隅 众生相 祝 福  方隅 众生相 祝 福


东方
西方
北方
南方
东南
西北
东北
西南
下方
上方
 一切有情
 无怨  无

东方
西方
北方
南方
东南
西北
东北
西南
下方
上方
 
一切女人 无怨
  无瞋    无瞋
  无恼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守住自己的幸福
 
一切有息者 无怨   
一切男人 无怨
  无瞋    无瞋
  无恼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守住自己的幸福
 
一切生物 无怨   
一切圣者 无怨
  无瞋    无瞋
  无恼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守住自己的幸福
 
一切补伽罗 无怨   

一切非圣者 无怨
  无瞋    无瞋
  无恼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守住自己的幸福
 
一切有
身体者 无怨   
一切人 无怨
  无瞋    无瞋
  无恼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守住自己的幸福
11类 五种行相无限定的遍满   
一切天人 无怨


5x4x11=220
7x4x11=308
               528
    无瞋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一切堕
恶趣者 无怨
    无瞋
    无恼
    守住自己的幸福
  11类 七种行相有限定的遍满

  用各种名称来称呼众生,是因为各类众生的名称都有侷限,似乎只有「补伽罗」可以包括凡圣、各界、各类众生。

     众生
三界 无限定 有限定
 有
情 有息者 生物 补伽罗 有身体 女人 男人 圣者 非圣者 天
人 人 堕恶道

界 恶趣 V V V V V V V  V   V
 人 V V V V V V V V V  V 
 天 V V V V V V V V V V  
色界 四种禅天 V   V V   V V V  
 无想天 V  * V V    V V  
无色界 V  * V    V V V  

  * 有情︰巴satta;梵sattva。有情执者,有执取者。佛、阿罗汉不属于「有情」。A.4.36./II,38.:“Na kho aham, brahmana! manusso bhavissami”ti.((世尊说︰)婆罗门!我当说:不是人))。「有情」,有时会被译成「众生」,中国古书就说到,《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satta的异译还有︰士夫、群萌、萌类、含识、含类、衆生、闇塞等。

  * 无出入息有七种状况。《清淨道论》(Vism.283)︰「(1)在母胎中的(胎儿)无(出入息),(2)潜入水中的人无(出入息),(3)如是无想天人,(4)死者,(5)第四禅的入定者,(6)生居于色及无色界者,(7)入灭尽定者(无出入息)。」

  * 「有息者(有呼吸的)」(pana)可视为「已生的(生物)」(bhuta,panabhuta)。或者把「诸有呼吸的」(pana)视为五取蕴众生(欲界、色界);「诸已生的」(bhuta),视为一取蕴(色界的无想天,只有色蕴)、四取蕴众生(无色界)(《小诵注》Kh.247.)。可见,无想天除外的色界天人不属于「生物」。D.A.30./III,929.︰Paninanti sattanam.(诸有息者︰诸有情。)这种说法是少见的,或许这只是简单的说明,并非精确的定义。

  * 生物︰bhuta。《中部注》(M.A.1./I,31~2.)︰「生物之义︰1(具)五蕴(pabcakkhandha)、2非人(amanussa鬼神、天人)、3(具有四大)界(dhatu)、4正存在者(vijjamana)、5漏尽者(khinasava)、6有情(satta)、7树(、草木)(rukkha)等。」巴利文有时也用「非生物」(abhuta)它是指愚人、骗子,事实上也是「生物」。中国古书就说到「生物」,《礼记》〈乐记〉︰「气衰则‘生物’不遂。」「生物」广义指动物及植物。

  * 补伽罗︰巴puggala;梵pudgala(补伽罗)。《清淨道论》(Vism 310)对「补伽罗」的定义︰「「补」(pun)称为地狱,及堕于彼处(地狱)为「伽罗」(galanti)。」「数取趣」--数数于三界中往来(T54.406.2);「数造趣因,数取趣果。」(T54.449.2)。在此所说的,「堕于地狱」的定义不包括诸圣者(ariya, ariyapuggala),「数取趣」的定义不包括阿罗汉。虽然有以上的定义,称作「四双八辈」(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初果向、初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的圣者,尚以「补伽罗」为名。

  修习慈心的效益

  在以上所说的第二部《慈经》说,勤练慈心有十一种效益︰(1)好入睡,(2)好醒来,(3)不见恶梦,(4)人人敬爱,(5)为非人敬爱,(6)诸天保护,(7)不为火、毒、刀所伤,(8)很快入定,(9)容颜有光,(10)临终不溷乱,(11)若临终前(入慈定)未贯通上位(尚未证得阿罗汉),得生于梵天界。《增支部》A.8.1.只说八项,缺(8)~(10)。修慈的十一种效益,并没有涵盖修慈的所有利益。

  譬如说,对治瞋心这一项。修慈,五盖就会被镇伏,瞋就发不出来。因此,以修慈心来对治瞋心是一种颇受推崇的方法。或许修慈而无瞋是不言自明,而未被列入它的效益之一。

  另外一项重要的利益是累积财富。累积财富可以用持戒、布施、智慧、靠双手,乃至任何善法。但是修慈是强而有力的能在今生来世累积财富。经典中就举佛陀曾在某一生修慈七年,结果感招七劫生在光音天(abhassarupago第二禅天之最上位)、大梵(王)(mahabrahma)、作帝释天王(devindo 36次),几百次于人间作转轮王 。或许是佛教「重法不重财」、「重解脱不重财」,所以没有特别凸显这项「利益」。

  修习慈心作为解脱的基础

  修习慈心者,若只修慈心的「遍作」(反覆练习)、「近行定」或「安止定」,不能直接证得涅槃,但是可以作为解脱的基础。修慈心而克制五盖,于靠近禅定之后,转修无常观、或苦观、或无我观,就有机会证得解脱。这个方式是《慈经注》〈序分〉中所说的五百比丘所使用的方法。             ♥

  ~ 慈经导读结束 ~

--------------------------------------------------------------------------------------------------------------

更多明法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明法尊者:《慈经》注 前言

明法尊者:《慈经》注 第一偈释义

明法尊者:《慈经》注 第二偈释义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后五篇文章

明法尊者:《慈经》注 慈愿

明法尊者:《慈经》注 慈经

法增比丘:北传法句经 第三十九品 吉祥品

法增比丘:北传法句经 第三十八品 道利品

法增比丘:北传法句经 第三十七品 生死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