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

 


  《圆觉经》云:“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圭峰宗密大师《圆觉经疏》释曰:“谓此幻心,由智了达方得除灭,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则前疑云:‘幻幻何修?’会答竟云:‘不妨以幻除幻。’……如有一段干木,以一木燧钻之火出,还将却烧二木,木火既尽烟自然灭,既成灰烬任运飞散,不同二木形质为碍。如次四节以配于法,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烟喻离,灰喻遣。”

  由是可见,凡夫行人能观能修之智虽为如幻不实的暂时方便,但若善加利用,如法观修,亦可无余遣荡如幻妄心,悟入实相本面,从而达到以幻除幻、借幻修真之效。

  《大乘庄严经论》云:“问:若诸法同如幻,以何义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偈曰:

  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无著)释曰: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者,彼能治净法亦如幻王,由能对治染法得增上故,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由于境界得增上故。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者,如彼强力幻王能令余幻王退,菩萨亦尔,知法如幻,能以净法对治染法,是故无慢。”

  全知麦彭仁波切《入菩萨行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云:“若谓:若尔,云何修诸法无实有?因为有事无事二者皆相等虚假并此二非真故。答曰:以从无始以来串习实执而束缚于轮回故,要对治彼等,暂时必须修无实空性,究竟而言,有实无实皆为假,譬如:有人于梦中见生子后彼又死亡,其心痛苦,此时若了知无有梦中生子,则此念能遮梦中有子之想法,然彼能遮之念亦是虚假。又如二木摩擦可生火,此后二木亦烧尽,如是能观察诸法无实之智慧火,烧尽一切有实无实诸所缘之茂林已,住于灭尽诸戏论之智慧时,即是远离一切承认之大中观也。”《定解宝灯论》亦云:“犹如燧木磨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故知在法无我正见摄持下,大乘修法极为空灵自在,并没有萧平实师徒所宣扬的增上法执戏论的危险。在这个问题上,汉藏佛教有着高度共识。

  最后关头的“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和《金刚经》所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及《大乘庄严经论》所言“如是知义已,知法犹如筏,闻法不应喜,舍法名知法”,如出一辙。既是舟筏,上岸登陆后,肯定要舍弃,可在渡河过程中,却万万离它不得。此乃修学佛法的正轨。把整体修道过程的前端砍掉,只揪住个尾巴大喊大叫,如同教人正渡河时勿用舟筏,或只吃最后一个包子无需前面几个,一样不对。

  接下来谈谈具体的所观境相。

  《真假邪说》云:“阿字在本质上乃是观想后才能够成就的法,是本无而后有的法,本无而后有的法即具有生灭性,不具有坚住性,因此也没有持种性,因此我们就知道《甚深内义》所云:‘阿字之中住有第八识’,以及《大日经》所说:‘无阿赖耶识,含藏说诸法’,乃是法界现象的不如实语,非  佛所说真实法;实际上是,做此说者,已经犯下诽谤三宝的地狱重罪。一切学佛的人,应当尽速远离弘传此论者才是正途。而且密宗诸祖们所说的法义:不管是气脉、明点、红菩提、白菩提、观想本尊、月轮、阿字义,或是双身法等等,本质上其实统统都是本无后有的生起法,都是属于有生有为的有相法,都是努力修法以后才能生起的次第法,不是本来就自在的法,不是无相的实相法,更不是不生不灭的法。”(P36)

  萧平实在《狂密与真密》中说:“如是《大日经》所言:‘持其真言而修观想之法,分布诸种子字,若能观想完成,即是已成究竟佛、与佛无异。’此说非唯前后自相矛盾,亦复荒唐无稽。……不证一切法之本体识如来藏,而言依凭观想种子字便能成佛者,真乃虚妄之言也。”

  “是则以所观想之阿字为真言心、诸佛心,迥异佛说第八识心为诸佛心。又言观想此阿字成就者,即同于佛,成为如来,不必依般若经及唯识经修证般若及种智,完全违背三转法轮诸经所说。如是成佛之人,完全不懂般若及种智,完全错解般若及种智;若向彼密宗之‘佛’请问般若及种智,则是一问三不知,不可与语。如是而言即身成佛,成就正遍知觉,何其荒唐?焉可信之?”

  大乘佛法是否绝对不允许在性相圆融的精神指导下,以形象化的方式诠表胜义法界?阿等种子字,是否一定是生灭戏论法?还是有请事实说话。

  《灵峰宗论》云:“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三藏法数》云:“阿,梵语具云阿提阿耨波陀,华言不生。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也。(华严)经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之旨,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华严经》(卷57)云:“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我恒唱持入此解脱根本之字。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德各别境界。唱罗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平等一味最上无边。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法界无异相。……善男子,我唱如是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清凉国师《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故智论云:诸陀罗尼皆从分别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其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多所成益乃至广说。又如本行集云:尔时菩萨为诸童子一一分别字之本末,乃至训化三万二千童子,劝发无上真正道意,是知字为众艺之本故。十地中以喻十地为诸法本。……今初彼有偈云:甚深相无相,劣慧所不堪,为化是等故,兼存有无说。释曰:因字是有,无相智是无,故念诵瑜伽之者,先观字相后入字义也。阿字相观云:八叶白莲一时开,炳现阿字素光色,斯即字相也。而智表菩提心,悟本不生圆满具足犹如月轮,即是字义。相有义无,故云兼也。是以今经唱阿字时即是相也,入般若波罗蜜门即是无相智也。智论云:此字是实相门,则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名字般若;入般若波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也。”

  阿字之所以位列华严四十二字母之首,且于显密教法中唱念不衰,显然和字之相、义兼融及圆具三般若有着密切关系。到底“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还是属于生灭戏论法,传统佛教共识与萧张师徒的观点大相径庭。

  《大宝积经》(卷六十五)云:“紧那罗王当谛听,为具智慧勤进者,一切诸相皆一相,所谓无相应当知。若能解入于一字,我为智者说菩提,一切诸法皆无作,此说阿字总持门。一切菩萨之所行,无边之相我已说,此亦能入一切法,所谓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皆寂灭,示阿字门令得入,树紧那罗应当知,此亦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无分别,入此法门已宣说,紧那罗王应当知,此亦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无有生,智者当知唯一相,彼一切法无生者,当知是法无有名。一切诸法无有生,其生本来不可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

  彼经卷六十八复云:“入阿字门得上辩才,彼菩萨入阿字门已,得无边辩。阿字无边,阿字非普遍,阿字无作,阿字非有为,……阿字非可知,阿字非能知,阿字非可测,阿字不能自示现,阿字亦不能示他,阿字非思议,阿字不去,阿字不来,阿字非近,阿字非远,阿字非言说,阿字亦非可说法,阿字非名,阿字非用,阿字非现前,阿字非覆障,阿字非移转,阿字非可改,阿字非差别,阿字无二,阿字非生,阿字非虚妄,阿字非真实,阿字不可说,阿字非生灭,阿字非清净,阿字亦非可净法,阿字非执持,阿字非摄他,阿字非弃舍,阿字不为他法作,阿字亦不作他法,阿字不生,阿字不灭,……阿字非空非不空,阿字非分别非不分别,阿字非相非不相,阿字非愿非不愿。”

  佛陀于此明确开示,阿字非有为、不可说、非生灭、非相非不相……,萧张师徒却大唱对台戏,妄言“阿字是具有生灭性的,是本无而后有的法,是属于有生有为的有相法”,是何道理?

  《父子合集经》云:“若了诸法自性无有,彼菩萨则能入解阿字义门。所谓阿者无作,阿者普遍,阿者非有为,阿者非无为,阿者无不成就,阿者无所依止,阿者非动,阿者非乱,阿者非分别,阿者非离分别,阿者非毕竟,阿者非散坏,阿者非形色,阿者非显色,……大王,若能入解此阿字门,则能入解一切诸法。”可见阿字代表了一切诸法无有自性的离戏大空性,若能深解此义,则可于观修阿字时悟入无生法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此外,《摩诃般若经》云:“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所谓阿字义,若菩萨摩诃萨,是诸字门印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何等二十?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智慧,得乐说无碍,易得诸余陀罗尼门……须菩提,是陀罗尼门字门阿字门等,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大方等大集经》广述阿字义后赞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净声光明陀罗尼时,于此一字说一切法,菩萨于此一字之中说无量义,无有错谬,不坏法界不失字义。菩萨得是陀罗尼已身口意净,举动进止众生乐见,是名身净,凡所演说众生乐闻,是名口净,修集慈悲喜舍之心,是名意净。菩萨得是陀罗尼已,能净二施——财施、法施……能净于法观诸法界无分别故,能净于念如所闻法不忘失故,能净于意永不系属诸魔党故,能净于行观察甚深诸法界故。善男子,菩萨住是陀罗尼已,随说音声所至之处,身之光明亦如是照。善男子,是陀罗尼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佛说华手经》云:“如是阿字,能作一切语言,是名法门。若善男子善女人入是门者,得无尽慧及无尽辩。”《法华文句记》云:“若闻阿字,解一切义。”又云:“此中阿字显遍八教。”《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云:“瑜伽释云阿字为种子,种子有二义:一者引生,二者摄持,至下当悉。言阿字者诠一切法本不生义,然此阿字是诸字母,能生一切字也。若得阿字门瑜伽相应则得诸佛无尽法藏,则悟诸法本来不生,由如虚空一相清净平等无二即是根本无分别智。”《宗镜录》云:“阿字者,即无生义,若了心无生,则无法可得。”《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云:“普为尽十方面众生擎炉焚香,念阿字一切佛心智门陀罗尼,悉愿入无生门,具真佛智”、“旋绕念文殊心陀罗尼,普愿入阿字门。”

  ……

  大藏经密教部中,有关教言更是不胜枚举。《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又阿字一切法无念,体离心、意、识故。又阿字一切法不思议,体性菩提平等无高下故。又阿字一切法寂静,体本不生亦不灭故。”《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云:“八时白莲一肘门,炳现阿字素光色,禅智俱入金刚缚,召入如来寂静智。”一行大师《大日经疏》云:“又阿字是无生义。”……

  从上可知,无论在显教还是密教中,观修阿字均为悟入法界实相的殊胜法门。如果一定认为“做此说者,已经犯下诽谤三宝的地狱重罪”、“何其荒唐?焉可信之”,那这话的打击面,可就不堪设想了。

  上面引述的教言,皆出自汉文大藏经,因而老问题再次摆到萧平实师徒面前:是舍弃自身邪见呢,还是坚持向大藏经发动自杀性冲锋?

  月轮观修法,也引起萧张师徒不满:

  “《金刚顶经》之‘密教佛’认同‘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所宣说的虚假的实相:‘自心形如月轮’,自心如来藏无形无色,如何会有形?而且形如月轮?更开示:‘于自心月轮,思惟金刚形。’都以有色之法来解说自心实相心。不说真心,单说意识妄心就已经是无形、无相、无色的了,真心更应当是无色、无形、无相的,但是密教中的圣经,却说自心形如月轮;如此法教,明显违背  佛语‘实相无相’意、背反《般若经》指真心为:‘不念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之义。”(《真假邪说》P327)

  “而密宗行者所观成之觉知心中月轮,终非佛所说之菩提真心也,然而《大日经》中之‘佛’竟说观想所成之月轮即是真菩提心,是故余说《大日经》中之‘佛’未曾证得菩提心——第八识也。既未证得菩提心,则非是大乘见道之人;既非见道之人,则其所说之法,何可信耶?乃竟于《大日经》中奢言佛地之大圆镜智,何其荒谬?而密宗古今诸祖竟然无人能知其谬,竟无一人能加以检择。”(《狂密与真密》)

  先看看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有关月轮的论述。不空三藏所译之《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云:“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明。何者?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凡月轮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有十六大菩萨者。”《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云:“诵此语时,应结金刚缚契,以此密语,即想彼月轮极清净坚牢,大福德所成,于佛性菩提,从所生形状,如月轮澄静,清净无诸垢秽,诸佛及佛子称名菩提心。既见智所成月,即以心启告,显发于诸如来:世尊,我见彼月轮极清净。尔时一切如来告言:汝当亲近一切如来普贤之心,汝应善修习此一切如来普贤之心,坚牢故。于自心月轮中,想金刚杵形像,钝真金色,具放光焰,即是无垢清净佛智。”可见,月轮观修法和本有佛智光明的了义他空见存在深刻联系,非为凭空妄想。

  复次,《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云:“月轮者,菩提心相也,表以菩提心即为法界故。”如是指出月轮的真实含义。彼论复云:“又摩诃般若经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亦有十六义。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变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之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所以观行者,初以阿字发起本心中分明,即渐令洁白分明,证无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义。”如是将月轮和阿字有机结合起来,阐释了证悟心性的大方便。

  此外,唐代大译师般若三藏所译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对月轮观修法及其殊胜功德作了详细论述:“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入此定已,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

  “是薄伽梵,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瑜伽行者观月轮已,应观三种大秘密法,云何为三?一者心秘密,二者语秘密,三者身秘密。云何名为心秘密法?瑜伽行者,观满月中出生金色五钴金刚,光明焕然犹如镕金,放于无数大白光明,以是观察名心秘密。云何名为语言秘密?

  唵(一)地室多(二合二)婆尔罗(二合三)

  此陀罗尼具大威力,一切菩萨成佛真迹,是故名为语言秘密。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

  凡夫行者亦复如是,作降伏坐身不动摇,手结智印,密念真言,入此观时能灭三毒,消除业障增长福智,世出世愿速得圆满,八万四千诸烦恼障不能现起,恒河沙等所知重障渐渐消灭,无漏大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现前圆满,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经对月轮观法的推赞,极为明显。萧平实却在《宗门血脉》中乱说:“观想本尊影像及种字,皆是愚夫所行禅;犹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观想月轮为菩提心,同经佛说此乃凡夫观菩提心法,非是见道贤圣观菩提心。密宗诸祖迷信崇拜上师及密续,不读大乘经典,不解佛意,递相传习直至如今,仍以有相之法观菩提心—不舍本尊影像、不舍种字影像、不舍月轮影像。不舍诸相故不舍能观之心,悉堕意识境界……悉名凡夫外道之虛妄想。”不错,月轮观法的确是佛陀答文殊菩萨之请,为凡夫学人宣讲的,可仅凭这一点,就能抹杀《心地观经》和月轮观法的殊胜性吗?恐怕未必。经文明明讲道:“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无漏大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现前圆满,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菩萨亦于经中由衷赞言:“希有,善逝!如来出世过优昙华,假使出世说是法难,如是心地三种秘密无上法轮,实能利乐一切众生,入如来地及菩萨地真实正路,若有众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证菩提。”化身佛的主要度化对象,就是凡夫众生,所以许多大乘了义法门,都是佛陀为凡夫学人(甚至末法众生)宣讲的,如果仅凭此点就轻率断言彼等皆是“愚夫所行禅”、“意识境界”和“凡夫外道之虛妄想”,恐怕不太合适吧!

  《莲池大师全集》一段文字,让萧氏邪说益发尴尬:“问:若夫缘境,何足擅于月轮耶?答:昔西域十四祖龙树菩萨为众说法,于其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生,唯闻法音,不睹祖相。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辩识。提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然?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任运自在皎洁清净,云雾不能蔽其光辉,万象不能夺其精气,千古无亏,佛性之义廓然虚明,故现斯来表之也。言讫,形相即隐,复居本位,说偈言:身现圆明相,以表诸佛性,说法无形相,用辩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佛性,咸求出家。是知月轮者,正吾人本体无相三昧也。所谓慧月在怀灵珠在握,法界同彻无不照矣。”

  “实相无相”,其下文紧接着便是“无所不相”。如《大慧度经宗要》云:“是知实相无相,故无所不相;真照无明,故无不为明。”《法句经疏》云:“无相亦无所不相,故言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也。”《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云:“悟无生,故无所不生;入无相,故无所不相。”《父子合集经》云:“阿者无相,无所不相。”这些圆融妙义,想必还未进入萧张师徒机械僵化的头脑,所以他们才会说“如此法教,明显违背  佛语‘实相无相’意”。故请多读几遍上述教言,仔细体味!

  《狂密与真密》云:“复次,密宗行者所修法门,常言自心应与佛合一者,实是虚妄想者之所说也。何以故?若谓真实应与佛合一者,究竟应与何佛合一?应与 释迦合一?或应与 弥陀合一?或应与他 佛合一?若言应与其中一佛合一者,则成大过,此谓:一者,十方诸佛既是各各独立之法,即不应言一切诸佛皆是同一法体;二者,诸佛既尚可与众生之心合一者,则应言‘诸佛皆未成佛’,尚可与众生心合并故,则是有增有减之法故,则是尚未具足圆满之心,则不可谓为已成究竟佛也;三者,若众生心未断除二障至究竟地者——如密宗行者之皆未断我见我执及未破所知障者——,如是与佛合并之后,将令诸佛之心重受染污之法种,则将令诸佛复成因地菩萨,不得名佛;四者,亦应一切众生皆不需修学三乘菩提,只须观想自心与佛合一即可圆成佛果,则 释迦世尊亲来人间四十九年,说三乘诸法而奔波于各国者,即是愚人之行,不得名之为佛;五者,若诸佛心尚须与众生合并者,则已显示诸佛皆未成佛,皆将永无成佛之期,众生之心无量无数故,永无合并完成之日故;六者,若诸佛之真心尚须合并众生之心者,则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七者,若言诸佛之心皆应合而为一,则不应有十方世界之多佛在世,亦应不可称彼诸佛为佛,诸佛之心尚待合并为一心而后方可名之为佛也。

  由此诸过,当知密宗所言众生心应藉观想之法与佛融合为一者,乃是虚妄想者之所说也。而一切有情之心,不论凡夫抑或诸圣,皆是唯我独尊、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者,云何密宗诸师所言观想之法,皆言应‘观自心自性与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合而为一、互相融入’?如是妄想之言,竟可成为一家之言,而诳惑佛教学人达千年之久、至今不绝,乃至继续诳惑今时诸方大师,无人能见其怪,真乃可怪之事也!有智之密宗行者应自详审思维,而作抉择,以免误入邪法而成就大妄语罪,自招未来无量世之尤重纯苦果报。”

  从“十方诸佛既是各各独立之法,即不应言一切诸佛皆是同一法体”、“一切有情之心,不论凡夫抑或诸圣,皆是唯我独尊、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者”、“若诸佛之真心尚须合并众生之心者,则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等语不难看出,在萧平实眼中,生生之间、生佛之间乃是独立实有的别别他体,这套纷繁庞杂的“多体”系统,乃是建立在每个心识单元自性实有且具优秀的密度、硬度、弹性等物理特性的“一体”基础上。这一严重背离现空双运法界本性的遍计邪执,前文早予痛破,故在一开始的大前提上,萧平实就已经输掉了。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菩提品第十)宣说了佛地真实境界:

  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诸佛安住无漏法界之相,以随顺因地之身故,非是一体;以如虚空般非身故,非有多体。

  安住于无漏法界的诸佛如虚空般,因真如法身中同共一体,无有分别偏堕之身,亦无我执,故非有他体的诸多如来。又于往昔从胜解行位至十地间行菩萨道时,各有不同身相(愿力、因缘等),彼菩萨成佛时,虽然名言假立称为如来,然此如来亦非一体。因此,安住于无漏法界之相非一非多,离思议境,极为难证,故为甚深。……

  如果成佛时没有他体,那么不同众生为求证佛果而修道,岂不成为无义之举?

  答:乃至存在人我、法我的执著相之间,会有他体相续的补特伽罗以及其蕴界等诸法的显现;然于胜义谛中,无有人法之本体,是二种无我之自性空性光明故。如是现证时,远离人法二执,在如来地,诸佛是法界自性智慧身,不可思议,具一切相故,无有任何平庸分别念所致的人、法之自相。因此,诸佛在胜义谛中无他体,然于名言谛中能假立为有他体。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间,

  净界亦如是,佛合同业化。

  譬如日轮所放无量光芒无有分别、和合一体,彼等光芒恒时无有不同所作,共同具有能令五谷成熟、泥潭干涸、世间照明等业用,同样安住于无漏清净法界以往昔身相而立名的无量诸佛,于真如法身本体中一味无异。所谓调化众生的事业一致,是指对十方一切众生以智慧光明善加普照,一佛如显现化身作成熟众生的事业,则因法身无别,无量诸佛亦同作此事,融为一体,即是能作、所作、智慧都融为一体,无有分别。

  本颂宣说了幻化,即传法成熟所化、显示神变等如来的一切事业无一不是所有如来的事业总集。

  由此可见,萧平实以凡夫状态对如来妙境所作的无限类推,完全背离事实真相。这使他在谤法谤僧的同时,又添上一笔谤佛罪行,从而沦为对整体三宝的亵渎。

  密宗学人观修本尊时,从来都是将诸圣尊视为唯一清净无漏法界光明的幻化游舞,同时,以其因地愿力等不尽一致,遂在示现上又各具特殊的加持和威德。非一和非异,不存在任何矛盾,怎会出现萧平实所说的那些问题呢?

  在看待本尊、本师或上师时,具备灵活、虔敬的心态极为重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就此讲道:

  “我们若能观想、供养具无量功德之释迦牟尼佛,则已等同于观想、供养一切如来。《幻师妙贤请问经》中云:‘妙贤、若人供一佛,则供十方一切佛,诸如来与我法界,恒时无二无别故。彼等如来亦接纳,供养诸佛功德增,彼获清净平等性,诸佛本性无分别。’……

  《七百般若经》中云:‘……若能如是观想一如来,则已等同于观想未来、过去、现在一切如来。何以故?因一切如来一本体之故。文殊,一如来实已具足无量佛陀之功德、辩才……’”

  复次,《华严经》(卷13)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宗镜录》云:“十方诸佛,共一法身。”“真心是法家之身,凡圣同共一法身。”“如三藏勒那云:遍入法界礼者,良由行者,想观自己身心等法,从本已来,不离法界诸佛身外,亦不在诸佛身内,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遍通诸佛,所有三乘位地无漏,我身既遍,随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两报,庄严供具,随缘遍满,不离法界,随心无碍,并荐供养,随喜顶礼。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一阿弥陀佛名,礼召一切诸佛,无不周备。西天云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声、同一乘门、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如鸯崛摩罗,与文殊师利共游十方,所见十方诸佛,彼佛皆称释迦佛者,即我身是。又法华经明:十方诸佛,皆是释迦分身。则阿閦弥陀,悉本师矣,本师即我心矣。释云:非独弥陀阿閦,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皆本师矣,复何怪哉?……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华严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宗镜录》复云:“所谓虚空法身,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实相法身。故知一体不动,名逐缘分矣。故云同时异处,决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现,故非多矣。其犹一月,一刹齐现,皆即一即多。又普现故非一,一月故非多。如智幢菩萨偈云‘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是也。又经颂云: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虽无所依无不往,虽无不至而不去,如空中划、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由非真非应、非一非多故,不可作真应一多等思也。故光明觉品颂云:佛见无生超戏论,非是蕴处差别法。故难思也。”

  由此可见,如幻显现的诸位如来的色身,与同一如来的众多应化身,在空寂离戏、非为异体的角度上,没有本质区别,皆“不可作一多等思也”,皆为唯一清净妙法身之等流也。因此,谓“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跟说释迦佛的每一位化身“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释迦佛的其他化身“互起争执”,一样可笑。称念阿弥陀的净土法门兴盛起来,一定会使释迦如来寝食不安怒火中烧吗?很明显,这种情形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可找到。

  我们知道,只有针对自性实有的成实法,才可分别并安立自性的一体和多体。萧平实之所以会对“非一非多,离思议境”的胜妙菩提果,产生如此低级的妄执,显然源于对空有不二妙理的无知。谈及安住唯一无漏法界的大菩提果时,天真有邪的萧先生大概觉得和看桌上几个苹果没多大差别。于是,问题在他那儿就成了:应该挑哪一个苹果来吃呢?吃下一个苹果,就等于舍弃了其余几个,是否有些可惜呢?怎样才能多吃几个苹果呢?没被吃掉的苹果会不会不高兴呢?……

  面对被凡夫思维定势耍得团团转的萧先生,我们很想问问:镜中的众多影像、梦中的众多人物,是实有的一体,还是多体?假设多盆水倾入湖中,盆中原有的月影和湖中的月影是否仍需保持“唯我独尊、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以及“互起争执”的犟脾气?《永嘉证道歌》所言“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请问又该作何解释?

  萧平实还在《宗门法眼》中讲道:“各各身中皆有一个天上天下最最尊贵的不生不灭我,每一个有情身中的‘真我’皆是各各独立而不相互混杂,是‘独尊’而非大家共有一个真如的‘共尊’。”(P144)这种典型的外道常见邪执,是对般若空性和双运离戏法界的公然背弃。试问:如来法身与无漏法界是否一味无别?若谓不是,则应成如来尚未证得究竟实相,或者佛地中尚有别别他体的能取(佛智)和所取(法界);若许界智无二,则依萧平实所言推论,应成证得“各各独立而不相互混杂”的“身中的‘真我’”的每位佛陀,皆各自拥有一款“独尊”不共的法身智慧和胜义法界。随着成佛者愈来愈多,各有所属的“私人法界”亦应层出不穷,这股热闹劲难道竟是大乘佛法所允许的吗?

  《大乘庄严经论》云:“巨海纳众流,无厌复无溢,佛界摄众善,不满亦不增。”全知麦彭仁波切释曰:比如虽然恒时不断纳入百川之水,但大海从未满溢,亦无厌足,恒时能纳;虽有众多大河来汇,然海水依然不增不变,如是虽有垢障得清净之无量声闻、缘觉、菩萨恒时不断趣入涅槃,然无漏真如如来界既无满足,亦不增长,此即是希有殊胜也。名言中的“不断趣入涅槃”和实相中的“无满足”、“不增长”,通过取缔实有自性的般若大空性得到了完美统一。萧平实坚持认为必须通过竭力抵制生佛的交融、活泼的摄入,来保障佛界“不增不减”,显然幼稚至极。

  建立在现空双运基础上的大小相入、一多无碍等大乘妙义,给超离实执分别心的自在妙境提供了无穷可能。若照萧氏机械逻辑,物理特性(“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是‘独尊’而非大家共有一个真如的‘共尊’”)和心理强度(“与他佛互起争执”)均极优秀的实有独立佛尊,好歹总需要一席之地来予安置吧,由此随着圆证法身的善逝增加,常寂光土势必亦将面临“佛口爆炸”的大问题!萧先生极力强调这一点,是否准备跑去投资日趋火爆的寂光净土房地产开发,然后狠狠地捞他一笔呢?

  和佛佛无碍一样,生佛之间的暂时差异,亦为虚幻空寂的假象,此与萧平实煞有介事的渲染(“如是与佛合并之后,将令诸佛之心重受染污之法种”、“若诸佛心尚须与众生合并者,则已显示诸佛皆未成佛”)迥然不同。《宝性论》云(藏译):“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共相法性能周遍,过失、功德、究竟位,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故知一切众生无始本具周遍佛性。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云:

  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诸法本性真如法界,于一切众生心相续中,本来就无差别地存在,然以客尘垢染清净的真如名为善逝,以是义故说一切众生也具有真如自性光明如来藏。因此,无漏法界如来藏三世无有迁变、无有盈亏,是故善逝清净究竟的智慧身恒时寂静不变也由此成立。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譬如水器坏,月像不现前,

  如是众生过,佛像亦不现。

  犹如虚空三时恒时周遍瓶柱等一切有法,如是无漏法界如来之转依过去、现在、未来恒时周遍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有法,三世所摄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并且由彼法界自性清净,故成佛时与成佛前,在本体上并无差别,比如虚空无差别周遍于红白美丑、长短方圆的一切色法,如是善逝如来法界周遍于贤、中、劣等诸有情界相续,也周遍于彼法性之自性。

  正等觉是法界中客尘清净的自性,于一地证得法界遍行义时,获得对自己与对一切众生平等之心,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故无有分别心证悟平等。在十地次第修持彼义,最后圆满时,成就佛位,圆满证悟一切众生一切法均为正等觉菩提自相的自性,故名周遍于一切众生。……

  如果说如来的自性周遍于一切众生而无有差别,那么一切众生应当恒时证悟自心法性的如来自性,并且,为何不见如来之色身?

  答:实因一切众生之相续为障碍所遮,故不能证见如来,好比虚空虽然明月高悬,但水器若坏,水都流泄,月影也无法映现,同样众生相续若未积累福慧二资,且有惑业、罪障,则彼等恶劣众生如破器不能蓄水,相续无有信心、等持等净水,故不能显现如来之自性与色身。所以能否见如来之色身,并不在于如来是否周遍一切法,其因只在能见如来之资粮是否具足,所化众生何人具足自会现见,而不具足者终不能见。

  汉藏佛教一致认为,在究竟层面上,众生和佛非如萧平实所认定的那样,存在本质区别。大乘了义经教在在指出,一切众生皆无始本具清净如来藏,唯以暂时客尘染污未能现前。通过种种大乘修法净除垢障后,定可尘去光生明见真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法门,就是在现空双运实相正见摄持下,认真观想心佛一如交融无碍。这一借果而修的大乘法门,可以最有效、最快捷地聚集“能见如来之资粮”。因此,萧平实之言实在大错特错:“亦应一切众生皆不需修学三乘菩提,只须观想自心与佛合一即可圆成佛果,则 释迦世尊亲来人间四十九年,说三乘诸法而奔波于各国者,即是愚人之行,不得名之为佛。”以二、三转法轮为理论基础,且为清净无垢的信心、恭敬心、大悲菩提心摄持的显密观佛法门,无不是如来金口开宣的甘露妙法!——怎么能够随便就说释尊是“愚人”,“不得名之为佛”呢?

  要说合并,早已经彻底无余地合并过了(“诸佛遍众生”),并非而今才刚开始!不知萧先生有何看不惯呢?

  大乘显密教法中的观佛、念佛修法,皆是建立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了义正见上,实属感应道交难思议的圆妙法门。在修法过程中,用心体悟生佛无殊、心佛一如的实相本性,肯定比死死耽执现相中的暂时差异切要得多。好像萧平实对“如来藏”这个词情有独钟,可为何见到立足于明空双运真心如来藏的观佛妙法,却又如此惊恐万状呢?哦!原来,萧先生之“好如来藏”,跟叶公之“好龙”,竟是一回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具体讲到“清净水器显现月影”的还原过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狂密与真密》:“成佛之道绝非观想之法所能成就,此谓观想所成者唯是内相分尔,与成佛之道完全无关。”“而宗喀巴所建立为常存不坏之‘天身’(“天”字在藏文中含意甚广,此指内道圣尊),则是依于易起易断之意识觉知心所观想而成之虚妄法;既是由本已虚妄之意识觉知心所观想而成,复是观想所成之虚妄境,尚非真正之‘天身’成就,云何可以建立为真正之天身。”——引者注)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依萧平实之意,整部《观经》无疑皆是在相分、意识、能所中打转转了,而释尊,则免不了“常见外道”的罪名。由此看来,他在《禅净圆融》中说的“弘扬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离开净土五经”,显然是一时的“方便”之谈。——引者注)”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释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此中正说弥陀,以法身体同故言诸佛,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明诸佛果证法身无所不遍,则与众生因地法身无二无别,故众生作想佛身随应。疏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能入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如势至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明佛常念众生;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此明众生不念有应无感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明众生念佛感应道交也。此实弥陀世尊同体大慈悲善根力随缘赴感应物垂形,不思议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应,次三句显因成果相,下二句释成上义。是心者,即指行者观佛之心,由观佛相相现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据小身丈六为言,其功若此,若观八万四千相好,心具亦尔。教令观佛其功若此,众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谓修成,佛从外得,只由此心当体是佛,故使建修无不果满,故云是心是佛。若不尔者,生彼国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

  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果人万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专勤修习功不虚矣。”

  智者大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观行佛者,观佛相好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世尊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览无非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佛也。”

  “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狂密与真密》:“如此观想者,般若之总相智尚不能知,何况能知晓般若之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不知不晓般若诸智,而言观想之法可以令人即身成佛,皆妄想也。”萧平实明显不懂,大乘圆顿教法的殊妙处,就在于能令人一念相应全体显现。整体和细节、简洁和繁琐、顿超和渐进的关系,并非如他所拥有的机械思维模式所误解的那样。——引者注),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也。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净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

  《四明尊者教行录》云:“须知小乘法身,义同生身。大乘生身,义同法身。故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八万相海宁非法身?况非目击,但是观成?经文自云:佛法界身入心想中。又云:是心是佛。岂可局在应身之身有想之想耶?故韦提闻已顿入分真,侍女听之便阶相似,非圆观境,安得当机证入如此。”

  吉藏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云:“一切皆是法界,一切皆是法身。……尔时无碍心即是佛,故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异相,中论云生死及涅槃无毫厘差别,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今亦尔,只心即是佛,只佛即是心。此心若成法身则成,法身既成应身即成,故心是三十二相,是即是佛也。”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告父王:如是如是,未来世中,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及与一切,若能至心系念在内,端坐正受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

  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云:“又法界身者即佛身也,无所不遍故,以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解心契入佛体,佛体入观解心,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有解有入,此二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当知今之心观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心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惟心观立,二义相成,是今观法。又经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所以示今观佛,当明修性不二之旨。言作佛者,此有二义: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谓诸佛法身本无色相,由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佛胜应色相;二者三昧能成自己果佛,谓众生以净心想,成就观佛三昧,故能使自己终成作佛。此之二义,初作他佛,次作己佛。当知果佛从证,非是自然,即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言是佛者亦有二义:一者心即应佛,前言性本无相心感故有,则心佛有无条然永异,今泯此见,故则众生之心全是应佛,以离此心外更无佛故;二者心即果佛,既心是果佛,故知无有成佛之因,以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此之二义,初是应佛,次是果佛。当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则作而是,全修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若以作是显于三观,则空破假立,皆名为作,二边之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之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

  如所周知,佛者,觉义。在本质上,佛陀即是究竟智慧、终极真理的人格化。佛陀利益众生的方便,亦无量不思议,不光是讲经说法,如来的身、语、意乃至名号、传记等无不具足胜妙加持,可自在利益有缘。作为大乘佛教徒,必须以虔敬、全息的信念看待佛陀,深信缘于佛陀的任何观修作意皆能获得全面加持。《华严经疏》云:“谓此佛身,即理即事。”故知如来三身一如,理事无别,狭隘地把佛相定性为浅层的事相生灭法,显然有失偏颇。

  《大乘庄严经论》等了义教典明确开示,如来的法身和报化身、三身和四智,乃是本体无别的有机侧面。是故如来身相举体即是智慧的本性,虔心观想佛陀身相与修持佛智,有着深密联系。无视众生无始本具佛性光明,和“即理即事”的大乘精义,单单抓住个“内相分”说长道短,实为不智。

  我们知道,大乘有四种念佛法: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如此区分,不过是观待众生不同根性,从名言而作的方便假立。从圆成本具、事事无碍、全相即性、全事即理的了义层面看,这四种念佛法,乃及一切实相正见摄持下的观佛、观心修法,无不是一味无别的圆通法门,莫分高下贤劣。《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云:“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惟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其旨明矣。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萧平实:“尚可与众生心合并故,则是有增有减之法故也”、“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增减?未增减?合并?无合并?众生?非众生?萧平实先生显然已被大乘佛法甚深妙义彻底搞晕了,因此他剩下来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神魂颠倒地大喊大叫。——引者注)是故今家立于惟色惟香等义。又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四三昧通名念佛。……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七云:“不见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云:即凡心而见佛心。形山即是四大五蕴也,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所以道: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又道:佛性堂堂显现,住相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心是本来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只以自家一念发底心是功德,何故?万法皆出于自心,一念是灵,既灵即通,既通即变。古人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见得彻去,即是真如。”

  实相真心、真如佛性,是否如萧平实所言,定为凝然孤绝、僵化割裂之法呢?非也。上述教言说明,若能于黄花翠竹、山色溪声、一尘一念当下识取,亦可穷彻底源归家稳坐,况净妙无伦之佛相、佛号乎?只抓住个相分、生灭、意识,却丢掉了事事无碍、一即一切,显然是舍本逐末!

  《华严经疏》云:“言无碍者,略有十义。……九潜入无碍,入众生界,如如来藏,虽作众生不失自性故。故出现品云:佛智潜入众生心。又云:众生心中有佛,成正觉等。又亦摄一切众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云: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等。”“白净法者即所转轮体,谓佛无漏清净法界转入众生心中。”《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云:“真谓理也、佛也,妄谓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故云交彻。如波与湿,无有不湿之波,无有离波之湿。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若依此义,合云真妄交彻,凡圣互收。……然其真妄所以交彻者,真妄二法同一心故;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妄显,无别真故;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然或说妄空真有,或说妄有真空,俱空俱有双非双是,虽有多端并皆交彻。”《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云:“八交涉无碍,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义曰:交谓交互,涉谓关涉……交互关涉无有挂碍,成一多两重主法。”宗密大师《注华严法界观门》云:“八交涉无碍门:六七二门,约一多互望,能所义别,故有遍容摄入之殊。今此多能摄一入一,即此一亦能摄多入多,即能即所,即摄即入,即一即多,一切一时溥收无碍,故云交涉,谓交相关涉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云:“佛如幻智无所碍,于三世法悉明达,普入众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卷37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入如来。……此十种深入法,三世诸佛悉亦共入。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众生心行。何等为十?所谓入过去一切众生心行,入未来一切众生心行,入现在一切众生心行……入一切众生烦恼使习气行,入一切众生时非时调伏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佛智等同于法界,随顺普入众生心。”《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6)云:“善逝心业本无有,智所作业悉不忘,圣智随入众生心,此是胜尊不共法。”

  此外,《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并)注》中云:“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得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此中,“木”喻众生心,“火”喻佛智,“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一语说明,实相正见所摄持的观佛修法,只会将凡夫心之“木”烧成佛智之“火”,而绝不会令如来正智倒退成凡夫妄心。“火”变为“木”的情形,何时何处皆不可能出现!由是可见,萧平实所言“将令诸佛之心重受染污之法种,则将令诸佛复成因地菩萨”,是多么荒谬!

  心佛众生离戏无性、交涉融彻的圆通实相,有力地说明了大乘显密观心、观佛修法的善妙无垢。一尘一念、字字句句无非法界全体的事事无碍妙义,翠竹黄花、相好名称尽是法身的大乘了义精神,与实执深重的凡夫思维模式的确不易兼容,对于普通学人而言,也稍显陌生。这就给伶俐的谤法者留出了一定活动空间。于是,一错位,一搅和,一纠缠,没事的地方也能闹出事来,原先明白的人也糊涂了。所谓小人成大事,秘密估计就在其中!

  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但小人往往不缺智商,他们编织的童话要取信于舆情,必须大体上合乎浅层逻辑,让不善冷静思维的人一听就立即产生情绪反应。小人的天赋,即在于能通过一波接一波的阴阳怪调和挤眉弄眼,娴熟地制造混乱,有效地颠倒是非。小人心头总弥散着这样一种错觉:如果动员声带和脸部肌肉歇斯底里地吠上一通,就能达到通过正当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招致更猛烈的迎头痛击,然后他们就会明白——低估如来正法的生命力和神圣性,是要付出代价的!

 
 
 
前五篇文章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

 

后五篇文章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五章 聚焦阿赖耶 第四节 有无阿赖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