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四、见性

  此宗所重者,惟在见性,所谓见性者,即断绝思路,直显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触六尘的一 刹那间,以一念相应慧,截住现业流识,回光返照,便见即身本具,上同诸佛,下等含识,灵明洞彻,广大周遍的真如自性。见性之后,对于教义上所谓之:法身 (1)、法性 (2)、真如 (3)、如来藏 (4)、法界性 (5) 、佛心 (6)、真谛、涅槃、实相 (7)、心印 (8)、等名词,皆能理会、所以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五、直透三关

  本宗不重打坐,不须看教,但能透过三关,即可直入堂奥。学者若能凡情顿尽,真境现前,悟得无生无灭的本地风光 (9),即名破初关,或破本参 (10) 。一切思想,不管是非善恶,世间出世间,皆名妄心,皆不应有,若离一切想,以无想为想,即是佛心。学者见性之后,若能脱离根尘能所,保持佛心,久而不失,即名过重关。重关虽过,倘若怕有走作,但是呆若木鸡,不敢任运应事接物,这还不是理想的境界;一定要做到:纵使五欲当前时,千军交杀顷,还能运用自如,刹那不离,才算透末后牢关。

  六、参话头

  上述三关,皆须上上根器,才能成办。初关的关键在悟,一悟即了,不假功勋 (11),至中后二关,仍须凭藉修持之力。尤其初关是中后二关的基本,初关若不能破,则中后二关,皆无从措手,自来禅门行者,拼性命以求一悟者,就是要破初关,初关若破,即见自性。隋唐时,行人根器尚利,经指点后,多能解悟,之后,虽闻亦不能悟,由是乃有参话头之举。其法即由禅师说出一两句,无意义的语言,令行者聚精会神,加以参究。由是集中心力,起大疑情,从朝至暮,积年累月,至于行卧不废,寒暑不知。最后迫到山穷水尽,实无办法时,忽然灵机一动,霎时百杂粉碎,真境现前,然后知横遍竖穷 (12),原无一事。到此时,方见不死之身,始得无生之体,上与诸佛同行,下与含灵 (13) 共住,这就是参话头的大作用了。

  参话头之举,在梁武帝与达摩问答时,即已微露端倪,之后,如六祖问怀让:「什么物?怎么来?」以及他示寂前问弟子:「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乃至马祖对庞蕴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却对汝说。」等皆是。后来到了沩山 (14),才愈益明显,如他告智闲说:「将汝学得记得者,一概不谈,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便是话头,嗣至大慧果 (15),始极力提倡,起初的语句,是各人不同,后至渐趋一致,在元明间,多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明清之际,人多念佛,乃又改参「念佛是谁」?这都是参话头的例子。

  七、寻常日用中磨练

  本宗禅法,惟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故无话可说,与教内禅不同,又因其标榜见性成佛之旨,不假功勋,故亦无有四十二位阶之别,乃至亦不主张静坐。六祖对薛简说:「道在心悟,岂在坐耶!」所以他见人默坐,曾将杖打起。他的弟子怀让,对道一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可知宗门的禅法,不单注重坐时,是要在寻常日用中,待人接物上磨练,与老子所说:和光同尘,湛兮若存 (17) 的境界,大有契合。

  【注释】

  (1) 佛的三身之一,其真身名为法身,言以法性成身,为一切功德所依止也。

  (2) 诸法所依的本体,是为 法性,即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的异名,此在有情,名为佛性,在无情则名为法性也。

  (3) 诸法的体性,离虚妄而真实,名为真,如常不变名为如,合真实如常二义,名为真如。亦名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4)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为如来藏,若出烦恼,即名法身。

  (5) 法界义详第十课注五,合法界法性,称为法界性。

  (6) 顿悟入道要门论曰:「无住心者,是佛心。」

  (7) 即真如实相,见中级佛学教本第十五课注十一。

  (8)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惟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故称心印。

  (9) 又曰本来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分的禅语。

  (10) 本参即本所参究之意。

  (11) 功勋二字是借用,犹言功夫、功效之意。

  (12) 言横遍十方,直穷三世也。

  (13) 见第十九课注三。

  (14) 唐潭州沩山禅师名灵佑,参百丈明究心法,值武宗毁佛,里头隐藏于民间,大中初,还沩山,宏法四十余年寂,寿八十三。

  (15) 宋哲宗时,径山宗大慧禅师,三十七岁悟道,法席甚盛,隆兴元年八月寂,世寿七十五,有语录八十卷,随大藏流行。

  (16)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法,称为教外,其余佛的声教,有文字可循者,皆称教内。

  (17) 原句:「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谓虽与尘俗相合,而湛深清静的心境,亦能保持不失,此是形容忘形合道的境界。

  【习题】

  (一) 何谓见性?

  (二) 何故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三) 三关如何透法?

  (四) 何谓参话头?它的大作用,是怎么样?

  (五) 极力提倡参话头者是谁?

  (六) 禅人在元明之间,多参什么语句?明清之际,多参什么语句?

  (七) 六祖及怀让,皆反对坐禅,有何言语作证?

----------------------------------------------------------------------------------------------------------------

更多方伦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七章 佛是坚定 在幼儿园学到的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八章 佛是力量 沉静的力量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五课 华严宗 (二)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六课 华严宗 (三)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三章 佛是觉察 善良是一种觉悟

 

后五篇文章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七章 佛是坚定 所言句句属实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七章 佛是坚定 拂尘扫垢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七章 佛是坚定 人生就是一条船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七章 佛是坚定 诚实的果实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