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语禅:发菩提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语禅:发菩提心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博爱众生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他们都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就是要想自己立业,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业;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这个人虽然不错,但他始终达不到颜回的境界,就是因为自恃太高。他问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的人算不算仁,孔子告诉他这样的人已经是圣人了,就是尧舜这样的人都难以做到啊!难道是你子贡能高攀的吗?你子贡即使有更多的钱,能救天下的众生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难道是你子贡能够做到的?

  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圣人,圣人以众人之心为自己的心,所以他已经完全无我了。这种无我的境界实际就是佛的境界。佛已经站在最高处,他能够随缘度化天下一切众生。佛教的地藏菩萨也是这种境界,因为他的愿太大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虽然至今还是菩萨,可佛祖说他的功德已经与佛等同了。所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是发菩提心,永远没有疲惫地普度一切众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孔子只要求大家做个仁者,实际就是要做佛教的菩萨,做菩萨就要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要得到觉悟就要无限地利益众生。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就是发菩提心,就是一个入世的菩萨。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发菩提心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才能渐渐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最高理想。

  什么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你要自立,那也要想到立人,你要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大乘佛教的菩萨,亦是如此,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家庭做起,从身边的朋友做起,以自己之心去体谅别人的心,最后渐渐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求仁是因,成圣是果,这中间是有一个世间过程的。所以儒家的修行,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按照这样一个过程,无限地发菩提心,先有成圣成佛的“因”,最后必然有成圣成佛的“果”。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博施’、‘济众’,果地化他之德,‘欲立’、‘欲达’,因中二利之始。子贡求之于果,不知明其真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以己及人,正是自、他不二。只向一念观心处下手也。‘立’,即不思议止;‘达’,即不思议观。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观心则易,故去‘能近取譬’,是‘仁之方’。‘方’,法也。‘立人’、‘达人’,正是‘博施’、‘济众’处。‘尧舜犹病’,正是‘欲立’、‘欲达’处。‘仁’,通因果;‘圣’,惟极果。尧舜尚在因位,惟佛方名果位耳。”

  诚然。

  论语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五篇文章

论语禅:述而不作

论语禅:平常心是“道”

论语禅:菩萨之忧

论语禅:菩萨之才

论语禅:万法平等

 

后五篇文章

论语禅:井有仁焉

论语禅:静定则寿

论语禅:求神不如求己

论语禅:契理契机

论语禅:善恶报应看三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