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一)

 

  十 金 刚 句

  十金刚句按照世亲菩萨注释当中所讲当中那样作抉择,而且世亲菩萨注释当中讲了两种十金刚句的内容,是这样按照世亲菩萨的注释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注释来作抉择。注释在一百零四页,首先讲第一层十金刚句:

  应知有非有,无颠倒所依,

  幻等无分别,本性常清净,

  及杂染清净,性净喻虚空,

  无减亦无增,是十金刚句。

  十金刚句就是:①有非有;②无颠倒;③所依;④幻等;⑤无分别;⑥本性常清净;⑦杂染清净;⑧性净喻虚空;⑨无减;⑩无增。

  这十金刚句,是世亲菩萨在注释当中,对于上面所讲的十种无颠倒安立的。解释的方法有两种,首先讲第一种解释:

  第一种是从所缘、无分别、问难、回答四个方面作解释:①有非有、②无颠倒、③所依这三个是属于所缘;⑤无分别、⑥本性常清净这两个呢是属于无分别;⑦杂染清净是属于问难;然后④幻等、⑧性净喻虚空、⑨无减、⑩无增这些呢都属于回答。

  第一种解释把十金刚句归纳在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从所缘、无分别、问难、回答这四个不同角度做解释。无分别:

  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由于何者无分别和对于何者无分别这两个方面。①从“由于何者无分别”,也就是从依靠何者断除分别的能境角度,宣说对于自相无颠倒。②从“对于何者无分别”,也就是从所境的角度,宣说对于自性光明的共相无颠倒。对于自相无颠倒所安立的金刚句就是无分别,对于共相无颠倒所安立的金刚句是本性常清净。

  问难:

  下面四个问难都是围绕杂染和清净而提出来的,所以“杂染清净”就是辩论之处。对于染净无颠倒所安立的金刚句是“杂染清净”。

  下面把四个问难和对应的回答放在一起来讲:

  ①第一问难:如果没有杂染,那么轮回如何能成为所缘的显现呢?提问者不通达“无而现”的道理,他认为既然没有,就不能成为所缘的显现。

  回答:就是“如幻等”,真实义当中虽然没有能取所取,但是可以显现二取的轮回相,就像幻化一样。幻化牛、幻化马虽然实际上没有,但是在迷乱识前可以显现。

  ②第二问难:如果有轮回,如何成立自性清净?提问者认为轮回既然是杂染,那就不能成立自性清净,杂染和自性清净不能同时成立,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回答:就是“性净喻虚空”。提问者偏在现相上,不了知现相杂染的同时在实相上可以成立自性清净。比如虽然虚空自性清净,但是虚空从是否被云障蔽的角度,可以在现相上安立杂染和清净。即使虚空被云障蔽,在现相上是杂染,但是虚空的实相仍然可以成立自性清净。和这个比喻的意思相同,虽然本来实相的自性是恒时清净,但是从现相上是否具有烦恼业障的客尘障垢的角度,可以安立杂染的轮回和清净的涅槃。即使颠倒作意没有断除而显现杂染的轮回,但是法性实相仍然是自性清净的。

  以上“如幻等”是对于不动无颠倒安立的金刚句,“性净喻虚空”是对于客尘无颠倒安立的金刚句。

  然后第三问难和第四问难:因为有无量的佛陀出世,在每尊佛出世的时候都度脱了无量众生,让他们出轮回入涅槃,这样为什么轮回不减、涅槃不增呢?应当是轮回逐渐减少,涅槃逐渐增多,才合乎真实道理。因为无量佛出世,第一尊佛出世的时候,都度化了很多很多的众生,这样的话,应当轮回逐渐减少。然后,他们度脱了轮回而且入了涅槃,这样的话,涅槃逐渐增多。这样才合理。但说不增不减,这根本没有办法安立。

  回答就是“无减无增”,这是以无怖无高而作回答的。假如是有自性的法,我们可以安立“一”和“多”,可以有边际和数量,可以安立“减少”和“增多”的差别,但是染净本来没有自性的缘故,有情界没有边际和数量的存在,所以是无减;涅槃也是没有边际和数量的自性,所以是无增。

  这样我们就知道,没有真正“一”和“多”的存在,所以没有办法安立边际和数量。没有这样安立的话,那你说数量上减少了,或者说数量上增多了。或者是有多个,有少分的差别等,没有办法真实安立的。毕竟,染净的法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无论是有情界的轮回,还是圣者的涅槃的境界都是没有边际和数量。所以,轮回不必要减少,涅槃不必要增加。

  所缘:

  就是从所知三自性的角度,宣说前三个金刚句——有非有、无颠倒和所依,其中“有非有”和圆成实对应,“无颠倒”和遍计所执对应,“所依”和依他起对应。

  ①有非有和圆成实对应

  对于这一条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首先,“有非有”理解为能诠文有义和非有义。

  因为唯一是由于相应和串习这两个条件具足的前提下,能诠文才能有意义,所以某个义可以言说,必然在相续当中以分别心已经串习过名和义之间的对应,但是圆成实根本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不可能以一个名字,在众生分别心前现起圆成实的面目而真实了知。所以通过能诠文的有义和非有义,可以了知什么法不可言说,由此趣入以语言不可言说的圆成实。

  其次有另外论师认为,“有非有”表示能诠文——法界等流的大乘法,因为大乘法是颠倒的对治,所以由于大乘法能够无倒了知极为深奥的圆成实。

  还有论师认为,所谓“有非有”,是在描述圆成实自性,“有”是指空性的自体有,“非有”是指二取的自性非有,这样宣说是对于“有无”不颠倒的缘故,以“有非有”的词句也说到了圆成实。

  后面两种观点只是说法上的不同,在意义上都是一致的。所谓“大乘法是颠倒的对治,由此而悟入圆成实”,其中颠倒就是遍计所执,对于遍计所执自性无颠倒趣入,以遍计所执的空可以了知圆成实的相。第二种说以“有空性自体”和“无二取自性”,也就是以遍计所执的空了知圆成实的相,所以两个论师的关要是一致。

  ②无颠倒和遍计所执对应

  无颠倒:就是对于义无颠倒。因为虽然显现好像是二取,但并不如是成立,这是宣说了遍计所执。

  ③所依和依他起对应

  所依是从因上讲,依他起是从果上讲,也就是因为是现基或者因的缘故,是所依,从已经现或者果的角度,假立依他起。

  这以上讲了第一种解释,接下来继续讲第二种解释:

  乱境自性因,无乱自性境,

  乱无乱二果,及彼二边际。

  这一颂是从迷乱和无迷乱的角度,安立自性。也就是十种无颠倒,讲到了迷乱的境、迷乱的自性、迷乱的因,无迷乱的自性、无迷乱的境,迷乱和无迷乱的果,以及两种果的边际。下面一一解释:

  ①迷乱之境:对于何者迷乱呢?就是对于圆成实迷乱。也就是对于不可思议的意义,以文义相应显现有相的境界而迷乱。

  ②迷乱自性:什么是迷乱的自性呢?就是对于无二取显现二取的颠倒。

  ③迷乱之因:以何因而迷乱呢?因或依处就是分别心熏习的阿赖耶识。

  ④无迷乱自性:这是从能境上讲,包括出定和入定两个方面。了知实际无有而显现、显而无自性、犹如幻化等的出定定解,以及入定无分别智,这两者就是无迷乱自性或者无迷乱能境。

  ⑤无迷乱之境:对于何境无迷乱呢?就是对于自性光明或者共相无迷乱,也就是对于圆成实境无迷乱。

  ⑥迷乱与无迷乱之果:迷乱的等流果就是杂染,无迷乱的等流果就是清净。在十金刚句当中,是以“杂染清净”和“虚空喻”来显示。前者是从名言角度解释,后者是从胜义角度解释。也就是从名言角度来讲,具有颠倒作意未灭和已灭的差别,所以安立迷乱之果与无迷乱之果分别是杂染和清净。从胜义角度来讲,实相本来没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谓染净都是客相。

  ⑦二边际:所谓二就是指杂染和清净,所谓边际就是指杂染和清净的究竟。有些智者说:杂染清净的边际就是涅槃,由于涅槃无增无减,所以是以实际意义中无边际而说究竟的。这是从胜义的方面来说,是以胜义没有谛实的取舍而说究竟。

  有些智者说:以轮回无量的缘故,染法无减,所以染法是以无边为边际;以涅槃无量的缘故,净法无增,所以净法是以无边为边际。这是从轮回和涅槃总的方面按照名言中的边际圆满之量来宣说的。因为假如是有量,可以说有增有减,但是以无量的缘故,不能说有增有减,所以染净都是以无边为边际。但是这里不是在名言中针对一个补特伽罗来说的。

  以上由十种无颠倒义宣说了轮涅诸法世俗和胜义的自性,也就是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的胜观。在这里,十种无颠倒义叫做十金刚句,为什么叫金刚句呢?因为以寻思心难以测知,所以叫做金刚句。

  庚四、离二边正行分二:一、第一类七种二边;二、第二类七种二边

  辛一、第一类七种二边

  异性与一性,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

  能取所取边,染净二三种。

  七种二边就是:①异性边与一性边;②外道边与声闻边;③有情与法的增益边与损减边;④所治边与能治边;⑤常住边与断灭边;⑥能取边与所取边;⑦杂染边与清净边。(三种,就是有三种杂染和相应的三种清净。)

  1、异性边与一性边

  ①二边:执著我和色等异性是一边,执著我和色等一性也是一边。外道认为蕴外有我,一般凡夫认为蕴就是我,这样远离五蕴执著我以及执著五蕴就是我,这就是分别二边。异性边与一性边是观待安立的,而且凡夫以及外道有不同的执著,所以,这里弥勒菩萨特意第一个就讲到异性边与一性边。所谓的二边就是执著我和色法等异性,是一边;执著我和色法等是无二一性,也是一边。很多外道就认为五蕴以外有我,或者一般的凡夫认为蕴就是我,这样离蕴执著我以及即蕴计我,就是分别二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宝积经》当中所说的“无我乃至无儒童……”,也就是所谓“我”,唯一是依五蕴假立的,除了假立之外,并没有我的实有自性。假如我是实有的法,可以安立我和五蕴之间,是一体或他体的关系,无我的缘故,我和五蕴没有任何无二一体和别别他体的关系。如果说我是五蕴,那就有很多过失——我是多分、无常的过失;如果说我和蕴是别别的他体,就有蕴外存在我、我和五蕴无关的过失。外道承认五蕴以外的我和凡夫执著五蕴就是我,世间人的概念当中认为要么就是外道说的合理,或者要么就是世间凡夫人认为是合理的。其实两个都有过失,为什么呢?本来是无我的,所以不可能有个我跟五蕴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的关系,所以我们就知道,都是有错误的,因为以理观察的时候,我和五蕴没有他体的别别的自性,所以没有他体的关系。我本来没有,所以跟五蕴根本没有办法成为无二一体的关系。所以我们就知道,我和五蕴执著异体也是过际,我和五蕴执著无二一体也是边际,都堕落在戏论法当中。所以,你把五蕴和我认为是他体的,那么你的所缘境就是成了异性边,你执著的能境的状态成了一种偏见,也就是说不符合中观道。五蕴和我执著无二一体,而且我也是实有的,那这也堕落在一性边当中,而且你的能境的状态根本不符合真实的道理,所以,都成了执著的状态,又成了戏论的法,都是不离开遍计的法。这样我们就明白,能断中观道它不是安立五蕴和我是一体的或者是他体的关系,本来无我的,所以跟五蕴没有任何一体和他体的关系,我们打个比方来讲,龟毛和柱子不能说是无二一体,也不能说是别别异体一样,跟这样一样的,我和蕴非一性,也非异性。

  2、外道边与声闻边

  ①二边:执著色等法是常,是外道边;执著色等是无常,是声闻边。比如顺世外道执著极徽尘是常法,数论外道执著色等的自性是常法,这是外道边。小乘声闻执著诸法初生即灭,决定无常,这也是声闻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经上所说“色非常非无常”等,对于色等不分别常法,也不分别无常法,修习离戏,就是能断二边的中观道。

  3、有情与法的增益边与损减边

  ①二边:就是执著有情和心等法实有的两种增益,以及执著有情和法无有的两种损减。以有情来说,执著有情自性有,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有情或有一个实有的我,就是增益有情边;执著有情名言中显现也没有,认为连三世相续也没有,就是损减有情边。然后以法来说,执著诸法自性有,就是增益法边,比如小乘一切有部,执著一切诸法是实有自体存在,甚至过去和未来也是实法,这是增益边;执著诸法名言中显现也没有,就是损减法边,就像顺世外道执著一切万法都是无因生的,没有前世,没有后世,没有三恶趣以及清净刹土等,这些完全成了损减法边。所以有情和法各有增减二边。

  ②能断中观道:对于有情增益损减,能断的中观道就是经上所说“我无我二边中智”。对于法增益损减,能断的中观道就是经上所说“无心无思无意无识”。心是指第八识,意是指第七识,识是指前六识。合起来,就是心王。思是指思心所,以思心所代表其余的一切心所。以心和心所代表诸法。没有遍计所执的实有心和心所诸法,所以说“无心无思无意无识”,由此遣除增益边。但是在名言中并不是没有心王和心所法的显现,由此遣除损减边。

  4、所治边与能治边

  ①二边:执著所治不善和杂染是一边,执著能治善和清净是一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经上所说“于二边不许无说无言”。所谓能治和所治,是互相观待的一对关系,离开能治,没有所治,离开所治也无法安立一个独立的能治。之所以会成立能治和所治的差别相,是因缘的观待关系,但并不是成立实有能治和所治的固定体相。如果认为实有能治和所治的存在,就是堕入二边执著当中。这就不是真实的中观道,所以,观待分别心的境界来讲,必定有能治和所治的差别,而且这也是互相观待的一对关系。我们就需要了知,在万法的实相本性当中,本来就没有一种实有法的自性存在,没有一种独立自在的法的本性,所以,谈不上有能治和所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等等,所以,真正万法的本性就是远离戏论的,或者说,从名言角度来讲,能治和所治都是观待而安立的,不是有独立自由的一种堪忍的自体,或者说根本不必要观待的,完全就是天然存在一种实有的能治或者说一种所治的自性。所以我们就明白,如果认为有实有的能治和所治,那就堕入二边执著当中。这是根据太虚大师的讲记解释的。

  5、常住边与断灭边

  ①二边:对于有情和法执著有,就是常住边;对于有情和法执著非有,就是断灭边。也就是执著有情和法相续断尽,不再相连,这就是断灭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经上所说“常断二边中智”。以智慧观察有情和法既不是常住不变,也不是相续断灭,就能遣除常断二边。

  6、能取边与所取边

  ①二边:包括两类,一类是杂染十二支的能取所取二边,也就是对于从无明乃至老死之间的十二支执著能取所取法,比如执著有无明所取能取,各是一边。另一类是清净十二支的能取所取二边,也就是对于从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之间的十二支执著能取所取,比如执著有明,所取能取各是一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如经所说“明与无明无二”乃至广说。也就是在明中没有二,也没有二分;在无明当中也没有二、没有二分。所谓“无二”,就是没有二体;所谓“无二分”就是不能分离成能所二分。这个明白以后呢,其他十一支都是这样说的。所以由染净诸法无二无二分,就能断除能所二取的执著。

  7、杂染边与清净边

  先解释杂染和清净,再解释杂染和清净的关系,最后讲二边和能断中观道。

  ⑴杂染和清净

  杂染有三种,就是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以能治、所治来解释。

  ①烦恼杂染

  包括诸见、贪嗔痴相和后有愿三者。诸见就是指种种的执著见。贪嗔痴相,是以三根本烦恼代表一切烦恼。后有愿就是后有的爱,以贪欲二法为体。这三者当中,前两种是现在染污的烦恼,第三种就是染著未来的烦恼。能对治有三种,就是空智、无相智和无愿智。以空智能够遣除我见、我所见等恶见;以无相智能够对治取相分别,从而遣除贪嗔痴相;以无愿智能够对治后有愿,因为对于三界不起愿求的缘故。

  这样我们就知道,烦恼杂染从三个方面讲,一个是诸见,第二个贪嗔痴相,第三个是后有愿,这三个当中, 前两种现在染污的烦恼,第三个呢是染着未来的烦恼,然后他们的能对治法还是有三种:空智、无相智和无愿智,而且三个智慧可以断除诸见,贪痴相和后有愿的烦恼。

  ②业杂染

  包括善业和恶业。能对治是不作智。

  ③生杂染

  也有三种,就是后有生、生后心和心所念念起、后有相续。依次是死有、生有和后有。能对治法分别是无生智、无起智以及无自性智。

  下面我们再说清净。三种杂染除灭,就是三种清净。清净的体是什么呢?世亲菩萨说:“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也就是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乃至无自性智的境,这七种智的境,就是空等,实际就是一个真如,分别叫做空、无相、无愿乃至无自性。这就是清净的体。

  ⑵杂染和清净的关系。

  世亲菩萨说:“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

  在三种杂染随其所应获得灭除的时候,并不是由于空等七种智慧让它作成空等,不是空智令作空,不是无相智令作无相,乃至不是无自性智令作无自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就是“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由于彼等三杂染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无相、无愿等,也就是三杂染本性为法界,而法界的自性本来无杂染的缘故。所以并不是以对治使得法界从杂染变成清净。

  ⑶二边和能断中观道。

  ①二边:对于法界执著杂染或者执著清净,各是一边。法界本来不垢不净,假如执著前面有杂染后面新生出生一种清净,这样就是执著染净二边,把染和净看成别别的两种法。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经上所说“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不由空能空于法”,就是不由空智能空诸见法。理由是“法性自空”——见杂染法本性自空的缘故,不是由空智让诸见转变成空性。以这个为例,广说无相智乃至无自性智,都是如此。比如可以说“不由无相智能令贪嗔痴无相,贪嗔痴本自无相”等。由通达诸法本自空性、本自无相乃至本自无自性等,就能远离执著三种杂染和清净的二边。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当中说:“乃至有此种所断与对治,空与不空等边际之间,必定已堕入遍计所执、世俗及名言的境界。空性胜义自性中本不成立任何边,不可言说之故,不由空能空于诸法而本来以离一切戏论的方式是空性。”

  所谓的二边,不是说内道的某个佛菩萨创造出来两个边,然后再建立一种中观道的差别。万法的本性如果没有从正面真实了达,反而颠倒起一种执著,那么这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属于戏论的边,也就是说这样的法只能落到两种边的范畴。相反来讲,对万法的本性无误的通达而且真实悟入,那么的确他就相应了万法的本性,所以不可能他堕落到戏论的状态当中,不可能成为戏论的法。因为他是无误了知的,相应万法的自性,所以说,这就是真正的中观道,但是所谓的中观道不能单单理解什么般若二转*轮讲的空性中观自宗观点,而且叫应成派,或者自续派的中观道,不能这样来理解,这里讲的中观道符合法的本性,没有偏堕在左右、常断等的戏论当中,法的本性是如何,符合这个道理,符合这样的本性、能境、见解、修行,一切一切都可以叫中观道,这个中观道范围非常广大的可以理解。所以我们就知道,这里所讲的中观道,不符合万法自性的都是中观道相反的戏论法、遍计法。对万法的本性非常相应的,相应万法自性,相应万法的真如本性,这样的能境的所有修法都叫做中观道。这样的话我们这里明白,第一类二边法完全就是一种凡夫的境界,这里完全有一种天翻地覆一样的境界,就达到了中观道的修行,而且不必要安住迷乱的境界的话,完全可以说是出世间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样我们就是不符合中观道而安立凡夫的迷乱法,但是圣者们符合万法的自性,如是如是的修行,所以得到中观道修行的种种功德。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四)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65人生加油站 1991.12.1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67随缘随份 1992.1.1~1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九)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