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八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八天

 

  大家发起广大的心愿,为了利益他人誓愿成就无上菩提,来听闻这样具有殊胜传承的大乘佛法。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入行论》的第五品:正知品。

  昨天我们讲到:在自己想说别人过失时,想赞叹自己毁谤他人时,怀着轻慢之心对待他人时,想欺骗他人时——这些不良心态一旦生起时,自己应该不为所动,就像大树一样能够坚稳而住,坚固地安住在善法上面,不去造作身体、语言上的不善法。

  前面诵文里有“或具我慢或醉傲”。“我慢”者,往往自己有一定功德、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超越他人之处,这样便容易产生一定的慢心。而有了这样的慢心,往往会怀着轻视、轻侮而看不起其他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有这样的谚语:“我慢高山,不容德水”,有慢心的人,很难再生长功德,功德之水是存贮不起来的。而真正有功德的人,还要有一颗利益他人的心,这样才能对别人有所助益。如果因为有一点功德而起了慢心,这样对己对他都不会有什么好处。一个有着种种能耐的人,如果有一颗利他之心,再有一颗广大善良的心,确实能对他人有很大帮助。如果只是略有能力却又非常狂妄,这样反而是一种伤害。因为我们说若要利益,修学佛法主要是在我们的心相续上努力修学,不管外在什么情况,自己一定要调伏内心的种种烦恼。

  《劝请增上意乐经》里讲到:此是佛陀教法里面的次序。是什么样的次序呢?以出家时间分判上、下座。下座应对上座谦卑恭敬,上座对于下座能够如理地教导,上下非常和睦。以这样的和睦,各种各样的佛事活动能得以建立,身心的安乐、修行也都可以增长。因此一定要如法依照“下座恭敬上座,上座呵护下座”的规矩,这样整个佛法的次序才能发扬光大。否则,次序不能得以建立,而下座不恭敬上座,上座对下座又无所谓,这样一般便不会和合。实际上,在不和合的情况下,种种不吉祥的情况就会产生,甚至对当地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佛教内部就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

  欲求名利与恭敬 或复贪求徒眷众

  或求于已心顺承 尔时应如槁木住

  自己对金钱和受用利养有所欲求,希望他人对自己恭敬、顶礼,或希望自己名誉广大,另复贪求自己有众多的徒弟、眷属,希望别人顺应自己的心,对自己用的都是敬语,说很恭敬的话、令自己心花怒放的话,让别人看自己的脸色——这样的心一旦生出来,我们便以对治法来认识,这些都毫无意义。在修行上,应像树木一样坚稳安住,让自己的心、乃至别人都不要去做。作为出家修行者,外相要具足出家人行相,内心也应具备出家人的品质。这个非常重要。身心都应该脱离俗世,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非常合格的修行人。

  所以应该经常思维这样的对治法。一旦自己贪求名闻利养、眷属乃至希望别人恭敬自己时,都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对治法,让自己坚稳、不为所动。前面我们讲道“常护自心疮”,我们心上的疮口是什么?烦恼,贪求利养恭敬的心。如果在修行过程中贪求这方面的东西,自己内心一定是生了疮,要好好治疗。让自己的心怀着清净——即怀着一种广大的、慈悲的愿望,对于他人、对于佛教、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去利益;怀着一颗柔软慈祥的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可以说我们内心是完美的,否则便是生疮了,一旦生疮便会有各种各样的过失。

  利众生事欲轻弃 渴欲追求唯自利

  若时作意欲发言 尔时应如槁木住

  之前,我们在发起菩提心时,也誓愿过去诸佛如何发心、如何行菩萨行,自己也如是发心、如是行。发起这样的誓愿后,我们也知道一旦失去利他事业的过失是多么大。一旦生起这样的心,利益他人的事就舍弃,不想去做;一心只想做利益自己的事,乃至于损减他人增益自己。如果因此而生起想说话的念头,就应把利他的广大心愿更深地加强,压服自私自利的小小心量,仿佛树木一般安住,不为动摇。

  不忍懈怠而怖畏 如是无惭及诳妄

  贪著自党心生起 尔时应如槁木住

  对什么“不忍”?在我们修行过程中肯定有难行、苦行,会遇到困难,有时觉得承受不了,这时候不要“不忍”、应发起忍耐。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和意义非常广大:解脱、成佛,为了利益他人。因此,当下一点小小的困难和身心方面的痛苦,都应坚持忍下去。通过这样的安忍,则可以免除未来世堕入恶趣的痛苦,彼时痛楚的力量会更剧烈。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管功课也好,清晨很早起床,或做种种事情,在修持过程中虽然会有些困难,也不要心生畏缩,应发起坚强的毅力、能去忍耐——我们的利益是那样广大,追求的目的是那样广大,对于眼前一点痛苦和困难又怎能不去忍耐呢?

  “懈怠”,即对善法的不踊跃,对于善法没有一种欢喜好乐的心。在我们修习善法时,不要为懈怠所捆缚,而应发起好乐的心。须知能在善法上修学,乃是自己因缘难得殊胜的缘故,所以应生起如此难得难遇的好乐之心。

  “怖畏”,是对于他人所做的广大布施、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自己不能理解他的行持,毫无随喜的心,还口出讥讽之言,这样会产生很大的过失。所以对于他人所行持的种种广大善业,就算内心承认不了,也应去面对、尽力地随喜赞叹。

  “无惭及诳妄”,做任何事都狂妄自大、无所谓,事前根本不加以考虑便轻率任性地去做,结果半途而废。因此做事情时要详加观察考量,然后坚稳地去做,不要一开始仿佛手到擒来,却往往半途而废。慢慢地做事,量力而为。此句另有一个内涵是,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冗长又混乱。自己讲话,起码条理、内涵都应该具备,虽然语句有意义,但应有一定次序,不要东一耙西一耙,别人不知道应哪一句。

  “贪著自党”,对亲友、父母的贪著,是修行时的很大障碍。对于自党、亲友的贪著,我们应尽力减轻,因为世间怨亲不定:亲友变为仇人,或仇人变作亲人,乃至相互的转变,这种情况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的人最后会变成看都不想看的人,因此,眼前认为很好的人,也不要贪著起来。《入行论》前面所讲的,为了保护亲友、损害怨敌,而造作了很多的罪恶。这都是从自己的愚痴而产生的。而造下的恶业会成熟为痛苦的异熟果报,届时亲党也不会来代为承受,不会有任何人来承担,只有自己在未来去独自面对。所以我们应从“怨亲不定”思维亲友的不定,而着重思维“自己所造恶业都须在未来独自承受苦果”,把自己对自党、亲友的这份贪著之心减轻。

  总之,不忍的心、懈怠的心、怖畏的心、无惭狂妄的心,乃至如胡言乱语时、贪著亲友时,都能观察到,继而通过思维对治法,不要让自己的心被各种各样的境界所动,内心像大树一样坚稳而住。

  如是恒应自观心 若具烦恼勤无义

  应如勇士具大力 对治克服坚执持

  要恒常地返观自己的内心,对于身心进行觉照。如果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有烦恼驱使、被烦恼控制着、或是动机怀着烦恼、或是做一些无意义之举,或为增益自己而损减他人,在这样的心产生时,应像勇士一样,有足够的力量能斩断烦恼敌。勇士即菩萨,只有菩萨具备大力,能在烦恼生起、无意义之事兴起时均予以压服。依靠对治力,不让自己的身心被烦恼及无意义之事所动,能坚稳而住。

  极深胜解殊胜信 坚毅恭敬谦下心

  知惭识愧具怖畏 寂静勤求悦众心

  若遇愚人作相违 于所欲求无厌患

  烦恼使彼生此心 如是思维悲湣彼

  “极深胜解”,此是指对于菩萨学处,生起“胜解”——坚定的决定解。前面通过各方面的思维,观见愿、行菩提心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多么大的利益,一旦舍弃又有多么大的过失。在自己还没有完全生起决定解时,对于菩萨的一切行持学处,思维通过它才能究竟成办自他的利益。因此,“极深胜解”是对于学处而言的。

  “殊胜信”,是对于三宝、对于学处的殊胜信心。我们说信心分为三种:一是净信,清净的信心;二是欲求,希望证得的欲求信心;三是深信,就是此处的“殊胜信”。殊胜信,即通过各方面的种种思维后,对三宝和三宝所制的种种学处都会有更为坚定的信心。

  “坚毅”,是指意乐加行。菩萨的心、菩萨的行持都非常坚稳,一旦菩萨发起广大的心愿,愿、行菩提心便能坚稳,心仿佛槁木一般坚固地安住。

  “恭敬”,此处针对学处而言的恭敬。应对学处、所受戒律都深怀恭敬之心。

  “谦下”,此是针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对于其他人不是怀着轻侮看不起,而是将他人都当作尊贵者,怀着谦下之心恭敬他人。

  “知惭”,即惭愧。以自己为原因是惭,以他人为原因是愧。知惭,如自己离乡背井来修行,不要浪费了当初的发心。自己最初起码是在追寻解脱的心的摄持下出家的,如果没有尽责做好出家人的事,则是非常值得羞愧的事情!惭,是一想到自己辜负了自己就感觉害羞;愧,是愧对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的教导。前面讲道诸佛菩萨具有无碍的智慧,我们的一切言行都无碍地现前显现在他们面前。所以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符合菩萨行的行为,也自然地显现在他们面前。自己感到愧对诸佛菩萨、愧对师父、愧对各位善知识的教导、愧对其他同参道友。

  “怖畏”,还是怖畏异熟果报,一旦违越即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异熟果报。

  “寂静勤求悦众心”,自己的身语意、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发言,做任何事都比较寂静调柔,不要一出动就唯恐天下不知。如果各方面都能非常寂静调柔,做任何事都能恰到好处,自然就会让他人欢喜。我们寂静调柔的目的,也是让和自己打交道的人都能生起欢喜心,不至于因为自己的一些粗鲁言行而伤害到别人。返观比较我们出家前和出家后的行为,如果现在确实做得比以前各方面更好,内心调柔、身语各个层面都越来越寂静,这就说明我们在学佛上确实得到了一定好处;如果没有,如果语言和行为反而比从前更放逸,这说明我们听闻学习再多清净的佛法,也没起到任何作用。我们经常讲道“天变成魔”,虽然佛法是最好的调伏内心烦恼的良药,但若没有切实运用到要害上,反而假佛法之名让自己的烦恼更严重、身语更放逸,真正修学佛法的好处没有得到,这就是“天变成魔”。佛法反而让我们的烦恼增长,这就说明我们没有真正地学会修行。在这种情况下,应对自己的言行发起至诚忏悔的心,在各方面集资净障。怀着这样的心,让自己的身心能够与法相应。一旦与法相应,我们的心就渐渐为法所调柔,否则就像一块硬石头般,永远得不到法的滋润。

  有时候,你心怀善意利益他人,但对方不知道,反而对你生起很大的嗔心,这种情况如何去对待?不要厌烦。“愚人”一词,藏文中一般用“孩童”来表示。小孩子往往没有智慧,愚痴的人也是如此,他作出相违的事,对良善的、助益自己的行为,反而回报以不如法的事,来伤害对方或产生嗔心。愚人的要求很多,得到了这个又希求那个,有时一旦没有满足他,便不高兴。你对他再好,他不能识别,还会不悦乃至于伤害你。此时,作为利生的菩萨,不要生起厌离、厌倦的心,不要生起念头不再管他。为什么?忘恩负义不识好歹的人,也是他内心的烦恼在起作用,他也是没有自由的。愚人也不想有事,也不想生起烦恼,但由于内在烦恼作祟,仍不由自主地生起嗔心等种种害心,这样去思维,我们反而应该悲悯他。不要生起厌烦的心、厌倦的心,更应该对他生起更大的悲心。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二天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上一支香、磕一个头的密意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三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