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9-30卷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9-30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九卷A面 【“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 上面这个是错误的见解,现在下面有一种呢?它错倒不一定错,但是见解太狭窄,那么这种人怎么说?他就说,你拿这个观慧去不断去思惟的话,这是障碍你学定,你要学定的话,专心一注贯注在这个上面,全部精神贯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东想西想、胡思乱想生不起来,不能得到这个坚固的定,那么他下面说,此当宣说,是的,这个要下面详细,你要分别的清楚。 【“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是说,你现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缘的,专一贯注在上头,要想得到这样的定,那么要想得到的这样根本三摩地,而这个你以前没有学过,现在你正在修这个,既然你正在修这个,当然你心要安住在这个上面,在这个状态当中,如果说你要思惟观察的话,这个定的确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后。所以为了你现在要学定,一心安住修,对的,所以“亦是我许”,我也是这样说,没错,千真万确,眼前状态。下面这一段重要哦!下面这一段是极端重要,真的要学定。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刚才说你正修的时候,那么正修的时候,还有前面的基础什么要的,“若谓引发如是定前”,你为了得到这样的殊胜的三摩地--定,那么这个前面的基础,就是前面的加行,这个要什么?观修很多前面这个条件,假定说你把这个修定前面的基础,认以为这是学定的障碍而不要的话,对不起!那么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大车,这个大车就是什么?就是两个大轨,不管是性宗龙树菩萨那个,相宗无著菩萨那个,他们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传承都告诉我们,你学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础,这个基础要经过思惟观察,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呢拿这个东西来安住在上面,这样的所以假定像你这样的说法的话,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诉我们引发胜定的这个正确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这解释看一看就明白了。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 就像一个银楼当中的技师一样,他在正式做那个东西之前,先把那个粗胚,当然我们现在做那个金器已经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个是指什么?就是说他一个金沙或者矿沙,得到了这个以后,第一件事情要不断的烧、不断的洗,把这个里面的杂质统统净除,能够纯一达到了纯金以后,然后把这个东西再来做你要的这个首饰,那这样去做的话,你要怎么就能够完成什么。现在同样的,我们修学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那么同样的我们修行的时候先对我们的烦恼,这个烦恼是总的,或者是根本大烦恼,或者是随或者是大随、中随、小烦恼种种的恶行,那么这些东西就像什么?就像下面说的修恶业的恶果、!生死的过患等等,凡是这种东西都应该以观察慧不断的去看,怎么看呢?说这个东西有多大的过失,有多大的祸害,等到你经过了这样的思惟观察了以后,你那个时候心里面懊恼起来,以前我不懂,上了他的当,一天到晚贪著难舍啊!那时候你就起大厌离心,你就不会被他绑住了。这个就像什么?这个作意就像我们这个银楼的技师,用火来烧那个金沙一样,银楼的技师用火来烧那个金沙,把金沙里的杂质拿掉;我们现在修行的人经过这样的思惟观察的话,使得我们对以前难舍的这种事情就厌离,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厌离心,把这个贪著净除,这是第一个。其次呢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那么前面是厌患,说它的过患;另外一方面呢?对于善知识的种种的好处,对于我们难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后呢三宝的给你的殊胜的价值,以及你修善业以后得到多少的好的果报,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议了不起的大利益,那个是后头讲的,始终所说,那个后头都会讲,如果说你照著他那个能够观察,能够不断的修行的话,那时候你心里就认知,欢喜呀!绝不会像我们现在那样的话,听到上课就不欢喜,那时候你一听到上课耳朵就竖起来,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这是这个东西滋润了我们的心里,那个时候就产生了清净信心,你一点都不怀疑,就像什么?就像这个作意,这种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净,就像前面那个银楼的银匠,用水来洗净,那么我们修行的时候呢就把这种好的种种白净品,清洗我们的染污。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个前行基础有了, 【“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 把前面的这个基础弄好了,那个时候随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观,乃至于观空,观什么,“无大劬劳”,不要大努力,即能成办,成功了,现在我们看看对不对?我们平常所以修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果肯仔细的检查马上就了解了,就是这个心里面烦烦恼恼,为什么烦恼?放不下呀!就是这样,然后呢另外一点提不起,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见到这东西的过患、祸害,你只见到他的以前无始以来的习气,经过了修习了以后,你厌患,送给你都不要,你还有放不下的吗?状态起来了,还有呢现在你提不起来,现在你见到一个特别的好处的话,不叫你去还办不到,就像我刚才说的,“现在该睡觉了。”“没关系,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对这个东西尝到他的味道了,这不是很清楚明白吗?然后呢这个前面的障碍是一点都没有,推动你的力量是这么大,你去修,用正确的方法,会修不成吗?当然成功了,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说,我现在要修行,要住茅蓬喔!然后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里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这里。不,原则已经说明了,细则那个内部我们还不知道,你真正的学下去,你会愈学愈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的自然每一部分的内容跟你相应,相应的结果是什么啊?成就了,就是这样,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余,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你看阿底峡尊者传上面,那个时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现,到处都是!我们现在呢?这个讲经说法的人如过江之鲫,多于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鲜于麟角,问题得不到这个善巧,问题得不到这个善巧。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原来真正修行不难,正知见最主要。 【“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现在懂得了,原来前面教我们的思惟观察,正是成就我们这个无分别胜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你现在这个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请问你怎么行?眼前这么简单的烧饭,你说烧饭,锅子不要了,你锅子不要了,你怎么烧?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么烧?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么烧?我们现在这样,饭是要的,要烧的,锅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这个地方现在我们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们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就是解释那个,就像银楼的技巧,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样,为了要想做一样手饰工具,他就用种种的方式水洗、火烧,把那个杂质弄干净了、然后照他所指导的要做的手饰都做起来了。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 现在我们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够照著前面这个办法去修,那么那个时候对于我们一向贪著的这种东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厌离心;生起了厌离心,这些染污忧恼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们现在生的烦恼,你仔细看起来都是什么?都在这里,都在这个地方,他多吃了,他占了便宜了,我多做了,这个地方怎么样,然后呢他那个法器敲错了;他那个东西干什么了,假定我们真正的对世间那些认得清楚,你的厌离心生起来了的话,我现在为了修学佛法,增长我的功德,这个东西不管它怎么弄,你心里面动都不动,自然不会为这个染污忧恼沾起来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烦恼没有了。然后呢? 【“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 同时现在你了解了三宝的殊胜的功德,一心一意,你好欢喜,他前面的障碍又没有,后面推动的力量又这么强。 【“次瑜伽师,”】 下面一步我们修行的人, 【“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 那时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观。 【“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那个时候就对于那些“极能随顺”,那完全相应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绝不动、绝不转,要想做到的样样做到了,这个比喻清楚吗?现在了解了,但是这里还是一个原则,这地方原则先引发我们好乐欢喜,你有了这个好乐欢喜,然后对下面学那个次第,自然你会认真,那么现在这个是产生一个好乐的欢喜,下面次第你认识清楚的话,一一如它所说的现象心里现起来,慢慢就开始成就了。 请翻到五十七页,关于修,简单的说明修的道理,那么这个分两部份,第一个是先说明修是什么一回事情,简单的说明;其次呢,破除错误的一种执著,这个里边边破除邪执特别重要,以我们现在时下的一般状态来说,太多这种错误。经常有听见这么说,要修行啦,赶快学打坐、赶快学什么,实际上呢现在我们学了上面这段,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坐了半天不相应的道理,大概有个概念。现在我们继下去,最后一行: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沈及掉。”】 说,对于这个三摩地就是定,我们通常说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这个三摩地的行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心安住在我们所一心缘的这个对象上面,在任何情况之下它都不动摇,不受影响,那么这个就是得到坚固安住的殊胜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后,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别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热,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缘的境界上面,怎么动他,他都不知道,这样啊!这种殊胜的状态。那么现在我们想学,这个东西它有两种障碍、违缘,跟它违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种,最主要的,有哪两种呢?沈跟掉,沈通常我们叫昏沉,掉叫掉举,那么昏沉是什么呢?掉举是什么呢?昏沉就是他那个心里边这个力量慢慢慢慢的就差了,就是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说你看一个什么东西、听什么东西,你要想听的话,精神贯注在那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个时候这个心里面不一定听你招呼了,这个就是沈相。这个沈相不一定是说你坐在这里,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当你看书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利,看到后来尽管你眼睛还在那儿、脑筋还在动,它那个书上说的什么东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时候已经沉了。我们要晓得这个沈,细微的沈相我们根本察觉不到,实际上就是学定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还是觉得很好安住在这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沈相了,经常正式学打坐的眼睛不必闭,眼睛微微的张开,但是你会觉得这个眼睛好像要闭下来,觉得闭下来才舒服,实际上那个心已经开始沈相了,这个细微的沈相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等到你察觉到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往往在那种昏沉当中,自己还觉得很好了,至于说等到要打瞌睡的话,那也不晓得跑到那里去,所以这个沈相很难能够鉴别得出来。另外一种呢?掉举,掉举就是一种散乱,不过它那个散乱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它那个心里面不能寂静的一种心里行相,有的说“贪分所摄的”,为什么叫贪分所摄的呢?就是在心里面,你因为以前想这个,想的以前这种对自己好乐欢喜的事情,那时候心里面使得你不能够宁静下来,这一种状态叫做掉举,使得我们得不到宁静的。总之一句话,换句话说心里面向上扬的时候,叫掉,向下沉的时候,就是向下跌的时候─沈,所以没办法得到平等的这种所谓等持,这个是它最大的障碍。关于真实的详细的内容在后面奢摩他那一章当中有非常详细的说明,这地方就指出这个学定的大障碍,告诉我们如何去对治,我们有了这个概念,然后照著下面告诉我们的次第去学,我们就会非常欢喜的,为什么?原来下面告诉我们每一部份正是帮助我们怎么样一步一步达到学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否则的话我们还急急忙忙学定,这个都不要,在这种状态当中,你既然没有学定的基础,你忙了半天,白浪费!所以这个地方真正要解释的重点,在这地方说明这个基础的重要,那么我们肯照基础上面下手,然后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础有了、认识了,最后讲到学定的时候,只要把你沉掉的行相一指出来,你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的就得定。继续下去。 【“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 那么现在我们分开来谈,怎么样对治这个沈跟掉两个主要的毛病呢?说:假定是你有下面这个力量,什么力量呀?见三宝的功德,见到这个三宝有殊胜的功德,那么这个见到三宝的这种功德的心里面还要什么?猛利无间,猛利是心里面力量很强;无间是中间没有间断。在这种状态当中,这个沉没就很容易把它净除掉。我们眼前马上用一样东西来说明一下。譬如说我们有一样东西是非常欢喜的,对我们一直很深的一个嗜好,在这种状态当中,也许有的时候你做在那儿觉得没精打彩,乃至于昏昏欲睡,忽然之间这个境界现起了,呀于是你心里面很快的就会向上面扬起来,这个你们随你们自己的嗜好,你们去思惟观察一下,立刻可以体会得到。在世间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别嗜好的人,他一谈到他这个嗜好,他马上精神百倍,乃至于一点点小小的病,牙痛、头痛,那时候牙痛、头痛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常说一个笑话:那小孩子欢喜吃糖的,他那牙齿痛,看见糖了,牙齿不痛了;实际上这个心里状态是通于我们一切的,为什么?就是看见他所喜好的这个东西的殊胜的好处,那么这种好处心里面还要强、要猛利;无间的话,就是当这个力量很强或者你经常薰习的话,别的力量就进不来了,就是这种力量。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什么呢?就是做这个,为什么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们虽然说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有什么好处?说实在,绝大部份人并不一定能够真实的体会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你真正的体会到了以后,那个心里面会非常强有力的心情提起来的,那么这个强有力的心一提起来的,本来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会,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这个对治,沈的这个对治,正确的针对著治疗这个沈相,是什么呀?能够心里面见到了他的好处,一见到这个好处,他这种心里正式的一种策励,马上把那个心就扬起来了、举起来了,这个是说这个道理。下面这里两句话,“定量诸师”的话,就是所谓“定量”的话─作意确实无误,那些大德们他们都这么说,所以“定量诸师”这一种人指什么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据这个理路修行如实验证;换句话说,他们这个经验报告是千真万确,那些有修有证的人都这么说的。理路是这样,实际上呢证明确实无误,这个是对治沈。下面对治掉。 【“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同样的,假定我们能够有猛利而无间的,下面这个认识什么?看见无常苦,这个人世间的种种的患害、过失,那个时候这个掉举就很容易除掉,为什么?掉举之所以掉举的话,你看见这个东西这个好,这个好,所以贪分所摄,你胡思乱想,现在见到这个东西,原来是一无是处,原来有这么大的过患的话,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说这一个东西的正确的对治是什么?厌离!而无常苦那的的确确就是修厌离的最好办法。你所以不能厌离就是看见他的好处,现在看见他有这么大缺点的,当然你会厌离。这个诸经论当中处处地方赞叹说明,经论实际上就是佛菩萨的经验报告,凡是有经验的人,都共同有这个认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晓得,你只要把前面这两个修好的话,那自然而然到时候,你修的时候,沈升起来了,一观这个,马上心就举起来了;等到掉升起来了,换过来观那个,马上把那个心就压下去、压平掉了,这种情况自然很容易得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九卷B面 自然很容易得定。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从这地方我们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来的次第,从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的修习信心,乃至于针对这个次第下去,暇满人身、然后思苦、然后皈依、业感一直到发菩提心,愿心、行心……所有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的努力功夫放在这个上面的话,那么将来你就有多少本钱,拿这个本钱就能够很快的修成功你所要的,这个也是诸佛菩萨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欢的殊胜的三摩地,这个非常清楚。 【“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沈二过,将护修习。”】 上面是说学定、三摩地。其实不但如此,就是你观修,所谓真正修的止观、止观,这个观修也同样的要远离沉掉才能够修习,我们虽然还没真正的深入止观,我们眼前确有止观的随顺。什么叫止观的随顺呢?这个心相也随顺向这个方向去的。平常我们自己在这儿用功的时候,一心看那个书本,观察它的道理,那个时候假定我们的心里边胡思乱想的话,这个想到那个,这个蛮喜欢,这个也放不下,你看书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乱想过了以后,心里面觉得,刚才明利这种状态又过了,虽然眼睛瞪大在那儿看,脑筋里面迷迷糊糊的,这个书又看不好,那么这个两种情况是什么呢?前者属于掉,后者属于沉。所以你有掉沉的时候,一样的,看书也看不好,就是观的部分。从这个上面晓得,不管是若止若观是一样。所以实际上说起来,不是说等到你后面学止学观的时候才用后得上,就是我们眼前在闻思阶段上面,乃至于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话,第一个你心要明利,那个心明利的话,的的确确包括了止观两样东西;而所有障碍的最主要的就是沉掉,从这个地方我们晓得,下脚第一步就是这个。所以现在这个前面那个次第就是这样,我们现在修行不按照次第,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大善知识真正为大善知识就在这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跑到这里来,很多人来学,他目的是没有错来学,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错特错,怎么样?他跑得来急急忙忙的说,我要学这个,你要教我这个。实际上他这种状态,如果用这种心里的话,很明显的犯了一个大错误,什么大错误?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说过了,这个地方我举一个比喻来说,我们生了病,应该怎么办呢?去找一个好医生,然后给他看,说医生啊我什么病?请你检查我什么病,然后你根据这个病开我的药,我照著你给我开的药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药,是不是应该这样?大家有没有不同意的?对,没有错,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让他来诊断你犯了什么毛病,然后根据你的病给你的药。刚才这种状态,我们是什么?我们等于是跑到那地方去“医生啊!我要什么药,你就给我这个药”这个你说,你是去找医生还是说什么?大家想想看,对不对?很多人跑得来觉得我要学这个东西,你给我那样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话,的的确确不必跑到这个地方来认真的学,这个概念大家要清楚。当然,譬如像一般的如果说这个老师的条件不够,那个倒是可能的;实际上呢在这种地方我们也许说,“是嘛!因为现在老师不够,所以我们会这样做。”你从表面上去看没有错,你如果深一层去看的话,为什么你不能感得圆满的老师?为什么你的业力感得这样莫名其妙的环境?世间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没有天上掉下来?有没有偶然来的?没有。我们信佛的人了解没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为我宿生的因地当中,没有下那个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如果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还不努力的反省,净化自己去尊师重道,还在那儿说:张开眼睛看看天下没有一个像样的人可以教你的话,那这个修学佛法是愈走愈远。是,在我们刚才进去的时候受了很多错误的影响,的的确确会有这种概念的,但是我们正式进一步进入佛法薰习了以后,正式认识的就应该认识这个,然后呢自己净化自己的错误,这个才是重要。否则你把持著这个,你不能改过这种自己错误的认识的话,没有办法,愈走愈远。所以这个地方要这么说一下,顺便提到这里提一下,让我们心安理得,照著这个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继续下去。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好,说现在关于这个前面的基本的已经说清楚了,正确的方法应该如何?错误在什么地方?正反两方面都说得清楚的话,那一无遗漏。关于正反两方面这个道理我上次已说过了,这个以后在我们正式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们太多的毛病就是这样,正的既没有学完全,反的根本也不知道,那么这种状态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缺点,我在这里说一下。好处也可以说方便,告诉你配你的胃口好了,你就照著去修去了,这个倒是的确好处,不要你花太多时间去摸索、去探讨,方便是方便极了,极大部分人就是走这个路,有没有效?绝对有效!最后也绝对成佛!但这条远路,这个路之远的话,你无法想像的远,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试想你念一声南无佛,到最后都要成佛的,何况我们现在都不只这个一声南无佛!但这条是绝对远路,然后我们一步一步的观察上去的话,我自觉得我自己以前一直走这个远路;同时,我看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几乎没有例外,也都走这个远路,对自己学的这个东西执著得很,这个就是它的可以说它的好处。缺点呢?就是说刚才这个远路,那么你该怎么办呢?眼前第一步先应该把它那个正面的全貌认识,够不够?不够,还有它错误的反面也应该了解得圆满透彻,然后在这个里边走你应该走的路,那个时候一定是不会配你胃口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所以为凡夫的就是两样东西─见惑、思惑,这个根本就是尘沙无明。平常我们的见解颠倒的,平常我们的习性、喜好颠倒的,否则的话佛就用不著说法,佛就不成其为佛了,这个我们要了解,我们整个在大无明当中。所以绝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避开的时候,不要随顺自己的习气,要首先了解我们修学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进一步了解那真正说起来就是指出我们习性的错误,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你照著去做,这个才对。 我现在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譬如说我们现在随便讲一个机器,那个机器你说可以了、好了,但是很多漏洞你没有真正的把它都把握得住,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机器不动,你还很幸运,因为它不动,不动不出毛病,最多你白浪费一点;万一这机器动了,而这个里边的毛病你又没有摸到的话,到那时候动到半路上面,你一旦出起毛病来,你就拿它莫奈何,因为它非常糟糕。如果是汽车的话,开在马路上面,最多耽搁一下,停下来或者什么,假定说这个汽车爆炸一下,那么要你命了;如果是船的话,那就很危险了;如果是飞机的话,非死不可,想想看,对不对?所以这个概念你们务必要摆在心里面。譬如我们随便说吧,刚才讲那个,你说怎么会?假定说它有漏洞的话怎么可以发得动呢?应该发不动啊?对!是。大毛病是发不动,小毛病却不一定,我现在随便来举一个,说现在那个汽车的引撉是用内燃机用汽缸,结果它那个汽缸要的材料么该这样的,你这个地方没注意,你用的材料不够标准,所以刚开始是蛮好,等到烧了一会儿慢慢热了,热了以后,那个汽缸变形了,受不了;实际上这个状态已经动了,对不对?已经飞在半空当中,结果那个汽缸变了形了,那个时候请问发生什么?这是很明白嘛!所以我们现在太多这种情况,这个道理一定要你们自己去思惟观察,而眼前我看见这种情况的话,大抵如此,这也是我自己的痛苦的经验,所以关于真正的指出这个行相来,我们留著温习的时候,我一一指出来,但愿我们大家心里上认得它,那我们这一生是大幸。 所以它下面说以我现在这个圆满的教授,它前面这个传承当中诸大善巧,凡是对这个所谓大善巧的话,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如实验证;不但如实验证而且确定无误。那些前辈的菩萨祖师们,他不管授是讲什么,跟我们相应的,对我们所要学的,要起定解故,要使得我们产生决定不移的正确的认识,而这个正确的认识绝对不会随便动摇。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它怎么个讲法?“由师教授,引诸经论”,第一个先说出主要的内涵,然后引种种大经大论,还有,进一步跟眼前相应的这些祖师们的语录,祖师的语录就是经验,所以这个道理先说明,说明了以后,拿经论上面来证明这个道理,进一步拿这些祖师菩萨的行持来作为这个经论说明的一个实际的榜样。然后拿这个东西干什么?来让我们产生确定不移的认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庄严,这才是我们内心上面真有的认识。那个时候才能够把我们内心当中跟贪嗔痴三毒相应的这种垃圾把它净化。现在我们心里面庄严的东西是什么?那些垃圾!把这个东西来圆满的告诉我们,我们有了这个认识,然后照著去做的话,自然是步步上升是确定不移,说起来这个很容易,但是非常重要,绝端重要、绝端重要,你的成就与否,你的成就是走的直路还是走的歪路,每一个地方主要的关键就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千万不要我们做这种事情,跑到店里边去,我去买东西,我要这个东西,乃至于像现在的普通一般的人,还跟店里弄得不好还发脾气。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在那听见过一个话,那种都是商场当中流行的,这个人就跑到店里去买东西,这个挑剔了半天,最后还挑剔了不配胃口,他对店里的老板就说:你晓得不晓得,买主就是你的老子。这个我们的方言,这个“子”两个是一样的,就是说顾客就是买主,说买主跑到这地方来,成全你的生意是你的衣食父母,就是属于你的老子,把他骂一顿,就这样。现在我们很多来修学佛法的人也是害了这个毛病,这世间上就是这样的,那个学生跑到那个学校里边,以前尊师重道,我们也不晓得为什么尊师重道,现在的人都不讲了,这个东西讲自由、讲开放,然后呢跑到这里来这个学生都是这样,我要什么你乖乖的给我什么,不听我什么,然后呢就把他骂一顿,我不来买你这个东西,你就没得饭吃。大家以这个概念来的话,佛法还期望些什么?假定你真正了解,你有了经验,你何必跑到这个地方来学,假定你没有经验的话,用这种方式你能学习什么?这个道理不是简单极了吗?大家想想看,对与不对?所以碰到这个地方不要大家说配我的胃口就好,那就完全错了,我以及我的胃口,这个两样东西就是什么?见、思二惑,所以有很多人跑得来说,我要这样,希望要这样修!当然眼前刚开始的是,我觉得我痛苦的经验,以前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我总是心平气和的好好好,然后呢引用种种善巧随顺著你们,将来慢慢慢慢的会改变的,你们现在渐渐了解这个原因何在,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这说明一下。这个就是当讲到破除邪执的时候,我们要认识我们现在心里面的错在那里,这个时候我们学这个东西就学对了。 【“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 这个就是他们那里的祖师等等常常说的一个话,说真正的一个善巧的老师,这个叫善说者,以及善听者,这是具相的弟子这两个条件很重要,两者当中不具足的话,事情就不圆满;如果在这两个都圆满了,能够认真的这样的讲的话,这个法会就很成功,然后这个法会一定产生很大的效果。我想我们大家有这经验,今天在这个地方讲,讲固然是讲得非常精彩,听也听得非常动听,听完了以后大家心里面还是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就像听音乐会,听完了觉得这个美极了,整个的三天在你耳朵当中就会围绕不去,有这样殊胜的;那么这种力量如果你一个人自己在那个地方要想弄的话,弄不出来。 【“善哉,诚然。”】 它下面说,对呀!一点都没错,这是千真万确的。上面那个都是祖师菩萨,都是这样经验过来的,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了解那些祖师菩萨都是再来人,尚且这样过来的,我们现在一个初机的人居然不走这个路,请问你到哪一年才走得成功?所以我们往往说:我是个凡夫,正因为你是凡夫,你更要努力,那些祖师菩萨再来人尚且这样走的,你这个凡夫还不这样的努力,你能学些什么?这是我们应该真正警惕的地方。所以以后我在这个地方,也希望大家不妨学学我,这一点我以前也这样说:法师呀!我还是个凡夫!现在我觉得这个概念改了,这句话本身没错,我是个凡夫啊!以前我说这个凡夫,我觉得凡夫,你不要要求我这么严,让我马马虎虎,这句话的后面是剩下的那两句;现在呢,我改在什么呢?说我是凡夫,他圣人尚且如此,我要策励我自己赶快努力!所以法师但愿你能帮忙我,万一我懒惰你要策励我。我这个凡夫这句话是一样的,可是后面这个紧跟著来的不太一样,所以这一点我愿意提出来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大家勉励。继续下去。 【“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所以像前面所说的,不要等到说我们修的时候再去策励一下,那应该怎么办呢?就是你前面那个基础,要著实的努力把它做稳固;做稳固了然后你去修的话,一坐下来要不了多久的话就马上成就,所以现在不要说我要修,法师请你告诉我,我怎么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请你告诉我,我怎么修学定!不是,前面这个东西正是告诉你,怎么样帮忙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乱的必须要的基础,这个就是告诉你怎么样得定的必须要的这个东西。不但我们现在要了解,了解了还要努力去做,不是说了解了以后,让我们去作的时候稍微想一想,懂了,没有用!譬如说我们现在显教里面固然不谈,显教里面本来现在已经教法很衰退了,所以谈到修行,好了好了,念念佛啦,一句阿隬陀佛,那反正其他的到了极乐世界再说;那么像密教,密教照理说它谈即身成就的,所以它传的法都是很重要的即身成就,那个每一个法之前,它前面一定有一个基础─前行,那它前行一定会每样每样来,完整的是从善知识开始,至少有几样东西厌离心、无常、菩提心一定有的。譬如我们现在呢?都是把那个念一遍,就这么念一遍觉得这就好了,现在这上面说略策励,多多少少已经你懂了这个内涵来策励自己,已经懂得了内涵去策励自己,现在我们居然修这最上的大法,内容也不知道,就如此这般给它念一遍,就说我在这地方修无上大法,说起来真是可怜!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听见了那个法,有一个什么大仁波切来了,我们赶快去灌一个大的顶,没有用!我想到这个地方,至少基本的概念认识了;我说这个没有用,不是说种善根没有用,种善根有大用场,那个善根要种的,说你现在没有用,指什么呢?这个是即身成就的法,现在你这样去弄一下的话,想即身成就的话绝无可能,指这一个地方,这个大家要辨别得清楚的。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所以前面那个错误的分别,说这是闻思的时候,修的时候不要,那这个东西都是什么?都是绝大的错误。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基本的概念把它说清楚了。继续下去。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 但是真正能够了解所有的大经大论这样的这些东西,都是为了修持这个道理的,的确是非常少非常少,这些人太少太少,这原因是什么呢?这原因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我们这个习性的的确确的,你就是这么个执著,就是这么见上面的执著、情上面的执著,碰到什么东西觉得就要这个,不修的固然这个毛病,还有呢进一步的修了,他修了一点更是执著得要命,所以我现在真正感觉到,真正可怜的地方就在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还是在教下。那么这样说起来难道那个宗下不好吗?不!我们要了解的这个次第,就是说就我们从下脚第一步到走圆满的这个路看起来,刚开始走最好的是应该学教,然后呢你到了每一个程度,到那个时候的的确确教法圆满了时候,你要专门去讲修,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就我们一生来看那就不一定,因为在我们整个的修行过程当中,少说嘛是三大阿僧袛劫,那是个天文数字,不晓得多长,里边随取一段,说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当中一生就在学定,这样。所以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要了解,说对整个的那条大路来说,一开始你有一个圆满的认识,然后走进去,这个差别在那里?这个地方我今天特别说一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假定说我们没有这个正确的认识的话,那么那个时候我们去修学了,没有修学的时候这个执著,我们浅浅说我们总算不错,不会执著在世间当中,能够破除;然后呢我们进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时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参禅,你尝到一点甜头,自己就觉得这个好得不得了,就是这样了,你就不肯转身。不要说你这样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这一个法碍很难拿掉,就会使你从这个路一门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证了个果然后呢佛陀告诉你,你虽然证了罗汉果了,这个不究竟,你还得重来,那时候他就重来了,所以大家法华经一定要念就是这个道理,那个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你看这个大迦叶尊者很多人他在这个会上懊悔,说以前听见佛陀跟诸大菩萨转那个无上的*轮的时候,我们总归觉得没有我们份,心里懊悔,说佛陀为什么不跟我们讲啊?现在才晓得不是佛陀的过错,原来我们自己,我觉得大家有这个经验、有这个了解吧?如果看过法华的很容易了解,没有看过的好好的把法华经看一看,这个还小,这个事情还小,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下面的。他虽然最后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么办呢?然后呢你再去供养多少亿,譬如舍利弗尊者来说吧,还要供养二百万恒河沙诸佛,然后到那个时候成佛,证了果你还转这么个大圈子,为什么?就一开头它就在上面,所以我们把以前说过的重新回忆一下。还记得小提琴,学小提琴这个公案吧?有一个人没有学过,老师就一下接受了,付学费五块钱;另外一个人学过了,老师就不接受,最后付学费说一百零五块,一百块干什么?要把你那个习性拿掉!这个就是我们的根本问题,想想看,对不对?然后呢我曾经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说个比喻,说我们现在在一个大的事业王国进去做事情,觉得这是个大的事业王国,你想进去的时候,你就做一个哪个部份,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后来得心应手不想动了,这一条路是一条歪路,你要晓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这个董事长的话,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份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你不了解,听著这个上面那个董事长的指导总没错,你到那一部份去摸一点,认识了马上换一个,认识了马上换一个,认识了又换一个,那个时候你很容易的就快速的达到那个董事长的地位。那么在这种情况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你事先完全确信这个佛,不要信自己,说我要这样,这个概念拿掉,他要告诉你要怎么做,你听他招呼,他会带你最快速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三十卷 A面 确信这个佛,不要信自己,说我要这个样,这个概念拿掉,他要告诉你怎么做,你听它招呼,它会带你最快速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呢?你自己了解了这个全盘的内容以外,然后你从这一部份摸熟了,马上换,摸熟了马上换,这两条路是可行之路,清楚不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才刚开始的时候,真正重要的大家了解了,你了解了这个以后,去做的时候,就不会把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体验,就死死的沉在这里。这个沉在这里的祸害很大、很大。习性,关于这个习性部份以后讲到业那一部份的话,我会详细的讲。等到大家了解这个习性以后,回过头来一观察的话,自己就晓得了,原来在这种状态当中。那时候我们就开始,开始可以多多少少有一点修行的样子。现在大家自己的习性什么都不知道,做起来还觉得自己很对,陷在那个习性当中,不行。那是简单的说一下,的的确确,我们正式的了解的人太少太少,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好好的认真的去学这个东西。关于要学这个东西的话,那要很详细的说明了,所以他下面说: p. 58 (10) 【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 所以尽管是讲修行,简单的说明这个修行的道理,也可以写一本书,不是三两句话就可说得清楚的。总之一句话你事情了解的越多、越清楚,将来做的时候,越占便宜、越快速、越省事、越省力,最后的结果是越好。 【◎ 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 所以我们眼前能不能现下当时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什么道理啊?说所有的大经大论,这是我们最好的引导。关于这个概念一定要对于我们上面所说的道理好好认真的学习,不但学习,而且获得决定的认识。有了这个决定的认识,我们就会这样去做。没有这个决定认识啊,我们就不会。那么会是什么状态呢?会的话我们就会样样如是了解了,然后照着次第去进去的,一步则成;不会的时候,我们碰到什么,碰到什么就站在这个上头,然后自己觉得很得意、很欢喜。说到这里请大家再回过头来翻到第四十五页,讲那个正修的时候那一段话,除了前面告诉我们正式修习以外,它那一段当中第三行,它说「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那个已经讲过了,大家又提一下,概念是不是很清楚?不但如此,「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这第二点。假定说你没有把完整的次第有正确认识,而这个正确的认识又没有产生决定胜解,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会照着你应该走的路子去走,那怎么办呢?你碰到一个,你马上照着去修。这个时候它不一定能够像你所想的生的起来、修的起来。就像我们现在的,我赶快念的一心不乱,念了个半天,这么简单的事情,心里面偏偏散乱!至于说要想得定,那更是比登天还难,不但如此「返于如遇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结果反而还成大障碍,这个是一个好可惜的事情。而这个大障碍,下面又告诉我们:「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是悉成过失。」我们就这个恶习当中,一生在这恶习当中,自己还不晓得,自己还觉得很对:「我还很认真努力修行噢!我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我啊!在这可不倒单,我在这儿一天只吃一餐,噢!这些东西,我这个是什么...」自己还执着在这个相上面,一生善行终成过失!这个,我们要弄得很清楚。现在我们重新再翻回去,翻到五十八页,继续下去。 【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 那么上面有一部份人,实际上是大部份人,对于整个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没有学的人那固然不谈,现在我们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求好好的学的,这真可怜,总是有一些人认真去学过了,显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纵于经咒广大的教典,久修习者,他说广大的教典,就是说,他自己去在经论当中摸索,得不到教授。教授跟教典这个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这个地方,「教典」这两个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读诵经、论、注、释,这样,这个叫做教典;教授的话,你也是在这个经、论注释上面,经过善知识告诉你:「这个关键在那里,这差得天差地远!」你有这个教授,听顺这个教授,决定没有错,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单单摸索那个教典的话,往往是弄错,而且弄错的十之八九,这一个地方就是指这一个。他尽管对这个教典有长久的修习,可是等到修道的时候,怎么样?就说现在我们要修啦,刚才学的那一点放在那里,另外跑着去修一套。这变成功什么?所学的经论的对方,两件事情拆开来了。那既然拆开来了,请问你前面学的要它干什么?就是这个。所以一再的比喻说,就像看了地图指示你到哪里去,看完了地图指示你到哪里去,等到你要到哪里去,这张地图不要,不但不要,而且走反方向,那干什么?所以有一种人他不要经论的,他本来说我没有学,那还至少没有学,现在你学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请问你学它干什么?那真是个大浪费啊!而且这种人多半变成什么?变成三世怨。现在世间很多世智聪辨的人,往往有一部份这样来的,他因为辨别这个东西,结果脑筋是非常灵活,但是法义并没有入心。因为法义没有入心,下一次跟他就不相应了,但是辨别这个力量聪明才智在的,就变成功世智聪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等到你们对业相认识的时候,你自己也会看得清清楚楚。继续。 【此亦虽应广为抉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 关于这一点,真正说起来应该很详细的来说明,但是如果这样说的话太多了,这里也不说。那么这个地方,不妨也讲一个故事,大家重新回忆一下,这个故事前面已经说过了。阿底峡尊者三个学生,大家想一想看,两个学生老是跟着老师,一个学生是专门自修。结果自修这个人不如另外两个,他还没走上错路噢!为什么?这个答案你们自己去找。最后两句话 【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破于修理,现在破除这个修行错误的道理,都已经说明了。 p. 59 【◎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这个基础,我们就说了,那么能够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这个修学的人,在这种状态当中,那个善知识应该怎么样引导他?次第又是如何?在这里我们不妨翻到前面的那个科判。那个科判分四大部份;前面那个一、二、三都已经说过了;到最后正学习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个根本是亲近善知识。那么亲近了善知识以后,应该怎么办?看那个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学徒之次第,这个分两大部份.第一个道的根本亲近知识,现在了解了;下面既亲近已如何修心,这个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后这个亲近以后的修习的次第又分成两部份:先于有暇身劝取心要;第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关于将来这一个修行的纲要,你一定要记得很清楚,心里面非常明白,然后你修的时候,等到做的时候,很多地方现出问题来了。这问题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你学过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晓得:「毛病在哪里?」然后这个时候,你从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补足,马上整个的这个概念就现起,然后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们这个讲一个机器一样,机器万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晓得这个次第怎么样探索,打开来一看,晓得在那里,一摸就对,问题解决、机器就动;那么,现在我们修行也是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己经依止了善知识,那么怎么样修心呢?这个也分两部份:第一个 【①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②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什么叫「有暇身」?什么是「取心要」?心要这个就是中心、重要的,其它东西都是虚假的,你忙了一生,毫无意思!这个是中心、实在的、而正确的,这个是我们所需要的,怎么啊?劝勉怎么样做这个事情,我们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条件有三个:对自己来说,第一个要有修法的心,那么要有修法的心,要想修法的话,要找到善知识,要找到善知识这是第一个;能够跟这个善知识相应的,你必需要有修行的本钱,这个是叫做「暇身」;以及你要修行正确的方法,这三样东西并起来,事情就成功。就像一个三角架一样,这个三个必不可少的。任何少掉一个,不行!那么既然如此说前面的善知识已经有了,现在呢我们要去修的要靠我们的这个身体。这个有暇的身,是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让它轻轻放过,一直要把这个概念提起来,劝自己说:「不要浪费啊!这个人身何等难得,修行必定要靠这个!」那么劝勉自己修行。对于自己修行来说,这一点太重要了!假定这一点大家真的认识,我的感觉,我们现在常住的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了。我们现在常住的那个鸡毛蒜皮这种问题,都在这一点上面没认识,都是没认识。我们现在不妨看下去,这第一个。等到自己有了这个认识,然后才谈得上如何摄取心要,那时再进一步再谈修。我们现在这个都没有,马上就修了,所以修不成功,不妨顺着次第看看。 【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满,② 思其义大,③ 思惟难得。】 第一个正释什么叫「暇满」?换句话这个暇满的人身是什么?它有什么殊胜的大的利益?而这个东西又是非常难得,分成三部份。假定我们了解了这个暇满的人身的内涵,它有这么大的意义,有这么难得的话,我们很宝贝绝对不愿意浪费。就像说我们现在生了一个必死之症,结果大幸而找到一个药,然后如法的吃下去的,一定能够把那个病弄好。那一种药我们非常珍贵,绝对不可能随便浪费掉,现在治这个必死病的这个药,就是现在我们修行的这个暇满的身,这个不得了的意义而非常难得。一步一步看下去。 【初中分二,① 闲暇,② 圆满。 今初,】 什么叫「暇」?什么叫「满」?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 这个上面说,由于戒与持戒,宿生持戒的功德,才能够断除这个畜趣体,这个就是堕落畜生以及八无暇。为什么叫「无暇」?无暇就是没有空闲。你要做一件事情没空闲是不行的,那么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呢?也是这样。你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不能修学的,就是这个修学佛法的条件,叫做「暇满」。下面解释 【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 只要把这个八样东西拿掉了,就是。所以平常我们说的八难,你离掉这个八难的话,就可以修行了。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 这第一个。 【生傍生,】 这第二个。 【饿鬼,】 第三。 【地狱,】 是第四。 【无佛教,】 是第五。 【及生边地,】 是第六。 【懱戾车,心智为騃哑,】 是第七。 【长寿天。】 是第八。这就是八难。 【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 随便这个八样当中,你一旦堕落在这个上面,你就没办法修行。 【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你只要离开这个八个难处,才能够有机会修行,所以当你得到的时候,要策励、努力!这个时候要断生死啊!下面是解释。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 通常我们说人,就这样,好象简单讲到人身,人身;实际上这个暇满的人身,不那么简单,佛法里边讲的人身难得,是指离开八难这个人身,所以你虽然得到人身了,假定这一个地方没有四众游行的话,才叫边地,还是八难当中。什么是四众啊?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一个不是这个样子,而是这个里边的真正的正法。所以在很多经典上面,特别说明沙门有四种:所谓胜义沙门、胜道沙门,然后呢似道沙门、命道沙门、污道沙门。什么叫「胜道沙门」?现证的、亲证这个法相的,那个都是圣者;什么叫做「似道沙门」?他们能够如法法相一点没有错的,告诉我们这个正确道理的,这叫似道沙门;什么叫「命道沙门」?他自己努力如法修持,然后在这个道上面,以法来养活他的慧命,以色来养活他的这个生命,这个叫命道沙门;「污道沙门」是什么?剃了这个头,穿了这个衣服不能如法去行的,这个叫污道沙门。我们自己想一想看,我们是什么沙门?这个也不去管它,这一个地方说四种,就是前面那个三种,不是这个污道沙门。污道沙门不行,不过就是污道沙门,这个地藏十轮经上说的非常清楚:在末法的时候,你真正要找的,还只有污道沙门,那个时候这个污道沙门,他有一个标准的,就是得正见的,这个还是可以,你随顺的、随顺那个正见,因为所使的道就在这个里边嘛!如果说这个正见没有的话,那他不管做的好,没有用。总之,这个道就是如法的这个。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如果说没有这个正法的话,这个叫边地。为什么叫边地?所以说没有中道之处;中道说离断、常二边。这个文字大家都认识,容或有人不认识,你暂时记一下,说到后面那个毗钵舍那会说得很清楚,不仅仅是个理路,而且我们马上会感受到:边是什么?断、常,为什么指它二边?中是什么?中道是什么?那个时时你就认得「道」,第一个。 【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 就算你生到人身,就算有佛法,可是呢,对不起!你愚痴、哑吧、耳朵缺、断支节,这个根不具。根不具,你没办法修行。尽管有人跟你讲,你听不懂,没有用;还有其它的这个根不具、没办法修行的,这个不算。第一个说明。第二个呢,就是诸根不具,我们眼前有看见很多人,好象诸根不具,好象没有关系, 这原因是这样,我来说一下,真正修行的时候,那个根不具的话,不行,它有它很特殊的原因在,尤其是性比较痴呆迟钝的那些人,当然我们有看见有的时候,比如净土圣贤录,有的痴的倒是也念佛成功了,那是特例,绝不能拿特例来做为我们衡量的标准,比如我们现在说爱迪生这个特例,绝对不会说我们人人都是爱迪生,这绝对不可能的,我们是用普遍的一般标准,一般标准修行的话,诸根不具不行。第三类是妄执没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那就是邪见,不信因果的,没有佛出世,叫无佛教,这个很清楚明白。这个四样当中,第一样,第二样,说没有四众游行以及自己的迟钝,以及最后那个没有佛法,没有佛出世的这种情况之下,他不能了解,应取应舍,不了解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什么是我们不该做的;第三个,不能正信佛法,当然了,不能信解正法,正法不能信解,这个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概念是很清楚很明白,实际上我们认识是一片模糊,我这话怎么讲?所谓认识的话,了解了以后马上回过头来看看,说我能了解应取应舍吗?我正信了佛法吗?这就是真实重要的,假定说你了解了应取应舍,你就可以成就,假定你真正信解了正法,你就可以成就,所以这两点是大有文章,大有学问。在晚上,晚自习的时候,我要把它特别的指出来,那时候,真正愿意修行的同修,务必很切实的,衡量一下心理,对,我具不具,如果我不具的话,种善根,种善根是足足有余,种善根是好得很,但是真正要想正确的如法上升,绝无可能,这差别我们要分得清楚。因为种善根,所以我们绝对赞叹,因为我们要步步上升,所以绝对严格认知。两个标准不同。继续下去,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除了这四样当中,地狱、饿鬼、畜牲,那个东西不可能修行佛法。就算偶然生起一点量,苦逼!没办法修行。我们不要说到三恶趣,在人道当中最苦、最苦的,比起三恶趣是不晓得要好多少,就算我们在人道当中,我们能修吗?今天牙齿痛了,今天头痛了,今天稍微一点不舒服,不要说有痛,今天吃过早饭了昏沉;肚子饿了是个虚弱。想想看,对不对?这个不行!所以说三恶道一旦堕落是绝无可能。还有呢,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 这个叫做长寿天。无想天就是第四天,色界第四天的无想天,寿非常长,那个无色界天是更上去。 【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这个亲友书当中说长寿天这是指无想天跟无色天,另外一个论当中说欲界天也是;它下面说一下,为什么无想天不能修法呢?这个说在这个天,这就是色界第四禅当中的广果天,它想心所灭掉的,初生的时候它有想心所,一旦进入那个天当中,想心所灭掉了,既然想心所灭掉,它定在那里像木头一样,很长!到那时再出定;到临时离开要殁的时候,它动了一下,没有想心所,不能修行,所以它说像聚落外的阿兰若处,聚落是大家热闹的,有行为在这个里边发生的;外面寂静的,是一点名堂都没有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现行的心识通通没有,我们要修行、修心,要把那个行心所现起,然后修改它。你现在那个行心所没有的话,你怎么修改呢?所以这没有用。无色圣人,无色界也是,但是在无色界的圣人不是,他因为证了圣果了!那个是在无色界当中一生就是凡夫,为什么呀?因为这个地方,他没有善根修解脱道,所以叫无暇。欲界当中呢,很散乱,又这地方太舒服,所以也没办法。这我们大家要了解的。 【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这个八个地方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叫做无暇。这个了解了,这暇满的特质,真实的内涵,留到晚上自习,所以希望各位在自习之前,好好的体认一下。到那时候我一指出来的话,真正想修行的同修,马上就可以上路。这个很重要,这个概念很重要,否则你了解一点的文字的话,往往是自害,如果说你拿了这个文字,还去衡量别人的话,那根本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 p. 60 【◎ 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 这个圆满有十个,两两分开;前面五个叫自圆满,后面五个叫他圆满。 【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这五样东西。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这个叫生中,这个叫中国,就是中道所在的这个国土,这个叫做中国。那么这个一定是什么?四众游行的地方;四众,佛陀也包含在里头。佛陀就是比丘,大比丘相,是现的大比丘相,所以我在僧数,佛自己在说我在僧数。当然他是佛宝,但是呢他自己是算在这个僧当中,所以四众当中包括佛、僧;他游行的地方,就是法也带了去了。 【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 这个容易懂。 【业未倒者,】 什么叫业未倒?就是没有自作、叫教他五无间罪,我们常常说这个业障、业障,真正能够障碍我们修行的就是五无间罪,造了五无间罪,不管你怎么修行,不可能得果,你只要不造五无间罪的话,我们修行就是净除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平常常说,我是凡夫啊!我业障很重啊!那是自暴自弃,正因为你是凡夫、你业障,所以你要努力修行。大乘佛法当中,造的五无间罪都可以忏悔的,这个概念第一个要很清楚。 【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 真正我们心依处什么?就是我们该信什么?信这个。这个毗奈耶不是单单指戒,是一切世间的、出世间的好事情都从这地方来。看哦!不但出世间,世间的所有的好事情,都从这个地方出来了。所以严格的说起来,你了解这一点,你不管你要求什么,就是世间的也从这地方来,这个就是通三藏。讲那个信依处真难,我们大家说信佛,我们何止信,乃至于出了家没有绝对的信心,不可能出家。是,所以刚才说种善根是足足有余,还透了三分,单单要想讲真正修持上去的话,还欠一大截,我们的信心的的确确还欠一大截。 【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这个五样东西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是修法必要的条件,所以叫做自满,自己具足了,还要外面同样的,要有相应的条件。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三十卷 B面 还要外面同样的,要有相应的条件。 p. 60 (5)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那么这个下面解释。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 这个就是佛降世,我们常常说佛出世,很轻易的一句话就佛出世,为什么他下面告诉我们,经这么多积集资粮,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告诉我们难能可贵,一个佛的出世,不晓得要经过多少时候,那个多少时候干什么啊?不是在这懒懒散散,是舍头目脑髓经过这么长的时候。今天我们这里常住,要你做点事情出坡,叫你做两个钟头,你还觉得累的要命,结果出了坡这个好处还是你得的,我们都不愿意去做,佛无量阿僧祇劫时候头目脑髓这个好处都是给人家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要体会不简单啊!然后呢他舍了头目脑髓这个功德还要回向给人家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地方去想,好的东西都给人家,单单佛够不够?不够喔!还要很多弟子,所以一大群的人不晓得多少人这么样努力做,这佛才能出世!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着眼,这才对!第二 【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 那个就是佛出世了说教法,大家就说佛出世了嘛当然讲,不简单喔!佛出世有不讲的喔!然后呢就算讲,讲的不多。那个刚才说不但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还要很多相应的人,那个说正法就要靠那些人,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话,佛就不说。看看!佛说法一定是什么?有人问,有因缘,一定有因缘,只有一个无问自说,这个无问自说还是有因缘喔!懂不懂?所以这两个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难得极了!然后第三个呢?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教法住世,这个教法住世不是说现在经论在那里,不是的,什么?他现证的状态,胜义正法住世这个才是。所以正法的时候才是,像法的时候这个教法就没有了。有点相似末法的时候更没有了,就指这个而言,不是我们的经论,既然不是我们的经,所以不是我们说好,听懂了,然后呢可以会说了,不是,要能够如法相应、亲自证得。第四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什么叫法住随转呢?这个法安住而且随着它能够转那个正*轮的,就是说前面说如是证正法者,就像上面说能够现证的,它确实因为他现证所以了解,说我亲自做到了,就这样。所以凡事真正做到了就晓得这样,这样正法的人,就像他所证的、跟他相应的全部内容,或者随顺的这个内容来告诉我们。随转随顺呢只是一个,就是整个圆满的内容,还有个随顺的就是,虽然不是那个圆满的,譬如我们现在说基础、前行然后正行,随顺就是他们基础前行,相顺的你懂的这个你慢慢走上去然后到那个状态,凡是这些东西都是的的确确圆满正确的把正确的道理告诉你,这个叫教授。关于这个教授告诉你该怎么做,该怎么不做,这个叫法住随教转。通常这个法住随教转,必定要什么啊?具足师承,以及如法验证,这两个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这个才谈的上法住随教转,如果说你没有师承自己看一点的话这个不算。尽管那个有了师承告诉你,你没有办法真正的照着他去验证的话,这个也只是他的随顺,似是而非的。你有善根的人可以,没有善根的人,听见这个仍旧种点善根,爬不上去,这个概念我们要正确的了解。最后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 就是你有修行的外缘,修行的外缘。 【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 这是外面来的所以叫做他满。 【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那么这个声闻地就是瑜伽师地论上面的十七第当中声闻地,他说这个前面这个他圆满四样东西现在不具足,佛己经走了,说教住、随教转这两个都没有,不过呢他还有随顺,什么叫做随顺呢?就是能够如这个正确的正法,能够如理的说明,不管是质、量、次第都能够正确圆满无误,而作意让我们如理思惟作意,这样去做的随顺法益无错能够上去的这个条件还具足。所以特别说明一下就随顺那一点来说它,必须要具足的条件是无误的师承。没有这个,这个也谈不到,这个都谈不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大家都说:「听见那个法很好。」但是叫你去修的话,你总觉得摸不上,为什么原因?就是缺少这个,他真正有这个法住随转乃至于随顺的话,你听完了你当然发心,了解、了解就是这个,可以走的上去的,你有了这个,下面只要肯走,一定走的上去,没有这个的话就算你想走的话摸了半天,在那儿辛苦无比。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在这里我们要感到幸运!第一个了解暇满的内容是什么,现在继续下去看看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场呢? 【◎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 这个地方两个字不要轻易放过「思惟」。这个暇满的利大这个是善知识告诉我们的,我们能不能派上用场,就看我们是否如理去思惟。你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话,这么难得的宝贝摆在这里的话,对你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就像一堆破铜烂铁,不要说破铜烂铁这个话说得不对,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你说,最好的、最好的,买来摆在那不晓得怎么用,是个累赘,这是个累赘。我想起来了不妨说一个故事大家去轻松轻松。在去年,洛杉矶有一个中国华侨,他不晓得是什么的,反正国内每一届的一个钜主,不晓得是纺织钜主还不晓得什么,是一个千万富豪,在洛杉矶买一栋房子,漂亮极了,就在这个好来坞那个地方,都是最高级全美最高级的住宅,一栋房子好几百万美金。现在拿我们国内也不算厉害,如果十年二十年,如果是伍佰万美金的话那不得了。伍佰万美金十年以前的话,算算台币多少?两亿多对不对?那一栋房子两亿多,里面的东西考究真是不得了。有一天一个朋友去看他,他就带他去花园看一周,每一个地方那的的确确是处理的实在好,那个朋友羡慕不止,结果再下去一看的话,这个朋友反过来,不但不羡慕他,只羡慕自己。为什么?他进去看了又客厅里每一个地方的陈设只有跑到那地方,下面一部份的陈设,他保护的好好的,坐下去不能坐,在那儿摆在那里看的,他心里想你这个东西摆在那儿看的你有什么用啊?所以他一天到晚紧张的要命,就怕把那套东西弄坏了,地道的一个守财奴啊!别人只要守的话,假若我只有一块钱我只要守一块钱偷了也无妨,他现在要守两亿的东西,不晓得要生多少眼睛瞪大了。小偷固然不行,朋友来了一碰,唉哟!不行不行,这个故事虽然说起来很可笑,在这地方要注意哦,所以我们虽然了解了这个东西,如果你不能善巧思惟、你不能运用的话,也就是毛病这个,他这位老朋友还觉得守守财,譬如最后最多是一个守财奴,我们懂得了佛法,不能如理在身心上去照的话,你一定会受大损害。我们通常的毛病是什么?懂得了、了解了深的佛法以后,然后呢一个照妖镜,你就去照人了,看这个家伙一无可取,那个家伙一无可取,天下没有一个可取的,只有我。注定你永远堕落,慢如高山法水不入!而且养成一个习惯,不知不觉当中他那个头就是歪的这个样,在任何情况之下就是这样,这个好可怕,所以在这地方,思惟两个字你要好好的,思惟的结果呢?真正你能够如法了解。所以我们常常说回光返照,什么叫回光返照?平常你已经照外面,错啦!这个里边是一片黑暗,把这个光明照到里边来,这个叫内明啊!你照到里边里边清楚,没有错这么脏,你才能有机会洗的干净。是!你不懂的要靠善知识,懂得以后靠你,怎么办?就这个。关键在这里,所以「思惟」两个字不要轻轻放过,思惟的方向尤其不能弄错。平常我们思惟的方向,如果弄的不对,听的时候就听这个法讲的真没错,你看某人就是犯这个毛病,哪一个人就是这么不对,你听听愈听愈起劲,所以下了课你就告诉他:「你看,我说你一点都没错吧!你看那书本上就是那么说的。」我的天啊!佛法不是这样的,我们要了解内明的特质。 【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么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是为了干什么?要想得到快乐。可是这个快乐不究竟的,如果说我们想真正得到快乐的话应该什么?得到毕竟乐。这个毕竟的乐跟普通的乐不一样。眼前我们得到的乐的话,苦是跟着来,而且得到一点小乐,后面得到大苦。我昨天回来的时候,这个路上看见好多大善知识。什么东西啊?你们看的清楚看不清楚,高速公路上面一个大车,一车车载了这个东西。我看了真是不禁流泪!我以前,也只是说这些堕落的真可怜,现在看见这种东西就策励自己:「大善知识!」一看见我就策励我自己:「日常啊!你自己觉得是个修行人,你像吗?」我真是背上面汗直流,一路上回来的时候,再累、再累回去的时候,磕头拜佛、理念还是要做,这些东西都要做。你晓得为什么原因吗?他们也要求快乐,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只贪眼前的快乐,你不做恶事就这样,做了点恶事那更不堪设想。这种人宿生都不是坏人,所以不会让你讨厌的,但是呢他就是那么懒惰,挺不起来的,就是这种情况。我是随便提,这有很多太多地方,你到后来你每一个地方你看那个行相看的很清楚,你一看,这个法相是法尔如是,所以为什么修学佛法一定要精进,而这个东西实际上无始以来的习气是人人如此的,我也是这样,累了休息一下,站起来了真辛苦,不知不觉着弄到后来,愈到后来愈是这个样,都是这个样,所以这种快乐是不究竟的,很可怕。那么要想得到毕究的快乐是什么?修习清净正法。一定要修,假定你不修清净正法,那么我们忙的什么?都是忙眼前的。这清净正法却不是我眼前的,为了学清净正法眼前绝是要很勤苦的,就这样。所以假定你说不修,只是为了眼前忙一些快乐的话,畜生也有。的的确确,而且畜生比我们强,远比我们好,你们相信不相信?我们不妨简单说一下,狮子不要说狮子蹦一跳,一只猫我们都跟不上他,然后苍蝇他会飞,你会飞吗?我不会飞。那个跳蚤咚一跳,你就抓不到它了,如果我在这地方跑一步跨不了多少!那狗的鼻子比我们强,有很多东西蝙蝠到了晚上看得见,我们看不见。我还看见过一种小虫,我们那时候叫他海陆空,这真厉害啊!他碰见谁他在那边游,就这样,然后在地上就爬了,一去抓他就飞了,那个人是万万赶不上。假定是我们周围的话,那说一个人那真是冤枉何必做那个人,这么大的身体,对吧?吃要吃那么多,做个跳蚤多好吃一点点就吃饱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做,我们人要做这么多事情,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何必做人?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如果你只忙这个的话,等同旁生!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就像那个大象,那个大象看见阱边有点草就吃了,不晓得那个旁边有个深阱,那个象一陷就陷在里头,因为他太重爬不起来了。你要想贪着这个深阱旁边吃的话一定堕下去,那我们现在贪现实的快乐也是如此,这东西很可怕。 p. 61 【◎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 总之,你真正要想修行正法的话,这个随便一个身,普通的人身不行的,特别是大乘道,真正修大乘道普通的身绝对做不到,要怎么办?要前面所说的,这个要离八难,要具十圆满。所以下面就引 【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说这个佛道以什么能够引导众生,以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他一定要能发广大的心。这种人才能够修学的,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修大乘道。那么要修这个大乘道,这个道不是下面这些人做得到的,下面是什么?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就是个我们常常了解的,天尽管比我们好,龙尽管比我们好,乃至于金翅鸟,金翅鸟这个翅膀一展,两个翅膀之间都参佰多少陆拾万里,参佰参拾陆万里不晓得多少,这么大,他那个翅膀一拍海水整个的分开,再大的大龙一下就被他吃掉了,这么个厉害法,所以也没有用。这不管那一些。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 真正修行都要靠人的,就是生在人当中,也有无边种苦,这六道当中没有一个地方安乐的,但是他真的殊胜的地方,殊胜到什么程度呀?经俱胝劫也难获得,这个人身之难,不要说得到的暇满的人身,就是得到不暇满的不满的人身也是难极难极!实际上我们一看就晓得了。现在我们地球上有四十亿人口,请问碰到佛法的有几个?碰到了佛法了,信受接触佛法的有几个?接触信受了如法修行的有几个?你如果这么一步一步深入的话,他的亿分之一都找不到。的的确确千真万确的,我们中国号说有十亿人口,请问十亿人口当中有几个信佛的?见到佛的有几个?没有几个。见到了信的有几个?信了能如法行的有几个?这个的的确确难了。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大家都乃至于出了家的,自己反省反省,还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这个说的好听,好象还是一个脚,这个就是说晓得门在那里,乃至于说门在那里不知道,就在这个地方空转,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样,所以下面 【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 这个事实,六道当中尽管天比我们好,但是天上的人要快死的时候,其它的人就说:「希望你下一生,生到安乐趣!」安乐趣是什么?人道。换句话,天把我们人看的更好,我们现在就是想天,那真颠倒,也许有人说我们没想天,最好!最好不要去想。什么叫想天呢?就是贪图眼前快乐,就是想天,非常简单。嘴巴上面说没有用,贪图眼前快乐,快乐吗?天就是最快乐的地方。真正修行不是这样,真正修行贪图那个法乐,善法欲所以策励大精进,那是非常艰苦的去做,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天上都把这个暇满人身做为他要求的,真正愿处。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 那么真正说修学佛法只有人道,其它都不可以的,但是欲界天在一种条件之下他可以的,就是他人当中如果修行已经修的很有成就了,习气很重了,那么虽然生到天上,他可以见地况且见道。所以佛出世的时候,有很多帝释什么等等听了佛讲了,他就见道了,他宿生都已经修行,如果宿生没有修行都没有用。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真正的修行的的确确人道当中。 【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 欲界是如此,再上去的话绝无可能。 【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所以说他既然也前生修了以后才看证道,那么初修的人说,他也不成,所以它对初修来说,天上欲天还是无暇处,所以真正最初修道人身第一。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北俱卢洲的人没办法,不能为诸律仪所依,律仪就是我们的戒,这地方特别,北俱卢洲的人没办法持戒学佛的,所以真正这个三洲,而这个里边南瞻部洲是最好,这个是所称叹的。现在我们说我们倒认识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这个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我们不妨说我们现在是东胜神洲,法是有的,但是并不是最好的,虽然不是最好的,还可以。就像前面说的,他是圆满不具足了,还有随顺,所以的的确确这种状态,我们不妨从这个概念上面去体会他。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 所以这个是我们应当思惟的,「思惟」两个字重要啊!我们肯思惟的话,这一生我们有成就,不肯思惟的话,尽管听到这个圆满的教法,还是没有用,白白浪费掉了,怎么思惟?现在得到这样难得的,真是千难万担,怎么可以让他空空的浪费,得不到结果!这个难得到什么程度?我们刚才说我们看人身四十亿当中有几个人修学佛法的,那简直是亿亿都找不到,如果我们更看六道的话,那你不得了,那得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人身的话,那个比例那真是天文数字当中,这是沧海一粟,我们天天走过去,门口就看见很多善知识,日夜不停的忙,你数数看,成千上万。我们在任何情况,就是我们这么小小的南菩陀里边的蚂蚁成千上万,不晓得多多少少。现在这里还好,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那个没有卫生设备的,每天早晨,跑过去一看,那个清理的地方,那些众生成千上万,上面是飞的,下面是钻的,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当中,这个人身之难得啊!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空无果利。 【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呀。】 假定我现在得到了,居然白白浪费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愚痴,更自欺的?我们现在别人稍微对你有点不好,乃至疏忽了一点,你就受不了,觉得别人,实际上别人不会伤害你,我们真正伤害我们自己的是自欺啊!自己还觉得占了便宜了,我这个多吃了一点,我这个少做了一点,自己害自己!然后我这个见解,我这个对,都是自己害自己!就是我们愚痴!所以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要了解,我们无始三毒大病当中,你有了这个你就真正行了!所以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跑得来跟我谈了,他觉得现在真是越来越欢喜。前天有一个同学也跟我说:「以前我在这儿忙,看到别人不做,心里面真觉得我做,现在欢喜了。」我真赞叹!真赞叹!说起来那同一位法师,你别看他,他这么听他却能够做到这个,他一个人忙,以前跟着我忙你们不做,他现在听了法以后觉得我做,他很欢喜。很简单啊!我在这里集聚资粮,他有这个好的钱要赚,他就不赚,我们大家还笑他,老了好象怎么样,他这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修习佛法应从这个地方做起。昨天另外一个同学也是这样说,以前看见有的时候这个环境当中,真是这么啰嗦,现在不,你了解这个佛法,在那儿做也好,人家嘀咕你也好,他觉得净化自己,好啊!佛法真正美就是美在这里。那个时候才真正不是愚蒙,不是自欺。所以现在不要说人家对不起你,要了解我自己对不起我自己,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无始以来一直在恶道当中干什么?奔驰啊!平常我们人身当中安安稳稳,在恶道当中你简直是,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不要等到蚂蚁地地笃笃一天到晚,这个我们想象在地狱当中,这种恶鬼他一天到晚烧得他拼命的到处躲躲不掉,就是这种状态,那个奔驰两个字,他心里面就是绝大痛苦的状态。我们一直在这个地方,偶然一次脱逃,结果跑到人身当中又空空的浪费,而且还什么?仍旧到那个地方去。这个是真可惜,我是无心,所以人家说你这个木头,你这个畜生,我们真受不了,其实自己想想的话,我们就是木头,就是畜生,还是幸好人家来告诉我了,我要赶快努力,这真是像被明咒被人家蒙蔽了一样。 【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应该照着上面的数数修,这个什么修啊?思惟修。所以现在了解了,平常我们提不起来,当你这一点你能思惟观察的话,那你真的会很努力了。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