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空恩师讲《广论》56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空恩师讲《广论》56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前面已将皈敬颂到道次第引导这十项,道前基础部分的内容,就快说完了,昨天暇满人身难得、道次第引导的大纲框架给大家说了,我们通过昨天讲的两项,就可以了知人身不容易得到,而能听到如此圆满的教法--三士道,以及能按次第如法修行的成佛之道,树立自己的学佛知见,这不是容易的事情。不通过学习经教不能树立正确知见,得人身不容易,闻佛法也难,尤其是得到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非常不易。八无暇就是:执持邪见、生在旁生当中、饿鬼当中、地狱当中、没有佛教、生边地、诸根不全也就是聋残喑哑、长寿天这八个地方都没有修行的机会,所以称为八无暇呀!我们远离了八无暇的过患,催促自己精进、祛除业力、断除轮回、获得解脱。

  这是不可思议的殊胜教授,知道八无暇了,得到有暇的人身,具足十圆满的条件,能够得解脱。我们自己得到了八有暇,就是得到了殊胜的珍贵人身呀!而且我们得到了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的人身,这更不容易。又能听闻如此完整的殊胜教授--三世诸佛共同成就的康庄大道,就像去一个地方的地图,这是不容易的。我们要知道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呀!我们能听闻如此殊胜的诸佛如来的心髓教授,又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听闻第三遍,这个种子种下去无量劫中生生世世我们都会受用,种下了圆满成佛的因呀!早晚决定会成就的。

  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持,不懂这些道理就是盲修瞎练,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来观察抉择,断惑取证,树立知见,这样不但利益自己而且可以使正法久住,可以利益后世的人天。

  前面我们知道人身的重要了,又知道了三士道的框架了,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讲:前面把道次第的引导三士道内容大纲说了一下,下面我们讲

  (2)、按照三士道依次教授的原因

  前面我们所说的乃是三士道内容的轮廓,现在要讲的就是为什么要用三士道的模式来作教授?原因有两点:一是由其利益来说,二是从意义上来说。

  a、按照三士道依次教授的利益

  上士道的修行内容必须依赖于中下士道,它的发心生出来了没有,都是取决于有没有中下士道的发心,以它为前行,我们最终为引发的是菩提心,但如果说没有出离心,则不可能生出菩提心,出离心的基础又建立在对三恶道的畏惧。有心修上士道的大乘道修行者,如果是缺了中下士二道的基础,根本发不出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也当不成上士。在具体的形式上,有菩提心的人也必须修十善业和戒定慧三学,你就是有了也不能不修,虽然大乘上士道最为殊胜,但如果你缺少了中下士道的基础,根本不可能进入上士道。所以说,不但中下士道发心的修行者必须修中下士道,上士道发心的修行者也必须依这个次第进行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持,把修法者分为三士的类别,重在依着正确的前后次序来教学修持。

  b、划分三士道的意义

  既然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内容是上士道所必须修的项目,为何不索性把他们统一为上士道呢?划分三士而非只是一个上士有两种意义:首先:为了防止没有发起真正菩提心的修行者妄称自己为上士,自以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大乘修行人。其次:如果只讲上士道的发心,那么对中等和下等根器的人便不能应机施教,划分三士道以后,下士、中士根器者就各得其所,应以什么机、什么缘、什么身、什么条件得度,就现什么条件给你说法,说什么样的法,这对上士道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以这种划分方式来教学、来闻思,便可以同时利益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如果这个道理认识不上去,你的信心就生不起来,信心不能增上,修行解脱也就成为泡影了。

  以上就是道次第道前基础的道次引导和暇满义大两项的重要含义就讲完了,现在我们根据原文总结,大家打开》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正宗分的道前基础

  原文: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封方。此亦虽应广为决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讲解:也就是说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意义为能不能见到一切至言皆是教授,要看这个学习道理,获得决定知解与否,随逐而定。你对完整的教法是否了解,经论的对方学修不相干,把他们分成两部分,这个邪见要破除,要把这些毛病统统去掉。

  已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原文: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 正明暇满·二 思其义大·三 思惟难得。初中分二·一 闲暇·二 圆满。  今初

  现在讲戌一、闲暇

  原文: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三邪见者。无佛出世名四无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处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讲解:边地--虽无大比丘,而有比丘尼或居士等说法,虽亦名边地,则非不暇。故此处无暇边地,指蔑戾车下贱地而言。这是昂旺朗吉堪布讲述的。

  蔑戾车:蔑戾车就是邪见外道盛行之地,到处都是外道,不信正法。(海公上师全集里讲述的)。騃哑:呆,就是傻子的意思

  长寿天:光享受了也没有办法修行。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四众就是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愚哑缺耳:愚痴、傻子、哑巴、聋子。

  妄执无有前世后世:邪见不信因果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三善道有都不具足修法的心,三恶趣就更不用说了。他光受苦了,苦不堪言,哪有时间修行?

  处于一分:《俱舍论颂疏》卷五:“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

  多大劫:大劫就是《俱舍论颂疏》卷五中的“五百大劫”

  这段原文告诉我们,一位已经能如法依止善知识的弟子,上师如何能够引导这位弟子学修的次第,就是第二点了,亲近善知识以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为两种。一个就是让暇满人身取得重要意义来催促自己学佛;第二个如何取其重要意义的规律。取暇满人身的的意义又分为:认识暇满以及思维他的意义特别大、思维难得三种。认识暇满有两类:也就是有暇和圆满(八有暇和十圆满)。

  有暇在《摄功德宝集》中说:“以守持戒律的威力,可以断除投生到各类畜生当中,此外断除八无暇,不生于无暇之中,以守持戒律的功德而恒常获得八有暇之身。”为什么能得到八有暇而不是生到八无暇当中?因为是守持戒律的功德得到的,远离八无暇便是有暇。

  八无暇在《致亲友书》中说:“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诸根不全·长寿天。”就是这八个没法修行的地方,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我们要远离这八无暇的过患,促使自己精进,断除业力。出离轮回,获得解脱。以上这些话就是龙树菩萨传授给乐行贤王的教法,说明了轮回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明所致,因此断除业力无明就能消除一切罪业,就能脱离轮回。

  现在我们细说八无暇的内容。书上原文也告诉我们没有四众行走的地方称作边地。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但是藏族所处的地方,按他的地理位置来说已经是边地了,以四众来说也无比丘尼,但有比丘尼的法典,因此可称为中土。藏族地区佛法兴盛,按佛法存在道理来说,也算是中土。另外四众弟子当中比丘尤为重要,所以也称得上是中土。总之从上面讲的各方面来看藏族区域也是佛法的中土。

  心中产生过患变为愚痴;声音等语言产生障碍变成了哑巴;四肢残缺、五官不全成为诸根不具;不承认有前生后世、因果轮回和三宝,视为邪见;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是无佛法,称佛不出世;边地、诸根不全和佛不出世三者,因为没有人指引,故不知取舍善恶的道理。邪见就是不能信仰正法。三恶趣当中的众生很难生起学佛的心,如果略有一点生起也被痛苦所逼迫,所以很难学法。长寿天的众生在《亲友书》中解释说,是无想天和无色天,《八无暇论》中说经常为五欲而放逸;《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说:无想天众住在四禅天的广果天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无想天的众生在出生时候和临终前心中会生起修佛的动念,除此之外因心安住在禅定的状态,阻碍心和心所的作用后,没有办法学佛。他们的寿命很长,要住五百大劫;无色界的众生空无边处、时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四空天的众生长期处在禅定的状态,很少有修行,也难修梵行,因为难遇修持解脱道的机会所以也属于无暇;另外恒常被五欲等等所迷惑的欲界天众也是同样的。由此可以了知,无色界的天众和欲界的天众都包括在无暇的范围内,所以说这等众生都称为无暇众生。《亲友书释》解释说:“生在此八处中,没有闲暇的时间修行,所以名为无暇。”

  戌二、圆满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讲:“唯由如是五种支分,自体圆满,是故说此名自圆满。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讲:“依内有五,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依外有五,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

  原文: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要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讲解: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中,就是中国。就是论中“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这里面法也包括在内,也有圆满具足三宝之地。

  此通三藏:毘奈耶者。此处通摄经律论(戒定慧)三藏。

  原文: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讲解:他圆满:《略论释》232页当中说:“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

  “依经说佛教法住世五千年,分为十分”(这里详细可参考《布顿佛教史》:1、果法住世:初五百年。中五百年。后五百年。2、修法住世:初五百年慧盛,即慧学住世。中五百年定盛,即定学住世。后五百年戒盛,即戒学住世。此修法住世之三个五百年如是。3、教法住世:初五百年现对法盛,即对法住世。中五百年般若经盛,即经法住世。后五百年毗奈耶盛,即戒学住世。4、像法住世,五百年。证道者少,仅有僧相可见耳。

  三大阿僧祗劫:《俱舍论颂疏》卷十二:“《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祗耶是第五十二,一数。”即10的51次方。

  五补特伽罗就是:胜行解: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初阿僧祗劫;清净增上意乐行:有相行(初地至六地),无相行(七地),这是第二阿僧祗劫;无功用行:(八地至十地)称第三阿僧祗劫。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

  胜义正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世)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展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这就是胜义正法,法没有坏灭。

  法住世是不容易的,如果现在不学经教,法就会灭亡了,人们都不提倡学经教,都懒了,佛法也就不能兴隆,正法不能久住,将来众生就要吃大亏。

  法住随转者。住,就是安住。

  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有力能证:就是有堪能证如是正法的众生。只要正法住世就有能修行正法成就的众生,如果没人学,没人知道,那么众生想得救都没有依靠了。

  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已证正法者随自己所证,传授随顺证悟的教授教诫,给有堪能证如是正法的众生。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诸施主与衣服等就是给施法服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说:“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这施属于修法缘,五他满。

  《声闻地》中说,前四种,不易具足,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也就是说上面的五种,前面四种,皆属于佛亲自住世的时候所有的圆满,但是不容易遇到。现在虽然没有值遇佛亲身住世,但是现在有代表佛的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但是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如人能将所闻教授,以之修行,则此人即属于修法住世圆满,合前二相同圆满为三。《略论释》232页:“现在虽无佛住世,及法住随转,然有佛流传经教及过去现证大德传记,可以追踪随转,并此则与相同圆满者为四,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因此我们都具足,只不过具足的因缘不同而已。

  下面看思考题:154、何谓八无暇?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这八个当中随便于其中一个受生后,就有八无暇的过患,只要离开这八个难处,就是闲暇,所以得到的时候要努力断除生死。

  155、为什么说边地蔑戾车?边地有几种?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没有人堪住佛法又没有闻法的机会故称为无暇,反过来说:虽无大比丘,而有比丘或居士等说法,虽亦名边地,则非不暇。故此处无暇边地,指蔑戾车下贱地而言。边地有两种: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四众游化的地方。这两种不能修行,因缘不具,我们恰好没有投生在这种地方。

  156、长寿天包括哪些天?

  长寿天者,《亲友书》注中,释为无想及无色二。初,即四禅广果天之一分;后,即生无色界之异生是也。八无暇论中说,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157、八无暇当中以何因缘说明无暇?

  边地:没有四众游化的地方,没有堪住佛法的地方,没有闻法的机会故称无暇。

  根不具:指的就是盲聋喑哑等等,虽然能给他们说法但是却不能利益他们,故称无暇。

  邪见:执着没有前世后世、没有业果、三宝,这一类的人,对于佛地不生胜解(信心)。虽然你对他说法他不接受,象知识分子一样顽固不化,所以称为无暇。

  佛不住世:因为佛不住世,在这劫当中没有教法,没有闻法的机会,故称无暇。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他们的苦不用说了,地狱道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八寒八热,饿鬼道百千万劫不闻浆水之名,畜生道宰杀、鞭打之苦,苦不堪言,因为痛苦至极没有闲暇闻法。

  长寿天:包括色界无想天和无色界异生。无想天心意断灭,可住八万大劫,在这八万大劫当中无心和心所,故无从接受正法,欲界天常处在散乱、沉醉于娱乐当中享受,所以不能接受佛法。

  158、何谓圆满,圆满有几?

  具足修法的顺缘名圆满。《五第品》、《声闻地》所说有十种圆满,为自他各五种。

  159、何谓五自圆满?

  自圆满有五,如云:“人性、中生、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

  中生者,谓生在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

  根全者,谓非顽哑盲聋,具足肢节眼耳等也,

  不堕边业者,未自造无间罪或教他造也。

  于胜处净信者,对于能生世出世间一切白法处之善说法律而生正信。

  人性:即人身。

  此五属于自身,以是修法之顺缘故。名自圆满也。

  160、何谓五他圆满?

  他圆满亦五者,如云;“佛出、说正法,教住及随转,他心所悲悯。”

  佛出世者,谓经三无数劫,积资粮已。来成等正觉。

  说正法者,或佛或佛之声闻弟子所说法也。

  教法住者,既成佛竟,并说正法,乃至未般涅般之间,修行现证胜义法,未坏灭也。

  法住随转者,谓以自证法,对诸众生,见有能现证正法者,如其所证令彼得证,于教随转也。

  他所悲怜者,谓有施主给施法服等。

  此五是属于他人所有之法缘,故谓之他圆满也。

  161、试比较广论与瑜伽师地论十圆满?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讲到:“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总上五种,前四就属于佛亲自住世的时候所有的圆满,这里《略论释》232页讲的很清楚自己可以下去参考对照一下。

  162、声闻地中说前四他圆满现在不具,然则现世有十圆满否?

  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略论释》232页:“现在虽无佛住世,及法住随转,然有佛流传经教及过去现证大德传记,可以追踪随转,并此则与相同圆满者为四,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

  丁二、思维暇满义大

  原文: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著·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阬·愿现世乐亦如是。」

  讲解:思维:思维修,就是忆念。

  毕竟乐:佛位。

  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略论》讲:“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则傍生亦有之,虽具善趣,傍生何异。”

  象儿:小象。

  亦如是:《略论释》243页:“堕于三途”。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为了贪图现世的一点点快乐,后世堕入三途实在是可怕呀。

  原文: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讲解:要想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只有人能做到。

  非天:修罗,修罗也成就不了。

  妙翅:就是金翅鸟。

  持明:持明仙,诵持陀罗尼或者以药力成就通力的仙人。

  似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也就是紧那罗,帝释之奏法乐神

  腹行:就是地龙,也就是摩睺罗伽,也译大蟒神

  原文: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讲解:然上界身:上界就是指色无色界。天人证得不了。

  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欲天光享乐也成就不了。

  原文: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会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讲解: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身是最值得称赞的,北俱卢洲也不行,他们不堪为律仪所依,不能修行。三洲当中南瞻部洲之身是为所称叹。如果把人身空过,没有比这个更愚昧的了。

  为什么说三洲之中,以南瞻部洲为所称叹呢?

  《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七十义之四十三说:“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与如来所,做殊胜的供养。二、特于般若波罗蜜能做意念。三、能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四、与所应做之菩提及能做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四静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也就是有与佛血统关系的承传的)。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就是别解脱戒能全部受,受了以后能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就是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就是说对于五尘境不深染著)。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就是《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就是易成正等菩提),也就是容易成佛。

  《清凉记》讲: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种为即生能成大般若的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足这十六种殊胜性。

  《掌中解脱》385页:“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与一生中即身生佛之身,也必需是业地,南瞻部洲具有六界(也就是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的胎生人身。……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南瞻部洲来。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

  因此我们要数数思维,对此要了知。数数修:数数思维,串习。

  原文: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讲解:得何能下种。何:就是指暇满人身。只要人身得到了,就可以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过如意宝珠。功德流诸人:就是具足这个功德相续的人。谁令此无果。只要有这个种子将来都会有成就。

  原文: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讲解:入行论亦云(入行论当中说。详见《入行论》当中不放逸品卷四说):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我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了,如果不修善),无余欺过此:我若不修善,其诳惑自欺,无余方便能过于此,亦无过此愚:没有比这个更愚蠢的了,愚昧无知,昧于取舍,亦无愚蒙过此者也。也就是说再没有比这个更愚痴的人了,若我解是义(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人身重大意义了)愚故仍退屈(仍退屈:就是于菩提心行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就是自知当堕恶趣就害怕了)。若难忍狱火(狱火:地狱的火。就是由失坏菩提心等罪,当生地狱,地狱难忍之火长时间烧我身)粗猛恶作火(恶作火:就是忧悔之火)定当烧我心。难得利益地(利益地就是有暇圆满的人身。再得就不容易了)由何偶获得(何:就是积集无量资粮)你才能得到这个人身。今天如盲龟浮木一样偶尔得到了,你如果不珍惜,再得到就不容易了呀!我们常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若我如有知(如果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或者我若尚具能辨利害的慧心【入行论广解】卷四)·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蒙就是迷的意思)·我于此无心(令心迷失了,就如行尸走肉,无心之躯)·何蒙我未知(何物令我愚蒙耶?我多么的愚蠢呀!)·我心有何物(就是何物住我心,在我心内作祟?(烦恼也)。是烦恼控制我们的身心,不叫我们利用这个暇满的人身,出离恶趣,得解脱呀。我们一定要明确了知人身义大难得呀)。

  下面请看思考题:163、暇满利大指哪方面说?

  可以从五个方面说明:(1)、如《与弟子书》云:“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要想成佛度众生,只有人具备这种大心力,能做到,其余的都不能。

  (2)、复次,虽有一类昔于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故能修入圣道之身,以人为最胜也。

  (3)、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南赡部洲人为可赞焉。

  (4)、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

  (5)、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

  164、云何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天人也把得此暇满人身作为他们的希愿处,就是天人希望他们能得到人身,又有欲界天过去在人道的时候,由于他们修道的习气很重,虽然生到天上,他可以见谛或者见道,但是色界天绝对不可能有得到圣道的,就像前面所说的欲界天多半也成为无暇处,所以最初修道人身是第一。

  165、人中云何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北俱卢洲的人,不堪持受各种戒律,东圣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这三洲的身,以南瞻部洲的人身为所称赞。所以得到人身而不珍惜,那就太可惜了。作为我们来说要时时刻刻警觉,思维。

  166、暇满之身应作何事?

  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途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当如是数数修习之。

  167、何谓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这是一个比喻,比喻我们人身难得,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这段文,请看书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若时自在转顺住:就是随自己自在而转,住人天趣随顺之处。堕险成他自在转:因为不能任持戒律而堕恶趣险处。你得人身是因为你完全持清净戒,三皈、五戒和十善圆满。现在因为你不能任持戒律,那么我们想想你下一辈子还能得人身吗?你必堕恶趣险处,全无自在,随他力而转。则以何因而能出彼恶趣?

  原文: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义胜·义大之身。若不画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

  讲解:如其观待毕竟义大(毕竟义大就是成佛,对上根来说就是成佛)·如是观待现时亦然(就是退一步,比较低的来说)·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即由布施等来。成就善趣之身,依持戒。善趣受用的因为布施,眷属圆满的因为忍辱)·若以此身易能成办(以人身最容易成办。我们要珍惜)·此诸道理亦应思惟(这些道理要细细思维)。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义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就像入宝山空手而还一样)·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

  原文: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

  讲解:想一想我们得到人身如果不究竟利益他而成佛,无量劫轮回相续受苦,众苦相续呀,没有比这个更欺诳,更愚蠢的事情了,应该思维马鸣菩萨说的:「若众善富人(富贵的人)·由无量劫得(由无量劫以来得到的人身)·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没有积聚福德资粮,不会得到圆满的人身)·难忍忧恼室(要多思维恶趣的苦,观一下蚊虫蚂蚁多的不得了呀)·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没有修行十善业道,后世人身再得却得不到了)·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就是善法欲,要发起这个心来如法的信念、修持、思维。)

  原文:如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讲解:如入行论云(《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这就是以人身作仆役想,为了一辈子的衣食住等,等于雇役给予工资,即当责令其作有大意义的事情。(略论释381页)

  又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就是说只有靠人身这个舟筏才能度脱苦海,如果这个筏你扔掉了,后世就很难得,时机尚在,切莫任无明烦恼所迷惑而沉睡不醒呀。不知道人身义大,非常可怕)。

  原文: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鸟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这是一个比喻,如我们说的167题,何谓《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虫礼骑野马·藏鱼梅鸟食。」在略论释238页讲:(一)虫礼者,喻吾人常处三途,如虫常在地中,今一旦突出三途,获得人身,趋大义利,如虫忽出地面,知礼三宝,岂不可异(希有)。(二)、骑野马,喻谓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马过,彼惧而颠,适堕马背,紧握其鬣,资以游行,心悦而歌,问 何乐如此?答曰 吾跛者也,平日思骑羊亦难,今忽得野马骑,不乐而歌,将待何时?吾人在轮回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趋向大义,亦复待何时?(三)、藏鱼喻,藏,指拉萨以南,后藏一带,其地素少鱼,有后藏人至前藏,忽得鱼食,过饱,欲吐,急以带束颈。问何故?答 后藏人谈何容易一得鱼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须爱惜勿失,亦当如此。(四)、梅乌食喻,梅乌,乃译音,西藏以上好青稞面和酥油,为食之隹者,名梅乌,甚属难得。有母以梅乌分饷数子,一子心贪,将自份隐于背中,伸手复乞其余,犬出背后,窃之而去,子大哭。问何故?答:谈何容易一得梅乌,今为犬窃去矣,安得不哭?行人悲空失此身,亦当如是。

  我们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如果得到了而不珍惜,太可惜了,以上就是这段比喻的法义。

  人身难得义大这一章,我们就总结到这里。

  回向(略)

  寒冬恭敬整理

 
 
 
前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5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8讲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1章 正信和智慧的力量

法空恩师讲《广论》5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0讲

 

后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5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