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空恩师讲《广论》111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空恩师讲《广论》111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

  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讲说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皈依三宝这一章,其中的内涵和法意反复给大家讲过了。总的一点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佛弟子,如何正确认识三宝?对于三宝的概念和功德内涵要有的正确认识和学修上的帮助,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三宝是什么,你的动机和发心是什么,学习了知以后应该做哪些事情,观修三宝的功德和意义。这些,我想大家在学习《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和《广论》时,已经讲了很多,这一课本来是昨天讲,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讲了,今天讲完这课以后我们暂时放半个月时间的假,然后我们再接着往下讲。师父走了这段时间,不在网络上讲课了,大家主要是要在宗喀巴大师的《显密修行次第科颂》和《略讲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上下一番功夫去学习。

  我们三宝这一章虽然讲了很多,大家也了知了很多,但是从真正修学上来说,对三宝的了知还是比较粗浅。因为三宝这一章除了从文字上认识,还要从我们的动机上去改正,你过去对三宝那些错误的观点、想法、做法都要改正。前面我们谈过,善知识是依止的根本,三宝是修学的根本,戒律是解脱的根本,知见是行持的根本。必须把这些掌握了,再把简单观修掌握,然后再去做其他的。很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我们过去一些不如法的。

  通过学习了三宝这一章,师父讲了这么多了,放这么多天假,大家要写一个心得体会。三宝也讲了,我们也听过了,但是听过后,每个人理解和概念不同,所以每个人要写一份心得体会,把你对三宝的概念谈一谈:

  1、三宝在佛法中的地位和他的重要性;

  2、三宝的种类,对于修学次第的帮助;

  3、学修中的引导。

  我们知道三宝有德、能、智三种功德。作为我们修学中怎样来掌握,这是很关键的。要看广论的原文,《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大家不仅要看一看、研讨研讨海公上师的讲解就可以了,象师父前面说的简略修法要掌握,在修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把三宝的功德体现出来。广论无论哪一章讲三宝的功德,都是讲三宝的德能智三种,但是这个德能智你自己概念上的认识是什么呢?你要掌握。不然的话,你在修学中就容易出偏差。

  我们讲了一个每天怎么修学三宝功德的简单的方法,一个仪轨性的修学方式。现在在修学上,有传承的就按四加行的四皈依修学,没有传承的就按前面师父讲过的这个概念上修学一下、体悟一下。你没有体悟、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一章就会一带而过。再就是把师父前面已经讲过的道前基础和下士道讲过的内容,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轨理、念死无常、三恶道的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把这些再回顾一下,这样你下面修学上就可以掌握原则。通过对过去内容的闻思内心好好地整理一下。

  今天我们就把这部分讲完,我们再开讲就进入正式的课,也就是继续从业果往下讲,业果方面讲完了,下士道就结束了,我们还要开一个总结研讨的学习班,然后下士道结束后速成班就要开学了。现在来说,主要还是把前面已经讲过的回顾一下、再去熏修一下,然后我们在速成班开始的时候开始讲修法,怎么观修:依止善知识、暇满、念死、恶趣苦怎么修。把这四共加行我们都讲一下,然后大家掌握了以后,一步一步地向下进行引导,不能停留在这儿了。在这儿大家已经听过不少了,四共加行、不共的我们全部谈过了,在讲《上师供》的时候也反复地强调了,所以在这儿就不说了。主要是把我们的心发起来,发不起心来,你学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意义。

  回顾一下前面讲的内容,知道了三宝在佛法中的地位,一切的修行从发心、从你的动机开始,你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正确的闻思方向,才能作为修行的资粮。首先知道我们发心,从菩提道次第一入门就开始讲发出离心、发念死的心、发念三恶道苦的心、包括念畏惧业果的心、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等等。

  六、菩提心的发起因缘

  菩提心的发起因缘我们要了知,皈依要想不退转,一定要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菩提心要是发起来了,我们的心才不会退转;不然的话,就把握不住。如何才能发起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根本就是为了利他。但这个利他的 “他”,并非就是指我们心目中特定的“他”,也并不是我们喜爱的亲人和朋友,有分别地说这个人跟我有亲缘关系,我们就利益他;这个人我不认识,我就不去帮助他,这样这个利他的心就是有局限了,没有大到平等利他,说明还不是菩提心。这个利他的 “他”,是指一切的众生、一切的如母有情。利益一切众生,绝非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关起门来,在内心想象着利益一切众生,相对还比较容易。因为其中没有具体的众生,不会涉及到那些我们讨厌的人。但是现实当中的众生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不喜欢,或者是仇恨、痛恨的人,是平时避之尤恐不及的。但佛法告诉我们,应该对一切众生、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即使是我们的冤家仇人、互相有仇、有矛盾,即使他们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损恼我们,跟我们有过不去的矛盾、是非,我们都要毫无芥蒂地平等对待。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对他们生起感恩之心,感恩他们成就我们的修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的确困难重重,不容易做到,但是修行就是从这上头不断地努力下功夫,主要是在这上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修行。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关爱和在乎的人,比如父母眼中的孩子,青年人眼中的恋人。为什么不能将这份关爱和在乎普及于一切众生呢?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心。在我们现在的境界中,还没有具备关爱一切众生的心。也就是还不具备菩提心,还不懂发菩提心,还发不起来呢,所以我们的修行进步就慢。因为你对待家庭、对待孩子的心,比对待三宝的心还要重,对待家庭、子女、事业比对待佛法迫切,对待佛法你可能三分,对待世俗你可能有八分。这样一来就形成这种我执我爱凡夫的境界中,不具备关爱一切众生的心。就象有钱人一样,虽然家庭很富有,但是象《药师经》里面讲的,自己都不肯去花,即使自己的亲人花一分,他都非常恼怒,对名利执着,吝啬地不得了,自己都不舍得用,天天看着、守着,这样成了挂碍了。

  过去藏地有个公案讲,有个特别富有的人,他特别吝啬,吝啬到什么程度呢?如《药师经》上讲:如割身肉,深生痛惜。亲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用都象割肉一样,自己就更不用说了,非常舍不得。后来有一天,有个非常穷的人到他那儿乞讨,不知道怎么他发起慈悲心了:“唉呀,我也施舍施舍吧。”后来那天就对那个非常穷困的人施舍了一张牛皮。布施了一个牛皮以后,他过去生吝啬啊,后来,他这一生穷得不得了,什么也没有,后来他走到一个庙里,看到一位活佛,唉呀,那个的供养大得很啊-又是黄金、布匹、绸缎、吃的、用的很多很多,很多人供养那个活佛,心里就想:“唉呀,我对这些东西不期望,只要能吃一顿饱饭就不错了,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有一天,他就走到活佛的跟前了:“活佛你能不能慈悲啊,把你一天的供养能不能施舍给我啊?施舍一次啊!就是说把你今天布施的东西施舍给我啊!”后来那个活佛说:“今天的供养不能施舍,因为今天人家供养的时候有要求,他们有善愿。这样办吧,明天你早点来吧,明天一天内我布施供养的东西都给你,都算你的。”后来他就忍饥挨饿,他就回去了,就盼着天亮啊。八点钟约好了,他就来了。平常呢活佛每天都天不亮就坐在那儿等,接受众生的供养,这一天还是照常,天还没亮活佛就坐在那儿接受众生的供养。结果等啊,等啊,等了半天,唉呀,也没人来供养,这家伙等到天快黑了还没有人。唉呀,他又饿了一天了,他说:“也怪了,你说怎么?”活佛也说:“平常啊,供养的人很多,怎么今天一天了,都没有来个人供养呢?来施舍呢?布施呢?”后来眼看天非常黑的时候,看见来了一个牧民,很穷的一个牧民,布施了一张牛皮供养活佛。活佛说:“你看,你这个人业障多重,你这个人业障障碍我一天接受不到供养,今天我答应你了,我今天接受一天的供养都给你,今天我就接受这一张牛皮,给你吧。”后来,他说:“为什么你知道不知道?你今天在这儿呆着,你接受这张牛皮,这张牛皮就是你一上辈子你布施的,你就布施人一张牛皮,你种多少你就得多少,所以说你看,人家就还给你了。”就是说,你这个人的业力有多重啊,影响到众生来这儿布施、来这儿发心啊!可见这个业力的严重性啊!

  所以,作为我们修行中,我们要不转变我们的心量,我们这个心永远在凡夫上,不向前去进步,这样的话,停留在自私自利这个上面,那么永远不会有进步,甚至自己在修道上来说,永远退堕,就是不会有进步。有的人说:唉呀,我念经啊、拜佛等等啊,为什么我所求,我发心想要的东西我都得不到?为什么?你没有种,你光想收成,那可能吗?不可能!佛法是讲因果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根源在于我们的心,不具备观一切众生的心。也就是我们说,你不发菩提心。

  在我们的心灵当中产生主导作用的,通常都是情绪,情绪支配心灵,支配我们,而这个情绪又充满好恶和不平等,好的、不好的和不平等,又要分这个,它是有区别的。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我们可能做到冤亲平等吗?因为我们有情绪,我们有好恶之分、有不平等的分别之心,所以在这个心态下做的事情就不会那么完善,可能对众生一视同仁吗?你有分别啊!即使表面做一点,也往往非常勉强。唉呀,没办法,我是学佛的,做一点,也是勉强地做,不是从内心里那种很高兴,有那种意乐去去做这些事情。

  所以说,以平等觉悟的心利他,对心行的要求是特别高的。但佛菩萨的品质必须要这样子培养,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面对这样的困难和内心的冲突,你首先可以通过观想的力量先去发心(先去设想,我真实做不到,但是我从心里面先去发心,一点点去做,就象我们讲,你发什么心,你将来要发菩提心也好,你先从这个四无量心开始或者从大悲心开始,你一点一滴开始。),以相应的方便善巧来克服自身的局限(就是要熏习),启动内心平等利他等正面的力量。在我们生命的内在,本来具足佛菩萨一样的心,我们都有,跟佛菩萨一样的心都具足,具足佛菩萨一样的无限大悲,关键是唤醒这种沉睡已久的心行,使它发挥作用。我们这个心怎么讲呢?被凡夫心占领了、沉睡了、迷失了、颠倒了,学佛呢就是要觉悟,把它启发起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恢复它的作用。我们讲,你光做到觉悟不行啊,你还要做到奉献,你只懂得觉悟,“啊啊,认识了,认识了”,不做,那也没有用。

  菩提心也是缘起的,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此菩提心为诸善中王(一切善中之王,你皈依三宝不退失,是你真正懂得了学佛的意乐,学佛的方向,因为你懂得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戒律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约束你只是止恶,止恶不代表你不做恶你就可以成佛啊,你还要利他,就是要发心,还要行善,还要去发利他的心,做善的),必有因缘乃得发起。”只有这个因缘才能发起,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中层次最高、能量最大的心行,它的成就也是最为圆满的,修行当中。但这种善法并非凭空而有,同样依赖于各种因缘的和合才会有的。关于菩提心的发起,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就是我们《广论》曾经讲过的七重因果、自他相换,这是修习的方法,你先根据这种引导,慢慢试着去想、去发,一步一步地去做,慢慢完善,做到一个佛子应做的,应发的。

  1、七因果次第

  《修心七要义》当中,阿底峡尊者为我们讲述了七因果的修法,从知母啊、念恩啊、报恩啊、修慈、修悲啊、增上意乐啊进入菩提心。由这个开始,另外我们密宗的法本里《五字真言》里也有这个修法,天天念啊,都是叫你发这个心,就是让你发起这种菩提心。其中,知母、念恩、报恩引发菩提心生起的因缘,就是方法,我们说七重因果也好,自他相换也好,都是发起菩提心的因缘,就是缘起,而修慈、修悲则属于菩提心的内涵。我们把这个内涵知道了、因缘知道了,方法掌握了,就可以慢慢修了。为什么成立这个速成班呢?它的作用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不然的话,你说我们修什么?

  所谓知母,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生身母亲。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是我们的骨肉至亲,或为父母尊长,或为兄弟姐妹。正如《梵网经》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此外,很多佛教经典都曾论及这种关系。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知母”能否使人生起报恩心很值得怀疑。从发菩提心的角度,就是要不断地从缘起和内涵上去修持,比方我们刚才讲的知母一样,能不能让大家对于众生知母,是值得怀疑的,为什么值得怀疑呢?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今生的母亲都不愿孝顺侍奉,更何况过去的父母?对父母的生育恩、养育恩等等根本就不去思维,今生的都还能发心去报,更何况过去生的呢?事实上,把一切众生当作儿女,效果也许会更好,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对儿女都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佛经当中也有类似的教导,言菩萨把一切众生视为独生子一样看待。但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强调“知母”呢?因为后面还涉及到“念恩”,知道母亲不容易后面就是要念她的恩了,首先知道父母的恩是什么,知恩就是要报恩,念恩就是要报恩,知母、念恩、报恩嘛。人们对儿女的喜爱是本能的,是出于天性,但我们并不可能对一切众生都是同样生起天性的喜爱,所以还是要加上“知母”。把众生视为母亲一样看待,是菩提心修法的开始,也是关键。所以文殊菩萨《五字真言》里面,我们的法本里面,我们的念诵里面也是这样教导,也是这样念诵的,而且这上头也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怎样去发。知母,然后就是念恩了。

  所谓念恩,是忆念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从十月怀胎开始,不仅给予了我们色身、哺育我们成长,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悉心地照料我们,付出难以计数的辛劳和关爱。我们在作这样观想的时候,应当经常诵一诵《父母恩重难报经》,其中详细地讲述了父母的恩情。所以这个是重要的。

  父母恩重如山,我们又怎么能知恩不报呢?不仅要对今生的父母生起报恩的心,也要对生生世世的父母生起这个报恩心,还要对一切如母有情生起报恩的心,我要成佛救助他们。在无始劫以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至亲的父母,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所有的一切不同生命形态的有情,比方说,六道当中哪一道的众生都曾经跟我们有这种亲缘关系。知母、念恩,然后就是报恩。

  知道父母的恩了以后,然后就是修慈了,慈就是与乐之心。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就应尽力报答,使他们获得快乐和幸福,也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幸福。唯有对一切众生心怀感恩,慈心才能普及。修慈也是有善巧的,可以先从自己的亲人、从自己喜爱的人开始修,然后逐渐过渡到关系中等乃至漠不相干的、不认识的这些人,最后是冤家仇人,这样逐渐推广至一切有情。按这个次第修学,可以一步步拓展我们的心胸,在利益众生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改善自身的心境。当我们心中能够容纳更多的众生的时候,狭隘的自我也在随之瓦解了,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没有了,被瓦解了。我们的心,正是由于我法二执(我执、法执)而落入局限当中,变得狭隘而渺小。如果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那么心量自然挣脱两种执着的束缚而回归到无限广阔的自然状态当中。这就是要通过转变的,转变的过程就叫修行,什么叫修行?就是要转变。你看看,你过去那个不对,现在通过闻思佛法经教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使自己回归原来,这就叫修行。

  修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苦,我们在讲广论时说了,有三苦及八苦的分别,前面为苦苦、行苦、坏苦,后面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一切众生都沉溺于苦海当中,人生都是苦。即使暂时地享受一时之乐,也是长劫的苦因。所以我们要生起悲悯之心,发愿把众生从痛苦当中拯救出来。同时,还要积极地住持并且弘扬佛法,如果没有佛法智慧的照耀,世间将变得暗无天日。这种“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之心,也正是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强有力的动力。我们说“多一处道场少一处监狱”,有僧团、三宝住持佛法、弘扬佛法,开示众生,那就少一些造恶的,这一方的人呢,就会懂得行善止恶。所以说“多一处道场少一处监狱”,可以利乐众生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对众生产生不忍之心呢?面对众生的痛苦,我们时常熟视无睹,看到跟没看见一样、不在乎,要是别人有点什么倒霉的事了,自己心里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看笑话,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姿态。如果是看到自己讨厌的人遭受痛苦,甚至还可能幸灾乐祸。这些都是修习慈悲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时候,别人向我们求法或求帮助,有什么不懂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可能脱口而出就是“没有时间”。或者“我忙”,或者不耐烦的心理。为什么我们更习惯拒绝而不是为他人提供帮助呢?正是因为我们对于众生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我们还会给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我现在正忙着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时间去做。”去推卸这些责任,不能完全去发心,我们发不起来、不愿意发。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愿意。我执非常狡猾,当我们不想慈悲众生的时候,它会找到各种开脱的理由,各种理由就出来了,使我们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的错误,经过这样长时间地去做的话,轻易就得到心理平衡,做这些事情没有觉得如何。事实上,有多少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由背后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他?重要的是这个,如果不是,再多的理由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只能把我们已经有的错误变得更坚固、更隐蔽、更难以改正。由凡夫心转入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你不仅要以柔软的心对待众生,深入体察他的痛苦;更要以坚毅的心对待自己,决不以任何理由姑息自我的诡计。

  慈悲心的修学,一方面是在座上观修。按藏传佛教的要求,必须每日三次修习菩提心的仪轨。修习菩提心的仪轨和观想的目的,都是为了长养这一心行。我们每观想一次,慈悲的力量就在思维中得到一次强化。在佛教的修行当中,特别强调运用观想的力量来转换心念。这是因为,修行所成就的并非是客观结果。如果我们要办一所学校,比方说,那么客观上的一所学校就是目标所在。但修行成果主要体现于内在的转换,他的关键在于心行的运作。你每天不断地观想,正是转换心行的必要的过程。依唯识的原理来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假如我们刚在座上修习了慈悲观,再看到一个原来很讨厌的人,也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厌恶之心。没修的时候,可能我们对这个人讨厌,修了以后,虽然做不到慈悲他,但是起码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逆反心理,心理不耐烦的心理没有,转变了。即使没能很好地控制心念,事后也比较容易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并因此感到惭愧。所以,座上修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检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座上修习慈悲观和菩提心仪轨的同时,还应该在生活当中不断地运用和调整。正如钻木取火那样,需要两块木头持续摩擦,才能碰撞出慈悲和智慧的火花来。

  修学佛法,最高成就正是菩提心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如果说只修一个法就能使我们成佛,那一定非慈悲莫属。正如《华严经》所说:“虚空尚可量,菩提心难知,所以不可量,大慈无量故。”或许有人会问,佛果的成就不是悲和智的成就吗?为何只修慈悲也能成就?这是因为,圆满的慈悲必然包含了智慧。若无空性慧为基础,慈悲也没办法达到究竟的圆满,没办法摆脱凡夫心的杂染,充其量也只是有漏、有限的世间善行。长期以来,对菩提心的弘扬往往是侧重于利他,没有强调智慧和慈悲的关系。事实上,修学慈悲同样离不开般若智慧的指导。假如有悲心没有智慧,难免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应当同时长养自身的慈悲和智慧,不可有丝毫的偏废。

  有了慈悲之后,应该进一步生起增上的利乐之心,就是强烈的利他心。这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引导力量,也是发起菩提心的殊胜因缘。没有这些殊胜因缘,你那个心发不起来,可以说就是空话。所以:“诸佛正法护持者,常不舍离菩提心,波罗蜜行不弃捐,而能普摄多善法。”这是《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里面开示的,所以说,诸佛正法的护持者,常不舍离菩提心。真正你是利益众生的心不舍,这是佛法的护持者,菩提心你都做不到,你谈不到利他的心,护持佛法更不用谈了。

  2、自他相换法

  除“修心七要义”(阿底峡尊者的七重因果)外,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也是修习菩提心的重要教授。从理论上说,“自他相换” 这个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凡夫的特点是什么?正是爱执自我,对自己特别执着关爱,舍弃众生,不愿意去帮助别人,处处替自己着想,对他人漠不关心。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并在无尽生命延续当中得到不断的滋养和扩展。因此,这种执著几乎贯穿着一切心行,使我们滞留于凡夫境地不能超越。而我执来源于无明,两者是构成凡夫人格的基本力量。

  尽管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某个层面上来说,与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但我们的确还是凡夫,你还没有证圣啊,原因在哪儿呢?正是由于这两种力量所致。一旦打破无明和我执,我们就不再是凡夫了。所有的烦恼和恶业的生起,也来源于无明和我执。我执处处替我们包装,替我们维护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地逃避一切对于自己不利的事情。杀盗淫妄,哪一样不是因为我的贪、我的嗔、我的痴呢?我们所以纠缠于贪、嗔、痴上面,在这上面拔不出来,在这个行为当中,无非是为了寻求快乐,绝不是为了制造痛苦。但是最终的结果,却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果,带不来快。所以说,我执(对自己的执着)乃是一切衰损之门。这是在《上师供》里面给我们开示的: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所以你要转变,不转变就不行。

  那么,我们所建构并执著的“我”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说到所执时,首先会涉及到能执,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行为,就是能执。但意识所执著的这一切,不论是思维的部分,还是身体的部分,都是虚幻无常的,没办法从中找到固定的实质。生命的立足点在哪儿呢?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在哪儿呢?我们所执著的财富、家庭、事业都是暂时的,都是处于动荡变化当中的,就是无常的。生命真正的立足点,一定不是我们意识所执著的,以“我”或者“非我”皆不足以概括。可以肯定的是,意识所设定的一切自我,绝对是错误的。可这种错误的设定,无始劫以来就成为一切痛苦之源。我们设定了一个不稳定的对象,但作为自我来说,却要竭力地、全力以赴地维护这个不稳定。执着这个不稳定,把不稳定当作稳定来维护,又是何其辛苦?可叹的是,我们始终都纠缠在这一场毫无意义的奋斗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例外。修学佛法,首要目的便是摧毁我执,要把我执破除。阿罗汉正是因为超越我执,方能证得涅槃、断除烦恼。如果你停留在这上头,那么你肯定证悟不了,小乘的圣果你都证悟不了,更何况大乘呢?大乘的果你更得不到了。在这上面来说,要不断地向上进步。

  “自他相换法”的修行,虽然是从凡夫心着手,但必须具备一个认识的前提,那就是深切地意识到“我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为一切功德之本”。这两句话是很重要的,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解脱生死,成就无量的功德,正是因为他所想的、他所做的、他的出发点、行为想法都是从利他出发,没有是利益自己的。你看,佛菩萨什么时候想着利益自己啊?没有,全是想着利益众生,拟他才能够真正地解脱。

  利他,似乎很平常,不少人都在做利他之事,包括许多没有学佛的人。但利他究竟能到达什么程度?如果以一百分来衡量利他的纯度,那么诸佛菩萨的纯度是一百,而凡夫利他的纯度最多也只有几十或者几分,还杂夹着贪心、我执、我慢等等种种烦恼心行,还有这些东西存在。作为凡夫来说,即使是在利他的时候,生起利他的这个心,往往还比不上其中夹杂的我执和对功德的贪著多。

  最单纯的利他,才是最彻底的慈悲。它的标准有两点,一个是达到三轮体空的程度,一个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要做到这两点,必须深刻认识到执我的过患。我执不仅力量强大,而且善于伪装。无论我们做什么,哪怕是做自私的事,往往也能找到体面的借口,所以,这正是我执的厉害之处。我们不妨自我反省一下,然后再观察一下他人,就会发现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理由。做好事有理由,做坏事也有理由;有说得出口的理由,还有说不出口的理由;有应付他人的理由,有安慰自己的理由。所以,我们要善于揭穿自我的真面目。事实上,揭穿自我的把戏和阴谋,就象揭开自己见不得人的伤疤一样,痛苦是必然的。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果断地下手,不然的话,等到鼓了脓,伤严重了,那就不好治了,你把这个脓挤出来,伤疤就好了。不然的话,伤越扩越大,到最后没办法收场了。否则的话,仍然会一如既往地被我执指使,一如既往地流转生死。

  利他不仅能成就慈悲的品行,同时也是打破我执的过程。如果我执还很强烈的话,一定没办法纯粹地利他。当我们发心利他的时候,首先表示反对的一定是我执;当我们想着利乐一切众生的时候,首先要制造阻碍的必定还是我执。这也从反面证明,利他是摧毁我执的有力武器。

  充分认识到执我的过患和利他功德的之后,就有资格修学自他相换法了。不然的话,你不明白怎么修啊?没办法修,也可以说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在这上头要好好地反省一下。把爱著自己、保护自己、处处设法利益自己的心态,转变去利益众生;把舍弃众生、对众生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这个心态,转而用于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他相换法的运作方式。如果我们能对有情、对众生生起利益自己那样的利乐之心,菩提心的种子就开始萌芽了。再进一步,是对所有众生平等相待,没有丝毫亲疏之别,使利他的心普及于一切众生。自他相换法的修行,是引发菩提心的很殊胜的方便。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必定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绝对能做到,这就是自他相换。

  3、十种因缘

  汉传佛教中关于菩提心的教法,最突出也是流传最广泛的,当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其中谈到菩提心的八相,就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发心很难立刻到位,这就需要时时鉴别自己的发心是否正确,究竟是邪还是正,是真还是虚假的、伪装的,是大的是小的,是偏的是圆的?每一种都有相应的标准,使我们可以对号入座,审视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不完善,并时时刻刻进行调整,去运用,去改善,这就对了。

  在《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就如何发起菩提心,为我们总结了十种因缘。如果说是我们时常思维这十种因缘,会觉得发菩提心是人生的唯一选择,除此以外,再没什么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了。这十种因缘分别是:念佛重恩故、念父母恩故、念师长恩故、念施主恩故、念众生恩故、念生死苦故、尊重己灵故、忏悔业障故、求生净土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首先是念佛重恩。因为有佛陀宣说法要,才有了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众生才因此找到解脱之路。佛陀以大慈大悲的心,在娑婆世界当中投生八千次,这一次降生在娑婆世界(古)印度、尼泊尔,在世间他四十九年当中苦口婆心地说法度化众生,我们如何才能报答这个无比的恩情?就必须发菩提心,“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楞严经》里面说的。如果仅仅是自了,是不足以报恩的。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佛陀的恩德究竟有多深。而这一个认识,又是基于对自身生命的强烈关注。如果说是我们没有把见道和了脱生死当作一回事,自然不会体会到佛陀对我们的恩德,感觉到佛法对人生的意义。如果说是我们自已在人生旅程中上下求索,遍学世间所有的哲学、宗教也都参学、都了解了,以后仍然没有找到得到解脱之道,最后因为修学佛法而找到生命出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才能真切体会佛陀的深恩,才会体会到佛陀对我们在大恩。所以,现代的人听闻佛法很容易,甚至坐在家里,通过录音带、录像、光盘听闻法师说法,通过网络也能听到,不容易生起希有难得之心。事实上,我们闻法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对法的受用。我们对佛法越珍重、重视,得到的受益、利益也越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现在大部分的人听闻佛法时间长了,对佛法的听闻很容易轻视,讲法的师父多了,不在乎,容易轻视啊。所以,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这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念父母恩。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有发起菩提心,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都读过。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的母亲因邪知邪见,不信三宝,结果堕落到恶道了。地藏菩萨听说以后就发起菩萨的大愿,在他发愿的当下,不仅使他母亲从地狱升到天上,也使当天处在无间地狱的所有众生都上升到天道上去。可见,发起菩提心之后,不仅能报答现世父母的恩情,还能报答多生累劫父母的恩情。否则的话,自己尚且没有出路,又如何能够报答父母之恩呢?

  第三是念师长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有在家的师长,我们才能了解世间的学问道德;因为有出世间的师长,就是出世间的老师,师父啊!我们的法身慧命谁给的?师父给的,所以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和听闻,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是在《劝发菩提心文》里说的。出世间的师长有了,我们才能够听闻佛法,明了解脱的途径。密宗对上师特别重视,确有它的特别深刻的内涵。上师不仅为我们传授佛法,更能指导我们把佛法运用于修行实践。十方诸佛固然重要,如果是没有上师作为桥梁,我们也没办法成为佛弟子,没办法于法起信,于法起修,于法得益。而有证悟的上师,本身就是佛法僧的象征。通过对上师的恭敬,还能帮助我们摧毁我执,从恭敬中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如何才能报答师长之恩呢?也必须发菩提心、绍隆佛种。师长把修行之道传授给我们,我们只有认真地继承并且弘扬,以这个利益众生,才是如法的报答。通过网络的护持道场、大家的研讨、互相的熏陶、互相认真地学习,这个都是报答师长之恩啊。

  第四是念施主恩。现代人谋生相当不容易,整日为了生活奔忙。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作为一个出家人,不必为了生存操劳,可以过着追求真理、追求解脱的生活,真是天大的福报啊。所以,不论生活条件怎么样,都应该对三宝和整个社会充满感恩心。如何报答十方信施为我们创造修学的条件?还是要发菩提心,精进修学,弘法利生。只有这样,才有福报消受十方信施的供养。否则的话,披毛戴角也还不起。

  第五是念众生恩。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曾经和我们互为父母、兄弟、兄妹,都曾有恩于我们。但在生死流转中,他们或者堕落于地狱道,或者沉沦于饿鬼道,或者辗转堕落在畜生道,即使有幸投身善趣,也不能永久享乐,就是得到人身也还能永久享乐啊,你到天上也一样,一旦福报享尽,必然堕落。如果我们只想着个人解脱,一走了之,于心何忍?想到众生对我们的恩情,想到众生的痛苦,我们唯有发起菩提心,以救度一切如母众生有情为己任。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样,才能回馈于社会,回馈于众生。不然的话,那么我们就是忘恩负义的人。所以必须从这上头去完善自己,这样来修学、来用功、来发心,那么就对了。

  第六是念生死苦。在无尽生死当中,我们什么都曾经历过,下过地狱,你说你无始劫以来,包括我们现在的人也一样,我们也去过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人也作过,三恶道也去过,快乐也享受过,苦也受过,只不过是都忘了,都经历过。当过畜生、下过地狱,即使生为人,也未必活得快乐。在过去的生命旅程当中,我们可能像很多人那样,没有听闻过佛法,过得庸庸碌碌、迷茫困惑。我们一天又一天地蹉跎了岁月,一生又一生地浪费了生命,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和真实的意义。在生命洪流当中,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念,只有当下这个时刻,甚至明天都没办法把握。我们能保证明天还能够继续活着吗?谁也不敢做这个保证。过去已经过去,我们没办法把握;未来不曾到来,我们也没办法把握。如何利用当下这一个身份来改善生命?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发菩提心。当然,也可以发出离心。但只发出离心的话,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终非究竟圆满的发心。这样一来,我们的路就走错了。所以在这上头好好反省。

  第七是尊重己灵。我们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和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本是无二无别的。在我们的心性当中,和他们有着相同的层次。但他们已经成佛作祖了,我们还在轮回当中流转。我们自身本具无价的珍宝,可是现在却以乞讨为生,如何对得起自家的宝藏?基于对自身生命品质的重视,我们也应该发起菩提心。否则的话,永远没办法把这个无价的珍宝开发出来,只能任他湮没。当然,声闻人也开发,但是不能完整地开发,阿罗汉也开发,但是不能完整开发。唯有发起菩提心的诸佛菩萨,才能彻底开发这一宝藏,圆满发挥他的所有的功用。所有的作用只有佛菩萨能够开发,其他人都开发不了。所以我们在这儿,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必须要明了佛法的真实内涵是什么。

  第八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的方式很多,但最好的方式那么就是发菩提心。也可以说,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的效果是最快。发菩提心之后,左右我们生命的,那么就是菩提心而不是业障。我们知道,推动生命流转的力量是业力。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期业力形成的结果。所谓命运,我们说命运实际上也与业力息息相关,由引业、满业构成生命的总报和别报,因而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命运又是可以改变的,一旦把菩提心发动起来了,那么命运必然依循菩提心的轨道发展,而不再随业力设定的方向漂流了、流转了,这是重点。因为菩提心是诸善中王,他的力量之猛,不可抵挡。发起菩提心,就已经把握命运之舵了。所以,真正发起菩提心之后,就不必再有任何顾忌,因为菩提心的力量能够摧毁一切。全宇宙的力量有很大,而菩提心能将全宇宙的力量集于一念,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它呢?所以说,忏悔业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我们修行当中有两个力量比较大,一个是业力,我们《地藏经》都念过,《地藏经》就讲:我们的业力能深巨海,能抵须弥、能障圣道。同时,相应的,能对治它,能改变它的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能发言改变它的。所以在这上头,我们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菩提心,就按这个因缘去做。

  第九是求生净土。净土行人通常以念佛求生极乐,事实上,往生净土的最佳的方法还是发菩提心。依菩提心修行,临命终时,菩提愿王能在一念之间把我们推到西方极乐世界,成等正觉,而后根据自身的意愿前往十方世界转大法 轮、度众生。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为自利益及利益一切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佛说坚固女经》里面开示的。所以这个发心啊重要,不然,将来你把三宝的道理吃得再透、学得再明了,有什么用啊?做不到,不肯去行持,麻烦了,这样一来,修行就偏了。

  第十是令正法得久住。住持佛法,根本还是在于发菩提心。我们修行为什么容易退失啊?我们修道之心,修着修着,烦恼一上来,无明火一上来,不愿意修了,就是因为退失,菩提心没有就退失了,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未能地真正发菩提心,也不知道三宝的殊胜功德,甚至了知根本内涵不愿意去行持。所以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力量自然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如果在凡夫心行上做事,难免三心二意。今天想着度化众生,明天又想还是自己闭关修行吧,这是出家人最容易出现的心态。在家人也一样啊,今天修法、磕大头、修加行,明天可能就放下下了。为什么啊?懈怠了、懒惰了,就是说这种心呢还能恒常,一会有意乐,一会烦恼一现前,什么意乐不意乐,就忘了,简直就不能做了,做不到了,发不起来了。这一该是进,下一课又想退。为什么世间人认为出家人消极呢?是因为我们进退都能找到依据。佛法博大精深,似乎怎么做都有确凿的理由。其实不然啊,佛法还是有相应的标准,只是在不同阶段的修行当中,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发起菩提心,就应该以能否利益众生作为衡量标准。

  经常思考这十大理由、十大因缘,将为发起菩提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我们对生命进行全面的审视之后,会发现发菩提心是人生唯一有意义的选择。如果不是基于这个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人生似乎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可以这么发展,还可以那么发展。但这些选择都不是最究竟的,只有暂时的利益。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而浪费了暇满的人身,这个代价太昂贵了,我们付得起吗?想一想,为了世间的一点利益而置佛法于不顾、解脱于不顾,为了世间暂时的快乐,把佛法抛之一边了,这种人太不值得了。所以,只怕想后悔的时候就来不及了。唯有发起菩提心,生命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才能从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不仅使自己获得解脱,同时使一切众生获得解脱。“为欲使一切众生安乐故,为欲怜悯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欲度脱一切天人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佛说坚固女经》里面开示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授,也是我们修行当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不可轻视这一个教授,不可不在乎、颠倒,那就麻烦了。

  菩提心是成就的根本,修行的根本,不退转的根本,解脱的根本,成佛的资粮啊!你的皈依三宝的心,你的出离心,你的解脱的心,全部要取决于这个。不然,解脱无望、成就无望啊!我们怎可对于这个不在乎呢?不重视呢?要有惭愧心啊!一定要思维这些道理啊,才能使道业增长、道业坚固,修行不断地进展。所以在座的,大家听闻了这些教授,把前面讲的思维一下。你是刚来听的也好,还是听了好长时间的课也好、几讲也好,多少年的课也好,法也接了,这个教授、这个道理也听了,善知识也依止了不少。不管依止哪个善知识,听闻这些教授了,如果未能进步,你说你在佛法中唐捐了瑕满人身,浪费了十分宝贵的光阴,师父给你引导,给你指点修行的方法窍诀,你自己又堕落了,那么太可惜!

  所以,我们跟随师父们这么长时间了,惭愧不惭愧啊?想一想,惭愧不惭愧呢?说起来,我是某某师父的弟子,都很惭愧啊!我们连弟子相都不具足啊,何谈别的呢?没办法谈别的。所以,我们不管依止谁,修学哪一门,都要在实践中完善自己,不可不在乎,修行在这上头不下功夫,那就麻烦了。所以,好好地修行是在哪儿修啊?在思想上修,思想要有进步,知识要有进步,行动要有进步,身语意三业要圆满佛陀的身语意的功德,远离恶趣过患、恶业,完善自身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什么是修行啊?不是天天我们所想的,整天是世间的名闻利养,或者说请那么多书、供那么多佛、拜那么多师父,但是在德行道德上面,标准都不完善,能谈别的吗?不能谈别的,别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你作为一个佛子来说,什么是佛子啊?每天都在听师父讲法,每天都在网络上不断地用功、读文章、写文章、研究文章、唱念,都说我们在修行,可是修了半天还是老一套。你修什么呢?想一想?老一套是谁的责任呢?师父道理讲了,行持在于自己了,责任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没有惭愧心啊,我们听闻了很多道理,让你去行持了,你都把这个东西抛之脑后了。

  师父讲法的时间短一些了,不生难遭难遇想。干什么啊?天天要打妄想:“唉呀,师父不讲课了,我可休息休息。”或者我干点别的去,到处去聊聊天,玩一玩、转一转的,都是这些事情。不在佛法上去进步,不是说师父不在了,我照样要用功。有善知识讲法,我生稀有难得之心,我听闻了教授,我下来我依教奉行,我好好去行持,好好按佛法上这个教授、教诫、经教上的引导去修学,不是在这上头去下功夫的。天天在读经,半月在诵戒,知识在进步,理论在丰富,只是作为我们佛教里面的“教油子”,你说起来那“呱呱呱”的一套一套,甚至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什么都做不到。你讲起来什么都会说,然后在行持上根本不完善自己,那还有什么用啊?

  作为哪一个师父也是,讲法不求别的,不是说求我要收多少徒弟,我有多少徒弟;从数量上你看我多有本事啊,我有多少徒弟;或者说收了多少徒弟,我有多少供养,吃穿有多少。哪个师父都是希望弟子在修行上进步,怎么个进步法啊?从你们的言谈举止、网络上的共修,佛法上的听闻,还有什么啊?还有就是自己在经教上的进步了,其他没办法谈了,所以,你这个出离心也好、正知见也好,你这个这么大的教授,你到最后连点慈悲心也发不起来,善巧方便的智慧也没有,听闻了这么多经教,还是停留在原来那个层次上没有进步,那就完了。那你还天天在这儿干什么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工作天天这么累,家庭这么多事情,处理的都很少,你到这里都干什么来了?好好想想,好好思维一下。师父讲了这么多东西了,一步一步的东西,给我们苦口婆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个道理讲的很普通、很简单,我们很明白,我听了几百遍、几千遍了,师父天天都这一套说来说去,你要做到了我还说它干什么?我就不说了,没有什么可说了,可以往下说了。你做不到我不说怎么办呢?你只想往上走,你不看看自己的基础如何,地基打的怎么样,你完善到什么程度了,不去管这些。这样的话,怎么办呢?这样不完了嘛!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这上头好好地进步,好好地闻思、好好地学修,这样促使我们进步,促使我们在佛法上、促使我们在依止善知识上,四根本的,也就是四共加行里面:瑕满难得、依止善知识、念死无常、三恶道的苦,包括业果,下士道要好好地去思维、好好去发心,莫在道业上荒废,在道业上荒废就可惜了。

  今天下午我们就说这么多吧,我们休息休息,现在快四点了,我们今天晚上再讲一点东西,晚上我们七点钟开讲,再讲一会,我们就放假半个月。我看大家半月的进步了,所以我们这次速成班里面一定要提高素质,而且要完善,不是在这上头光图要有多少人了,这个速成班啊,将来一定要严格要求。不是说你作为一个弟子,你想得到真传口诀教授,那就要先完善弟子相,先完善自己,标准的人格,然后再谈别的。今天下午我们就讲这么多,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六时吉祥,今天晚上我们再讲一段,到时候就放假了,半个月以后我们再继续开讲,然后呢这半个月的事情,就是刚才师父交待的了,《显密修行次第科颂》包括《掌中解脱》、《纲要》,这些都要复习,《略讲观修三宝的功德和意义》。然后就是整理内部网管的素质,论坛的建设、管理,网页的管理,还有人才的培养,就是速成班的人,我们下一步怎么去办,在这上头下功夫。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六时吉祥,阿弥陀佛,交麦。

  回向……

 
 
 
前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4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后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11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0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0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0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05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