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傅味琴: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25 |
 
傅味琴: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25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125) 傅味琴讲于1994.11.5日隆昌寺僧伽培训班 对一切事物,要依佛法的理去作寻思 提要: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是大妄语,微带谄曲掩饰亦非真实语 ·心起贪,用话去勾供养,也不清净 ·酒能迷性,受了酒戒再饮酒,是个犯戒放逸人 ·对一切事物,要依佛法的理去作寻思 ·有佛法不听,也就成了“百千万劫难遭遇”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是大妄语, 微带谄曲掩饰亦非真实语 再如妄语戒,自己没有证到这种境界,可是傲慢贡高,喜欢夸夸其谈,好表现自己,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大妄语。说自己说的过多的人,往往是近于浮夸。我们在启发别人的时候,如果不得已要讲一点自己的经验,或者以自己做对的地方来启发人家,也要讲的合适,不能夸张。凡夫众生一夸就夸的没边了,喜欢夸大自己,是世俗人的通病。从广义上讲,你话里稍微带点谄曲掩盖,弄一点花巧,这也算不真实语。有的人用语言去引诱人家供养,那就叫邪命。 心起贪,用话去勾供养,也不清净 《清净道论》里有个例子,有一个长者,路上看到一个妇女拿了一罐蜂蜜,他就说:“大妹子,你手里拿的啥呀?”“是蜂蜜。”看看她没表示,他又说:“这蜂蜜新鲜吗?”“哎,刚刚做的。”怎么还没表示?他又说:“这蜂蜜甜不甜啊?”这个妇女马上说:“师父,你尝尝。”佛就说这蜜有毒不清净,比丘不能吃,因为是你起贪心用话把它引出来的。 又如我年轻时抱了才五个月的孩子,到北京去见能海上师,住在一个老居士家里。来了一个出家人,给了我一串念珠,说是结个缘,我就拿了钱供养他。他又来问我:“你孩子归依了没有?”我说“归依了。”“我给他取个法名吧!”我说,“已经取了法名。”我总觉得有点不舒服,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拿话勾别人钱。他给你结个缘,最多几毛钱的东西,你供养他起码五元十元,因为居士都知道师父的东西不能白拿的,所以这种心态和作法都是不清净的。 酒能迷性,受了酒戒再饮酒,是个犯戒放逸人 还有酒戒,大家为了想了生死,都想持戒。有人来问我:“老师,葡萄酒可以不可以喝?”葡萄酒也是酒啊!“啤酒、汽酒呢?”总想有点保留。佛制的规定:凡是有酒的颜色、有酒的香味、有酒的作用一律不能饮。因为饮酒是放逸,而且酒能迷性,扩大来说凡是放逸、迷性的都不能用。 总的一句话,你不听法就不懂法,错了你还不知道。在佛门里背了罪过,照样会下地狱。当然讲法的人最好要讲到人家心里要有所触动,如果听的人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过就忘记了,也不起作用。这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讲,也就是说我讲这句话是为了你得到极大利益而讲。 对一切事物,要依佛法的理去作寻思 观,就是对一切事物的观察。要按照法上的道理去看一切事物,这叫“如理”。什么叫“起寻思”?比如你起了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跟着第一个念头想下去,第三个念头又跟着第二个念头想下去,而且你还有一个主导思想,它指挥你从这条道路一直想下去。不一定是自动化,如果自动化那完全是一种随境飘的妄念。寻思也是妄念,可它有路线有目标,会沿着这条路子一直想下去,这就叫寻思。佛经上有讲到“恶寻思”,也就是你想的这个念头不好,或者想了也没多大意义,而且对你修定的影响很大。有八种恶寻思。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是恶寻思,而是从法的含义、戒的含义去想,越想越通,越想越明白,乃至悟了,这就是好的,这也叫寻思。 有佛法不听,也就成了“百千万劫难遭遇” 这里讲的是好的寻思,是在法上去思维。谓“观真观俗”,我们学了法,就要按照法的路线去寻思。寻就是把法真正的意义找出来,想想通。比如大家念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写得多好啊!“无上甚深微妙法”,佛法最无上,因为佛法对人生的真理讲得最好、最微妙、最细致,佛法的含义很深很透。“百千万劫难遭遇”,听起来好像是形容词,我看确实是百千万劫,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实在太长。如果我们以前听到佛法,肯好好修行,或许早就成菩萨了,至少也是阿罗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