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一课 中观总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一课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首先我们做一个祈祷,祈祷释迦佛,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祈祷他们能够赐予加持,能够在一个般若班开端的时候产生吉祥义,而且使这种吉祥能够无尽的相续下去,所以我首先祈祷一下传承上师。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获证八辩才;

  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至诚祈祷不败尊胜尊。

  圣境五台三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量无边、如同我们生生父母一样的无量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一起来共同学习般若班的第一堂课《中观总义》。

  这个《中观总义》是益西彭措堪措布以前在讲《入中论》的时候,中间旁述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将整个中观般若教法大概的内函、框架,全部给我们展示出来。所以这个《总义》学习之后,我们对般若班的课程以后开设,你就看到,所有般若班课程都要完成这个《总义》当中的、内涵的学习,是更具体化地完成这里面所提示的内容。所以在一个法学习之前,或者在一系列的法学习之前,已产生一个总体的概念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这样你后面的闻思就会感觉到,每一步都有着具体的,在大框架当中是处在什么地方。否则我们刚开始没有个总体观,没有个总体概念,学法的时候,总是没有感觉触及到一种完整的体系,内心当中还是觉得很零碎的一个佛法。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中观总义》,对于般若班一个开端来说,那是一个非常殊胜或者极为必要的安排。上师也要求我们在般若班开班的时候,必须要学好这个《中观总义》。甚至在这里面,所提到的内容几乎都是我们所有中观要解决的问题。就像这里面讲到的自续派和应成派,也许很多道友是第一次听到:“什么叫自续派?什么叫应成派?”对这一个词语很陌生,但是你如果从一开头的时候不接触这些名词,以后我们在辨析中观义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些概念,你到时候就会晕车。所以提前把一些最关键的概念建立,能够在之前把佛法中观要义的内容学好,这对于后面的般若班的学习,将会是一个无上的助缘。

  我们首先看“中观”。中观在汉地弘传是非常广泛的,在佛经当中通常讲的叫般若,在论典当中讲的比较多的叫中观。尤其从龙树菩萨开始弘扬中观第二般若法门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中观的用词从印度、藏地、汉地,处处都看到弘扬般若中观的教法,所以在经典当中我们看的最多的就是“般若”或者“无我”;而在论点当中,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中观”,或者“中道”,或者“第一谛”。

  为什么佛法要用中观来给我们介绍般若呢?因为我们知道般若的大智慧,而什么样的智慧才叫做大智慧呢?很多人的智慧按照古大德的描述,就像日下孤灯。由整个人类的智慧放到中观,或放到佛陀的智慧下面,那么他就一点都显示不出他的光彩,全部被映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一种状态呢?其实“中”字给我们介绍的意义很重要,因为其他介绍的智慧他都没有“中”,都是在“边”上面,“边”是什么意思?“边”也就是说插在边上,而没有接触我们诸法的中心内涵,和我们的这种诸法所宣说的心要大智慧,他并没有站在这种智慧当中。然后我们想一想,用“中”这个字,他有什么样一种殊胜的地方呢?也就是“中”不是“边”的意思。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要认识到他的用法。有一种用法就是说“中”完全不是“边”;另外一种用法,远离了一切边的真实性就叫做“中”,这两种表示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一种表示是从“无遮”的方式,后面一种表述是从“非遮”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有没有建立这个“中”,后面的方式是建立“中”的,也就是说,不是“边”就是“中”,远离了一切边执戏论,建立诸法真实性这就叫做“中”,而假如说我根本不说有没有一个真实,完全打破一切边执戏论,从来没想建立一个“中”。就像《三摩地王经》当中所说的那样,远离了一切边以后,连一个“中”也无有建立,这种抉择方法,就是二转无相法门当中,尤其应成派最了义的中观义理。

  所以你接触的般若,介绍是在二转的方式上面去介绍的,还是从三转的方式去介绍的,这一点你必须分清楚。所以中观实际上有两种中观,一种叫做自空中观,一种叫做他空中观。二转般若法门给我们介绍的就是自空中观,而三转的了义的这些法门就叫做他空中观。

  这两种中观的介绍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种是用胜义理论,一种是用名言理论。胜义理论抉择出来的就是诸法自空,而诸法自空也就是他本体是一个空性的,本体自空的时候,并不说其他法不空,就在诸法上面说他完全是空性离戏的。

  接下来我们学了后面内容会发现到这一点,很多的辩论都是在这上面辩论的,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辩论,就是在有没有建立一个“中”上面,有没有建立一个“边”上面,所以最后连一个“中”的也不会建立,用“中”这个词最主要是打破一切“边”。因为我们众生的智慧,无法去接触到佛陀的中道实相第一义谛的智慧。所以我们在认识万法的时候,经常是在一些边执戏论上面,做一些毫不触及真实胜义的一些妄想。所以,为了打破这些妄想的时候,就说“中”,一说“中”的时候,就是一法不立。假如说有一法可立,那又落到“边”里面去了,他就不叫做“中”。所以,“中”是一法不立的一个般若,那么这是从二转的了义的抉择上面来说的,如果站在三转上面来说,也就是说有着超越一切边执戏论的般若心体。中道实相会给我们这样子认定。甚至如果有些道友会学吉藏大师所著的《中论疏》,你看吉藏大师的《中论疏》,他就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应成派的抉择方式略有不同。因为汉地是如来藏宗派非常兴盛的一个宗派,抉择中观的时候,有时候是从自空上面,有时候是在他空上面,甚至这两者融合在一部论当中进行抉择的,我们也容易看到。而在藏传佛教,或者是说在印度的佛教,他是分的很清楚,也就是说自空的抉择是自空的特色,他空的抉择是他空的特色,这两个是两个分野处,两个分界处,两种不共特色的宗派抉择。所以讲中观的时候,一般都是讲的自空中观比较多。他空中观,有一些就接触的少一点,甚至有一些把他空中观当成不是中观派,有这样子的一些区别。

  然后,我们看这个中观学习,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前面讲到很多的智慧,再高的智慧,他都在边执戏论上面。也就是说没有介绍诸法的真实。我们在虚妄当中去生活,所有的意义都是虚妄的;我们在真实当中去起用,那么所有的意义都是真实的。所以要活在真实里面,千万不要活在虚妄里面。诸佛兴出世,就是想给我们介绍生命宇宙的真实。如果不开设中观的教法,不介绍般若的心要,一切众生将会永远活在虚妄当中。所以真正佛法,就是要触及到中观,触及到般若,才是佛陀的心要。所以我们说佛法的见解和外道的见解,主要就是在有没有空性的认识上。有一分认识,就是有佛法,没有一分认识,几乎就是共同的法,甚至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切妙法都是般若。从般若的要么根本上介绍的,要么从般若的支分上介绍的,要么从般若流现出来的教法。

  有一些说法说,佛陀谈经49年,而在22年当中宣说般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就是,佛陀49年说法,处处都没有离开过般若。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确实是如此的。因为就像我们大家学了《般若摄颂》以后就知道,不管是任何一个佛法,甚至因果,都是要从般若这儿产生的。一切世间的安乐,和出世间的安乐,都是要从般若才能出生的。离开般若,你不可能出现佛陀的证悟智慧,没有佛陀的证悟智慧,谁能够宣说因果的妙道呢?如果没有宣说因果的妙道,谁能取舍因果,而得到安乐的利益呢?所以一切教法的核心,就是般若。离开般若以后,可以说没有佛法。

  一切的教法都是般若,都是中观。所以我们学教法,有时候是从枝末上去学,有时候是从根本上去学。如果我们从其他的道去修学佛法,那就是通过枝末,去调整根本。假若你从中观上面去修学,你就是从根本上去调根本,同时会影响枝末。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像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说的:“但得本,不愁末”。如果你能够证悟,或者说是体会这种根本的教法,其他枝末的教法,自然你能具足他的功德和利益。假如说你从其他的枝末,你哪一天才能触及到根本教法?才能够影响到你的生命走向与中观,或般若诸法心要的因缘呢?这就说不清楚了。

  从般若的智慧上面去寻求佛法,就是从根本上去建立我们修行的意义。一旦你的般若学习好了,你不会说那么贪着世间的,你不会说学了法无我以后,还会去执著一个实有的轮回,获取一个实有的涅槃。无轮回可出,无涅槃可得。这个时候你不会去执守画城,寻求小乘的解脱。

  在有些说法当中说,证悟了空性后,还必须要有菩提心,才能够成就佛果。而实际上呢,这是一种说法。而从另外一种说法,也就是说真正你能够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的时候,本身圆满的法无我,就是一个诸法的实相。你证悟了这个实相,自然能发起随顺的菩提心了。那么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主要还是证悟这个般若上面。只不过我们强调菩提心的重要的时候,就像道次第论当中会说,大乘必须要有菩提心,假如没有菩提心,只有空性智慧,那么会落入到小乘。而实际意义上,假如他已经圆满证悟了万法的中观般若空性,那么没有涅槃可得,没有轮回可出。他怎么会去执守画城,求取涅槃,远离轮回呢?不会的。所以自然会让他证悟这一种般若心体的时候,他出定的过程当中,就自然会引生非常自然自然的、强烈的菩提心。

  但得本不愁末,只要般若能够认识,能够证悟,出离心自然生起,菩提心自然生起。就像我们通常的叫法,要去改造内心才,能够生起一个出离心。但是只要你有那么几次,知道万法是如梦如幻的,还不是说你已经证悟空性了,就是你通过中观正理,能够认识万法是空即离戏的,是一场梦的这种显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努力,何必去那么认真呢?轮回何必去那么认真呢?这时你会觉得以前执著的很当真的东西都错了,全错了。这样你不放下是不可能的。所以传承上师们也有这种说法,假若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修学般若,可能修学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虽然我们很想生起出离心,但是在这个时代,要放下很困难。然后我们想修行菩提心,要想真正利他,“习气,自私自利的习气。”也很困难。但是,这个时候你借用上面的般若的教法,让你看到万法是如梦如幻的,你自然会放下。如果看到万法是如梦如幻的,还有什么的自私自利可以求取呢?所以这个时候,就会自然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所以,以高的教法来从根本上面来下手,一切枝末的功德自然会出现的。

  我们众生接触到中观,或者般若的这个功德,就是你善根当中遇到佛法根本的一个善根,这个善根是根本的善根,也就佛法的一个中心的善根。在论中曾经说过“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也就说福报不够的人,连这一个世界是不是幻化的,可能是幻化吧?这样子的一种怀疑都无法生起。更不用说是,他听到般若的词句以后,还很欢喜的去闻思。假如说他能够稍微怀疑一下,这个世界可能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子,不是实实在在的吧,可能不是实实在在的,也许是如梦如幻的吧?就这样一种怀疑,已经开始让他的相续当中,种下一种善根,这种善根将会瓦解他的轮回,瓦解他的三有。所以,般若即使你听不懂,对你来说意义都超过其他的教法。但是你千万也要尊重其他的教法,因为我们要珍惜这样一种善根福德。你是一个宝器以后,你更需要去爱护这个宝器。但是,这样子的般若空性即使你没有修学好,他会让你很快的成就,即使你听到了起邪见,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奥,你会堕地狱,堕了地狱出来又会怎么样呢?很快就解脱!

  就像文殊菩萨他给一些人传讲空性的时候,这一些比丘就听到了这种词句,心里面生起恐惧之心,这个时候都纷纷堕地狱了,然后呢,大目犍连尊者就去给佛陀告状了,说:“文殊菩萨为什么这样子?把这些众生都给送到地狱里面去了?假如文殊菩萨不宣说空性,他们不就会安安稳稳地修行他们自己的妙法,不会受这地狱的痛苦嘛?”然后去给佛陀一告状的时候,佛陀就说了:“文殊菩萨真是善说啊!他这种善说,让这些众生极快地成佛啊!”也就是这些众生,如果没有接触般若,虽然他不会依靠这一次因缘下地狱,但是他在轮回当中在这个小乘的修行当中,一直执守这种不了义的境界,什么时候成佛,走向成佛的境界,这真的是说不清楚。

  就像以前有一位比丘尼,佛陀时代的一个比丘尼,她是个阿罗汉,她就去劝化释迦族的一些贵族妇女出家,这些贵族妇女就说:“我们出家可能有违缘,因为我们的相貌比较好,然后我们容易遇到破戒的这个违缘,可能这样子出家不好吧?”然后这个阿罗汉就给她们讲说:“破戒就破戒!”她们就说:“啊!破戒就破戒,破了戒,那不就以后受苦呀?那到地狱去呀!”“说:“下地狱就下地狱!”“那下地狱不是那么剧烈地痛苦,谁受的了呀?”,“受苦就受苦!”说:“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说:“你下地狱出来之后,你会得到涅槃的因缘。”她说“我以前是一个妓女,曾经出了家以后,破了戒,也下过地狱。然后,我现在成了一个自在解脱的阿罗汉,现在我有种种的神通功德,有种种地自在享受,而这一切奇特稀有的成就,如果不是以前我出家,我现在怎么会拥有呢?虽然你不会破戒,但是你也没有解脱。”所以即使是遇到般若的教法,她诽谤了,她下地狱了,最后,也是依靠这个善根,而得到解脱。所以般若的善根,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想到这样子的一个民族当中,经常看到《心经》,让大家处处见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在电视剧当中经常也会说这些,所以也是非常好的。甚至我们看到在古代的这些书法家当中,几乎都是在书写《金刚经》呀、《心经》呀,几乎没有几个出名的书法家他不写《心经》的,不写《金刚经》的,几乎都在写。而这些大家见闻觉知当中,就会觉得《金刚经》可能是很神秘的一个经典,仅仅是一个经题,仅仅是《心经》的一句话让众生能听到,他虽然听不懂,这也是对于他来说,是成佛的根本的一个善根。所以,很有意义。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对你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你还能信,甚至你还能去学习,甚至有些人能够在即生当中,就能树立起般若的见地。那般若的学习,这种因缘,就是佛陀最想做的事情。所以佛陀在宣讲般若的时候,自己给自己铺设法座,甚至给阿难交付教法的时候说:“你千万要把般若这个教法要完整无缺地流传,里面的一字一句丢失,我都会甚为伤痛。其他的教法,你要尽力地去护持,但是,尤其是般若,只要一字一句流失了,我都会甚为心痛。”因为这是像佛陀的心脏一样,假如说这个世界还有般若在弘扬、有中观在弘扬,说明佛陀的心脏还再跳动,假如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般若了,虽然有其他的这个教法,那都是佛法的、佛陀的形象在那里显现,而心脏已经不再跳动了。所以般若就是诸佛的心脏。正因为诸佛的心脏,我们前面说:“但得本不愁末”。你只要掌握了根本,其他的支末的功德一样具有。

  那么有些人说:“那我祈祷观世音菩萨,我能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我祈祷般若,会不会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呢?”我们可以说,如果观世音菩萨离开了般若,她绝对不会出现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功德的。她有这样子得功德,有这样子的自在,就是修行般若。那么,你学了形象上的般若化现的观世音菩萨,当然有效果。即使你不祈祷形象上的观世音菩萨,你就直接祈祷般若,也会起巨大的效果的。

  以前,帝释天王和魔王波旬战争的时候,就是靠思维般若佛母的意义,而念诵词句,最后把魔军给降伏了。我们在佛法当中会遇到《心经》回遮仪轨,也是通过念心经,去回遮我们一切不吉祥的事情,一切的违缘可以通过念《心经》,祈祷般若,最后遣除一切违缘。甚至,在我们汉传佛法的念诵课本当中,经常会看到“摩诃般若般罗蜜”。在祈祷了诸佛菩萨之后,再念摩诃般若般罗蜜,这也是有很大渊源的。

  以前五祖禅师,在有一次很多的匪徒要想来攻打他们所住的一个城市的时候,当时这个城市里面的人一片恐慌,然后就祈祷五祖弘忍大师他能出来,给大家创造一个顺缘,遣除违缘。五祖弘忍大师他做的是什么呢?他让全城的人都念:“摩诃般若般罗蜜,摩诃般若般罗蜜,南无摩诃般若般罗蜜。”就这样子念。念了之后,这些敌军夜来要想进攻的时候,就看到城墙上面全是天兵天将,看到就吓坏了。他们就觉得这个城市当中绝对有异人存在,也就是说有特异功能的这个人,这种特异功能不是练气功的特异功能,而是有超凡的佛法成就的圣贤在里面,所以他们就不敢侵犯这个城市,后来就退兵了。你看,这就是依靠祈祷摩诃般若般罗蜜,还不是念诵《心经》,就只是在念一个经题,或一个名称而已,还没有说是念里面具体的字句。所以,我们在汉传佛法当中,经常会看到念诵课本,要么在祈祷诸佛菩萨之后,再念一边摩诃般若般罗蜜,这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从根本上面得到利益。

  甚至像《心经》,《般若经》,还有《金刚经》,这些在弘扬的过程当中,经常都会看到遣除违缘的。就像以前有个沙弥,他能降魔,就是他会念《金刚经》。还有些能降伏魔,就是因为会念《心经》。还有一些治病的,还有遣除违缘的,还有些遇到不吉祥的时候想到了《心经》,抓紧念《心经》,最后遣除违缘的,这样子的事情是非常多的。

  “但得本,不愁末”。如果你有一个善根是在般若中观上的善根,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其他的善根,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抒发起来。但是你依靠般若,你以后一定会抒发其他的善根。能够成就其他的善根的。那么最好的一点,就是你对于般若中观尊重,对于其他的也尊重,根本和枝末你都尊重,但是我们介绍他的功德的时候就知道,即使你其他的善根都没有,你有一个般若的善根,你会受苦,这种苦是有希望的苦,是一个短暂就会结束的一个苦。

  假如说你没有遇到般若,也许你会受少一点苦,其实没有般若的话,你不可能少一点受苦,因为你在轮回当中永远的受苦。暂时看起来你没有依靠这样子的恶业,缘着佛法造的恶业,缘着般若造的恶业你堕地狱。但是你绝对会有其他的轮回的因缘,一直让你在轮回当中受尽痛苦。所以,哪一天你有般若的善根,就从那一天你就开始,具有断除轮回的相续,从根子上面断除轮回的一个力量在你的善根里面了。所以,学习中观,学习般若意义具大。

  “总义”,我们看后面“总义”这两个字,总义,也就是说总体的义理,总体的意义。对于这样子的中观,那么可以说是有浩瀚的教海,来诠释什么是中观?如果说你拿着一个法本就直接去看,你看不懂的。就像我们有些汉地的一些道友,也会接触到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你拿到《般若灯论》,你是不是就能学出所有中观的义理呢?你以为你学的是最了义的中观,而实则你学的只是一个暂时的、不了义的、自续派的一个宗派。这里所认知的,就是执不了义为了义。所以必须要把总体的中观是什么样子,你了知以后,你要对于不了义的中观,也想具体深入的学习,你可以具体努力,对了义的中观你会具体地努力。这个时候,你的一切努力是不盲目的,自己心里面是有一个总体的概念的。所以一个总体的意义是相当重要。

  这一个中观是由益西彭措堪布所讲授的,所以下面说益西彭措堪布讲授,这是我们传承中观的一位传承上师。然后我们就看原文。

  中观源流,“源”就是本源的意义,“流”就是支流的意思,中观他的根本的源头和他所出现的支流有哪些?也就是说中观的起源和他的发展有哪些?起源就是这个源头,而这个支流就是他的发展,从这个源头上面,最后随着历史的传承,就会看到千派万流展开出来,发展壮大。所以,有些宗派就在一个支流上面发展壮大,有些宗派在另外的支流上面发展壮大。在后面的时候就看到,回溯到他的本源上面一看,哦!原来都具有这些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支流,你对于这些起源,或者最初的根源上面的教法,你的了解就不是那么透彻。除非你是一个根基很高的人,就在一个本源上面,你能学的很具体化,学的很透彻化,除非你是这样子的。否则,你就要通过对支流的一个学习,一个支流、一个支流的特色能够学好,再来看这个本源当中所包含的内涵,和他的组成成分,也就很清楚很清楚了。所以中观的源头我们要知道,他的支流和发展也要知道。

  下面就来介绍起源和发展。

  佛涅槃后,龙树菩萨出世,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抉择佛陀第二转*轮的无相法门的密意,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甚深中观见派,我们是接触中观的时候要知道的,也就是中观从自空中观来讲,就是甚深见派,是讲甚深空性的意义,然后给我们树立这样子的一个甚深见地,依靠这个见地而实修实证。然后有广大行派,广大行派就像弥勒菩萨,他所宣传演的三转特重法门,也就是特别重视对于三转般若的弘扬,或者说对如来藏教法的弘扬,而在弘扬的时候和深甚见派稍有不同,就会在广大的行持上面,对于道次第的行持上面,他就会很重视。所以两个法流着重点有所不同。

  “佛涅槃后”,是指佛陀涅槃四百年之后。

  “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是在佛陀涅槃之后四百年,他出兴于世。龙树菩萨他的出世,是一个佛教的福音,是一个佛法当中不可思议的横空出世。也就是他的出现,是一个超越了很多大德的显现,很多传承祖师的显现。可以说,我们接触佛法,你能够了解龙树菩萨,就知道很多的传承,就是从龙树菩萨这儿出现的。因为,就像西安这儿,本身就是八大宗派并兴的一个圣地。而实际上,八大宗派的共同祖师就是龙树菩萨,净土宗的祖师也是龙树菩萨,三论宗的祖师也是龙树菩萨,然后,密宗的根本祖师也是龙树菩萨,禅宗也是龙树菩萨,这些全部是龙树菩萨,八宗全部都是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他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他出现在这个世间,他和佛陀出现在世间,是一摸一样的,示现了三转*轮。他首先转了第一次*轮,就是整顿了佛教,重树了戒律,然后示现了第一转*轮。第二转*轮,他建立空性般若的这个教法,把尤其大乘的空性弘扬出来,宣演般若的法门,第二转无相*轮。甚至他后面又宣演了密宗、显宗的如来藏法门,最后掀起了第三次弘法的高潮,就是叫做第三转*轮。所以在印度圣地,公认龙树菩萨就是第二大佛陀,第二佛陀出兴于世。所以龙树菩萨的传奇故事非常多。

  龙树菩萨他在幼年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从小孩子时候,他就智慧超然。他还在襁褓之中,我们什么都不懂的的时候,而就在这样一个婴儿的时候,龙树菩萨他就在听到别人念《吠陀》经典,听到经典以后,他就能记得下来。所以他在做一个婴儿的时候,他就能够记得很多的内容了。后来,他在成长的时候,就把所有的世间的学问都学的精通了。也就说把天文、地理、数术、还有《吠陀》的这些典籍,所有世间的这些学问他全都学通了。

  他有三个好朋友,他们四个都是这样子的很聪明的人,然后他们这四个在一起碰头的时候就想:世间的这些学问、知识、哲学、义理全部学透了,现在已经没有可学的东西了,干脆我们现在去享受吧!说享受什么呢?享受五欲,这个时候说享受五欲,又不是王公贵族,他们虽然是婆罗门,就像这个龙树菩萨的家族,是个很富有的家族,但是,不是一个王宫家族。然后他们就想了一招说,他们去学隐身术,到王宫里面去受用五欲。他们约好之后,四个人都同意了。

  这个时候就去找一个人,会隐身术的一个人那里去学隐身术。去到那里以后,这个会隐身术的人他心里就想,我要是把我的法术全部交给他们,他们就可能不会重视我了,他们是这么了不起的年轻人,他们不会瞧得起我这个小技术的。所以我不能够全部传完了,必须要留一点,所以师父在教东西的时候要留一手,这样子才能镇得住徒弟,他就想到不想交给龙树菩萨他们,然后他就在四个年轻人一直要、一直要求他传这个隐身术的时候呢,他也只能是完成他们的一个想法,但是他不会彻底地和盘托出,他就一个人给一个药丸子,说你们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们就会隐身的。一拿这个药丸子化水的时候,龙树菩萨就给这个人,讲了这里有多少味药,有七十味药,七十味药他就把每一味药的名称,和每一味药是多少克的重量,把这个配方全部给这个人说出来了,然后这个人就很惊讶了,说:“你怎么知道我的这个配方呢?”他说:“因为有药气,我一闻到这个药,我就知道这里面有哪些药?甚至我能知道有多少克,多少斤两。”像我们说,你能够闻出一个药味就很不错了,甚至你够能把里面所有的味道都能闻出来,这是很不可能的。

  就像以前鉴真和尚东渡的时候,后来他在日本去了以后,他眼睛不行了,但是鉴真和尚,他是一个非常、具有方方面面的一个全才,他对建筑数学,他也是很精通的,他对医学,也是很精通的,所以日本人是很感恩鉴真的。因为传统文化,可以说鉴真给他们树立起来很多的传统文化。鉴真和尚他就是这样子的,他就用手一拿起来,闻一下他就知道是什么药,全部是一点都不会错。但是龙树菩萨的显现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已经变成药丸子了,里面已经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能把七十味药,我们一般的配方,最少的几味药,多的十多味药,再多的二十多味药,三十味药的药,就算是很多很多的药了。然而呢就像是这个隐身术,用了七十多味药。而龙树菩萨他能够把每个药说出来,名称说出来,多少克,也就是多重能说出来,最后这个修隐身术的人他就想到,哇!这样有智慧的人,听到名字都很难得,更何况我亲自遇到,所以就对他很恭敬,把他的所有隐身术就教给他们四个人了。

  后来他们四个人就去王宫里面行五欲了。到了一百多天以后,王宫里面这些美人全部都怀孕了。怀孕以后,国王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觉得是什么样的一个不吉祥事情出现了。然后大臣商量得出结论说“哦,假如是人,我们会用刀兵把他们杀害,如果是鬼,我们就用咒术把他给解决。”最后,就让这些人在进门的地方撒上细沙子,然后在门口那儿,让力士在那儿把着门,不让一般人过这些门道。然后到他们四个去的时候,一去就踩在这个泥沙上面,就看到脚印了,一看到脚印的时候,这几十位,上百位力士,就拿着刀在虚空当中挥砍,就把他其他三个朋友刀砍在头颅上面,头颅掉地。然后他很聪明,他就跟着这个皇帝,皇帝跑到那,他就跑到那,皇帝隔着皇帝妻子的地方,大家就不敢砍,所以他就躲过这一遭了。躲过这一遭后,他吓得魂魄惊心,想这个五欲的过患确实是即生就见到了,所以他就再不想干这些事情了,他就想着要去出家修道。在他被这个国王的力士砍虚空的时候,当时他就发愿了,他说只要让我出去,只要我能够顺利地出去,我绝对不再干这些了,我就去出家修道。后来他终于跑出去以后,他就出家修道了。

  出家修道以后,他也是个很出名的一个人,他去首先先依止了小乘的上师出家以后,很快就把小乘的这些教法,通过九十天,把小乘的三藏教法全部给学通达了。学通达以后,他没有学的了,然后他就觉得,哎呀,就只是这些意义吗?然后又遇到一位大乘的比丘,又给他介绍大乘的教法,也是几下就学完了,通过九十天,又把大乘的教法全部给学通达了。最后他又觉得没有学的了,是不是只有这些佛法呢?他就内心当中轻视大乘的教法,他就觉得他要树立另外一个宗派,他想单独立一个宗派,依靠他的智慧,去引导大众去实修教法。

  他正要想这样子做的时候,后来龙王就知道了,就故意通过一些因缘,让他到龙宫去了,接他到龙宫去。一接到龙宫去以后,他看那些书,看了很多很多的书,他看了九十天之后,然后龙王就问他说:“你看完了吗?”说:“没有呀!”说:“我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已经比人间的十倍都不止。”然后龙王就给他讲说:“这龙宫还算少的呢!在忉利天当中的佛法,比我龙宫的教法还要多百千万倍!”最后龙树菩萨一下子心理面前面的那种傲慢他就打破了,他觉得这么浩瀚广大的教法,后来他就把《华严经》,《般若十万颂》这些从龙宫里面取出来到人间进行弘扬。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华严经》、能够看到《般若经》、看到《般若十万颂》、《大般若经》,这些都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当中给我们传送出来的。甚至他记《华严经》是怎么传出来的呢?他不是把法本拿出来,而是他看了以后把他背下来,记下来拿到人间来。所以,就是这么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成就者。

  后来,他有一次去度化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个不信佛的,他就在那儿七年当中拿着一个红色的一个幢幡,一直跑在国王的前面,国王一直感到这个人,神神秘秘的在自己的前面跑。他就让他停下来问:“停下来,你是什么样的人?究竟是天尊呢?还是什么?”然后他说:“我是一切智知。”他说他是全知,那个国王一听是全知,可是不得了啊。那个国王是学外道的,他想到全知那里能遇到。他就想考一考。但是他又想到,假如他真的是有点厉害,我一考输不是没面子吗?假如不考,又无法相信他。最后国王就说想考一下龙树菩萨,那现在我问一下你天人在干什么?龙树菩萨就给他说:“天人现在正在和阿修罗正进行战争,”然后这个国王一问完后,他就知道不该问,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的问题。龙树菩萨这样子回答了以后,他说不是呢?你找不出根据。说是呢,也确实他也不知道,天人是不是和阿修罗战争。所以他就心理面不知道怎么办。然后,他就只能问龙树菩萨说:“你能够找出什么依据呢?能帮我证明一下,”龙树菩萨说:“可以,等一会儿就能看到了。”一会呢,天上就有刀兵纷纷掉落到地上来了。然后国王说:“看到刀兵了,是不是阿修罗和天人战争所出现的呢?”龙树菩萨说:“这也好办,等一会又会知道的。”一会就是阿修罗的鼻子呀、耳朵呀、手呀这些,从天上一会儿都掉到地上来了。看到阿修罗被打伤残的耳朵、鼻子这些。然后说:“哦,是这样子的呀!有些大臣还在怀疑。然后,龙树菩萨就加持了大家,让大家亲自看到了天人和阿修罗在战争的这个场面,最后彻底的,这个国王皈依了龙树菩萨。相信他是一切智智。

  一相信是一切智智以后,其他的外道就开始不服气了。有一个外道不服气,就想来和龙树菩萨来比试比试。他就给国王说:“国王啊,你怎么跟这样子的人呢?你不信我来给你证明一下,或者我和他比试一下,你不应当依止他。”然后国王说:“他真的是很厉害啊,你千万不要去和他比。”这个人就不听,让国王去作证。后来有一天,在清晨的时候,国王就设了一个比试的场地。这个外道他就用他的咒术,幻化出了一个清凉池,在这个清凉池里有一朵千叶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之上,就指着龙树菩萨说:“你看我是在清净莲花之上的,我是清净妙好之身。而你是在地面上的,你和畜生没有什么区别。”他就想骂龙树菩萨,然后龙树菩萨就用他的咒术一加持,就化现了六牙白象,六牙白象就进了这个池子里面以后呢,就用他的鼻子一卷,把这个外道给卷起来了,卷到虚空中一抛,给甩到地上去了,这个外道差不多命都没了。最后这个外道吓得求龙树菩萨帮他忙,救他。归附到龙树菩萨面前。

  龙树菩萨在一生当中显现了无量的这种神通啊,变化啊这些,在人间显现很大的奇迹。同时他在智慧上面通过辩论、降服呀,做了很多佛法的功德。

  在他临终的时候。有些说自己是一个小乘的行者,他不愿意看到一个大乘的菩萨弘扬当时这么兴盛的大乘佛法,他内心当中觉得龙树菩萨在这个世间当中他就觉得不舒服。龙树菩萨一看到之后,他就说:“仁者我在这个世间你欢喜吗?”他就说,你在这个世间我真的是很难受,不欢喜。龙树菩萨他想到,可能这个因缘就到了,就给弟子们讲不要打扰他,他就在他的屋子里面静坐,最后过几天后,弟子们打开房门一看,他就圆寂了。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也就是,乐行王的儿子,他想获取王位。因为他的母亲给他一件衣服,是非常神奇的,叫做天衣无缝的一个无缝衣。他母亲给他这个衣服的时候,他说我现在还不舍得穿,我要等到做国王的时候穿。实际上他是一个魔王降世在世间。因为他看到龙树菩萨弘扬佛法太殊胜了,这样子的人,弘扬三下五除二,是不是就没有他的子孙了。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龙树菩萨一直住世。因为龙树菩萨据一些经典当中描述说是一百七十岁,而一些密续中授记他是六百岁。

  甚至我记得以前看到玄奘大师的一个介绍,说玄奘大师曾经去印度的时候,见到过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已经七百岁了。说见到龙树菩萨的时候,龙树菩萨想要摄受他,就需要玄奘大师首先要修长寿法。玄奘大师想到去取经,长寿法还没修成,那么我的岁月都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他等不及,后来他没有依止(去修长寿法),他还是另外去寻求他的教法。所以,龙树菩萨其实是一个得到长寿这样一个悉地成就的。

  这个乐行王的儿子这样子给他母亲讲了以后,他母亲就说:“噢,可能这样你这一辈子都没法穿这件衣服了,因为你的父亲和龙树菩萨都修得了长寿共命,也就是说他们的命是共同的,只要龙树菩萨活在这个世界上,乐行王就一直不会圆寂的。”最后,乐行王的儿子心里面就难受了,就给他母亲讲:“那咋办呢?”他母亲就给他讲:“龙树菩萨是一个慈悲心的一个菩萨,他是具有大慈大悲的,要不你就去索要他的头颅。”最后他确实就去找龙树菩萨索取头颅。一去给龙树菩萨讲的时候,龙树菩萨一听到这个事情,他想到:“要为众生建立菩萨伟大的行为,要让群魔得到自己的调服,要让一切菩萨能够有勇气去修行菩萨行。”有这三个目的,然后他答应了。

  我们想起来,确实是很难受的,龙树菩萨如果再继续住世,那我们真的是福报很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福报很大,就像佛陀他降伏魔的时候就是用慈心去降伏的,慈定三昧去降伏的,所以,就像法王如意宝《直断要诀》所说的:“要用慈悲去降伏诸魔”。当时龙树菩萨明明知道这个乐行王的儿子是一个魔王,但是他答应了。答应了就是用三点意义去答应的,第一点是让众生看到菩萨的伟大行为;第二点是让所有的菩萨行者能够勇猛地舍身赴死,为了利他;第三用菩萨的慈悲去降伏、震摄魔王,让他转动他的心一下,用慈悲去感化他,所以他答应了。答应之后,这个乐行王的儿子用刀怎么砍他的头都砍不断,就像砍虚空一样。然后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龙树菩萨说,你砍是砍不断的,我以前还有一个业还没有消,以前我在因地的时候,在割草,不注意把一个虫子给伤害了。所以,你用吉祥草来挨着我的脖子,就会把我的头给取下来的。后来他就拿着吉祥草来砍他的头,一碰,这个头就断下来了。断下来后,他怕这个头。因为龙树菩萨他的功德很大,他怕这个头又和身体挨在一起,他就把它扔到一由旬的地方。边扔的时候,龙树菩萨就说:“他会再回来。”也就是当他的头和身体合在一起的时候,龙树菩萨就会在再现人间,光扬正法。

  所以,现在龙树菩萨依靠他的这种长寿成就,他的身体最后变成石头,然后这两块石头是在两个很远的地方,这个距离在不断不断地缩小,不断不断地缩小,当哪一天,这两块石头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将会出现一个因缘,龙树菩萨再会横空出世,再现于人间。所以龙树菩萨的一生是很伟大、神奇的。

  不管是显宗的功德,密宗的功德,还是他的智慧,慈悲,方方面面,都是很了不起的。如果我们要介绍,就像有一些传承祖师的一些介绍当中,介绍龙树菩萨的功德,是很多的地方、很多的地方介绍他的。然后他出世以后,就像前面所说的,他的智慧很殊胜,几乎就是一个不靠其他就能通达佛法的。所以他通达大乘的佛法,证悟大乘佛法,有些授记就像《楞伽经》当中讲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吾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也就说他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同时他在这一辈子当中证得欢喜地,欢喜地就是是一地菩萨的果位,也就证得一地。那么他的这个证悟是怎么证悟的呢?就是他到龙宫看到这些经典,看着看着他就通达了,就证悟了。

  他的身体是在树下面生下来的,也就是他母亲在树下生下他的,所以他有个字叫树,同时他的法身慧命,是在龙王的努力之下,扶助之下,让他出生他的慧命法身的。他的肉身和法身,一个是由树下出生的,一个是龙王所帮助的,所以叫做龙树,他的名字龙树是这个意思。

  有一些地方说是他有龙这个名字,最主要是他去龙宫以后,龙宫当中有一种泥巴,叫做龙泥,他用这个龙泥,去建造成千上万的佛塔,所以叫做龙树,也就是龙王帮助树立起来的这些塔。所以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解释稍有不同。而龙王树立的这种说法呢,就是在藏传佛法中被看到这样一种解释。而从树下所出生,然后又由龙王所建立他的法身慧命,这也是按照天台宗,《天台九祖传》来介绍的。有这两种说法有点不一样。

  说他是证得初地的果位,这是一种说法。有些说法说他证得八地,有些说法说几乎和佛陀的果位一样了。那么,这就是看到教法,有些是站在他的初期,有些站在他的中期,有些站在他后期,就像有些授记里面,密宗的续部,《文殊续部》当中授记他的时候,他是活了六百年的。活六百年这么长的时间,他前面一段证悟的是初地,后面就在上升他的这种地道功德,再上升,再上升,这对他来说是很容易的。所以说,他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不仅是初地菩萨,是这样子的一个大菩萨。

  这后面一句话说:“以自力撰造”,以他自身的力量去撰造,那是轻而易举的。由上等的造论者就是必须要登地以上,而他完全是登地以上,甚至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所以他来造论是圆满的论师。这样子的圣者,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给我们空性的义理。

  “中观理聚论”,就是龙树菩萨他有《赞聚论》和《理聚论》,《理聚论》就是用二转的胜义理论,所给我们开出的一部分论点,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论》的颂词,其实只是他有一部分叫做“无畏论”,这个《无畏论》有十万个偈颂,从十万个偈颂当中,所抽出来的一小部分偈颂。《中观根本慧论》是很小很小的一部论。而龙树菩萨你看他,《无畏论》就是十万个偈颂。而我们同样的就像《大智度论》,他只是略的一个略本,是在他的很多个论点当中抽出来的很略少的一本。

  龙树菩萨他一辈子造了多少部论呢?被誉为千部论师,也就他造了一千多部论典。所以他的这些论典聚合在一起,有一些成为一类,有一些在二转的空性上面成为一类,有些从如来藏的、显宗的三转成为一类,还有很多的是他密宗的续部当中的论典。所以显密的一切教法,可以说成千的论典他都造下来了,福利人间。而我们由于福报不足,没有见到他很多的论典,实际上我们说《大智度论》已经够多了,但是那仅仅是他无量典当中的一个小小的论,小小的一部分,就像九牛一毛一样的,看到《大智度论》是很大的简义了,而实际上龙树菩萨一生他造的论典是很巨大、很巨大的一个库藏。在这些无量库藏当中,有一部分就是专注在中观的胜义理论上去开出的,这叫做“理聚论”。这个《理聚论》就是专门用胜义理论抉择佛陀在第二转无相法门。

  “无相”也就是说无有一切相,远离一切相,离一切相,绝一切戏论,就像《金刚经》,就是要破除一切相。打破了相,内心的境界才能够不会有相的执著,没有相的执著,才能生起无住的智慧。所以要生起这个无住的智慧,对于这个所缘对镜的万法,必须要离相。以离相的方式,生起内在的智慧。所以佛陀在第二转给我们介绍佛法的心要的时候,般若的心要的时候,就是在空性上面,所以这个无相*轮可以说就叫做空性法门。对于这一个法门,他有着深甚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密呢,不是说他保密,不给别人讲,而是他深意,太深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太深太深了。所以对这样深甚的意义,我们一般人通过自力去学,是无法了知的,必须要有开显。

  我们古代的这些传承祖师,他们智慧很高,就要求我们直接去学习佛陀的经典,千万不要去随着后代的这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实际上,这是特殊根基或者智慧高的,就专注在经上面去体会经、认识经、悟经。而对于通常的根基,你就要随顺高僧大德的去开显,把一些隐密、不可了解的,他给你以一种可以接受,给你开显出来,最后你就有希望去认识很深甚的密要。否则没有高僧大德的开显,我们去看佛经,看二转*轮的般若。你看的时候说:“我看懂了。”你说你不随着高僧大德牵着鼻子走,其实你就是愿意把鼻子交到自己的手里面来,自己拽着自己走,也就是你自己在自己的境界当中,自己来牵引自己。所以我们是让自己的分别念牵着自己走,而不愿意用佛菩萨的智慧牵着我们走,佛菩萨的智慧牵着我们走,我们不会出大问题的。假如靠自己一个凡夫的分别念,把你牵着走了,你就麻烦了。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一些学佛的,他看了《心经》、《楞严经》以后,他并不是说是有一个可靠的依据,然后说:“噢,这是什么意思,绝对是这个意思。”然后你问他:“为什么是这个意思?”“绝对是这个意思,你不要问了。”就这样三言两语,就觉得自己已经领悟了里面的意义。那这是不是领悟对了呢?假如你是一个确实不错的善根,你一看你领悟对了,那是很好的,假如说你领悟的东西,是有问题的了,出错误的,是出大问题的,那这个问题就大了。这不是一个碰出来的,千万不要去拿生命开玩笑去碰,想去碰出个见解,要有种种可靠的依据。

  龙树菩萨就是让我们能够在目前的因缘之下,在当时他弘扬这些教理的时候,能够容易的通达佛陀的二转般若法门的意义,这就是造论的必要,或者高僧大德弘扬的一个必要。让难以理解的意义,通过他的智慧给你开显出来,只不过说高僧大德有些他从这个侧面开显,有时候从那个侧面开显的,因为他不分侧面,你就无法一把抓。让你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再从另一个侧面再了解,从多个侧面,你就能够完整地理解整个的意义。虽然他在特色上面有所偏重,但是正因为偏重,你容易切入。你从一个角度切入,这是容易做到的,而全方位的让你能够切入,你的智慧福报达不到,你就必须要依靠一个侧面,或者是单纯化的这种教法。所以高僧大德们造论有时候是把略的(佛经是很略的)给你很广,让你看得很清楚,很详细。有时候把很广的归纳起来,让你能够有个总体的理解。有时候把佛陀说的话当中,有些不是说的很清楚的,让他能够成为自己很容易清楚的表达方式,让自己认识这个见解。

  一个造论者,如果他符合一个造论的法相,他对于无量的众生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利乐因缘。千万要尊重这一点,否则,我们会听到:“龙树菩萨抉择佛陀第二转*轮的密意,这个抉择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佛经当中有这个密意了,我直接看佛经不就是可以了吗?”你看佛经这个意义叫做密意,你看也只能成为一个秘密,在你的看的这个境界当中,永远都是一个谜团。你解不开这个谜团,你既然解不开这个谜团,虽然你看过法本,这个法本里面的最深的意义对你还是秘密,所以你看再多也是秘密。因为你的智慧力渗透不进去;所以,这就是我们要感恩龙树菩萨的,他抉择了佛陀第二转无相法门的密意。

  “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本身就具有中观甚深意义,而这个中观甚深意义是龙树菩萨把密意开显出来的,着重建设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具有规模的宗派,从他开始作为一个开山祖师,所以说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这种开创也就是说明,是从他这儿才着重弘扬,广泛系统地建设。不是说在佛经当中没有这种意义,龙树菩萨以自己的力量,假造了,或者创造了佛陀之外的意义,不是这样子的;而是他着重地把佛陀的一部分的密意给我们开显出来,而他广泛地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宗派,所以他成为了开山祖师。

  随后,有圣天菩萨撰著《中观四百论》,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在他之后,他的一个弟子叫做圣天菩萨,圣天菩萨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成就者,是一个非常端严的成就者,他在这个世间成就了很多功德,降伏了很多的外道,就是在龙树菩萨出世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中观,没有很多外道,或者很多邪宗派来打倒中观。然后圣天菩萨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外道想来攻破佛法,还有些小乘行者,他就想看到这些大乘教法,因为还有些增上慢者,他就不理解,要想把这个宗派给打下去。面对这样子的情形出现的时候,就是圣天菩萨出世,他一出世,他的辩论的辩才特别厉害,他的这种神通也特别厉害,把很多的这些外道一个一个的催服。他一辈子在很多的辩论场上出现过,把很多外道一一降伏,就是把成千上万个这些大外道和他的弟子皈到佛教当中,甚至皈到大乘佛法里面了。

  圣天菩萨是龙树菩萨出现之后他的弟子,同时就是龙树菩萨教法的一大功臣,如果没有他来维护,没有他的破除外道群论的这种力量,可能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很多论典,我们早就看不到了。因为,当时如果在印度你辩论的时候,外道说,要和我们辩论了,我们必须出一个人,他出一个人,假如已经出来,安排好以后,要开始举行辩论;举行辩论的结果,输的一方必须要么你自己舍弃生命,要么你舍弃宗派;这是要面临着生死的,面临着宗派的(存亡),尤其就像一个宗派挑衅另外一个宗派的时候,他不仅是要让你舍命,必须要你完全归附,你不归附的话,你这个宗派全部舍命;所以,以前辩论不是那么容易的。

  称为护门班智达,就是要护教的命啊!后面会提到的阿底峡尊者,他就是一个护门班智达,如果他不是一个辩才很厉害的,他护不住这个门,这个门被攻破了以后,就是这个教难要出现。当时圣天菩萨的时代,这个地方有教难,那个地方有教难,就看外道纷纷的挑衅佛教宗派,一定要和佛教来辩论。很多地方都撑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时候圣天菩萨就出现于世,把很多辩论场都成为佛法全胜的场面,让佛法能够在世间久住。所以圣天菩萨的传记是很奇特的,很殊胜的,但是时间关系,我们对每一个都这样介绍,可能就学不完。

  他撰著的一部论典籍是《中观四百论》,我们现在在汉地,有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广百论》,《广百论》就是佛护尊者他解释《中观四百论》当中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说两百个颂词,后面的这个胜义谛的部分,他来进行剖析解释。然后呢,对于完整的《四百论》,在藏传佛法里会有,对于前面的部分,现在已经有了翻译的译本,所以完整的叫做《中观四百论》。

  在这个论点当中开设了,开显了《中论》的修行次第,《中论》直接是给我们从道理上怎么分析,而圣天菩萨主要是从次第上面,首先给我们按照名言的修法,如何发起出离心呀,菩提心呀这些?然后进入到胜义谛当中,怎么把这些用在我们的修行上面,所以是一部中观的实修窍诀,它也可以说是一部道次第。因为圣天菩萨的论点里面,包含了名言谛的修法,也包含了胜义谛的修法。这里面可以说,你依靠这个论点,就几乎把很多的内涵就可以修起来了。而且圣天菩萨他的智慧,你在学了《中论》以后,再学《中观四百论》,你会发现圣天菩萨的智慧,他有很不共的一些特色。是我们在其他的论点看不到的。甚至你学了《入中论》,学了其他的中观的论点,你再看圣天菩萨的智慧,他分析的智慧是很特殊,用一下、两下,就让你看到,确实是如此。所以说,他的论典,是一个智慧的论点,非常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就把中观的本源,或者是说起源,介绍到这里。下一次课我们再学习后面的内容。今天我们说,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我们就首先做一个吉祥的开端,然后介绍了一下两位佛菩萨,我们今天的课就结束。

 
 
 
前五篇文章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二课 中观源流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三课 中观分类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四课 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五课 内外中观及其他两种分类

圆春法师:中观总义讲解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后五篇文章

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以佛法利益亡者

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为临终者献爱心

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助念往生仪轨

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往生法助念仪轨

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以往生的四个条件对照自己的相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