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缘起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缘起品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此文出自《全知麦彭仁波切全集》

  堪布益西彭措译

  南无格魏!(顶礼上师!)

  遍知佛陀具四依,补处弥勒及佛子,

  开显了义妙道者,三门恭敬而顶礼。

  本来无垢此心性,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诸佛所说密意的精华、显密诸法的唯一关要,明了显示彼者之《大乘无上续论》。

  解释其文分四:一、相应正论之名义;二、成就大义之总礼;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善巧翻译此论义。

  甲一、相应正论之名义:

  梵语云:摩诃衍那俄达丹扎西扎

  藏语云:特巴钦波吉喇嘛丹珠

  汉语云:大乘无上续论

  (三种语题)对应是:摩诃衍那——特巴钦波——大乘,俄达——喇嘛——无上,丹扎——吉——续,西扎——丹珠——论。

  解释名义:

  “乘”:以能乘故即是因乘,以是所乘至之处故是果乘。

  “大”:如《大乘庄严经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具足七种大义。

  “续”:指相续、连续之义,即本论主要所诠义的如来藏在基道果一切分位相续,或者,与密续义相同,因为如来藏与因续相同故,能清净如来藏客尘的助缘——菩提等三者与方便续相同故,果的三宝与果续相同故。

  “无上”:指至高至上或最极超胜,因为宣说的是了义经典之义——难以证悟的七金刚处故。

  “论”:有对治因的烦恼并且有从果的恶趣及三有中救护的作用。如《论议正理释论》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

  此论由意义与作用立名。

  甲二、成就大义之总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顶礼一切从无明睡眠中觉醒并且于所知中开敷智慧的佛陀以及为求菩提心不怯弱的菩提萨埵!此句是译师所加。

  缘起品

  甲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分三:一、安立论体;二、广说论支;三、圆满之作业。

  乙一、安立论体分三:一、总标略说;二、对照经典;三、决定次第。

  丙一、总标略说:

  佛法僧及如来藏,菩提功德与事业,

  论体一切摄略说,如是七种金刚处。

  总标略说的必要是由次第极易让闻者了知及能断除增益损减以及也能让讲法者不紊乱论体而易于宣讲。

  此亦,自他二利究竟的佛宝,远离欲尘道灭二谛自性的法宝,具足二种智慧不退转的僧宝,所证的如来藏,如来藏远离客尘的菩提,菩提的离系和异熟的功德,证悟方便的功德力——如来事业,至此即是七者中的最后者,此是更无其他的决定语。如是以下所宣说的论体,或者以总标略说而言,即是此七金刚处。于此,如是所诠义或者七种处是不可言说、各别自证之义,以闻思所生智慧难以证悟以及以分别心无法摧坏故,犹如“金刚”宝珠具有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之义。如是所诠义金刚的诸能诠句也明显宣说了彼等义且是能了知的处或所依或能作根本,故名为“处”;或者如金刚的法安住何处,即于彼处安立为处,(故)能诠句也获得金刚的名。

  丙二、对照经典:

  应知七种相次第,依照总持自在王,

  经序有三余四处,菩萨如来差别分。

  此七处是在何经中宣说的呢?从与各经对照而言,“三宝”在《明增上意乐经》中宣说,“如来藏”在《不增不减经》,“菩提”在《胜鬘经》,“功德”在《不增不减经》,“事业”在《入如来功德与不可思议智慧境界经》。

  从仅与一经对照而言,如是七种金刚处各自体相或本体间的相互关联,也就是本论所说的严密次第,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已作如实宣说,在彼请问的《宣说如来大悲经》中也有宣说。是如何宣说的呢?当知在《陀罗尼自在王经》的序分中显示了前三种金刚处,如经云:“婆伽梵平等证一切法,善转*轮,善能教化调伏无量诸弟子众。”等。其余四金刚处者,经中宣说具慧菩萨有六十种道法净治功德的障垢,以此显示初者如来藏。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以存在清净障垢的基——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为现前彼而宣说净治(方便)合理故。六十种净治法是菩萨的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十六种大悲以及三十二种大业。此经以宣说如来差别法而显示后三种金刚处。如何显示?以宣说八十种如来差别法而显示,即已说法界,次说“有十六无上菩提大悲心”故显示菩提;次说“所谓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故显示功德;复次说“如来三十二种无上大业”故显示事业。应如是对照。

  丙三、决定次第:

  从佛有法从法僧,从僧获得藏智界,

  终获智慧胜菩提,力等具利众生业。

  由觉悟一切大平等性的佛陀转妙*轮方有圣法,由依教奉行出现弟子圣众,由圣众获得部分障垢清净的藏智界。所得之界也非新生,而是从菩提之因——获得决定成熟的殊胜种性的角度而言。其后,渐次到最终获得远离一切客尘障垢、圆满现前本具智慧,称为殊胜菩提。菩提支分的力等无量功德以及具足利益彼所化众生的一切事业。如是从佛有法,从法有僧,僧宝自相续的如来藏彻底清净获得菩提,依此出生功德、事业;或者,三宝是所得之果,如来藏等四者是能得因,有如是两种次第。其中,前者是以三宝为助缘、自相续如来藏为因之后而获得菩提等;后者是以自身如来藏为近取因,以他相续的菩提等为助缘。论中宣说有如是两种因果次第。

  乙二、广说论支分二:一、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二、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

  丙一、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分三: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二、安立三皈依之理;三、宣说三宝之释词。

  丁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分三: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

  戊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分三:一、以赞叹说佛宝;二、别说彼义;三、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佛宝:

  谁无前后中间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佛陀无有前际出生、中际住、后际灭,截然不同有为法的三相故,是无为法;寂灭一切戏论与虚妄分别故,是任运自成;不依其他因缘唯以各别自证智自觉自悟故,是不依他缘而证知;如是自具三法获得一切种智正觉后,以大悲欲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证自己所证的境界,而为彼等宣说不畏轮回并能现前不退转常恒法身的妙道;犹如世间利剑能斩断一切,又如金刚能摧毁一切,如是,彼执持殊胜智悲双融的宝剑金刚,依次以智悲宝剑割截能生后后刹那痛苦的名色苗芽,复以所具智悲金刚杵力摧毁我执我所执等诸见稠林和由疑虑坚固牢墙所围绕的轮回。在如是具足六法以及二利究竟的佛陀前,我恭敬顶礼!

  己二、别说彼义:

  无为法体任运成,不依他缘而证知,

  具有圆满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如是宣说的六种义或八种义,即①非因缘生故,是无为法;②毫无勤作故,是任运自成;③自证知故,是不依他缘证知;④具足此三是一切种智;⑤安置他众于彼中是大悲;⑥具有遣除众生苦因及苦果功能之力。共有六种。⑦⑧如是具足二利,亦即唯佛具足前六再加自他二利共八种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非初非中非后际,自性是故无为体,

  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

  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

  证此三相故为智,宣说道故为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

  如是成立者:不是前际生、中际住、后际灭的自性故,是无为法;是寂灭一切身口戏论与虚妄分别等勤作的法身自性故,称为任运自成;唯以各别自证或自生智所证故,是不依他人宣说等缘而证知;觉知具足如是三相的法界于一切无差别,故是一切种智;将所化众生安置于究竟清净地而明了宣说正道故,是大悲;所谓力是以智悲二者遣除痛苦的近取蕴及彼因的烦恼故。如是六种功德中,以初三者成就自利圆满,以后三者成就他利圆满。

  戊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分四:一、以赞叹说法宝;二、别说彼义;三、彼等摄于二谛中;四、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法宝: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

  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嗔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证法中的灭谛法界有自性本具功德,也是各别自证智的所证故,不住断无边;灭谛毫无实有存在故,非常有;此二者并非各异及相违故,非有无二俱;由彼不成立二俱故,有无二俱外的非二俱也不可思惟衡量故,远离四边戏论;以能表名言不可言说且超越语言故,远离语言词句;以比喻比量等无法抉择,超越凡夫分别心的境界故,唯是各别自证智的境界;无有或寂灭轮回的根本业惑二者,寂灭其因非理作意的妄念,此二者以“寂灭”宣说。

  道谛的功德:以无有根本烦恼、随烦恼以及习气的障垢故,是清净;以具足远离所知障的一切种智光明故,是显现;以能断尽于一切所缘境中悦者生贪、不悦者生嗔、中品者生痴的如黑暗般的一切烦恼故,是对治。在如是圣法日轮前,我恭敬顶礼!

  己二、别说彼义:

  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故,

  何法依何离贪欲,具二谛相是为法。

  如是以名言分别心无法思惟了知,无有业惑二者,无非理作意,清净烦恼,明现智慧光明,遣除三毒烦恼的对治法,是故所谓前三者果之“何法”即是所应离欲的灭谛,后三者因之“依何”即是能离欲的道谛,如是灭道二谛的体相是圣法。

  己三、彼等摄于二谛中:

  于彼离贪说为法,灭谛道谛所摄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应以三三功德知。

  以上于离欲者说为法,彼等是以道谛、灭谛所摄。如实灭道的次第也可从前三种和后三种功德了知彼等是具二净的灭谛与能净的道谛。

  己四、广说彼等对应:

  不思量故无言故,圣者自证故不思,

  寂故不二无分别,净等三者犹如日。

  以执著四边的分别念不能思量故,以声音、名言、词句等不能言说故,以圣者根本慧现量观知故,即以如是三种根据凡夫分别心无法思议。寂灭业惑故,是不二及无有非理作意的分别。清净、显现等三者犹如朗日。

  戊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分三:一、以赞叹说僧宝;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之中;三、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僧宝: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有情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彼不退转菩萨的心已现前对治自性的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有。真实证悟一切有情无有人法二我的边际或法界寂灭戏论的是如所有智。见到法性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法众生是尽所有智。此二种智依次无障无碍的心具有出世间智慧,以此了知一切有情的法界本来清净及彼者周遍无量有情故,如是对具有如所有与尽所有二种智慧者,我恭敬顶礼!

  本论此处所说的法性一切有情的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是究竟法性故,见此者为如所有智。以法性周遍有法的无量众生是尽所有故,证悟法性彼者是无量有情的法性。

  己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中:

  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

  具慧不退之僧众,定具无上之功德。

  上述内容归纳而言,如所尽所智慧及与其他不共的内各别自证智慧的所见依次清净障与碍故,于大菩提不退转的具慧僧众决定具有较声闻缘觉更为殊胜的无上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众生寂灭之法性,证悟故为如所性,

  彼亦本来清净故,烦恼本来无有故。

  所知究竟证悟心,现见一切有情众,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尽所性。

  如是证悟之彼者,依于各别自证见,

  无垢法界无著碍,是故彼等为清净。

  智慧见者清净故,佛陀智慧无上故,

  不退转众之圣者,是诸有情皈依处。

  以各别自证智证悟一切有情的心本来寂灭戏论的法性,故是如所有智性。彼亦,心的本性本来极为清净故,证悟客尘烦恼并非前有后无而是本来无有。以证悟一切所知与究竟或法性真如的心见到一切有法众生无差别具有一切种智的法性如来藏,以各别自证见,故具有尽所有智。

  如是以二种智慧证悟的彼出世间道,与其他不共,是以圣者各别自证智而见,并且无垢法界中障垢本来清净,故无有贪欲烦恼障,由证悟无垢法界周遍一切所知,故无有所知障,因此彼等二种智慧观待见少分者是极为清净的。二种智慧的所见是以二障清净故,邻近佛陀无上智慧,因此现量见法性的不退转圣人是从痛苦中救度诸有情的皈依处。

  就断证而言三宝有何差别呢?大乘无学道的断证是佛宝,大乘学道的断证是僧宝,具断证者是法宝。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皈依;二、后二者非究竟皈依;三、抉择了义皈依处。

  戊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皈依:

  由说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养,

  不同信解六种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由宣说导师如来的功德、彼所说缘起殊胜法的功德以及对此修学弟子僧众的功德后,次第欲求获得佛法僧三者的是大乘、缘觉、声闻三乘补特伽罗,能作三供养的是对三宝分别着重殊胜供养等人,如是针对诸信解者依次将佛法僧安立为三皈依处。如是以三种义针对六种人安立三皈依,是为令众生次第趣入。

  戊二、后二者非究竟皈依:

  可舍弃故虚妄故,无故具有怖畏故,

  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皈依处。

  名词文字组成的教法仅仅是了知总相的所依,一旦现量悟道时则如已过河的船筏,是应舍或抛弃故。证法也有二种,以“何者”能证悟之道法,彼是有为法,故是无常非谛实的,如浮云之相是具虚妄欺诳性及非究竟故;由彼所证究竟灭谛法的是佛陀,而少分证悟的声闻无余涅槃的灭界如灯灭般,仅是没有烦恼及痛苦的单空故,纵然是断尽三有的诸有余罗汉僧对五蕴也如有人执剑欲来害己般怖畏故,寻求从彼中出离,以及诸学道菩萨也需修学故,尚未到达没有一切所断的佛果故,彼等一切也以具有怖畏的方式皈依佛陀,是故教证二法与圣者僧众是暂时的皈依处,并非究竟殊胜的皈依处。

  戊三、抉择了义之皈依处:

  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僧彼之究竟故。

  在了义之中,无量有情不灭、恒常的殊胜皈依处唯一是佛陀,因为无有上述过失,故为究竟;而在后二者中彼也是究竟的,因为能仁是离欲究竟的法性身,故为法;佛也是僧,因为彼学道究竟者是佛陀故。三乘僧是以断证分判的,究竟断证的是佛陀,故也是圆满具足断证的僧。

  丁三、宣说三宝之释词:

  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

  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梵语“那”义为宝。与宝相同,以世间少有出现故,没有过失的垢染故,具有遣除衰败赐予圆满的势力故,由胜宝是善心福德之因而成世间庄严故,较他法殊胜故,以赞叹、呵斥、信及不信都不能变动故且是无为及恒常故,以此六因称为胜宝。此是依“那”之音以喻义对照而释词。

  丙二、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分三:一、共同宣说;二、别说各自体相;三、彼等利益。

  丁一、共同宣说分四:一、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三、广说彼之根据;四、安立因与缘。

  戊一、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

  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

  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

  具垢染的真如是如来藏住于垢染壳中之分位;无垢真如是如来藏远离客尘、究竟转依的如来法身;无垢菩提或佛陀的十力等是功德;以彼等功德力作他利是佛事业,如是从此四金刚处的因缘中产生三宝善之自性,此唯是具有现证法性胜义究竟智慧的诸佛之境界。

  戊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

  如是三宝此种性,遍知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据不思议。

  如是出生三宝的种性——因缘四金刚处,其实唯是遍知诸佛的微妙境界,因为法界如来藏等四金刚处依次以四种根据是诸凡夫不可思议。

  戊三、广说彼之根据:

  清净而具杂染故,无杂染而清净故,

  法不离而不现故,任运而无分别故。

  首先,法界如来藏自体从本以来恒时清净,然而同时又具客尘杂染,似现相违故;菩提本无杂染,然以修道复令清净故;在凡夫位也具有不可分离的十力等功德法,然不现前故;佛陀事业对所化有情任运自成而作饶益,然无欲作此者等的分别念故,是为不可思议。

  戊四、安立因与缘:

  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

  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

  所觉如来藏、觉悟自体之菩提、觉悟支分之功德以及令他觉悟之事业,如其次第当知,第一金刚处所觉如来藏是清净的因,后三者是清净的缘。 《大乘无上续论》又名《宝性论》或《究竟一乘宝性论》。

  乘:是以比喻立名,义为运载。运载有二义:车船等运载工具,以此安立因乘;运载所达之目的地,以此安立果乘。

  无著菩萨于《大乘庄严经论释》中释七大义为:“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祇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槃故。”

  因续:即基续。

  方便续:即道续。

  《论议正理释论》简称《明疏论》,为世亲菩萨所造。

  梁译经名为《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彼:即陀罗尼自在王菩萨。

  菩萨的四种庄严即:①戒璎珞庄严;②三昧璎珞庄严;③智慧璎珞庄严;④陀罗尼璎珞庄严。

  菩萨的八种光明即:①念光;②意光;③行光;④法光;⑤智光;⑥实光;⑦神通光;⑧无碍光。

  菩萨的十六种大悲即:⑴见众生执我见而修悲心;⑵见众生颠倒而修悲心;⑶见众生我慢而修悲心;⑷见众生为五盖覆障而修悲心;⑸见众生沉没六入海中而修悲心;⑹见众生有七种慢而修悲心;⑺见众生离圣道乐世法而修悲心;⑻见众生造恶逆行而修悲心;⑼见众生近恶友远善友造恶业而修悲心;⑽见众生造作悭贪于无明爱心无厌足而修悲心;⑾见众生有我见断见而修悲心;⑿见众生行无明暗妄起我见众生见等诸见而修悲心;⒀见众生耽乐生死于五阴生亲友想而修悲心;⒁见众生为魔所缚而修悲心;⒂见众生欣乐然不知真实乐因而修悲心;⒃见众生求涅槃然不知处而修悲心。

  菩萨有三十二种大业即:修智慧业;修上解上欲业;修正法业;修正命;修正见;修不放逸;修如法住;修一切施;修持净戒;修慈悲忍;修勤精进;修集定心;修集正智;思惟正义;修善方便;断除系属烦恼;断除我见;自调诸根;宣说有作者受者;说知恩法;修集正法;修善口语;修集知足;为令敬养父母修不放逸;修集七财;修身念处;修集智慧;修出离道;修集右道;修不贪著身命;修集信心;修集六念。

  圣法八功德:离欲果灭谛与离欲因道谛为差别基,彼二各有三种差别法,共有八种功德。灭谛三德:①不可思议、②不二、③无分别;道谛三德:①清净、②显现、③对治。

 
 
 
前五篇文章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如来藏品第一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菩提品第二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功德品第三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事业品第四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校量功德品第五

 

后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现在查不到佛经原文能否就予以否定

大安法师:如何对治净业修习进进退退之烦恼

大安法师:用平等广大心拜佛

大安法师:如何建立对净土的信心

净界法师:不是说你想修行,你就可以修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