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四)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给大家简单讲解《定解宝灯论》。

  丙三、真实缘起

  流浪者向老仙人提出了七大难题。老仙人主要以文殊菩萨的圆满智慧,用文殊菩萨心咒中的“阿ra巴匝纳德”六个字来回答这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见解无遮或非遮?”,老仙人以“阿字无生之法门”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是“声缘证二无我耶?”,老仙人以“ra字远离诸垢门”来回答;第三个问题是“入定有无执著相?”,老仙人以“巴字显现胜义门”来回答;第四个问题是“观察修或安置修?”,老仙人以“匝字无生无死门”来回答;第五个问题是“二谛何者为主要?”,老仙人主要以“纳字远离名称门”来回答;第六个难题是“异境何为共所见?”,六道众生有没有一个共同所见?第七个难题是“中观有无承认否?”,中观在这里主要指应成派,是问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应成派究竟有承许还是没有承许?老仙人以“德字甚深智慧门”回答了这两道难题。一共七道难题,为什么以文殊心咒中的六个字来回答呢?作者在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要真正答复这七大难题,必定要靠文殊菩萨的圆满智慧。

  这七大难题含摄了基、道、果三个内容,第一个问题含摄了“基”的内容;第二至第五个问题,涵盖了“道”的内容;第六和第七个问题,涵盖了“果”的内容。基道果含摄了一切法。如果我们精通了这七大难题的内容,实际就精通了一切法的实相。

  昨天讲到,提出大空性方面的七个难题后,流浪者对老仙人的回答还进一步提出要求:第一、不能违背教证,第二、不能违背理证。

  流浪者接着说:

  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

  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

  这是寻思者以百般辩论破立也无法解答的七大难题。印藏的大德高僧都难以证量、难以解答、难以辨别这些问题,现在要求你犹如闪电般迅速地予以答复。

  “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什么是寻思者?主要是不去了知或是不去领会佛法的甚深精华、义理,只从字面上理解。非常注重词句,非常喜欢用严格的逻辑来辩论。这样的人非常傲慢,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一个有智慧、明白的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通过一些逻辑跟别人展开辩论,自认为是在建立自宗,破除他宗,非常耽著戏论。这样的人就是寻思者。他也明白一些,但只是字面上的理解;他也能讲一些道理,但都是词句上的。这种人非常善辩,言辞听起来非常动听,像似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他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佛法的真理,即使百般破立,再来讲述、辩论,他的辩论也犹如“荆棘矛”。“荆棘矛”再尖锐,也只能穿透一些薄软的物质,对稍微厚一点、硬一点的物质就不起作用了。同样,他再百般辩论破立,也只能解答一些字面上的道理,无法能够正确地解答上述的七大难题。

  流浪者问老仙人:你是位寻思者还是位真正的智者?若是寻思者,也许你广学博闻,也擅长辩论,但是你不可能正确地答复我提出的七大难题。倘若是这样,你就不要回答了。若你是个有修有证、真正有智慧的人,那就以自己修证的智慧来回答。著者在这里依然强调了真实定解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生起真实的定解,杜绝相似的定解。

  “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曾经那些印藏的大德高僧都难以证量、难以辨别的这些道理,你迅速犹如闪电般地给我答复。你不要仅靠一些字面上的理解或者动听的词句来回答,你应以修证的智慧正确地回答。你要甚深考虑,我向你问的这些难题是很多印度、藏地的大德也难以正量、难以解答的。看起来仅仅七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含摄的义理却非常深奥,所以你要深思熟虑。若你有修证的智慧,那就犹如闪电般迅速地作答。若是解答不了,就不要一拖再拖,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我还要四处流浪。这也是在观察、考验老仙人。

  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然仙人心,

  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

  流浪者也不是一般人,很有智慧,他所提的问题虽然只有七个,但是很难,令老仙人的心动了,不知所措。犹如末劫风能摧毁须弥山一般,老仙人半天没有说话,默默地坐了一会儿。

  “如是智慧所出语”:流浪者也不是一般的流浪者,也挺有智慧的,你看他给老仙人提的难题,很难。

  “风微动然仙人心”:“风微”形容流浪者所出的难题只有七道,题目不多。但是仙人的心摇动得非常厉害,当时不知所措,心就开始飘浮不定。刚才在寂静处,老仙人的这颗心还在安住,挺有修证,挺有境界似的,当流浪者突然向他问了七个难题的时候,老仙人的心安不住了、动了。

  “如末劫风摇山王”:外器世界将要毁灭的时候,要经历七火一水一风,最后的风称为“末劫风”。它的力量非常强,能摧毁须弥山王。“山王”指须弥山。末劫风动摇了须弥山王,这是很正常的。老仙人刚开始还在寂静处安住,挺有修证,挺有境界,当流浪者仅仅问了七个问题后,老仙人的心就开始飘浮不定、手足无措了,这是不正常的。

  “片刻默言不出语”:老仙人的心已经动了,若当时立即要回答这七个问题,的确有些困难,他虽无可奈何,但是表面上在流浪者面前还是安住了一会,沉默片刻,没有说话。

  呜呼百般经苦行,连续炽然妙慧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

  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

  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

  老仙人心里感叹道,那些大德高僧们长期依止寂静处苦修,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好多年,连续不断地思索、观察这些道理、义理,不断地炽燃善妙的智慧之火,也没能正确地解释这七道难题,没有建立非常正确、没有争论、没有错误的自宗。我与生俱来的辩才、智慧都非常微弱,也没有长久在深山处接受苦修。如我这样智慧浅薄的人,怎么能正确无误地做出答复呢?

  “呜呼”是感叹词。为什么感叹呢?就是下面的内容。

  “百般经苦行”:曾经那些大德高僧依止寂静处苦修,不是一年二年,而是好多年。

  “连续炽燃妙慧火”:指连续不断地炽燃善妙的智慧之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他们长期在深山处苦修,连续不断地思索、观察这些道理、义理,但是最后也没有正量,也没有正确地给予解释。

  “未能成立无垢宗”:这些大德高僧们经历百般苦修,长期地进行观察、抉择,最终建立了自宗,但是都不是无垢的,都不是没有错误、没有争论的。

  “俱生辩才智力微”:我俱生的智慧非常弱,即前世带来的智慧也非常弱。这是作者麦彭仁波切的谦虚之词。他怎么能没有俱生的智慧呢?他是文殊菩萨再来。他只是谦虚,谦虚是智者特有的一种功德。

  “亦未长久受苦行”:我今生也没有长久在深山处接受苦修。那肯定是,那时候作者才七岁。

  “智慧浅薄如我者”:我既没有俱生带来的智慧,也没有今生的精进苦行,如我这样一个智慧浅薄的人。

  “怎能无误予答复”:怎么能够正确无误地给予答复呢?

  作者就是为此事而感叹,为此景而感叹的。

  现在你看我们都是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印藏的前辈大德们没有这样成就的。他们都是居于深山处,在百般的苦修当中,最后才证得圆满的。

  前辈大德们居于深山,依止寂静处,也不是保持无思无念的状态而安住。他们连续不断地炽燃善妙的智慧之火,反复思维,反复观察,反复领会,反复研究,但最终也没有立下无垢的自宗。这七大难题都是前辈大德也难以了知、难以解释的,都是最敏感、最有争论的。以前印藏的很多大德不断地展开过辩论,但是最后也没有真正作出正确的解释和答复。

  作者麦彭仁波切说,第一我没有俱生智慧,第二我也没有长期在深山苦修,我这样一个智慧浅薄的人怎么能准确无误地给予答复呢?这是作者在谦虚,他是文殊菩萨再来,怎么会有这些问题?他刚才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说自己心不定,当下难以正确地答复。这是在给我们这些后学者表法,为了让我们能够重视这七道问题。麦彭仁波切这样的菩萨再来,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也不能立即答复,何况是我们一般的凡夫呢?此处提醒我们不要认为这七个问题很容易。

  这七个问题,你越观察,观察得越仔细,其内容越深奥。前辈大德高僧们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宗规。他们所立的宗规都是有依据的,不是随意、轻易立下的。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的修行和观察,无论是学因明还是学中观时都是非常地细致,非常地深入。如宗喀巴大士研究中观就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最后才立下了自己的宗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听一听、看一看,就轻易地辨别,轻易地判断,轻易地立下自宗。尽管如此,他们所立的宗规也不是没有争论的,也不都是非常究竟了义的。何况我们一般的凡夫人呢?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七个问题没有什么难的,很容易,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明白。当你真正明白的时候,才知道这七个问题的难度;当你真正明白的时候,才知道这七个问题的珍贵。犹如有两块石头,一块是如意宝,另一块是一般的石头。对一个无知的、不懂如意宝的人来说,如意宝和一般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当他真正研究或者明白了如意宝特有的功德和价值时,他才会珍惜,才知道二者不一样。石头和如意宝能一样吗!但是之前他不知道,这时一般石头和如意宝没有区别。当他知道了以后,一般的石头和如意宝真是天壤之别,差距非常大。现在我们不明白的时候,觉得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和一般的义理、道理一样。但是当你真正明白了以后,才会知道它们的深奥之处、难疑之处。这就是麦彭仁波切当时没有立即回答的原因。

  老仙人当时心急如焚,默然安住了一会儿。这也是说明:不要小看这七个难题,其义理非常深奥。这七道难题含摄了显密一切经典的精髓、精华,若是精通了这七个难题,实际上等于精通了一切法。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不是轻易就能够了知的,不是轻易就能正量的,所以大家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这里也有其他解释的方法。《定解宝灯论》有好几个版本的注疏,如根华堪布、楚西降央多吉堪布的注疏,里面的解释都有所不同。根华堪布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楚西降央多吉是石渠的一位大德。今天我们讲的主要依据的是楚西降央多吉注疏里的解释方法,根华堪布还有另外的解释方法。

  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

  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

  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

  刚才老仙人默默地坐了一会,思维了上述的一些事情。这个时候他开始诚恳猛厉地祈祷文殊菩萨,也许是文殊菩萨的加持力令他内心豁然开朗,如同黑暗过后的黎明,他明白了很多道理,具有了智慧辩才这样的机缘和福报,于是他立即开始依据教证和理证,如是正确地作答。

  “黎明”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但天一亮,外境都一目了然。这里以此比喻刚才心里还是一片黑暗,不知所措,无法答复,但通过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内心豁然开朗,一切义理都明明了了。

  麦彭仁波切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根本不需要祈祷,这也是给我们的一种示现、表法。我们要祈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化现,当我们实在不明白,实在没有正量,实在生不起定解,尤其是不明佛理、不知所措时,不要心慌意乱,要把心定下来,诚心、猛厉地祈祷文殊菩萨,就能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我们就会豁然开朗,通达无碍。其实文殊菩萨的智慧也是我们本具的智慧,我们祈祷文殊菩萨就是让我们本具的智慧显现。

  这里也提醒我们,这七道问题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非常深奥。要了知和正量这七道难题,必须要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与加持。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思维或分别念,是无法领悟的。我们要祈祷文殊菩萨,获得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才能获得文殊菩萨的智慧,令我们本具的智慧得以显现,才能够真正了达这些义理。

  初善首义的内容至此全部讲完了,明天开始讲中善论义。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五)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六)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七)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八)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九)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三)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二)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一)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 10 后善结义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 9 归摄宣说的所有要义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