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册 上士道 学习四摄 |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册 上士道 学习四摄
「学习四摄」: 丑二学习四摄成熟其它有情: 「学习四摄成熟其它有情」分五:(一)四摄法的本质。(二)定为四法的理由。(三)四摄法的功能。(四)必须依靠四摄法来摄受眷属徒众。(五)略作详细解说。 寅一四摄法的本质: (1)布施(梵:dana。藏:sbyin pa)-如同前文布施波罗密多一节所说。(2)爱语(梵:priya-vadita 。藏:snyanpar smra pa)-为弟子开示各种波罗密多。(3)利行(梵:artha-carya。藏:don spyod pa)-按照所说的教义令弟子如实奉行,又或令他们正确地接受这些法义。(4)同事(梵:samanarthata。藏:don’t hun pa)-在教导别人修习法义的同时,自己也要和他们一起修习这些法义。正如《大乘经庄严论》所说: 布施与前相同。爱语、利行、同事便是开示各种波罗密多,劝勉别人受持,自己亦要身体力行。 寅二定为四法的理由: (问:)为何把摄受眷属徒众的方法规定为四种? (答:)为了摄受眷属徒众,令他们修习善行,首先必须令他们喜悦。这又先要透过施舍财物来利益他们的身体,当他们喜悦后,使首先要令他们懂得怎样和正道结缘。也就是说,要以爱语来解说正法,把他们的无知和疑惑断除,令他们正确受持法义。当他们知晓法义之后,我们便要修习这些法义成就善行,然而,若我们自己不能身体力行,但却教导别人如何取舍,他们便不会信受奉行,还会反唇相讥:「自己做不到又怎能教别人做?你要听从别人的教导才对!」但假如我们能以身作则,他们便会这样想:「这人教导我们修习善行,他自己亦能身教力行,若我们能这样做便一定会获得利益和安乐。」这样,从未修持的人便会开始修持,已经修持行的人则会坚固不退,所以必须要有「同事」。《大乘经庄严论》说: 应知道摄法是有四种,此即:能饶益的方便法门,令他人受持正法,令他们趣修正法,而自己也要这样做。 寅三四摄法的功能: (问:)这四种摄法对于眷属徒众有何作为? (答:)「布施」能令他们成为适合听闻正法的法器,因为布施能令他们对说法者产生欢喜心。「爱语」能令他们对所说的教法产生爱乐心(产生兴趣),因为爱语能令他们对法义取得微细的了解,把他们疑惑消除。「利行」能令他们如教修行。「同事」能令已趣修正法的人长期修行,不会退转。《大乘经庄严论》说: 第一者能令他们成为法器。第二者能令他们生起爱乐,第三者能令他们修行。第四者能令他们净治(指经由长期修学,令自己的修行变得更清净)。 寅四必须依靠四摄法来摄受眷属徒众: 佛陀曾经明言四摄法是成办一切眷属徒众的利益的最佳方法,所以要摄受眷属徒众的人必须依仗四摄法。《大乘经庄严论》说: 要摄受眷属徒众的人,就必须依仗这种法门。这种法门被称赞为能成就一切有意义的事情的妙法。 寅五略作详细解说: 「爱语」有两种:第一种是顺应世间习俗的爱语,即是不会表现出愤怒的样子,先要和颜悦色,面露笑容,以慰问健康等世俗礼仪令有情喜悦。 第二种是顺应所说正法的爱语,即是为了有情的利益和安乐,以能引生净信、持戒、多闻、布施、智慧等功德的正法教导有情。 对于存有杀害之意的仇敌,应怀着清净心对他们说有益的话。对于根器极愚钝的人,我们应乐于接受挑战,不屈不挠地为他们说法,令他们受持善行。对于谄诳轨范师、亲教师等善知识的作恶有情,不应怀有嗔恨心,要和蔼地对他们说有益的话,即是最难相处的人也要教导他们。对于心相续还未成熟但希望消除障盖,往生善趣的人,应为他们开示前行修法,亦即是布施和持戒。对于心相续已成熟,已离障盖,法喜充满的人,首先应为他们开示根本的四圣谛正法。对于放逸的在家众和出家众应给予策励。对有疑惑的人应为他们仔细解说正法,把它们疑惑消除。以上便是各种类型的「爱语」。 「利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未成就熟者令其成熟。第二种是已成熟者令其解脱。这又分为三类: ( 1 ) 劝导有情成办现世利益- 即是令他以如法的方法获取、维护及增加资财。 ( 2 ) 劝导有情成办后世利益- 即是劝导有情舍弃财位,把有情安置于出家托钵的生活,虽然这样未必能够获得现世的安乐,但一定够能获得后世的安乐。 ( 3 ) 劝导有情成办现世利益及后世利益- 即是劝导在家众和出家众成办「世间离欲」和「出世间离欲」。因为这能在现世引生身心轻安,在后世能获得清净天身或解脱涅槃。(修持戒学、定学,在今生能得身心轻安,现法乐住,身坏命终即能生于远离粗重五欲的梵天等清净天界,此即「世间离欲」。加以慧学,即能达成了生脱死的「出世间离欲」。) 还要修习这些极难实行的利行:(1)难以令往昔未积集善根的人行善。(2)对于家财万贯的人,难以实行利行,因为他们是处于种种放逸的生活环境之中。(3)对于曾受外道见解熏陶的人,难以实行利行,因为他们憎恶圣教,愚昧糊涂,不明道理。 至于「利行」的次序步骤:对于慧力低劣的人,先令他们修持粗浅易行的教授,当他们的慧力达至中等时,便要他们转修中级的教授。当他们的智慧广大增长后,便要他们转而修习甚深教法及微细的教授。 「同事」的意思是指我们劝导别人安住的修行,自己要修得比他们更好或与他们相等。所以,不论我们要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为有情的利益着想,绝不可以离开利他的意乐,但是要办到这些事情就先要调伏自己。《无边功德赞》说: 未能调依自己的人由于言行不一,虽然满口道理也没法调伏别人。 世尊深明此理,为了护念一切有情,所以在自身仍未调伏之前,首先努力调伏自己。 「四摄法」又可归纳为「以财物摄受」及「以教法摄受」两类。四摄法的第一者(布施摄)便是以施舍财物摄受,其余三者(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是属于第二类「以教法摄受」。在后一类又包含「修所缘境」的教法,修持的教法与及在修持这两者时清净自身的教法。《大乘经庄严论》说: 四摄法可分为两类方法,这就是以「财物」摄受,与及以开示所修境的「教法」摄受。 还有「四摄法」是三世一切菩萨利益他人的方法,所以是行道的不二法门。《大乘经庄严论》说: 凡是已经摄受徒众,现正摄受徒众,将要摄受徒众的人,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所以,这是令有情成熟的途径。 总之,菩萨行虽然无量无边,但是,「六波罗密多」与「四摄法」便是它们的大嗢陀南,因为菩萨只有两项任务,第一是成熟自身佛果的因地资粮,第二是成熟其它有情的心相续,自「六波罗密多」与「四摄法」即能达成这两项重任。《菩萨地》说: 各种波罗密多能令我们自己成熟一切佛德,各种摄法能成熟一切有情。要知道,这就是菩萨一切善法事业的简要说明。 所以,我在这一节对这两者作出简略的解释。欲知其详,可参阅《菩萨地》。至于「根本位」(藏:mnyam bzhag)和「后得位」(藏:rjes thob)的修行方法,应依大尊主(阿底峡尊者于《心髓摄要》)所说: 六种波罗密多等便是菩萨的广大行。瑜伽士在出定之后,便要坚毅地修习资粮道。 已受持菩萨佛子戒,处于「资粮道」的初学菩萨,不论在「根本位」还是「后得位」,他们的修持均不出于「六波罗密多」。所以,在六种波罗密多当中,有一些是在「根本位」保任修习,一些则在「后得位」保任修习。部分「静虑」(波罗密多)的「奢摩他」及部分「般若」(波罗密多)的「毗钵舍那」是在「根本定」修习。前三种波罗密多(布施、持戒、安忍)与部分静虑(法罗密多)及般若(法罗密多)是在「后得位」修习。「精进」(法罗密多)则通于根本、后得两位。「安忍」(法罗密多)之中的部分「定思甚深法忍」(谛察法忍)亦是在「根本定」修习。大尊主(阿底峡尊者于《大乘道成就略轨》)说: 出于「根本定」之后, (于后得位)应、修习观一切诸法如幻等八种譬喻,以此净治「后得分别」(瑜伽士在出定之后,思维分别便会再次产生),并要修学「方便」。住于「根本定」时,则应不断修习份量均衡的止观。 (瑜伽士在「后得位」所修的「幻等八喻」是:1.幻事-魔术师所变的幻象。2.阳焰-海市蜃楼。3.梦境。4.镜中映像。5.光影-阳光下的投影。6谷响-空谷回音。7.水中映月。8.变化-化现。) 菩萨若未曾修学这些稀有而难行的菩萨行,当他们听见这些修行便会心生忧虑,这时便要思念一切菩萨在初时也不能这样修行,但只要首先了解它们,以它们作为发愿修学的对象,然后逐步修习,久而久之,便能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地办到,所以熟练串习是十分重要的,假如这些菩萨看见现时无力实行这些菩萨行,便立时放弃,全不串习修心,便会对趣入清净正道做成极大的延误。《无边功德赞》说: 这些令世人闻之生畏的菩萨行,世尊在过去亦曾久而未能实行,但是世尊在串习纯熟后便能自然成办。所以,不能熟练便难以产生功德。 已受持菩萨律仪者,除了学习菩萨行外,别无选择。即使未以仪轨受持「行菩提心」者,也要努力修习欲学菩萨行的意乐,令这种求学菩萨行的勇猛热诚增强,这样,当他们受持律仪时,他们的律仪便会十分坚固,所以必须尽力而为。 上士道次第之中的「愿菩提心」及「菩萨佛子行」的总体修学次第,至此说毕。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册完)
|